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作业;运输 / 铁路 / 连接器;牵引缓冲装置(一般的车辆连接入B60D) / 连接装置和具有该连接装置的牵引驱动车或牵引滑架

连接装置和具有该连接装置的牵引驱动车或牵引滑架

申请号 CN201480001430.3 申请日 2014-03-05 公开(公告)号 CN104334377B 公开(公告)日 2016-05-25
申请人 托马克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中勤;
摘要 一种用于连接到连接臂(7)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0)、 连接杆 (30)和杆保持部(26b)。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0)具有供连接臂(7)插入的第一和第二引导空间(K)。第一和第二贯通孔(H)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杆引导部(22)中,第一和第二杆引导部(22)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引导空间(K)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臂容纳部(26),第一和第二臂容纳部(26)被插入第一或第二引导空间(K)的连接臂(7)推动从待机状态转动。第一和第二臂容纳部(26)通过 连杆 构件(40)连接。连接杆(30)穿过第一和第二贯通孔(H)。当第一臂容纳部(26)处于待机状态时,杆保持部(26b)将连接杆的下端 支撑 在第一引导空间(K)内。当第一臂容纳部(26)从待机状态转动时,杆保持部(26b)与第一臂容纳部(26)一起转动,并允许连接杆(30)穿过第二贯通孔(H),以便允许连接杆(30)连接到插入第一引导空间(K)或第二引导空间(K)的连接臂(7)。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连接到牵引用连接臂的连接装置,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中形成有将要插入所述连接臂的第一引导空间;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下方,所述第二连接部中形成有将要插入所述连接臂的第二引导空间;
第一杆引导部,所述第一杆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空间的上方,所述第一杆引导部中形成有第一贯通孔;
第二杆引导部,所述第二杆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空间的上方,所述第二杆引导部中形成有第二贯通孔;
第一臂容纳部,当将所述连接臂插入所述第一引导空间时,由所述连接臂推动所述第一臂容纳部从待机状态转动;
第二臂容纳部,当将所述连接臂插入所述第二引导空间时,由所述连接臂推动所述第二臂容纳部从待机状态转动;
连杆构件,所述连杆构件被构造成连接所述第一臂容纳部和所述第二臂容纳部,使得所述第一臂容纳部和所述第二臂容纳部彼此同步转动;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以及
杆保持部,所述杆保持部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臂容纳部处于所述待机状态时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支撑在所述第一引导空间内,且所述杆保持部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臂容纳部从所述待机状态转动时与所述第一臂容纳部一起转动以允许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以便允许所述连接杆与插入所述第一引导空间或插入所述第二引导空间的所述连接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容纳部和所述第二臂容纳部中的每一方在所述待机状态时均相对于所述连接臂插入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被构造成当所述杆保持部允许所述连接杆移动时所述连接杆由于其自身重量朝向所述第二贯通孔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相同的垂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构件设置在当连接到所述连接杆的所述连接臂围绕所述连接杆转动时所述连杆构件避免与所述连接臂相干涉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引导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续并且被构造成引导所述连接杆的上下方向移动的圆筒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杆的上部设置有直径比所述圆筒部的内径大的凸缘部,以及在所述圆筒部的上方设置有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被构造成减轻由于自身重量而下落的所述连接杆的凸缘部与所述圆筒部之间的冲击。
8.一种牵引驱动车,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安装于所述牵引驱动车。
9.一种牵引滑架,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

说明书全文

连接装置和具有该连接装置的牵引驱动车或牵引滑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牵引体彼此连接的连接装置,以及设有该连接装置的牵引驱动车或牵引滑架(carriage)。

背景技术

[0002] 在诸如机场的航空器牵引、生产线的滑架牵引等各种牵引操作中,将一个牵引体与另一个牵引体彼此连接。其结果是,一个牵引体牵引另一个牵引体。
[0003] 在上述牵引操作中彼此连接的牵引体通过例如如下构造连接在一起。该构造具有配备有连接装置的一个牵引体和配备有朝向该连接装置延伸的连接臂的另一个牵引体。连接装置具有供另一个牵引体的连接臂插入的连接部以及连接连接部与连接臂的连接杆。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和连接臂分别配备有贯通孔。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和连接臂通过连接杆彼此连接。例如日本特开2008-189064号公报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在上述传统连接装置中,限制允许将连接臂插入连接部的高度。因而,当连接臂的高度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时,可能难以连接两个牵引体。因而,需要连接装置即使在从一个牵引体朝向另一个牵引体延伸的连接臂的高度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牢固地连接两个牵引体。
[0006]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用于连接到连接臂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杆引导部、第二杆引导部、第一臂容纳部、第二臂容纳部、连杆构件和杆保持部。第一连接部中形成供连接臂插入的第一引导空间。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下方,第二连接部中形成供连接臂插入的第二引导空间。第一杆引导部设置在第一引导空间上方,第一杆引导部中形成第一贯通孔。第二杆引导部设置在第二引导空间上方,第二杆引导部中形成第二贯通孔。当连接臂插入第一引导空间时,通过连接臂推动第一臂容纳部从待机状态转动。当连接臂插入第二引导空间时,通过连接臂推动第二臂容纳部从待机状态转动。连杆构件连接第一臂容纳部和第二臂容纳部使得第一臂容纳部和第二臂容纳部彼此同步转动。连接杆穿过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当第一臂容纳部处于待机状态时,杆保持部将连接杆的下端支撑在第一引导空间中。当第一臂容纳部从待机状态转动时,杆保持部与第一臂容纳部一起转动,并允许连接杆穿过第二贯通孔,使得允许连接杆连接到插入第一引导空间或第二引导空间的连接臂。
[0008] 因而,连接装置在上方和下方具有多个连接部。当连接臂插入第一引导空间或第二引导空间中时,连接杆穿过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连接杆和连接臂被连接在一起。即使当连接臂的竖直位置改变时,也可以将连接臂插入第一引导空间或第二引导空间。其结果是,连接装置连接到连接臂。
[0009] 根据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臂容纳部和所述第二臂容纳部中的每一方可以在所述待机状态时均相对于所述连接臂插入的方向倾斜。根据另一方面,所述连接杆可以当所述杆保持部允许所述连接杆移动时由于其自身重量朝向所述第二贯通孔移动。根据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可以位于相同的垂直线上。
[0010] 根据另一方面,所述连杆构件可以设置在当连接到所述连接杆的所述连接臂围绕所述连接杆转动时所述连杆构件避免与所述连接臂相干涉的位置。因而,能够防止连杆构件与连接臂彼此接触,该彼此接触将损害连杆构件与连接臂。
[0011] 根据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杆引导部可以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续并且被构造成引导所述连接杆的上下方向移动的圆筒部。这使得能够防止连接杆摇晃。
[0012] 根据另一方面,在所述连接杆的上部可以设置有直径比所述圆筒部的内径大的凸缘部。在所述圆筒部的上方可以设置有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被构造成减轻由于自身重量而下落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冲击。因而,能够防止连接杆与圆筒部之间的接触。其结果是,减少了施加于连接杆和圆筒部的冲击。这使得能够提高这两个构件的耐久性。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示出了牵引驱动车牵引航空器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4] 图2是牵引驱动车的侧视图;
[0015] 图3是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6] 图4是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0017] 图5是连接装置的平面图;
[0018] 图6是连接装置的后视图;
[0019] 图7是连接装置和连接臂处于连接臂插入连接装置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0] 图8是连接装置和连接臂处于当连接臂已开始插入连接装置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1] 图9是连接装置和连接臂处于当连接臂和连接装置彼此连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2] 图10是连接到连接装置的连接臂朝向连杆构件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3] 图11是牵引滑架的侧视图;以及
[0024] 图12是牵引滑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如图1和图2所示,将连接装置10安装在牵引驱动车的后端,牵引驱动车被构造成牵引机场地面的航空器3。牵引驱动车1利用将连接装置10连接到安装于航空器3的轮轴上的牵引连接车5的连接臂7来牵引航空器3。在这种连接状态中,朝向连接装置10延伸的连接臂7被插入连接装置10。因而,连接装置10和连接臂7彼此连接。
[0026] 如图3至图10所示,连接装置10具有能够与连接臂7连接的上下两个连接部20。连接装置10具有用于将连接臂7连接到上方的连接部20或下方的连接部20的连接杆30。图4和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如何将连接臂7相对地插入连接装置10中。
[0027] 每个连接部20均包括引导空间K、引导下部24和臂容纳部26(见图3和图4)。引导空间K使得连接臂7能够插入连接部20。杆引导部22设置于引导空间K上方。引导下部24设置于引导空间K下方。臂容纳部26设置在杆引导部22与引导下部24之间。当将连接臂7插入引导空间K时,臂容纳部26与连接臂7相干涉。
[0028] 杆引导部22位于插入连接装置10的连接臂7上方(见图4)。引导下部24位于插入的连接臂7下方。引导下部24的后端具有向下倾斜的引导面24a。引导面24a有助于使连接臂7平滑地插入引导空间K。
[0029] 每个连接部20的杆引导部22和引导下部24均设有用于引导连接杆30竖直移动的贯通孔H(见图3、图4和图7)。各连接部20的贯通孔H在竖直方向上配置在一直线上。每个贯通孔H的内径均大于连接杆30的外径。因此,能够将连接杆30竖直插入各连接部20的贯通孔H。
[0030] 上方的连接部20的杆引导部22设有用于引导连接杆30竖直移动的圆筒部22a(见图3、图4和图6)。竖直穿过圆筒部22a延伸的圆筒部贯通孔SH1与贯通孔H连续。圆筒部贯通孔SH1的内径被设为与连接杆30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圆筒部22a能够防止当连接杆30在竖直方向移动时连接杆30的摇晃。为了利于连接杆30的竖直移动,各贯通孔H的内径大于圆筒部贯通孔SH1的内径。
[0031] 将圆筒部22a的外径设定为与连接杆30的凸缘部30a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见图6和图7)。因此,当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从图7示出的杆保持位置下落时,凸缘部30a被圆筒部22a的端部抵挡。将环状缓冲构件28设置于圆筒部22a的端部(见图3和图7)。因而,连接杆30的凸缘部30a被缓冲构件28抵挡。因此,缓和了施加到圆筒部22a和施加到凸缘部30a的冲击。
[0032] 缓冲构件28由例如具有预定厚度的橡胶制成。在缓冲构件28的中央部处,形成竖直延伸通过缓冲构件28的缓冲构件贯通孔SH2(见图3)。将缓冲构件贯通孔SH2设置为与圆筒部贯通孔SH1连续。将缓冲构件贯通孔SH2的内径设为与连接杆30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因而允许连接杆30的插入。
[0033] 如图9所示,将连接杆30设为允许其穿过各连接部20的贯通孔H的尺寸。连接杆30的顶部处设有凸缘部30a,凸缘部30a的直径大于圆筒部贯通孔SH1的内径和缓冲构件贯通孔SH2的内径。在凸缘部30a上方设有拉出环32,拉出环32便于由操作人员执行的拉出连接杆30的操作。
[0034] 臂容纳部26由具有预定厚度的板形成。如图4和图7所示,将臂容纳部26以倾斜的待机状态安装在各自的连接部20内。当将连接臂7插入任一引导空间K时,处于待机状态的任一臂容纳部26与连接臂7相干涉,并向上转动。处于待机状态的每个臂容纳部26在前后方向上与各连接部20的各贯通孔H的轴线交叉。该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各臂容纳部26从后向前地向下倾斜。
[0035] 每个臂容纳部26的上端部安装于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后方的转动支撑棒27。转动支撑棒27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杆引导部22。因此,臂容纳部26以能够竖直转动的方式被转动支撑棒27支撑(见图4)。通过将转动支撑棒27穿过设置在贯通部26a(见图3)的左右侧处的孔部,使臂容纳部26安装到转动支撑棒27。
[0036] 臂容纳部26的下端处于自由状态。如图7所示,臂容纳部26的自由端部在引导下部24的贯通孔H的前方保持与引导下部24相接触。如图9所示,臂容纳部26的自由端部与连接臂7相干涉,并向上转动到杆引导部22的附近。在图9示出的状态中,臂容纳部26已向上转动。
[0037] 每个臂容纳部26设有贯通部26a(见图3)。贯通部26a以当臂容纳部26已经向上转动时连接杆30能在竖直方向上穿过的方式形成。贯通部26a形成于臂容纳部26的中间区域和上方区域。贯通部26a通过将臂容纳部26倾斜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切出臂容纳部26而形成。
[0038] 上方的臂容纳部26具有形成贯通部26a的下端的壁,该壁形成杆保持部26b(见图3和图4)。当臂容纳部26处于待机状态时,杆保持部26b从下方支撑连接杆30以将连接杆30保持在杆保持位置(见图4和图6)。在杆保持位置,杆保持部26b将连接杆30的下端保持在上方的引导空间K内。因此,防止了连接杆30穿过上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下部24的贯通孔H和穿过下方的连接部20的贯通孔H。如图8所示,杆保持位置设定于比插入上方的连接部20的连接臂7高的位置处。
[0039] 随着臂容纳部26转动,杆保持部26b被定位在如下位置。当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处于待机状态时,杆保持部26b与插入在上方的连接部20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内的连接杆30相干涉。当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已向上转动时,杆保持部26b不与穿过各连接部20的贯通孔H的连接杆30相干涉。
[0040] 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通过连杆构件40连接,使得当任一臂容纳部26从待机状态向上转动时,两个臂容纳部26彼此同步都向上转动(见图3至图9)。
[0041] 连杆构件40具有连接板44和结合板42。连接板44以使两结合板42能进行连动的方式连接结合板42。结合板42将连接板44保持在避免与连接臂7相干涉的位置。将连接臂7插入一个连接部20内以与连接杆30连接。连接臂7围绕连接杆30转动。连杆构件40配置在当连接臂7朝向连杆构件40转动时能够避免连杆构件40与连接臂7相干涉的位置处(见图8)。
[0042] 在每个臂容纳部26的左侧,将各结合板42的一端固定在避免与插入在连接部20内的连接臂7相干涉的位置处(见图4)。如图8所示,每个结合板42以比臂容纳部26平缓的坡度向下倾斜。
[0043] 每个结合板42具有固定于各臂容纳部26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转动轴棒R设置于各结合板42的第二端(见图3和图4)。连接板44安装于结合板42的转动轴棒R。以相对于结合板4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连接板44。
[0044] 通过连杆构件40连接的臂容纳部26能够彼此连动地移动;两个臂容纳部26彼此同步竖直转动。在待机状态,连接杆30被杆保持部26b保持在杆保持位置。臂容纳部26通过与插入在上下方的引导空间K中的一方的连接臂7干涉而移动。因此,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下落,并释放由杆保持部26b实现的保持(见图7)。
[0045] 在连接臂7的前端处设置臂贯通孔LH1,连接杆30能够穿过臂贯通孔LH1(见图4)。因而,如图9所示,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下落,并穿过连接部20的贯通孔H并且穿过连接臂7的臂贯通孔LH1。因此,连接臂7所插入的连接部20与连接臂7彼此连接。
[0046] 当将连接臂7插入上下方的引导空间K中的任一方时,能够使连接臂7与连接部20连接。首先,将说明将连接臂7插入上方的引导部的方法。
[0047] 如图7所示,在将连接装置10与连接臂7彼此连接之前,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处于待机状态。连接杆30穿过缓冲构件贯通孔SH2、圆筒部贯通孔SH1、和上方的连接部20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通过杆保持部26b支撑连接杆30的下端,连接杆30保持在杆保持位置处。通过圆筒部贯通孔SH1的孔壁面支撑连接杆30的侧面,连接杆30立于杆保持位置处。
[0048] 牵引驱动车1从图7中示出的状态向后移动。连接装置10与连接臂7之间的相对距离减少。连接臂7进入较高的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在接触引导面24a之后,连接臂7在低于杆保持部26b的位置处插入引导空间K。如图8所示,连接臂7的前端接触臂容纳部26的下表面。此时,连接杆30仍保持在杆待机位置。
[0049] 当连接臂7进一步进入引导空间K时(见图3),如图9所示,连接臂7到达臂容纳部26的下方,并向上推动臂容纳部26的自由端。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从待机状态向上转动至向上转动状态。与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同步的,下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也向上转动至向上转动状态。
[0050] 随着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向上转动,通过臂容纳部26的杆保持部26b实现的连接杆30的支撑被释放。因此,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从臂容纳部26的贯通部26a(见图3)下落。连接杆30下落穿过连接臂7的臂贯通孔LH1、穿过上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下部24的贯通孔H、穿过下方的连接部20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穿过下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的贯通部26a(见图3)、以及穿过下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下部24的贯通孔H。
[0051] 连接杆30的凸缘部30a经由缓冲构件28被圆筒部22a抵挡,由此连接杆30的下落停止。连接杆30穿过连接部20的贯通孔H以及穿过连接臂7的臂贯通孔LH1。因此,上方的连接部20和连接臂7彼此连接。通过在圆筒部22a的顶部设置缓冲构件28,减轻了对凸缘部30a和圆筒部22a的冲击。因而,提高了连接杆30和圆筒部22a的耐久性。
[0052] 连杆构件40设置在当连接到上方的连接部20的连接臂7围绕连接杆30向连杆构件40转动时(见图8)能够避免与连接臂7相干涉的位置处。因而,能够防止连杆构件40和连接臂7彼此接触而损坏连杆构件40和连接臂7。
[0053] 当连接装置10与连接臂7之间的连接将从图9示出的状态释放时,抓住拉出环32向上拉连接杆30。当将连接杆30上拉至杆保持位置时,上方的连接部20与连接臂7之间的连接被释放。通过在此状态使牵引驱动车1向前移动,能够将连接臂7从上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拉出。当将连接臂7拉出引导空间K时,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从向上转动状态向下转动,以恢复成待机状态。
[0054] 如图7所示,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和下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彼此连动以竖直转动。因而,即使在将连接臂7插入下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的情况下,如同将连接臂7插入上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的情况那样,连接杆30仍由于其自身重量从杆保持位置下落。因此,下方的连接部20与连接臂7彼此连接。
[0055] 即,当连接臂7进入下方的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时,连接臂7将处于待机状态的臂容纳部26的自由端向上推。当继续插入连接臂7时,下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从待机状态向上转动至向上转动状态。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与下方的臂容纳部26同步,也从待机状态向上转动至向上转动状态。
[0056] 随着上方的连接部20的臂容纳部26转动,通过臂容纳部26的杆保持部26b对连接杆30的支撑被释放。因此,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从上方的臂容纳部26的贯通部26a(见图3)下落。连接杆30穿过连接部20的贯通孔H并穿过连接臂7的臂贯通孔LH1。因此,下方的连接部20与连接臂7彼此连接。
[0057] 连接装置10具有(上方的和下方的)两个连接部20,并且将连接臂7插入一个连接部20中的引导空间K内。两个臂容纳部26经由连杆构件40彼此同步地从待机状态向上转动。通过杆保持部26b对连接杆30的下端的支撑被释放,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下落,穿过连接部20的贯通孔H。连接臂7与连接臂7所插入的连接部20彼此连接。因而,即使从航空器3延伸至牵引驱动车1的连接臂7的竖直位置改变,也能将连接臂7插入任一连接部20的引导空间K中。以这种方式,牵引驱动车1与航空器3能够彼此连接。
[0058] 虽然已参照具体构造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多种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意在包含能够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主旨和范围中的所有的这些替代、修改和变型。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不限于代表性的构造,还可以例如进行以下修改。
[005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臂7设置在构成牵引对象的航空器3上。连接装置10设置在执行牵引的牵引驱动车1上。代替这种构造地,连接臂可以设置在执行牵引的牵引驱动车上,连接装置10可以设置在牵引对象上。
[00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10设置在牵引航空器3的牵引驱动车1上。可选择地,连接装置10可以设置在除了用于航空器3的牵引驱动车之外的牵引驱动车上,诸如用于牵引滑架的牵引驱动车。
[0061] 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接装置10可以设置在牵引滑架101上。牵引滑架101用于例如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搬运各种组件、成品等。牵引滑架101在其后端设有连接装置10,连接装置10具有连接部20和连接杆30。牵引滑架101在其前端设有连接臂7a,连接臂7a具有能供连接杆30穿过的臂贯通孔LH2。因而,通过前后配置多个牵引滑架101,以及通过将前方的牵引滑架101的连接装置10连接到后方的牵引滑架101的连接臂7a,能够连接多个牵引滑架101。
[00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10在竖直方向上配置有两个连接部20。可选择地,连接装置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配置有三个或更多个连接部20。
[00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保持部26b与臂容纳部26一体形成。可选择地,杆保持部和臂容纳部可以形成为单独的构件,并且杆保持部被固定于臂容纳部或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臂容纳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处于待机状态的臂容纳部26相对于平方向倾斜。可选择地,处于待机状态的臂容纳部26可以竖直地竖立,杆保持部26b从臂容纳部26朝向连接杆30突出。
[00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容纳部26被连接臂7推动以向上转动。可选择地,臂容纳部26可以被连接臂7推动以向下转动或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施构件将臂容纳部26恢复成待机状态。
[00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杆保持部26b释放连接杆30时,连接杆30由于其自身重量下落。可选择地,可以通过操作人员推动等方式使连接杆30向下移动。
[006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方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和下方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位于相同的竖直线上。可选择地,上方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和下方的杆引导部22的贯通孔H可以位于倾斜的直线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部设置在杆的上端部。可选择地,凸缘部可以设置在杆的上端部下方的上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