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排式多功能车辆

申请号 CN201480024129.4 申请日 2014-05-28 公开(公告)号 CN105377672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6
申请人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埃里克·D·比耶凯特韦特; 里基·G·耶格; 菲利普·B·斯温; 戈东·J·斯坦梅茨; 若尔迪·A·里德; 丹尼尔·戈夫曼; 安迪·T·艾夫斯; 柯蒂斯·C·卡尔鲁思;
摘要 一种多功能车辆(2),该多功能车辆(2)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4、6)和由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 框架 (50)。框架组件(50)大致沿着多功能车辆(2)的纵向轴线延伸。多功能车辆(2)还包括联接至框架(50)的前坐置部(140)。前坐置部(140)构造成支承操作者和第一乘客。另外,多功能车辆(2)包括联接至框架50的后坐置部(150)。后坐置部(150)构造成支承第二乘客和第三乘客。后坐置部(150)具有成 角 度面板(320’),该成角度面板(320’)构造为用于第二乘客和第三乘客的固定 踏板 ,并且后坐置部(150)的一部分向前延伸到前坐置部(140)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车辆(2),包括:
多个地面接合构件(4,6);
框架(50),所述框架(50)由所述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支承并且大致沿着所述多功能车辆的纵向轴线(L)延伸;
前坐置部(140),所述前坐置部(140)联接至所述框架并且构造成支承操作者和第一乘客;以及
后坐置部(150),所述后坐置部(150)联接至所述框架并且构造成支承第二乘客和第三乘客,所述后坐置部具有成度面板(320),所述成角度面板(320)构造为用于对所述第二乘客和所述第三乘客的至少一只脚进行支承的固定踏板,并且所述成角度面板的一部分向前延伸到所述前坐置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辆,还包括位于所述后坐置部内的后中央控制台(39),并且所述后中央控制台朝向所述多功能车辆的所述纵向轴线成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车辆,其中,所述后坐置部包括地板组件(310),并且用于支承所述前坐置部的联接构件(147)联接至所述框架并且与所述地板组件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车辆,其中,所述后坐置部包括地板组件(310),并且用于支承所述前坐置部的联接构件(147)联接至所述框架并且与所述地板组件间隔开,所述后中央控制台和所述联接构件的构型增大所述后坐置部的腿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车辆,其中,所述联接构件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框架和所述前坐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地板组件(310)和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地板组件的排放组件(3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车辆,其中,所述后坐置部的所述成角度面板朝向所述排放组件成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前操作者座椅(270)和前乘客座椅(270),所述前操作者座椅和所述前乘客座椅各自包括座椅底部(274)、座椅靠背(272)以及座椅框架组件(276),其中,所述座椅框架组件的后表面呈大致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车辆,其中,所述座椅框架组件的所述后表面至少部分地由聚合物材料构成。

说明书全文

并排式多功能车辆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要求2013年5月31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UTILITY VEHICLE(并排式多功能车辆)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No.61/829,43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
[0003] 本申请还将2009年6月15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VEHICLE(并排式车辆)(代理案号为PLR-06-23424.02P)的美国专利申请No.12/484,888、2012年10月11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VEHICLE(并排式车辆)(代理案号为PLR-06-25448.01P)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No.61/712,396以及2013年5月31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VEHICLE(并排式车辆)(代理案号为PLR-06-25448.03P)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No.61/829,743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4]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并排式车辆,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具有用于后面乘客的座椅的并排式多功能车辆或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0005] 通常,全地形车辆(“ATVs”)和多功能车辆(“UVs”)用于在多种地形上运送一个或两个乘客以及少量货物。这样的车辆可以包括构造成支承驾驶员和多达两个乘客的长条座椅。其他车辆可以构造成具有用于驾驶员的单独座椅和用于乘客的单独座椅。货物架可以定位在座椅后方。可以包括用于支承一个或两个额外的乘客的后坐置区域。发明内容
[0006] 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和由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框架组件大致沿着多功能车辆的纵向轴线延伸。多功能车辆还包括联接至框架的前坐置部。前坐置部构造成支承操作者和第一乘客。另外,多功能车辆包括联接至框架的后坐置部。后坐置部构造成支承第二乘客和第三乘客。后坐置部具有成度面板,该成角度面板构造为用于第二乘客和第三乘客的固定踏板,并且后坐置部的一部分向前延伸到前坐置部中。
[0007] 在本公开内容的进一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和由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多功能车辆还包括联接至框架并且大致定位在框架上方的防滚架组件。另外,多功能车辆包括限定在框架组件与防滚架组件之间的操作者区域。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具有前和后门的门组件。前门和后门构造成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旋转。在处于闭合位置中时,前门和后门联接至防滚架组件和框架组件中的至少一者,并且在处于闭合位置中时,前门和后门的位置相对于防滚架组件可调节。
[0008] 通过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合了附图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以及获得这些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明显,并且本发明自身将被更好地理解。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车辆的左前立体图;
[0010] 图2是图1的车辆的右后立体图;
[0011] 图3是图1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0012] 图4是图1的车辆的右侧视图;
[0013] 图5是图1的车辆的俯视图;
[0014] 图6是图1的车辆的仰视图;
[0015] 图7是图1的车辆的正视图;
[0016] 图8是图1的车辆的后视图;
[0017] 图9是图1的车辆的框架组件的左前立体图;
[0018] 图10是图9的框架组件的右后立体图;
[0019] 图11是图9的框架组件的右后立体图;
[0020] 图12A是图9的框架组件的中间框架部的分解图;
[0021] 图12B是图12A的中间框架部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0022] 图13是图12的中间框架部的右后立体图;
[0023] 图14是图13的中间框架部的分解图;
[0024] 图15是图9的框架组件的左底部立体图,其图示了防护板组件;
[0025] 图16是图15的防护板组件的分解图;
[0026] 图17是图9的联接至防滚架组件的框架组件的左前立体图;
[0027] 图18是图17的框架组件和防滚架组件的右后立体图;
[0028] 图19是图17的防滚架组件的左前立体图;
[0029] 图20是图19的防滚架组件的分解图;
[0030] 图21是图20的防滚架组件的联接件的详细视图;
[0031] 图22是图21的联接件的截面图;
[0032] 图23是防滚架组件的一部分与框架组件的一部分之间的连接的详细右后立体图;
[0033] 图24是图23的连接的另一详细右后立体图;
[0034] 图25是图23的连接的分解图;
[0035] 图26是图17的防滚架组件和框架组件的俯视图;
[0036] 图27是图1的车辆的座椅的右后立体图;
[0037] 图28是图1的车辆的联接至图17中的防滚架组件的安全带牵拉器的详细视图;
[0038] 图29是图29的安全带牵拉器和防滚架组件的分解图;
[0039] 图30是图1的车辆的操作者区域的俯视平面图;
[0040] 图31是图30的操作者区域的地板组件的右后截面图;
[0041] 图32是图31的地板组件的左前截面图;
[0042] 图33是图30的操作者区域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平面图;
[0043] 图34是图31的地板组件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右后截面图;以及
[0044] 图35是图34的地板组件的左前截面图;
[0045] 图36是图1的车辆的门组件的左侧视图;
[0046] 图37是图33的门组件的右后立体图;
[0047] 图38是图33的门组件与图17的防滚组件之间的联接的分解图;
[0048] 图39是图33的门组件的面板的左前立体图;
[0049] 图40是图33的门组件的俯视图;
[0050] 图41是图1的车辆的制动组件的左前立体图;以及
[0051] 图42是图38的制动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贯穿若干视图,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对应的部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附图是成比例的。
[0053] 以下公开的实施方式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至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确切形式。相反地,实施方式被选择和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其教示。尽管本公开内容主要针对多功能车辆,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公开的特征可以应用于诸如全地形车辆、摩托车、船舶地车、载人运输工具以及高尔夫球车之类的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
[0054] 参照图1至图8,多功能车辆2通过前地面接合构件——示例性地为前轮4——以及后地面接合构件——示例性地为后轮6——支承在地面上。前轮4和后轮6可操作地联接至制动组件380,如图38和图39中所示以及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另外,前轮4和后轮6可操作地联接至动传动系组件40。动力传动系组件40可以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例如无级变速器(“CVT”)、驱动轴、前差速器和后差速器。动力传动系组件40将空气从进气组件44引入,这在2013年5月31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VEHICLE(并排式车辆)(代理案号为PLR-06-25448.03P)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No.61/829,743中进一步详述,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动力传动系组件40还可操作地联接至排气组件
42。
[0055] 如在图1至图8中示出的,前轮4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前端8,该前端8至少包括罩10、多个外车身面板12以及前悬架组件14。后轮6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后端16,该后端16至少包括货箱340、动力传动系组件40、进气组件44、排气组件42以及后悬架组件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悬架组件14和后悬架组件18包括旁路减震器,如在2013年5月31日提交的题目为SIDE-BY-SIDE VEHICLE(并排式车辆)(代理案号为PLR-06-25448.03P)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No.61/829,743中进一步详述的,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
[0056] 多功能车辆2的前轮4和后轮6还支承框架组件50和防滚架组件200,框架组件50和防滚架组件200大致沿着多功能车辆2的纵向轴线L延伸,如在图5中示出的。示例性地,框架组件50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以限定操作者区域20。操作者区域20在前端8与后端16之间支承在框架组件50上并且包括用于操作者和多达三个乘客的座椅。更特别地,操作者区域20包括用于操作者和前面乘客的前坐置部140以及用于多达两个后面乘客的后坐置部150。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多个座椅270支承在用于操作者和乘客的操作者区域20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座椅270以并排式构型布置,如在图1中示出的。替代性地,座椅270可以一体化地联接在一起以在前坐置部140中限定长条座椅和/或在后坐置部150中限定长条座椅。
[0057] 如在图1至图5中示出的,操作者区域20还包括多个控制件和附加件。例如,操作者区域20包括转向控制件,该转向控制件可以包括方向盘22和电动动力转向单元。额外的控制件包括节气门控制件,比如加速器踏板、制动踏板和变速杆24。
[0058] 可以支承在操作者区域20内的附加件包括如在图5中示出的多个杯座26以及如在图2中示出的乘客扶手杆28。操作者区域20还可以包括用于对额外的控制件比如仪表32和显示屏34进行支承的仪表板组件30。仪表板组件30还可以支承乘客扶手杆28附近的手套箱36。在操作者区域20中例如前中央控制台38中可以包括额外的存储室。如在图5中最佳地示出的,前中央控制台38也可以支承变速杆24并且前中央控制台38示例性地定位在前坐置部
140的座椅270中间。后中央控制台39可以支撑在后坐置部150的座椅270中间并且后中央控制台39示例性地支承杯座26。另外,后中央控制台39可以包括额外的存储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后中央控制台39与前中央控制台一体地形成,以限定沿纵向延伸穿过操作者区域20的一体式中央控制台。
[0059] 参照图9至图16,框架组件50包括前框架部52、中间框架部54以及后框架部56。框架组件50包括在前框架部52与中间框架部54之间延伸的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以及在中间框架部54与后框架部56之间延伸的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如在图12A中最佳地示出的,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通过多个联接件62联接至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联接件62可以是通过焊接件、粘合剂铆钉螺栓或其他类似的固件联接至框架构件58、60的铸造构件。示例性地,联接件62的一部分可以接纳在框架构件58、60内以用于联接至框架构件58、60。替代性地,联接件62可以与框架构件58、60一体地形成。
[0060] 如在图12A中示出的,联接件62包括联接至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的前部部分62a以及联接至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的后部部分62b。前部部分62a包括与后部部分62b的外表面大体上互补的内表面。以此,当前部部分62a和后部部分62b联接在一起时,联接件62的直径近似等于框架构件58、60的直径。前部部分62a和后部部分62b两者都包括多个孔口63,所述多个孔口63用于接纳穿过其中的螺栓、螺钉、铆钉或其他紧固件以将前部部分62a和后部部分62b联接在一起。
[0061] 替代性地,如在图12B中示出的,联接件62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示出为联接件62’。联接件62’包括联接至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的前部部分62a’以及联接至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的后部部分62b’。前部部分62a’中的一个前部部分包括与相应的后部部分62b’的外表面大体上互补的内表面。类似地,前部部分62a’中的另一前部部分62a’包括与相应的后部部分62b’的内表面大体上互补的外表面。以此,当前部部分62a’和后部部分62b’联接在一起时,联接件62’的直径近似等于框架构件58、60的直径。
[0062] 参照图9至图11,前框架部52包括框架构件64和支柱66。支柱66联接至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并且支柱66沿大致向上方向延伸。支架68支承在支柱66之间并且可以用于支承前悬架组件14、转向控制件、前差速器、或由前框架部52支承的任何其他部件的一部分。另外,支架74可以构造成支承前悬架组件14的一部分。
[0063] 框架构件64包括上部部分64a和下部部分64a。示例性地,上部部分64a沿大致向下方向弯折以限定下部部分64a。上部部分64a联接至中间框架部54,并且下部部分64a联接至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支架70和板构件72也联接至框架构件64的下部部分64b。支架70和板构件72可以构造成支承多个附加件,例如多功能车辆2的系紧件、绞盘组件、拖车钩或其他附加件。另外,支架70和/或板构件72可以构造成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散热器组件、车身面板12或其他部件的一部分。
[0064] 参照图9至图12A,中间框架部54包括上框架构件76、内竖立构件84、外竖立构件90、前部纵向框架管86、前部框架轨88、后部纵向框架管124以及后部框架轨126。上框架构件76联接至前框架部52的框架构件64。上框架构件76呈大致U形并且包括用于将框架组件
50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的联接件80。联接件80可以是通过焊接件、螺栓、粘合剂、铆钉或其他紧固联接至上框架构件76的铸造部件;或者替代性地,联接件80可以与上框架构件76一体地形成。上框架部件76还可以包括支架82,该支架82用于安装多功能车辆2的转向控制件、罩10、车身面板12或其他部件的一部分。
[0065] 中间框架部54的支架构件78可以联接至上框架构件76并且可以对用于仪表板组件30和/或多功能车辆2的附加件例如挡玻璃的支承表面进行限定。另一个支架构件116定位在支架构件78的后方并且大致平行于支架构件78。支架构件116的腿部117可以联接至前部纵向框架管86。支架构件116还包括构造成支承门闩的支架12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以及在图34中最佳地示出的。支架构架78和支架构件116两者都支承转向安装件120,该转向安装件120用于支承转向控制件的一部分比如方向盘22。另外,支架构架78和支架构件116对用于乘客扶手杆28的安装件118进行支承。
[0066] 上框架构件76还联接至内竖立构件84、外竖立构件90以及前部纵向框架管86。内竖立构件84在上框架构件76与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之间延伸。支架85可以支承在至少一个竖立构件84上,以用于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部件。
[0067] 上框架构件76还联接至前部纵向框架管86,该前部纵向框架管86包括上部部分86a和下部部分86b。上部部分86a从上框架构件76向外成一定角度并且还朝向下部部分86b向后成一定角度。下部部分86b大致限定框架组件50的横向外边界,使得下部部分86b之间的空间大致限定框架组件50的宽度。前部纵向框架管86还联接至多个支架,示例性地为支架92、支架110以及支架11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支架92、110和112构造成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部件。支架110和112可以是框架组件50的冲压部件,并且示例性地,框架组件50包括四个支架110和两个支架112。
[0068] 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连接至联接件62,并且更特别地,连接至联接件62的前部部分62a。如在图12A中示出的,联接件62a还连接至后部纵向框架管124,该后前纵向框架管124包括上部部分124a和下部部分124b。示例性地,联接件62的后部部分62b接纳在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下部部分124b内并且可以通过粘合剂、铆钉、焊接件、螺栓和其他紧固件联接至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下部部分124b。替代性地,联接件62的后部部分62b可以与后部纵向框架管124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部纵向框架管86和后部纵向框架管124包括联接件62’,如在图12B中示出的。
[0069] 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上部部分124a包括用于将防滚架组件200联接至框架组件50的联接件125。联接件125可以是与联接件80类似的铸造联接件。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上部部分124a还包括用于将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部件安装至框架组件50的支架135。例如,支架135可以构造成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安全带组件290的臀部牵拉器或其他部分。
[0070] 如在图11中示出的,上框架构件76还联接至外竖立构件90。外竖立构件90在上框架构件76与前部框架轨88之间延伸。前部框架轨88定位在前部纵向框架管86上方。更特别地,前部框架轨88与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大致平行并且前部框架轨88通过支架110和112与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间隔开。以此,支架110和112联接至前部纵向框架管86和前部框架轨88两者。
[0071] 参照图13、图14和图25,中间框架部54还包括定位在支架112上方的安装构件260。安装构件260包括安装突出部262和弹性指状部264。示例性地,安装构件260包括两个安装突出部262和三个弹性指状部264。弹性指状部264构造成接纳前部框架轨88的一部分使得弹性指状部264卡扣到前部框架轨88上。替代性地,诸如螺栓、铆钉或焊接件之类的紧固件可以用于将安装构件260固定至前部框架轨88。安装突出部262包括用于与防滚架组件200联接的孔口,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260定位在支架112上方并且与支架112间隔开。在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260可以联接至支架112或者与支架112一体地形成。
[0072] 前部框架轨88包括联接件114,与联接件62一样,联接件114可以是接纳在前部框架轨88内并且通过粘合剂、焊接件、铆钉、螺栓或其他类似的紧固件联接至前部框架轨88的铸造构件。替代性地,联接件114可以与前部框架轨88一体地形成。如在图12A中示出的,联接件114包括用于将前部框架轨88和后部框架轨126联接在一起的前部部分114a和后部部分114b。后部框架轨126从前部框架轨88向后延伸并且后部框架轨126向上成一定角度以与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上部部分124a联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后部框架轨126中接纳有联接件114的后部部分114b并且诸如焊接件、铆钉、螺栓和/或粘合剂之类的紧固件可以用于将后部部分114b固定在后部框架轨126内。与联接件62一样,联接件114的前部部分114a的内表面与联接件114的后部部分114b的外表面互补。以此,当前部部分114a和后部部分114b联接在一起时,联接件114的直径近似等于框架轨88、126的直径。联接件114的前部部分114a和后部部分114b包括至少一个孔口115,所述至少一个孔口115用于接纳穿过其中的紧固件以将前部部分114a和后部部分114b联接在一起。
[0073] 中间框架部54还包括横向构件94、96、98、128和130。横向构件128在后部纵向框架管的上部部分124a之间延伸。横向构件94、96和98定位在横向构件128的前方并且联接至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如在图11中示出的,横向构件94、96和98在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与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之间延伸。横向构件94定位在横向构件96和98的前方。横向构件98定位在横向构件94和96的后方。横向构件96可以包括用以安装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部件的支架108。
[0074] 另外,示例性中间框架部54包括支承构件100,该支承构件100可以大致定位在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与横向构件94之间。另外,支架102可以支承在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之间并且可以定位在横向构件98的后方。支架104示例性地支承在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与横向构件96之间。类似地,支架106支承在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与横向构件98之间。
[0075] 横向构件130定位在横向构件94、96和98的后方并且联接至前部纵向框架管86的下部部分86b以及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支架134可以支承在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与横向构件130之间。横向构件130还联接至支承构件132。支承构件132向后延伸并且与横向构件136和支架138联接。
[0076] 如在图13和图14中示出的,中间框架部54还包括前坐置部140和后坐置部150。后坐置部150位于前坐置部140后方并且后坐置部150可以相对于前坐置部140升高以允许后面乘客越过操作者和前面乘客来观察前方。示例性地,前坐置部140和后坐置部150位于相对于地面的相同高度处。
[0077] 前坐置部140包括前部座椅轨142、后部座椅轨144、在前部座椅轨142与后部座椅轨144之间延伸的通道构件145以及地板组件309。前部座椅轨142与后部座椅轨144大致平行。前部座椅轨142包括用于将座椅270的前部部分固定至框架组件50的杆141。前部座椅轨142通过紧固件149联接至支架110和/或前部框架轨88。前部座椅轨142还联接至用于变速杆24的杆支承构件148。杆支承构件148通过支承构件146联接至后部座椅轨144。
[0078] 后部座椅轨144联接至支架112和/或前部框架轨88。更特别地,如在图14中示出的,后部座椅轨114包括联接构件147,该联接构件147通过紧固件149联接至后部座椅轨114和支架112。示例性地,联接构件147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支架112的内侧。后部座椅轨144还包括用于将座椅270联接至框架组件50的销14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由于销143以可拆卸的方式联接至座椅270,因此销143允许座椅270从前坐置部140移除。后部座椅轨114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安全带组件290的臀部位置或其他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架159。
[0079] 在图9和图10中最佳地示出了后坐置部150。示例性后坐置部150包括前部座椅轨152、后部座椅轨154、在前部座椅轨152与后部座椅轨154之间延伸的通道构件155以及地板组件310。前部座椅轨152包括用于将后座椅270的前部部分固定至框架组件50的杆151。前部座椅轨152通过紧固件联接至支架110和/或后部框架轨126。
[0080] 后部座椅轨154联接至竖立支架160并且包括用于将座椅270以可拆卸的方式联接至框架组件50的销153。后部座椅轨154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安全带组件290的臀部位置或其他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架157。
[0081] 参照图9至图11,后框架部56包括竖立构件162、横向构件164、后框架构件166以及成角度构件168。竖立构件162联接至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和横向构件128。另外,竖立构件162联接至成角度构件168,该成角度构件168在竖立构件162与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上部部分124a之间延伸。竖立构件162可以包括支承板170。
[0082] 中间框架部54的横向构件128还联接至后框架构件166,该后框架构件166包括竖立部166a和纵向部166b。更特别地,后框架构件166的纵向部166b联接至横向构件128和货箱支承组件174。纵向部166b可以包括用于与防滚架组件200联接的支架17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后框架构件166的竖立部166a联接至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并且支承横向杆176和支架组件178。横向杆176和支架组件178支承位于多功能车辆2的后端16处的各个部件,例如尾灯、货箱340、系紧件和/或拖车钩。
[0083] 参照图15和图16,框架组件50还包括防护板组件180,该防护板组件180用于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构件以及用于保护多功能车辆2的动力传动系组件40和其他部件。防护板组件180示例性地包括大致与前框架部52、中间框架部54和后框架部56分别对应的前防护板182、中间防护板184和后防护板18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防护板182、中间防护板184和后防护板186以可移除的方式彼此联接;然而,在多功能车辆2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中,防护板组件180可以是一体式部件。前防护板182、中间防护板184和后防护板186包括弹性指状部188,该弹性指状部188部分地围绕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和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延伸。换句话说,弹性指状部188卡扣到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和后纵向延伸框架构件60上。
[0084] 参照图17至图26,防滚架组件200联接至框架组件50并且包括前防滚架部202、中间防滚架部204以及后防滚架部206。前防滚架部202包括竖立构件208,该竖立构件208通过联接件80联接至中间框架部54的上框架构件76。联接件80可以是构造成将前防滚架部202支承在框架组件50上的铸造构件。竖立构件208朝向中间防滚架部204向后成一定角度并且竖立构件208大致彼此平行。
[0085] 中间防滚架部204包括前横向构件210、前纵向构件212、中间横向构件214、后纵向构件216、后横向构件218、前部竖立构件220以及后部竖立构件222。中间防滚架部204还可以至少包括用于将后面乘客保持在多功能车辆2中的支撑杆246。可以包括额外的支撑杆246以将操作者和前面乘客保持在多功能车辆2中。
[0086] 前横向构件210联接至前纵向构件212。支架224可以包括在中间防滚架部204上以便于前横向构件210与前纵向构件212之间的联接。替代性地,前横向构件210可以与前纵向构件212一体地形成。
[0087] 前纵向构件212从前横向构件210向后延伸以通过联接件组件226与中间横向构件214联接,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中间横向构件214还通过联接件组件226联接至前部竖立构件220。前部竖立构件220从中间横向构件214横向地向外延伸并且从中间横向构件214沿大致向后方向成一定角度。前部竖立构件220的下端包括用于联接至中间框架部54的安装构件260的安装支架234,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前部竖立构件220还可以对用于门组件350的铰链236和闩安装件237进行支承,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
[0088] 横向杆228在前部竖立构件220之间延伸并且可以包括用于将多功能车辆2的附加件和/或其他部件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的闩构件230。例如,闩锁构件230可以构造成支承座椅270的一部分。另外,前部竖立构件220和横向杆228还支承用于安全带组件290的牵拉器安装件232。横向杆228还用作在多功能车辆2的操作期间的用于后面乘客的扶手杆。
[0089] 后纵向构件216定位在中间横向构件214和前部竖立构件220的后方。后纵向构件216还联接至联接件组件226并且向后延伸以与后横向构件218联接。后横向构件218通过联接件组件226联接至后部竖立构件222。
[0090] 后部竖立构件222从后横向构件218横向地向外延伸并且从后横向构件218沿大致向后方向成一定角度。后部竖立构件222可以通过联接件125联接至后部纵向框架管124的上部部分124a。联接件125可以是构造成将防滚架组件200支承在框架组件50上的铸造构件。横向杆238在后部竖立构件222之间延伸。
[0091] 如在图17至图20中示出的,后防滚架部206包括构件240,该构件240从后横向构件218向后并向下成一定角度。构件240包括与本文中详述的联接件80和125类似的联接件
242,并且联接件242可以是构造成与在后框架构件166的纵向部166b上的支架172联接的铸造构件。构件240还可以包括安装件244,该安装件244用于将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附加件和/或部件支承在防滚架组件200上。
[0092] 参照图21和图22,联接件组件226包括联接本体250,该联接本体250具有联接突出部252和联接端254。更特别地,联接本体250包括面向前的联接突出部252a、面向后的联接突出部252b、外联接端254a以及内联接端254b。面向前的联接突出部252a通常与面向后的联接突出部252b相反并且大致垂直于联接端254。联接本体250构造成将防滚架组件200的四个构件连结在一起。示例性地,防滚架组件200包括四个联接件组件226。与联接件62、80和125类似,联接件组件226由可以通过焊接件、粘合剂、铆钉、螺栓或其他紧固件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的铸造部件构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联接件组件226可以与防滚架组件200一体地形成。
[0093] 面向前的联接突出部252a构造成与联接突出部256a联接,该联接突出部256a从前纵向构件212和后纵向构件216向后延伸。面向前的联接突出部252a的外表面与联接突出部256a的内表面大致互补,使得当突出部252a和256a连结在一起时,突出部252a和256a的直径与纵向构件212和216的直径近似相同。
[0094] 类似地,面向后的联接突出部252b构造成与联接突出部256b联接,该联接突出部256b从后防滚架部206的后纵向构件216和构件240向前延伸。面向后的联接突出部252b的外表面与联接突出部256b的内表面大致互补,使得当突出部252b和256b连结在一起时,突出部252b和256b的直径与后纵向构件216和构件240的直径近似相同。联接突出部252和256各自包括构造成接纳紧固件259的多个孔口258。
[0095] 联接端254构造成被接纳在中间横向构件214、后横向构件218、前部竖立构件220以及后部竖立构件222中。更特别地,如在图20至图22中示出的,外联接端254a构造成接纳在前部竖立构件220和后部竖立构件222内。内联接端254b——与外联接端254a大致相反——构造成被接纳在中间横向构件214和后横向构件218内。
[0096] 如在图22和图25两者中示出的,后纵向构件216从中间横向构件214向内成一定角度。以此,后纵向构件216的前部端与后纵向构件216的后部端横向地偏离距离(d),如在图22中示出的。以这样的方式,后纵向构件216的前部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后纵向构架216的后部端之间的距离。
[0097] 参照图23至图25,前部竖立构件220通过安装支架234联接至中间框架部54的安装构件260。更特别地,安装支架234接纳在安装构件260的安装突出部262上方,使得突出部262中的孔口与安装支架234中的孔口对准。紧固件266被接纳穿过安装支架234和突出部
262中的孔口,以将前部竖立构件220联接至框架组件50。安装支架234可以包括板构件268。
板构件268可以构造成使防滚架组件200与框架组件50之间的连接被加强、对准或支承。替代性地,板构件268可以构造成支承多功能车辆2的各个部件或附加件,例如安全带组件290的一部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板构件268可以支承安全带组件290的带子。
[0098] 安装支架234和安装构件260可以是通过粘合剂、焊接件、铆钉、螺栓或其他紧固件联接至前部竖立构件220和后部框架轨88的铸造部件。替代性地,安装支架234和安装构件260可以是冲压构件。示例性地,位于前部竖立构件220上的安装支架234是冲压构件并且位于前部框架轨88上的安装构件260是铸造构件。
[0099] 如在图26中示出的,防滚架组件200定位在框架组件50上方并且大致限定防滚架组件200与框架组件50之间的操作者区域20。如本文中详述的,操作者区域20包括用于操作者以及多达三个乘客的座椅270。如在图27中示出的,座椅270包括座椅靠背272、座椅底部274以及座椅框架组件276。座椅靠背272可以与座椅底部274分离,或者可以与座椅底部一体地形成以限定一体式座椅270。
[0100] 座椅框架组件276包括座椅基部278、座椅轨280、支承构件282、覆盖构件284以及杆或把手286。座椅基部278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坐置部140和/或150,并且更特别地,分别联接至座椅轨142、144和/或152、154。示例性地,座椅基部278构造成接合销143和/或153以将座椅基部278联接至框架组件50。如果期望从多功能车辆2移除座椅270,可以移动杆286以释放座椅基部278与销143和/或153之间的连接,如在2012年5月4日提交的题目为ATV HAVING ARRANGEMENT FOR A PASSENGER(具有用于乘客的装置的全地形车辆)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2/0212013中进一步详述的,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
[0101] 座椅基部278可操作地联接至座椅轨280。座椅轨280固定至座椅底部274并且构造成相对于座椅基部278滑动或以其他方式移动。以此,可以调节座椅270的纵向位置。座椅轨280联接至支承构件282和覆盖构件284。覆盖构件284可以构造成卡扣或夹在支承构件282上。替代性地,覆盖构件284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联接至支承构件282。覆盖构件284包括多个孔口,所述多个孔口可以接纳用于将座椅270固定在操作者区域20内的安装部件。另外,覆盖构件284具有圆角而不是以尖锐的90度角定向的拐角。以此,座椅框架组件276的面向后面乘客的后表面是大致光滑的以改善用于后面乘客的人体工程学。另外,由于座椅框架组件276的后表面是光滑的,因此后面乘客不太可能在多功能车辆2的操作期间在他们的腿接触前坐置部140的座椅270的情况下而使他们的腿受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覆盖构件284由聚合材料例如橡胶构成。
[0102] 如在图28和图29中示出的,座椅270可以包括安全带组件290。安全带组件290可以包括臀部牵拉器、带子比如腰带和/或肩带、卡扣或闩机构以及肩部牵拉器292。替代性地,安全带组件290可以构造成具有单个牵拉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安全带组件290可以可操作地联接至多功能车辆2的电气系统,使得多功能车辆2的速度受安全带组件290的状态影响。例如,可以在电气系统的传感器确定操作者和/或乘客未正在使用安全带组件290的情况下限制多功能车辆2的速度。
[0103] 安全带组件290的腰带和/或臀部牵拉器可以联接至安装支架234和/或安装构件260。肩部牵拉器292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并且更特别地,用于前坐置部140中的座椅270的肩部牵拉器292可以联接至前部竖立构件220,并且用于后坐置部150中的座椅270的肩部牵拉器292可以联接至后部竖立构件222、横向杆228和/或横向杆238。
[0104] 肩部牵拉器292包括牵拉器本体294、肩带296、紧固件298和销300。牵拉器本体294容纳肩带296并且牵拉器本体294还防止与肩带296之间的干扰。紧固件298为被接纳穿过牵拉器安装件232的孔口302的示例性的带螺纹的螺栓。紧固件304——示例性地为带螺纹的螺母——联接至紧固件298以将牵拉器本体294固定至牵拉器安装件232。牵拉器本体294的销300延伸通过牵拉器安装件232的孔口306。
[0105] 如在图30至32中示出的,当坐置于操作者区域20中的座椅270上时,后面乘客的脚接触后坐置部150的地板组件310。类似地,前面乘客的脚接触前坐置部140的地板组件309。在下文中,描述了后坐置部150的地板组件310,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前坐置部140的地板组件309可以具有与地板组件310的构型类似的构型。地板组件310包括地板面板312和排放组件314。排放组件314包括帽部316,该帽部316构造成靠着位于地板面板312中的孔口318进行密封。以此方式,帽部316可以从孔口318移除以允许在清洁操作者区域20时流体、污垢以及其他碎屑通过孔口318落下。
[0106] 后坐置部150的地板面板312与前弧形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内侧面板322、外侧面板324、后弧形面板334以及后竖向面板336一体地形成或者以其他方式联接至前弧形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内侧面板322、外侧面板324、后弧形面板334以及后竖向面板336。如在图31和图32中示出的,地板面板312定位在框架组件50下方。更特别地,地板面板312定位在至少框架组件50的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的顶部表面、横向构件98以及横向构件130下方。另外,如在图31和图32中示出的,前弧形面板320和前竖向面板330定位在前坐置部
140中的座椅270的下方,并且更特别地,定位在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和144中间。以此,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因后面乘客可以将他们的腿部向前伸展和在前坐置部140中的座椅270下面伸展而增加。
[0107] 另外,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因联接构件147在支架112上的构型而增加。更特别地,由于联接构件147联接至支架112而不是联接至地板面板312,因此联接构件147不会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干涉。换句话说,后面乘客可以将他们的脚放置在地板面板312的任何部分上而不会与前坐置部140的其他部件相互干涉。以此,保持了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的宽度并且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的宽度不会由于前坐置部140的任何部件而减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联接构件147支承在支架112上而不是地板组件310上,给后面乘客提供了额外的1.5英寸的腿部空间。
[0108] 如在图32中示出的,前竖向面板330包括唇状部338,该唇状部338定位在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下面并且联接至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以此,地板组件310联接至前坐置部140。类似地,后竖向面板336包括唇状部332,该唇状部332定位在后坐置部150的座椅轨152下面以便将地板组件310联接至后坐置部150。另外,外侧面板324包括唇状部338,该唇状部338在前部框架轨88上方延伸并且与外车身面板,示例性地与踏脚板374联接。内侧面板322联接至后中央控制台39。
[0109] 如在图31中最佳地示出的,后中央控制台39的截面轮廓朝向支承杯座26的顶部表面向内成一定角度。示例性地,后中央控制台39的外形或轮廓大致限定了倒“U”形。以此,后中央控制台39的侧壁远离地板组件310成一定角度。以此方式,通过使后中央控制台39远离地板组件310成一定角度,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的宽度增大,使得后面乘客的膝盖或者大腿可以靠置在后中央控制台39和/或内侧面板322上。
[0110] 前弧形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后弧形面板334和后竖向面板336联接至内侧面板322和外侧面板324以限定用于后面乘客的脚部空间。前弧形面板320和后弧形面板334朝向地板面板312向下成一定角度,这可以便于清洁地板组件310。换句话说,弧形面板320和334成角度成将污垢、碎屑和流体引向排放组件314。另外,前弧形面板320的弧形和成角度的外形构造成给后面乘客提供固定踏板式脚踏板,以提高后面乘客的人体工程学和/或稳定性。更特别地,前弧形面板320可以与地板面板312成大约50度至75度的角度,以给后面乘客提供固定踏板并且以使碎屑、污垢和流体朝向排放组件314成一定角度。示例性地,前弧形面板320可以相对于地板面板312成大约67度的角度。
[0111] 如在图33至图35中示出的,当坐置于操作者区域20中的座椅270上时,后面乘客的脚可以接触后坐置部150的地板组件31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地板组件31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示出为地板组件310’。地板组件310’包括地板面板312’和排放组件314。
[0112] 后坐置部150的地板面板312’与前成角度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前平面面板331’、内侧面板322’、外侧面板324’、后弧形面板334’以及后竖向面板336’一体地形成或者以其他方式联接至前成角度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前平面面板331’、内侧面板322’、外侧面板324’、后弧形面板334’以及后竖向面板336’。如在图34和图35中示出的,地板面板
312’定位在框架组件50下方。更特别地,地板面板312’定位在至少框架组件50的前纵向延伸框架构件58的顶部表面、横向构件98以及横向构件130下方。另外,如在图34和图35中示出的,前成角度面板320’、前平面面板331’和前竖向面板330’定位在前坐置部140中的座椅
270下方,并且更特别地,定位在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和144中间。以此,用于后面乘客的腿部空间因后面乘客可以将他们的腿部向前伸展和在前坐置部140的座椅270下面伸展而增大。
[0113] 如在图35中示出的,前平面面板331’包括唇状部338’,该唇状部338’定位在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下面并且联接至前坐置部140的座椅轨142。以此,地板组件310’联接至前坐置部140。类似地,后竖向面板336’包括唇状部332’,该唇状部332’定位在后坐置部150的座椅轨152下面以将地板组件310’联接至后坐置部150。另外,外侧面板324’包括唇状部338’,该唇状部338’在前部框架轨88上方延伸并且与外车身面板示例性地与踏脚板374联接。外侧面板324’还包括用于容置联接构件147的切口。内侧面板322’联接至后中央控制台39。
[0114] 前成角度面板320’、前竖向面板330’、后弧形面板334’以及后竖向面板336’联接至内侧面板322’和外侧面板324’以限定用于后面乘客的脚部空间。前成角度面板320’和后弧形面板334’朝向地板面板312’向下成一定角度,这可以便于清洁地板组件310’。换句话说,前成角度面板320’和后弧形面板334’成角度成将污垢、碎屑和流体引向排放组件314。另外,前成角度面板320’的弧形和成角度的外形构造成给后面乘客提供固定踏板式脚踏板,以提高后面乘客的人体工程学和/或稳定性。更特别地,前成角度面板320’可以与地板面板312’成大约15度至35度的角度,以给后面乘客提供固定踏板并且以使污垢、碎屑和流体朝向排放组件314成一定角度。示例性地,前成角度面板320’可以相对于地板面板312’成大约23度的角度。
[0115] 为了封闭操作者区域20,门组件350可操作地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和框架组件50。在图33至图37中示出了门组件350并且门组件350包括前门352和后门354,其中,前门
352各自具有外盖356和门框架358,后门354各自具有外盖360和门框架36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门框架358、362是冲压部件。前门352紧靠在前坐置部140上并且后门紧靠在后坐置部
150上。前门352包括闩机构364,该闩机构364支承在门框架358和框架组件50的支架122上。
[0116] 另外,前门352构造成通过铰链236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枢转或旋转。铰链236联接至防滚架组件200的前部竖立构件220。铰链236还通过紧固件372联接至门框架
358。如在图35中示出的,门框架358包括比铰链236的孔口239更大的开槽孔口359。以此,开槽孔口359允许调节铰链236相对于门框架358的定位。铰链236在门框架358上的可调节性适应门组件350、防滚架组件200与框架组件50之间的各种公差。更特别地,可以相对于铰链
236调节前门352的位置而不需要移除外盖356。
[0117] 后门354包括支承在门框架362和闩安装件237上的闩机构366。更特别地,如在图35中示出的,闩机构366包括冲击板367,该冲击板367具有冲击杆367a和调节孔口367b。冲击板267通过紧固件370联接至闩安装件237。调节孔口367b相对于冲击杆367a和/或紧固件
370可以是尺寸过大的或带槽的以便允许冲击杆367a在冲击板367上的调节和/或冲击板
367在闩安装件237上的调节。以此方式,门组件350是可调节的以适应门、闩锁和框架组件的各种尺寸以及门组件350、防滚架组件200以及框架组件5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公差。前门
352的闩机构364可以以与后门354的闩机构366相同的方式而构造。
[0118] 后门354构造成通过联接至支撑杆246和门框架362的铰链368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枢转或旋转。门框架362还可以以与以上关于前门352详述的相同的方式构造成具有开槽孔口以允许调节的后门354相对于铰链368的定位而不需要移除外盖360。
[0119] 脚踏板374支承在框架组件50和/或防滚架组件200的前部竖立构件220上并且示例性地定位在门组件350下方,如在图33和图36中示出的。前面板376联接至脚踏板374和前部竖立构件220。前面板376可以隐藏铰链236的一部分。类似地,后面板378联接至脚踏板374、后部竖立构件222和/或支撑杆246。后面板378向后成一定角度以防止与进出后坐置部
150的行为干涉。另外,脚踏板374包括凹口375,该凹口375还增加了用于进出后坐置部150的空间量。
[0120] 如在图37中最佳地示出的,门组件350的前门352和后门354从框架组件50和防滚架组件200横向向外延伸。示例性地,门352和门354的一部分向外弓出以增大用于操作者和乘客的臂部空间。以此,在操作者区域20中给操作者和乘客提供了额外的空间。
[0121] 参照图38和图39,多功能车辆2还包括制动组件380。制动组件380包括毂381、制动盘382、制动钳384以及制动流体线路385。制动钳384包括制动衬386和活塞388。示例性活塞388可以是不锈的以减小在制动多功能车辆2时所产生的热量。另外,可以增加制动盘382的厚度以减小在制动多功能车辆2时所产生的热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动盘382的厚度可以增加大约0.060英寸。
[0122] 尽管本发明已经被描述为具有示例性的设计,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在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被进一步修改。因此,本申请意于覆盖本发明的利用了其一般原理的任何变体、用途或改型。此外,本申请意于在本公开内容的变形落入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已知的或惯例的实践内时覆盖这种变形。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