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的载荷固定装置

申请号 CN201110405787.6 申请日 2011-12-08 公开(公告)号 CN102556226A 公开(公告)日 2012-07-11
申请人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山隆史;
摘要 本 发明 是配置于摩托车后部的 载荷 固定装置(1),在座位横档(2)上安装挂钩单元(16),挂钩单元(16)具有 基础 部(20),支持于该基础部(20)、能够转动到向 车身 外侧突出以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的突出 位置 (P1)或被收容于比该突出位置(P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收容位置(P2)的前挂钩(22),和能够围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 转轴 心(C)转动自如地支持前挂钩(22)的轴固定构件(24);处于突出位置(P1)上的前挂钩(22)位于将 覆盖 座位横档(2)的后侧部的后罩(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在前后方向上加以连结的外侧线(L)上方。
权利要求

1.一种配置于摩托车后部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车架上安装挂钩单元,
所述挂钩单元具有基础部,支持于该基础部、能够转动到向车身外侧突出以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突出位置或被收容于比该突出位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收容位置的挂钩,和能够围绕在所述车架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持所述挂钩的轴固定构件,处于所述突出位置上的挂钩位于将覆盖所述车架后侧部的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顶部在前后方向上加以连结的外侧线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具有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固定部,在所述突出位置上所述固定部位于与所述后罩整体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相同的车宽方向的位置或比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乘车人座位的前方配置所述挂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单元具有能够限制所述挂钩的转动范围的限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挂钩位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情况下,俯视时所述挂钩与骑车人座位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具有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固定部,在所述突出位置上,所述挂钩的固定部被配置于后罩的与挂钩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挂钩单元通过支架安装于车架,
通过将所述轴固定构件连结于所述支架,将所述挂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在侧视时被所述后罩所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而且在所述挂钩单元后方,设置固定所述载荷固定用具的后挂钩,
所述后挂钩配置于所述后罩的外侧线的上方。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9任何之一所述的载荷固定装置。

说明书全文

收放自如的载荷固定装置

[0001] 相关申请本申请主张申请日为2010年12月24日的日本特愿第2010-287273号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为了挂住绳索、网兜那样的载荷固定用具且配置于摩托车后部的载荷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摩托车中,为了在车身后部搭载行李等载荷,设置绳索、网兜等载荷固定用具用的挂钩。为了在未使用时使外观上更加美观,并避免挂钩与外部接触,有形成只有在使用时使其突出、在未使用时能够将其收藏起来的伸缩自如的结构的挂钩(日本实开昭63-164094号)。在实开昭63-164094号的载荷固定用挂钩装置中,载荷固定用挂钩伸缩自如地支持于车架下部,挂钩在未使用时被收容于比后罩更靠车身内侧的位置
[0004] 但是,上述实开昭63-164094号中,在作为载荷架的乘车人座位上放置载荷,该载荷用绳索固定时,在上下方向上绳索横跨位于挂钩与载荷架之间的后罩,绳索与后罩接触或压在其上有可能对后罩造成伤痕。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将载荷固定用具按压在后罩上的载荷固定装置。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载荷固定装置,是配置于摩托车后部的载荷固定装置,在车架上安装挂钩单元,所述挂钩单元具有基础部;支持于该基础部,能够转动到向车身外侧突出以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突出位置或被收容于比该突出位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收容位置的挂钩;和能够围绕在所述车架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持所述挂钩的轴固定构件,处于所述突出位置上的挂钩位于将覆盖所述车架后侧部的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加以连结的外侧线上方。在这里,所谓“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是指任意前后方向位置的后罩伸展到最外侧的部分。
[0007]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在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上方配置挂钩,因此能够使绳索那样的载荷固定用具在后罩上方通过,能够防止载荷固定用具按压在后罩上,避免后罩受到损伤。不需要挂钩时可以将挂钩收容到收容位置上,能够避免挂钩钩住外部物体,也更加美观。而且由于将挂钩单元安装于车架,挂钩牢固地支持于车身。而且由于旋转轴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即使是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载荷架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短的情况下,也任意在该较短的部位配置挂钩单元。
[0008]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所述挂钩具有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固定部,在所述突出位置上的所述固定部位于与所述后罩整体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相同的车宽方向的位置或比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挂钩位于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后罩上方的位置,而且位于与后罩整体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相同的车宽方向的位置或比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后罩向外侧的突出量,同时防止后罩被载荷固定用具按压。
[0009]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在乘车人座位的前方配置所述挂钩。在摩托车中,往往是乘车人座位兼作载荷架,然而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由于挂钩处于收容位置上,能够防止乘车人与挂钩接触。
[0010]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所述挂钩单元具有限制所述挂钩的转动范围的限制构件。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通过限制超过需要的转动,能够确保挂钩稳定地工作。而且即使是挂钩受到载荷固定用具的大牵拉,也不会超过转动范围转动。
[0011]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所述挂钩位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情况下,俯视时所述挂钩与骑车人座位重合。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挂钩不明显,其结果是,摩托车更美观。
[0012] 还可以,在本发明中,所述挂钩具有载荷固定用具的固定部,在所述突出位置上,所述挂钩的固定部被配置于后罩的与挂钩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将载荷固定用具安装在挂钩的固定部上或从其上卸下时,能够防止载荷固定用具接触到固定部下方的后罩。还有,挂钩位于后罩的前端附近或比前端稍微靠前的位置,其结果是,存在与挂钩突出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没有形成后罩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被包含在内。
[0013]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所述挂钩单元通过支架安装于车架,通过将所述轴固定构件连结于所述支架,将所述挂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在将后罩、座位等组件组装于车身的工序中,可以预先在固定于车架的支架上安装挂钩单元,因此安装工作容易进行。
[0014] 较佳地,在将所述轴固定构件连结于所述支架的情况下,所述支架在侧视时被所述后罩所覆盖。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支架被后罩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支架在外部露出,结果能够使摩托车更加美观。
[0015]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在所述挂钩单元后方设置固定所述载荷固定用具的后挂钩,所述后挂钩配置于所述后罩的外侧线的上方。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载荷在前后两个地方得到支持,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载荷。
[0016] 本发明也包括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所公开的至少两种构成的任何组合。特别是权利要求书的各权项的两个以上的任何组合都包含于本发明。
[0017] 本发明从参照附图对下述最佳实施形态进行的说明中能够更清楚了解。但是,实施形态和附图只是用于图示和说明,不是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确定。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编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具备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载荷固定装置的摩托车的后部的左视图,其中载荷固定装置的挂钩为被收容的状态;图2是表示载荷固定装置的挂钩为突出的状态下的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车身左侧的载荷固定装置的从右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载荷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上述载荷固定装置的左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剖面图;
图9示出在车身上安装支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下方观察图9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支架以及后罩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载荷固定装置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载荷固定装置;
2 座位横档;
4 骑车人座位;
6 乘车人座位;
8 后罩;
16 挂钩单元;
18 后挂钩;
19 载荷固定用具;
20 基础部;
22 前挂钩;
24 轴固定构件;
26 支架;
32 导向销(限制构件);
43A、43B 固定部;
C 轴心(旋转轴心);
Q 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FR 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除非有特别说明,在本发明中、以及在下面的说明中,“前”与“后”是指摩托车的前进方向上的前与后,“左”与“右”是指以骑车人的观察度为依据的左和右。图1和图2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载荷固定装置1的摩托车的后部。在车架FR的后半部的座位横档2上支持骑车人座位4和乘车人座位6,从骑车人座位4下方的前后方向的中部到前方的侧面用侧罩7覆盖,在侧罩7的后方、乘车人座位6的下方、座位横档2的侧面、用安装于座位横档2的树脂制造的后罩8覆盖。座位横档2的后端部支持着尾灯装置10,在其后部两侧支持着方向指示灯装置11。而且在座位横档2的后部安装覆盖后轮13的上方的挡板(rear flap)12,在座位横档2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乘车人把握的把手14。
[0020] 在本实施形态中,车身后部设置挂钩单元16和其后方的后挂钩18,但是后挂钩18也可以不要。左右成对的挂钩单元16安装于骑车人座位4的后部下方、即乘车人座位6的前下方的座位横档2上。对乘车人座位6上放置的载荷M,可以利用至少是挂钩单元16的挂钩部分、即前挂钩22上固定的绳索、网兜等载荷固定用具19以例如按压方式固定。此外,可以在挂钩单元16后方,乘车人座位4的后方,具体地说,在把手14上设置左右成对的后挂钩18。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用前挂钩22和后挂钩18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在乘车人座位6的前后位置对载荷M进行固定。
[0021] 后罩8沿着座位横档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大部分配置于乘车人座位6的下方。后罩8在上下方向中间的位置具有最向外侧鼓出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也就是说,后罩8具有从上缘向下方越往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方倾斜面8a、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向下方越往下缘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侧倾斜面8b。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沿着座位横档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与座位横档2一样形成从前方向后方越来越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外侧线L。这样,座位横档2越向后越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因此与配置于乘车人座位6的后方的情况相比,在乘车人座位6的前方配置的前挂钩22与乘车人座位6上表面的距离更大。借助于此,在固定载荷时载荷固定用具19变长,延伸量大,能够容易地增大载荷固定用具19将载荷M按压在乘车人座位6上表面的按压力。
[0022] 下方倾斜面8b的上下尺寸做得比上方倾斜面8a的上下尺寸大。如图3所示,在与外侧线L正交的横断面上,上方倾斜面8a整体的倾斜角θa比下方倾斜面8b整体的倾斜角θb大。具体地说,将上方倾斜面8a的上缘8aa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加以连结的直线Ca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度θa,比将下方倾斜面8a的下缘8ba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加以连结的直线Cb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度θb大。乘车人座位6近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被配置于离后罩8的上缘8aa规定距离V例如为10mm以上的车宽方向外侧。
[0023] 如图2所示,后罩8相对于乘车人座位6更向前方的部分,形成越往前方车宽方向的尺寸慢慢减小的收缩形状。如图11所示,在后罩8的上方倾斜面8a的前端部形成与其他部分相比向下方凹进的切口部(凹处)SP。切口部SP位于外侧线L上方,由位于比车宽方向外侧端Q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在大致平延伸的基面17,从基面17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上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壁15,以及从基面17的后端向上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侧壁21规定。
[0024] 如从右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所示,挂钩单元16具有由板材构成的基础部20、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图1)的上述前挂钩22、以及旋转自如地将前挂钩22支持于基础部20的轴固定构件24。轴固定构件24被固定于基础部2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心C。前挂钩22能够围绕轴固定构件24,也就是以轴心C为旋转轴心、围绕该旋转轴心C旋转,向车身外侧突出以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并能够在图2的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P1与比突出位置P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收容位置P2之间切换位置。在这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心C只要是偏离例如铅锤方向的角度在±30°以内即可,偏离角度在±20°以内则更好,偏离角度在±15°以内则最理想。这样,旋转轴心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是前挂钩22较长,后罩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与骑车人座位4之间的上下方向尺寸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较短的位置配置挂钩单元16。
[0025] 如图1所示,最好是旋转轴心C在通过左右座位横档2的轴心的平面或作为载荷台的乘车人座位6的上表面的正交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最好是旋转轴心C在与座位横档2或与乘车人座位6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说,旋转轴心C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座位横档2外侧、后罩8内侧,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基面17的后部;在收容位置P2,前挂钩22的前端部位于旋转轴心C前方的位置上。这样的设置,与在收容位置P2前挂钩22的前端部处于旋转轴心C后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由于作为后罩8的重要部分的前挂钩22的后侧没有缺口,因此切口部SP不容易突出。而且,即使是受到来自载荷固定用具19的伸缩力的作用,也由于指向收容位置P2的方向的反方向的力的作用,能够防止前挂钩22在固定载荷的状态下返回收容位置P2。
[0026] 如图5所示,前挂钩22具有垂直于旋转轴心C延伸的,横断面形状为矩形的细长形状,作为前挂钩22的基端部的连结部40,为旋转轴心C近旁的位置,由轴支承构件24旋转自如地加以支持。前挂钩22延伸方向的前端部为挂钩主体42上,形成与旋转轴心C在径向上保持距离,具有用于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的第1和第2两个固定部43A、43B。在前挂钩22处于收容位置P2的情况下,其延伸方向与座位横档2的延伸方向、即车身前后方向一致。前挂钩22处于突出位置P1的情况下,其延伸方向为与座位横档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就是与车宽方向一致。这样,由于旋转轴心C与座位横档2正交,因此即使是前挂钩22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大,在收容状态下也是沿着座位横档2,不会突出。通过加大前挂钩22在其延伸方向的长度,可更容易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
[0027] 前挂钩22处于收容位置P2的情况下,挂钩主体42比连结部40更靠延伸方向的前端、处于旋转轴心C的前方。另一方面,前挂钩22处于突出位置P1的情况下,挂钩主体42位于收容位置P2的后方。在本实施形态中,挂钩主体42在突出位置P1位于与旋转轴心C的前后方向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的外侧。也就是说,挂钩主体42能够围绕旋转轴心旋转大致90°角、在收容位置P2与突出位置P1之间进行切换。借助于此,使得在突出位置P1前挂钩22的突出量变大。又,在处于收容位置P2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在车身侧面看来,前挂钩22从后罩8的切口部SP露出。而且前挂钩22在如图2所示的突出位置P1,比骑车人座位4更向车身外侧突出,但是在双点划线所示的收容位置P2,其与骑车人座位4外侧部的下方重合,在俯视的情况下看不见。后挂钩18从把手14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0028] 如图4所示,挂钩单元16形成大致的L字形,通过支架26安装于座位横档2。具体地说,支架26的车身连结部52在座位横档2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地方配置于后罩8的内侧,在支架26的挂钩支持部50上安装挂钩单元16。这样,挂钩单元16不是安装在后罩8上,而是安装在座位横档2上,因此牢固地支持于车身。
[0029] 通过将轴固定构件24连结于支架26,将挂钩单元16安装于预先固定在座位横档2上的支架26。在本实施形态中,利用挂钩单元16、支架26、后挂钩18这些构件构成载荷固定装置1,但是也可以由至少一个挂钩单元16和支架26构成本发明的载荷固定装置1。
支架26用如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28安装于车架FR的座位横档2,借助于此将挂钩单元16支持于车身。此外,通过将支架26安装于车架FR的适当地方,能够容易地将挂钩单元16安装于车身的任何地方。
[0030] 又,在将后罩8固定于座位横档2之前,可以将支架26固定于座位横档2,因此后罩8不会影响支架26的安装工作,能够容易地安装支架26。而且通过将支架26配置于后罩8内侧能够避免支架26露出于外部,除了增加美感外,还不必为了增加美感而在支架26上涂漆等。又,在将挂钩单元16固定于座位横档2后,可以安装骑车人座位4和乘车人座位6,因此座位4、6不会阻碍支架26的安装工作,挂钩单元16的安装工作容易进行。
[0031] 如图5所示,扁平的基础部20,在俯视的情况下大致成扇形,扇形的圆弧部20a设置于车身内侧与座位横档2对置。在设置于比圆弧部20a更靠车身外侧的位置的基础部20的基部20b上形成用于插通轴固定构件24的如图4示出的贯通孔30。在基础部20的圆弧部20a的上表面,沿着与轴心C同心的圆弧从前方起设置导向销32、第1固定孔36、第2固定孔38。
[0032] 如图6所示,导向销32是向垂直于基础部20的上表面的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突起,第1固定孔36和第2固定孔38是向下凹的圆形的有底孔。又,在基础部20的下表面,设置向垂直于该下表面的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构成的转动限制销33。导向销32与转动限制销33位于相同的轴线上。可选地,32、33两者的位置可以相互偏离。
[0033] 图5所示的前挂钩22,如上所述具有连结于基础部的连结部40、以及固定载荷固定用具19的挂钩主体42。在连结部40形成插通如图4所示的轴固定构件24的轴部24a的轴插通孔44、和使头部24b嵌入的凹部45,在该轴插通孔44的径向外侧形成与轴插通孔44同心、也就是与轴心C同心的圆环状的导向槽46。导向槽46具有以图5的轴心C为中心构成大约90°的圆弧的长度。在前挂钩22上形成位于导向槽46后方的弹性元件插入孔
48。
[0034] 前挂钩22的挂钩主体42具有由形状和深度不同的槽构成的第1和第2固定部43A、43B。但是固定部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固定部43A、43B,能够相应于载荷M,载荷固定用具19以各种方式对载荷进行固定。
[0035] 在前挂钩22与基础部20之间,设置挂钩单元16的定位装置(detent mechanism)56。该定位装置56,如图6所示具有在基础部20上表面设置的第1和第2固定孔36、38,球状物58,以及收容在设置于前挂钩22的弹性元件插入孔48内、将球状物58推入第1和第2固定孔36、38的弹性元件61。球状物58在弹性元件61的弹力作用下进入第1固定孔36,以此可将前挂钩22定位于如图5所示的突出位置P1;而球状物58进入第2固定孔
38,则可定位于收容位置P2。通过对上述前挂钩22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转动力,使球状物58从第1固定孔36或第2固定孔38中脱离,解除定位。借助于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前挂钩22的定位;而且由于如图6示出的较大尺寸弹性元件61被收容在前挂钩22一侧的弹性元件插入孔48内,因此基础部20可以做得薄。
[0036] 而且设置于基础部20的导向销32与形成于前挂钩22的导向槽46配合,伴随前挂钩22的转动,导向销32在导向槽46内滑动,导向销32与导向槽46的两端部46a、46b抵接,以此对前挂钩22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借助于此,能够确保前挂钩22稳定地工作。也就是说,导向销32作为挂钩单元16的限制构件起作用。挂钩单元16的前挂钩22是例如合金制造的构件,基础部20、轴固定构件24、导向销32、以及转动限制销33可以是例如制造的构件。又,支架26、焊接螺帽54、定位装置56的球状物58、以及带翻边的轴环60也可以都是钢例如铁制造的。
[0037] 如图7所示,将前挂钩22安装于支架26的轴固定构件24由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构成,将基础部20,前挂钩22、支架26加以连结。图4的支架26,如上所述具有支持挂钩单元16的挂钩支持部50以及安装于座位横档2的车身连结部52,车身连结部52上形成螺栓插通孔52a,从车身外侧将紧固构件28插入螺栓插通孔52a,拧紧在形成于座位横档2的适用于如自螺母那样的方式的螺丝孔(未图示)中以完成安装。
[0038] 如图8所示,在支架26的挂钩支持部50,形成插通轴固定构件24的螺栓插通孔50a,将焊接螺帽54从下侧固定于螺栓插通孔50a内对应的位置上。在前挂钩22的轴插通孔44以及基础部20的贯通孔30插通带翻边的轴环60,将轴固定构件24插入带翻边的轴环60的内侧拧在焊接螺帽54上,借助于此,将带翻边的轴环60的下端面压接在支架26的上侧,在这样的状态下将前挂钩22和基础部20安装于支架26。在基础部20下方,C形把手那样的防脱出构件62卡入带翻边的轴环60的外周上设置的环状的卡合槽60a。如图
7所示,挂钩支持部50上贯通形成适于基础部20上设置的转动限制销33卡合用的定位孔
50b。
[0039] 如上所述,通过将支架26配置于比座位横档2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将挂钩单元16的旋转轴心C配置于比座位横档2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因此与旋转轴心C处在座位横档2的内侧或座位横档2上的情况相比,若要获得相同的突出位置,只要用较短的前挂钩22即可。
[0040] 下面对载荷固定装置1的安装位置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后罩8向车身外侧突出地平滑弯曲,在后罩8的上缘稍微下方存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在这里所谓“后罩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是指任意前后方向位置上的扩展到最外侧的部分、也就是后罩8最大宽度的部分。前挂钩22位于将后罩8在前后方向上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连结起来的如图1所示的外侧线L上方的位置上。
[0041] 又,前挂钩22的挂钩主体42,在图2的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P1,相比于后罩8的与前挂钩22在前后方向上同一位置的部分80,配置于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在突出位置P1,前挂钩22固定部43A、43B的下方不存在后罩8。这样,即使是例如载荷固定用具19的两端部由金属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载荷固定用具19两端部的金属构件弄伤后罩8。
[0042] 前挂钩22的挂钩主体42,在虚线所示的收容位置P2的情况下,则相比于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内侧的上述部分80、位于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而且比骑车人座位4的外侧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挂钩主体42的外侧固定部43A处在后罩8整体的最宽的部分、也就是与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Q1处于车宽方向同一位置,而且比外侧线L(图1)更靠上方,因此能够防止外侧固定部43A上固定的载荷固定用具19接触到后罩8。此外,外侧固定部43A也可以配置于比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Q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内侧固定部43B,在突出位置P1,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Q1的内侧。
[0043] 如图1所示,前挂钩22位于实线所示的收容位置P2的情况下,前挂钩22沿着座位横档2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如上所述,在图2中,俯视的情况下与骑车人座位4的下侧重合。如果图1的前挂钩22配置为在骑车人座位4的下缘4a的下方近旁或乘车人座位6的下缘6a的近旁、例如骑车人座位4的下缘4a或乘车人座位6的下缘6a与前挂钩22的上缘22a之间的间隔S为20mm以下,最好是10mm以下,则前挂钩22不容易突出。如果使前挂钩22的上缘22a与骑车人座位4的下缘4a平行,则更加不容易突出,通过使前挂钩22围绕上下方向的轴心C转动,能够使处于收容位置P2(图2)的前挂钩22更加不容易突出。反之,将前挂钩22的旋转轴心配置于前后方向的情况下,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挂钩22A形成纵长形状,在后罩8的中间部上下方向露出很多,有损于后罩8的外观。
[0044] 后挂钩18为固定式,利用螺丝固定于把手14,但是也可以与把手14成一整体形成。后挂钩18也配置于后罩8的外侧线L上方。而且后挂钩18也比乘车人座位6更靠上方配置。这样,在后挂钩18与前挂钩22之间延伸的载荷固定用具19接触后罩8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降低。
[0045] 下面对载荷固定装置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首先利用紧固构件28将支架26安装于座位横档2。接着,将基础部20与前挂钩22,以在基础部20与前挂钩22之间插入定位装置56的状态,将图8的带翻边的轴环60插入前挂钩22的轴插通孔44和基础部20的贯通孔30。将防脱出构件62卡入带翻边的轴环60的卡合槽60a。以此组装图10所示的部件SA。接着,如图11所示,将后罩8安装于座位横档2。在这一状态下,支架
26的挂钩支持部50的一部分从切口部SP的基面17的后部设置的贯通孔23露出。
[0046] 接着,使图9的带翻边的轴环60以及基础部20的转动限制销33通入后罩8的贯通孔23,将转动限制销33插入支架26的定位孔50b,使部件SA与支架26重合,将轴固定构件24插通带翻边的轴环60的中空孔,拧在焊接螺帽54上,如图12所示,将部件SA和轴固定构件24构成的挂钩单元16安装于支架26。这样做,通过支架26将挂钩单元16支持于座位横档2。在这一状态下,后罩8的贯通孔23由挂钩单元16覆盖,因此不会露出。其后,将图1的各座位4、6安装于座位横档2。
[0047] 为了使座位横档2上安装的前挂钩22从收容位置P2突出,从图8所示的骑车人座位4与挂钩单元16之间的间隙G插入指头,将指头放在图12的前挂钩22的第1固定部43A上,将前挂钩22向外转动。借助于此,在将图6的球状物58嵌入第1固定孔36的状态下,定位于突出位置P1。在收容前挂钩22时,旋转以将前挂钩22压入内侧,在将球状物58嵌入第2固定孔38的状态下、定位于收容位置P2。
[0048] 在上述结构中,前挂钩22被配置于连线后罩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的外侧线L(图1)的上方,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防止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被前挂钩22上固定的载荷固定用具19按压,避免后罩受伤。不要前挂钩22时,将前挂钩22收容于图2的收容位置P2,避免前挂钩挂到外部物体,也使外表更加美观。又由于如图1所示旋转轴心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所以即使是后罩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与作为载荷架的乘车人座位6之间的上下间隔短的情况下,也容易配置挂钩单元16。
[0049] 图2的前挂钩22的固定部43A、43B位于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Q更靠后罩8上方的位置,而且在突出位置P1时,位于与后罩8整体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端部Q1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或比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后罩8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量,而且能够防止后罩8受到载荷固定用具19的按压。
[0050] 在摩托车中,乘车人座位6通常兼作载荷架,但是如图1所示,由于在乘车人的座位6前方配置前挂钩22,因此能够防止乘车人接触处于如图2所示的收容位置P2的前挂钩22。
[0051] 如图6所示,借助于基础部20上设置的导向销32与形成于前挂钩22的导向槽,能够限制前挂钩22的转动范围,因此前挂钩不会过分转动,能够确保前挂钩22稳定动作。而且即使是前挂钩22如图5所示被载荷固定用具19牵拉,也不会超过转动范围转动。
[0052] 如图2所示,前挂钩22在处于收容位置P2的状态下俯视时重合于骑车人座位4,因此前挂钩不突出,使摩托车外观更美观。
[0053] 又,挂钩22的挂钩主体42,在处于突出位置P1的情况下,相比于后罩8的在前后方向相同位置的部分80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将载荷固定用具19安装于挂钩22的挂钩主体42或从其上卸下时,前挂钩22下方形成空间,能够防止载荷固定用具19接触到后罩8。而且在载荷固定用具19固定载荷和/或脱离固定载荷的工作中能够防止后罩
8与载荷固定用具19相互妨碍,能够使载荷固定工作更容易进行。
[0054] 如图4所示,挂钩单元16通过支架26安装于座位横档2,因此在将后罩8、骑车人座位4等组装于座位横档2的组装工序中,可以预先在固定于座位横档2的支架26上安装挂钩单元16,安装工作容易进行。
[0055] 图1所示的支架26在侧视的情况下,被后罩8所覆盖,能够防止支架露出于外部,使摩托车外观更加美观。
[0056] 而且由于后挂钩18也配置于后罩8的外侧线L上方,因此不但能够用上述两个地方支持载荷,对载荷可靠地进行固定,而且载荷固定用具19不会损伤后罩8。
[0057]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挂钩单元16配置于后罩8上形成的切口部SP,但是在座位与后罩之间有间隙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在这样的间隙中。又可以在后罩8上设置挂钩22进退用的长孔,形成挂钩22的一部分能够从该长孔露出于外部的配置。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也可以使在突出位置P1上的前挂钩22的固定部43A、43B位于外侧线L的延长线上方的位置,又可以后罩8不形成于与挂钩安装位置前后方向相同的位置上。
[0058]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侧面观察的情况下支架26被后罩8所覆盖,但是也可以是支架26的一部分从后罩8露出。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旋转轴心C配置于座位横档2的外侧,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座位横档2的内侧。
[0059]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这样的发明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乘车人座位6兼用作为载荷架,但是也可以设置专用载荷架取代乘车人座位6。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挂钩单元16为旋转式,后挂钩18为固定式,但是也可以反之,又可以两者都为旋转式。此外可以只在乘车人座位6的前方配置挂钩单元16,也可以在乘车人座位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和后方配置挂钩单元16。挂钩也可以设置三组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组为上述实施形态的挂钩单元16即可。
[0060]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挂钩单元16通过支架26支持于车身,但是也可以不通过支架26,利用轴固定构件24直接安装于车架。本发明适合使用于设置成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座位横档的后罩的摩托车。特别是在后罩用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防止载荷固定用具损伤后罩。从而,这样的发明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61] 还有,也可以在座位与罩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滑动,向车宽方向突出的挂钩。在形成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后罩与载荷固定用具接触,防止后罩受到损伤。
[0062] 也包含这样的滑动式挂钩的形态有如下所述的形态:[形态]
这是配置于摩托车后部的载荷固定装置,这种装置包括在车架上安装的挂钩单元,上述挂钩单元具有能够移动到向车身外侧突出以固定载荷固定用具的突出位置、和比该突出位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收容位置的挂钩;
处于上述突出位置的挂钩位于将覆盖上述车架后侧的后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连起来的外侧线上方的位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