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

申请号 CN201110025299.2 申请日 2011-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2133910A 公开(公告)日 2011-07-27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饭田王海; 广濑润; 稻见重人; 伴信孝;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能够提高 发动机 的冷却或对驾驶者的防 风 性。具有:配置在 车身 框架 (10)上悬挂的发动机(16)的后方且上方的驾驶者就座用的座椅(18); 覆盖 发动机(16)的下方的至少一部分的底罩(80),其中,底罩(80)以至少覆盖发动机(16)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底罩(80)的上部设有指向车宽度方向内侧且发动机侧面而延伸的引导部(81),在引导部(81)的前方设有将行车风导入到底罩(80)内的开口(82)。引导部(81)具有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81b)。
权利要求

1.一种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具有:
车身框架
发动机,其悬挂在该车身框架上;
驾驶者就座用的座椅,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后方且上方;
底罩,其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方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以至少覆盖发动机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底罩的上部设有指向车宽度方向内侧且发动机侧面而延伸的引导部,在该引导部的前方设有将行车导入到底罩内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在主视下形成为以下端为顶点的V字形状,且在俯视下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宽度扩大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罩和发动机前部之间设置行车风导入部,在所述底罩和发动机下部之间设置行车风释放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面的后方侧配置消音器,并且将与该消音器连接的排气管沿所述底罩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固定在罩部件上,该罩部件的后部固定在车身框架上且前部向车辆侧面垂下。

说明书全文

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在车辆下部配置的底罩。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见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借用所述文献的符号进行说明,该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在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40)的下方配置消音器(70),并配置覆盖消音器(70)的左右侧面的底罩(121),从而在该底罩(121)的前部形成用于消音器的冷却的导口(123)。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28691号公报
[0004] 在上述的现有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中,该底罩(121)为在消音器(70)的冷却中特殊化的形状,未考虑发动机的冷却或对驾驶者的防风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或对驾驶者的防风性。
[0006]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具有:
[0007] 车身框架
[0008] 发动机,其悬挂在该车身框架上;
[0009] 驾驶者就座用的座椅,其配置在该发动机的后方且上方;以及
[0010] 底罩,其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方的至少一部分,
[0011] 所述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底罩以至少覆盖发动机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底罩的上部设置指向车宽度方向内侧且发动机侧面而延伸的引导部,在该引导部的前方设置将行车风导入到底罩内的开口。
[0012] 根据该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即使通过底罩覆盖发动机侧面,也能够通过开口及引导部将行车风向发动机侧面引导。因此,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
[0013] 优选,所述引导部形成为具有随着从车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的结构。
[0014] 当如此构成时,通过引导部的倾斜面,能够将行车风不朝向底罩上方,而朝向下方引导。因此,可以提高对驾驶者的防风效果。
[0015] 另外优选,所述底罩在主视下形成为以下端为顶点的V形状,且在俯视下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宽度扩大的形状。
[0016] 当如此构成时,由底罩的外表面引导的行车风容易朝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提高对驾驶者的防风性。
[0017] 另外优选,在所述底罩和发动机前部之间设置行车风导入部,在所述底罩和发动机下部之间设置行车风释放部。
[0018] 当如此构成时,从底罩和发动机前部之间的行车风导入部导入的行车风容易从底罩和发动机下部之间的行车风释放部排出。因此,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并且能够抑制被加热后的空气向驾驶者侧流动的情况。
[0019] 另外优选,在所述倾斜面的后方侧配置消音器,并且将与该消音器连接的排气管沿底罩配置。
[0020] 当如此构成时,由引导部的倾斜面整流后的行车风容易朝向排气管及消音器。因此,也能够对排气管及消音器进行冷却。
[0021] 另外优选,所述底罩固定在罩部件上,该罩部件的后部固定在车身框架上且前部向车辆侧面垂下。
[0022] 当如此构成时,底罩和车身的固定通过罩部件对底罩前部进行,因此在行车风很强地作用的情况下,底罩自身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其结果是,由于底罩和发动机、车身结构物的间隙容易扩大,因此能够令行车风的穿过良好。此外,能够实现底罩的轻量化,并且也能够实现对车身的紧固部的削减所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的骑跨型车辆的一例,即机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0024] 图2是相同侧视图。
[0025] 图3是省略了相同部分的仰视图。
[0026] 图4是表示底罩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0027] 图5是表示相同底罩的图,(a)是从车身内侧观察的侧视图,(b)是图(a)的俯视图,(c)是图(a)的c向视图,(d)~(l)分别是图(a)的d-d、e-e、f-f、g-g、h-h、i-i、j-j、k-k、l-l放大端面图。
[0028] 图6是表示相同底罩的后视图(从车身后侧观察的图)。
[0029] 图7是表示底罩安装结构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0030] 符号说明:
[0031] 10车身框架
[0032] 16发动机
[0033] 16e排气管
[0034] 16s消音器
[0035] 18座椅
[0036] 70罩部件
[0037] 80i行车风导入部
[0038] 80o行车风释放部
[0039] 80底罩
[0040] 81引导部
[0041] 82开口
[0042] 81b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的实施方式。
[0044] 如图1、2所示,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成为车身的车身框架10。车身框架10具有:头节排气管11,其构成车身10的前端;主框架12,其从该头节排气管11向后方延伸;枢轴板13,其设置在该主框架12的后部;座椅横挡14,其从该枢轴板13及所述主框架12在后方延伸;车架下舌15,其从所述头节排气管11向后下方延伸。
[0045] 在头节排气管11上,操纵装置ST在头节排气管11的前方被保持成绕头节排气管11的轴线转动自如。操纵装置ST能够使用公知的基本结构构成。操纵装置ST具有将前轮
1F支承为转动自如的一对前叉11f和把手11h。
[0046] 相对于主框架12、枢轴板13及车架下舌15悬挂(固定)发动机16。
[0047] 在发动机16上连接有排气管16e,在排气管16e上连接有消音器16s。16c为离合器罩,16w为
[0048] 在枢轴板13上,摇臂17通过枢轴13p安装成上下摇摆自如,在该摇臂17的后端部将驱动轮即后轮1R安装成能够旋转。后轮1R由发动机16驱动。
[0049] 在座椅横挡14的上部设有驾驶者就座的座椅18。座椅18配置在发动机16的后方且上方。
[0050] 该实施方式的罩结构具有:前罩20,其覆盖车身的前部;侧罩30,其覆盖车身的左右;底罩80,其覆盖发动机16的下方的至少一部分。侧罩30具有:上罩40,其配置在车辆上部;中罩50,其配置在该上罩40的下方。
[0051] 所述罩能够通过适当的结构相对于车身框架10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
[0052] 例如,前罩20能够安装在从头节排气管11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撑条22上。上罩40可以与前罩20同样地直接安装在撑条22上,或者也可以经由前罩20安装在撑条22上。
中罩50在内侧配置内面板60,并且在后方配置侧面板70,能够经由所述内面板60、侧面板
70而安装在车身框架10上。内面板60、侧面板70也可以分别相对于车身框架10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
[0053] 底罩80也可以相对于车身框架10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关于其具体例在后面进行叙述。
[0054] 该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底罩80的结构。
[0055] 即,底罩80以如图2所示至少覆盖发动机16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2、图4~图6所示在底罩80的上部设置指向车宽度方向内侧且发动机侧面而延伸的引导部81,在该引导部81的前方设置将行车风导入到底罩80内的开口82。
[0056] 根据该罩结构,即使通过底罩80覆盖发动机16的侧面,也能够通过开口82及引导部81将行车风向发动机侧面引导。即,从开口82进入到底罩80内的行车风由引导部81朝发动机16引导。因此,提高发动机16的冷却性。
[0057] 如图1、3所示,底罩80具有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在右侧配置的右罩80R和在左侧配置的左罩80L。
[0058] 两罩80R、80L中,可以例如图1所示那样仅将一个罩(该情况下为右罩80R)形成为上述的结构,也可以例如图3所示那样将两罩80R、80L都形成为上述的结构,因此以下只要没有特别需要,就以右罩80R为代表进行说明。
[0059] 如图2、图4~图6所示,引导部81具有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81b。引导部81以如图5(a)(b)(j)所示那样从底罩80的侧面朝车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其内面形成上述倾斜面81b。
[0060] 当如此构成时,进入到底罩80内的行车风如图2、图5中箭头A1所示,通过引导部81的倾斜面81b,不朝向底罩上方,而朝向下方被引导。因此,能够提高对驾驶者的防风效果。
[0061] 如图2及图4所示,在底罩80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比开口82更加朝向下方前方延伸且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导风引导部82g。由此,行车风如箭头A3所示那样朝向开口82被高效地引导。
[0062] 如图4所示,在底罩80的上部设有用于使发动机16侧部的水泵16w(参照图2)退避的退避部80b,并且以比该退避部80b更加朝向下方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底罩80的前表面80f。该前表面80f作为朝向退避部80b以如箭头A4所示那样引导行车风的导风引导件发挥作用。因此,行车风朝向退避部80b(即,水泵16w)被高效地引导,其结果是,有助于提高通过水泵16w循环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0063] 此外,在底罩80的前表面80f上设有从前表面80f一体地向上方延伸的立起壁部86b,该立起壁部86的外侧面与前表面80f一起引导朝向退避部80b的行车风(A4)。因此,更高效地将行车风朝向退避部80b(即,水泵16w)引导。
[0064] 在立起壁部86的上部设有用于将底罩80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车身框架10上的安装部86。在图5、图6中,86r为立起壁部86的加强肋。
[0065] 如图1所示,底罩80在主视下形成为以下端为顶点的V字形状,并且,如图3及图5所示,在俯视下(与仰视相同)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宽度扩大的形状。
[0066] 当如此构成时,由底罩80的外表面引导的行车风在图3及图5(b)中如箭头A2所示那样容易朝向车宽度方向外方。因此,能够提高对驾驶者的防风性。
[0067] 如图1~图6所示,在底罩80和发动机16的前部16f之间设置行车风导入部80i,并且,如图3、图5所示,在底罩80和发动机下部16b之间设置行车风释放部80o。
[0068] 当如此构成时,从行车风导入部80i导入到罩内的行车风容易从行车风释放部80o排出。因此,能够提高发动机16的冷却性并能够抑制被加热后的空气向驾驶者侧流动的情况。
[0069] 如图2、图3所示,消音器16s配置在底罩80的成为引导部81的倾斜面81b的后方侧,且与消音器16s连接的排气管16e沿底罩80配置。
[0070] 当如此构成时,由引导部81的倾斜面81b整流后的行车风如箭头A1所示那样容易朝向排气管16e及消音器16s。因此,也能够对排气管16e及消音器16s进行冷却。
[0071]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6所示,底罩80的后端部(83)形成后壁83,该后壁83在车宽度方向中心侧(排气管16e侧)且指向后方。当如此构成时,由于能够对沿底罩内面流动的行车风朝向排气管16e侧进行整流,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排气管16e的冷却。并且,在底罩80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朝向与上述凹状的导风引导部82g的后方一体相连的外方成为凸状的突出部80e(参照图4),在该突出部80e的后端形成有上述后壁83。
[0072] 如上所述,底罩80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10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
[0073] 在该实施方式中,底罩80固定在罩部件即侧面板70的下部71上,该罩部件将设置在其后部的固定部84通过螺钉85固定在成为车身框架10的枢轴板13上,并且使设置于前部的安装部86向车辆侧面垂下。
[0074] 当如此构成时,底罩80和成为车身的车身框架10的固定经由罩部件70对底罩前部(86)进行,因此在行车风很强地作用的情况下,底罩80自身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其结果是,由于底罩80和发动机16、车身结构物(例如框架)的间隙容易扩大,因此能够令行车风的穿过良好。此外,通过将底罩80自身形成为容易变形的结构而能够实现底罩80的轻量化,并且,由于经由罩部件70将底罩前部(86)固定在车身上,因此也能够实现对车身的紧固部的削减所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
[0075] 并且,侧面板70的上部的固定部72通过螺栓73固定在主框架12上,设置在前部的多个(图示为2个部位)连结部74通过与中罩50的后部连结而安装在车身上。
[0076] 左右的底罩80L、80R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结合,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前端部分形成了结合机构87。
[0077] 结合机构87如图5(a)、(c)及(d)~(h)依次所示,具有:设置在一个罩80R上的插入用孔80R1和插入到该孔80R1中的设置在另一个罩上的插入部80L1;设置在一个罩80R上的卡合爪80R2和与该卡合爪80R2卡合的设置在另一个罩80L上的卡合用孔80L2;
设置在一个罩80R上的定位用凹部80R3和与该凹部80R3嵌合的设置在另一个罩80L上的定位用突片80L3;分别设置在两罩上的结合用孔80R4、80L4;设置在一个罩80R上的定位用突片80R5和与该突片80R5嵌合的设置在另一个罩80L上的定位用凹部80L5。
[0078] 左右的底罩80L、80R通过使结合机构87的上述各部分别如上述那样卡合等而结合。两罩的结合用孔80R4、80L4彼此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螺母等结合。
[0079] 并且,在上述的说明中,以一个罩为80R,另一个罩为80L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左右相反。此外,左右的底罩80R、80L也可以为相同结构。
[0080]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要内容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形实施。
[0081] 例如,如图7所示,底罩80的安装部86也可以固定在与成为车身框架10的车架下舌15一体设置的撑条15s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