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申请号 CN200510080956.8 申请日 2005-06-24 公开(公告)号 CN100371205C 公开(公告)日 2008-02-27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口隆志; 浦野直树; 平野启典; 坂田裕基; 石栗嘉之; 内池康博;
摘要 在将 挡泥板 上下分开设置成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并将导 风 口设置在上部挡泥板上的自动二轮车中,阻止前轮向切线方向卷扬的泥 水 侵入导风口内,并使上部挡泥板小型化。 前叉 (2)由 支撑 在车体侧的上部叉(2a)和支撑在前轮(1)侧的下部叉(2b)构成,将上部挡泥板(43)安装在上部叉(2a)上,将下部挡泥板(45)安装在下部叉(2b)上。将上部挡泥板(43)设置在由下部挡泥板(45)阻挡泥水的范围内。将导风口(53)设置在上部挡泥板(43)上,由向其前方延伸的挡泥板凹部(54)和 覆盖 其上方的遮阳板(42)的下部(55)形成导风路(56)。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自动二轮车包括支撑前轮的左 右一对前叉覆盖前轮上部的挡泥板以及由前叉后方支撑在车架上的 发动机,前叉包括固定在车架侧的部分即上部叉和固定在前轮侧的部 分即下部叉,挡泥板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 将上部挡泥板安装在上部叉上,将下部挡泥板安装在下部叉上,其特 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挡泥板上设置用于向所述发动机引导行驶的导风 口,并且将该导风口的位置设置在能够由下部挡泥板遮挡前轮向切线 方向卷扬的泥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重叠在所述上部挡泥板之上的遮阳板,该遮阳板的下表面覆盖朝 向上部挡泥板的上表面且朝向所述导风口前方而形成的挡泥板凹部的 一部分,并且由该挡泥板凹部和所述遮阳板下部形成向所述导风口引 导行驶风的导风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下部挡泥板的前端设置在上部挡泥板的前端与上述导风口之 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挡泥板从所述前轮的顶部附近沿前轮外周弯曲并向后方延 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挡泥板的宽度从车辆前方朝所述前叉逐渐增大, 使得覆盖所述前叉前部,并且两侧面向上方膨胀。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由上下 分开设置的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组成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 构,涉及一种在上部挡泥板上设置用于向发动机引导行驶的导风口 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挡泥板结构,存在以下结构:设置向前叉的前后延伸的 上部挡泥板,在上部挡泥板前端附近设置多个用于向发动机引导行驶 风的导风口,而且使下部挡泥板从前叉向后方延伸地进行设置(参考 专利文献1)。

发明内容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将导风口设置在可以由下部挡泥板防止前轮 向切线方向卷扬泥的范围之外,所以前轮卷扬的泥水可能会进入导 风口,因此希望能够阻止这种情况发生。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满足这 种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 结构,自动二轮车包括支撑前轮的左右一对前叉、覆盖前轮上部的挡 泥板以及由前叉后方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前叉包括固定在车架侧 的部分即上部叉和固定在前轮侧的部分即下部叉,挡泥板包括上下分 开设置的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将上部挡泥板安装在上部叉上, 将下部挡泥板安装在下部叉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挡泥板上设 置用于向所述发动机引导行驶风的导风口,并且将所述导风口的位置 设置在可以由下部挡泥板遮挡前轮向切线方向卷扬的泥水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2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设置重叠在上述上部挡泥板之上的遮阳板,该遮阳板的 下表面覆盖朝向上部挡泥板的上表面且朝向所述导风口前方而形成的 挡泥板凹部的一部分,并且由该挡泥板凹部和所述遮阳板下部形成向 所述导风口引导行驶风的导风路。
技术方案3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挡泥板的前端设置在上部挡泥板的前端与上述 导风口之间。
技术方案4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挡泥板从所述前轮的顶部附近沿前轮外周弯曲 并向后方延伸。
技术方案5的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3或4 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挡泥板的宽度从车辆前方朝所述前 叉逐渐增大,使得覆盖所述前叉前部,并且两侧面向上方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1,由于将上部挡泥板的导风口设置在可以由下部 挡泥板遮挡前轮向切线方向卷扬的泥水的范围内,所以通过将导风口 设置在上部挡泥板上并将行驶风引导到发动机,可以使发动机的冷却 效率提高,并且可以阻止前轮卷扬的泥水进入导风口内。
根据技术方案2,由于设置了与导风口相连的导风路,所以可以 使引导向导风口的行驶风具有导指向性而将行驶风高效地引导向发动 机,提高了对发动机的冷却性能。而且,由于由遮阳板的下表面形成 导风路的上部,由上部挡泥板的上表面上所形成的挡泥板凹部形成导 风路的下部,所以尽管整个导风路呈中空状,但是在形成导风路时无 需型芯,利用简单的模具即可成形。
根据技术方案3,由于将下部挡泥板的前端位置设置在上部挡泥 板的前端与导风口之间,所以可以阻止泥水侵入导风路,并可使上部 挡泥板小型化。此外,通过使位于发动机前方的上部挡泥板小型化, 容易将行走风引导向发动机。
根据技术方案4,将挡泥板分开成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可 以使它们小型化,并且使下部挡泥板的前端延伸至前轮的顶点附近, 从而使上部挡泥板稍微向前方延伸即可,所以可以使上部挡泥板进一 步小型化,容易将行走风输送向发动机。
根据技术方案5,由于使上部挡泥板的侧面向上方膨胀,而使侧 面积增大,所以整流面增大,可以对更多的行走风进行整流。而且, 由于上部挡泥板覆盖前叉前部,所以由上部挡泥板侧面整流后的行走 风可以顺利地流向发动机侧而不会接触到前叉。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遮阳板和上部挡泥板的装配图;
图5是上部挡泥板的透视图;
图6是上部挡泥板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遮阳板和上部挡泥板的配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配合槽的图;
图9是遮阳板的透视图;
图10是遮阳板的正视图;
图11是遮阳板的仰视图;
图12是信号灯托架的透视图;
图13是对信号灯托架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介绍。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的越野 类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用下端部支撑前轮1的前叉2左右成对地沿 上下方向设置,前叉2的上部通过顶桥3和底桥4可自由转动地支 撑在头管5上,利用固定在顶桥3上的手柄6进行转向。
头管5设置在用于支撑发动机7的车架的前端。车架包括:经过 发动机7的上方并从头管5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的主管8、与主管8 的后端部相连且经过发动机7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的中心管9、从头 管5朝向发动机7前方而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的下行管10以及底管 11,从该下行管10的下端部经过发动机7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并与中 心管9的下端相连。
发动机7是空冷式4冲程式发动机,由发动机吊架14、15a、15b、 15c和15d支撑在车架上。其中,发动机吊架14的上端安装在倾斜连 接主管8与下行管10的加强管16上,发动机吊架14的下端安装在 发动机7的气缸盖罩7a的顶部。
枢轴9a设置在中心管9的中间部上,后摆臂18的前端部可自由 摆动地支撑在枢轴9a上。减震连杆19设置在后摆臂18的前侧下部 和中心管9的下端部之间。将后悬架用减震单元20设置在减震连杆19 和减震连杆19的上部之间,后轮21支撑在后摆臂18的后端部上, 通过链条22由发动机7驱动。
燃料箱23支撑在主管8上,在其后方配置前后二人座24。前后 二人座24支撑在从中心管9的上部斜向上地向后延伸的座椅导轨25 上。座椅导轨25通过连接座椅导轨25的后部和中心管9的下部的后 撑条26进行加固。
空气过滤器27设置在前后二人座24的下方,通过气化器28向 发动机7的气缸盖7b供应新鲜空气。而且在气缸盖7b的前面,2个 排气管29a和29b分别向前伸出,然后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与设在前 后二人座24后部下方的一对消音器30相连。
燃料箱23的侧面由箱护罩前部32和箱护罩后部33覆盖。箱护 罩前部32和箱护罩后部33形成一体,由树脂等适当材料成形而构成 单独的箱护罩。
箱护罩前部32从侧面看大致呈の字形,从燃料箱23的前侧面覆 盖到气缸盖罩7a附近,最前方部分的前端部32a从侧面看与前叉2的 上部局部地重叠。
箱护罩后部33,在箱护罩前部32和前后二人座24之间从前向 后狭长地覆盖燃料箱23的侧面,并且后部33a绕入前后二人座24的 前端部,即从侧面看的最下部24a的下方,与后罩34的前端部34a相 连。
后部33a与前端部34a相连的部分构成同面相连的接合部35,位 于驾驶员36的膝盖37后方的位置即前后二人座24的前方下部,由 此,使得接合部35不与膝盖37及其下方的脚部接触,从而保持与车 体侧的无落差感的良好触感。
后罩34由树脂等适当材料构成,覆盖到前后二人座24下方的车 体上部侧面的后方。标号34b是从后罩34后端部的左右侧面向外侧 突出的左右一对后信号灯。
前叉2是倒立型前叉,具有通过头管5而支撑在车架侧的上部叉 2a和安装在前轮1侧的下部叉2b。仪表类38支撑在顶桥3上。前信 号灯39通过信号灯托架40进行安装。前照灯41支撑在信号灯托架40 的下端部上。上述仪表类38和前照灯41由遮阳板42覆盖。
遮阳板42的下部与上部挡泥板43的上表面重叠。上部挡泥板43 由树脂等适当材料构成,安装在上部叉2a的底桥4上。上部挡泥板43 的侧面成为局部地覆盖上部叉2a的罩部44。
下部挡泥板45安装在下部叉2b上。下部挡泥板45由树脂等适 当材料构成,局部地覆盖前轮1的上部,利用向下伸出的安装部46 而安装在从下部叉2b下方伸出的撑条2c上。下部挡泥板45的一部 分成为覆盖下部叉2b的罩部47。
图2表示该自动二轮车的俯视图。箱护罩前部32构成左右一对 并向前方大致呈ハ字型地扩展,前端部32a从俯视看位于前信号灯39 附近,使通过上部挡泥板43的行驶风(箭头W)进入箱护罩前部32 内侧。
接合部35位于驾驶员用踏板48附近,标号49是后座踏板图2 表示打开状态,图1表示关闭状态)。排气管29a和29b几乎一起通 过车体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排气管29b在车体后部向车体左侧分叉, 排气管29a和29b的后端部分别与设置在车体左右的一对消音器30 相连。
图3是将图1中的挡泥板部分放大并局部剖开而进行表示的侧视 图。遮阳板42的左右两侧由螺栓50与上部挡泥板43的罩部44一起 固定在信号灯托架40的端部上。而且遮阳板42的下表面与上部挡泥 板43的上表面相互配合而形成一体(下文详述)。安装部51a设置 在上部挡泥板43的后部51,使其从下方重合在底桥4上,并以螺栓 52进行安装,从而与前叉2一体转动。标号5a是轴支撑在头管5内 的转向轴
在上部挡泥板43的中间部设置向前方开口的导风口53。挡泥板 凹部54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导风口53的前方。挡泥板凹部54的上方 敞开,遮阳板42的下部55覆盖该导风口53附近的部分,在该下部55 和挡泥板凹部54之间形成导风路56。
如箭头所示,行驶风W沿着挡泥板凹部54进入导风路56内, 利用导风路56付与指向发动机7的指向性而通过导风口53,如箭头 所示流过上部挡泥板43的下方并向后方流动,对发动机7进行冷却。
下部挡泥板45的前端部60在前轮1的正上部TP附近,更准确 地说,处于比正上部TP稍微靠前且比上部挡泥板43的前端部57靠 后的位置上,中间部61沿着前轮1的上部以圆弧形轨迹向后方延伸, 后端部62处于与上部挡泥板43的后端部58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后 端部58的位置比气缸盖罩7a稍微靠前。
直线L1、L2分别是通过前端部60或后端部62的前轮1的切线, 使设在上部挡泥板43上的导风口53位于上述切线L1、L2之间。特 别是将前端部60的位置设置在前端部57和导风口53之间。直线L3 是通过前轮1的正上部TP的垂线,前端部57和导风口53夹持所述 垂线L3并分别位于该垂线L3的前后。
图4是分开表示图3中的遮阳板42和上部挡泥板43的装配图。 遮阳板42在前面中央设置了前照灯41用的开口63,在侧面后部左右 设置向后伸出的安装部64,并在该安装部64上设置安装座部65,标 号66表示通孔。
遮阳板42的下部55是与上部挡泥板43的上表面重叠的部分, 在下部55的左右两侧一体形成向下方突出的舌片状的扣合突片67。 而且,下部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构成剖面大致弯曲成U字形的整流 面,安装片69从其后左右向后突出,在其后端一体形成向下方突出 的轴状扣合突起70。
上部挡泥板43中的导风口53的上部构成与整流面68重叠的阶 梯部71,在上部挡泥板43后方形成向上敞开的凹部状的凸起部72, 通过嵌合在该凸起部72上的橡胶垫73,与扣合突起70扣合。
在左右罩部44的上部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安装部74,与安装部64 的内侧重合,使得通孔75与座部65的通孔66对齐。
图5是上部挡泥板43的透视图,在上部挡泥板43的上表面中央, 沿长度方向向前方形成挡泥板凹部54,其左右两侧的侧壁54a的宽度 向导风口53逐渐变大。罩部44向上方突出较长,其内侧表面构成弯 曲面76。
图6是表示上部挡泥板43上表面的俯视图,在后部51的左右两 侧形成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大致凹陷为半圆形的半圆形凹部77,上部叉 2a通过该半圆形凹部77和与其相对的罩部44的弯曲面76之间所形 成的空间。在后部51中由左右半圆形凹部77夹持的部分上形成多个 凸起部而构成安装部51a。而且,在设于安装部51a前方的一对凸起 部72的各外侧即左右侧部上形成一对配合槽78。
图7是放大表示沿图6中的7-7线剖面相应部位的遮阳板42和 上部挡泥板43的配合结构的图。在阶梯部71上形成向上敞开的凸起 部72,橡胶垫73嵌合在该凸起部72上。橡胶垫73大致呈圆筒形, 将配合突起70嵌合在橡胶垫73中心部所形成的孔73a上,从而将遮 阳板42的下部55防振地扣合在上部挡泥板43上。
将扣合突片67从上方插入到配合槽78内,设在配合槽78内的 突部79(参考图8)从两侧挤压扣合突片67的侧面而牢固地扣合, 扣合突片67的剖面弯曲为曲柄状,向内弯曲的前端侧嵌合在配合槽78 中。
图8是放大表示配合槽78的图,从与配合槽78相对的壁面向中 央侧一体形成多个互不相同的突部79。配合槽78比扣合突片67的嵌 合部大,因而扣合突片67容易插入,并且可以借助于突部79的摩擦 配合而可靠地进行安装。
图9是遮阳板42的透视图,图10是遮阳板42的正视图。在这 些图中,设置了左右一对安装部64。标号80表示屏风部,81是调整 用螺栓的安装凸起。如图10所示,整流面68形成在下部55的下方 中央部上,在其左右向上高出一段的部分的左右形成扣合突片67。
图11是遮阳板42的仰视图,左右设置一对从整流面68向后方 突出的安装片69,在它们的后端一体形成配合突起70。
图12是信号灯托架40的透视图,将上部板82和下部板83分别 焊接在上下一对索84的两端上而形成一体。下部板83以阶梯状形 成上部85和下部86,在上部85焊接各个钢索84的端部,并且在上 部85上形成用于安装前信号灯39的安装孔87。在下部86上设置了 座部88,并形成通孔89。
图13是表示与下部86的座部88相对的、遮阳板42和上部挡泥 板43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在座部88的外侧上,使设置在上部挡泥 板43的罩部44上的安装部74和设置在遮阳板42的安装部64上的 座部65重叠,使各个通孔66、75、89对齐,使螺栓50从外侧贯通 上述通孔,从内侧即座部88一侧将螺母50a接合在螺栓50的螺纹部 上,从而将三者接合为一体。
下文对作用进行说明。在图3中,遮阳板42的下部55和上部挡 泥板43重叠,整流面68横跨在阶梯部71上,覆盖导风口53的前上 方。由此在导风口53的前方,形成被挡泥板凹部54和整流面68包 围的导风路56。因而,行驶风W从导风路56通过导风口53流向后 方,对发动机7进行冷却。此时,由于设置导风路56而付与行驶风 指向发动机7的指向性,所以增大了用于冷却发动机7的风量,因而 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
在此状态下,当前轮1沿箭头A所示方向旋转时,前轮1向切线 方向卷扬的泥水受下部挡泥板45遮挡而不能到达上部挡泥板43。即, 由于设于上部挡泥板43上的导风口53位于由贯通下部挡泥板45的 前端部60和后端部62的前轮1的切线L1、L2所夹持的范围内,所 以下部挡泥板阻止该范围内的泥水,阻止泥水进入导风口53和导风 路56。因此,设置导风口53可以对发动机7进行冷却,并且能够阻 止泥水的侵入。
由于将挡泥板分开设置成上部挡泥板43和下部挡泥板45,所以 可以使上部挡泥板43小型化。因而,由于使位于发动机7前方的上 部挡泥板43小型化,所以更容易将行驶风引导向发动机7。
尤其是,由于使下部挡泥板45的前端60延伸到前轮1的顶点TP 附近,而使通过前端60的切线L1变得大致水平,所以可以使上部挡 泥板43的前端57的位置向最后方下降,可以使上部挡泥板43进一 步小型化,并且更容易将行走风送向发动机7。
由于由遮阳板42的下部55上的整流面68形成导风路56的上部, 由上部挡泥板43上表面上所形成的挡泥板凹部54形成导风路56的 下部,所以尽管整个导风路56构成中空状,但是由于在形成导风路56 时不需要型芯而仅利用简单的模具即可形成,所以容易制造,能够降 低成本。
上部挡泥板43的侧面宽度向上部叉2a逐渐扩大,罩部44向最 上方膨胀。因而,整流面变大,能够更多地对行驶风W进行整流,如 图6所示,可以利用上部挡泥板43的侧面有效地进行整流。而且, 由于罩部44覆盖上部叉2a的前方外侧,所以由上部挡泥板43侧面 整流后的行驶风顺利地流向发动机7侧,而不会接触到上部叉2a。
图1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图,相当于图3。而且对于与上述 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在该示例中,上部挡泥板43 的后部90进一步向后方延伸,一直延伸到发动机7的前方,在此形 成多个指向发动机7的导风口91。另一方面,下部挡泥板45的后部 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后端62的位置也在上部挡泥板43的后端58的 下方,位于比上述实施方式更靠后靠下的位置,将切线L2设定成通 过上部挡泥板43的后端附近或后方。
当如上所述进行设置时,能够使行驶风W从设在发动机7附近 的导风口91流向发动机7而对发动机7进行冷却,所以可以使行驶 风集中至发动机7附近再进行引导,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此时,将下部挡泥板45的后端62的位置设置成,使切线L2通过上 部挡泥板43后端58的后方,从而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阻止前 轮1向切线方向卷扬的泥水侵入导风口91。
此外,通过使上部挡泥板43的后部90进一步向后下方伸出,可 以对更低的位置进行冷却,从而可以使发动机7的设计自由度增大。 而且,此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在上部挡泥板43的前侧 设置导风口53。
专利文献1实公昭62-35673号公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