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

申请号 CN200510081482.9 申请日 2005-06-29 公开(公告)号 CN1754751A 公开(公告)日 2006-04-05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角田和彦; 仓田德博; 村田裕;
摘要 提供一种容易适用于小型车辆且不使垫大型化就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的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其在 头管 (11)上端部突出有 支撑 铰链 轴(31)的 法兰 (32),一端具有乘客制止垫(30)的垫支撑臂(33)的另一端由该铰链轴(31)夹着头管(11)向前方向倾倒自由地轴支承着。在上述垫支撑臂(33)的弯曲部附近连结着 缓冲器 (40)的 活塞 杆(40a)。该缓冲器(40)下侧端部,由在头管(11)下端部附近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撑杆(34)支撑。施加在制止垫(30)的部分前方负载以铰链轴(31)为 支点 从垫支撑臂(33)向缓冲器(40)作用,压缩该缓冲器(40)而被吸收,因此,能够缓和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权利要求

1.一种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其用于限制二轮车的乘客向车体前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由操纵转向地支撑把手的头管、配备有制止垫的支持臂、使上述垫支撑臂因施加在上述制止垫上的向前负载而向前方自由倾倒地支撑在上述头管上的铰链构件、和以上述制止垫与乘客对置的姿势弹性支撑上述垫支撑臂的缓冲器;上述缓冲器,吸收施加在上述制止垫上的向前负载而被压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包括相对于压缩应而压缩塑性变形能量吸收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包括相对于压缩应力而扩张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构件。

说明书全文

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特别是涉及限制乘客向车体前方移动的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机动二轮车中限制乘客向车体前方移动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公布的技术是在二轮车的仪表盘附近配置安全气囊,检测冲击并使安全气囊动作。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78342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必须在仪表盘附近确保用以搭载安全气囊组件及其控制组件的空间,另外,还必须确保安装加速传感器的空间,因此,很难适用于小型二轮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适用于小型车辆且不使制止垫大型化而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的二轮车的乘客制止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限制二轮车的乘客向车体前方移动的乘客移动制止装置,在如下所述装置方面具有特征。
(1)其特征在于:包括操自由地支撑把手的头管、配备制止垫的支持臂、利用施加在制止垫上的向前负载而使上述垫支撑臂向前方自由倾倒地将上述垫支撑臂支撑在上述头管上的铰链构件和以其制止垫与乘客对置的姿势弹性支撑上述垫支撑臂的缓冲器;上述缓冲器吸收施加在上述制止垫上的向前负载而被压缩。
(2)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包括相对于压缩应而压缩塑性变形能量吸收构件。
(3)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包括相对于压缩应力而扩张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构件。
(1)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施加在制止垫上的部分负载作为压缩缓冲器的能量而被消耗·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2、3的发明,直到对制止垫施加超过能量吸收构件的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之前缓冲器不被压缩,从而,制止垫也不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乘客移动量使之很小。并且,若对制止垫施加超过能量吸收构件的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则缓冲器一面维持弹性一面被压缩,因此,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乘客制止装置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对安装有制止垫的垫支撑臂弹性支撑的构造的第1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利用制止垫阻止乘客向前方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4是由压缩变形缓冲器对安装有制止垫的垫支撑臂弹性支撑的第2
图5是表示压缩变形缓冲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由扩张变形缓冲器对安装有制止垫的垫支撑臂弹性支撑的第3
图7是表示扩张变形缓冲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制止垫的移动量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的关系的图。
图中,11-头管;15-前叉;16-转向把手;20-把手管;30-制止垫;31-铰链轴;33-垫支撑臂;40-缓冲器;40a-活塞杆;41-压缩变形缓冲器;41a、42a-外筒;41b、42b-活塞杆;41c、42c-内筒;42-扩张变形缓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乘客制止装置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车架10,主要由前端部固定头管11的主车架管12、直平固定在该主车架管12后端部的横管13、前端分别相连设置在该横管13两端部的左右一对后车架管14(14L、14R)构成。
上述主车架管12一体相连设置从头管11向后下方倾斜的下降车架部12a和从该下降车架12a后端几乎水平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12b而构成。上述横管13向车架10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该横管13中央部呈直角固定着上述主车架管12后端部。上述左右一对后车架管14,一体相连设置从上述横管13两端部向后升高延伸的上升车架14a和从该上升车架14a后端几乎水平向后方延伸并在水平面内弯曲以使后端部开口相互对置的上车架14b而构成。
在上述头管11上自由操纵转向地支承着支撑前轮Wf的前叉15,在前叉15上端介由把手管20连结着转向把手16。在上述后车架管14前部,向上下方向摆动自由地支承着由配置在后轮Wr前方侧的引擎E、配置在后轮Wr左侧方的无级变速器M构成的动作部件P,后轮Wr被轴支承在动作部件P后部。在后轮Wr上部左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29。
在动力部件P后部和左侧的后车架管14L之间设置后缓冲组件17。导出从引擎E排出的气体的排气管18从引擎E向后轮WR右侧方侧延出,该排气管18与配置在后轮Wr右侧方的排气消声器19连接。在左右后车架管14的前部间支撑着收容箱25使其配置在上述引擎E上方。
车架10,由合成树脂制车体盖21包覆,该车体盖21具备包覆乘客腿前方的护腿板22、用以放乘客脚且与护腿板22下部相连的踏板23,与踏板23相连、从两侧包覆车体后部的侧盖24。
上述收容箱25及燃料箱(没有图示)由上述侧盖24包覆,从上方包覆收容箱25的座26,能够开闭地安装在侧盖24上部。即,踏板23以配置在转向把手16及座26间的方式形成在车体盖21上,在踏板23后端下方配置有车架侧托架27,用以将动力部件P能够摆动地支承在车架10上。
同时参照图2,在上述头管11上端部支撑铰链轴31的法兰32向乘客侧突出,垫支撑臂33的一端具有乘客制止垫30,垫支撑臂33的另一端由该铰链轴31夹着头管11向前方向倾倒自由地轴支承着。上述垫支撑臂33弯曲成大致L型,在该弯曲部附近连结着复原自由的缓冲器40的活塞杆40a。该缓冲器40下侧端部由在上述头管11下端部附近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撑杆34支撑。上述垫支撑臂33以其制止垫30与乘客对置的姿势由上述缓冲器40弹性支撑。
如图3所示,基于该制止垫30,即使制动时等由于惯性而使乘客向前方移动,能够以制止垫30推压乘客胸部附近,阻止其过度移动,因此,乘客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施加在制止垫30上的部分前方负载,以铰链轴31为支点从垫支撑臂33向缓冲器40作用、压缩该缓冲器40而被吸收,因此,能够缓和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图4是弹性支撑垫支撑臂33的构造的第2实施方式的侧视图,与上述相的的符号表示是同一或等同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采用相对于压缩应力使内筒在直径方向压缩塑性变形而吸收能量的压缩变形缓冲器41。
同时参照图5,上述压缩变形缓冲器41,主要由外筒41a、活塞杆41b、包覆该活塞杆41b的可弯曲性内筒41c构成,外筒41a上端部与上述垫支撑臂33连结,活塞杆41b下端部与上述撑杆34连结。
这种构成中,对制止垫30施加较大向前负载、使作用在压缩变形缓冲器41上的压缩应力超过内筒41c的应力界限(屈服点),则图5右侧所示,内筒41c在直径方向压缩塑性变形,并被压入外筒41a内。
图8是表示利用制止垫30制止乘客时该制止垫30向前方的移动量与对乘客胸部施加的负载的关系的图。
若即使对制止垫30施加向前负载,作用于压缩变形缓冲器41的压缩应力也不超过内筒41c的应力界限,则压缩变形缓冲器41不被压缩,因此,制止垫30的移动量被限制为极小。对制止垫30施加的向前负载变大,作用于压缩变形缓冲器41的压缩应力超过内筒41c的应力界限,则内筒41c开始压缩塑性变形,因此,压缩变形缓冲器41一面维持弹性一面被压缩。从而,上述制止垫30向前方的移动量与对乘客胸部施加的负载的关系,在压缩变形缓冲器41开始塑性变形以后大致保持一定,因此,即使向制止垫30施加较大的向前负载时,能够持续吸收该负载的部分,而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相对于压缩应力而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构件构成内筒41c,因此,在对制止垫30施加超过内筒41c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之前能够减少缓冲器41的压缩量,从而,制止垫30也不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乘客的移动量。另一方面,若对制止垫30施加超过缓冲器41的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则缓冲器41一面维持弹性一面被压缩,因此,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相制止垫30的移动量对于对制止垫30施加的向前负载的变形呈矩形乃至急剧变化,因此,在对乘客施加的负载小的范围内,能够将其移动量抑制为最小限,另方面,若对乘客施加的负载变大,则能够使之降低。
图6是弹性支撑垫支撑臂33的构造的第3实施方式的侧视图,与上述相同符号表示是同一或等同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采用相对于压缩应力使外筒在直径方向扩张塑性变形而吸收能量的扩张变形缓冲器42。
同时参照图7,上述压缩变形缓冲器42主要由可弯曲性外筒42a、活塞42b、活塞杆42c构成,外筒42a上端部与上述垫支撑臂33连结,活塞杆42c下端部与上述撑杆34连结。
这种构成中,在对制止垫30施加较大向前负载而作用在扩张变形缓冲器42上的压缩应力超过外筒42a的应力界限(屈服点)时,活塞42b使外筒42在直径方向扩张塑性变形,并向外筒42a内压入。
本实施方式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由相对压缩应力而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构件构成外筒42a,因此,在对制止垫30施加超过外筒42a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之前能够减少缓冲器42的压缩量,从而,制止垫30也不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乘客的移动量。另一方面,若对制止垫30施加超过缓冲器42的弹性界限这样大的向前负载,则缓冲器42一面维持弹性一面被压缩,因此,能够降低对乘客施加的负载。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