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平

申请号 CN201380078428.1 申请日 2013-11-26 公开(公告)号 CN105408184B 公开(公告)日 2017-10-03
申请人 KYB株式会社; 发明人 铃木努; 远藤祐介;
摘要 调平 阀 包括在缓冲 弹簧 的回复 力 作用下转动的工作臂、以及在工作臂的作用下克服气压而开阀的连接阀。连接阀具有:第1阀芯,其被工作臂按压而开阀;第2阀芯,第1阀芯相对于该第2阀芯分离或落座;套筒,第2阀芯相对于该套筒分离或落座;以及卡合部,其设于第2阀芯,当第1阀芯开阀然后移动预定距离时,卡合部与第1阀芯卡合。第2阀芯的受压面积大于第1阀芯的受压面积。
权利要求

1.一种调平,其用于调整设于道车辆的车身转向架之间的空气弹簧的高度,其中,
该调平阀包括:
杆,其与上述车身相对于上述转向架的相对位移对应地转动;
工作臂,其在伴随着上述杆的转动而变形的缓冲弹簧的回复作用下转动;以及连接阀,其在上述工作臂的转动作用下克服气压而开阀,将压缩空气源或者排气通路连接于与上述空气弹簧连通的空气弹簧通路;
上述连接阀具有:
第1阀芯,其伴随着上述工作臂的转动而被上述工作臂按压从而向开阀方向移动;
第2阀芯,其具有第1阀座,上述第1阀芯相对于该第1阀座分离或落座;
套筒,上述第1阀芯以及上述第2阀芯配置于该套筒的内部,该套筒具有环状的第2阀座,上述第2阀芯相对于该第2阀座分离或落座;以及
施力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套筒内,对上述第1阀芯向上述第1阀座施力;
受力部,其设于上述第1阀芯,接受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
卡合部,其设于上述第2阀芯,当上述第1阀芯开阀然后移动预定距离时,该卡合部与上述第1阀芯卡合而使上述第2阀芯与上述第1阀芯一起向开阀方向移动;
上述第1阀芯被上述第2阀芯保持为滑动自如,
上述受力部被上述套筒保持为滑动自如,
上述第2阀芯的受压面积大于上述第1阀芯的受压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平阀,其中,
上述第2阀座向开阀方向自上述套筒鼓起而形成,在上述套筒的内周与上述第2阀芯的外周之间具有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平阀,其中,
上述第2阀芯还具有形成于上述第1阀座与上述卡合部之间且沿径向贯穿上述第2阀芯的贯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平阀,其中,
上述连接阀包括供气阀和排气阀,该供气阀通过上述工作臂自中立位置向一方向转动预定度以上而开阀,从而将上述压缩空气源连接于上述空气弹簧通路,该排气阀通过上述工作臂自中立位置向另一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上而开阀,从而将上述排气通路连接于上述空气弹簧通路。

说明书全文

调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平阀。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本JP2013-173438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调整道车辆所使用的空气弹簧的高度的调平阀。对应于与车身相对于转向架的相对位移相应地转动的杆的转动方向,调平阀将空气弹簧有选择地连接于压缩机或者排气通路而将车身维持在恒定的高度。
[0003] 调平阀包括:供气阀,其用于切换空气弹簧与压缩机之间的连通;排气阀,其用于切换空气弹簧与排气通路之间的连通;以及工作臂,其经由缓冲弹簧被传递杆的转动。
[0004] 供气阀以及排气阀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套筒、以及以能够在套筒内滑动的方式配置的阀芯。供气阀的阀芯在压缩机的气压作用下向闭阀方向被施,排气阀的阀芯在空气弹簧的气压作用下向闭阀方向被施力。工作臂在伴随着杆的转动而变形的缓冲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转动,按压供气阀或者排气阀的阀芯从而使供气阀或者排气阀打开。
[0005] 在上述以往的调平阀中,若为了使供气阀以及排气阀的流量增加而扩大流路面积,则阀芯的受压面积变大,因此需要增大克服气压而向开阀方向对阀芯施力的工作臂的按压力。由于工作臂在伴随着杆的转动而变形的缓冲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转动,因此也需要使缓冲弹簧大型化。由此,容纳缓冲弹簧的阀壳变得大型化而调平阀的尺寸变大。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不使缓冲弹簧大型化为前提扩大流路面积的调平阀。
[0007]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方式,提供一种调平阀,其用于调整设于铁道车辆的车身与转向架之间的空气弹簧的高度,其中,该调平阀包括:杆,其与车身相对于转向架的相对位移对应地转动;工作臂,其在伴随着杆的转动而变形的缓冲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转动;以及连接阀,其在工作臂的转动作用下克服气压而开阀,将压缩空气源或者排气通路连接于与空气弹簧连通的空气弹簧通路;连接阀具有:第1阀芯,其伴随着工作臂的转动而被工作臂按压从而向开阀方向移动;第2阀芯,其具有第1阀座,第1阀芯相对于该第1阀座分离或落座;套筒,第1阀芯以及第2阀芯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该套筒的内部,该套筒具有环状的第2阀座,第2阀芯相对于该第2阀座分离或落座;以及卡合部,其设于第2阀芯,当第1阀芯开阀然后移动预定距离时,该卡合部与第1阀芯卡合而使第2阀芯与第1阀芯一起向开阀方向移动;第2阀芯的受压面积大于第1阀芯的受压面积。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调平阀的安装图。
[0009]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调平阀的剖视图。
[0010] 图3是排气阀的放大图。
[0011] 图4A是表示图3的4A-4A剖面的剖视图。
[0012] 图4B是表示图3的4B-4B剖面的剖视图。
[0013] 图5是表示排气阀的第1阀芯开阀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4] 图6是表示排气阀的第2阀芯开阀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5] 图7是表示第2阀芯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调平阀100的安装图。
[0018] 调平阀100具有调整设于铁道车辆的车身1与转向架2之间的空气弹簧3的高度、从而将车身1维持为恒定的高度的功能。
[0019] 调平阀100安装于车身1与转向架2之间的整个区间。具体地说,调平阀100安装于车身1,并借助杆4与连结棒5而连结于转向架2。若空气弹簧3因车身1的负载变化伸缩而车身1的高度变化,则该变化经由连结棒5以及杆4传递至调平阀100。
[0020] 在车身负载增加而空气弹簧3挠曲的情况下,杆4被自中立位置向上方顶起(图1中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伴随于此,调平阀100的供气阀31(参照图2)开阀,连通于空气弹簧3的空气弹簧通路6与作为压缩空气源的压缩机7之间连通。由此,来自压缩机7的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弹簧3。若空气弹簧3复原为恒定的高度,则杆4返回中立位置而调平阀100的供气阀31闭阀,压缩空气的供给被切断。
[0021] 另一方面,在车身负载减少而空气弹簧3伸长的情况下,杆4被自中立位置向下方下拉(图1中向箭头B方向的转动),伴随于此,调平阀100的排气阀32(参照图2)开阀,空气弹簧通路6与排气通路8之间连通。由于排气通路8与大气连通,因此空气弹簧3的压缩空气向大气排出。若空气弹簧3复原至恒定的高度,则杆4返回中立位置而调平阀100的排气阀32闭阀,压缩空气的排出被切断。
[0022] 这样,对应于与车身1相对于转向架2的相对位移相应地转动的杆4的转动方向,调平阀100将空气弹簧3有选择地连通于压缩机7或者排气通路8,从而自动地调节产生于车身1与转向架2之间的相对位移而将车身1维持在恒定的高度。
[0023]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调平阀100的剖视图。图3是排气阀32的放大图。图4A是表示图3的4A-4A剖面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图3的4B-4B剖面的剖视图。
[0024] 调平阀100包括配置于中央部的缓冲弹簧部20、配置于上部的作为连接阀的供气阀31和排气阀32、以及配置于下部的液压缓冲器25。
[0025] 缓冲弹簧部20包括:摆动臂(未图示),其固定于连结有杆4的轴21;工作臂22,其相对于轴21转动自由;以及缓冲弹簧23,其与轴21同心地以被施加了初始负载的状态组装,并以同时接触摆动臂与工作臂22的方式配置。杆4的转动经由摆动臂以及缓冲弹簧23传递至工作臂22。换句话说,工作臂22在伴随着杆4的转动而变形的缓冲弹簧23的回复力作用下转动。
[0026] 液压缓冲器25包括连结于工作臂22的基端侧并伴随着工作臂22的转动而移动的活塞(省略图示)。活塞浸渍在形成于阀壳11内的油室12中而配置,并在工作臂22自中立位置转动时对工作臂22的转动动作施加阻力,另一方面,在工作臂22返回中立位置时,基本上不对工作臂22施加阻力。
[0027] 以下对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进行说明。由于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主要对排气阀32说明。此外,对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中的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8] 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以工作臂22的顶端侧为中心对称地配置,并容纳于阀壳11内。在阀壳11形成有一对阀容纳孔11a,该一对阀容纳孔11a的一端向阀壳11的外表面开口并且另一端向油室12开口。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分别容纳于阀容纳孔11a。
[0029] 排气阀32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套筒33,其紧固于阀容纳孔11a内;第1阀芯34,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套筒33内,并伴随着工作臂22的转动而移动;以及第2阀芯35,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套筒33内,并且具有呈环状设于第1阀芯34的外周的第1阀座35a,第1阀芯34相对于该第1阀座35a分离或落座。
[0030] 在套筒33的外周面的局部形成有外螺纹部33a,使该外螺纹部33a与形成于阀容纳孔11a的内周的内螺纹部11b螺合,从而将套筒33紧固于阀容纳孔11a内。此外,在套筒33的外周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凸缘部33b,该凸缘部33b隔着垫圈13抵接于阀壳11的外周面,从而将套筒33定位于阀容纳孔11a内。
[0031] 在套筒33的轴心,自油室12侧起依次以串联连通的方式形成有第1孔33c、直径大于第1孔33c的直径的第2孔33d、直径大于第2孔33d的直径的第3孔33e、以及直径大于第3孔33e的直径的第4孔33f。
[0032] 在第2孔33d与第3孔33e之间的交界台阶部形成有第2阀座33g,第2阀芯35相对于该第2阀座33g落座或者分离。第2阀座33g自套筒33向开阀方向(图3中的右方向)鼓起而形成,在套筒33的第2阀座33g以外的部分与第2阀芯35之间形成有缝隙。
[0033] 第1阀芯34具有沿套筒33的第1孔33c滑动的滑动部34a、以及以比滑动部34a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并用于开闭第1阀座35a的阀芯部34b。在滑动部34a与阀芯部34b之间的交界台阶部,沿第1阀芯34的径向平坦地形成有座部34c,该座部34c落座于第1阀座35a而切断压缩空气的流动,另一方面自第1阀座35a分离而容许压缩空气的流动。在阀芯部34b依次形成有处于与滑动部34a相反的一侧且外径小于阀芯部34b的外径的第1缩径部34d、以及外径小于第1缩径部34d的外径的第2缩径部34e。
[0034] 第2阀芯35具有呈环状设于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的外周的阀芯部35b、以及与阀芯部35b连结并且向开阀方向延伸设置且设于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外周的环状的延伸设置部35c。
[0035] 如图4A所示,阀芯部35b的内周与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的外周滑动接触,且外周螺合于延伸设置部35c的内周(参见图3)。在阀芯部35b的内周形成有沿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呈缺口状的连接通路35d。连接通路35d设于阀芯部35b的周向上的三个位置,并自阀芯部35b的开阀方向端部形成至闭阀方向端部(参见图3)。
[0036] 在阀芯部35b的开阀方向端部形成有第1阀座35a,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相对于该第1阀座35a分离或落座。在阀芯部35b的闭阀方向端部沿第2阀芯35的径向平坦地形成有座部35e,该座部35e落座于自套筒33鼓起而形成的第2阀座33g而切断压缩空气的流动,另一方面自第2阀座33g分离而容许压缩空气的流动。
[0037] 延伸设置部35c形成为,在内周与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并在外周与第3孔33e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在延伸设置部35c的顶端设有使其内径缩径而形成的卡合部35f。延伸设置部35c以及卡合部35f构成第2阀芯的一部分。
[0038] 卡合部35f的内径小于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的外径且大于第1缩径部34d的外径。而且,卡合部35f与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在第1阀芯34落座于第1阀座35a的情况下沿轴向(图3中左右方向)分离开预定距离。由此,若第1阀芯34开阀然后向开阀方向移动预定距离,则第1阀芯34与第2阀芯35卡合并一体地向开阀方向移动。
[0039] 在延伸设置部35c还形成有沿径向贯穿延伸设置部35c的贯穿孔35g。作为连接通路的贯穿孔35g在第1阀芯34开阀后将延伸设置部35c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而划分出供空气流动的通路。
[0040] 向套筒33的第4孔33f压入在轴心具有贯穿路(未图示)的闭塞构件41。闭塞构件41紧贴于第3孔33e与第4孔33f之间的交界台阶部而闭塞套筒33内的气室。在供气阀31的闭塞构件41的贯穿路连接有与压缩机7连通的连通路9,在排气阀32的闭塞构件41的贯穿路连接有空气弹簧通路6。此外,在未能于闭塞构件41设置贯穿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连接于压缩机7的连通路9与供气阀31的高压口47连接,使空气弹簧通路6与排气阀32的高压口47连接。
[0041] 在闭塞构件41与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之间以压缩状态设有向闭阀方向对第1阀芯34施力的螺旋弹簧42。螺旋弹簧42隔着弹簧支承构件43而对第1阀芯34施力,该弹簧支承构件43嵌合而固定于形成在第1阀芯34的阀芯部34b上的第2缩径部34e的外周。
[0042] 如图4B所示,弹簧支承构件43的内周紧贴于第1阀芯34的第2缩径部34e,弹簧支承构件43的外周在周向上的三个位置滑动接触于第3孔33e的内壁。弹簧支承构件43的外周、并且是与第3孔33e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以外的部分在与第3孔33e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并根据第1阀芯34的滑动而供空气通过。
[0043] 这样,弹簧支承构件43压入而固定于第1阀芯34并与第3孔33e的内壁滑动接触,第2阀芯35与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的外周滑动接触,因此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能够沿轴向滑动,并且沿径向的移动被限制。
[0044] 在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的一部分向油室12中突出、且座部34c落座于第1阀座35a的状态下,滑动部34a的顶端部与工作臂22隔着预定的缝隙而相对。在工作臂22自中立位置转动预定度以上的情况下,工作臂22抵接于滑动部34a的顶端部。第1阀芯34伴随着工作臂22的转动而克服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移动,座部34c离开第1阀座35a,从而第1阀芯
34开阀。第2阀芯35在第1阀芯34开阀之后向开阀方向移动预定距离从而借助卡合部35f而与第1阀芯34卡合,并与第1阀芯34一起移动从而座部35e离开第2阀座33g,从而第2阀芯35开阀。
[0045] 这样,为了设置禁止压缩空气对空气弹簧3的供排的静区,调平阀100在工作臂22与供气阀31以及工作臂22与排气阀32之间具有预定的缝隙,以便即使工作臂22自中立位置转动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也不会立刻开阀。由此,能够针对工作臂22的小于预定角度的转动,禁止压缩空气对空气弹簧3的供排,因此能够防止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的振荡。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的静区通过调整垫圈13的厚度或者个数来设定。
[0046] 在套筒33内设有第1气室44和第2气室45,该第1气室44始终连通于排气通路8,该第2气室45和第1气室44被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分隔而成,且该第2气室45始终经由空气弹簧通路6而连通于空气弹簧3。此外,供气阀31的第2气室45始终经由连通路9而连通于压缩机7。
[0047] 由于第2阀芯35设于第1阀芯34的滑动部34a的外周,因此第2阀芯35的受压面积大于第1阀芯34的受压面积。因而,在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一起闭阀的情况下,第2阀芯35因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而受到的向闭阀方向的力大于第1阀芯34因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而受到的向闭阀方向的力。
[0048] 在套筒33中,连通于第1气室44的低压口46和连通于第2气室45的高压口47贯穿套筒33的内外周面而形成。低压口46始终与形成于阀壳11的第1环状通路48连通。高压口47始终与形成于阀壳11的第2环状通路49连通。
[0049] 供气阀31的第1环状通路48与排气阀32的第2环状通路49经由形成于阀壳11的连络通路10而连通。换句话说,供气阀31的低压口46与排气阀32的高压口47经由连络通路10而连通。在该连络通路10的中途设有单向阀(未图示),该单向阀仅容许压缩空气自供气阀31的低压口46向排气阀32的高压口47流动。另外,排气阀32的低压口46经由第1环状通路48而连通于排气通路8。
[0050] 接下来,对调平阀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1] 在车身负载减少而空气弹簧3伸长的情况下,对应于车身1相对于转向架2的相对位移,杆4被自中立位置向下方下压(参见图1),伴随于此,缓冲弹簧23变形。该缓冲弹簧23的回复力传递至工作臂22,工作臂22自中立位置向图3中箭头B方向转动。
[0052] 在工作臂22转动了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工作臂22按压排气阀32的第1阀芯34。此时,第1阀芯34克服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乘以受到该差压的受压面积而计算出的力、以及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而移动,从而开阀。此外,由于在该情况下开阀的仅有第1阀芯34,因此上述受压面积仅是第1阀芯34的受压面积,而不包含第2阀芯35的受压面积。
[0053] 如图5所示,若第1阀芯34开阀,则排气阀32的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经由第2阀芯35的连接通路35d以及延伸设置部35c的贯穿孔35g而连通。进而,若第1阀芯34开阀然后向开阀方向移动预定距离,则卡合部35f与第1阀芯34卡合。
[0054] 此时,由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连通,因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降低。而且,由于在第2阀芯35的闭阀方向端部侧与套筒33之间形成有缝隙,因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作用下的力基本不作用于第2阀芯35。
[0055] 如图6所示,若第1阀芯34进一步向开阀方向移动,则第2阀芯35与第1阀芯34一起向开阀方向移动。由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经由第2阀芯35与套筒33之间而连通。
[0056] 此时,虽然第1阀芯34借助卡合部35f使第2阀芯35移动,但是如上述那样,由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作用下的力基本不作用于第2阀芯35,因此基本不会为了使第2阀芯35开阀而增大工作臂22所需的按压力。即,在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一起闭阀的情况下,第2阀芯35因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而受到的向闭阀方向的力伴随着第1阀芯34的开阀而消失。
[0057] 由此,空气弹簧3的压缩空气经由排气阀32的第2气室45、第1气室44、低压口46以及排气通路8而向大气排出。此外,虽然排气阀32的高压口47与供气阀31的低压口46经由连络通路10而连通,但是在设于连络通路10的单向阀的作用下,空气弹簧3的压缩空气不会向供气阀31侧流入。
[0058] 另一方面,在车身负载增加而空气弹簧3挠曲的情况下,对应于车身1相对于转向架2的相对位移,杆4被自中立位置向上方顶起(参见图1),伴随于此,缓冲弹簧23变形。该缓冲弹簧23的回复力传递至工作臂22,工作臂22自中立位置向图3中箭头A方向转动。
[0059] 在工作臂22转动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工作臂22按压供气阀31的第1阀芯34。此时,第1阀芯34克服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乘以受到该差压的受压面积而计算出的力、以及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而移动,从而开阀。此外,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开阀的仅有第1阀芯34,因此上述受压面积仅是第1阀芯34的受压面积,而不包含第2阀芯35的受压面积。
[0060] 若第1阀芯34开阀,则供气阀31的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经由第2阀芯35的连接通路35d以及延伸设置部35c的贯穿孔35g而连通。进而,若第1阀芯34开阀然后向开阀方向移动预定距离,则卡合部35f与第1阀芯34卡合。
[0061] 此时,由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连通,因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降低。而且,由于在第2阀芯35的闭阀方向端部侧与套筒33之间形成有缝隙,因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作用下的力基本不作用于第2阀芯35。
[0062] 若第1阀芯34进一步向开阀方向移动,则第2阀芯35与第1阀芯34一起向开阀方向移动。由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经由第2阀芯35与套筒33之间而连通。
[0063] 此时,虽然第1阀芯34借助卡合部35f使第2阀芯35移动,但是如上述那样,由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作用下的力基本不作用于第2阀芯35,因此基本不会为了使第2阀芯35开阀而增大工作臂22所需的按压力。即,在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一起闭阀的情况下,第2阀芯35因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而受到的向闭阀方向的力伴随着第1阀芯34的开阀而消失。
[0064] 由此,压缩机7的压缩空气自供气阀31的第2气室45、第1气室44、低压口46推开连络通路10的单向阀,从而经由排气阀32的高压口47、第2气室45而供给到空气弹簧3。
[0065] 若压缩机7的压缩空气经由供气阀31向空气弹簧3供给从而空气弹簧3复原至恒定的高度,则杆4返回中立位置,工作臂22也返回中立位置。由此,在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下,供气阀31的第1阀芯34落座于第1阀座35a,并且第2阀芯35落座于第2阀座33g从而供气阀31闭阀,压缩空气的供给被切断。
[0066]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67] 若第1阀芯34伴随着工作臂22的转动而开阀,则空气经由贯穿孔35g以及连接通路35d而流动,因此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降低,第2阀芯35借助卡合部35f而与第
1阀芯34一起开阀。由此,工作臂22能够仅通过作用向开阀方向按压第1阀芯34的力,就使相比于第1阀芯34受压面积更大的第2阀芯35也开阀。由此,能够以不使对工作臂22施加转动力的缓冲弹簧23大型化为前提确保较大的流路面积。
[0068] 而且,第2阀座33g向开阀方向自套筒33鼓起而形成,并在套筒内周与第2阀芯35的外周之间具有流路。由此,能够利用该流路将气压引导到第2阀芯35的闭阀方向端部侧与形成于套筒33的第2阀座33g之间的缝隙。由于第2阀芯35始终在该气压的作用下被向开阀方向施力,因此在第1阀芯34伴随着工作臂22的转动而开阀之后,在第1阀芯34借助卡合部35f而与第2阀芯35一起向开阀方向移动时,能够抑制工作臂22所需的按压力增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第2阀芯35开阀,因此能够以不使缓冲弹簧23大型化为前提确保较大的流路面积。
[0069] 而且,由于在延伸设置部35c形成有贯穿孔35g,因此在第1阀芯34开阀时能够增大将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连通的通路的流路面积,从而能够迅速降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另外,即使第1阀芯34在开阀之后移动预定距离而与卡合部35f卡合,也能够保持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连通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第2阀芯35开阀。
[007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应用例,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0071]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那样将连接通路35d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状,但是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将连接通路55d形成为椭圆形状。通过增大连接通路55d的截面积,在第1阀芯34开阀了时能够更迅速地降低第1气室44与第2气室45之间的差压。
[0072]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分别具有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的情况,但也可以做成供气阀31以及排气阀32中的仅一者具有第1阀芯34以及第2阀芯35、另一者具有单一的阀芯的结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