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

申请号 CN200980134741.6 申请日 2009-05-13 公开(公告)号 CN102143882B 公开(公告)日 2014-12-24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向后智; 鸟山英二; 森田健二; 田边元; 宇川彻; 早田肇;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 架(11);设在所述车身架的前方的前罩(72);设在所述前罩的车宽方向宽度内的头灯单元(59)。所述头灯单元在两侧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15L、115R),在所述头灯单元与所述前罩之间,形成有将所述前罩前方的空气向所述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111L、111R)。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身架;
设在所述车身架的前方的前罩;
设在所述前罩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内的头灯单元;
配置在所述头灯单元的两侧方,将前方的空气向所述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所述空气取入口被设在使所述头灯单元的两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中,所述凹部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
行驶从所述凹部前方遍及所述空气取入口后方沿所述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流动,还具有:
设在所述车身架的侧方并覆盖所述车辆的侧方的中罩;
设在所述中罩的内侧并向后方延伸,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侧方的罩内侧部件;
形成在所述中罩与所述罩内侧部件之间,对从所述空气取入口导入的导入风进行引导的导风路径;
设在所述导风路径的后方的空气滤清器;
进气管道,以在所述导风路径中流动的该导入风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进气管道并被向所述空气滤清器引导的方式,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前方延伸,并具有与所述导风路径的出口相对的入口,
还具有开口部,设在所述导风路径的后方,使该导入风的一部分吹到驾驶者的腿,在所述中罩的后部,沿该中罩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层罩,
在该层罩上,安装有具有所述开口部的层内侧部件,
所述层内侧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层罩上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向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且具有多个开口的后壁;设在该后壁的内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对与主架之间形成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内侧壁部,
在该内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在后方,配置有电池
通过了所述导风路径的导入风的一部分被分流,通过内侧壁部不向车辆的外侧流出,而是向所述电池流动。

说明书全文

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以头灯单元为基准在前罩的车宽方向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将前方的空气向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的车辆。
[0002] 背景技术
[0003] 例如,在日本实开平5-46686号公报中,示出了如下的车辆:在前罩的头灯单元的车宽方向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将前方的空气向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若从正面观察该车辆,在梯形的头灯单元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空气取入口。由于头灯单元要求发光面积,因而需要确保规定的面积。若确保了规定面积的头灯单元和左右的空气取入口在车宽方向上并列,则前罩必然会大型化。
[0004] 根据车辆不同,要求前罩的小型化即缩窄车宽。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46686号公报
[0006]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确保头灯单元的发光面积并在头灯单元的左右具有空气取入口的车辆中,提供能够缩窄车宽的技术。
[0008]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架;设在所述车身架的前方的前罩;设在所述前罩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内的头灯单元;配置在所述头灯单元的两侧方,将前方的空气向所述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所述空气取入口被设在使所述头灯单元两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中,所述凹部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行驶从所述凹部前方遍及所述空气取入口后方沿所述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流动。
[0009]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车辆,还具有:设在所述车身架的侧方并覆盖所述车辆的侧方的中罩;设在所述中罩的内侧并向后方延伸,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侧方的 罩内侧部件;形成在所述中罩与所述罩内侧部件之间,对从所述空气取入口导入的导入风进行引导的导风路径;设在所述导风路径的后方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以在所述导风路径中流动的该导入风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进气管道并被向所述空气滤清器引导的方式,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前方延伸,并具有与所述导风路径的出口相对的入口。
[0010]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车辆,还具有开口部,设在所述导风路径的后方,使该导入风的一部分吹到驾驶者的腿。
[0011]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车辆,还具有:设在所述开口部的后方,被所述驾驶者的腿夹持的膝罩;设在所述膝罩的前侧,将该导入风的一部分向所述膝罩的内侧引导的膝罩空气入口。
[0012] 而且,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罩的后部,沿该中罩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层罩,在该层罩上,安装有具有所述开口部的层内侧部件,在该层内侧部件上,附设有设在车宽方向内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壁部,在该内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在后方,配置有电池,通过了所述导风路径的导入风的一部分被分流,通过内侧壁部不向车辆的外侧流出,而是向所述电池流动。
[0013]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车辆,所述头灯单元的上侧部配置在所述空气取入口的正上方。
[0014] 发明的效果
[0015]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在头灯单元的两侧面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由于凹部局部地设置在两侧面上,因此,发光面积的减少较轻微。
[0016] 只需使头灯单元的高度、宽度略微增加即可弥补这一减少的量。因此,即使在头灯单元的两侧面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也能够确保头灯单元的发光面积。
[0017] 而且,在这些凹部中设置空气取入口。由于在凹部中配置空气取入口,因此,使头灯单元和左右的空气取入口并列而成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十分小。结果是,能够减少前罩的车宽尺寸,能够谋求车辆的小型化。
[0018] 而且,由于在凹部中配置空气取入口,因此,能够扩大空气取入口的面积,能够使导入前罩内的空气的量增大。
[0019]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车辆中,在中罩的内侧设置罩内侧部件,在中罩与罩 内侧部件之间形成导风路径,在该导风路径的后方设置空气滤清器,从该空气滤清器向前方延伸的进气管道的入口与导风路径的出口相对地设置。
[0020] 从空气滤清器延伸的进气管道,可以仅延伸至前方的导风路径。即,不必使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管道较长地延伸,能够缩短进气管道的长度。
[0021] 另外,由于利用中罩和罩内侧部件形成导风路径,因而不必通过另外的管道构成导风路径,能够降低零件数量。
[0022]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车辆中,能够使导入风的一部分从开口部吹到驾驶者的腿。即,取入的导入风的一部分通过开口部吹到驾驶者的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取入的导入风。
[0023]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车辆中,利用膝罩空气入口,将导入风的一部分向膝罩的内侧引导。在电气安装品等发热性部件配置在膝罩的内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导入风的一部分冷却发热性部件,能够谋求行使风的进一步的有效利用。
[0024]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的主视图。
[0027] 图3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8] 图4是设在车辆上的罩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5是图1的5-5线剖视图。
[0030] 图6是图1的6-6线剖视图。
[0031] 图7是图1的7-7线剖视图。
[0032]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作用的立体图。
[0033]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作用的俯视图。
[0034] 图10是变更实施例的层内侧部件(layer inner)的立体图。
[0035] 图11是说明图6的变更实施例的图。
[0036] 图12是在罩支板(cowl stay)上安装有仪表部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0037] 图13是在从罩支板上将仪表部拆下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0038] 图14是图12的14-14线剖视图。
[0039] 图15是图12的15-15线剖视图。
[0040] 图16是图15的16部放大图。
[0041] 图17是图12的17-17线剖视图。
[0042] 图18是图17的18部放大图。
[0043] 图19是图12的19-19线剖视图。
[0044] 图20是车辆后部的右侧视图。
[0045] 图21是对枢轴板和枢轴板罩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0046] 图22是枢轴板罩的主视图。
[0047] 图23是图22的23向视图。
[0048] 图24是对枢轴板和枢轴板罩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0049] 图25是说明图24的作用的图。
[0050] 图26是枢轴板罩上作用有外时的作用说明图。
[0051] 图27是图20的27-27线剖视图。
[0052] 图28是图20的28-28线剖视图。
[0053] 图29是图20的29-29线剖视图。
[0054] 图30是图20的30-30线剖视图。
[0055] 图31是图20的变更图。
[0056] 图32是图31的32-32线剖视图。
[0057]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按照附图标记的方向来看附图。另外,前后、左右以驾驶者为基准而确定。另外,标记中加注的“L”是表示左侧的加注字,“R”是表示右侧的加注字。实施例
[0059]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60] 如图1所示,在作为车辆的二轮摩托车10中,车身架11是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0061] 该车身架11包括: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后方延伸并支承发动机13的主架14;后架19,该后架19从该主架14向后斜上延伸,支承乘员座椅15并支承电池16等电气安装部件,而且,支承包括后挡泥板17的车身后部18;从主架14向下延伸并支承摆臂28的枢轴板22。
[0062] 枢轴板22上设有枢轴27,摆臂28从该枢轴27向后方延伸。而且,在车身架11与摆臂28之间设有吸收冲击的后缓冲单元29,在摆臂28的顶端部,安装有后轮31。后轮31经由驱动轴被发动机13驱动。
[0063] 头管12上设有前叉24,在该前叉24的下端部设有前轮25,在前叉24的上端部设有对前轮25进行转向的转向手柄26。
[0064] 通过主架14而被支承的发动机13是V型4汽缸的发动机,该发动机13在第一~第四支承点30a~30d被支承。第一~第四支承点30a~30d在车宽方向上平地延伸。而且,第一~第四支承点30a~30d从车辆的前部向后部以该顺序配置。这些支承点中,第三~第四支承点30c~30d设在枢轴板22上。也就是说,发动机13通过主架14及枢轴板
22而被支承。
[0065] V型4汽缸的发动机13上具有:曲轴箱37;以设在该曲轴箱37内的曲轴34为中心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前汽缸35;以曲轴34为中心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汽缸36。
[0066] 而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主架14与前汽缸35及后汽缸36重叠,枢轴板22的一部分与曲轴箱37重叠。
[0067] 将废气从V型4汽缸发动机13排出的排气装置33包括:从各汽缸35、35、36、36延伸的排气管41a~41d;集合这些排气管41a~41d并进行废气的净化的催化管45;从该催化管45延伸的全体集合管46;连结在该全体集合管46上的消音器47。
[0068] 在发动机13的前方,设有冷却发动机13的散热器单元51。在前叉24的下部设有前盘式制动钳52L,在前轮25上安装有通过前盘式制动钳52L被制动的前刹车盘53L。在前叉24的下部设有覆盖前轮25的上部的前挡泥板60。在转向手柄26上设有前主缸54。
[0069] 在主架14的中央上部设有燃料箱罩56。该燃料箱罩56内设有燃料箱。
[0070] 在从主架14的后部向下延伸的枢轴板22上,设有对驾驶者的脚进行支承的驾驶者用踏板57L。
[0071] 另外,在后架19上设有对同乘者的脚进行支承的同乘者用踏板58L。另外,在枢轴板22的下端设有由假想线表示的主支架65。
[0072] 虽然在以上的说明中省略了,但与附图标记中添加有“L”的元件相对地,设有附图标记中添加有“R”的元件。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
[0073] 在后轮31的附近,在摆臂28的后部设有后盘式制动钳62。通过该后盘式制动钳62而被制动的后刹车盘63被安装在后轮31上。
[0074] 接着,对二轮摩托车10的外观部件即罩70进行说明。
[0075] 罩70中包括:从头管12延伸并被罩支板(图4,标记71)支承且覆盖车身架11的前方的前罩72;连续设置在该前罩72上并覆盖车辆的侧方的侧罩73;设在发动机13的下方的底罩74。罩70发挥避风及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等的作用。
[0076] 前罩72包括:覆盖头灯单元59的上方的上部中央罩76;向该上部中央罩76的上方延伸的挡风玻璃77;安装有覆盖主架14的侧方的中罩78L且支承挡风玻璃77的前上部侧罩79L的一部分。
[0077] 侧罩73包括:支承挡风玻璃77的前上部侧罩79L;覆盖头管12及主架14的侧方的中罩78L;覆盖燃料箱罩56的下方且驾驶中被驾驶者R的腿Rf夹持的膝罩81L;设在该膝罩81L的下方并覆盖枢轴板22L的外侧面的枢轴板罩82L。
[0078] 若从前方观察车辆,如图2所示,二轮摩托车10上具有:头灯单元59;覆盖该头灯单元59的上方的上部中央罩76;以一部分与该上部中央罩76重叠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挡风玻璃77;支承该挡风玻璃77并安装有左右的后方确认用的后视镜61L、61R的前上部侧罩79L、79R;覆盖这些前上部侧罩79L、79R的下方并向头灯单元59的后方延伸的中罩78L、78R;形成在头灯单元59与中罩78L、78R之间并将行驶风向前罩72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111L、111R;形成在被头灯单元59的下端部和左右的中罩78L、78R的前端部围成的部分上的散热器空气取入口112。
[0079] 即,在二轮摩托车10的前部具有:前罩72;配置在该前罩的宽度内的头灯单元59;配置在该头灯单元59的两侧方的空气取入口111L、111R。
[0080] 在散热器空气取入口112的里侧设有警笛用的喇叭113。另外,在左右的后视镜61L、61R上一体地设有指示灯114L、114R。
[0081] 如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图3所示,在头灯单元59的两侧面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15L、115R,在凹部115L、115R处设有空气取入口111L、111R。
[0082] 头灯单元59在高度方向中途位置缩进,并通过该缩进而局部地形成凹部115L、115R,因此,能够抑制发光面积的减少。即,能够容易地确保规定的发光面积。
[0083] 而且,左侧的空气取入口111L形成在由使头灯单元59的左侧面凹陷的凹部115L、左前上部侧罩79L的前部、以及中罩78L的前部围成的区域中。
[0084] 同样地,右侧的空气取入口111R形成在由使头灯单元59的右侧面凹陷的凹部115R、右前上部侧罩79R的前部、以及中罩78R的前部围成的区域中。
[0085] 接下来,对支承前罩72的罩支板等进行说明。
[0086] 如图4所示,从头管(图1,标记12)向前方延伸有支承前罩72的罩支板71。通过该罩支板71,还对挡风玻璃77及后视镜61L进行支承。
[0087] 在挡风玻璃77上,设有支承挡风玻璃77的侧部的前上部侧罩79L。
[0088] 在该前上部侧罩79L的下方设有覆盖车辆的前部侧方的中罩78L。
[0089] 前上部侧罩79L是连结挡风玻璃77和中罩78L的部件。
[0090] 在中罩78L的内侧,设有罩内侧部件121L。该罩内侧部件121L的上端部安装在前上部侧罩79L上。
[0091] 在该前上部侧罩79L的前部,安装有前罩板122L,该前罩板122L 设在中罩78L的前部内侧,并对中罩78L的前部进行加强。
[0092] 中罩78L、78R上,沿中罩78L、78R的后部的缘一体地设有层罩(layer cowl)123L、123R。
[0093] 而且,这些层罩123L经由车身侧支承件124L安装在主架(图1,标记14)上。层罩123R也同样。
[0094] 在层罩123L、123R上,安装有层内侧部件127L、127R。这些层内侧部件127L、127R上,设有多个开口126L、126R,导入风从这些开口126L、126R被排出。
[0095] 此外,在燃料箱罩56的下端,安装有被驾驶者的膝部夹持的膝罩81L。
[0096] 在此,希望在将中罩78L、78R安装到车辆侧时,首先,在副组装工序等中,将层罩123L、123R及层内侧部件127L、127R安装到中罩78L、78R上。接着,在主组装工序中,将中罩78L、78R安装到车身侧。
[0097] 下面,利用图5对空气滤清器的布局进行说明。
[0098] 如图1的5-5线剖视图即图5所示,在中罩78L、78R的内侧,以对中罩78L、78R的前部进行加强的方式设有前罩板122L、122R,在该前罩板122L、122R的内侧,且从头灯单元59的侧部向后方设有罩内侧部件121L、121R。
[0099] 即,在车身架11的侧方(外侧),设有中罩78L、78R,在这些中罩78L、78R的内侧,设有覆盖头灯单元59的侧方并向后方延伸的罩内侧部件121L、121R。
[0100] 而且,在中罩78L、78R与罩内侧部件121L、121R之间,形成有对从空气取入口111L、111R导入的导入风进行引导的导风路径129L、129R。
[0101] 而且,在导风路径129L、129R的后方,设有空气滤清器131。详细地说,从该空气滤清器131向前方延伸的进气管道的入口132Li、132Ri与导风路径129L、129R的出口相对。
[0102] 如箭头所示,流过导风路径129L、129R的导入风的一部分通过 进气管道132L、132R被向空气滤清器131引导。
[0103] 即,由于利用中罩78L、78R和罩内侧部件121L、121R来形成导风路径129L、129R,因此,不必通过另外的管道来形成导风路径129L、129R,能够降低零件数量。
[0104] 即,从空气滤清器131延伸的进气管道132L、132R只要延伸至前方的导风路径129L、129R即可。即,不必使空气滤清器131的进气管道132L、132R较长地延伸,能够缩短进气管道132L、132R的长度。
[0105] 因此,能够使导风路径129L、129R形成为宽阔且平滑的形状,并能够使行驶风顺畅地流过。
[0106] 下面,利用图6对朝向驾驶者的腿的风进行说明。
[0107] 如图1的6-6线剖视图即图6所示,在中罩78L、78R的后部设有左右的层罩123L、123R。
[0108] 左右的层罩123L、123R上,设有层内侧部件127L、127R,这些层内侧部件127L、127R上,设有将通过了导风路径129L、129R的导入风的一部分向外排出的开口部126L、
126R。
[0109] 由于在导风路径129L、129R的后方,设有使导入风的一部分吹到驾驶者的腿Rf的开口部126L、126R,因此,能够使取入的导入风的一部分吹到驾驶者的腿Rf。由于取入的导入风的一部分被引导至空气滤清器(图5,标记131),另外,通过开口部126L、126R而吹到驾驶者的腿Rf,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取入的导入风。
[0110] 在开口部126L、126R的后方,设有驾驶中通过驾驶者的腿Rf而被夹持的膝罩81L、81R。
[0111] 在该膝罩81L、81R的前侧,设有将导入风的一部分向膝罩81L、81R的内侧导入的膝罩空气入口136L、136R。
[0112] 从开口部126L、126R输出的导入风的一部分,通过设在膝罩81L、81R的前侧的膝罩空气入口136L、136R向膝罩81L、81R的内侧被导入,因此,导入风的一部分如箭头DL、DR那样流动,将设在车辆的后部的电池16等的电气安装部件冷却。由于能够通过导 入风的一部分来冷却电气安装部件,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行驶风。
[0113] 下面根据图7说明散热器与行驶风的关系。
[0114] 如图1的7-7线剖视图即图7所示,在前轮25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单元51,在该散热器单元51的外侧设有左右的中罩78L、78R,在这些左右的中罩78L、78R之间,设有散热器空气取入口112。
[0115] 通过散热器空气取入口112取入的行驶风的大部分,通过散热器单元51而将散热器单元51冷却。行驶风的其余部分通过形成在中罩78L、78R和设在这些中罩78L、78R的后部的层罩123L、123R之间的其他开口138L、138R而流到车辆的外部。该空气流还发挥对存在于一个其他开口138R的附近的排气管41b进行冷却的作用。
[0116] 根据图8及图9说明以上所述的车辆的作用。
[0117] 从空气取入口(图2,标记111L、111R)被取入的行驶风,如图8所示,通过中罩78L的内侧,进入空气滤清器131。
[0118] 另外,由于一部分的导入风如图9所示从开设在层内侧部件127L、127R上的开口126L、126R吹到驾驶者的腿(图6,标记Rf)上,因此,不必担心发动机的热传递至驾驶者的腿Rf,能够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0119] 下面,根据图10说明层内侧部件的优选方式。
[0120] 如图10所示,左侧的层内侧部件157L包括:安装在层罩(图4,标记123L)上的安装部151L;从该安装部151L向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且具有多个开口156L的后壁155L;设在该后壁155L的内侧并对与主架14之间形成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内侧壁158L。
[0121] 图4所示的层内侧部件127L和图10所示的层内侧部件157L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是否具有内侧壁158L。此外,设在右侧的层内侧部件157R,由于与层内侧部件157L形态相同,故省略说明。
[0122] 下面,根据图11说明图6的变更实施例。
[0123] 图11是说明在层罩123L、123R上安装有前述的层内侧部件157L、157R时的作用的图。
[0124] 图中,通过导风路径129L、129R的导入风通过开口156L、156R 并向图中箭头p、p方向流动,并且,导入风的一部分被分流,通过内侧壁158L、158R如箭头q1、q1那样被引导,接着,如箭头q2、q2那样被引导,向着包括电池16的电气安装系统被引导。
[0125] 这样,由于在层内侧部件157L、157R上附设有内侧壁158L、158R,因此,能够将取入至车身内部的导入风更有效地活用。
[0126] 接着,根据图12及图13对将仪表部安装在罩支板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以及将仪表部从罩支板上拆下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0127] 如图12所示,从头管12向前方延伸有支承挡风玻璃77的罩支板71,在该罩支板71上,安装有仪表211。
[0128] 仪表211是进行速度计、方向信号灯显示、变速器的模式显示等的部件。
[0129] 如图13所示,罩支板71呈由上侧的底边216和左右的斜边217L、217R构成的大致三形状。在底边216的两端即左右的斜边217L、217R的上部设有后视镜安装部212、212,在这些后视镜安装部212、212上安装有左右的后视镜61L、61R。如图12所示,由于后视镜安装部212、212被托架罩213L、213R覆盖,因而从外部看不到。
[0130] 而且,沿左侧的斜边217L形成有左凸条部221L。该左凸条部221L沿仪表部的侧面(图12,标记211s)延伸。
[0131] 同样地,沿右侧的斜边217R形成有右凸条部221R。该右凸条部221R沿仪表部的侧面(图12,标记211s)延伸。
[0132] 在左右的凸条部221L、221R之间,形成有平板部222,在该平板部222上设有多个仪表安装部224及头灯单元安装部225。在仪表安装部224上安装有头灯单元(图1,标记59)。在头灯单元安装部225上安装有仪表部(图12,标记211)。此外,在从斜边217L、217R向左右伸出形成的突起上还设置有头灯单元安装部225。
[0133] 如图12的14-14线剖视图即图14所示,罩支板71具有安装在头管12上的头管安装部212。即,罩支板71是从头管安装部212 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部件。而且,在设在板状的平板部222上的仪表安装部224的上表面安装有仪表211。
[0134] 在罩支板71的前方,配置有头灯单元59。在该头灯单元59和仪表211的前方,设有前罩72的一部分即上部中央罩76。在该上部中央罩76的上方配置有挡风玻璃77。
[0135] 即,在车辆的罩支板构造210中,具有:罩支板71,从构成车身架11的前端部的头管12延伸,并对作为部分地覆盖车辆的前部的罩的挡风玻璃77进行支承;仪表211,安装在该罩支板71上。
[0136] 在头管12上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转向轴226,在转向轴226的上下安装有顶梁227和底梁228。而且,在顶梁227的前部设有作为发动机开关的钥匙汽缸开关234。另外,在底梁228的后方设置有警笛用的喇叭229。
[0137] 在顶梁227的后方设置有燃料箱232,在该燃料箱232的前部的下方设置有空气滤清器箱231。通过打开箱盖233,向燃料箱232补充燃料。
[0138] 在图15所示的平板部222上,弹性地安装有仪表211。通过图16说明其安装方法。
[0139] 如图16所示,在平板部222的仪表安装孔235中,插入缓冲部件236,将带有凸缘的套环部件237插入该缓冲部件236。
[0140] 另一方面,从仪表211延伸有安装腿238。将该安装腿238插入套环部件237。然后,将垫片242抵在安装腿238的顶端,并拧入小螺钉等的紧固部件241。由此,仪表211弹性地支承在平板部222上。
[0141] 下面,说明头灯单元59的安装方法。
[0142] 如图17所示,凸部144从平板部的下表面222u向车辆的前方延伸。
[0143] 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在前上部侧罩79R上设有爪245、245,在这些爪245、245之间插入凸部244的顶端。由此,前上部侧罩79R定位在罩支板71上。
[0144] 安装托架248从头灯单元59延伸,在该安装托架248上设有孔 部249。在该孔部249中插入缓冲部件252。
[0145] 将紧固螺栓253穿过该缓冲部件252的中心孔252h。接着,将紧固螺栓253紧固在头灯单元安装孔247中。这样,头灯单元59安装在罩支板71上。
[0146] 接着,根据图19对仪表211埋入罩支板71的形态进行说明。
[0147] 如图19所示,仪表211的车宽方向的长度(B)与左凸条部221L和右凸条部221R之间的距离(W)大致相同。而且,仪表211以收容在左凸条部221L与右凸条部221R之间的形态安装在罩支板71上。
[0148] 而且,凸条部221L、221R的突出长度(H)和仪表211的厚度(T)大致相同。
[0149] 此外,凸条部221L包括从平板部222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内壁261和从该内壁261的顶部262向前方延伸的外壁263。凸条部221R也与凸条部221L同样,故省略构造的说明。
[0150] 由于凸条部221L、221R的突出长度(H)和仪表211的厚度(T)大致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211及罩支板71的外观设计性。
[0151] 由于在罩支板71的左右两侧设有凸条部221L、221R,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罩支板71的刚性。
[0152] 另外,如图13中说明的那样,罩支板71呈上侧为底边216、斜边217L、217R为下侧、底边216比斜边217L、217R长的三角形状。若斜边217L、217R是比底边216短的短边,则与斜边217L、217R是比底边216长的长边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罩支板71的向下方的伸出量。
[0153] 若减小罩支板71的向下方的伸出量,则手容易从下侧进入罩支板71。若手容易从下侧进入罩支板71,则能够容易地更换头灯单元59的
[0154] 下面,说明车辆的后部形态。
[0155] 首先,如图1所示,从发动机13的后汽缸36延伸2根排气管 41c、41d。这些排气管41c、41d向车辆后方延伸后,下降,再向前方延伸。而且,如图20所示,这些排气管41c、41d通过集合管43被汇集。
[0156] 该集合管43与从图1所示的前汽缸35延伸的排气管41a、41b一同连接在催化管45上。
[0157] 另外,如图20所示,在催化管45的后斜上方,配置有储存散热器用液的贮槽(reserver tank)311,该贮槽311被贮槽盖312覆盖。
[0158] 在贮槽311的后方设有后主缸313。该后主缸所产生的制动压力向后制动钳62供给。
[0159] 在后主缸313与消音器47之间配置有消音器罩314,以使来自消音器47的热不向后主缸313传递。
[0160] 此外,如图1所示,由于催化管42配置在发动机13的下方,因此,贮槽311设置在发动机13的后部右侧。
[0161] 接着,说明枢轴板与枢轴板罩的关系。
[0162] 如图21所示,在枢轴板22L、22R的上部,设有向车身中心侧凹陷的凹部315L、315R。在这些凹部315L、315R上,覆盖有枢轴板罩82L、82R。此时,凹部315L、315R发挥使行驶风在枢轴板罩82L、82R的内侧面上流动的通道的作用。
[0163] 在左侧的枢轴板22L的高度方向中央,设有支承枢轴的枢轴支承部321L,在右侧的枢轴板22R的高度方向中央,设有支承枢轴的枢轴支承部321R。
[0164] 用于连接后架的后架连结部322L从左侧的枢轴板22L的上部延伸,用于连接后架的后架连结部322R从右侧的枢轴板22R的上部延伸。
[0165] 连杆托架323L从左侧的枢轴板22L的下部延伸,连杆托架323R从右侧的枢轴板22R的下部延伸。这些连杆托架323L、323R发挥对设在摆臂(图1,标记28)上的连杆进行支承的作用。
[0166] 在右侧的枢轴板罩82R的内表面上,设有2个卡合座324R、324R。而且,在卡合座324R上,设有内螺纹孔325R。而且,从枢 轴板罩82R的内表面延伸有卡合爪327R。
[0167] 这样的枢轴板罩82R以如下顺序安装在右侧的枢轴板22R上。
[0168] 首先,将卡合爪327R插入设在右侧的枢轴板22R侧的小孔中。由此,大致决定枢轴板罩82R的位置。
[0169] 接着,使螺栓328贯通枢轴板罩82R的下部,并将其拧入安装孔329。接着,使小螺钉从内侧贯通枢轴板22R,并将其拧入内螺纹孔325R、325R中。由此,右侧的枢轴板罩82R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在右侧的枢轴板22R上。
[0170] 关于左侧的枢轴板罩82L也是相同的,故省略说明。
[0171] 此外,螺栓328和小螺钉的紧固顺序也可以变更。
[0172] 接着,参照图22~图25详细地说明枢轴板罩82L。
[0173] 如图22所示,在枢轴板罩82L的周缘82Ls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延伸的多个肋331。如图24所示,这些多个肋331抵在枢轴板22L上。
[0174] 在此,对图24所示的倾斜部332L的功能进行说明。
[0175] 如图24所示,在枢轴板22L上,设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15L。该凹部315L的缘成为缓缓倾斜的倾斜部332L。该倾斜部332L发挥抑制应力集中于凹部315L的作用。即,在枢轴板22L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抑制应力的集中。无论是否设置凹部315L,都能够确保枢轴板22L的强度。结果是,通过设置凹部315L能够将车辆操纵性的变化抑制为最小限度。
[0176] 此外,上述的倾斜部332L可以是斜面、弯曲面的任一种。
[0177] 另外,如图23所示,肋331、331隔开间隔设置,能够将行驶风从肋331与肋331之间向枢轴板罩82L内导入。被导入的风通过图24所示的间隙333。
[0178] 具体地,如图25所示,行驶风通过肋331与肋331之间,如箭头a1~a4那样通过枢轴板罩82L的内侧。从图面的里侧趋向驾驶者的腿Rf的热被阻断,能够确保行驶时的舒适性。
[0179] 接着,根据图26对外力施加在枢轴板罩82L上时的作用进行说 明。
[0180] 若从外部对枢轴板罩82L施加负载P,则枢轴板罩82L变形,肋331向外侧(附图中向左)位移。若置之不顾,则肋331可能会从凹部315溢出。本发明中,倾斜部332L发挥使肋331向图中箭头b方向返回的作用。结果是,即使施加负载P,也不必担心肋331从凹部315L溢出。
[0181] 关于右侧的枢轴板22R,与左侧的枢轴板22L相同故省略说明。
[0182] 下面,说明枢轴板22的截面构造。
[0183] 如图27所示,主支架65经由主支架轴部65d被主支架支承部65s支承。
[0184] 另外,枢轴板22是具有多个中空部335a~335d的铸造品。是所谓的中空构造物,因此,枢轴板22能够维持刚性并实现轻量化。
[0185] 而且,在左右的枢轴板22L、22R之间,收纳有排气管41c、41d。在这些排气管41c、41d上覆盖有第一排气管罩337,尽管如此,由于从排气管41c、41d发出的热,枢轴板22L、
22R的温度上升。如上述那样,行驶风通过枢轴板罩82L、82R内的间隙333、333。由于行驶风发挥冷却作用,因而能够抑制枢轴板罩82L、82R的温度上升。
[0186] 根据图28详细说明第一排气管罩337的形状。
[0187] 如图28所示,在右侧的枢轴板22R的内侧,存在有左右的后侧排气管41c、41d。通过第一排气管罩337和第二排气管罩338包围这些左右的后侧排气管41c、41d。由于通过第一排气管罩337和第二排气管罩338包围左右的后侧排气管41c、41d,因此,能够将从左右的后侧排气管41c、41d向右侧的枢轴板22R的热传递量抑制得较低。
[0188] 此外,在第一排气管罩337的附近,具有支承发动机的第三支承点30c。该第三支承点30c包括:嵌在车身架上的缓冲部件342、342;安装在这些缓冲部件342、342上的支承轴341;安装在该支承轴341的两端的紧固部件343、343。
[0189] 下面,说明后轮及其附近的构造。
[0190] 如图29所示,左右的枢轴板22L、22R通过连结部22c连结。该连结部22c发挥进一步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的作用。
[0191] 如图30所示,摆臂28是中空体。在该中空体中,贯穿有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的驱动轴。
[0192] 在摆臂28的后端部,设有变换驱动力的方向的齿轮箱345。通过该齿轮箱345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后轮31。
[0193] 后轮31包括:毂31h;在该毂31h的周围延伸的轮缘31r;安装在该轮缘31r上的轮胎31t。而且,在后轮31与齿轮箱345之间,配置有制动时所用的后刹车盘63。
[0194] 另外,在左右的枢轴板22L、22R的内侧且在摆臂28的内侧,配置有储存散热器用液的贮槽311。该贮槽311被贮槽盖312覆盖。
[0195] 下面,根据图31说明图20的变形例。
[0196] 相对于图20,改变了枢轴板罩382R、382L的结构。
[0197] 如图31所示,在枢轴板罩382R的后部383R上,设有能够将行驶风取入到车辆的内部的多个开口351R。
[0198] 如图32所示,行驶时,行驶风从开口351L、351R如图中箭头n那样流入车辆内部,并流过调节器353的周围,能够将调节器353冷却。因此,能够抑制调节器353的温度上升。
[0199] 此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二轮摩托车,但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还能够适用于一般的车辆。
[0201] 本发明适用于二轮摩托车,在车身架的前方设有前罩,在该前罩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内设有头灯单元,在该头灯单元的两侧,设有将前方的空气向前罩的内侧导入的空气取入口。
[020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203] 10…车辆,11…车身架,59…头灯单元,72…前罩,78L、78R…中央罩,81L、81R、…膝罩,111L、111R…空气取入口,115L、115R…凹部,121L、121R…罩内侧部件,129L、129R…导风路径,132Li、 132Ri…进气管道的入口,126L、126R…开口,136L、136R…膝罩空气入口,Rf…驾驶者的腿。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