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装置、扬声器装置的安装体及搭载扬声器装置的移动体

申请号 CN200680025442.5 申请日 2006-07-12 公开(公告)号 CN101223815A 公开(公告)日 2008-07-16
申请人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发明人 面田学; 渡边正宏;
摘要 扬声器装置(100)具备:具有振动板(6)的扬声器单元(2);以及 覆盖 扬声器单元并且具有用于将扬声器单元发出的声音向外部放出的声音放出部(130)的防 风 盖(3)。还具备与防风盖的底面结合并以振动板的振动方向(X) 和声 音放出部构成0度以上90度以下的 角 度的方式 支撑 扬声器单元的壳体(5)。
权利要求

1.一种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振动板(6)的扬声器单元(2);
覆盖上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具有用于将上述扬声器单元发出的声音向外部 放出的声音放出部(130)的防盖(3);以及,
与上述防风盖的底面结合,并以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和由上述声音放出 部形成的声音放出面构成0度以上90度以下的度的方式支撑上述扬声器单 元的壳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其 特征在于,
上述防风盖(3)具备与上述声音放出部的上述壳体侧的端部连接,并以 从上述声音放出部形成的面向上述防风盖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倾斜的突出部 (2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其特 征在于,
具备使空气在上述防风盖内和上述扬声器装置外流通的通气孔(1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其特征在 于,
具备以包围上述壳体的侧面和底面的方式设置,且在上述扬声器装置移动 了时使流动于上述扬声器装置周围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周围流动的风道(26)。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装置(400),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风盖(3)的与上述扬声器单元相对的面(3a)朝向上述振动板成 为凸状。
6.一种安装体,用于安装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该 扬声器装置具备:具有振动板(6)的扬声器单元(2);覆盖上述扬声器单元 并且具有用于将上述扬声器单元发出的声音向外部放出的声音放出部(130) 的防风盖(3);以及与上述防风盖的底面结合并支撑上述扬声器单元的壳体 (5),该安装体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上述壳体隔开规定距离的凹部(105),
由上述壳体和上述凹部形成的空间成为风道(26、108、201),该风道(26、 108、201)在安装上述扬声器装置的上述安装体移动了时,使流动于上述扬声 器装置周围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周围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与上述凹部接合的状态装配的支撑体(106),上述风道形成于上述 壳体和上述支撑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与上述壳体接合的状态设置于上述凹部上的支撑体(107),上述风 道形成于上述壳体和上述凹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体是移动体(101)的行李箱(103)。
10.一种移动体(101),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体。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尤其适合于强下使用的扬声器装置、扬声器装置的安装体及 搭载了扬声器装置的移动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搭载于摩托车上的音频用的扬声器装置,设置在摩托车的前部 罩内。由于通过前部罩可降低作用于扬声器装置的风压而减小对扬声器单元的 影响,所以作为构成面向驾驶员的音频系统的装置正在普及。该扬声器装置例 如公开在特开2000-228793号公报和实开昭62-52586号公报上。
最近,日本法律经修改后,允许在日本的高速公路上进行在摩托车的后座 上搭乘了乘客的双座摩托车的行驶。随之,在后座的附近设置后座的搭乘者也 能听取良好的声音的面向后座的扬声器装置的愿望也高涨。
然而,若在后座附近设置扬声器装置,则与设置于前部罩内的情况不同, 不能带来防风效果,较大的风压作用于扬声器装置。因此,扬声器单元的振动 板被风压压入而难以发出声音,并且若长时间持续该状态,则音圈处于过热状 态而存在破坏的危险。
另外,这种问题并非仅限于搭载在摩托车上的扬声器装置,只要是在强风 下使用的扬声器装置就同样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较大 的风压和强风具有抵抗性,并且能够再现高音质的声音的扬声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a)~(j)的扬声器装置、扬声器 装置安装体以及搭载了扬声器装置的移动体。
(a)一种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振动板6的扬声器单元2;覆盖上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具有用于将上述扬声 器单元发出的声音放出的声音放出部130的防风盖3;以及,与上述防风盖的 底面结合,并以上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和由上述声音放出部形成的声音放出面 构成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度的方式支撑上述扬声器单元的壳体5。
(b)根据(a)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其特征在 于,上述防风盖3具备突出部22,该突出部22与上述声音放出部的上述壳体 侧的端部连接,并以从上述声音放出部形成的面向上述防风盖的外侧扩展的方 式倾斜。
(c)根据(a)或(b)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其特征 在于,具备使空气在上述防风盖内和上述扬声器装置外流通的通气孔19。
(d)根据(c)所述的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包围上述壳体的侧面和底面的方式设置,且在上述扬声器装置移动时, 使流动于上述扬声器装置周围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周围流动的风道26。
(e)根据(a)至(d)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装置400,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风盖3的与上述扬声器单元相对的面3a朝向上述振动板形成为凸状。
(f)一种安装体,用于安装扬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该扬 声器装置100、200、300、400、500具备:具有振动板6的扬声器单元2;覆 盖上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具有用于将上述扬声器单元发出的声音向外部放出的 声音放出部130的防风盖3;以及与上述防风盖的底面结合并支撑上述扬声器 单元的壳体5,其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壳体隔开规定距离的凹部105,由上 述壳体和上述凹部形成的空间成为,在安装了上述扬声器装置的上述安装体移 动时使流动于上述扬声器装置周围的空气向上述壳体流动的风道26、108、 201。
(g)根据(f)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与上述凹部接合的状 态装配的支撑体106,上述风道形成于上述壳体和上述支撑体之间。
(h)根据(f)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与上述壳体接合的状 态设置于上述凹部上的支撑体107,上述风道形成于上述壳体和上述凹部之 间。
(i)根据(f)至(h)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 体是移动体101的行李箱103。
(j)一种移动体101,其特征在于,安装有(f)至(i)中任一项所述的 安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扬声器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对扬声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以图5的A-A线剖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频率特性的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风洞实验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风洞实验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风洞实验图。
图11是没有突出部22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2是没有突出部22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3是没有突出部22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纵剖视图。
图15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6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7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情况的风洞实验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图。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图。
图2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搭载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100的摩托车 101的侧视图。扬声器装置100以埋入设置于后座102的后方的行李箱103前 面的左右两侧的状态如下面图2、图3所述的那样进行安装。各扬声器装置100 通过电缆与设置在摩托车101的前部罩104内侧的音频设备39连接,从而控 制音量等。
图2是从上方观察摩托车101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扬声器装置100以位 于就座在后座102上的收听者L的左右两侧的方式安装在行李箱103上。
图3表示一对扬声器装置100的立体图。扬声器装置100具备:具有声音 放出窗13和突出部22的防风盖3;以及与防风盖3的下端连接的壳体5。这 里的上下方向是指在后面叙述的图4中的上下方向。扬声器装置100的详细结 构使用图4至图6在后面叙述。
另外,如图2所示,扬声器装置100在后座102的左右两侧、以防风盖3 的声音放出窗13的开口面与摩托车101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搭载在摩 托车101上。如后面叙述的那样成为如下结构,即,伴随着摩托车101的行驶 而产生的外部气流难以从声音放出窗13进入防风盖3内。
图4表示扬声器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防风盖3是通过压铸或注射成型 等而形成的空心状,而且底面开口。防风盖3包括:上面部30、设有多个狭 缝状的声音放出窗13的声音放出部130、与声音放出部130的下端部形成为 一体的突出部22、以及形成于声音放出部130及突出部22的两侧上的曲面状 的侧面部12。
通过沿侧面部12描绘曲线的上面部30,从DW方向流动的空气流变得顺 畅。
突出部22从与声音放出部130的下端部连接的端部(上侧端部),向其相 反侧的构成防风盖3的底面的一边的端部(前端部)倾斜设置。倾斜以前端部 比声音放出部130位于防风盖3的外侧的角度形成。再有,在突出部22的前 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1。
声音放出窗13是缺角的长方形,是相对防风盖3的底面在垂直方向较长 的形状。声音放出窗13以一定间隔配置在声音放出部130的长度方向上。还 有,声音放出窗13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是如网眼状的其他 形状。再有,也可以将偏氯纶网等设在声音放出部130上。
壳体5与防风盖3的底面结合。壳体5是以开口的面为上面的大致箱形状, 而且上面具有相对于壳体5的底面以规定角度倾斜的面。在壳体5的侧壁14 的外面,在全周范围内形成有相对于外面垂直地伸出的凸缘17,在凸缘17上 形成有多个拧入用于固定防风盖3的螺钉(未图示)的螺纹孔18。再有,在 凸缘17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形成通气孔19(参照图6)的孔20,通气孔19将 从声音放出窗13流入到防风盖3内的外部空气排出到外部,或者在防风盖3 内部为负压的场合从外部吸入空气。
在壳体5的侧壁14的内面,形成有多个相对于底面垂直(上下方向)地 延伸的筒状的肋15。在这些肋15上拧入用于固定扬声器支撑部4的自攻螺钉 16。
扬声器支撑部4是矩形的板状构件,中央部进行开口以便能够安装(支撑) 扬声器单元2。扬声器支撑部4的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两侧端部,以相互 平行的方式折弯而形成与壳体5进行安装的安装部24。在安装部24上沿长度 方向留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孔25,在通孔25中贯通用于将扬声器支撑部4 安装在壳体5上的自攻螺钉16的轴部。
扬声器支撑部4的开口安装有扬声器单元2,扬声器单元2通过螺钉23 固定在设置于开口两侧的螺纹孔(未图示)上。扬声器单元2是直接传动方式 的全频带再现用的装置,并且具有振动板6。
振动板6从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参照图6)看是缺角的长方形。在振 动板6上,为了防止振动时的变形并得到高品位的声音,沿长度方向留出间隔 地形成有多个加强用的凹陷部9。
将壳体5从上端侧压入防风盖3的底面的开口,成为图5所示的扬声器装 置100。图5是扬声器装置100的主视图。
图6表示用图5所示的A-A线剖切了扬声器装置100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由于凸缘17与防风盖3的底面的周边部抵接,所以壳体5 相对于防风盖3进行定位。上面部30形成为从壳体5的底面及声音放出部130 观察为凸出的圆弧状剖面。图6中的双点划线是由声音放出部130形成的声音 放出面。
设置在突出部22的前端部上的切口部21与设置在凸缘17上的孔20协作 来形成通气孔19。通过通气孔19,防风盖3内的空气被吸引到外部,或者外 部的空气流入防风盖3内,促进防风盖3内的压调整。
扬声器单元2的振动板6,其外周部通过环状的边缘7弹性支撑在框架8 上,且可沿箭头X方向振动。在振动板6的下端部,在全周范围内连接有音 圈10,音圈10有间隙地插入到形成于磁路11上的磁间隙内。若在音圈10上 流通电流,则振动板6沿箭头X方向振动并产生声波。通过振动板6形成为 在与振动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形状(缺角的长方形),扬声器单 元2具有使声波朝向长度方向的轴周围呈放射状发出的指向特性,从而可得到 高效率及良好的频率特性。
扬声器单元2以磁路11向壳体5一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扬声器支撑部4 的开口上。再有,扬声器单元2通过扬声器支撑部4支撑在壳体5上,使得振 动板6与声音放出部130(声音放出窗13)相对,并且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 相对于声音放出部130以倾斜规定角度α的状态相对。
在这里,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相对声音放出部130的倾斜角度α如下 定义。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相对于壳体5的底面垂直,且与声音放出部130 平行的情况设为α=0度;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相对于壳体5的底面垂直, 且与声音放出部130垂直的情况设为α=90度。
振动板6需要设置成角度α为0度以上90度以下。通过将角度α设为0 度以上90度以下,从扬声器单元2输出的声波容易从声音放出部130放出。
接着,使角度α在0度至90度之间发生变化,对角度α给予声音的影响 进行了研究。将扬声器单元2及扬声器支撑部4相对声音放出部130平行地依 次接近并用壳体5支撑,使角度α增大。
若将角度α设为0度,则由于振动板6相对于声音放出部130平行地进行 振动,所以大多数声音被防风盖3反射而从声音放出部130放出。因而,从声 音放出部130直接放出的声音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不能有效地放出。因此,角 度α最好是大于0度。
另外,如图2所示,最好将角度α设定成声音放出方向大致成为收听者L 的头部的方向。因而,若将角度α设定为90度,则由于声音相对于声音放出 部垂直地放出,所以相对于收听者L从正横向放出声音,听取并不良好。因 而,角度α最好小于90度。
图7表示角度α为30度~60度的场合的频率特性。图7的横轴是频率(Hz)、 纵轴是放大率(dB)。
从图7中可知,放大率在3kHz附近下降到40dB左右,而在角度α增大 并接近90度时达到80dB左右,有被改善的倾向。尤其是α=60附近音质最好, 从而较理想。因此,为了增大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对声音放出部130的倾 斜角度α,将扬声器支撑部4相对于声音放出部130平行地接近并倾斜配置, 则可得到良好的声音,从而较理想。尤其是,若使角度α大于50度,则频率 特性也得以改善,从而较理想。
如上所述,振动板6必需安装成相对于声音放出部130具有0度以上90 度以下的角度α。再有,通过使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X相对于声音放出部130 倾斜成具有大于0度且小于90度的角度α,能够以音响上更好的音质和充分 的音量从声音放出窗13放出声音。其中,特别是若为大于50度小于90度的 角度α,则还可以改善频率特性且音质变得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面部30的声音放出部130侧的端部位 于比振动板6的声音放出部130侧的端部还靠外侧,通过这样做,防风盖3 完全覆盖振动板6,因此能够减小伴随摩托车101的行驶产生的外部气流对振 动板6的影响。
因此,最好是以上面部30的声音放出部130侧的端部比振动板6的声音 放出部130侧的端部还靠外侧的方式设置声音放出部130。在本实施方式中, 做成声音放出部130和壳体5的侧面在一条直线上。
可是,在将扬声器装置100设置成埋入行李箱103的一部分的场合,行李 箱103的容量减小相当于扬声器装置100的容量。为了确保行李箱103的容量, 壳体5的容量也有限制。如上所述,通过将扬声器单元2相对声音放出部130 倾斜角度α进行配置,能够进一步增加壳体5的内容积。通过这样做,低音特 性变得良好,可以对收听者提供高音质的音乐。
图8至图10是以向量表示伴随摩托车101的行驶而受到来自图4所示的 DW方向的风的扬声器装置100的产生于周边的气流的状态的图。黑的部分表 示气流、白的部分表示无风的状态。图8表示风速50km/h的情况,图9表示 风速100km/h的情况,图10表示风速180km/h的情况。
无论哪种风速的场合侵入防风盖3内的气流都较弱,其方向与扬声器单元 2的振动板6的振动方向基本上不一致,所以可知处于振动板6难以被风压按 压的状态。
图11至图13表示防风盖3没有突出部22的情况,图11表示风速50km/h、 图12表示风速100km/h、图13表示风速180km/h的情况。无论哪种风速的场 合侵入防风盖3内的气流都较弱,处于振动板6难以被风压按压的状态,但是 与使用了具有上述突出部22的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100的情况相比较, 防风盖3内的流量增加。
从以上内容可知,扬声器装置100通过设置突出部22,使侵入到防风盖3 内的气流变弱。
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100若受到来自图4所示的DW方向的风,则由 于突出部22是倾斜的,所以沿防风盖3的风的流动(气流)在突出部22加速。 而且,利用在突出部22加速后的气流,促进通过突出部22的切口部21所构 成的通气孔91的在防风盖3内的空气的出入。
根据上述特征,防风盖3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19被吸引到外部,适当地 进行利用通气孔19的防风盖3内的空气的压力调整。因此,能够减小作用于 扬声器单元2的风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振动板6被压入而难以发出声音,或 者音圈遭受热破坏的情况。
图14(a)、(b)是表示用于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200 安装在摩托车101上的本发明的安装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5至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上的风洞实验结果的图。对于与图6的扬 声器装置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4(a)、(b)所示的扬声器装置200,壳体5的背面侧侧面与上面30 的空间40被填埋。
如图14(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具备形成于行李箱103上的凹 部105,以及以与凹部105接合的状态装配的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6。扬声器 装置支撑部106以包围扬声器装置200的壳体5的侧面和底面、且壳体5和扬 声器装置支撑部106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支撑扬声器装置200。
形成于壳体5和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6之间的空间作为风道26起作用, 该风道26在摩托车101移动时将沿突出部22的外表面流动的空气从壳体5 的正面侧经由底面导向背面侧。
还有,也可以将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6和扬声器装置200形成为一体之后, 装配在凹部105中。扬声器装置200例如用图4的侧面方向的两端部的至少一 方支撑在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6上。
图14(b)是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将扬声器装置200安装在摩托车 101上的图。
图15至图17表示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安装在摩托车101上的扬声 器装置200周边的气流的状态,图15是表示风速50km/h、图16是表示风速 100km/h、图17是表示风速180km/h的情况。
从图15至图17中可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只有扬声器装置100而未设置 风道26的图8至图10的情况相比较,防风盖3内的流量进一步减少。
因此,若以包围壳体5的侧面和底面、且以与壳体5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 用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6支撑扬声器装置200,则通过形成于壳体5和扬声器 装置支撑部106之间的风道26,沿突出部22外表面的气流更加顺畅地流动, 防风盖3内的空气容易从通气孔19吸引,可进一步促进防风盖3内的压力调 整。
还有,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及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安装体,表示 了安装第二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200的例子,但是,所安装的扬声器装置既 可以是第一实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100,也可以是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扬 声器装置。
图18(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纵剖视图。对于与图14相同的 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具备形成于行李 箱103上的凹部105、以及用于支撑扬声器装置200的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7。 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7设置成与凹部105隔开规定间隔,以与壳体5接合的状 态支撑扬声器装置200。形成于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7与凹部105之间的空间 作为风道108起作用。风道108具有与图14(a)所示的风道26同样的效果。
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7具有可容纳壳体5的尺寸,其侧面以不妨碍来自通 气孔19的空气流的高度进行设置。扬声器装置支撑部107例如用行李箱103 的上下端部的至少一方支撑。
图18(b)是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将扬声器装置200安装在摩托车 101上的图。
图19(a)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纵剖视图。对于与图14相同的 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具备:形成于行 李箱103上的凹部105、以及设置在行李箱103的上下端部的至少一方的扬声 器装置支撑部(未图示)。扬声器装置支撑部以凹部105的内面包围壳体5的 侧面和底面且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支撑扬声器装置200。形成于壳体5与凹部 105之间的空间作为风道201起作用。风道201具有与图14(a)所示的风道 26同样的效果。
图19(b)是使用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体将扬声器装置200安装在摩托车 101上的图。
其次,图20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300的纵剖视图。 对于与图6的扬声器装置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扬声器装置300中,连通壳体5内部和防风盖3内部的通孔28设在壳 体5的背面侧的侧壁14上。
若设置这种通孔28,则在扬声器单元2的振动板6意外地被风压压入时, 能够将壳体5内的空气压的增加部分释放到防风盖3内。因此,能够防止发生 音质下降等不良情况并提高可靠性。
另外,该场合,若将通孔28形成为还可以产生低声频反射效果,则低音 特性得以改善且音质提高,从而较理想。
还有,也可以在通孔28上设置根据壳体5内的空气压的大小进行动作的 ,通常情况下用该阀堵住通孔28,仅在振动板6被压入而使壳体5内的空 气压变高的情况下打开该通孔28。
图2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400的纵剖视图。对 于与图6的扬声器装置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扬声器装置400中,上面部30的外面部3b与其它实施方式同样,从壳 体5的底面观察形成为剖面向上(外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内面部3a形成 为朝向振动板6(内侧)剖面凸出的大致圆弧状。
外面部3b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是外部气流容易流动并难以产生风切音 的形状。而且内面部3a通过做成剖面向内侧凸出的大致圆弧形状,扬声器单 元2发出的声波更容易向声音放出窗13反射,声压变高的同时听觉上的特性 (音质和音量)也变得良好。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500进行说明。图22 是第5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500的纵剖视图,图23是扬声器装置500的控 制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图24是扬声器装置500的动作说明图。对于与图6的 扬声器装置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2所示,在扬声器装置500中,设有用于开闭声音放出窗13的开闭 板29。开闭板29可沿上下方向ds移动地支撑在防风盖3上,通过齿轮等适 当的动力传递部件30与达31连接。若驱动马达31,则开闭板29沿上下方 向ds移动。在扬声器装置500附近设有后述的风压传感器36,但在这里未图 示。
开闭板29通过图23所示的控制系统调节开口量,扬声器装置500的音量 也根据各种条件进行调节。
如图23所示,马达31通过放大器32与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连接,扬声 器装置500通过放大器34与音量运算控制部35连接。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 和音量运算控制部35相互连接。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及音量运算控制部35 由包含CPU、RAM、ROM等的微型机构成。再有,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与 设置在扬声器装置500附近的风压传感器36连接,音量运算控制部35与音频 设备39连接。
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基于从风压传感器36输入的信号及存储在ROM等 中的程序对马达31进行控制,并调节开闭板29的开口量。而且,将表示开口 量的信号输出到音量运算控制部35。
音量运算控制部35从音频设备39输入音频信号37。而且,音量运算控 制部35基于从开口量运算控制部33输入的信号(开口量)及存储在ROM等 中的程序,控制扬声器装置500并调节输出的音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风压传感器36检测扬声器装置500附近的风压,并 控制成风压越大开闭板29的开口量越小。通过这样做,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振 动板6被风压按压的情况。再有,若控制成风压超过某一规定值时完全关闭开 闭板29,则能够提高防止振动板6被风压按压的效果。与此同时,若停止向 扬声器装置500输出声音信号,则能够防止无益的电力消耗。
还有,取代风压传感器36而使用检测能够类推风压的物理量的传感器(例 如车速传感器),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成开闭板29的开口量越小音量越大。虽然 开闭板29的开口量越小,声音越难以放出到外部且风切音变大,但是,通过 增大音量,坐在后座102上的收听者L却容易收听扬声器装置500的再现音。
另外,若仅在音频设备39的开关接通时打开开闭板29,而在开关断开时 完全关闭开闭板29,则能够完全防止振动板6被风压按压。而且,能够防止 在不使用音频设备39时异物进入到扬声器装置500而致使扬声器单元2破损 的情况。
还有,扬声器装置500至少具备马达31即可,对于放大器32、开口量运 算控制部33、放大器34、音量运算控制部35具备这些所有的单元或任意一个 单元即可。
图24(a)表示开闭板29向壳体5的底面的方向(下方向)移动,而使 声音放出窗13完全打开了的状态;图24(b)表示开闭板29向上方移动,而 使声音放出窗13完全关闭了的状态。
以上举出具体例子对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及安装体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 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 可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扬声 器装置100、200、300、400、500(以下各扬声器装置)并不限于安装在行李 箱103上,也可以设置在后座102或其附近。
而且,各扬声器装置的应用方式也并限定于摩托车等移动体,作为防灾用 例如在海岸上,在抵抗台风等的强海风提供声音信息时也可以应用。通过将各 扬声器装置的防风盖3朝向风上游且使风的吹出方向和声音放出窗13的开口 面大致平行地设置,扬声器单元2不会被强烈的风压破坏,能够以相应的音量 和清晰的音质提供声音信息。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通过设置防风盖3,能够 防止振动板6被风压压入而难以发出声音或者音圈8遭到热破坏的情况。而且, 通过设置突出部22、通气孔19,或与安装体一起形成风道26、108、201,可 改善频率特性等,提高音质。
本发明具有以下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扬声器装置在较大的风压或强风下也可使用,能够再现高音 质的声音。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