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

申请号 CN201510017153.1 申请日 2015-01-13 公开(公告)号 CN104773233A 公开(公告)日 2015-07-15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胁田展孝; 与仓康文; 竹中宽; 高野将美;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踏脚台由杆状芯零件和使得芯零件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 覆盖 芯零件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构成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中,能减少零件数及组装工时,将弹性体安装在芯零件。弹性体(26)一体地设有覆盖芯零件(25)的靠近基端部的全周的筒状部(26a),及盖部(26b),盖部(26b)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且一方面使得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面对芯零件(25)的顶端侧,一方面从上方覆盖芯零件(25),与筒状部(26a)连设成一体,芯零件(25)的位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及后部的卡合部(28)与设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盖部(26b)的前部及后部的一对卡定部(27)卡合,弹性体(26)安装在芯零件(25),使得弹性体(26)沿芯零件(25)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能载置骑在乘车用座席(19)的乘员的脚的踏脚台(24,35)由基端部支持在车体侧的杆状的芯零件(25)和使得该芯零件(25)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26)构成,上述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26)一体地设有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靠近上述基端部的全周的筒状部(26a),以及盖部(26b),上述盖部(26b)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且一方面使得上述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一方面从上方覆盖上述芯零件(25),与上述筒状部(26a)连设成一体,芯零件(25)的位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及后部的卡合部(28)与设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上述盖部(26b)的前部及后部的一对卡定部(27)卡合,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使得上述弹性体(26)沿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28)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上述芯零件(25)形成为一体,上述卡定部(27)使得上述卡合部(28)嵌合,作为从上述盖部(26b)的内面凹下的凹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芯零件(25),在上述卡合部(28)的下方,朝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延伸的前后二条嵌合槽(29),设为从上方嵌合上述盖部(26b)的前后两侧的下部(26d)。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部,凸设一方面朝上方突出一方面向着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凸部(30),在上述盖部(26b)的与上述筒状部(26a)相反侧的顶端部的内面,形成使得上述凸部(30)嵌合的卡定凹部(31)。
5.根据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芯零件(25)设有阶梯部(32),该阶梯部(32)与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上述筒状部(26a)的上述一端下部(26c)抵接,上述弹性体(26)向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移动因上述阶梯部(32)向上述筒状部(26a)的抵接、上述卡合部(28)向上述盖部(26b)的内面的上述卡定部(27)的嵌合、以及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部的上述凸部(30)向上述卡定凹部(31)的卡合受到限制。

说明书全文

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的踏脚台结构,能载置骑在乘车用座席的乘员的脚的踏脚台由基端部支持在车体侧的杆状的芯零件和使得该芯零件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覆盖上述芯零件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构成。

背景技术

[0002] 弹性体用多个螺钉部件连结在芯零件,构成踏脚台的结构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为人们所公知。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9856号公报
[0004]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弹性体被连结在芯零件,不仅零件数变多,而且,需要连接作业,因此,组装工时也变多。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零件数及组装工时、将弹性体安装在芯零件的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能载置骑在乘车用座席的乘员的脚的踏脚台由基端部支持在车体侧的杆状的芯零件和使得该芯零件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覆盖上述芯零件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构成;
[0007] 上述弹性体一体地设有覆盖上述芯零件的靠近上述基端部的全周的筒状部,以及盖部,上述盖部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且一方面使得上述筒状部的一端下部面对上述芯零件的顶端侧,一方面从上方覆盖上述芯零件,与上述筒状部连设成一体,芯零件的位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及后部的卡合部与设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上述盖部的前部及后部的一对卡定部卡合,上述弹性体安装在上述芯零件,使得上述弹性体沿上述芯零件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0008] 又,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构成中加之,上述卡合部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上述芯零件形成为一体,上述卡定部使得上述卡合部嵌合,作为从上述盖部的内面凹下的凹部形成。
[0009]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第二特征构成中加之,在上述芯零件,在上述卡合部的下方,朝上述芯零件的纵向延伸的前后二条嵌合槽,设为从上方嵌合上述盖部的前后两侧的下部。
[0010]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第2或第三特征构成中加之,在上述芯零件的顶端部,凸设一方面朝上方突出一方面向着上述芯零件的顶端侧的凸部,在上述盖部的与上述筒状部相反侧的顶端部的内面,形成使得上述凸部嵌合的卡定凹部。
[0011] 再有,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在第四特征构成中加之,在上述芯零件设有阶梯部,该阶梯部与面对上述芯零件的顶端侧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一端下部抵接,上述弹性体向上述芯零件的顶端侧的移动因上述阶梯部向上述筒状部的抵接、上述卡合部向上述盖部的内面的上述卡定部的嵌合、以及上述芯零件的顶端部的上述凸部向上述卡定凹部的卡合受到限制。
[0012]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13]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弹性体的筒状部覆盖芯零件的靠近基端部的全周,以与筒状部相连、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的盖部从上方覆盖芯零件,同时,使得芯零件的卡合部与设在该盖部前后的卡定部卡合,且弹性体沿芯零件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不使用连结部件,即使在芯零件的纵向使得弹性体动作方向的载荷以及从芯零件使得弹性体浮起方向的载荷从乘员作用到弹性体,也能防止弹性体从芯零件脱离,能将弹性体安装在芯零件,不需要螺钉部件等的连结部件,能减少零件数,同时,不需要连结作业,能减少组装工时。
[0014] 又,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芯零件的前后,使得芯零件的卡合部与作为凹部形成的弹性体侧的卡定部嵌合,从上方使得上述盖部的下部嵌合到芯零件的嵌合槽,对于作用于弹性体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以及绕芯零件的转动方向的载荷,能确实保持弹性体的位置,且为了嵌合卡合部,通过将卡定部不是作为贯通孔、而是作为凹部形成在盖部的内面,能使得难以发生盖部的破损。
[0015]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特征,通过将弹性体的盖部的前后两侧的下部嵌合到设在芯零件前后的嵌合槽,能防止乘员的脚等从外部挂在盖部、盖部往上翻卷。
[0016]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特征,通过设在芯零件的顶端部,一方面朝上方突出一方面向着芯零件的顶端侧的凸部,与盖部的顶端部的内面的卡定凹部卡合,即使沿着芯零件纵向的、来自乘员的载荷作用于弹性体,也能保持弹性体的位置。
[0017]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因芯零件的阶梯部向面对芯零件的顶端侧的筒状部的抵接、卡合部向盖部的内面的卡定部的嵌合、以及芯零件的顶端部的凸部向卡定凹部的卡合,限制弹性体向芯零件的顶端侧的移动,使得沿着芯零件的纵向的载荷在分散的多处作用于弹性体,能避免载荷集中在弹性体的局部,难以产生弹性体的破损。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摩托车的侧面图。
[0019] 图2是图1的符号2箭头所指示部的放大图。
[0020] 图3是图2的3-3线截面图。
[0021] 图4是图3的4-4线截面图。
[0022] 图5是图3的5-5线截面图。
[0023] 图6是图5的6-6线截面图。
[0024]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0025] 19-乘车用座席
[0026] 24、35-踏脚台(step)
[0027] 25-芯零件
[0028] 26-弹性体
[0029] 26a-筒状部
[0030] 26b-盖部
[0031] 26c-筒状部的一端下部
[0032] 26d-盖部的前后两侧的下部
[0033] 27-卡定部
[0034] 28-卡合部
[0035] 29-嵌合槽
[0036] 30-凸部
[0037] 31-卡定凹部
[0038] 32-阶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一边参照添附的图1~图6,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说明中,前后以及上下是指从乘摩托车的乘员所看到的方向。
[0040] 首先,在图1中,作为鞍骑型车辆的摩托车的车体框架F在前端有前管11,轴支前轮WF的前叉12以及杆状的转向把手13可转向地支承在所述前管11,上述车体框架F在其前后方向中间部设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14,在后端部轴支后轮WR的摆动臂15的前端部通过枢轴16上下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枢轴框架14。
[0041] 产生驱动上述后轮WR的动的气冷式的发动机E配置在上述前轮WF及上述后轮WR之间,搭载在上述车体框架F,配置在上述发动机E的上方的油箱18支持于车体框架F的前部,配置在该油箱18的后方的双座型的乘车用座席19支持在车体框架F的后部,车体框架F的后部用左右一对的侧罩20从两侧方覆盖。
[0042] 在上述枢轴框架14的下端部,一体地连设朝后上方延伸的踏脚台架21,能载置骑在上述乘车用座席19的前部的驾驶者脚、根据本发明构成的踏脚台24配设在该踏脚台架21的基部。
[0043] 同时参照图2~图6,上述踏脚台24由基端部支持在车体侧的杆状的芯零件25和使得该芯零件25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在本实施形态中,为顶端部及靠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26构成,支架22与上述踏脚台架21的基部设为一体,支轴23具有朝后下方延伸的中心轴线C,上述芯零件25的基端部通过上述支轴23可回转地支持在上述支架22,上述踏脚台24能从由上述踏脚台架21朝外侧方突出的状态朝折叠到斜后上方侧回转,支承在上述支架22。
[0044] 上述芯零件25一体地设有被支持部25a,零件主体部25b,以及从该零件主体部25b伸出的伸出部25c,上述被支持部25a通过上述支轴23可回转地支承在上述支架22,形成向着上述踏脚台架21侧开放的U字状,上述零件主体部25b形成为在上述踏脚台24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向着上方开放的横截面大致呈U字状,且从上述被支持部25a向着外侧方作直线状延伸。
[0045] 上述伸出部25c形成为从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靠近上述被支持部25a的中间部到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前端,从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下部朝前方、后方、以及下方伸出,该伸出部25c的前端部形成为在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前后两侧,朝该零件主体部25b的前端部的外侧方突出。
[0046] 上述弹性体26一体地设有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靠近基端部的全周的筒状部26a,以及盖部26b,上述盖部26b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且从上方覆盖上述芯零件25,与上述筒状部26a连设成一体,由树脂等的弹性材料成型。
[0047] 上述筒状部26a形成为在上述被支持部25a和上述伸出部25c之间围绕上述零件主体部25b,上述盖部26b一方面使得上述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一方面形成使得从上方覆盖上述零件主体部25b。
[0048] 在上述盖部26b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设有卡定部27,在上述芯零件25的前部及后部,设有与上述卡定部27卡合的卡合部28。
[0049] 上述卡合部28在上述伸出部25c的上方朝前后方向延伸,与上述芯零件25的上述零件主体部25b中的前部及后部的上部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上述卡定部27为了使得上述卡合部28嵌合,从上述盖部26b的内面作为凹下的凹部形成。
[0050] 在上述芯零件25中的上述伸出部25c,在上述卡合部28的下方,设有朝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延伸的前后二条嵌合槽29,从上方嵌合上述盖部26b的前后两侧的下部26d。在上述盖部26b的前后两侧,分别形成从上方与上述芯零件25中的上述伸出部25c的上端抵接的阶梯部26e。
[0051] 又,朝上方突出且向着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凸部30与上述芯零件25的前端部突出设置为一体,在上述盖部26b的与上述筒状部26a相反侧的前端部的内面,形成使得上述凸部30卡合的卡定凹部31。
[0052] 但是,上述弹性体26中的上述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与该筒状部26a的上述一端下部26c抵接的阶梯部32设在上述芯零件25,该阶梯部32由上述伸出部25c形成。
[0053] 又,在上述芯零件25中的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前端部,当摩托车以设定倾斜以上的角度左右倾斜时最初接触地面的棒状的倾斜传感器33被拧入,使得从上述零件主体部25b的前端部下面、即上述芯零件25的前端部下面突出。
[0054] 但是,当将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芯零件25时,将处于没有安装在上述踏脚台架21侧的状态的上述芯零件25从上述弹性体26中的盖部26b的顶端侧插入到该弹性体26,使得弹性体26变形,使得该插入时避免与上述芯零件25的上述卡合部28或上述凸部30的干涉,但是,通过上述芯零件25的上述阶梯部32与上述弹性体26中的上述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抵接,上述芯零件25和上述弹性体26的相对位置确定,在该状态下,通过将上述卡合部28嵌入到上述卡定部27,同时,将上述凸部30嵌入到上述卡定凹部31,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
[0055] 在上述芯零件25没有安装在上述踏脚台架21侧的状态下,使得弹性体26的上述筒状部26a能朝上述芯零件25的被支持部25a侧伸长,在将处于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状态的上述踏脚台24安装在上述踏脚台架21侧的状态下,支架22成为止动件,防止上述筒状部26a的伸长。
[0056] 而且,在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的状态下,上述弹性体26向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移动因上述阶梯部32向上述筒状部26a的抵接、上述卡合部28向上述盖部26b的内面的上述卡定部27的嵌合、以及上述芯零件25的前端部的凸部30向上述卡合凹部31的卡合而受到限制,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使得弹性体26沿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0057] 又,在处于支持在上述踏脚台架21的上述支架22、向外侧方突出的状态的上述踏脚台24,当作用朝折叠侧回转的外力时,上述弹性体26的上述筒状部26a与上述支架22抵接而被压缩,因该压缩产生的弹力将上述踏脚台24朝回到原位置侧赋能,不需要以往常用的金属制的回复弹簧等的专用的赋能部件。
[0058] 再次回到图1,在上述踏脚台架21的顶端部,配设能载置骑在上述乘车用座席19的同乘者的脚的踏脚台35,该踏脚台35除了没有设置上述倾斜传感器33,与上述踏脚台24基本上具有相同结构,关于其结构的说明省略。
[0059]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作用,能载置骑在乘车用座席19的前部的驾驶者的脚的踏脚台24,以及能载置骑在上述乘车用座席19后部的同乘者的脚的踏脚台35,由基端部支持在车体侧的杆状的芯零件25和使得该芯零件25的至少顶端部的下面露出、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至少上部的弹性体26构成,上述弹性体26一体地设有覆盖上述芯零件25的靠近基端部的全周的筒状部26a,以及盖部26b,上述盖部26b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横截面呈倒U字状,且一方面使得上述筒状部26a的一端下部26c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一方面从上方覆盖上述芯零件25,与上述筒状部26a连设成一体,芯零件25的位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及后部的卡合部28与设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上述盖部26b的前部及后部的一对卡定部27卡合,上述弹性体26安装在上述芯零件25,使得上述弹性体26沿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不使用连结部件,即使在芯零件25的纵向使得弹性体26动作方向的载荷以及从芯零件25使得弹性体26浮起方向的载荷从乘员作用到弹性体26,也能防止弹性体26从芯零件25脱离,能将弹性体26安装在芯零件25,不需要螺钉部件等的连结部件,能减少零件数,同时,不需要连结作业,能减少组装工时。
[0060] 又,上述卡合部28朝前后方向延伸,与上述芯零件25形成一体,上述卡定部27为了使得上述卡合部28嵌合,形成作为从上述盖部26b的内面凹下的凹部,因此,对于作用于弹性体26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以及绕芯零件25的转动方向的载荷,能确实保持弹性体26的位置,而且,为了嵌合卡合部28,通过将卡定部不是作为贯通孔、而是作为凹部地形成在盖部26b的内面,难以发生盖部26b的破损。
[0061] 又,在上述芯零件25,在上述卡合部28的下方,朝上述芯零件25的纵向延伸的前后二条嵌合槽29,设为从上方嵌合上述盖部26b的前后两侧的下部26d,因此,能防止乘员的脚等从外部挂在盖部26b、盖部26b往上翻卷。
[0062] 又,在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部,凸设一方面朝上方突出一方面向着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凸部30,在上述盖部26b的与上述筒状部26a相反侧的顶端部的内面,形成使得上述凸部30嵌合的卡定凹部31,因此,即使沿着芯零件25的纵向的来自乘员的载荷作用于弹性体26,也能保持弹性体26的位置。
[0063] 再有,在上述芯零件25设有阶梯部32,该阶梯部32与面对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上述筒状部26a的上述一端下部26c抵接,上述弹性体26向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侧的移动因上述阶梯部32向上述筒状部26a的抵接、上述卡合部28向上述盖部26b的内面的上述卡定部27的嵌合、以及上述芯零件25的顶端部的上述凸部30向上述卡定凹部31的卡合受到限制,因此,使得沿着芯零件25的纵向的载荷在分散的多处作用于弹性体26,避免载荷集中在弹性体26的局部,难以产生弹性体26的破损。
[0064] 上面对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能在不脱离记载在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状况下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