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前挡泥板和摩托车

申请号 CN200810189169.0 申请日 2008-12-29 公开(公告)号 CN101468681A 公开(公告)日 2009-07-01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冈本英子;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摩托车的前 挡泥板 和摩托车,能够增强布置在前轮后方的设备的冷却效果。前挡泥板(30)布置在前轮(3)上方并布置在 支撑 前轮(3)的一对左右前悬架(5、5)之间。此外,前挡泥板(30)具有沿着前轮(3)的外形向后延伸的上表面部(31)。上表面部(31)上的变化部(31a)形成在相比一对左右前悬架更靠前方的 位置 。上表面部(31)的延伸方向在变化部(31a)处改变以将沿着上表面部(31)流动的空气流引导离开上表面部(31)。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的前挡泥板,所述前挡泥板在支撑前轮的一对左右前悬 架之间布置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并且所述前挡泥板的上表面沿着所述前轮 的外形向后延伸,其中,所述上表面的延伸方向发生改变的变化部在一对所述左右前悬 架的前方形成在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上,以将沿着所述前挡泥板的 所述上表面流动的空气流引导离开所述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挡泥板,
其中,所述变化部包括至少位于其一部分中的弯曲部,并且
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弯曲部中沿着所述前轮的外形进一 步向后延伸之前向下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挡泥板,其中,所述变化部在所述弯曲部 前方具有朝向所述弯曲部向上倾斜的斜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挡泥板,其中,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上表 面从所述前挡泥板的前端向后延伸并延续到所述斜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挡泥板,
其中,所述变化部形成在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上,以从所述前 挡泥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左侧和右侧延伸,并且
所述变化部的中心相对于其端部位于更靠前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挡泥板,其中,所述变化部形成为从所述 前挡泥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所述一对左右前悬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挡泥板,其中,所述弯曲部分从所述前挡 泥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左侧和右侧逐渐向上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挡泥板,
其中,所述弯曲部从所述前挡泥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左侧和右侧 逐渐向上倾斜,并且
其端部高于位于所述前悬架的下部中的外管的上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挡泥板,
其中,所述前挡泥板沿着所述前轮的外形弯曲,并且
所述变化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在所述前轮上的最高位置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挡泥板,还包括:从所述前挡泥板的前 侧向下悬挂并朝向所述一对左右前悬架延伸的一对左右侧表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挡泥板,其中,经过所述前挡泥板的宽 度方向上的中心并从所述前挡泥板的前端向后延伸的顶部形成在所述前挡 泥板的所述上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挡泥板,
其中,所述变化部形成为从所述前挡泥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所 述一对左右前悬架延伸,并且
所述顶部从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前端向后延伸以到达所述变化部的中 心。
13.一种摩托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挡泥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摩托车,包括:布置在所述前挡泥板后方 的空冷式发动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前挡泥板后 方以通过空气流来使冷却剂冷却的散热器,冷却发动机的所述冷却剂在所 述散热器中流动。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摩托车的前挡泥板,更具体而言,涉及提高布置在前挡泥 板后方的设备的冷却效率。

背景技术

布置在摩托车的前轮后方的诸如发动机散热器之类的设备利用车辆 行驶时产生的空气流来冷却。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车辆的覆盖前轮的前 挡泥板的上表面上,形成向上立起的壁部。该壁部使将要沿着前挡泥板的 上表面向下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改变为发动机侧,以增强发动机的冷却效 果。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前挡泥板的情况下的壁部相比设置在前 挡泥板的左右侧的前悬架位于更后方。因此,不能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 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的前挡泥板的情况下,空气流在到达壁部之前到达 前悬架,并且该气流受到扰乱。因此,空气流作为紊流到达壁部,而未形 成从壁部到发动机侧的平滑空气流,从而不能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挡泥板和设置 有该前挡泥板的摩托车,该前挡泥板能够增强布置在前轮后方的诸如发动 机和散热器之类的设备的冷却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前挡泥板是一种摩托车的前挡泥 板,所述前挡泥板的上表面沿着前轮的外形向后延伸,所述前挡泥板在支 撑所述前轮的一对左右前悬架之间布置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变 化部,所述变化部相比一对所述左右前悬架更靠前方地形成在所述前挡泥 板的所述上表面上,以将沿着所述前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流动的空气流引 导离开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变化部中,所述上表面的延伸方向发生改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设置有上述前挡泥板。
根据本发明,在空气流中产生紊流之前,空气流到达变化部,并且空 气流被平顺地引导离开前挡泥板的上表面。而且,空气流经过左右前悬架 之间以向后流动。因此,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向布置在前轮后方的设备的侧 方。因此,能够增强设备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挡泥板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3是安装在车身上的上述前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4是上述前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5是上述前挡泥板的正视图。
图6是上述前挡泥板的正视图。
图7是沿着如图6所示的线VII-VII所取的上述前挡泥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如图6所示的线VIII-VIII所取的上述前挡泥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如图3所示的线IX-IX所取的上述前挡泥板的剖视图。
图10是当从图2中由X表示的方向观察上述前挡泥板时获得的前挡 泥板的立体图。
图11是设置于上述摩托车的护罩的正视图。
图12是设置于上述摩托车的护罩和导引壁的侧视图,在图中示出了其 中护罩的外框架和内框架局部断开的状态。
图13是上述导引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设置有作为根据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前挡泥板3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摩托车1设置有前轮3、后轮4、一对左右悬架5和5、 车身框架20、整流板39、护罩40、导引壁50、发动机60以及前挡泥板 30。此外,车身框架20包括头管21、主管22和下管23。
头管21布置在车身框架20的前端处。主管22的前端和下管23的上 端连接到头管21。主管22从其前端向后延伸。发动机60布置在主管22 下方,并且主管22支撑发动机60。
发动机60是由车辆正在行驶时从车辆前方流动的空气流来冷却的空 冷式。如图2所示,发动机60设置有曲轴箱61、气缸体62和气缸盖63, 曲轴箱61位于发动机60的下部并容纳曲轴(未示出),气缸体62被布置 为从曲轴箱61倾斜向上延伸并在其中具有气缸(未示出),气缸盖63安 装在气缸体62的上部并在其中形成有用于燃烧燃料燃烧室。气缸体62 和气缸盖63所处的位置在前轮3和前挡泥板30后方并低于安装在前悬架 5、5上的下支架6。此外,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的火花塞安装部63a 形成在从侧表面63b向内凹入的位置。火花塞65安装在火花塞安装部63a 上。火花塞帽65a安装在火花塞65上。
发动机60可以是冷式的发动机。在此情况下,散热器布置在气缸 体62和气缸盖63的前方。此外,用于冷却发动机60的冷却剂在散热器和 发动机60中循环。冷却剂在流入散热器之前由车辆正在行驶时产生的空 气流来冷却。
下管23在发动机60的前方从头管21倾斜向下延伸。支架23a设置在 下管23的下端上,并且支架23a支撑曲轴箱61。
后轮4布置在发动机60的后方。从发动机60输出的驱动经由未示 出的链条、带等传递到后轮4。
如图1所示,头管21支撑布置在头管21内的转向轴(未示出)。转 向轴的上端和下端固定在竖直布置的上支架7和下支架6上。前轮3的车 轴3a由前悬架5、5的下端支撑。前悬架5、5的上部由上支架7和下支架 6的两端保持。车把8安装在上支架7上。此外,车把8与前悬架5、5和 车轮3一起绕中心处的转向轴向左和向右转动。
前悬架5例如是伸缩型的,并具有外管5a和内管5b,内管5b从上方 插入外管5a内并可相对于外观5a相对竖直移动。外管5a的另一部分和其 直径大于内管5b的大直径部5c设置在外观5a的上端。
将详细描述前挡泥板30。图3是前挡泥板30的侧视图。图4是前挡 泥板30的俯视图。图5是前挡泥板30的立体图。图6是前挡泥板30的正 视图。图7是沿着如图6所示的线VII-VII所取的前挡泥板30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如图6所示的线VIII-VIII所取的前挡泥板30的剖视图。图9 是沿着如图3所示的线IX-IX所取的前挡泥板30的剖视图。图10是当从 由图2中的X表示的方向观察前挡泥板30时获得的前挡泥板30的立体 图。经过前挡泥板30上方的空气流由图7、图8或图10中的箭头表示。
如图3或图4所示,前挡泥板30布置在前轮3上方并布置在一对左右 前悬架5、5之间。前挡泥板30沿着前轮3的外形弯曲并从上方覆盖前轮 3。
如图3所示,前挡泥板30由前悬架5、5支撑。具体而言,外管5a的 外周设置有在前挡泥板30的内侧向前突伸的支架5d和在前挡泥板30的外 侧向后突伸的支架5e。利用螺栓37、38将前挡泥板30固定在支架5d、5e 上。
前挡泥板30具有位于前轮3的径向上的上表面部31和从上表面部31 向下延伸并位于前轮3的侧方的一对左右侧表面部32、32(见图5)。上 表面部31沿着前轮3的外形向后延伸(见图7或图8)。具体而言,上表 面部31在悬架5的前方沿着前轮3的外形大体向后延伸,并在悬架5的后 方沿着前轮3的外形倾斜向下延伸。
变化部31a在一对左右前悬架5、5前方的位置处形成在上表面部31 上(见图5或图8)。上表面部31的延伸方向在变化部31a处发生改变以 将沿着上表面部31流动的空气流引向离开上表面部31的方向。
具体而言,如图5或图8所示,变化部31a包括前侧斜表面31b、与 前侧斜表面31b相邻的弯曲部31c、与弯曲部31c相邻的后侧斜表面31d。 此外,上表面部31在弯曲部31c处向下(朝向前轮3的外周侧)弯曲,以 将沿着上表面部31流动的空气流引向离开上表面部31的方向。这表示当 车辆正在行驶时空气流从上表面部31的前端沿着上表面部31向后流动 (见图7)。上表面部31在弯曲部31c处沿着离开空气流的行进方向(图 7或图8中由A表示的方向)的方向弯曲。因此,空气流不会遵循上表面 部31的延伸方向的改变,而在弯曲部31c处流动离开上表面部31。此 外,空气流经过前悬架5和5之间并经过护罩40,并到达发动机60。此 外,弯曲部31c位于相比前悬架5、5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平顺的空气流 在到达前悬架5、5之前到达弯曲部31c。此外,因为空气流在弯曲部31c 处流动离开上表面部31,所以形成了经过前悬架5和5之间并经过护罩 40的平顺空气流。
如图4或图8所示,前侧斜表面31b位于弯曲部31c前方并朝向弯曲 部31c向上倾斜。上表面部31从其前端31f向后延伸并延续到前侧斜表面 31b。而且,上表面部31在前侧斜表面31b处向上倾斜延伸并到达弯曲部 31c。此外,因为上表面部31沿着前轮3的外形向后延伸,所以不仅在前 侧斜表面31b与弯曲部31c之间,而且还在从前端31f到弯曲部31c的范 围内,上表面部31都略向上倾斜(见图7或图8)。
而且,在上表面部31在弯曲部31c处弯曲并在后侧斜表面31d处倾斜 向上略微延伸之后,上表面部31还在与后侧斜表面31d相邻的后侧上表 面部31i处沿着前轮3的外形倾斜向后延伸。如图7所示,前侧斜表面31b 并未形成在上表面部31在宽度方向(由图6中的W表示的方向)上的中 心,并且上表面部31从31f到弯曲部31c沿着前轮3的外形逐渐倾斜。
如图9所示,上表面部31的前侧被形成为使得其横截面形成开口向 下的字母V的形状,并且上表面部31包括位于上表面部31上右侧的右上 表面部31R和位于上表面部31上左侧的左上表面部31L。右上表面部31R 和左上表面部31L分别向后延伸并延续到前侧斜表面31b。
此外,如图6所示,顶部31g形成在上表面部31上。顶部31g经过上 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并从31f向后延伸以到达变化部31a的前端 31e。如图9所示,右上表面部31R和左上表面部31L从顶部31g向右侧 和左侧延伸。由右上表面部31R和左上表面部31L形成的度朝向前端 31f逐渐增大,并且右上表面部31R和左上表面部31L的前端边缘在正视 图中直线地彼此连续。
如图4所示,前挡泥板30上的变化部31a形成为从上表面部31的宽 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左侧和右侧延伸。此外,变化部31a形成为在前挡泥板 30的俯视图中呈现向后方开口的字母V的形状,并且变化部31a的宽度方 向上的中心相比变化部31a的两端都位于更靠前方的位置。
具体而言,弯曲部31c与前侧斜表面31b一起从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中 心处的前端31e朝向前悬架5、5倾斜向后延伸。而且,弯曲部31c的端部 31h、31h和位于端部31h、31h前方的部分处的前侧斜表面31b都位于前 悬架5、5的前方(见图6)。此外,前侧斜表面31b形成为使得弯曲部 31c从其中心(前端31e)朝向左侧和右侧向上倾斜(见图5)。而且,再 端部31h、31h处弯曲部31c的高度位于比外管5a的大直径部5c更高的位 置(见图3)。此外,如图7所示,弯曲部31c的前端31e位于车轴3a的 竖直方向上的、并相比位于前轮3上最高位置处的顶部3p更靠前方的位 置。
如图5所示,侧表面部32和32包括前侧表面部32a和后侧表面部 32b。前侧表面部32a从位于上表面部31前部的右上表面部31R和左上表 面部31L向下延伸。此外,如图10所示,前侧表面部32a朝向外管5a的 外周上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外侧的位置倾斜向后延伸。这表示前侧表面 部32a朝向外管5a和5a延伸并在前挡泥板30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后方扩 展。由此,当车辆正在行驶时,形成沿着前侧表面部30a朝向后方到达外 管5a的侧方的平顺空气流B1(见图10)。前侧表面部32a位于前轮3的 侧方,并位于前悬架5的前方,并且其后端32c在外管5a的前方沿竖直方 向延伸(见图3)。
后侧表面部32b从后端32c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内侧)弯 曲,并向后延伸以经过外管5a与前轮3之间(见图5或图10)。
将描述整流板39。如图2所示,整流板39是竖直方向较长的板形并 设置在外管5a的后方的构件。此外,如图5所示,整流板39被布置为从 外管5a的外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倾斜,并且其后端边缘39b相比 前端边缘39a位于更靠近中心侧的位置处。由此,形成了从外管5a的侧方 沿着整流板39朝向倾斜后方的平顺空气流B2。
如图10所示,整流板39在其内侧具有板形的安装部39c。安装部39c 例如固定在凸台5f上,凸台5f被设置于外管5a的大直径部5c。此外,如 图2所示,制动软管13布置在整流板39的后方。制动软管13连接到制动 钳12,制动钳12对随着前轮3一起旋转的制动盘11进行钳夹。
将描述护罩40。如图2所示,护罩40布置在发动机60的前方以及前 挡泥板30的后方,并将经过前挡泥板30的上方和侧方的空气流引向发动 机60。图11是护罩40的正视图,图12是护罩40和导引壁50的侧视 图。在图12中,护罩40的外框架41和内框架43是局部断开的,从而图 示了布置在其内的前侧导引件42。
如图11所示,护罩40具有位于气缸盖63和气缸体62前方的前侧导 引件42,位于前侧导引件42的左侧和右侧的板形的外框架41、41,以及 位于外框架41、41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并位于前侧导引件 42的左侧和右侧的内框架43、43。
外框架41位于朝向侧方离开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处(见图 11)。此外,外框架41位于与整流板39和前挡泥板30的侧表面部32大 体相同的高度处(见图2),并将经过前侧表面部32a和整流板39的侧方 的空气流B1、B2引向气缸盖63和气缸体62。
如图11所示,外框架41、41在下管23的左侧和右侧由车身框架20 支撑。具体而言,侧向延伸的撑条49、49设置于车身框架20,并且筒形 的减震器49a、49a设置于撑条49、49的端部。外框架41具有在前侧导引 件42上方向下管23的侧方延伸的上表面部41a,并且保持减震器49a的 安装部41b形成在上表面部41a的端部上。角撑板28设置在下管23的上 端与主管22之间(见图1),并且撑条49安装在角撑板28上。此外,侧 向延伸的撑条48、48安装在设置于下管23的下端的支架23a上。向下管 23的侧方突伸的安装部41c形成在外框架41的下边缘上,并且撑条48的 端部固定在安装部41c上。
前侧导引件42具有布置在下管23与外框架41之间的大体水平的多个 水平板42L和42R。多个横板42L(此处为三个水平板42L)竖直地布置 在下管23的左侧,多个水平板42R(此处为三个水平板42R)竖直地布置 在下管23的右侧。多个水平板42L和42R将已经经过上表面部31的空气 流A引向发动机60的侧方。支撑水平板42L、42R的支柱42a设置在水平 板42L之间和水平板42R之间。
前侧导引件42在其中心具有沿着下管23的外周竖直延伸并根据该外 周的形状弯曲的支撑部42e,并且侧向突伸的安装部42f形成在支撑部42e 上。侧向突伸的支架23b、23b设置于下管23,并且利用螺栓47将安装部 42f固定在支架23b上。水平板42L和42R从支撑部42e侧向延伸。
如上所述,内框架43和43位于外框架41、41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 的中心侧),并位于前侧导引件42的左侧和右侧。从内框架43的下端边 缘向内突伸的板形的导引板43a形成在左侧的内框架43上。内框架43、 43与前侧导引件42一体地形成。
此外,响应于操作者的操作而发出警告声音的警告喇叭71布置在下 管23的侧方。警告喇叭71位于设置于下管23右侧的多个水平板42R中 的最高位置处的那个水平板42R与右侧的外框架41的上表面部41a之 间,并暴露于车辆的前方。
将详细描述导引壁50。图13是导引壁50的正视图。导引壁50设置 在气缸盖63的侧方以将空气流引向气缸盖63的火花塞安装部63a(见图 2)。具体而言,导引壁50具有侧表面部50b、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 50d(见图13)。侧表面部50b被设置为在从侧表面63b侧向突伸之后沿 着侧表面63b向前延伸(见图12和图13)。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d 从侧表面部50b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侧表面63b的侧方延伸(见图13)。 由此,构成了由侧表面63b、侧表面部50b、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b 围绕的空气流路径。在导引壁50的后端边缘50e与侧表面63b之间设置间 隙,使得经过空气流路径的空气在被火花塞安装部63a引导之后向车辆的 后方流动(见图13)。
导引壁50形成为使得用发动机60的侧表面63b构成的空气流路径的 横截面朝向前方逐渐变大。具体而言,上表面部50c相对于下表面部50d 在上方倾斜,使得上表面部50c与下表面部50d之间的距离朝向前方逐渐 变大(见图13)。此外,侧表面部50b相对于发动机60的侧表面63b倾 斜,使得其前侧相比其后侧位于更靠外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的位置。
如图11或图12所示,护罩40的前侧导引件42位于导引壁50的前 方。这表示左侧的水平板42L位于导引壁50的前方,并将空气流引向用 导引壁50和侧表面63b构成的空气流路径。
此外,导引壁50的前端边缘50a相比护罩40的外框架41位于更靠近 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相比外框架41的后端边缘41d位于更靠前方 的位置,并被外框架41从侧方覆盖(见图2)。此外,如图12所示,形 成在内框架43上的导引板43a位于下表面部50d的前方并与下表面部50d 大体平行地设置。
此外,在前挡泥板30的情况下,变化部31a包括处于其一部分中的弯 曲部分31c,并且前挡泥板30的上表面部31在沿着前轮3的外形进一步 向后延伸之前在弯曲部31c处向下弯曲。由此,空气流在变为紊流之前可 以在弯曲部31c处被引导离开上表面部31。
此外,变化部31a具有在弯曲部31c的前方朝向弯曲部31c向上逐渐 倾斜的前侧斜表面31b。由此,空气流到达前侧斜表面31b,并且其流动 方向被倾斜向上地引导。因此,空气流容易流动离开前挡泥板30的上表 面部31。
此外,上表面部31从其前端31f向后延伸并延续导前侧斜表面31b。 由此。空气流沿着前挡泥板30的上表面部31平顺地流动并到达前侧斜表 面31b。
此外,弯曲部31c形成在上表面部31上,以从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 向上的中心向左侧和右侧延伸。此外,弯曲部31c的中心(以上说明中的 前端31e)相对于其端部31h和31h位于前方。因为后侧斜表面31d前侧 沿着前轮3的外形设置,所以上表面部31的前侧略微倾斜。因此,相比 后侧,更容易在上表面部31的前侧上形成平顺的空气流。而且,弯曲部 31c的中心相比端部31h、31h位于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平顺的空气流 到达弯曲部31c的中心侧,并且空气流有效地流动离开前挡泥板30的上表 面部31。
此外,弯曲部31c形成为从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一对 左右前悬架5、5延伸。由此,在空气流到达前悬架5、5之前,可以空气 流引导离开上表面部31。
此外,弯曲部31c从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左侧和右侧 逐渐向上倾斜。由此,能够将在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换 言之,在端部31h、31h的侧方处)流动的空气流有效地引导离开上表面 部31。
此外,弯曲部31c从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左侧和右侧 逐渐向上倾斜,并且其端部31h、31h高于设置在前悬架5的下部中的外 管5a、5a的上端(在以上说明中的大直径部5c、5c)。如对于摩托车1 所解释的,外管的上端通常比前悬架的其他部分更厚。因此,当空气流到 达该上端时,容易产生紊流。在前挡泥板30的情况下,弯曲部31c的端部 31h、31h高于外管5a的上端。因此,能够抑制紊流的产生。
此外,前挡泥板30沿着前轮3的外形弯曲。而且,弯曲部31c的宽度 方向上的中心(前端31e)相比前轮3的最高位置3p位于更靠前方的位 置。由此,平滑的空气流到达弯曲部31c的中心侧,并且能够将空气流有 效地引导离开前挡泥板的上表面。
此外,前挡泥板30还包括向下悬架并朝向一对左右前悬架5、5延伸 的一对左右前侧表面部32a、32a。由此,可以抑制当空气流到达前悬架 5、5的下部时产生紊流。
此外,经过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并从其前端31f向后延伸 的顶部31g形成在上表面部31上。由此,能够减小由到达前挡泥板30的 空气流产生的空气阻力
此外,弯曲部31c形成为从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一对左右前悬架 5、5延伸,并且顶部31g从上表面部31的前端31f向后延伸并到达弯曲部 31c的中心(在以上说明中的前端31e)。由此,当车辆正在行驶时,能够 减小空气阻力,并且能够使从上表面部31的前端31f向变化部31a流动的 空气流平顺。
此外,摩托车1设置有布置在前挡泥板30后方的空冷式的发动机 60。由此,能够有效冷却空冷式的发动机60。
此外,在摩托车1的情况下,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剂可以如上所 述在其中流动,并且对冷却剂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可以布置在前挡泥板的后 方。在此情况下,能够有效冷却水冷式的发动机。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前挡泥板30,而可以进行各种修改。例如,由于在 以上说明中前侧斜表面31b设置在弯曲部31c的前方的情况,上表面部31 在变化部31a处隆起。但是上述前侧斜表面31b可以不形成在上表面部31 上。这表示可以由弯曲部31c在上表面部31上形成台阶部。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变化部31a形成为沿着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向 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但是变化部31a可以仅形成在上表面部31的宽度方 向上的中心附近。
[专利文献1]
JP-A-2004-338467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