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

申请号 CN201310656618.9 申请日 2013-12-06 公开(公告)号 CN104691671A 公开(公告)日 2015-06-10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钟少华; 林永芳;
摘要 一种跨坐型车辆的 脚踏 杆收合机构,包含一车体、一 支撑 架、一可 旋转机 构、一缆线以及一脚踏杆组。支撑架设置于车体。可旋转机构连接于支撑架。缆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以及相对于第一末端区段的一第二末端区段。第一末端区段设置于可旋转机构。脚踏杆组设置于车体。脚踏杆组包含一枢轴以及一脚踏杆体。脚踏杆体 枢接 于枢轴,且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脚踏杆体的偏离枢轴的 位置 ,用以使脚踏杆体朝向车体旋转。
权利要求

1.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包含:
一车体;
支撑架,设置于该车体;
一可旋转机构,连接于该支撑架;
一缆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以及相对于该第一末端区段的一第二末端区段,该第一末端区段设置于该可旋转机构;以及
一脚踏杆组,设置于该车体,且包含:
一枢轴;以及
一脚踏杆体,枢接于该枢轴,且该缆线的该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该脚踏杆体的偏离该枢轴的位置,用以使该脚踏杆体朝向该车体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可旋转机构包含:
一第一转盘,连接于该支撑架;
一第二转盘,连接于该缆线的该第一末端区段;以及
一缓冲扭簧,连接于该第一转盘与该第二转盘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一固定机构,用以当该脚踏杆体被该缆线拉动而旋转至特定度时阻挡该脚踏杆体反向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扭转该缓冲扭簧所需的小于当该脚踏杆体被该固定机构所阻挡时解除该固定机构所需的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至少一复位扭簧,连接于该脚踏杆体与该枢轴之间,其中该缓冲扭簧的弹簧常数大于该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可旋转机构还包含:
一上盖;以及
一本体,该上盖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本体上,该上盖与该本体定义一容置空间于其间,该第一转盘、该第二转盘及该缓冲扭簧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其中该本体具有一贯穿孔及一缺口,且该第一转盘具有一凹槽,该支撑架的一部分穿过该贯穿孔而插设于该第一转盘的该凹槽中,该第二转盘具有一缺槽,该缆线的该第一末端区段穿过该缺口而固定于该缺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本体还具有一轴部形成于该容置空间中,该第一转盘还具有一第一框体,该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外周面和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形成于该第一外周面,该缓冲扭簧的一部分容置于该第一框体中,该凹槽形成于该第一凸部,该第二转盘还具有一第二框体,该第二框体具有一第二外周面、一第二凸部以及一沟槽,该第二凸部及该沟槽形成于该第二外周面,该缺槽形成于该第二凸部,该沟槽环绕于该第二框体的该第二外周面。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包含:
连杆,该缆线的该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该连杆上,其中该脚踏杆体与该连杆共同枢接于该枢轴上,且该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该连杆用以抵顶该抵顶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当该脚踏杆体位于一使用位置时,该抵顶件与该连杆相隔一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一底座;以及
一脚踏杆盖,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脚踏杆体夹设于该脚踏杆盖与该底座之间,且该连杆设置于该脚踏杆盖远离于该脚踏杆体的一侧,该枢轴设置于该脚踏杆盖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还包含:
一缓冲拉簧,连接于该脚踏杆组与该缆线的该第二末端区段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一固定机构,用以当该脚踏杆体被该缆线拉动而旋转至特定角度时阻挡该脚踏杆体反向旋转。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拉伸该缓冲拉簧所需的力小于当该脚踏杆体被该固定机构所阻挡时解除该固定机构所需的力。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至少一复位扭簧,连接于该脚踏杆体与该枢轴之间,其中该缓冲拉簧的弹簧常数大于该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一连杆,其中该缓冲拉簧连接于该连杆与该缆线的该第二末端区段之间,其中该脚踏杆体与该连杆共同枢接于该枢轴上,且该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该连杆用以抵顶该抵顶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中当该脚踏杆体位于一使用位置时,该抵顶件与该连杆相隔一间隙。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该脚踏杆组还包含:
一底座;以及
一脚踏杆盖,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脚踏杆体夹设于该脚踏杆盖与该底座之间,且该连杆设置于该脚踏杆盖远离于该脚踏杆体的一侧,该枢轴设置于该脚踏杆盖上。

说明书全文

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且特别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典型的跨坐型车辆(如速克达型车辆)可乘坐一名骑手及一名乘客。骑手可坐在椅垫的前半部,以操控跨坐型车辆,乘客则可坐在椅垫的后半部。跨坐型车辆可设有一对脚踏杆,其可凸出于车体外,以供乘客放置双脚。
[0003] 一般来说,脚踏杆枢接于车体内的机构件上。因此,当需要脚踏杆时,可以枢转的方式将脚踏杆伸出车体外;当不需要脚踏杆时,也可以枢转的方式将脚踏杆收纳入车体内。倘若骑手将车辆停好后,忘记收合脚踏杆,则这对脚踏杆将呈现凸出于车体外的状态,而造成其中骑手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0005] 在诸多前案中,虽有揭露脚踏杆的连动机构,但是其皆为脚踏杆自动开启(使用状态)的连动机构,未能有揭露在骑手将车辆停好后而自动将脚踏杆连动收纳入车体内(收合状态)的技术手段。
[0006]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可在骑手立起支撑架时自动地连动收合脚踏杆,从而避免脚踏杆在机车停放后仍伸出车体外。
[0008]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包含一车体、一支撑架、一可旋转机构、一缆线以及一脚踏杆组。支撑架设置于车体。可旋转机构连接于支撑架。缆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以及相对于第一末端区段的一第二末端区段。第一末端区段设置于可旋转机构。脚踏杆组设置于车体。脚踏杆组包含一枢轴和一脚踏杆体。脚踏杆体枢接于枢轴,且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脚踏杆体的偏离枢轴的位置,用以使脚踏杆体朝向车体旋转。藉由此设计,当骑手立起支撑架时,支撑架可藉由可旋转机构拉动缆线,并使脚踏杆体连动地旋转而实现收合的功能。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包含一第一转盘、一第二转盘以及一缓冲扭簧。第一转盘连接于支撑架。第二转盘连接于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缓冲扭簧连接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则缓冲扭簧可扭转,使得仅第一转盘旋转,而第二转盘不旋转,故可在支撑架旋转时,保护障碍物。
[0010]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包含一固定机构。当脚踏杆体被缆线拉动而旋转特定度时,固定机构可阻挡脚踏杆体反向旋转。藉由此设计,固定机构可阻挡收合后的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11]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扭转缓冲扭簧所需的小于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所需的力。藉由此设计,由于扭转缓冲扭簧所需的力不足以解除固定机构,故当脚踏杆体已被固定机构所阻挡而支撑架继续旋转时,缓冲扭簧会被扭转,而第二转盘则不旋转,如此可避免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12]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至少一复位扭簧。复位扭簧连接于脚踏杆体与枢轴之间。缓冲扭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藉由此设计,缓冲扭簧可顺利带动第二转盘,并使复位扭簧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
[0013]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还包含一上盖和一本体。上盖可拆卸地设置于本体上。上盖与本体定义一容置空间于其间。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及缓冲扭簧容置于容置空间中。本体具有一贯穿孔及一缺口。第一转盘具有一凹槽。支撑架的一部分穿过贯穿孔而插设于第一转盘的凹槽中。第二转盘具有一缺槽,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穿过缺口而固定于缺槽。藉由此设计,第一转盘、缓冲扭簧及第二转盘可位于容置空间中,而被上盖与本体所保护。支撑架的一部分可穿过本体的贯穿孔而插设于第一转盘的凹槽中,以实现与第一转盘相连动的功能。
[0014]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具有一轴部形成于容置空间中。第一转盘还具有一第一框体。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外周面以及一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形成于第一外周面。缓冲扭簧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框体中。凹槽形成于第一凸部。第二转盘还具有一第二框体。第二框体具有一第二外周面、一第二凸部以及一沟槽。第二凸部及沟槽形成于第二外周面。缺槽形成于第二凸部,沟槽环绕于第二框体的第二外周面。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连杆。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连杆上。脚踏杆体与连杆共同枢接于枢轴上。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连杆用以抵顶抵顶件。
[0016]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脚踏杆体位于一使用位置时,抵顶件与连杆相隔一间隙。藉由抵顶件与连杆所相隔的间隙,可确保收合后的脚踏杆体向外弹开时,连杆不会干涉脚踏杆体,以利于脚踏杆体完全地张开。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底座以及一脚踏杆盖。脚踏杆盖设置于底座上。脚踏杆体夹设于脚踏杆盖与底座之间,且连杆设置于脚踏杆盖远离于脚踏杆体的一侧。枢轴设置于脚踏杆盖上。藉由此设计,脚踏杆体与连杆可被脚踏杆盖所分开,而各自以枢轴为轴地旋转。
[0018]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还包含一缓冲拉簧。缓冲拉簧连接于脚踏杆组与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缓冲拉簧可被拉伸,使得支撑架继续旋转,而脚踏杆体不旋转,如此,可在支撑架旋转时,保护障碍物。
[0019]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拉伸缓冲拉簧所需的力小于当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所需的力。由于拉伸缓冲拉簧所需的力不足以解除固定机构,故当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所阻挡且支撑架仍继续旋转时,缓冲拉簧会被拉伸,而不会解除固定机构,如此可避免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20]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至少一复位扭簧。复位扭簧连接于脚踏杆体与枢轴之间。缓冲拉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藉由此设计,缓冲拉簧可顺利使复位扭簧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连杆。缓冲拉簧连接于连杆与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之间。脚踏杆体与连杆共同枢接于枢轴上。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连杆用以抵顶抵顶件。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可带来以下效果:当骑手立起支撑架时,支撑架会藉由可旋转机构拉动缆线,并使脚踏杆体连动地旋转而实现收合的功能。
[0024]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附图说明
[0025]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0026]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
[0027]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尚未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
[0028] 图2B绘示图2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
[0029] 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
[0030] 图3B绘示图3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
[0031]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旋转机构的前视图;
[0032]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与可旋转机构的分解图;
[0033] 图6绘示图5的可旋转机构的分解图;
[0034] 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的立体图;
[0035] 图8绘示图7的脚踏杆组的分解图;
[0036] 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各组件的行程量示意图;
[0037] 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以及
[0038] 图11至13绘示脚踏杆体碰到障碍物时的详细作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40]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所应用的跨坐型车辆10为速克达型车辆。其中,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0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亦可为其他跨坐型车辆。如图1所示,跨坐型车辆10可包含一支撑架100、一脚踏杆组500、一车体900以及一动力单元E。车体900可包含一车架910以及一车壳920。车架910至少部分地被包覆于车壳920中。车架910可包含一头管912、一前管914、一对下底管916以及一对坐垫轨架918。前管914连接于头管912。所述一对下底管916均连接于前管914,且自前管914的底部向跨坐型车辆10的车辆后方延伸。所述一对坐垫轨架918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下底管916,且向跨坐型车辆10的车辆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动力单元E枢接于车架910。举例来说,动力单元E可经由一吊架枢接于下底管916的靠近坐垫轨架918处。
脚踏杆组500设置于与车架910相固定的支架(未图示)。
[0041]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100尚未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图2B绘示图2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500的俯视图。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100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图3B绘示图3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500的俯视图。如图2A及3A所示,支撑架100可相对车体900旋转,以利于将车体900架起。跨坐型车辆还可包含一可旋转机构200。可旋转机构200连接于支撑架100,且两者设置于车体900的底部区域。脚踏杆组500可包含一脚踏杆体520和一枢轴530。脚踏杆体520枢接于枢轴530,而可以枢轴530为轴来旋转,以伸出车体900外或收合于车体900上。
[0042] 进一步来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500还可包含一连杆510和一脚踏杆座540。连杆510、脚踏杆体520与枢轴530均设置于脚踏杆座540上。脚踏杆座540设置于车体900(可参阅图1)上。脚踏杆体520与连杆510均枢接于枢轴530上。脚踏杆体520具有一抵顶件522。连杆510用以抵顶抵顶件522,以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当脚踏杆组500呈图2B所示的状态时,脚踏杆体520可伸出车体900外,以供乘客将脚放置于其上,此时,脚踏杆体520位于使用位置;当脚踏杆组500呈图3B所示的状态时,脚踏杆体520可收纳于车体900内或紧贴在车体900旁,此时,脚踏杆体520位于收合位置。
[0043] 跨坐型车辆可包含一缆线300。此缆线300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支撑架100与脚踏杆组500之间,以利用支撑架100的作动来连动地收合脚踏杆组500的脚踏杆体520。进一步来说,缆线300具有一内线以及一外管303。部分内线位于外管303中,且内线可相对外管303移动。内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301以及一第二末端区段302。第一末端区段
301及第二末端区段302分别位于外管303的相对两端。第一末端区段301设置于可旋转机构200。第二末端区段302设置于脚踏杆体520的偏离枢轴530的位置。举例来说,第二末端区段302可间接地连接于脚踏杆体520。进一步来说,第二末端区段302可藉由连杆
510间接地设置于脚踏杆体520。更详细地说,第二末端区段302连接于脚踏杆组500的连杆510上远离枢轴530的位置,而可带动连杆510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从而使连杆510抵顶抵顶件522,以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末端区段302藉由连杆510间接地设置于脚踏杆体520上,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省略连杆510,而第二末端区段302可直接设置于脚踏杆体520。
[0044] 因此,当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旋转时,可旋转机构200可拉动缆线300,从而带动脚踏杆体520旋转而收合。换句话说,当骑手立起支撑架100时,脚踏杆体520即可自动地收合,而可避免脚踏杆体520在跨坐型车辆停放后仍伸出车体900外。
[0045] 支撑架100与脚踏杆组500之间的详细动作方式可举例如下。请先参阅图2A,骑手可踩踏支撑架100,使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共同沿着箭头A1的方向旋转。当可旋转机构200沿着箭头A1的方向旋转时,其可拉动缆线300的第一末端区段301。接着请参阅图2B,第二末端区段302可沿着箭头A2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脚踏杆体520沿着箭头A3的方向旋转(亦即,朝向车体900旋转)。最后,支撑架100可立起(可参阅图3A),而脚踏杆体520可收合至一收合位置(可参阅图3B)。
[0046]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旋转机构200的前视图。如图4所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一第一转盘210、一第二转盘220以及一缓冲扭簧230。第一转盘210连接于支撑架100。第二转盘220连接于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301。缓冲扭簧230连接于第一转盘210与第二转盘220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520(可参阅图2B)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而支撑架100仍继续沿着箭头A1(可参阅图2A)的方向旋转时,则缓冲扭簧230可被扭转,故在第二转盘220不旋转的情况下,第一转盘210可相对于第二转盘220旋转。如此可在支撑架100旋转时,保护脚踏杆体520所接触到的障碍物。
[0047] 进一步来说,缓冲扭簧230具有一第一端部231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231的一第二端部232。第一端部231连接于第一转盘210,第二端部232连接于第二转盘220。当脚踏杆体520(可参阅图2B)在由使用位置往收合位置旋转的路径上碰到障碍物时,障碍物会施予一定的阻力给脚踏杆体520,以防止脚踏杆体520继续沿着箭头A3(可参阅图2B)的方向旋转。又由于脚踏杆体520与第二转盘220是连动的,故此阻力亦会停止第二转盘220继续旋转。因此,缓冲扭簧230的第二端部232可暂时固定,但由于缓冲扭簧230是可被扭转的,故第一转盘210仍可相对于第二转盘220继续旋转,如此可供骑手继续踩踏支撑架100(可参阅图2A),并保护障碍物。
[0048] 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载的扭簧的「扭转」可代表扭簧的相对两端部因旋转而产生相对位移。举例来说,当缓冲扭簧230被扭转时,第一端部231会因为随着第一转盘210旋转而与第二端部232产生相对位移。
[0049]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跨坐型车辆还可包含一固定机构550。固定机构550设置于脚踏杆座540上。当脚踏杆体520被缆线300间接地拉动而旋转特定角度时,固定机构550可阻挡脚踏杆体520反向旋转(亦即,阻挡脚踏杆体520从收合位置旋转到使用位置)。此时,扭转缓冲扭簧230(可参阅图4)所需的力可小于脚踏杆体520被固定机构550所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550所需的力,以避免脚踏杆体520反向旋转至使用位置。
应了解到,用来阻挡脚踏杆体520的固定机构550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故在此不加赘述。
[0050]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当脚踏杆体520位于使用位置时,抵顶件522与连杆510相隔一间隙。由于抵顶件522与连杆510相隔间隙,故可利于收合后的脚踏杆体520向外弹开时,连杆510可比脚踏杆体520多走一段行程,而避免干涉脚踏杆体520,故可确保脚踏杆体520能完全地张开,以供乘客放置脚。
[0051]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的分解图。图6绘示图5之可旋转机构200的分解图。如图6所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一上盖240以及一本体250。上盖240可拆卸地设置于本体250上。上盖240与本体250定义一容置空间G于其间。第一转盘210、第二转盘220及缓冲扭簧230容置于容置空间G中。如图5所示,本体250具有一贯穿孔252。第一转盘210具有一凹槽212。支撑架
100的一部分穿过贯穿孔252而插设于第一转盘210的凹槽212中。藉由此设计,第一转盘210、缓冲扭簧230及第二转盘220可位于容置空间G中,而被上盖240与本体250所保护。支撑架100的一部分可插设于第一转盘210的凹槽212中,以实现支撑架100与第一转盘210相连动的功能。如图6所示,本体250具有一缺口258。第二转盘220具有一缺槽
221。缆线300的第一末端区段301穿过本体250的缺口258而固定于第二转盘220的缺槽221。
[0052]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本体250具有一轴部256。轴部256形成于容置空间G中。第一转盘210具有一第一框体214。第一框体214具有一第一外周面216以及一第一凸部218。第一凸部218形成于第一外周面216。缓冲扭簧230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框体214中。凹槽212(可参阅图5)形成于第一凸部218。第二转盘220具有一第二框体222。第二框体222具有一第二外周面224、一第二凸部226以及一沟槽228。第二凸部226及沟槽228形成于第二外周面224。缺槽221形成于第二凸部226。沟槽228环绕于第二框体222的第二外周面224。
[0053]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支撑架100可包含一定位柱110和一支撑架体120。支撑架体120可供骑手踩踏而旋转。定位柱110设置于支撑架体120上。定位柱110可穿过贯穿孔252而插入凹槽212中,并与凹槽212的内壁紧密接触。如此一来,当支撑架体120旋转时,其可带动第一转盘210共同旋转,以实现支撑架100与第一转盘210相连动的功能。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贯穿孔252可为弧状孔,以利于定位柱110在贯穿孔252中发生位移。
[0054]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至少一螺丝260。上盖240可包含至少一贯穿孔242。本体250可包含至少一螺孔254。上盖240的贯穿孔242与本体250的螺孔254可对齐,而螺丝260可穿过上盖240的贯穿孔242而附于本体250的螺孔254中,以固定上盖240与本体250。此外,当螺丝260被松开而脱离本体250的螺孔254时,上盖240与本体250可分开。藉由上述设计,可实现将上盖240可拆卸地设置于本体250上的功能。
[0055] 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500的立体图。图8绘示图7的脚踏杆组500的分解图。如图8所示,脚踏杆组500还可包含一复位扭簧560。复位扭簧560连接于脚踏杆体520与枢轴530之间。当脚踏杆体520以枢轴530为轴而沿着箭头A3(可参阅图2B)的方向旋转时,复位扭簧560会被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弹性势能),而当固定机构550(可参阅图2B)被解除时,复位扭簧560可释放其弹力位能而回弹,使得脚踏杆体520向外旋转而伸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500还可包含一回位扭簧570。回位扭簧570连接于连杆510与枢轴530之间。当脚踏杆体520从使用位置旋转至收合位置时,回位扭簧570会被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当骑手将立起的支撑架100(如图3A所示的状态)收回(如图2A所示的状态)时,则回位扭簧570可释放其弹力位能,而使连杆510回位至处于如图2B所示的状态。
[0056]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缓冲扭簧230(可参阅图6)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560的弹簧常数。如此一来,当第一转盘210旋转时,缓冲扭簧230可顺利带动第二转盘220,并使复位扭簧560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520。
[0057]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8所示,脚踏杆座540还包含一脚踏杆盖542和一底座544。脚踏杆盖542设置于底座544上。脚踏杆体520夹设于脚踏杆盖542与底座544之间。连杆510设置于脚踏杆盖542远离于底座544的一侧。枢轴530设置于脚踏杆盖542上。藉由此设计,脚踏杆体520与连杆510可被脚踏杆盖542所分开,而各自以枢轴530为轴地旋转。
[0058]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枢轴530可包含一第一轴体532。第一轴体532设置于脚踏杆盖542上朝向连杆510的一侧。连杆510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轴体532上,而可以第一轴体532为轴地旋转。回位扭簧570的一端连接于连杆510,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轴体532。如此一来,当连杆510相对第一轴体532旋转时,回位扭簧570可被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
[0059]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轴体532上具有一螺孔5321。脚踏杆组500可具有一螺丝548。连杆510具有一贯穿孔512。贯穿孔512可对齐螺孔5321,而螺丝548可穿过贯穿孔512及回位扭簧570而锁附于螺孔5321中。如此一来,连杆510可以第一轴体532为轴来旋转。
[0060]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枢轴530还包含一第二轴体534。第二轴体534设置于脚踏杆盖542上朝向脚踏杆体520的一侧,且第二轴体534的轴向方向与第一轴体532的轴向方向相平行。脚踏杆体520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轴体534上。举例来说,脚踏杆体520可具有一贯穿孔524。底座544具有一凹槽5442。贯穿孔524可与凹槽5442相对齐。第二轴体534可穿过脚踏杆体520的贯穿孔524及复位扭簧560,并插入底座544的凹槽5442中。当连杆510旋转至一位置而接触脚踏杆体520上的抵顶件522时,连杆510可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旋转。复位扭簧560的一端连接于脚踏杆体520,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轴体534。如此一来,当脚踏杆体520相对第二轴体534旋转时,复位扭簧560可被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
[0061]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盖542可拆卸地设置于底座544上。举例来说,脚踏杆组500可包含至少一螺丝546。脚踏杆盖542具有至少一贯穿孔5421。底座544可包含一螺孔5441。贯穿孔5421可与螺孔5441相对齐。螺丝546可穿过贯穿孔5421而锁附于螺孔5441中。当螺丝546被松开而脱离螺孔5441时,可将脚踏杆盖542卸下。
[0062] 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之跨坐型车辆各组件的行程量示意图。在图9中,D1代表第一转盘210旋转的行程量,D2代表第二转盘220旋转的行程量,D3代表脚踏杆体520旋转的行程量,D4代表连杆510旋转的行程量。当支撑架100受力而旋转时,第一转盘210可带动第二转盘220与连杆510共同旋转一段行程量S1,此运动行程量S1为抵顶件522与连杆510所相隔的间隙的尺寸,故此时连杆510尚未接触抵顶件522,而此时脚踏杆体520并未旋转。当第一转盘210、第二转盘220与连杆510共同旋转一段行程量S1后,连杆510才会抵顶脚踏杆体520的抵顶件522,而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旋转一段行程量S2。此运动行程量S2为脚踏杆体520自使用位置至收合位置的运动行程量。当脚踏杆体520抵达收合位置后,缓冲扭簧230可被扭转,而使第一转盘210随着支撑架100继续旋转一段行程量S3才停止。由此可知,第一转盘210可比连杆510额外旋转一段行程量S3。如此一来,即使缆线300具有公差或变形量,上述行程量的差异也可吸收缆线300的公差或是变形量。
[0063] 更详细地说,假设缆线300无公差,第二转盘220所旋转的行程量D2(S1+S2)恰好可使缆线300拉紧并收合脚踏杆体520,因为脚踏杆体520已经旋转至一收合位置,因此第二转盘220会暂时固定,当第一转盘210在旋转最后一段行程量S3时,缓冲扭簧230开始被扭转,用以吸收第一转盘210相对于第二转盘220旋转的行程量S3,其所需扭转的角度为α(例如α=30°);当缆线300有正公差或是因长久使用而伸长时,第二转盘220所旋转的行程量S1+S2还不足以使缆线300拉紧(意即,脚踏杆体520无法被拉至一收合位置),则第一转盘210在旋转最后一段行程量S3时,缓冲扭簧230可被扭转较小的角度,而使第二转盘220可再额外旋转一段行程S4,从而拉紧缆线300。换句话说,当缆线300有正公差或是因长久使用而伸长时,缓冲扭簧230的扭转角度β可小于角度α,例如β=25°,以利于第二转盘220可再额外旋转一段行程S4,使得第二转盘220的行程量变为D2’(S1+S2+S4),而吸收缆线300的公差或伸长量。因此,藉由缓冲扭簧230的可扭转特性,可使第二转盘220的行程量对应缆线300的公差或变形量而些微地增减,从而吸收公差及变形量。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述的一物体旋转的「行程量」可为该物体在开始旋转前与停止旋转后,该物体上的一参考点所行经的路径长度。
[0064] 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500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可包含一缓冲拉簧800。缓冲拉簧800连接于脚踏杆组500与缆线300的第二末端区段302之间。具体来说,缓冲拉簧800连接于连杆510与缆线300的第二末端区段302之间。缓冲拉簧800具有一第一端部801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801的一第二端部802。第一端部801连接于缆线300的第二末端区段302,以受缆线第二末端区段302的拉力而移动或拉伸。第二端部802连接于连杆510,以带动连杆510旋转。缓冲拉簧800的功能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缓冲扭簧
230(可参阅图4)相似,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不包含前述缓冲扭簧230。进一步来说,缓冲拉簧800亦可吸收缆线300的公差或变形量,且亦可在支撑架100(可参阅图2A)旋转时,保护脚踏杆体520所接触的障碍物。
[0065] 举例来说,可参阅图11至13,这三图绘示脚踏杆体520碰到障碍物B时的详细作动图。如图11所示,当脚踏杆体520碰到障碍物B时,若支撑架100(可参阅图2A)仍继续旋转,则缓冲拉簧800可被缆线300的第二末端区段302沿着箭头A4的方向拉伸,此时,脚踏杆体520受到障碍物B提供的反作用力,大于缓冲拉簧800拉动连杆510的力,而缓冲拉簧800开始产生变形,故利用缓冲拉簧800的变形量来吸收支撑架100继续旋转时沿着箭头A4的方向的拉伸力,可保护脚踏杆体520所接触的障碍物B。
[0066] 如图12所示,当障碍物B离开脚踏杆体520时(例如沿着箭头A5的方向移动),缓冲拉簧800可沿着箭头A6的方向回弹,从而带动连杆510与脚踏杆体520共同沿着箭头A7的方向旋转,而呈图13所示的收合状态。
[0067]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拉伸缓冲拉簧800所需的力可小于当脚踏杆组500被固定机构550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550所需的力。换句话说,拉伸缓冲拉簧800所需的力不足以解除固定机构550,以避免脚踏杆组500反向旋转至使用位置。
[0068]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缓冲拉簧800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560(可参阅图8)的弹簧常数。如此一来,当缆线300提供拉力给缓冲拉簧800时,缓冲拉簧800可使复位扭簧560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520。
[0069] 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枢轴530、连杆510、脚踏杆体520及抵顶件522等组件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均如同图2A至4及前文中相关叙述所载,故不重复叙述。
[00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缆线300可为一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缆线300的第一末端区段301及第二末端区段302可为凸出于外管303外的内线。
[0071] 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跨坐型车辆可为速克达型车辆。但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10,亦可为其他跨坐型车辆,如运动型机器脚踏车、电动二轮车、轻型机器脚踏车或ATV(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
[007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0073] 符号说明
[0074] 10:跨坐型车辆
[0075] 100:支撑架
[0076] 110:定位柱
[0077] 120:支撑架体
[0078] 200:可旋转机构
[0079] 210:第一转盘
[0080] 212:凹槽
[0081] 214:第一框体
[0082] 216:第一外周面
[0083] 218:第一凸部
[0084] 220:第二转盘
[0085] 221:缺槽
[0086] 222:第二框体
[0087] 224:第二外周面
[0088] 226:第二凸部
[0089] 228:沟槽
[0090] 230:缓冲扭簧
[0091] 231:第一端部
[0092] 232:第二端部
[0093] 240:上盖
[0094] 242:贯穿孔
[0095] 250:本体
[0096] 252:贯穿孔
[0097] 254:螺孔
[0098] 258:缺口
[0099] 260:螺丝
[0100] 300:缆线
[0101] 301:第一末端区段
[0102] 302:第二末端区段
[0103] 303:外管
[0104] 530:枢轴
[0105] 532:第一轴体
[0106] 5321:螺孔
[0107] 534:第二轴体
[0108] 500:脚踏杆组
[0109] 510:连杆
[0110] 512:贯穿孔
[0111] 520:脚踏杆体
[0112] 522:抵顶件
[0113] 524:贯穿孔
[0114] 530:枢轴
[0115] 532:第一轴体
[0116] 5321:螺孔
[0117] 534:第二轴体
[0118] 540:脚踏杆座
[0119] 542:脚踏杆盖
[0120] 5421:贯穿孔
[0121] 544:底座
[0122] 5441:螺孔
[0123] 5442:凹槽
[0124] 546:螺丝
[0125] 548:螺丝
[0126] 550:固定机构
[0127] 560:复位扭簧
[0128] 570:回位扭簧
[0129] 800:缓冲拉簧
[0130] 801:第一端部
[0131] 802:第二端部
[0132] 900:车体
[0133] 910:车架
[0134] 912:头管
[0135] 914:前管
[0136] 916:下底管
[0137] 918:坐垫轨架
[0138] 920:车壳
[0139] A1~A7:箭头
[0140] B:障碍物
[0141] D1~D4、S1~S4:行程量
[0142] E:动力单元
[0143] G:容置空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