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

申请号 CN200510007736.2 申请日 2005-02-16 公开(公告)号 CN1676407A 公开(公告)日 2005-10-05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竹岛正雄; 浅尾宏辅; 高桥伸治; 鹤田雄一郎;
摘要 一种用于越野车的车体 框架 结构,该越野车具有至少一个前轮,并包括第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第一框架组件包括臂 支撑 部分和 转向轴 支撑部分,其中后者设置在该车体框架结构的前部处,用于使前轮转向。第二框架组件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二分;并且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悬臂,其由所述臂支撑部分可摆动地竖直支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该越野车具有至少一个前轮, 包括:
第一框架组件,包括,
支撑部分,
转向轴支撑部分,其设置在该车体框架结构的前部,用于使前 轮转向;
第二框架组件,其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二分;和
悬臂,其由所述臂支撑部分可摆动地竖直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中形成至少一个闭合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为下部框架,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为上部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为下部框架,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为上部框架。
5、一种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该越野车具有左右后轮,包括:
多个框架组件;
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
后下部臂支撑部分,其中
所述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包括在所述组件中 的一个中,并且
所述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设置在车体框架的 后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具有三个组件,包括:
前部组件;
后部组件;和
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组件,其中
所述前部组件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的轴支撑部分,以及用于支撑上 下悬臂的前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所述上下悬臂用于独 立地悬挂左右前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具有三个组件,包括:
前部组件;
后部组件;和
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组件,其中所述中间组件包括一轴支撑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组件、所述后部组件和所述中间组件每个均设置有至少一 个闭合环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组件、所述后部组件和所述中间组件每个均设置有至少一 个闭合环路。
10、一种用于鞍骑型越野车的侧盖,该越野车具有安装在车体框架 上的发动机,该侧盖包括:
车体盖,其中所述车体盖覆盖所述发动机的横向上侧;
底部踏板,其中所述底部踏板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横向下侧;
挡泥板,其中所述前挡泥板覆盖前轮的上侧和后侧;以及
盖件,其中所述盖件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前横向侧,并且所述盖件可 拆卸地连接到所述车体盖、所述底部踏板和所述前挡泥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鞍骑型越野车的侧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件仅由所述车体盖、所述底部踏板和所述前挡泥板来支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鞍骑型越野车的侧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件与所述车体盖、所述底部踏板和所述前挡泥板基本齐平。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鞍骑型越野车的侧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件与所述车体盖、所述底部踏板和所述前挡泥板基本齐平。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鞍骑型越野车的侧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件包括由所述车体盖、所述底部踏板和所述前挡泥板限定的 一开口部分。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越野车(例如,轻型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 构。

背景技术

[002]通常,已知一种用于越野车(下面称为“ATV”)的车体框架结 构,其中该车体框架具有二分结构。
[003]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3-170176中披露了这种结构。下面将 参考图8来描述日本专利特开平63-170176的图2。
[004]图8是传统的用于ATV的车体框架结构的透视图,其中车体框 架201包括:上车体框架202;下车体框架203,其连接到上车体框架202 的下部;和缓冲托架(cushion bracket)204(只示出了一侧的一个), 其分别连接到上车体框架202和下车体框架203的前部。
[005]上车体框架202包括:主框架206;左右对中心框架207、208, 其与主框架206形成一体;向下管(down tube)211,其从主框架206 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前部构件212,其从向下管211的前部向下延伸; 以及后支架213,其从向下管211的后部向后下方延伸。
[006]下车体框架203包括左右对左底部框架215和右底部框架216 以及横向构件217、218,它们跨接地设置在左底部框架215和右底部框 架216的后部之间。
[007]缓冲托架204是这样的构件,其抵靠前车体框架组件221的两 侧面并焊接到其外围部分上,其中通过将下车体框架203连接到向下管 211和前构件212上而形成前车体框架组件221。
[008]上述传统的车体框架201主要具有二分为上车体框架202和下 车体框架203的结构,其中用于在左右侧安装悬臂的缓冲托架204跨接 地安装在上车体框架202和下车体框架20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根据 在上车体框架202侧的向下管211和前部构件212的尺寸以及在下车体 框架203侧的左底部框架215和右底部框架216的尺寸,认为在一些情 况下不能确保缓冲托架204的安装精度
[009]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3-170176中所示,缓冲托架204是悬臂 安装在其上的构件,因此需要以较高的精度来安装缓冲托架204,从而不 影响前轮的轮位对准。
[010]此外,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是用于使前轮转向的转向轴一般 支撑在车体框架的上下两个位置处。例如,在图中用于转向轴的支撑部 分分别设置在上车体框架202侧和下车体框架203侧的情况下,其中支 撑部分不位于同一框架侧的布置使得难于提高转向轴的安装精度。转向 轴的安装精度涉及在转向柄上的转向、前轮的转向度等,从而需要 提高安装精度。
[011]此外,与其中上车体框架202和下车体框架203简单地相互连 接的结构相比,在传统结构中,缓冲托架204安装在上车体框架202和 下车体框架203上,这导致安装步骤数量的增加。
[01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用于ATV的车体框架结构,从而提 高在车体框架中悬臂支撑部分和转向轴支撑部分的安装精度,并减少用 于安装车体框架的步骤的数量。
[013]通常,已知这样一种用于ATV的车体框架结构,其中后轮由双 叉骨(wishbone)型独立悬架支撑。例如在日本专利No.3069309中披露 了这种结构,其中车体框架包括:左右对下部管,其后部弯曲以向上升 高;横向管,其跨接地布置在这些下部管之间;左右对后上部管,其与 下部管的后端相连;左右对后部管,其布置在下部管的后侧,且其一端 与后上部管相连而另一端与横向管相连;以及左右对连接管,其分别与 下部管和后部管相连。此外,上臂分别可摆动地竖直安装在左右连接管 上,张力杆分别可摆动地安装在左右管的下部,并且后轮通过转向节安 装在上臂和张力杆的底端上。
[014]该文献的一个问题在于,上臂由设在连接管中的上臂支撑部分 来支撑,并且张力杆由设在下部管的下部处的张力杆支撑部分来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上臂支撑部分和张力杆支撑部分是用于通过上臂和张力 杆来支撑后轮的部分,并且是影响后轮的轮位对准的构件,从而它们需 要更高的位置精度。
[015]此外,更易于组装这些不需要高精度的车体框架的部分。因此, 当车体框架分成为需要高精度的部分以及其它部分时,在组装车体框架 时可以提高精度和可组装性。
[01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悬臂支撑部分的位置精度以及提高 ATV车体框架的可组装性。
[017]通常,已知用于覆盖ATV侧面的盖(例如,燃料箱盖)、前挡 泥板和后挡泥板。例如在日本专利No.3358876中对其进行了披露。
[018]下面将参考图22来描述日本专利No.3358876的图1。图22是 传统ATV的侧视图。该ATV212包括:燃料箱盖806,其覆盖动力单元804 的横向上侧;前挡泥板807,其覆盖发动机802的前侧面;后挡泥板808, 其覆盖动力单元804的后侧面;以及开口部分811,由燃料箱盖806、前 挡泥板807和后挡泥板808限定。
[019]期望地,使得开口部分811较小,从而从车体的侧面看时进一 步提高美感。然而,当使得开口部分811较小时,不利地影响了电动机 802和传动装置803的可维护性。
[020]基于此,在维修时可拆卸燃料箱盖806、前挡泥板807和后挡 泥板808,从而尽管开口部分811较小,也可保证维护性。然而,用于拆 卸燃料箱盖806、前挡泥板807和后挡泥板808的工作比较麻烦。
[021]此外,期望提高燃料箱盖806、前挡泥板807和后挡泥板808 的刚性,从而使它们例如在车辆行驶时的振动或者由于发动机振动而不 会产生共振。
[022]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进用于ATV的侧盖,从而提高动 力单元(尤其是发动机)的可维护性,并提高侧盖的刚性。

发明内容

[023]本发明满足了上述条件。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ATV, 其具有:在车体框架的前部的左右部分处的臂支撑部分;悬臂,它们分 别由臂支撑部分可摆动地竖直支撑;前轮,布置在悬臂的底端侧;和轴 支撑部分,用于支撑转向轴。该轴支撑部分设置在车体框架的前部处, 用于使前轮转向。该车体框架具有二分结构,该结构具有第一框架组件 和第二框架组件,其中第一框架组件包括臂支撑部分和轴支撑部分。因 此,需要精确安装的臂支撑部分和轴支撑部分相对于第一框架组件侧和 第二框架组件侧没有分离。因此,提高了臂支撑部分和轴支撑部分的相 应安装精度。
[024]此外,因为仅需要安装第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所以与 其中安装组合式框架组件的传统结构相比,可减少组装步骤的数量,并 可缩短组装时间。
[025]还可容易地将前轮的轮位对准设置为预定的范围,并且以更高 精度对前轮进行转向角调节,这可减少转向柄的转向力。
[026]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框架组件中形成至少一个闭 合环路。结果,例如与不具有闭合环路的框架组件相比,可进一步提高 第一框架组件的刚性。此外,提高了悬臂和转向轴的支撑刚性。
[027]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车体框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第 一框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向上下侧彼此分离。这确保了通过将第一框 架组件和第二框架组件中的一个安装在另一个上而使它们彼此接合,并 且可容易地组装车体框架。
[028]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ATV的车体框架结构,其中 在车体框架后部处具有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用于支 撑上下悬臂,该上下悬臂用于独立地悬挂左右后轮。该车体框架分成多 个组件,且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包括在其中一个组件 中。结果,与例如其中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分别包括 在单独组件中的结构相比,可进一步提高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 支撑部分的位置精度。此外,可提高将上下悬臂安装在后上部臂支撑部 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上的精度,并且可容易地将后轮的轮位对准设置 在预定范围内。此外,不包括后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后下部臂支撑部分的 组件自身可容易地组装,并且可降低车体框架的成本。
[029]在又一实施例中,车体框架包括三个组件,即前部组件、后部 组件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组件。前部组件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的 轴支撑部分、用于支撑上下悬臂的前上下部臂支撑部分,其中上下悬臂 用于独立地悬挂左右前轮。
[030]根据该实施例,与例如其中前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前下部臂支撑 部分分别包括在单独组件中的结构相比,可进一步提高前上部臂支撑部 分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的位置精度。此外,可提高将上下悬臂安装在前 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上的精度,并且可容易地将前轮的 轮位对准设置在预定范围内。此外,不包括需要较高精度部分的中间组 件自身可容易地组装,并且可降低车体框架的成本。
[031]另外,在需要较高精度的部分分开地包括在独立组件中的情况 下,需要较高技术来使这些组件彼此组装。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轴 支撑部分、前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共同地包括在一个组 件中,从而可使前部组件和中间组件容易地彼此安装。
[032]另外,由于轴支撑部分、前上部臂支撑部分和前下部臂支撑部 分共同地包括在一个组件中,因此可使前部组件和中间组件容易地彼此 安装,可提高车体框架的可维护性,并降低车体框架的成本。
[033]在又一实施例中,车体框架包括三个组件,即前部组件、后部 组件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组件,并且中间组件包括用于支撑转向 轴的轴支撑部分的一部分。中间组件包括轴支撑部分,从而轴支撑部分 可由中间组件支撑,其中通过将中间组件夹在前部组件和后部组件之间 而提高其刚性。结果,可稳固地支撑转向轴。
[034]在又一实施例中,前部组件、后部组件以及中间组件均设有至 少一个闭合环路。根据该实施例,与例如不具有闭合环路的组件相比, 可进一步提高前部组件、后部组件以及中间组件的相应刚性。结果,可 提高悬臂和转向轴的支撑刚性。
[035]在又一实施例中,设有用于ATV的侧盖,其中用于覆盖发动机 前侧面的盖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罩、底部踏板(floor step)和前挡 泥板上,并且所述侧盖包括机身罩、底部踏板、前挡泥板和盖件。盖件 由布置在盖件周围的机身罩、底部踏板和前挡泥板支撑。
[036]根据该实施例,进一步提高了包括机身罩、底部踏板、前挡泥 板和盖件的侧盖的刚性,并可避免侧盖的共振。此外,通过仅移除盖件, 可更容易地使发动机的前部暴露于外部。例如,在容易地在设置于发动 机的前部的离合器的操作位置调节部分处进行调节,并且可进一步提高 动力单元的可维护性。
[037]在又一实施例中,盖件仅由机身罩、底部踏板和前挡泥板支撑。 传统地,在盖件安装在车体框架上的情况下,用于盖件的安装部分(例 如,支柱)必须设置在车体框架侧。然而,在本发明中,盖件仅接合在 周围盖上。因此,由于不必将盖件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因此可简化用于 盖件的安装结构,并可降低成本。
[038]在又一实施例中,盖件基本与机身罩、底部踏板和前挡泥板齐 平。因此,可提高鞍骑型越野车的侧面的美感,并可提高ATV的商业价 值。
[039]在又一实施例中,由盖件、机身罩、底部踏板和前挡泥板限定 一开口部分。结果,可进一步减少开口部分的面积,并且可进一步提高 从车辆侧面看时的美感。
附图说明
[040]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041]图1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结构的ATV的立体图;
[042]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侧视图;
[043]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转向轴支撑状况的侧视 图;
[044]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045]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悬臂的安装结构的前视图;
[046]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立体图;
[047]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 立体图;
[048]图8是示出了传统的用于ATV的传统框架的立体图;
[049]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左侧视图;
[050]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中转向轴支撑状态的侧 视图;
[051]图11是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右侧视图;
[052]图12是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053]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立体图;
[054]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另一实施 例的立体图;
[055]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ATV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56]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左侧表面的侧视图;
[057]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侧盖的分解侧视图;
[058]图18是安装在本发明的车辆上的动力单元的前视图;
[059]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辆的离合器调节部分的立体图;
[060]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盖件的功能的功能图;
[061]图21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调节部分处调节的功能 图;和
[062]图22是传统ATV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63]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64]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结构的ATV的立体图,其中ATV10 是具有这样结构的车辆,即,左右前轮11、12和左右后轮13、14(仅示 出了在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13)由可运动地竖直安装在车体框架15上的 悬臂(未示出)支撑,前轮11、12在车体的大体中心位置处通过前减速 齿轮17而与动力单元18相连,后轮13、14通过后减速齿轮21而与动 力单元18相连,并且前轮11、12由转向柄26通过转向轴(未示出)来 转向。
[065]动力单元18包括发动机22以及与发动机22的输出轴相连的 传动装置23。
[066]这里,附图标记27表示车头灯;28表示燃料箱;31表示座位; 32表示前保护罩,用于保护车体前表面;33表示前下盖,用于保护前侧 悬架和动力传动系统;34、34(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4)表示 前挡泥板,用于覆盖前轮11、12的上侧和后侧;35、35(仅示出了观察 者侧的附图标记35)表示踏板,用于供驾驶员将他的脚放在其上;36、 37分别表示前托架和后托架,用于在其上安装行李;而38、38(仅示出 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8)表示后挡泥板,用于覆盖后轮13、14的前侧 和上侧。
[067]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15的侧视图,其中(这里 和以下)箭头(前)表示车辆前侧。
[068]车体框架15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上部主框架45、46 (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45);大体U形的下部主框架47、48(仅 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47),其安装在上部主框架45、46的前端下 部和后下部;曲柄形前部框架51、5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1), 其连接到上部主框架45、46的相应前端上;L形框架53、54(仅示出了 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3),分别连接到前部框架51、52的上端侧和上部 主框架45、46的上部侧;倾斜框架56、5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 记56),分别跨接地布置在前部框架51、52和下部主框架47、48之间; 前下部框架61、6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61),分别跨接地布 置在前部框架51、52的下端部和下部主框架47、48的前下部之间;后 上升框架63、64(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63),从下部主框架47、 48的后下部上升并连接到上部主框架45、46的后部;以及后倾斜框架 66、6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66),从后上升框架63、64的下 端部倾斜并连接到上部主框架45、46。
[069]在该图中,附图标记71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上臂,其用于支撑 前轮11(见图1),且左上臂71由第一臂支撑托架72的一端和安装在倾 斜框架56上的第二臂支撑托架73可运动地竖直支撑,该第一臂支撑托 架72跨接地布置在左右前部框架51、52之间。
[070]附图标记75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下臂,其用于支撑前轮11,并 且由第三臂支撑托架76的一端和第四臂支撑托架77的一端可运动地竖 直支撑,该第三臂支撑托架76跨接地布置在前下部框架61、62之间, 其中该第四臂支撑托架77同样跨接地布置在前下臂61、62之间。
[071]此外,右上臂81(未示出,并将参考图4进行描述)由第一臂 支撑托架72的另一端和安装在倾斜框架57(未示出)上的第二臂支撑托 架74(未示出)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右上臂81用作用于支撑前轮 12(见图1)的悬臂。
[072]右下臂82(未示出,并将参考图4进行描述)由第三臂支撑 托架76的另一端以及第四臂支撑托架77的另一端可运动地竖直支撑, 其中右下臂82用作用于支撑前轮12的悬臂。
[073]附图标记85表示安装在L形框架53、54上的上部轴支撑部分, 用于支撑稍后将描述的转向轴;86、8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 86)表示左右加强构件,它们跨接地布置在前部框架51、52以及上部主 框架45、46之间;88表示安装在倾斜框架56、57上的下部轴支撑部分, 用于支撑转向轴的下部;91、9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91)表 示左右加强构件,它们跨接地布置在下部主框架47、48以及前下臂61、 62之间;而93、94(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93)表示枢轴板,其 安装到下部主框架47、48的后弯曲部分96、9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 图标记96)上,从而支撑后轮摇动臂(未示出)的摆动轴。
[074]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转向轴支撑状态的侧视 图。在该图中,转向轴102的上部由上部轴支撑部分85和轴支撑托架101 来支撑,其中上部轴支撑部分85跨接地布置在L形框架53、54(仅示出 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3)之间,而轴支撑托架101通过两个螺栓98而 接合在上部轴支撑部分85上,并且通过将轴支撑构件103安装在下部轴 支撑部分88上来支撑转向轴102的下部,其中轴支撑构件103用于可转 动地支撑转向轴102。转向柄托架102a安装在转向轴102的上端,用于 安装转向柄26。转向臂105安装在转向轴102的下部,用于通过系杆和 转向节(未示出)使前轮11、12(见图1)转向。
[075]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俯视图。该车体框架15具有 这样的结构,其中上部主框架45、46延伸以从其前端向后变宽并从其中 间部分基本平行地向后延伸。此外,第一上部横向构件111跨接地布置 在上部主框架45、46之间,并且上部托架112跨接地布置在左右前部框 架51、52的上端之间。L形框架53、54基本平行且跨接地布置在第一上 部横向构件111和上部托架112之间,并且上部轴支撑部分85跨接地布 置在L形框架53、54之间。下部轴支撑部分88跨接地布置在左右倾斜 框架56、57之间。左上臂71、右上臂81、左下臂75和右下臂82分别 向车辆横向侧延伸。
[076]这里,115、116和117分别表示第二上部横向构件、第三上部 横向构件和横向板,它们跨接地布置在上部主框架45和46之间。此外, 121、122和123分别表示第一下部横向构件、第二下部横向构件和第三 下部横向构件,它们跨接地布置在下部主框架47和48之间。此外,125 和126表示横向管,其倾斜跨接地布置在第一下部横向构件121和前下 部框架61、62之间。
[077]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悬臂安装结构的侧视图,其中支撑 轴131安装在第一臂支撑托架72上,一支撑轴(未示出)安装在第二臂 支撑托架73上(见图2),左上臂71可摆动地竖直安装在这些支撑轴上。 此外,支撑轴133安装在第三臂支撑托架76上,一支撑轴(未示出)安 装在第四臂支撑托架77上(见图2),左下臂75可摆动地竖直安装在这 些支撑轴上,并且左上臂71和左下臂75的相应底端与转向节135相连 接。
[078]转向节135是这样的构件,前轮11(见图11)通过轮毂(未 示出)可转动地安装在该构件上。
[079]将用于支撑前轮12(见图1)的右上臂81(见图4)和右下臂 82(见图4)安装在车体框架15上的结构基本上与前轮11侧的相同,并 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080]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立体图。
[081]车体框架15大体分开(分开为二)为上下侧,并且包括用作 第二框架组件的上部框架141和用作第一框架组件的下部框架142,其中 下部框架142与上部框架141的下部相连。
[082]例如,当上部框架141和下部框架142预先在单独的辅助生产 线上装配,并且上部框架141和下部框架142在下一主生产线上彼此装 配时,与在一个生产线上装配上部框架141和下部框架142的情况相比, 可缩短装配时间。这是车体框架15由分开的组件构成的原因之一。
[083]上部框架141包括:上部主框架45、46;第一上部横向构件 111;第二上部横向构件115;第三上部横向构件116;和横向板117。随 便提及,附图标记45a和46a表示上侧连接部分,其分别设在上部主框 架45、46的前端,用于与下部框架142相连接。
[084]下部框架142是从车体框架15除去上部框架141后留下的部 分。即,下部框架142包括:下部主框架47、48;前部框架51、52;L 形框架53、54;倾斜框架56、57;前下部框架61、62;后上升框架63、 64;后倾斜框架66、67;第一臂支撑托架72;第二臂支撑托架73、74 (未示出附图标记74);第三臂支撑托架76;第四臂支撑部分77;上部 轴支撑部分85;加强构件91、92(未示出附图标记92);枢轴板93、94; 上部托架112;第一下部横向构件121;第二下部横向构件122;第三下 部横向构件123;和横向管125、126。随便提及,附图标记66a和67a 表示下侧连接部分,其分别设在后倾斜框架66、67的后端处,用于与上 部框架141相连接。类似地,附图标记47a、48a、47b、48b、63a和64a 为下侧连接部分。
[085]因此,下部框架142包括支撑转向轴102(见图3)的上部轴 支撑部分85和下部轴支撑部分88,以及支撑悬臂(如图4中所示的左 上臂71、左下臂75、右上臂81和右下臂82)的第一臂支撑托架72、第 二臂支撑托架73、74、第三臂支撑托架76和第四臂支撑托架77。
[086]此外,在下部框架142中的下部主框架47、48、倾斜框架56、 57、前部框架51、52以及前下部框架61、62为形成闭合环路145的构 件。
[087]如上参考图3、4和6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臂支撑部分(第 一臂支撑托架72、第二臂支撑托架73、74、第三臂支撑托架76和第四 臂支撑托架77)设置在车体框架15的前部的左右位置处,悬臂(左上臂 71、左下臂75、右上臂81和右下臂82)分别由这些臂支撑构件72、73、 74、76、77可摆动地竖直支撑,前轮11、12(见图1)布置在这些悬臂 71、75、81、82的底端侧,且用于支撑转向轴102的轴支撑部分(上部 轴支撑部分85和下部轴支撑部分88)布置在车体框架15的前部处,用 于使前轮11、12转向,车体框架15具有二分结构,并包括作为第一框 架组件的下部框架142和作为另一框架组件的上部框架141,其中第一框 架组件包括臂支撑部分72、73、74、76、77以及轴支撑部分85、88。
[088]由于需要安装精度的臂支撑部分72、73、74、76、77以及轴 支撑部分85、88并没有分开到下部框架142和上部框架141中,因此可 提高臂支撑部分72、73、74、76、77以及轴支撑部分85、88的相应安 装精度。因此,可容易地将前轮11、12的轮位对准设置为预定范围,并 且可容易地减少转向柄26(见图1)上的转向力以及可容易地调节前轮 11、12的转向角度。
[089]此外,由于简单地组装下部框架142和上部框架141,因此与 其中组装单独的框架组件的传统结构相比,可减少组装步骤的数量并可 缩短组装时间。
[090]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在于,在下部框架142中形成至少一个闭 合环路145。
[091]通过在下部框架142中形成至少一个闭合环路145,根据本发 明,例如与并不具有闭合环路的框架组件相比较,可进一步提高下部框 架142的刚性,并可提高悬臂71、75、81、82和转向轴102的支撑刚性。
[092]本发明的第三个特征在于,车体框架15具有这样的结构,其 中下部框架142和上部框架141向上下侧彼此分离。
[093]其中下部框架142和上部框架141向上下侧彼此分离的结构, 确保了通过将下部框架142和上部框架141中的一个安装在另一个上, 可使它们彼此相连接,并且可容易地组装车体框架15。
[094]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 立体图。
[095]车体框架150大体分开(分开为二)为上下侧,并且包括用作 第一框架组件的上部框架151和用作第二框架组件的下部框架152,其中 下部框架152与上部框架151的下部相连。
[096]上部框架151包括:上部主框架45、46;前部框架51、52; 第一上部横向构件111;上部托架112;第二上部横向构件115;第三上 部横向构件116;横向板117;前下部第一框架154、155;L形框架53、 54;倾斜框架56、57;第一臂支撑托架72;第二臂支撑托架73、74(未 示出附图标记74);第三臂支撑托架76;第四臂支撑托架77;上部轴支 撑部分85;加强构件86、87(未示出);以及下部轴支撑部分88。随便 提及,附图标记56a和57a表示上侧连接部分,用于连接到下部框架152。
[097]下部框架152是从车体框架150除去上部框架151后留下的 部分。即,下部框架152包括:下部主框架47、48;前下部第二框架157、 158;后上升框架63、64;后倾斜框架66、67;加强构件91、92;枢轴 板93、94;第一下部横向构件121;第二下部横向构件122;第三下部横 向构件123;横向管125、126;以及第四下部横向构件128。随便提及, 附图标记157a和158a表示下侧连接部分,它们分别设在下部框架152 的前下部第二框架157、158的前端部分处,用于与上部框架151的前下 部第一框架154、155的后端部分相连接。
[098]前下部第一框架154和前下部第二框架157对应于图2中所示 的前下部框架61,而前下部第一框架155和前下部第二框架158对应于 图2中所示的前下部框架62。
[099]因此,上部框架151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102的上部轴支撑部 分85和下部轴支撑部分88(见图3),以及支撑悬臂(在图4中所示的 左上臂71、左下臂75、右上臂81和右下臂82)的第一臂支撑托架72、 第二臂支撑托架73、74、第三臂支撑托架76和第四臂支撑部分77。
[0100]此外,在上部框架151中形成闭合环路161的构件包括:上 部主框架45、46;前部框架51、52;上部托架112;L形框架53、54; 以及第一上部横向构件111。
[0101]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左侧视图,其中(这 里以及以下)箭头(前)表示车辆前侧。
[0102]车体框架315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上部主框架345、 346(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45);向后上方倾斜的下部主框架 347、348(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47),它们安装在上部主框架 345、346的前端下部和后部;前部框架351、35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 附图标记351),它们从上部主框架345、346的相应前端上升;L形框架 353、354(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53),它们分别连接到前部框 架351、352的上端侧和上部主框架345、346的上部侧;第一前部倾斜 框架356、35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56),它们向前上方倾斜 的同时,分别跨接地布置在上部主框架345、346的前部和下部主框架347、 348之间;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36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 361),它们向前上方倾斜的同时,分别跨接地布置在上部主框架345、346 的前部和第一前部倾斜臂356、357之间;后部倾斜框架363、364(仅示 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63),它们在向前上方倾斜的同时,分别跨接 地布置在下部主框架347、348的后部以及上部主框架345、346的中间 部分之间;弯曲框架365、366(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65),它 们在弯曲的同时分别跨接地布置在下部主框架347、348的后部和上部主 框架345、346的后部之间;第一后下部框架367、368(仅示出了观察者 侧的附图标记367),它们从下部主框架347、348的后下部分向后延伸; 以及第二后下部框架369、370(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69),它 们从第一后下部框架367、368进一步向后延伸。
[0103]上部主框架345、346是通过在分开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构 件,在前部框架351、352的安装部分附近以及在后部倾斜框架363、364 的安装部分附近,分别分开为前上部框架345a、中上部框架345b和后上 部框架345c以及分开为前上部框架346a(未示出)、中上部框架346b(未 示出)和后上部框架346c(未示出)。
[0104]此外,下部主框架347和348是通过将分别分开为三个构件 (具体地,分别分开为前下部框架347a、中下部框架347b和后下部框架 347c,以及分开为前下部框架348a(未示出)、中下部框架348b(未示 出)和后下部框架348c(未示出))后结合而形成的构件。
[0105]在该图中,附图标记371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上臂,用于支撑 前轮11(见图1)。该左上臂371由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和前部第二 臂支撑托架373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布置 在左右前上部框架345a、346a之间,而第二臂支撑托架373安装在第二 前部倾斜框架361、362上。
[0106]附图标记375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下臂,用于支撑前轮11。该 左下臂375由第三臂支撑托架376的一端和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的 一端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中第三臂支撑托架376跨接地布置在前侧下 部框架347a和前侧下部框架348a之间,而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同 样跨接地布置在前侧下部框架347a和前侧下部框架348a之间。
[0107]此外,右上臂381(未示出,并将参考图11来描述)由第一 臂支撑托架372的另一端和前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74(未示出)可运动地 竖直支撑,其中右上臂381用作用于支撑前轮12(见图1)的悬臂,而 前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74安装在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2(未示出)上。
[0108]右下臂382(未示出,并将参考图12来描述)由第三臂支撑 托架376的另一端和第四臂支撑托架377的另一端可运动地竖直支撑, 其中右下臂382用作用于支撑前轮12的悬臂。
[0109]附图标记385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上臂,用于支撑后轮13(见 图1)。该左上臂385由后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86和后部第二臂支撑托架 387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后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86安装在弯曲框架 365的前端部分上,而后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87安装在弯曲框架365的后 下部分上。
[0110]附图标记391表示用作悬臂的左上臂,用于支撑后轮13。该 左上臂391由后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92和后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93可运 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后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92安装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69 上,而后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93同样地安装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69上。
[0111]此外,右上臂395(未示出,并将参考图11来描述)由后部 第五臂支撑托架396和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未示出)可运动地竖直 支撑,其中右上臂395用作用于支撑后轮14(未示出)的悬臂,后部第 五臂支撑托架396安装在弯曲框架366上,而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 类似地安装在弯曲框架366上。
[0112]右下部框架401(未示出,并将参考图11进行描述)由后部 第七臂支撑托架402和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 中右下部框架401用作用于支撑后轮14的悬臂,后部第七臂支撑托架402 安装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70上,而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同样安装在 第二后下部框架370上。
[0113]这里,附图标记411表示上部轴支撑部分,其安装到L形框 架353、354上,用于支撑稍后将描述的转向轴的上部;412和413(仅 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412)表示左右加强构件,其跨接地布置在前 部框架351、352和上部主框架345、346之间;414表示下部轴支撑部分, 其安装在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362上,用于支撑转向轴的下部;而416 和41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416)表示左右加强构件,其跨接 地布置在下部主框架347、348和第一前部倾斜框架356、357之间。
[0114]图10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车体框架中的转向轴支撑状态的侧 视图。该图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转向轴423的上部由上部轴支撑部 分411和轴支撑托架422可转动地支撑,其中上部轴支撑部分411跨接 地布置在L形框架353、354(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353)之间, 而轴支撑托架422通过两个螺栓421安装在上部轴支撑部分411上,并 且通过将轴支撑构件424安装在下部轴支撑部分414上来支撑转向轴423 的下部,其中轴支撑构件424用于可转动地支撑转向轴423。随便提及, 附图标记423a表示转向柄托架,其安装在转向轴423的上端,用于安装 转向柄26(见图1),并且附图标记426表示转向臂,其装在转向轴423 的下部,用于通过未示出的系杆和转向节而使前轮11、12(见图1)转 向。
[0115]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右侧视图,示出了右上臂 381由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的另一端和前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74可运 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右上臂381用于支撑前轮12(见图1),前部第二臂 支撑托架374安装在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2上,而右下臂382由前部第 三臂支撑托架376的另一端和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的另一端可运动 地竖直支撑,其中右下臂382用作用于支撑前轮12的悬臂。
[0116]此外,图中示出了右上臂395由后部第五臂支撑托架396和 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可运动地竖直支撑,其中右上臂395用作用于 支撑后轮14(未示出)的悬臂,后部第五臂支撑托架396安装在弯曲框 架366上,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同样安装在弯曲框架366上,而右 下臂401由后部第七臂支撑托架402和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可运动 地竖直支撑,其中右下臂401用作用于支撑后轮14的悬臂,后部第七臂 支撑托架402安装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70上,而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 同样安装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70上。
[0117]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0118]车体框架315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上部主框架345、346 延伸以从其前端向后加宽并从其前部的中间位置向后基本平行地延伸; 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跨接地布置在上部主框架345、346之间;上部托 架432跨接地布置在左右前部框架351、352之间;L形框架353、354基 本平行且跨接地布置在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和上部托架432之间;上 部轴支撑部分411跨接地布置在L形框架353、354之间;以及下部轴支 撑部分414跨接地布置在左右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362之间。在该图 中,用于支撑前轮11、12(见图1)的左上臂371、左下臂375、右上臂 381和右下臂382分别相对于车辆横向侧延伸,并且用于支撑后轮13、 14(见图1;未示出附图标记14)的左上臂385、左下臂391、右上臂395 和右下臂401分别相对于车辆横向侧延伸。
[0119]这里,附图标记435和437表示第二上部横向构件和第一横 向板,它们跨接地布置在上部主框架345、346之间;附图标记441和442 表示第一下部横向构件和第二下部横向构件,它们跨接地布置在下部主 框架347、348之间;附图标记443和444表示第三下部横向构件和第四 下部横向构件,它们跨接地布置在第二后下部框架369、370之间;附图 标记445表示第二横向板,其跨接地布置在弯曲框架365、366之间;并 且附图标记446和447表示横向管,其倾斜且跨接地布置在第一下部横 向构件441和下部主框架347、348之间。
[0120]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立体图。
[0121]车体框架315沿着车体前后方向从前侧按着前部框架451、中 间框架452和后部框架453的顺序分成这三部分,其中中间框架452与 前部框架451的后部相连,而后部框架453与中间框架452的后部相连。
[0122]例如,预先在相应的单独辅助生产线上装配前部框架451、中 间框架452和后部框架453,并且在下一主生产线上装配前部框架451、 中间框架452和后部框架453,从而与从开始就在一个生产线上装配车体 框架315的情况相比,可使相应框架451、452、453尺寸较小,减少零 部件的数量,便于装配,并可整体上缩短车体框架315的装配时间。这 就是车体框架315由分离的框架组成的原因。
[0123]前部框架451包括:前上部框架345a、346a;前下部框架347a、 348a;前部框架351、352;L形框架353、354;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 362;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前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73、374(对于附 图标记374,参考图1);前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76;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 377;上部轴支撑部分411;下部轴支撑部分414;以及上部托架432。
[0124]这里,附图标记345e和346e表示前部第一连接部分,它们 设置在前上部框架345a、346a的后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中的 中上部框架345b、346b;附图标记347e和348e表示前部第二连接部分, 它们设置在前下部框架347a、348a的后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 中的中下部框架347b、348b上;附图标记353a、354a表示前部第三连接 部分,它们设置在L形框架353、354的后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 中的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上;并且附图标记361a和362a表示前部第 四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362的后端处,用于连 接到中间框架452中的第一前部倾斜框架356、357上。
[0125]在前部框架451中形成前部第一闭合环路461的构件包括: 前上部框架345a、346a;前部框架351、352;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 以及上部托架432。
[0126]在前部框架451中形成前部第二闭合环路462的构件包括:L 形框架353、354;上部轴支撑部分411;以及上部托架432。
[0127]在前部框架451中形成前部第三闭合环路463的构件包括: 前下部框架347a、348a;前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76;以及前部第四臂支 撑托架377。
[0128]中间框架452包括:中上部框架345b、346b;中下部框架347b、 348b;第一前部倾斜框架356、357;加强构件412、413;加强构件416、 417;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第二下部横向构 件442;以及横向管446、447。
[0129]这里,附图标记345f、346f表示中间第一连接部分,它们设 置在中上部框架345b、346b的前端处,用于连接到前部框架451中的前 部第一连接部分345e、346e上;附图标记347f、348f表示中间第二连接 部分,它们设置在中下部框架347b、348b的前端处,用于连接到前部框 架451中的前部第二连接部分347e、348e上;并且附图标记412a、413a 表示中间第三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加强构件412、413的前端处,用于 连接到前部框架451中的前部框架351、352上。
[0130]此外,附图标记345g、346g表示中间第四连接部分,它们设 置在中上部框架345b、346b的后端处,用于连接到后部框架453上,而 附图标记347g、348g表示中间第五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中间框架347b、 348b的后端处,用于连接到后部框架453上。
[0131]在中间框架452中形成中间第一闭合环路465的构件包括: 中上部框架345b、346b;中下部框架347b、348b;第一前部倾斜框架356、 357;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以及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
[0132]在中间框架452中形成中间第二闭合环路466的构件包括: 中下部框架347b、348b;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和第二下部横向构件 442。
[0133]在中间框架452中形成中间第三闭合环路467的构件包括: 中下部框架347b;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和横向管446。
[0134]在中间框架452中形成中间第四闭合环路468的构件包括: 中下部框架348b;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和横向管447。
[0135]后部框架453包括:后上部框架345c、346c;后下部框架347c、 348c;后部倾斜框架363、364;弯曲框架365、366;第一后下部框架367、 368;第二后下部框架369、370;后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86;后部第二臂 支撑托架387;后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92(未示出);后部第四臂支撑托 架393;后部第五臂支撑托架396(未示出);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 后部第七臂支撑托架402(未示出);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第二上 部横向构件435;第一横向板437;第三下部横向构件443;第四下部横 向构件444;以及第二横向板445。
[0136]这里,附图标记345h、346h表示后部第一连接部分,它们设 置在后上部框架345c、346c的前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中的中 间第四连接部分345g、346g上;附图标记347h、348h(未示出附图标记 348h)表示后部第二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后下部框架347c、348c的前 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中的中间第五连接部分347g、348g上; 并且附图标记363a、364a表示后部第三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后部倾斜 框架363、364的前端处,用于连接到中间框架452中的中上部框架345b、 346b上。
[0137]在后部框架453中形成后部第一闭合环路471的构件包括: 后上部框架345c、346c;第二上部横向构件435;和第一横向板437。
[0138]在后部框架453中形成后部第二闭合环路472的构件包括: 后上部框架345c;后下部框架347c;和弯曲框架365。
[0139]在后部框架453中形成后部第三闭合环路473的构件包括: 后下部框架348c和弯曲框架366。
[0140]在后部框架453中形成后部第四闭合环路474的构件包括: 第二后下部框架369、370;第三下部横向构件443;和第四下部横向构 件444。
[0141]如上所述,前部框架451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423(见图10) 的上部轴支撑部分411和下部轴支撑部分414,并且包括:前部第一臂支 撑托架372;前部第二臂支撑托架373、374(对于附图标记374,参考图 11);前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76;和前部第四臂支撑部分377,它们用于 支撑悬臂(即,左上臂371、左下臂375、右上臂381和右下臂382)。
[0142]此外,后部框架453包括:后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86;后部第 二臂支撑托架387;后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92(见图10);后部第四臂支 撑托架393;后部第五臂支撑托架(见图12);后部第六臂支撑托架397; 后部第七臂支撑托架402(见图12);以及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它 们用于支撑悬架(即,左上臂385、左下臂391、右上臂395和右下臂401)。
[0143]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分开结构的另一实施 例的立体图。
[0144]车体框架480基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前侧按着前部框架 481、中间框架482和后部框架453的顺序分成三部分,其中中间框架482 连接到前部框架481的后部,而后部框架453连接到中间框架482的后 部。
[0145]前部框架481包括:前上部框架345a、346a;前下部框架347a、 348a;第二前部倾斜框架361、362;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前部第 二臂支撑托架373、374(对于附图标记374,参考图11);前部第三臂支 撑托架376;前部第四臂支撑部分377;以及下部轴支撑部分414,并且 前部框架481包括前部第三闭合环路463,其在前部框架481中由前下部 框架347a、348a、前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76以及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 构成。
[0146]中间框架482包括:中上部框架345b、346b;中下部框架347b、 348b;前部框架351、352;L形框架353、354;第一前部倾斜框架356、 357;上部轴支撑部分411;加强构件412、413;加强构件416、417;第 一上部横向构件431;上部托架432;第一下部横向构件441;第二下部 横向构件442;以及横向管446、447。除了中间第一闭合环路465、中间 第二闭合环路466、中间第三闭合环路467、中间第四闭合环路468和中 间第五闭合环路485(即,前部第一闭合环路462)外,中间框架482还 包括中间第六闭合环路486、中间第七闭合环路487和中间第八闭合环路 488,其中中间第六闭合环路486由L形框架353、354、上部轴支撑部分 411和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构成,中间第七闭合环路487由L形框架 353、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中上部框架345b、加强构件412、前部框 架351和上部托架432构成,而中间第八闭合环路488由L形框架354、 第一上部横向构件431、中上部框架346b、加强构件413、前部框架352 以及上部托架432构成。随便提及,附图标记351a、352a表示中间第六 连接部分,它们设置在前部框架351、352的下端处,用于连接到前部框 架481中的前上部框架345a、346a上。
[0147]如上所述,前部框架481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423(见图10) 的下部轴支撑部分414,并且包括用于支撑悬臂(即,左上臂371、左下 臂375、右上臂381和右下臂382)的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前部第 二臂支撑托架373、374(对于附图标记374,参考图11)、前部第三臂支 撑托架376和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
[0148]此外,中间框架482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423的上部轴支撑 部分411。
[0149]如上面参考图11和图13所述,越野车10(见图1)包括后 上部臂支撑部分(即,后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86、后部第二臂支撑托架 387、后部第五臂支撑托架396和后部第六臂支撑部分397)和后下部臂 支撑部分(即,后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92、后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93、后 部第七臂支撑托架402和后部第八臂支撑托架403),它们设置在车体框 架15的后部处,用于支撑上下悬臂(即,左上臂385、左下臂391、右 上臂395和右下臂401),这些悬臂用于独立地悬挂左右后轮13、14(见 图1;未示出附图标记14),车体框架315分开为多个组件(即,前部框 架451、中间框架452和后部框架453),并且在组件451至453中的一 个(即,后部框架453作为后部组件)中包括后上部臂支撑部分386、387、 396、397以及后下部臂支撑部分392、393、402、403。
[0150]由于车体框架15分开为多个组件451、452、453,并且在构 成组件451、452、453中的一个的后部框架453中包括后上部臂支撑部 分386、387、396、397以及后下部臂支撑部分392、393、402、403,因 此可进一步提高后上部臂支撑部分386、387、396、397以及后下部臂支 撑部分392、393、402、403的位置精度,提高将上下悬臂385、391、395、 401安装到后上部臂支撑部分386、387、396、397以及后下部臂支撑部 分392、393、402、403上的精度,并容易地将后轮13、14的轮位对准设 置在预定范围内。
[0151]此外,没有包括后上部臂支撑部分386、387、396、397以及 后下部臂支撑部分392、393、402、403并且不需要高的组装精度的组件, 即,中间框架452自身可容易地组装,从而可降低车体框架15的成本。
[0152]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参考图9至图11和图13所述, 车体框架15由三个组件构成,即,作为前部组件的前部框架451、作为 后部组件的后部框架453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作为中间组件的中间框 架452,并且前部框架451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423(见图10)的轴支 撑部分(即,上部轴支撑部分411和下部轴支撑部分414)、以及用于支 撑上下悬臂(即,左上臂371、左下臂375、右上臂381和右下臂382) 的前上部臂支撑部分(即,前部第一臂支撑托架372和前部第二臂支撑 托架373、374)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即,前部第三臂支撑托架376和 前部第四臂支撑托架377),其中上下悬臂用于独立地悬挂左右前轮11、 12(见图1)。
[0153]由于前部框架451包括轴支撑部分411、414以及前上部臂支 撑部分372、373、374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376、377,因此可进一步提 高前上部臂支撑部分372、373、374以及前下部臂支撑部分376、377的 位置精度,提高将上下悬臂371、375、381、382安装到前上部臂支撑部 分372、373、374以及前下部臂支撑部分376、377上的精度,并容易地 将前轮11、12的轮位对准设置在预定范围内。
[0154]另外,由于轴支撑部分411、414、前上部臂支撑部分372、 373、374和前下部臂支撑部分376、377共同地包括在一个组件(即,前 部框架451)中,因此在前部框架451和中间框架452中都不会布置任何 需要高的位置精度和高的安装精度的部分,从而使前部框架451和中间 框架452可容易地相互安装,可提高车体框架15的可装配性,并可降低 车体框架15的成本。
[0155]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参考图9至图11和图14中所 述,车体框架480由三个组件构成,即,作为前部组件的前部框架481、 作为后部组件的后部框架453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作为中间组件的中 间框架482,并且中间框架482包括用于支撑转向轴423(见图10)的轴 支撑部分的一部分,即,上部轴支撑部分411。
[0156]由于中间框架482包括上部轴支撑部分411,因此上部轴支撑 411可由中间框架482支撑,其中通过将中间框架482夹在前部框架481 和后部框架453之间而提高其刚性,从而可稳固地支撑转向轴423。
[0157]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参考图13和图14所述,前部 框架451、481、后部框架453和中间框架452、482均设有至少一个闭合 环路(即,前部第一闭合环路461、前部第二闭合环路462、前部第三闭 合环路463、中间第一闭合环路465、中间第二闭合环路466、中间第三 闭合环路467、中间第四闭合环路468、后部第一闭合环路471、后部第 二闭合环路472、后部第三闭合环路473、后部第四闭合环路474、中间 第五闭合环路485、中间第六闭合环路486、中间第七闭合环路487以及 中间第八闭合环路488)。
[0158]由于前部框架451、481、后部框架453和中间框架452、482 均设有至少一个闭合环路461至463、465至468、471至474、485至488, 因此可提高前部框架451、481、后部框架453和中间框架452、482相应 的刚性,并提高悬臂371、375、381、382、385、391、395、401和转向 轴423的刚性。
[0159]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ATV的侧视图,其中ATV510具有这样 的结构,其中:包括发动机512和传动装置513的动力单元514安装在 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框架511的大体中心部分上;左右前轮516 和517(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16)以及左右后轮518和521(仅 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18)通过动力传动机构(未示出)而安装在 动力单元514上,从而形成用于驱动前轮516、517和后轮518、521的 结构;动力单元514的横向上侧由车体盖523覆盖;底部踏板524、525 (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24)布置在动力单元514的横向下侧, 其用于供驾驶员将他/她的脚放在其上;前轮516、517的上侧和后侧由 前挡泥板527、528(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527)覆盖;后轮518、 521的前侧和上侧由后挡泥板531、532(仅示出了观察者侧的附图标记 531)覆盖;动力单元514,尤其是发动机512的前横向侧由盖件533覆 盖;以及在车体的左侧面由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盖件533限定了 开口部分535(开口部分535的轮廓由粗实线表示)。随便提及,尽管盖 件533没有设置在车体的右侧表面处,但是与盖件相对应的部分可与车 体盖523、底部踏板525或者前挡泥板528形成一体。
[0160]发动机512处于纵向姿势,其中稍后将描述的曲轴585(见图 18)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0161]这里,附图标记527a表示作为构成前挡泥板527的外板的前 外部挡泥板,541表示前托架,542表示车头灯,543表示用于使前轮518、 521转向的转向柄,544表示燃料箱,546表示座位,547表示后托架, 548表示从发动机512向后延伸的排气管,而551表示与排气管548的后 端相连的消声器。
[0162]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表面的侧视图(这里 和以下,箭头(前)表示车辆的前向)。盖件533(盖件533的轮廓由粗 实线表示)安装在车体盖523(具体地,车体盖523所具有的辅助盖556)、 底部踏板524以及用作构成前挡泥板527(见图15)的内板的前内部挡 泥板557上,从而形成开口部分535。
[0163]在该图中,附图标记561和562表示安装部分(具体地,这 里和以下,每个都包括小螺钉、螺母和安装孔),用于将辅助盖556安装 在构成车体盖523的车体盖主体523a上,563表示用于将盖件533安装 在辅助盖556上的安装部分,564表示用于将盖件533安装在底部踏板 524上的安装部分,566和567表示用于将盖件533安装在前内部挡泥板 557上的安装部分,571和572表示用于将底部踏板524安装在车体盖523 上的安装部分,而573表示用于将前内部挡泥板557安装在底部踏板524 上的安装部分。
[0164]前挡泥板527包括前外部挡泥板527a(见图15)以及布置在 前外部挡泥板527a内侧的前内部挡泥板557。
[0165]因此,盖件533安装在三个构件(即,布置在盖件533周围 的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挡泥板527所具有的前内部挡泥板557) 上,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盖件533自身的刚性,并且还可进一步提高车体 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内部挡泥板557的刚性。结果,可进一步提高 由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前挡泥板527(具体地,前内部挡泥板557) 以及盖件533构成的侧盖575的刚性。
[0166]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侧盖的分解侧视图。设置在盖件533中 的安装孔563a、564a、566a、567a分别与辅助盖556中的安装孔563b、 底部踏板524中的安装孔564b以及前内部挡泥板557中的安装孔566b、 567b相匹配。将螺栓(未示出)分别插入安装孔中,并且使螺母(未示 出)与这些螺栓螺纹接合。从而将盖件533安装在车体盖523、底部踏板 524和前内部挡泥板557上。
[0167]图18是安装在本发明的车辆上的动力单元的前视图。动力单 元514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其前部由前曲轴箱盖581来覆盖,并且用 于调节操作位置(即,离合器的连接-分离位置)的离合器调节部分582 从曲轴箱盖581突出。
[0168]在该图中,附图标记585表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曲轴, 586表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齿轮连接到曲轴585上的主轴,587 表示输出轴,用于向前轮516、517(见图15)传递动力的传动轴连接到 该输出轴上,并且588表示湿式多盘离合器,其布置在前曲轴箱盖581 内侧并设置在主轴586的端部处。
[0169]离合器调节部分582是这样的机构,即,用于使推杆沿轴向 运动,以改变用于推动离合器588所具有的内侧盘和外侧盘(彼此交替 地叠置)的弹簧的推力。
[0170]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离合器调节部分的立体 图。该离合器调节部分582包括调节螺栓591和用于固定调节螺栓591 的防松螺母592,并且该离合器调节部分582从前曲轴箱盖581突出。
[0171]调节螺栓591是这样的零部件,其一端部抵靠上述推杆的底 端,并在其另一端部设置有槽594,用于将平叶片螺丝刀插入其中,以转 动调节螺栓591。
[0172]下面将描述上述盖件533和离合器调节的功能。
[0173]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盖件的功能的功能图。
[0174]首先,拆卸前外部挡泥板527a(见图15)。然后,从侧盖575 (即,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内部挡泥板557)的安装部分拆卸 盖件533。结果,形成了用于大体上打开动力单元514的前横向侧的开口 部分596。
[0175]图2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调节部分处的调节的功能 图。
[0176]将梅花双头扳手601和平叶片螺丝刀602通过主要在车体侧 表面中开口的开口部分596(见图20)并插入内侧,梅花双头扳手601 套在防松螺母592上,松开防松螺母592,将平叶片螺丝刀602插入调节 螺栓591中的槽594(见图19)中,并转动调节螺栓591,从而调节离合 器588(见图18)的操作位置。
[0177]因此,在图20中,在处于纵向姿势的动力单元514中,其中 曲轴朝向车辆前侧延伸,拆卸覆盖动力单元514的前横向侧的盖件533。 由此,形成了较大的开口部分596,从而可容易地进行离合器调节,并可 进一步提高动力单元514的可维护性。
[0178]此外,当盖件533安装在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内部 挡泥板557上时,如图16中所示可形成较小的开口部分535,从而可提 高车体侧表面的外观质量。此外,可确保通过开口部分535送向发动机 512的气流量,并可有利地实现从发动机512散热
[0179]如上面参考图15和图16所述,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 种鞍骑型越野车510,其中发动机512安装在车体框架511上,发动机 512的横向上侧由车体盖523来覆盖,用于供驾驶员将他/她的脚放在其 上的底部踏板524、525布置在发动机512的横向下侧,并且由发动机512 驱动的前轮516、517的上侧和后侧由前挡泥板527、528来覆盖,用于 覆盖发动机512的前横向侧的盖件533可拆卸地连接到车体盖523、底部 踏板524和前挡泥板527上,并且侧盖575由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 前挡泥板527和盖件533构成。
[0180]通过使盖件533由布置在盖件533周围的车体盖523、底部踏 板524和前挡泥板527来支撑,可进一步提高由车体盖523、底部踏板 524、前挡泥板527和盖件533构成的侧盖575的刚性,并防止侧盖575 的共振。
[0181]此外,通过仅拆卸盖件533,可简单地使发动机512的前部暴 露于外部。因此,例如可容易地在离合器调节部分582(作为用于离合器 588(见图15)的操作位置调节部分)处进行调节,从而可提高动力单元 514(尤其是发动机512)的可维护性。
[0182]在另一实施例中,盖件533仅由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 和前挡泥板527来支撑。
[0183]例如不必将盖件533例如通过支柱、托架等而安装在车体框 架511上,并且盖件533仅安装在盖523、524、527的相应安装部分上。 因此,可简化用于盖件533的安装结构,并可降低成本。
[0184]在另一实施例中,盖件533与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 挡泥板527基本平齐。
[0185]通过使盖件533与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挡泥板527 基本平齐,可提高车辆510的侧表面的外观质量,并可提高车辆510的 商业价值。
[0186]在另一实施例中,由盖件533、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 前挡泥板527来限定开口部分535。
[0187]通过由盖件533、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挡泥板527 来限定开口部分535,可进一步减少开口部分535的区域,并进一步提高 从车辆横向侧的美感。
[0188]随便提及,尽管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盖件533安装在 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内部挡泥板557上,但是该安装结构并不 限于该结构,并且盖件533可安装在车体盖523、底部踏板524和前外部 挡泥板527a上(见图15)。此外,尽管动力单元514处于纵向姿势,但 是该布局并非是限制性的,并且动力单元514可处于横向姿势,其中曲 轴85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参考形成本发明一 部分的附图,且在附图中仅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 例。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采用其它实施例并对 结构进行修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