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

申请号 CN201110386102.8 申请日 2011-11-22 公开(公告)号 CN102530148B 公开(公告)日 2014-12-17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卢韦诚;
摘要 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能够在保持紧凑的同时抑制 水 和泥飞溅到乘员。摩托车(10)包括车体 框架 (12)、摆动单元(22)、座席(40)、以及包括侧罩(56)的车体罩(52)。摆动单元(22)具有驱动装置(26)、后轮(28)、以及后 挡泥板 (30),并且摆动单元(22)被车体框架(12)可摆动地支承。侧罩(56)具有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56d)以及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56e)。第二下边缘部(56e)与垂线所形成的 角 度θ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2小。侧罩(56)的后端P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 位置 。后挡泥板(30) 覆盖 后轮(28)的上部,并且从侧面观察时从第一下边缘部(56d)以及第二下边缘部(56e)的下方延伸至比后轮(28)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包括:
车体框架
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驱动装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后轮、以及设置为覆盖所述后轮的上部的后挡泥板,并且所述摆动单元被所述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承;
座席,所述座席被配置于所述摆动单元的上方;以及
车体罩,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车体罩被配置在所述座席与所述摆动单元之间,所述车体罩包括:
侧罩,所述侧罩被设置在所述车体框架的侧部;以及
后罩,
所述侧罩包括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以及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
所述第二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度比所述第一下边缘部与所述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小,
所述侧罩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后轮的中心更靠前的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后挡泥板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和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后轮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
所述后罩被设置为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后罩的前部位于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与所述座席的后部之间,
所述后罩被设置为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更靠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2.一种摩托车,包括:
车体框架;
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驱动装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后轮、以及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后轮的上部的后挡泥板,并且所述摆动单元被所述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承;
座席,所述座席被配置于所述摆动单元的上方;以及
车体罩,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车体罩被配置在所述座席与所述摆动单元之间,所述车体罩包括:
侧罩,所述侧罩被设置在所述车体框架的侧部;以及
后罩,
所述侧罩包括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以及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
所述第二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一下边缘部与所述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小,
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后轮的中心靠前的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后挡泥板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和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下方延伸到比所述后轮的后端靠后的位置,
所述后罩被设置为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后罩的前部位于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与所述座席的后部之间,
所述后罩被设置为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更靠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所述侧罩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座席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座席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牌照架,所述牌照架被设置在所述车体罩的后方并且从侧面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所述侧罩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向下方和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以及从所述第二下边缘部向下方和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所述侧罩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下边缘部向后方和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以及从所述第二下边缘部向后方和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

说明书全文

摩托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更具体地涉及速可达型摩托车。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速可达型摩托车,提出了在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中所示的摩托车1a以及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
[0003] 参照图17,在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a中,设置有与后轮2a一起摆动的后挡泥板3a。后挡泥板3a以覆盖后轮2a的上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可以认为:通过后挡泥板3a阻挡后轮2a所扬起的和泥来防止水和泥向上方飞溅,从而后轮2a所扬起的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较少。
[0004] 另一方面,参照图18,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在车体的后部设置有很长的后挡泥板3b。后挡泥板3b略微远离后轮2b而被固定地配置于车体上,并且被形成为从后轮2b的上方向后轮2b的后方直线状地延伸。
[0005] 在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a以及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通过分别设置如上述那样的后挡泥板3a、3b抑制了水和泥飞溅到乘员,但是还不充分。
[0006]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反复研究如何实现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摩托车的结果,获知作为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后轮所扬起的水和泥直接飞溅到乘员(以下,称为“模式1”)。第二种模式是附着于车体罩的水和泥飞溅到乘员(以下,称为“模式2”)。
[0007] 对模式2中的水和泥的流向进行说明。
[0008] 由于摩托车的行进,产生从摩托车的前方向后方流动的(行进风)。附着于侧罩的水和泥受到从摩托车的前方向后方流动的风和重的影响。因此,附着于侧罩的水和泥在侧罩的表面上从前方流向后方。在侧罩的表面上从前方流向后方的水和泥在侧罩的后端从侧罩脱离。从摩托车前方向后方流动的风被乘员分开到乘员的左、右、及上方。因此,乘员后方的空间形成负压。因此,从侧罩脱离的水和泥被卷入乘员后方的空间,使得水和泥从乘员的后方飞溅到乘员的后背。
[0009] 特别是,因为速可达型摩托车和一般的摩托车相比侧罩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所以附着于侧罩的水和泥较多。另外,后轮的位置与侧罩的位置很近,使得后轮所扬起的水和泥容易附着于侧罩。因此,与一般的摩托车相比,在速可达型摩托车中,基于模式2的泥和水的流动更加显著。
[0010] 在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a中,通过后挡泥板3a能够抑制水和泥以模式1的方式飞溅到乘员。但是,如图17所示,驾乘的摩托车1a的前轮产生的扬起、前方或者侧方的车辆所引起的飞溅、以及雨水等使得附着于侧罩4a的侧面的水和泥以模式2的方式飞溅到乘员。此外,在图17以及图18中,水和泥用白圆圈○表示。
[0011]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后挡泥板3b没有覆盖后轮2b的上部,而是离开后轮2b。因此,如图18所示,后轮2b所扬起的水和泥不能被后挡泥板3b充分地阻挡,而以模式1的方式直接飞溅到乘员。另外,后轮2b所扬起的水和泥的一部分附着于侧罩4b,经由侧罩4a的下表面向后上方流动。之后,这部分水和泥被乘员后方的负压上扬,从而以模式2的方式飞溅到乘员。
[0012] 如此,在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a以及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不能充分地抑制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
[0013]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从侧面观察时,侧罩4b的后端位于比后轮2b的中心更靠后的位置,并且后轮2b的上方的空间狭小。因此,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所示的摩托车1b中,如果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所示的后挡泥板3a以覆盖后轮2b的方式设置,则需要整体地上移后轮2b周围的部件的位置,使座席5b的位置也增高。在摩托车的设计方面,诸如不得已而改变座席的位置这样的构成是不理想的,当然不能采用。因此,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不能被结合。

发明内容

[0014]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保持紧凑的同时更好地抑制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摩托车。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车体框架;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驱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的后轮、以及设置为覆盖后轮的上部的后挡泥板,并且所述摆动单元被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承;座席,所述座席被配置于摆动单元的上方;以及车体罩,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车体罩被配置在座席与摆动单元之间,车体罩包括设置于车体框架的侧部的侧罩,侧罩包括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从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第二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度比第一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小,并且侧罩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中心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观察时,后挡泥板从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延伸至比后轮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
[0016]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车体框架;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驱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的后轮、以及设置为覆盖后轮的上部的后挡泥板,并且摆动单元被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承;座席,所述座席被配置于摆动单元的上方;以及车体罩,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车体罩被配置在座席与摆动单元之间,车体罩包括设置于车体框架的侧部的侧罩,侧罩包括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以及从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第二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比第一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小,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中心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观察时,后挡泥板从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延伸到比后轮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
[0017] 在上述的发明中,车体框架所包含的侧罩具有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以及从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第二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比第一下边缘部与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小,并且侧罩的后端或者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中心更靠前的位置。如果以这种方式形成侧罩,则能够将侧罩设置在前方并且能够减小侧罩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增大后轮与座席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形成后挡泥板,使其覆盖后轮的上部并且从侧面观察时从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下方延伸到比后轮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通过如此构成,后轮所扬起的水和泥被后挡泥板阻挡,而不向上方飞溅。因此由模式1引起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变少。另外,虽然驾乘的摩托车的前轮所引起的上扬、前方或者侧方的车辆引起的飞溅、以及雨水等,使得水和你附着于车体罩的侧罩,但是这些水和泥沿着第一下边缘部从前方流向后方,并在第一下边缘部的后端脱离。此外,因为第二下边缘部是比第一下边缘部更接近垂直的角度,所以水和泥几乎不会沿着第二下边缘部从前方流向后方,并且到达第二下边缘部的水和泥在第二下边缘部脱离。该脱离位置与乘员后方的负压的空间分离,因此脱离的水和泥不会被卷入到该空间中。由此,由模式2引起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变少。因此,能够抑制模式1以及模式2中的任一模式,从而能够抑制水和泥飞溅到乘员。而且,由于能够增大后轮上方的空间,因此,即使后挡泥板设置为覆盖后轮,也不需要提高座席的位置,从而能够得到紧凑的摩托车。
[0018] 优选地,侧罩的后端位于比座席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在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后轮与座席之间的空间,并且能够提高后挡泥板的配置自由度
[0019] 更优选地,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位于比座席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在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后轮与座席之间的空间,并且能够提高后挡泥板的配置自由度。
[0020] 更优选地,车体罩还包括后罩,后罩被设置为从侧面观察时后罩的前部位于侧罩与座席的后部之间,并且后罩形成为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不比所述侧罩更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在此种情况下,能够减小后罩的后部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紧凑地形成摩托车的后部。
[0021] 优选地,还包括牌照架,该牌照架被设置在车体罩的后方并且从侧面观察时配置于第二下边缘部的后方。在此种情况下,通过牌照架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模式2引起水和泥飞溅到上方。即,能够抑制附着于侧罩的水和泥飞溅到乘员。
[0022] 更优选地,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一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在此种情况下,从侧面观察时,第一下边缘部与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能够位于座席与后轮之间、较下方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第二下边缘部的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由此,能够确保侧罩与后轮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
[0023] 更优选地,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一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在此种情况下,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与后轮之间,侧罩的比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更靠后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二下边缘部的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能够确保后轮的上方具有广阔的空间。
[0024] 优选地,侧罩还包括从第一下边缘部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以及从第二下边缘部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在此种情况下,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与后轮之间,侧罩的比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靠下方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二下边缘部的下方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能够确保侧罩与后轮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
[0025] 更优选地,侧罩还包括从第一下边缘部向后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以及从第二下边缘部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在此种情况下,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与后轮之间,侧罩的比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更靠后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能够确保后轮的上方具有广阔的空间。
[0026] 通过参照附图所进行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28]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俯视图;
[0029]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部分省略的后视图;
[0030] 图4是示出摩托车的后部的后方立体图;
[0031] 图5是示出摩托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0032] 图6是示出摩托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0033] 图7是示出车体框架及其近旁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8是示出车体框架及其近旁的分解立体图;
[0035] 图9是示出摩托车的后部的前方立体图;
[0036] 图10是图解图6的A-A线剖面的图;
[0037] 图11是图解图6的B-B线剖面的图;
[0038] 图12是图解图6的C-C线剖面的图;
[0039] 图13是图解图6的D-D线剖面的图;
[0040] 图14是图解图6的E-E线剖面的图;
[0041] 图15是图解图6的F-F线剖面的图;
[0042] 图16是用于图解说明水和泥的流动的图;
[0043] 图17是用于图解说明日本专利4322309号公报中的水和泥的流动的图;
[0044] 图18是用于图解说明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8058号公报中的水和泥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6] 此外,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摩托车,以乘员面向车把坐在摩托车的座席上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附图的十字状的箭头表示方向,“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U”表示上方、“Lo”表示下方、“R”表示右方、“L”表示左方。车宽度方向的内侧是指在车辆左右方向上车辆的中心方向。另外,车宽度方向的外侧是指在车辆左右方向上远离车辆中心的方向。
[004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10的左侧视图。图2是示出摩托车10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摩托车10的部分省略的后视图。图4是示出摩托车10的后部的后方立体图。图5和图6是示出摩托车10的后部的左侧视图。图7和图8是示出车体框架12及其附近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示出摩托车10的后部的前方立体图。
[0048] 参照图1以及图2,摩托车10是所谓的速可达摩托车,并包括车体框架12。
[0049] 再参照图2和图7,车体框架12包括:前管12a、前部框架12b、一对下部框架12c、上部框架12d、连结部12e、12f、12g、支持框架12h、两个连结部12i、两个安装部12j、两个安装部12k、两个支架12l、以及支架12m。
[0050] 前部框架12b从前管12a向后方且斜下延伸。一对下部框架12c从前部框架12b的下部相互空出间隔,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上部框架12d形成为U字状或者大致U字状,并连结一对下部框架12c的后部,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一对下部框架12c的前部、中央部以及后部分别由连结部12e、12f、12g连结。支持框架12h设置于上部框架12d上,并支承座席40(后述)。各下部框架12c与上部框架12d通过连结部12i连接。各安装部12j被设置为从上部框架12d向上延伸。各安装部12k被设置为从上部框架12d的后部向后方且斜上延伸。在各安装部12j和12k上安装有车架74(后述)。在各下部框架12c的中央部或者大致中央部上安装有支架12l。在图7中,仅图示了左侧的支架12l。支架12m被安装于左侧的下部框架12c的后端部。
[0051] 返回图1,前叉14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前管12a。前叉14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前轮16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前叉14的下端部。车把18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0052] 通过支架121支承枢转轴20(参照图7)。枢转轴20与摆动单元22的支承部22a通过联结部件(未图示)连结。即,摆动单元22被车体框架12支承使得能够以枢转轴20为中心上下摆动。在设于左侧的下部框架12c的后端部上的支架12m与摆动单元22所包括的变速机单元34(后述)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单元24。由此,摆动单元22经由后缓冲单元24被支承于车体框架12。此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被安装于其上的车体框架12的支架12m位于比后挡泥板30(后述)靠上方的位置。
[0053] 摆动单元22包括驱动装置26、后轮28以及后挡泥板30。驱动装置26包括发动机32以及从发动机32的车宽度方向的左侧外侧向后方延伸的变速机单元34。发动机32包括曲柄箱、设置在曲柄箱端部的气缸、配置在气缸内的活塞、配置在曲柄箱内且经由连杆与活塞连结的曲柄轴。变速机单元34包括兼作变速机机壳的后壁34a、从曲柄轴传递驱动力的变速机主体(未图示)以及与变速机主体连结的离心式离合器(未图示)。变速机主体与离心式离合器被配置在后壁34a内。变速机主体与后轮28的车轴连接。作为变速机主体,可优选地使用V带式无极变速机或者齿轮式变速机等。根据这样的构成,发动机32的驱动力经由变速机单元34被传递到后轮28。后轮28与驱动装置26和后挡泥板30一体地摆动。空气净化器36以及消音器38被安装在发动机32上。
[0054] 后挡泥板30被设置为覆盖后轮28的上部。从侧面观察时,后挡泥板30从第一下边缘部56d以及第二下边缘部56e(后述)的下方延伸至比后轮28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参照图16)。换言之,后挡泥板30在前后方向上从比后轮28的中心X(参照图5)更靠前的位置延伸到比后轮28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具体地,后挡泥板30从发动机32的曲柄箱的后方附近延伸到比后轮28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后挡泥板30沿着后轮28的形状形成。即,从侧面观察时,后挡泥板30形成为圆弧状或者略圆弧状。后挡泥板30的后端位于比牌照架66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0055] 在上部框架12d的上方设置有座席40。座席40被配置在摆动单元22的上方。在座席40的前部的下表面设置有铰链销40a。座席40能够以铰链销40a为中心上下开闭。
[0056] 参照图7,在座席40的下方配置有收纳箱。在收纳箱42内的前部收纳有电池(未图示)。当以铰链销40a为中心打开座席40使其倒立时,收纳箱42露出到外部。因此,通过使座席40倒立,能够容易地进行在收纳箱42中物品的取出放入以及电池的交换等。
[0057] 返回到图1,从座席40的前部下方向前设置有低板的脚踏板44。脚踏板44具有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延伸的脚踏面44a。
[0058] 在脚踏板44的前方设置有覆盖前管12a和前部框架12b的上部的前罩46。在前罩46的上方设置有覆盖车把18的上部前罩48。在脚踏板44的下方设置有覆盖前部框架12b的下部和前部框架12b的下部罩50。
[0059] 参照图1以及图7,在座席40与脚踏板44之间设置有车体罩52。从侧面观察,车体罩52被配置于座席40与摆动单元22之间。车体罩52从前部向后依次地包括中罩54、一对侧罩56以及后罩58。
[0060] 中罩54被形成为俯视图中的U字状或者大致U字形,并且被设置为从侧面观察时夹在座席40的前部与脚踏板44的后部之间。
[0061] 一对侧罩56被配置于车体框架12的两侧。参照图3以及图4,各侧罩56包括罩主体56a、第一上边缘部56b、第二上边缘部56c、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第三下边缘部56f、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第三下弯曲部56k。第一上边缘部56b和第二上边缘部56c是罩主体56a的上边缘,并且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以及第三下边缘部56f是罩主体56a的下边缘。
[0062] 第一上边缘部56b被形成为向上方稍微凸出的弯曲状。第二上边缘部56c以及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和第三下边缘部56f分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三下边缘部56f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下边缘部56f向后方且稍微斜下方延伸。第一下边缘部56d从第三下边缘部56f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第二下边缘部56e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后端(连接部S:参照图5)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第一上边缘部56b从第三下边缘部56f的前端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第二上边缘部56c从第一上边缘部56b的后端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并连接到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参照图5)。
[0063] 参照图5,第二下边缘部56e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2小。换言之,第二下边缘部56e比第一下边缘部56d相对于水平面更大程度地倾斜。此外,本发明中的垂线是以地面为基准,与地面垂直的线。另外,角度θ1以及角度θ2是从侧面观察时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1是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切线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为从左侧面观察时从垂线至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切线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角度θ2是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切线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为从左侧面观察时从垂线至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切线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
[0064] 另外,从侧面观察时,牌照架66的下部66a(后述)和第二下边缘部56e所构成的角度小于等于90度。从侧面观察时,牌照80(后述)和第二下边缘部56e所构成的角度小于等于90度。从侧面观察时,后缓冲单元24和第二下边缘部56e所构成的角度大于等于120度(参照图1)。
[0065] 侧罩56的后端P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位置。侧罩56的后端P位于比座席40的后端Y更靠前的位置。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位置。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位于比座席40的后端Y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看,第二下边缘部56e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2长。另外,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短。
[0066] 另外,参照图5,从侧面观察时,尾灯70的透镜70a具有位于比座席40的后端Y更靠前的位置的部分。从侧面观察时,侧罩56的后端P位于比尾灯70的透镜70a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位于比尾灯70的透镜70a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观察时,尾灯70的透镜70a的下边缘70b被形成为比侧罩56的后边缘561更接近水平的角度。即,从侧面观察时,下边缘70b与水平面所构成的角度比后边缘561和水平面所构成的角度小。从侧面观察时,尾灯70的透镜70a的下边缘70b被形成为比第二下边缘部56e更接近水平的角度。即,从侧面观察时,下边缘70b和水平面所构成的角度比第二下边缘部56e和水平面所构成的角度小。
[0067] 而且,从侧面观察时,侧罩56的后边缘561的延长线位于比尾灯70的透镜70a更靠前的位置。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延长线位于比尾灯70的透镜70a更靠前的位置。
[0068] 第二下弯曲部56j的宽度(第二下边缘部56e和后部单元60(后述)之间的距离)被形成为大致恒定。
[0069] 这里,图10是沿图6的A-A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1是沿图6的B-B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2是沿图解图6的C-C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3是沿图6的D-D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4是沿图6的E-E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5是沿图6的F-F线剖开的端面示意图。图16是用于说明水和泥的流动的示意图。
[0070] 参照图10~图12,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分别从第一上边缘部56b、第二上边缘部56c向上方且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换言之,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分别从第一上边缘部56b、第二上边缘部56c向上方斜内侧弯曲。参照图10~图12,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分别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向下方且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换言之,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分别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向下方斜内侧弯曲。另外,参照图13~图15,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分别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向后方且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换言之,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分别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向后方斜内侧弯曲。第三下弯曲部56k从第三下边缘部56f向下方且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换言之,第三下弯曲部56k从第三下边缘部56f向下方斜内侧弯曲。参照图10~图12,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分别比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延伸到更靠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0071] 此外,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以及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第三下弯曲部56k分别形成为带状。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以及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第三下弯曲部56k整体上形成为包围罩主体56a的环状。
罩主体56a被形成为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主体56a被形成为向车宽度方向的略靠外侧凸出。
[0072] 参照图1以及图7,后罩58被形成为俯视图中的U字状或者大致U字状。从侧面观察时,后罩58被设置为使后罩58的前部位于侧罩56和座席40的后部之间。后罩58被设置在侧罩56的第二上弯曲部56h上。参照图2以及图3,后罩58被形成为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不比侧罩56更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罩58被形成为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比侧罩56更靠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0073] 在车体罩52的后方设置有后部单元60。
[0074] 参照图3、图4以及图7,后部单元60包括第一背面罩62、第二背面罩64、牌照架66、两个后闪光灯68、尾灯70以及牌照灯72。第一背面罩62具有中空部62a,中空部62a中设置有第二背面罩64。牌照架66被安装于第一背面罩62的上部。牌照架66被设置于车体罩52的后方,并且从侧面观察时被配置在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方。两个后闪光灯68被安装于牌照架66的两侧。尾灯70被安装于牌照架66的上部。牌照灯72被安装于牌照架66上、尾灯70的下方。
[0075] 另外,车架74被设置为从座席40的后下方向后方延伸。车架74被安装于安装部12j和12k上。参照图2,在俯视图中,车架74以延长侧罩56的轮廓的方式向后方且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换言之,在俯视图中,车架74以延长侧罩56的轮廓的方式向后方且斜内侧延伸。参照图1,在侧视图中,车架74的前部被设置为夹在座席40的后部、侧罩56以及后罩58之间。
[0076] 参照图7~图9,后部单元60被设置于车体框架12的一对下部框架12c以及上部框架12d的后方。一对侧罩56被设置于一对下部框架12c以及上部框架12d的两侧。脚踏板44被设置为从上方覆盖一对下部框架12c的前部。收纳箱42被配置于连结部12f上使得被一对侧罩56夹持。中罩54被设置于收纳箱42的前方。后罩58被设置于后部单元60上并且连结一对侧罩56。
[0077] 参照图1、图2以及图5,在牌照架66的下部66a安装有牌照支承部76。在牌照支承部76的后端设置有面向后方的反射镜78。在牌照支承部76上安装有牌照80。牌照80由牌照灯72照射。另外,在各侧罩56的后方配置有面向侧方的反射镜82。两个反射镜82被安装于车体框架12上。
[0078] 根据这样的摩托车10,车体罩52所包括的侧罩56具有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第一下边缘部56d以及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后端(连接部S)向后方延伸到斜上方的第二下边缘部56e。第二下边缘部56e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2小。并且,侧罩56的后端P和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位置。如果以这种方式形成侧罩56,则能够将侧罩56设置在前方,并且能够减小侧罩56前后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增大后轮28与座席40之间的空间。因此,后挡泥板30能够形成为覆盖后轮28的上部并且从侧面观察时从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的下方延伸至比后轮28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
[0079] 通过这种构成,后轮28所扬起的水和泥被后挡泥板30阻挡,不会向上方飞溅。因此,模式1引起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减小。另外,参照图4和图16,由驾乘的摩托车10的前轮16引起的扬起、由前方或者侧方的车辆引起的飞溅,雨水等,使得水和泥附着于车体罩52的侧罩56,但这些水和泥从前方沿着第一下边缘部56d流向后方,并在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后端脱离。此外,由于第二下边缘部56e比第一下边缘部56d更接近垂直角度,因此水和泥几乎不会从前方沿着第二下边缘部56e流到后方,而是到达第二下边缘部56e的水和泥在第二下边缘部56e脱离。由于该脱离位置远离乘员后方的负压的空间,因此脱离的水和泥不会被卷入到该空间中。由此,模式2引起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减少。因此,能够抑制模式1和模式2,从而能够抑制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而且,由于能够增大后轮28上方的空间,因此,即使后挡泥板30以覆盖后轮28的方式设置,也不需要提高座席40的位置,从而摩托车10可实现紧凑。此外,在图4以及图16中,水和泥用白圆圈○表示。
[0080] 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位于比座席40的后端Y更靠前的位置,使得能够增大后轮28与座席40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提高后挡泥板30的配置的自由度。
[0081] 侧罩56的后端P位于比座席40的后端Y更靠前的位置,使得能够增大后轮28与座席40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提高后挡泥板30的配置的自由度。
[0082] 后罩58被设置为:从侧面观察时后罩58的前部位于侧罩56与座席40之间,并且在俯视时和从后面观察时不比侧罩56更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如此,能够减小后罩58后部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紧凑地形成摩托车10的后部。
[0083] 通过被设置于车体罩52的后方并且从侧面观察时被配置于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方的牌照架66,能够进一步抑制模式2引起的水和泥向上方飞溅的情况。即,能够抑制附着于侧罩56的水和泥飞溅到乘员的情况。
[0084] 当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56e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2长。由此,能够使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的连接部S位于从侧面观察时座席40与后轮28之间较下方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第二下边缘部56e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由此,能够确保侧罩56与后轮28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
[0085] 从侧面观察时,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比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短。由此,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40与后轮28之间,侧罩56的比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的连接部S更靠后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二下边缘部56e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能够确保后轮28上方具有广阔的空间。
[0086] 车体罩52所包括的侧罩56具有从第一下边缘部56d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56i、以及从第二下边缘部56e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56j。由此,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40与后轮28之间,侧罩56的比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靠下方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一下边缘部56d以及第二下边缘部56e下方具有广阔的空间。由此,能够确保侧罩56与后轮28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
[0087] 车体罩52所包括的侧罩56具有从第一下边缘部56d向下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部56i、以及从第二下边缘部56e向后方且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部56j。由此,从侧面观察时,在座席40与后轮28之间,侧罩56的比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更靠后扩展的区域能够较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一下边缘部56d和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方具有广阔的空间。由此,能够确保后轮28上方具有广阔的空间。
[0088] 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速可达式摩托车。因此,驱动装置也可以是达。该马达例如被设置在后臂内或者车轮等。后臂被可摆动地支承于框架上。
[0089] 第二下边缘部56e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1也可以是连结第二下边缘部56e的两端的直线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角度θ1是从左侧面观察时从垂线直至该直线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同样地,第一下边缘部56d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2也可以是连结第一下边缘部56d的两端的直线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角度θ2是从左侧观察时从垂线直至该直线的顺时针方向的角度。
[0090] 从侧面观察时,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第三下边缘部56f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弯曲。从侧面观察时,第一下边缘部56d、第二下边缘部56e、第三下边缘部56f可以分别整体上或者部分上为凹形状或者凸形状。
[0091] 参照图5,从第一下边缘部56d的前端T(第一下边缘部56d与第三下边缘部56f的连接部)到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边缘部分构成。另外,第一下边缘部56d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边缘部分构成,第二下边缘部56e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边缘部分构成。这些边缘部分被形成为越位于后面的边缘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越大(相对于垂线的角度变小)。
[0092] 在上述的情况下,指定边缘部分的倾斜的变化量为最大的相邻的两个边缘部分。所指定的两个边缘部分彼此之间的连接部相当于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S。即,将所指定的两个边缘部分的连接部与前端T之间视作第一下边缘部,将所指定的两个边缘部分彼此之间的连接部与后端Q之间的视作第二下边缘部。此外,对于如此获得的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优选地,将连结第一下边缘部两端的直线的倾斜作为第一下边缘部的倾斜,将连结第二下边缘部两端的直线的倾斜作为第二下边缘部的倾斜。另外,对于边缘部分,优选地,将连结边缘部分两端的直线的倾斜作为边缘部分的倾斜。
[0093] 侧罩56与后罩58不限定于分体形成的情况,而也可以一体成型。另外,侧罩56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即,侧罩56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侧罩56可以被分割为罩主体56a、第一上弯曲部56g、第二上弯曲部56h、第一下弯曲部56i、第二下弯曲部56j以及第三下弯曲部56k,另外,也可以通过组合这些部分中的任意的部分来构成侧罩。
[009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侧罩56的后端P以及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均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位置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下边缘部56e的后端Q也可以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前的位置,侧罩56的后端P也可以位于比后轮28的中心X更靠后的位置。
[0095] 本发明所包含的侧罩只要具有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即可,但是更优选的是具有第一下边缘部和第二下边缘部、以及第一下弯曲部和第二下弯曲部。侧罩可以不具有第一上弯曲部和/或第二上弯曲部。另外,侧罩可以不具有第二上边缘部,而可以使第一上边缘部形成为进一步延伸从而第一上边缘部的后端和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相连。
[0096]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
[0097] 符号说明
[0098] 10 摩托车
[0099] 12 车体框架
[0100] 22 摆动单元
[0101] 26 驱动装置
[0102] 28 后轮
[0103] 30 后挡泥板
[0104] 32 发动机
[0105] 34 变速机单元
[0106] 40 座席
[0107] 52 车体罩
[0108] 56 侧罩
[0109] 56a 罩主体
[0110] 56b 第一上边缘部
[0111] 56c 第二上边缘部
[0112] 56d 第一下边缘部
[0113] 56e 第二下边缘部
[0114] 56f 第三下边缘部
[0115] 56g 第一上弯曲部
[0116] 56h 第二上弯曲部
[0117] 56i 第一下弯曲部
[0118] 56j 第二下弯曲部
[0119] 56k 第三下弯曲部
[0120] 58 后罩
[0121] 60 后部单元
[0122] 66 牌照架
[0123] 76 牌照支承部
[0124] 80 牌照
[0125] θ1 第二下边缘部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
[0126] θ2 第一下边缘部和垂线所形成的角度
[0127] X 后轮的中心
[0128] P 侧罩的后端
[0129] Q 第二下边缘部的后端
[0130] Y 座席的后端
[0131] H1 第二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0132] H2 第一下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0133] L1 第二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0134] L2 第一下边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0135] S 第一下边缘部与第二下边缘部的连接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