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排管道的内燃机及装载有该内燃机的车辆

申请号 CN200710154268.0 申请日 2007-09-17 公开(公告)号 CN101149014A 公开(公告)日 2008-03-26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山周二; 高室真人; 森川雄一郎; 金塚征志; 子安刚裕;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具有排 风 管道的 内燃机 及装载有该内燃机的车辆,通过利用内燃机的 曲轴 箱设置排风管道来增加从 散热 器中流通的冷却风的风量,从而实现 散热器 冷却性能的提高。内燃机(E)的冷却装置(50)具有配置于曲 轴箱 (23a、23b)的一侧的散热器(52)、和用于将通过散热器(52)的冷却风排出到大气中的排风管道(70)。排风管道(70)设于 曲轴箱 (23a、23b)的上部及 变速器 箱(16)的上部,并沿曲轴的旋转中心线延伸。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其具有:由曲轴箱构成的内燃机主体、具备配置在 所述内燃机主体的侧方的散热器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用于将作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的排风排出 到大气中的排风管道,
所述排风管道设在所述曲轴箱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在支承于所述曲轴箱的曲轴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在夹着所述曲 轴箱与所述散热器相反的一侧具有收纳变速器的变速器箱的传动装置,
所述排风管道沿所述曲轴的旋转中心线延长,位于所述变速器箱的上 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曲 轴箱的下部的被支承部,由车架支承。
4.一种车辆,其具有车轮,且搭载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具有:由 曲轴箱构成的内燃机主体、具备配置在所述内燃机主体的侧方的散热器的 冷却装置,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用于将作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的排风从排 风出口排出到大气中的排风管道,
所述排风管道设在所述曲轴箱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以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从外侧覆盖所述车轮 的挡泥板
所述排风利用设于所述挡泥板上的开口部,排出到相对于所述挡泥板 在所述径向的内侧和车轮之间形成的空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以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从外侧覆盖所述车轮 的挡泥板,
所述排风管道和所述挡泥板结合,
所述排风出口由所述排风管道和所述挡泥板的结合部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出口在和所述车轮的踏面在所述径向相对的位置开口,
在所述排风管道或者所述挡泥板上设有遮断部,该遮断部抑制由所述 车轮卷起的异物或者附着在所述踏面上由于离心作用而飞散的异物侵 入到所述排风管道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断部沿所述曲轴 箱的外表面延伸。
9.如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在 形成于所述车轮和所述挡泥板之间的空间、或者形成于所述车轮和所述曲 轴箱之间的空间,在沿与所述车轮的所述排风出口最接近的部位的旋转方 向的方向上,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及装载有该内燃机的车辆,该内燃机具有由曲 轴箱构成的内燃机主体、具备通过冷冷却的散热器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有通过冷却风冷却的散热器,在与曲轴 箱结合且保持散热器为筒状的管套上,设有将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排入大 气的排风口。(例如参照特許文献1)
特許文献1:特开2002-129960号公报
为了提高利用散热器散热的冷却的冷却性能,只要将散热器的散热 芯增大,并增大用于增加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风量的冷却风扇即可,但 是,这将导致散热器的大型化和冷却风扇的大型化。因此,作为增加冷却 风的风量的方法,考虑有增大设于管套上的排风口的通路面积的方法。但 是,在管套方面,存在来自确保支承散热器管套的刚性的观点的制约,在 其排风口的通路面积的增加方面也有限度,冷却风的风量的增加也受限 制。而且,在内燃机为定置型时及装载有内燃机的车辆停车时,从与散热 器近接的排风口排出的冷却风有时会再次流进散热器,从而使散热器的冷 却性能下降。
另外,装载有内燃机的车辆,例如在内燃机被和车轮一体可摆动地支 承于车体的车辆中,在内燃机主体的侧方配置有散热器的内燃机中,行驶 风不易流进散热器,因此几乎不能期望由行驶风带来的散热器冷却性能的 提高,为了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需要增加冷却风的风量。
而且,在装载有内燃机的车辆中,将经过散热器的冷却风(也就是排 风)通过排风管道排出,由此尝试将冷却风的风量增大时,由于相对于车 体的内燃机的装载形式等原因,优选为是将排风管道以前后方向延伸的方 式配置代替以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然而,这时,排风管道的排风出 口与覆盖车轮的挡泥板接近,有时,挡泥板妨碍来自排风出口的排风顺利 排出。因此,以避开该挡泥板的方式配置排风管道时,排风管道变得大型 化,且难以成为紧凑的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第一至九方面,其目的 在于通过利用内燃机的曲轴箱设置排风管道,从而增加从散热器中流通的 冷却风的风量,实现散热器冷却性能的提高。而且,本发明第四至第九个 方面的目的在于,还实现搭载有具有配置于内燃机主体的侧方的散热器的 内燃机的车辆的散热器的冷却性能的提高;本发明第五、第六方面的目的 在于,还使排风管道的排风经过挡泥板排出到车轮和挡泥板之间形成的空 间,由此,防止由于挡泥板而阻碍排风顺利排出,同时,实现排风管道小 型化及配置紧凑;本发明第七个方面的目的在于,还通过抑制小石子等异 物向排风管道的侵入,实现在排风管道内的排风的流通的顺利化;本发明 第八个方面的目的在于,还实现从排风管道排出的排风带来的曲轴箱的冷 却效果的提高;本发明第九个方面目的在于,还利用由车轮的旋转产生的 气流实现排风排出的促进。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其具有:由曲轴箱构成的内燃机主体、具 备配置在所述内燃机主体的侧方的散热器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冷却装置具有用于将作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的排风排出到大气中 的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设在所述曲轴箱的上部。
本发明第二方面为,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基础上,配置有在支 承于所述曲轴箱的曲轴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夹着所述曲轴箱,在与所述散热 器的相反侧具有收纳变速器的变速器箱的传动装置,所述排风管道沿所述 曲轴的旋转中心线延长,位于所述变速器箱的上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为,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基础上,在 设置于所述曲轴箱的下部的被支承部,由车架支承。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车辆,其是具有车轮的车辆,且搭载有内燃机,所 述内燃机具有:由曲轴箱构成的内燃机主体、具备配置在所述内燃机主体 的侧方的散热器的冷却装置,该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用于 将作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的排风从排风出口排出到大气中的排风 管道,所述排风管道设在所述曲轴箱的上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为,在第四方面所述的车辆的基础上,具有在以所 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从外侧覆盖所述车轮的挡泥板,所述排 风利用设于所述挡泥板上的开口部,排出到相对于所述挡泥板在所述径向 的内侧和车轮之间形成的空间。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为,在第四方面所述的车辆的基础上,具有在以所 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从外侧覆盖所述车轮的挡泥板,所述排 风管道和所述挡泥板结合,所述排风出口由所述排风管道和所述挡泥板的 结合部形成。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为,所述排风出口在和所述车轮的踏面在所述径向 相对的位置开口,在所述排风管道或者所述挡泥板上设有遮断部,该遮断 部抑制由所述车轮卷起的异物或者附着在所述踏面上由于离心作用而 飞散的异物侵入到所述排风管道内。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为,在第七个方面所述的车辆的基础上,所述遮断 部沿所述曲轴箱的外表面延伸。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为,在第四至第八方面任一的所述的车辆的基础 上,所述排风在形成于所述车轮和所述挡泥板之间的空间、或者形成于所 述车轮和所述曲轴箱之间的空间,在沿与所述车轮的所述排风出口最近的 部位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上,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利用曲轴箱的上部设置排风管道, 因此与排风管道的通路面积大小有关的制约减少,增大排风管道的通路面 积,由此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风量,从而提高散热器、进而内 燃机的冷却性能。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排风管道夹着曲轴箱而延伸到和散 热器的相反侧,因此,可以防止排入大气中的冷却风再次通过散热器,从 而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曲轴箱上部设有支承内燃机的被支承 部,这样,能够增大设在曲轴箱的上部的排风管道的通路面积而增加该面 积增大量的冷却风的风量,因此,可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而且,排 风管道的配置的自由度变大。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装载有内燃机的车辆,由于散热器配 置于内燃机主体的侧方,即使在不能期望由行驶风带来的散热器冷却性能 的提高的车辆中,由于利用散热器的上部设计排风管道,因此与排风管道 的通路面积的大小有关的制约减少,排风管道的通路面积加大,由此能使 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提高散热器的、进而提高内燃机的冷却 性能。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于排风管道的排风利用设于挡泥板上 的开口部排出到形成于车轮和挡泥板之间的空间,因此可防止来自排风出 口的排风撞在挡泥板上而妨碍排风的排出,并且,由于不必以回避挡泥板 的方式配置排风管道,可以使排风管道小型化,从而可以紧凑地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排风管道的排风出口依靠排风管道和挡 泥板的结合部而形成,因此,排风管道的排风通过设于挡泥板上的开口部 即排风出口排出到形成于车轮和挡泥板之间的空间,从而可防止来自排风 出口的排风撞在挡泥板上而妨碍排风的排出,并且,由于不必以回避挡泥 板的方式配置排风管道,因此可以使排风管道小型化,从而可以紧凑地配 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七方面,通过遮断部防止或抑制,由于出自排风 出口的排风被异物妨碍,因此,使得在包括排风出口的排风管道内的排风 的流通顺利进行,从而有助于散热器冷却性能的提高。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由于从排风管道排出的排风沿曲轴箱的 外面流动,因此该外面与排风之间的接触范围变大,由排风带来的曲轴箱 的冷却效果提高。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排出排风的车轮和挡泥板之间的空间 或者车轮和曲轴箱之间的空间,由于车轮的旋转产生和排风的排出方向大 致相同方向的气流,因此,通过利用该气流可促进来自排风出口的排风的 排出,可增加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风量,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装载有具有水冷式内燃机及传动 装置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图1的动力装置的要部立体图;
图3是将包括图1的内燃机的汽缸轴线并且与曲轴的旋转中心线平行 的平面作为主要的剖面时的要部剖面图;
图4是图1的内燃机的要部右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的要部剖面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装载有具有水冷式内燃机和传动 装置的动力装置的摩托车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图6的摩托车的动力装置及挡泥板的要部立体图;
图8是图6的摩托车的要部后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的要部剖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装载有具有水冷式内燃机和传 动装置的动力装置的摩托车的、相当于图1的图。
符号说明:
1摩托车;16变速器箱;18a,18b托架;20汽缸体;21汽缸盖; 22汽缸盖罩;23曲轴箱;26曲轴;50冷却装置;51水;52 散热器;53冷却风扇;54套管;70、80排风管道;71~74,81~83 管道部;75,85排风通路;75e,85e排风出口;86遮断部;91,96挡泥 板;P动力装置;E内燃机;T传动装置;F车架;R旋转方向;S1,S2空 间;A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5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参照图1时,作为装载有适用本发明的水冷式内燃机E的车辆的小型 车辆即小型摩托车的自动摩托车1具有:由车架F及覆盖该车架F的合成 树脂制的车身罩C构成的车身、作为车轮的前轮9及后轮10。车架F具 有:位于车体前端部的头管2、从头管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一个下管3、 与下管3的下部即水平部3a连接且从水平部3a的左右两侧向斜后上方延 伸的左右一对后部构架4、连结左右后部构架4的多个横板(未图示)。在 这里,小型车辆包括除摩托车之外的自动三轮车,还包括鞍乘型车辆。
另外,在说明书中,上下意思是在垂直方向的上下。另外,在实施方 式中,前后左右与摩托车1的前后左右一致,前或者后是在汽缸轴线方向 的一侧或另一侧,右或者左是在曲轴26的旋转中心线Le的方向或者在车 宽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
在可转动地支承于头管2上的的转向轴6上,分别在其上端部设有操 作手柄7、在其下端部设有前叉8。前轮9被轴支承于前叉8的下端部, 作为驱动轮的后轮10被轴支承于产生旋转驱动该后轮10的动力的动力装 置P的后端部。动力装置P在其前端部被通过联杆12支承于与一对后部 车架4的前部结合的支承板11的旋转轴13,可摆动地支承于作为设于下 述的曲轴箱23下部的被支承部的一对托架18a、18b上(参照图3);在其 后端部通过后悬架14被左边的后部车架4的后部支承。因此,动力装置P 及后轮10通过支承板11、联杆12及旋转轴13上下左右可摆动地支承于 车架F上。因此,如后所述,构成该动力装置P的内燃机E及动力传动装 置T、而且设于内燃机E上的散热器52及包括冷却风扇53的冷却装置50 也和被可摆动地支承于车架F上的后轮10可一体摆动地支承于车架F上。
另外,在旋转轴13和托架18a、18b之间设有作为缓冲材的圆筒状的 支承缓冲橡胶19(参照图4、图5)。
同时参照图2、图3时,支承于车架F且配置于车架F的左部的动力 装置P具备:具有曲轴26指向车宽方向(也是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 Le的横置配置的单汽缸四冲程内燃机E、将内燃机E产生的动力传递到后 轮10的传动装置T。传动装置T具有:作为变速器的带式变速器15、收 容该变速器15的变速器箱16、和由齿轮列构成的终减速机构(未图示)。 被收容于通过变速器箱16形成的传动室17的变速器15具有:设置于和 曲轴26同轴一体形成且由曲轴26旋转驱动的驱动轴15a上的驱动带轮 15b、通过所述终减速机构与后轮10连结的设于输出轴上的被动带轮(未 图示)、卷挂在驱动带轮15b及所述被动带轮上的V带15c。而且,变速 器15的变速比通过在利用对应内燃机旋转速度而移动的离心重量15d变 更驱动带轮15b的卷挂半径,同时,变更所述被动带轮的卷挂半径,从而 自动进行变更。变速器箱16由箱主体16a、和通过多个螺栓结合在箱主体 16a的左端部的变速器盖16b构成。
参照图1~图5时,内燃机E具有:通过设有活塞24可往复运动地 嵌合的汽缸孔20b的一个汽缸20a构成的汽缸体20、与汽缸体20的前端 部结合的汽缸盖21、与汽缸盖21的前端部结合的汽缸盖罩22、由与汽缸 体20的后端部结合的曲轴箱23构成的内燃机主体(以下称为“内燃机主 体”)。汽缸20a以其汽缸轴线Ly向前方稍稍在斜上方延伸的方式,成为 相对于水平稍稍向上倾斜的状态,从而以很大地前倾的状态配置于车架F 上。
曲轴箱23为结合和箱主体16a一体成形并且一体形成有一侧的托架 18a的左箱半体23a、和一体形成有另一侧的托架18b的右箱半体23b而 构成的左右分割的曲轴箱。箱主体16a因为和左箱半体23a一体成形,所 以托架18a和箱主体16a也一体成形。通过连杆25与活塞24连接的曲轴 26被收容于由曲轴箱23形成的曲轴室27内,并且,通过一对主轴承可旋 转地分别支承于两个箱半体23a、23b上。
从曲轴室27内向左方向突出的曲轴26的左轴端部,向传动室17内 延伸构成驱动轴15a。另一方面,从曲轴室27内向右方向突出的右轴端部, 向收纳有交流发电机31及冷却风扇53的辅机室30内延伸,构成交流发 电机31及冷却风扇53的驱动轴29。因此,驱动轴29和曲轴26同轴一体 成形并由曲轴26旋转驱动。辅机室30由右箱半体23b的右端部23e、与 右端部23e结合的筒状的管套54形成。
参照图3、图5时,在汽缸盖21上设置有:在汽缸轴线方向且在和汽 缸孔20b相对的位置由凹部构成的燃烧室35、在燃烧室35开口的吸气口 36及排气口37、面对燃烧室35内的点火栓38。在由汽缸盖21和汽缸盖 罩22形成的气室39内,收容有开闭吸气口36的吸气41及开闭驱动 开闭排气口37的排气阀42的气门机构40。头上凸轮轴式的气门机构40 装设有:设置有作为气门凸轮的吸气凸轮40a1及排气凸轮40a2且可旋转 地设置于汽缸盖21上的凸轮轴40a、和可摆动地支承于摇臂轴40b上且由 吸气凸轮40a1及排气凸轮40a2分别驱动而摆动的吸气摇臂40c及排气摇 臂40d。具有和旋转中心线Le平行的旋转中心线La的凸轮轴40a,通过 卷挂式传动机构43与曲轴26连结、利用曲轴26的动力以其1/2的旋转速 度被旋转驱动。
在曲轴箱23的右端部23e、汽缸体20的右端部20e及汽缸盖21的右 端部21e上,被收容于沿汽缸轴线Ly设置的作为收纳室的链条室44的传 动机构43具有:设于曲轴26上的作为驱动体的驱动链轮43a、和设于凸 轮轴40a的作为被动体的凸轮链条43b、和卷挂于两个链轮43a、43b上的 作为环状传送带的环状链条43c。而且,旋转的凸轮轴40a的吸气凸轮40a1 及排气凸轮40a2分别通过吸气摇臂40c及排气摇臂40d且与曲轴26的旋 转同期在规定的定时使吸气阀41及排气阀42做开闭动作。
参照图1时,内燃机E具有:具有空气滤清器45a、节气门装置45b 及与汽缸盖21的连接部21i连接的吸气管45c且将吸入空气导入燃烧室 35的吸气装置45、安装于吸气管45c并且向吸入空气供给燃料的燃料喷 射阀47、具有将从排气口37流出的废气导向内燃机E的外部的排气管46a 及消音器46b的排气装置46,并且,一并参照图2~图5时,还具有使冷 却汽缸体20及汽缸盖21的冷却水在设于汽缸体20及汽缸盖21上的水套 Jb、Jh内流通的冷却装置50。
在吸气装置中流通的吸入空气通过设于节气门装置45b上的节气阀 45b1控制流量后,和从燃料喷射阀47供给的燃料混合形成混合气。该混 合气在吸气阀41开阀门时经过吸气口36流入燃烧室35并由点火栓38点 火燃烧。而且,通过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压力驱动的活塞24往复运动而使 曲轴26旋转驱动。之后,燃烧气体作为废气在排气阀42开阀时于排气口 37流出。从排气口37排出的废气在排气口37的出口开口的、与汽缸盖 21的连接部21t连接的排气管46a中流通并通过排气装置46排出到外部。 而且,曲轴26的旋转由变速器15根据内燃机旋转速度自动地变速并传递 给后轮10,后轮10由内燃机E驱动旋转。
参照图2~图5时,冷却装置50对水套Jb、Jh进行冷却水的给排, 该水套Jb、Jh由以包围汽缸孔20b的方式设于汽缸体20的汽缸体侧水套 Jb、通过设于密封垫49的连通孔与汽缸体侧水套Jb连通并且以覆盖燃烧 室35的方式设于汽缸盖21的头侧的水套Jh构成。
冷却装置50具有:将冷却水压送到水套Jb、Jh内的水泵51、流通水 套Jb、Jh的冷却水的散热器52、产生用于促进来自流过散热器的冷却水 的散热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53、覆盖冷却风扇53的套管54、向散热器52 的散热芯52c引导冷却风的散热器罩55、用于将通过散热器52的冷却风 即后述的排风排出到大气中的排风管道70、用于根据内燃机E的暖机状 态控制向散热器52的冷却水的流通及隔断的进行散热器52和水泵51之 间的冷却水的连通和隔断的恒温器56、和流通冷却水的配管群。
安装于汽缸盖21的、在右方向靠近散热器52的端部即右端部21e的 水泵51具有:与右端部21e结合的泵体51a、通过螺栓与泵体51a连接并 且设有吸入口部51i和吐出口部51e的泵盖51b、可旋转地支承在泵体51a 上与凸轮轴40a的轴端部结合的泵轴51c、与泵轴51c结合且配置于由泵 体51a和泵盖51b形成的泵室51p内的叶轮51d。
散热器52相对于曲轴箱23在作为车宽方向即旋转中心线方向(在该 实施例中也是左右方向)的一侧方的右方向隔离配置。散热器52的大约 整体,在前后方向配置于汽缸体20及汽缸盖21的后方(参照图4),从右 方向看(即在侧面看或者在冷却风流入方向看)配置于和曲轴箱23重叠 的位置。而且相对于曲轴箱在右方向,在链条室44和散热器52之间配置 有交流发电机31和冷却风扇53。
通过套管54与曲轴箱23的、在右方向靠近散热器52的端部即右端 部23e结合的散热器52具有:设置有连接从两个水套Jb、Jh中流通并将 冷却汽缸体20及汽缸盖21后的高温的冷却水从汽缸盖21导入散热器52 的入口配管57的入口连接部52i的、作为水箱入口的上贮水箱52a;具有 使上贮水箱52a内的冷却水流入许多传热管52c1的散热芯52c;在散热芯 52c放热后变为低温的冷却水从各个传热管52c1流入作为集合的出口水箱 的下贮水箱52b。在下贮水箱52b上,设有将放热后的冷却水经恒温器56 引入水泵51的连接有出口配管58的出口连接部52e。
参照图3时,通过交流发电机31的转子31b与驱动轴29结合的冷却 风扇53在旋转中心线方向配置于转子31b和散热芯52c之间。具有许多 叶片的径流式冷却风扇53,在由散热器罩55及套管54形成的风路中,在 散热芯52c的下游以与散热芯52c在旋转中心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并吸 引通过散热芯52c的空气,由此在散热芯52c产生从上游流入的冷却风。
套管54为具有保持散热器52的保持部54a、覆盖冷却风扇53的径向 外侧的筒状的覆盖部54b的合成树脂制的单一构件。在覆盖部54b上设有: 由在冷却风扇53的周方向隔开间隔与旋转中心线方向大致平行形成的多 个裂缝构成的排气口54e、排风管道70(参照图4)。排风导向部54i设在 覆盖部54b的上部54b1上、排风口54e设在覆盖部54b的后部54b2上。 而且,使通过散热芯52c而冷却散热芯52c后的冷却风(以下称“排风”) 由冷却风扇53经过排风口54e排出到内燃机E的外部即大气中,同时由 排风导向部54i引导而流入排风管道70,接着通过排风管道70排出到大 气中。
与套管54结合并覆盖散热器52的外周并且面对散热芯52c配置的散 热器罩55装设有具有格子状整流板的格栅55a。格栅55a将从散热芯52c 的上游的、车宽方向的侧方即右方向流入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向散热芯52c 引导。
参照图1、图2、图4、图5时,形成具有排风入口75i及排风出口75e 的排风通路75的排风管道70,横跨两个箱半体23a、23b的上部、在该实 施方式中为上端部23a1、23b1、和在旋转中心线方向夹着曲轴箱23配置 于和散热器52、冷却风扇53及套管54相反侧的传动装置T中的箱主体 16a及变速器盖16b的各自的上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端部16a1、16b1, 并沿旋转中心线Le直线状延设。因此,传动装置T相对于曲轴箱23配置 于作为旋转中心线方向另一侧方的左方向。
另外,排风管道70的通路断面为,与前后方向或者汽缸轴线方向的 宽相比,上下方向的宽小,在上下方向为扁平形状,即大致为翼型断面形 状。而且排风管道70的上壁70a,其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Le的平面的断 面具有以旋转中心线Le为中心的弧状的断面形状,在其后部70a1与曲轴 箱23及变速器箱16顺滑地相连。并且,排风管道70位于比汽缸盖罩22 的最上部22h低的位置(参照图5)。
排风管道70包括:与各箱半体23a、23b分别一体成形、在曲轴室27 的正上方利用上端部23a1、23b1从曲轴室27隔开的第一、第二内燃机侧 管道部71、72;与箱主体16a及变速器盖16b分别一体成形、在传动室 17(参照图3)的正上方利用上端部16a1、16b1从传动室17隔开的第一、 第二变速器侧管道部73、74。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左箱半体23a及箱主 体16a由一体成形的单一构件构成,因此,第二内燃机侧管道部72及第 一变速器侧管道部73也被一体成形。
各管道部71、72、73、74具有将排风通路75分割的、在该实施方式 中为一分为二的隔壁71b、72b、73b、74b。各隔壁71b、72b、73b、74b 在各管道部71、72、73、74沿旋转中心线Le延伸,构成在排风管道70 全长范围延伸的隔壁70b。
第一内燃机侧管道部71在冷却风扇的径向外侧形成在设置于和冷却 风扇53对置的位置的排风导向部54i向右方向上开口的排气入口75i,由 冷却风扇53向其径向外侧推出的排风经排风导向部54i流入。流入第一内 燃机侧管道部71的排风,从第二内燃机侧管道部72及第一变速器侧管道 部73与旋转中心线Le平行地顺次流通到达第二变速器侧管道部74,从位 于比变速器盖16b更靠左方向并且形成指向下方而开口的排风出口75e的 第二变速器侧管道部74排出到大气中。这样,排风管道70在旋转中心线 方向在动力装置P的全宽范围设置。
安装于汽缸体20的、在右方向靠近散热器52的端部即右端部20e的 恒温器56具有:与右端部20e结合的外壳56a、依靠收容于该外壳56a内 的感温构件而工作的温控阀(未图示)。在外壳56a上设置有:流入来自 头侧水套Jh的冷却水的旁通孔部56b、将来自散热器52的冷却水导入外 壳56a内的入口孔部56i、使来自散热器52的冷却水流出到水泵51的出 口孔部56e。
所述温控阀在内燃机E暖机时,使冷却水在旁通孔部56b和出口孔部 56e之间流通,同时隔断在入口孔部56i和出口孔部56e之间的冷却水的 流通,在内燃机E暖机结束后,使冷却水在入口孔部56i和出口孔部56e 之间流通,同时隔断在旁通孔部56b和出口孔部56e之间的冷却水的流通。
入口配管57与设于汽缸盖21的右端部21e上的冷却水出口部61连 接,将从汽缸体侧水套Jb流入头侧水套Jh、将汽缸盖21冷却后的冷却水 引入散热器52。在冷却水出口部61的附近设有检测冷却水温度的温度传 感器66(参照图2)的安装部21a。
入口配管57包括:与冷却水出口部61连接的导管57a、与入口连接 部52i连接的导管57b、和连接两导管57a、57b的管接头57c。而且,在 入口配管57,设有在管接头57c处分支且与旁通孔部56b连接的导管59b, 由该导管59b和导管57a及管接头57c构成与头侧水套Jh连通的旁通配管 59。旁通配管59在内燃机E暖机时,使从头侧水套Jh流入的冷却水流入 散热器52并经恒温器56导入水泵51。
与吸入口部51i连接、将来自散热器52的低温的冷却水经恒温器56 导入水泵51的出口配管58由与出口连接部52e及入口孔部56i连接的导 管58a、与出口孔部56e及吸入口部51i连接的导管58b构成。
与吐出口部51e连接的供给配管60与设于汽缸体20下端部的冷却水 入口部62连接,将从散热器52流入从水泵51吐出的冷却水导入汽缸体 侧水套Jb。
内燃机E运转时,由冷却装置50通过水泵51压送的冷却水经供给配 管60从冷却水入口部62流入汽缸体侧水套Jb使汽缸体20冷却,接着流 入头侧水套Jh使汽缸盖21冷却,其后,从头侧水套Jh流出到冷却水出口 部61,从旁通配管59流通流入恒温器56,进而流入水泵51,再通过叶轮 51d压送,冷却水不在散热器52流通而在暖机时的循环路中循环,从而促 进内燃机E的暖机。
而且,内燃机E的暖机结束后,在散热器52放热成为低温的冷却水 被吸入水泵51,通过叶轮51d压送的冷却水经供给配管60流入汽缸体侧水 套Jb使汽缸体20冷却,接着,流入头侧水套Jh使汽缸盖21冷却后,从 头侧水套Jh流出的冷却水,从冷却水出口部61流过入口配管57,进而流 入散热器52的上贮水箱52a,在散热芯52c被冷却风冷却后流入下贮水箱 52b。而且,来自下贮水箱52b的冷却水在出口配管58中流通、通过恒温 器56流入水泵51,由叶轮51d压送,冷却水在暖机后的循环路中循环, 从而汽缸体20及汽缸盖21被冷却。
此时,由曲轴26旋转驱动的冷却风扇53在动力装置P的右部吸引外 部气体,利用从格栅55a流入的冷却风冷却散热芯52c,从而促进来自流 过散热芯52c的冷却水的散热。通过散热器52将冷却水冷却后的冷却风 作为排风经排风导向部54i流入排风管道70,通过排风管道70在动力装 置P的左部从排风出口75e向下方排出。
下面对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和后轮10可一体摆动地支承于车架F的内燃机E的冷却装置50,具 有用于使通过冷却风扇53旋转产生且通过散热器52的冷却风排入大气中 的排风管道70,排风管道70设在位于曲轴箱23上部的上端部23a1、23b1 以及位于变速器箱16的上部的上端部16a1、16b1上,由此,为了在作为 内燃机主体的曲轴箱23的侧方配置散热器52,即使在几乎不能期望利用 行驶风提高散热器52的冷却性能的摩托车1中,由于利用上端部23a1、 23b1及上端部16a1、16b1设有排风管道70,因此,与在套管54上设置 通路面积大的排风用开口的情况比较,也可减少与排风管道70的通路面 积大小有关的制约,使排风管道70的通路面积增大,由此,能够增加通 过散热器52的冷却风的风量,所以散热器52的散热芯52c和冷却风扇53 不会大型化,进而能够提高内燃机E的冷却性能。而且套管54设有排风 口54e,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使冷却风的风量。
在曲轴26的旋转中心线方向上,在夹着曲轴箱23且和散热器52相 反侧配置具有收容变速器15的变速器箱16的传动装置T,排风管道70 位于沿曲轴26的旋转中心线Le延伸且位于变速器箱16的上端部16a1、 16b1上,由此,排风管道70夹着曲轴箱23延伸到和散热器52相反侧, 所以,能够防止被排出到大气中的排风,例如在车辆的停车中,从格栅55a 流入再次通过散热器52,从而散热器52的冷却性能提高。
具有内燃机E及传动装置T的动力装置P,设于曲轴箱23的下部, 同时被车架F支承在相对于传动装置T也位于下部的托架18a、18b上, 由此,在曲轴箱23的上端部23a1、23b1及变速器箱16的上端部16a1、 16b1上,不必设置支承内燃机E的、而且支承动力装置P的托架18a、18b, 因此,能够使得设于上端部23a1、23b1及上端部16a1、16b1的排风管道 70的通路面积增大上述节省的量,从而增加冷却风的风量,因而散热器 52的冷却性能提高,并且,排风管道70的设计自由度变大。
另外,排风管道70的通路断面,与前后方向或者汽缸轴线方向的宽 相比,在上下方向的宽减小,成为上下方向扁平的形状,由此,设有排风 管道70的曲轴箱23及变速器箱16在上下方向大型化的情况被抑制。进 而,排风管道70的上壁70a其在与旋转中心Le垂直的平面内的断面具有 以旋转中心线Le为中心的弧状断面形状,在其后部70a1,与曲轴箱23 及变速器箱16顺滑地相连,由此,在曲轴箱23的上端部23a1、23b1以 及变速器箱16的上端部16a1、16b1上设有排风管道70的动力装置P的 外观性得到提高。
排风管道70具有分割排风路75的隔壁70b,该隔壁70b沿旋转中心 线Le延伸,由此,因为排风管道70的刚性提高,所以即使在排风管道 70的通路面积大时也能确保排风管道70所需要的刚性。
然后,参照图6~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 式和第一实施方式主要是排风管道的结构不同,其它方面基本上具有相同 的构成。因此,关于同一部分的说明省略或者简略,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 说明。另外,关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对应的构件,根 据需要使用相同的符号。
参照图6~图9时,动力装置P及其内燃机E及传动装置T,和第一 实施方式同样,在设于动力装置P的前端部的上部的一对托架18a、18b 上,和后轮10可一体摆动地被车架F支承。托架18a与变速器箱16的主 体16a的前端部的上部一体成形而设置,托架18b与曲轴箱23的前端部 的上部一体成形而设置。由于箱主体16a和左箱半体23a一体成形,因此, 托架18a成为和左箱半体23a一体成形。一对托架18a、18b,由与左右的 后部车架4分别结合的一对支承板11支承的旋转轴13可摆动地支承。因 此,动力装置P及其内燃机E以及传动装置T,而且包含散热器52的冷 却装置50,通过支承板11及旋转轴13,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和后轮10 一体在上下方向可摆动地被车架F支承。
在变速器盖16b的前端,吸入冷却收容于变速器箱16内的变速器的 带(和图1的带15c是一样的)的空气的空气吸入部16c,在侧面看设于 曲轴箱23的前端部附近(参照图6)。
摩托车1具有在其前方到后方的范围并且在与该后轮10的旋转中心 线Lw相对的径向(以下简单称“径向”)从外侧覆盖后轮10的挡泥板90、 91。挡泥板90、91包括:固定安装于车架F的作为固定挡泥板的外挡泥 板90、位于比外挡泥板90在径向更靠内侧(即靠旋转中心线Lw)并且和 动力装置P及内燃机E一体地相对于车架F可摆动的作为可动挡泥板的内 挡泥板91。内挡泥板91在其安装部92安装于右箱半体23b上,在安装部 93通过作为固定构件的支板94安装于箱主体16a上,从而固定于动力装 置P、内燃机E上。
外挡泥板90从其上方到后侧的范围覆盖后轮10,内挡泥板91从其前 方到上方的范围覆盖后轮10。
形成具有排风入口85i及排风出口85e的排风通路85的排风管道80 在两箱半体23a、23b的上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在两箱半体23a、23b的 上壁即上端部23a、23b的范围设置。
配置在左右方向(也是车宽方向)的一对托架18a、18b之间的排风 管道80是和各箱半体23a、23b分别的部件,其和内挡泥板91一体成形, 由此和内挡泥板91结合为一体。排风管道80以从上方覆盖各箱半体23a、 23b的上表面23a5、23b5及从该上表面23a5、23b5向下方延伸的后面23a6、 23b6的方式,配置于两箱半体23a、23b的正上方。在此,上表面23a5、 23b5及后面23a6、23b6构成各箱半体23a、23b的外表面。
在该实施形式中,排风管道80为从上方覆盖两箱半体23a、23b的盖 状部件,形成和各箱半体23a、23b协作的排风通路85。由此,排风与各 箱半体23a、23b接触并从排风通路85中流通,因此曲轴箱23被排风冷却。 另外,排风管道80为仅由该排风管道80形成排风通路85的管状部件也 可以。
参照图7~图9时,排风管道80由形成在管套54的排风导向部(和 第一实施方式的排风导向部54i一样)在右方向开口的排风入口85i的上 游管道部81、利用下游端部83a与挡泥板91连接同时形成排风出口85e 的下游管道部83、连接上游管道部81和下游管道部83的弯曲管道部82 构成,并形成弯曲的排风通路85。
而且,排风管道80使排风通路85从排风入口85i向排风出口85e,在 上游管道部81为向左方向以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延伸后,在弯 曲管道部82向后方弯曲,在下游管道部83向后方以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的直线状延伸,从上下方向看(即由平面看)为L字状的部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排风管道80为从上方覆盖曲轴箱23的盖状部件, 在相对于排风流动的横断面的形状呈コ字状,且向各箱半体23a、23b及 下方开放。而且,排风管道80和各箱半体23a、23b协作形成排风通路85。 由此,因为排风与各箱半体23a、23b接触从排风通路85中流通,所以曲 轴箱被排风冷却。而且,下由管道部83具有上壁83c和与上壁83c连接 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一对侧壁83d。
另外,排风管道80也可以为仅由该排风管道80形成排风通路85的 管状部件。
排风出口85e由在下游管道部83和内挡泥板91结合的部位即结合部 83b(在该实施方式中也是下游端部83a。),至少形成其一部分。在该实施 方式中,排风出口85e由和各侧壁83d中的挡泥板91的结合部83b、两箱 半体23a、23b、下述的遮断部86的前端部86a形成。而且,排风出口85e, 为设于内挡泥板91自身的开口部,在和后轮10的轮胎10a的踏面10b在 径向面对的位置开口,进而,在内挡泥板91上设于从前方或者前方斜上 方覆盖后轮10的部分。
而且,排风出口85e向在径向形成于后轮10和内挡泥板91之间的空 间即内侧空间S1开口。因而,排风管道80的排风,利用排风出口85e或 者通过排风出口85e向相对内挡泥板91在径向形成于内侧的内侧空间S1 排出。这时,排风向沿着在后轮10上与排风出口85e最近的部位10c(该 部位10c为轮胎10a的踏面10b的一部分)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并且向 后斜下方从排风出口85e排出。另外,在图9中,排风流动的概况用白箭 头表示。
在此,所谓沿旋转方向R的方向,意味着排风具有和在该部位10c的 后轮10的周速方向相同方向的流动成分。另外,后轮10的旋转方向R为 摩托车1前进时的旋转方向。
另外,排风出口85e的大部分位于比曲轴箱的上面23a5、23b5、23a6、 23b6及变速器箱16的上面16d更靠下方的位置(也可参照图6),前方位 于由曲轴箱23遮蔽的空间,左方向位于由变速器箱16遮蔽的空间,而且 排风从排风出口85e向下方排出,由此,可确实地防止从排风出口85e排 出的排风被变速器箱16的空气吸入部16c吸入。
在下游管道部83设置有抑制被后轮10卷起的异物或者附着在踏面 10b上由离心力使其飞散的异物,例如小石子、泥或者尘埃等侵入排风管 道80内或者排风通路85的遮断部86。因此,遮断部86防止异物越过遮 断部86飞散,所以为具有挡泥板91的功能的部分,因此,设有遮断部86 的排风管道80兼做挡泥板91。
遮断部86为在结合部83b或者该结合部83b的近旁,从上壁83c向 沿部位10c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或者后方斜下方延伸的檐状壁即檐部。
遮断部86和下游管道部83一体成形,由此,与下游管道部83结合 为一体而设置。进一步地,遮断部86连接两侧壁83d横跨于左右方向的 下游管道部83或者排风通路85的整宽。而且,在遮断部86的前端部86a 的下方形成排风出口85e。
遮断部86沿各箱半体23a、23b的后壁23a2、23b2的后面23a6、23b6 向下方延伸(参照图9)。因此,从各箱半体23a、23b的上端部23a1、23b1 和排风管道80之间沿大致水平方向流通的排风,通过遮断部86偏向下方, 偏向的排风从排风出口85e流出,沿各箱半体23a、23b的后面23a6、23b6 流动。因此,遮断部86也在使排风偏向排风出口85e的偏向部。
另外,各箱半体23a、23b的后壁23a2、23b2位于在径向及前后方向 和踏面10b面对的位置,在旋转方向R,具有与内挡泥板91连续作为挡 泥板的功能。而且,在沿部位10c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从排风出口85e 排出的排风其大体上经内侧空间SI流入在径向及前后方向形成于后壁 23a2、23b2和后轮10之间的作为空间的外部空间S2。而且,在外部空间 S2存在起因于空气粘性、由后轮10的旋转而产生、且沿着旋转方向的方 向的气流A。
而且,摩托车1行走时,通过散热器52且将冷却水冷却后的冷却风 即排风,从套管54流入排风管道80,通过排风管道80在曲轴箱23的后 方,从排风出口85e在内侧空间S1、在沿部位10c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 上并且向下方排出,然后从外部空间S2和由后轮10的旋转产生的气流A 一起向下侧流动。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装载有具备具有配置于曲轴箱32的侧方的散 热器52的冷却装置50的内燃机E的摩托车1中,内燃机E和后轮10一 体被车架F可摆动地支承,冷却装置50具有用于将通过散热器52的冷却 风即排风从排风出口85e排入大气中的排风管道80,排风管道80设在曲 轴箱23的上端部23a1、23b1,因此,装载有内燃机E的摩托车1,由于 在曲轴箱23的侧方配置有散热器52,在几乎不能期望由行走风带来的散 热器52的冷却性能的提高的摩托车中,由于利用曲轴箱23的上端部23a1、 23b1设置有排风管道80,所以除具有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外,还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排风管道80和内挡泥板91结合,排风出口85e由和排风管道80的 内挡泥板91的结合部83b形成,由此,排风管道80的排风通过设于内挡 泥板91的开口部即排风出口85e排出到内侧空间S1,因此可防止从排风 出口85e排出的排风撞在内挡泥板91上而妨碍排风的排出,而且,不需 要为了回避内挡泥板91而配置排风管道80,因此,能够使排风管道80 小型化,并且能够紧凑地配置。进而,排风管道80和内挡泥板91一体成 形,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
排风出口85e在和后轮10的踏面10b在径向面对的位置开口,在排 风管道80或者内挡泥板91上设有抑制由后轮10卷起的异物或者附着在 踏面10b上由于离心力而飞散的异物侵入排风管道80内的遮断部86,由 此,通过遮断部86可防止或抑制从排风出口85e排出的排风的排出被异 物妨碍,所以,有助于包含排风出口85e的排风管道80内的排风的流通 变得顺畅,有助于散热器52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遮断部86沿曲轴箱23的外面即后面23a6、23b6延伸,由此,从排 风管道80排出的排风沿23a6、23b6流动,从而,该后面23a6、23b6和 排风之间接触范围增大,利用排风的曲轴箱23的冷却效果提高。
排风在后轮10和内挡泥板91之间的内侧空间S1或者后轮10和曲轴 箱之间的外部空间S2,向沿着与后轮10中的排风出口85e最近的部位10c 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从排风出口85e排出,从而,在内侧空间S1或外 部空间S2,通过后轮10的旋转产生和排风的排出方向大致相同方向的气 流A,因此,通过利用该气流A促进来自排风出口85e的排风的排出,可 增加通过散热器52的冷却风的风量,从而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为和 第二实施方式挡泥板不同,其它方面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实施方式。因此, 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省略或者简略,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关 于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或者对应的部件,根据需要使用相同的符 号。
摩托车1具有由从后轮10的前方跨至后方并且在径向从外侧覆盖后 轮10的一个挡泥板96。挡泥板96是和动力装置P及内燃机E一体相对 于车架可摆动的可动挡泥板,并通过作为固定构件的支架(未图示)在曲 轴箱及变速器箱16安装固定。因此,挡泥板96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挡泥板 91同样,至少将后轮10从前方或前方斜上方覆盖。
而且,排风管道80和第二实施方式一样,为和曲轴箱23分立的部件, 并和挡泥板96一体成形,由此,与挡泥板96结合。而且,在排风管道80 上遮断部86被一体成形。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起到和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作用和效果。
下面,对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构成的实施方式,有关变更的构 成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风管道70也可以是和曲轴箱23分立的部件。
在套管54上也可以不设排风口54e。
冷却风扇也可以通过电动机旋转驱动。内燃机也可以为具有由一体形 成的多个汽缸构成的汽缸体的多汽缸内燃机。
内燃机也可以是使用于车辆以外的机械的内燃机,例如定置型内燃 机。进而,内燃机及变速器也可以以固定状态支承在车架上。
遮断部86也可以设置于挡泥板91、96上。遮断部86也可以为和挡 泥板91、96或者排风管道80分立的部件。遮断部86也可以设置为在左 右隔开一定间隔,也可以设在左右方向的下游管道部83的宽的一部分上。
排风管道80为和挡泥板91、96分立的部件,两者也可以通过螺接和 焊接或粘结剂等结合方式结合为一体。另外,排风管道80和挡泥板91、 96为分立部件时,两者也可以在不结合的状态配置,从排风出口85排出 的排风通过设于挡泥板91、96的开口部流入挡泥板91的内侧空间S1。
下游管道部83利用设于挡泥板91、96的开口部,以贯通该开口部、 且下游管道部83的下游端部83a位于内侧空间S1的方式,在比下游端部 83a更靠上游的部位与挡泥板91、96结合,或者也可以与挡泥板91、96 相对配置。
也可以在排风出口85e向大约正下方开放时等,根据排风出口85e的 方式设置遮断部86。
进而,也可以根据排风管道80和挡泥板91、96的位置关系,从排风 出口85e排出的排风的大部分或全部会通过内侧空间S1直接排出到外部 空间S2。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