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

申请号 CN201410637263.3 申请日 2014-12-17 公开(公告)号 CN104354805A 公开(公告)日 2015-02-18
申请人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茂秀;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 电动车 配件技术领域,设置在电动 自行车 后行李架上,包括防撞装置和连接 块 ,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端和连接端,所述连接块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大体成钝 角 角度,所述连接端 水 平穿入所述连接体内,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 螺栓 将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行车后行李架相连接,所述防撞端大体成倒"U"型,且上窄下宽。本发明针对电动车防撞结构给予改进,实现了实现的结构简单、稳固可靠、吸收 动能 冲击、提高安全保障的技术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设置在电动自行车后行李架上,特征在于:包括防撞装置和连接,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端和连接端,所述连接块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大体成钝角度,所述连接端平穿入所述连接体内,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螺栓将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行车后行李架相连接,所述防撞端大体成倒“U”型,且上窄下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端包括纵向杆、过渡部分、横杆,其中所述横杆通过过渡部分与所述纵向杆相连接,所述横杆所述纵向杆交叉的角度为120度-140度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防撞端,上部宽度为20-30cm,下部宽度为35-45cm,高度为40-60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纵向杆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且比值范围为(2-3):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纵向杆的一端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为均匀圆滑过渡,二者比值范围为
2.5: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装置的防撞端和连接端之间设置有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上设置有间断的吸能槽,所述吸能槽位于同一个剖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剖面位于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的中心线上。

说明书全文

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自行车作为方便、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此外随着城市规模、和人们出行的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高,例如需要电动车的速度不断提高,如最高可以达到50公里每小时,而且作为快递使用、市场小贩经营之用、家用拉货的需要,载重量需要也大大增加,最高达到100多公斤,再加上骑车人的体重,总质量将近200公斤。所以,在现代大中型城市交通中,交通拥挤的情况以及已经非常普遍,电动自行车在如此高的速度和载重量的情况下,是极有发生交通碰撞事故。
[0003] 现有技术中,一般对电动车交通安全的目的防碰撞的设置一般没有,即使有设置,也是简单一个安装防护板,但是这种单纯的防护板只是一个简单护具,没有对防碰撞的结构给予具体的设计,如何匹配骑车人的身体形状?如何安装或维修?如何吸收撞击时的动能以减少撞击伤害,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对电动车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事故时,对车体和骑车人的动能冲击伤害,从提高电动车安全保障效果。所以,在目前具备防护可靠、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尚未空白,成为本技术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以实现的结构简单、稳固可靠、吸收动能冲击、提高安全保障的技术效果。
[0005]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设置在电动自行车后行李架1上,包括防撞装置和连接块,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端和连接端,所述连接块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大体成钝角度,所述连接端平穿入所述连接体内,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螺栓将所述连接 端和所述自行车后行李架相连接,所述防撞端大体成倒“U”型,且上窄下宽。
[0007] 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
[0008] 所述防撞端包括纵向杆、过渡部分、横杆,其中所述横杆通过过渡部分与所述纵向杆相连接,所述横杆所述纵向杆交叉的角度为120度-140度之间。
[0009] 所述倒“U”型防撞端,上部宽度为20-30cm,下部宽度为35-45cm,高度为40-60cm。
[0010] 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纵向杆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且比值范围为(2-3):1之间。
[0011] 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纵向杆的一端与所述过渡部分中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为均匀圆滑过渡,二者比值范围为2.5:1。
[0012] 所述防撞装置的防撞端和连接端之间设置有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上设置有间断的吸能槽,所述吸能槽位于同一个剖面上。
[0013] 所述剖面位于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的中心线上。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5] 一、本发明通过倒“U”型防撞端的设计,不但防撞装置具备阻挡外物碰撞的效果,而且形成上窄下宽的保护范围,切合骑车人或坐车人的身体曲线,有助于,有效的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和弧度,较好的实现防护外物冲击的目的;连接块的螺钉旋合结构实现了安装、更换的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0016] 二、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实现防撞端适当后倾斜的目标,有助于提前防护外来撞击物,提高了防护的效果。
[0017] 三、所述防撞端的纵向杆、过渡部分、横杆设计,而且管径的不一样,最大限度的实现粗横杆设计大部分抗击外来撞击的效果;且过渡部分均与圆滑,减少了外来撞击力量的不均匀传递,进一步实现了安全的防护的效果。
[0018] 四、在冲击动能过大时,吸能槽的设计使得此处容易吸收能量,使得防撞端在吸能槽处容易断裂,从而阻断外部力矩的传递,隔绝了外部冲击对车体和骑车人的伤害,安全性得到提高好。
[0019] 五、吸能槽,位于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的中心线的剖面上,实现了外力情况下的容易断裂,大大增加安全性。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与后车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发明结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
[0024] 1—后行李架、2防撞装置、21-防撞端、211—纵向杆、212---过渡部分、213---横杆、22-连接端、23-弯曲部分、231-吸能槽、3—连接块4—后车架、5--车座立管、7—螺栓、α---剖面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1-3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一种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设置在电动自行车后行李架1上,其包括防撞装置2和连接块3,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所述连接块3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大体成钝角角度,所述连接端22水平穿入所述连接体3内,所述连接块3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1刚性连接,所述连接块3通过螺栓将所述连接端22和所述自行车后行李架下的后车架4相连接,连接块的螺钉旋合结构实现了安装、更换的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0027] 所述防撞端21大体成倒“U”型,且上窄下宽。本发明通过倒“U”型防撞端的设计,不但防撞装置具备阻挡外物碰撞的效果,
[0028] 而且所述倒“U”型防撞端,上部宽度为20-30cm,下部宽度为35-45cm,高度为40-60cm;形成上窄下宽的保护范围,切合骑车人或坐车人的身体曲线,有助于,有效的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和弧度,较好的实现防护外物冲击的目的;
[0029] 所述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实现防撞端适当后倾斜的目标,有助于提前防护外来撞击物,提高了防护的效果。最优为110度。
[0030] 所述防撞端21包括纵向杆211、过渡部分212、横杆213,其中所述横杆213通过过渡部分212与所述纵向杆211相连接,所述横杆213所述纵向杆211交叉的角度为120度-140度之间。最优为130度.
[0031] 所述过渡部分212中连接所述纵向杆21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渡部分212中连接所述横杆213的一端,且比值范围为(2-3):1之间。所述过渡部分 212中连接所述纵向杆211的一端与所述过渡部分212中连接所述横杆213的一端为均匀圆滑过渡,二者比值范围为2.5:1。
[0032] 所述防撞端的纵向杆、过渡部分、横杆设计,而且管径的不一样,最大限度的实现粗横杆设计大部分抗击外来撞击力的效果;且过渡部分均与圆滑,减少了外来撞击力量的不均匀传递,进一步实现了安全的防护的效果。
[0033] 所述防撞装置的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之间设置有弯曲部分23,所述弯曲部分23上设置有间断的吸能槽231,。在冲击动能过大时,吸能槽的设计使得此处容易吸收能量,使得防撞端在吸能槽处容易断裂,从而阻断外部力矩的传递,隔绝了外部冲击对车体和骑车人的伤害,安全性得到提高好。
[0034] 所述吸能槽231位于同一个剖面上,所述剖面位于所述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交叉的角度的中心线上。吸能槽,位于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的中心线的剖面上,此时剖面角度α-与水平的夹角为65度,实现了外力情况下的容易断裂,大大增加安全性。
[003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