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申请号 CN200610079483.4 申请日 2006-05-09 公开(公告)号 CN1861463A 公开(公告)日 2006-11-15
申请人 高田株式会社; 发明人 宫田保人;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并提供一种可以使气囊尽量小型化并且可以在发生车辆事故时彻底保护乘员的气囊构成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安装在自动二轮车(100)上的气囊装置(120)包括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气囊。该气囊在形成于乘员(R)的前方侧的乘员保护区域(130)的腰部区域(132)中,气囊在车体的上下方向上局部地展开膨胀。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所述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气囊;
所述气囊,在乘员前方侧所形成的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腰部区域, 在车体的上下方向上局部地展开膨胀,从而对乘员进行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区域被规定为在乘员膝部上方且在乘员胸部下方形成的 区域。
3.一种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安装有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使气 囊展开膨胀而构成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气囊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上的气囊装置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在摩托车等车辆上安装气囊装置而保护乘员的 各种技术。例如,公知有下述技术:在自动二轮车中,发生前方碰撞 时,收容在安装于车体框架上的外壳内的气囊借助于膨胀气体进行展 开膨胀,从而对乘员进行约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 虽然提示了较大地确保气囊的保护区域的可能性,但是需要使气囊相 应地大型化。因此,要求即使在使气囊尽量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 有效地利用该气囊可靠约束乘员的构筑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使气囊尽量小 型化,并且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的气囊构成技术及其
相关技术。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而构成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上述各个技 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典型地应用于装载在各种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 的结构中。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车辆的典型例的“摩托车”, 广泛地包含跨骑式车辆,即乘员横跨座椅就座的方式的车辆,例如包 含在乘员座椅的前方并排设置燃料箱的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在乘 员座椅和把手支撑头管之间形成空间部的踏板类型的自动二轮车中 的任何一个。并且,除了自动二轮车以外,上述“摩托车”还广泛地 包含具有三个以上行驶轮且乘员跨骑就座的车辆(例如用于送比萨等 的三轮式摩托车、用于在不良路面行驶的三轮或四轮小车式摩托车)、 以及如摩托撬等通过雪橇或履带行驶且乘员跨骑就座的车辆。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构成气囊装置的气囊,在车辆发生 前方碰撞时,通过充气机等膨胀气体供给装置向其内部供给膨胀气体 而展开膨胀。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形成于乘员的前方侧的乘员保 护区域中的腰部区域中,气囊沿着车体的上下方向局部地展开膨胀而 对乘员进行约束。即,本发明的气囊,不是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地 展开膨胀,而是在腰部区域等车体上下方向上的局部集中地展开膨胀。 其中,本说明书中所称的“腰部区域”是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腰部附 近的区域,广泛地包含形成在该乘员腰部的前方、侧方、周围的区域。 这样的腰部区域为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车体上下方向(乘员的高度方向) 上的局部。典型的是,将形成在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或下肢 部)上方且乘员的胸部下方的范围的区域规定为腰部区域,使气囊在 该腰部区域的范围内展开膨胀。
发明人等,对可以有效约束乘员的气囊展开膨胀方式进行锐意 研究,结果发现只要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至少对腰部区域进行可靠的 约束,即可彻底保护乘员。即,由于腰部区域与乘员的重心大致一致, 因而通过使气囊至少在该腰部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在发生车辆碰撞 时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并且,在本发明中,构成具有如上所述地在 腰部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的气囊的气囊装置。
即,本发明基于下述的合理技术思想:不是使气囊跨越整个乘员 保护区域地在大范围内展开膨胀,而是使气囊仅在可以可靠约束乘员 的重要的腰部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这种结构,由于使气囊跨越形成于 乘员前方侧的整个乘员保护区域地在大范围内展开膨胀,因而能够使 气囊以及收容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小型化。并且,不仅可以使气囊和气 囊装置小型化,还能够维持乘员的约束性,因而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能 够彻底保护乘员。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囊装置的结 构中,将形成于乘员膝部的上方且乘员胸部的下方的区域规定为腰部 区域。在本发明中,气囊在该腰部区域的范围内展开膨胀。通过使气 囊在乘员的膝部上方且乘员的胸部下方展开膨胀,可以有效地防止车 辆前方碰撞时乘员被甩出。即,由于形成于乘员的膝部的上方且乘员 的胸部的下方的区域与乘员的重心大致一致,通过使气囊至少在该区 域局部地展开膨胀,即使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以及在发生车辆颠簸转动 时等,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甩出。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能够更为可靠地保护发生车 辆事故时的乘员。并且,在本发明中,形成在乘员膝部上方且乘员胸 部下方的腰部区域的边界,允许在上下方向上存在少许偏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特别限定为安装了技术方案1或2所述 的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使气囊和收容该气 囊的气囊装置小型化的摩托车。并且,提供一种可以使气囊和气囊装 置小型化并且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的摩托车。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在形成于乘员前方侧的乘员保 护区域中的腰部区域,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局部地展开膨胀的气囊,能 够实现使气囊尽量小型化并在发生车辆事故时彻底保护乘员的气囊构 成技术以及相关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 的图,表示在自动二轮车100中装载气囊装置120的情况。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120的结构的图。
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开始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完成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 态的图。
图6是从车辆后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 态的图。
图7是表示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而约束乘员 R的情况的图。
图8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颠簸转动时的乘员保护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利用图1和 图2说明自动二轮车100和气囊装置120的结构。其中,图1是从侧 面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的图,表示在自动二 轮车100装载了气囊装置120的情况。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 120的结构的图。其中,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相当于本发明中 的“车辆”或“摩托车”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00构成以由发动机、主体框架等构成 的车体构成部101、乘员R可以横跨就座的座椅103、手柄104、前轮 111和后轮112等作为主体的、所谓旅行类型的摩托车。
在自动二轮车100的车体构成部101的上方,将乘员R的前方侧 区域规定为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时的乘员保护区域130。在本 实施方式中,“前方碰撞”广泛地包含自动二轮车100与前方侧的碰 撞对象物(为了方便并未图示)碰撞的形态。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 “乘员保护区域130”是对应于本发明中的“乘员保护区域”的区域, 定义为由于发生前方碰撞时的动能使乘员R要向自动二轮车100前方 移动时,在乘员R的前方移动方向上延伸,并用于约束保护要向自动 二轮车100的前方甩出的乘员R的空间。
在车体构成部101中的车体前方侧的前部102上,设有前大灯、 各种仪表类、开关类等,在配置在该前部102的后方的燃料箱部105 的后部配置有气囊装置120。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与乘 员R的乘员保护区域130相对地配置。该气囊装置120对应于本发明 中的“气囊装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气囊装置120的气 囊122(后文描述的)的突出(展开膨胀)方向朝向乘员保护区域130 中的腰部区域132地配置。该腰部区域132是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 车体上下方向(乘员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规定为形成在就座于座 椅103上的乘员R的膝部(或下肢部)的上方且该乘员R的胸部的下 方的区域。该腰部区域13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腰部区域”。
如图2所示,气囊装置120采用下述部件为主体而构成:作为气 囊收容体的保持器128;以折叠状态收容在该保持128内的气囊122; 以及充气机129,收容在保持器128的充气机收容部128a内,向气囊 122的内部供给使气囊122内部供给使气囊122展开膨胀的膨胀气体。 并且,气囊122对应本发明中的“气囊”。在图2中,用箭头12表示 该气囊122的突出(展开)方向。
在此,参照图3至图8等,说明结构如上的气囊装置120的工作 方式。其中,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开始展开膨胀的状态的 图。图4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完成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图5 是从车辆侧方观察利用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的图。 图6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利用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的 图。图7是表示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而约束乘员R 的情况的图。图8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颠簸转动时的乘员保护状态的图。
如图3所示,自动二轮车100,在其行进方向侧发生碰撞事故时, 乘员R要向自动二轮车100的前方(例如图3中的箭头10方向)移动 (甩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该前方碰撞时,充气机129进 行工作,由此气囊122从气囊装置120开始向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 腰部区域132突出(展开)。并且,通过持续向气囊122内送入膨胀 气体,在气囊122上从保持器128一侧开始依次形成膨胀部。
由此,如图4所示,形成气囊122完全展开且膨胀的状态。在该 状态下,膨胀了的气囊122局部地充溢到腰部区域132。即,本实施方 式的气囊122不是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130地在大范围内展开膨胀, 而是在腰部区域132等局部集中地展开膨胀。
并且,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在该冲击下,当乘员R由 于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前方移动方向移动时,如图5和图6所示,由 于充溢腰部区域132的气囊122配置在乘员R的移动方向上,因而从 前方、侧方以及上方有效地约束成为前倾姿势的乘员R的腰部以及下 肢部周边。特别是,如图7所示,通过使气囊122在乘员R的膝部(下 肢部)的上方展开膨胀,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可以有效防止该乘员R 向图7中的箭头14方向甩出。如此,只要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至 少在腰部区域132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R,即可彻底地保护该乘员R。
并且,发生前方碰撞的自动二轮车100由于碰撞时的能量可能产 生颠簸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通过膨胀的气囊122维持 乘员R的约束状态。特别是,由于是使气囊122在乘员R的胸部下方 的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并从上方压住向图7中的箭头14方向甩出 的乘员R的大腿部的结构,因而大腿部卡在展开膨胀的气囊上,在发 生车辆的颠簸转动时等可以有效地从上方可靠约束该乘员R。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气囊122至少在乘员保护区 域130中的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R,从 而能够彻底地保护该乘员R。即,由于形成于乘员R膝部的上方且乘 员R胸部的下方的腰部区域132与乘员R的重心大致一致,因而通过 使气囊至少在该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即使在发生车辆碰撞 时以及在发生车辆颠簸转动时等,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的甩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的结构基于下述合理的技 术思想:不是使气囊122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130地在大范围内展 开膨胀,而是使气囊122仅在可以可靠地约束乘员R的重要的腰部区 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 展开膨胀,因而与使气囊122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130地在大范围 内展开膨胀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使气囊122和收容该气囊122的 保持器128等小型化。并且,例如还考虑了使气囊122在与乘员肩部 对应的区域展开膨胀的技术方案,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需要使气囊 大范围地充溢,限制了气囊的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气囊 122向距离气囊装置120的设置位置较近的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因 而能够使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等更为小型化。并且,由于不仅可以 使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等小型化,也能够维持乘员的约束性,因而 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了各种应用、变 形。例如还能够实施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在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的气囊122 从前方、侧方以及上方约束乘员R的腰部和下肢部周边的情况进行了 描述,但是也可以进一步使气囊122绕入乘员R的腰部的后方。
并且,虽然将腰部区域132规定为形成在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 员R的膝部(或下肢部)的上方且该乘员R的胸部的下方的区域,但 是也可以根据需要沿着上下方向适当地改变(扩大或缩小)该区域。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所谓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 100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在手柄和座椅之间具有空间 的踏板类型等其他种类的摩托车,进而还能够应用于自动二轮车100 以外的车辆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将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 配置在燃料箱部105后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只要是发生车辆碰 撞时的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的结构,可以适当改变气囊 120(保持器128)的配置位置。例如,可将气囊120配置在比图1所 示的位置更靠前的车辆前方上。并且,对于踏板类型的自动二轮车, 可将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配置在车体中的座椅下部或前部。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7777号公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