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

申请号 CN201480029072.7 申请日 2014-05-16 公开(公告)号 CN105247974B 公开(公告)日 2017-12-01
申请人 株式会社电装; 发明人 地高弘树; 横田胜; 须崎光辉;
摘要 一种 电子 控制单元 及保护 外壳 。电子控制单元具备板状的控制 基板 (2);长柱状的 电池 组 (3);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固定 框架 (13),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固定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及壳体(11),为了收纳控制基板及电池组,具有用于供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插入的开口部(11a)、及在与开口部对置的壳体的内部里侧对并列设置用载置部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11b),壳体在开口部固定固定框架。里侧保持部具有在壳体的内部里侧且在从底面离开的 位置 朝向开口部突出的突出部(11c),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向壳体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具有在壳体的内部里侧被突出部的下表面从上方施 力 且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控制基板(2),其具有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
长柱状的电池组(3),其收容有能够向所述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
固定框架(13),其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所述控制基板(2)以及所述电池组(3)在沿着所述电池组(3)的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于所述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并且所述控制基板(2)以及所述电池组(3)被固定在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以及壳体(11),其为了收纳所述控制基板(2)以及所述电池组(3),具有用于供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插入的开口部(11a)、以及在与该开口部(11a)对置的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对所述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11b),并且所述固定框架(13)固定于所述开口部(11a),
所述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具有在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从底面离开的位置朝向所述开口部(11a)突出的突出部(11c),
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具有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里侧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且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其中,所述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的、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15d),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底面部分(15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而言,将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15d),则所述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具有在载置有所述控制基板(2)的状态下与该前端突起部(15d)一起夹持所述突出部(11c)的凸缘(23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亦即底面部分(15c),通过对该固定框架(13)主体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15d),所述突出部(11c)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将所述前端突起部(15d)引导至所述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曲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底面部分(15c),所述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具有引导部(11d),所述引导部(11d)形成有在所述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被所述突出部(11c)的前端部向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引导时,用于将所述底面部分(15c)缓缓向上方推起的斜面。
6.一种保护外壳,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框架(13)和壳体(11),
所述固定框架(13)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在沿着所述电池组(3)的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被载置于所述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并所述控制基板(2)以及所述电池组(3)固定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其中,所述控制基板(2)具有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且是板状的,所述电池组(3)收容有能够向所述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且所述电池组(3)是长柱状,为了收纳所述控制基板(2)以及所述电池组(3),所述壳体(11)具有用于供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插入的开口部(11a)、以及在与该开口部(11a)对置的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对所述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11b),并且所述固定框架(13)固定于所述开口部(11a),
所述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具有在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与底面离开的位置朝向所述开口部(11a)突出的突出部(11c),
所述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具有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里侧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且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其中,所述向所述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中的、被所述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15d),被所述壳体(11)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底面部分(15c)。

说明书全文

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

[0001] 本公开是基于申请于2013年5月22日的日本申请2013-108109号的发明,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0002] 本公开涉及用于保护具备具有安装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的板状的控制基板等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控制基板等的保护外壳。

背景技术

[0003] 以往,作为用于保护控制基板不受外部的尘埃、雨滴等影响的保护外壳,一般使用如下类型的外壳:在用于收纳控制基板的壳体的左右侧面周壁分别设置支承导轨,沿着该支承导轨将控制基板插入壳体的内部,并在壳体安装罩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另外,考虑有代替支承导轨,而在壳体的周壁隔着与控制基板的正反面的设计上的厚度对应的间隔朝向壳体的进深方向交错地(交替地)形成多个突起部(肋),即使是板厚形成为相对于突起部的规定的尺寸间隔稍微厚的控制基板,也使其沿着肋弯曲插入,并在壳体内可靠地固定控制基板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4152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44153号公报
[0007] 然而,近年,例如开发出被称为eCall单元、将车辆产生事故时与气囊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碰撞传感器、GPS接收机等的检测信息向特定的中心自动发送的电子控制单元。这样的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具备在来自车载电池的电源供给中断等紧急时也能够对应的,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
[0008] 因此,在这种电子控制装置中,因为不仅是控制基板也有保护BUB的必要性,所以认为只要能够在利用保护外壳保护控制基板的同时也保护BUB(具体而言,收容有BUB的电池组)即可。
[0009] 但是,在以往的保护外壳中,因为是控制基板通过支承导轨(或者肋)被固定于壳体的构造,所以如图11(a)所示,若采用以使控制基板102与电池组103并排收纳在壳体101的内部的方式,仅用壳体101的左右侧面周壁中的一方侧的支承导轨(或者肋)固定控制基板102的构造,则无法在壳体101内稳定地支承控制基板102。由此,存在例如,控制基板102由于车辆的振动、冲击而较大地摆动,电子控制电路产生误动作、破损的担心。
[0010] 另外,如图11(b)所示,若将收纳电池组203的电池用外壳与壳体201的上部设置为一体,则因为保护外壳整体成为L字状,所以例如,当在车辆设置保护外壳时,因为兼顾设置于车辆的其他装置、部件的配置,所以壳体201的上部空出的空间容易成为无用空间。因此,例如在车辆内的有限的空间中,在设置电子控制单元时,有整体的布局复杂化这一担心。
[0011] 此外,若将电池用外壳和壳体单独设置,将壳体与电池用外壳并排配置,则部件件数增加,从而存在与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增加相关的担心。另外,与此相对地,如图11(c)所示,若要通过在壳体301的内部设置分隔配置控制基板302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303的空间的壁部304,并且在壁部304也设置支承导轨,来保持壳体301内的控制基板302的支承强度,则因为能够在使用模具制造保护外壳时,在壁部304设置模具的脱模斜度,所以存在与保护外壳的宽度尺寸增加、电子控制单元(装置)大型化相关的担心。
[0012] 对于这些担心,本申请的申请人设置将控制基板与电池组在并排配置的状态下被固定的框架(固定框架),并且壳体的内部里侧设置保持固定框架的机构,并通过在壳体的开口部固定固定框架,来制作出在壳体内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支承固定框架的构造。
[0013] 然而,如图12所示,考虑如下外壳:在固定框架403的前端部设置对在壳体401的内部里侧突出的部件(突出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的结构中,例如在由于车辆振动等对夹持部(固定框架的前端部)施加朝向壳体401的底面侧的外的情况下,固定框架403在壳体401内向壳体401的底面的方向挠曲,由此,载置于夹持部的控制基板402也向相同方向挠曲。即,有由于控制基板402挠曲,而在控制基板402的表面产生形变的可能性增加这一问题(参照图12的S)。

发明内容

[0014]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在能够确保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并且避免设置相关的布局的复杂化,还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中,适当地抑制控制基板的挠曲。
[0015]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控制基板,其具有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长柱状的电池组,其收容有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固定框架,其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在沿着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且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固定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以及用于收纳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的壳体。此外,壳体,具有用于供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插入的开口部、以及在与该开口部对置的该壳体的内部里侧对并列设置用载置部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并且固定框架被固定于开口部。
[0016] 而且,在本公开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具有在该壳体的内部里侧的从底面离开的位置朝向开口部突出的突出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构成为,向壳体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具有在壳体的内部里侧被上述的突出部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且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
[0017] 在这样的结构中,首先,因为当在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固定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状态下使固定框架收纳在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使固定框架被壳体的里侧保持部保持,且使固定框架固定于壳体的开口部,从而能够在壳体内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支承固定框架,所以能够保持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
[0018] 接下来,在固定框架以并排配置的状态邻接地固定控制基板与电池组,所以例如能够将壳体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从而不在壳体的周围设置无用空间就能完成。进而也无需在壳体的内部设置将配置控制基板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的空间分隔的壁部。
[0019] 在本公开中,以这样的结构为基础,容易如下这样设计:因为将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设为被从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下表面与壳体的底面施力的弯折形状,所以在使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保持于壳体的里侧保持部时,能够吸收该前端部以及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部件尺寸误差。由此,能够使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适当地保持在壳体的里侧保持部。
[0020] 而且,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向壳体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中,将被突出部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前端突起部,将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作为底面部分,从而即使在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施加有朝向壳体的底面侧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的底面部分也能够通过从壳体的底面受到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
[0021] 因此,根据本公开,在能够确保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并且避免设置所涉及的布局的复杂化,还能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电子控制单元中,通过适当地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于固定框架的控制基板的挠曲。
[0022] 此外,在本公开中,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载置有控制基板的状态下与其前端突起部一起对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进行夹持的凸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对凸缘施加朝向壳体的底面侧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的底面部分也能够通过从壳体的底面受到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的挠曲,由此,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夹持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从而能够稳固壳体内的固定框架的保持,并且适当地抑制控制基板的挠曲。
[0023] 另外,在本公开中,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也可以构成为底面部分通过对该固定框架主体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前端部中,不要需要加入新的部件使之接合,就能够设置被壳体的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从而能够实现固定框架的轻型化以及制造的容易化。
[0024] 另外,在本公开中,也可以构成为,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将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向该壳体的内部里侧引导的曲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部件尺寸误差程度上,因为即使从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的上表面到底面部分的下表面为止的距离(尺寸)比从壳体的里侧保持部的突出部的下表面到其底面为止的距离(尺寸)大,也能够将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容易地插入壳体的内部里侧,所以能够利用壳体的里侧保持部使固定框架的前端部更强地施力。由此,能够使固定框架的前端部更适当地保持在壳体的里侧保持部。
[0025] 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形成有在固定框架的前端突起部被该突出部的前端部向该壳体的内部里侧引导时,用于将固定框架的底面部分缓缓向上方推起的斜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壳体的里侧保持部使固定框架的前端部更强地施力,从而能够使壳体的里侧保持部进一步适当地保持固定框架的前端部。
[0026] 此外,本公开作为具备上述的壳体、电池支架、以及固定框架的保护外壳,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控制基板和电池组一起构成电子控制单元,能够在保护外壳得到与前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附图说明
[0027] 对于本公开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而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根据下述的详细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明确。其中,
[0028] 图1是对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整体结构进行例示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2(a)是主要对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框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2(b)是主要对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框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2(c)是主要对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框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0030]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安装电池支架的安装例的安装前的说明图,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安装电池支架的安装例的安装后的说明图。
[0031]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安装电池支架的安装例的安装前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安装电池支架的安装例的安装后的说明图。
[0032]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俯视图,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俯视图。
[0033]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立体图,图6(c)是示出向保护外壳收纳电池组的收纳例的立体图。
[0034] 图7(a)是对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安装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7(b)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对电池安装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具有图7(a)的A-A剖面的立体图。
[0035] 图8(a)是对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安装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正视图,图8(b)是对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安装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正视图。
[0036] 图9(a)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图9(b)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
[0037] 图10(a)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图10(b)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图10(c)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图10(d)是对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里侧保持部和壳体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例示的说明图。
[0038] 图11(a)是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1(b)是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1(c)是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39] 图12是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与附图一起对作为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eCall单元,其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的内部,具有在车辆发生事故时通过无线通信将与气囊的动作相关的信息以及碰撞传感器、GPS接收机等的检测信息向特定的中心自动发送的功能。另外,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在车辆的仪表板的内部与其他装置、部件一起设置,特别是安装于空调的管道的下方,所以即使受到从管道漏出的雨滴也必须无故障工作、另外根据法规即使在滴滴下的情况下也不能对机器工作产生阻碍。
[0041] 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构成为具备:板状的控制基板2;长柱状的电池组3;以及保护外壳10,其用于保护这些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不受外部的尘埃、雨滴(特别是从空调管道漏出的雨滴)等的影响。
[0042] 控制基板2是构成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不图示)的基板,并且具有与该电子控制电路连接的多个连接器4~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电路具有进行用于实现作为eCall单元的功能的处理的微型计算机(不图示),微型计算机将无线信号经由连接器4~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部的中心无线发送,其中该无线信号表示基于经由连接器4~6中的至少一个输入的各种信号而生成的各种信息。
[0043] 在本实施方式中,比较大的矩形形状的连接器4为主连接器,例如,与使气囊展开的装置(气囊装置)、碰撞传感器等连接,用于取得与气囊动作相关的信息(例如,气囊有无展开)、碰撞传感器的检测信息(例如,表示车辆受到的冲击的加速度)。另外,在比较小的圆筒状的连接器5、6中,连接器5例如与GPS接收机连接,用于取得GPS接收机的检测信息(例如,车辆的现在位置),连接器6与经由移动电话网的基站与外部的中心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无线通信装置)连接,用于将经由连接器4、5取得的各种信息无线发送至外部的中心。
[0044] 电池组3是收容有能够向控制基板2上的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的圆柱状的物体。这里,BUB(不图示)可以是随时都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电源的电池,也可以是在车辆的发动机工作时从车载电池接受电源的供给而进行充电,并在自车辆的发动机停止时或者从来自车载电池的电源供给中断时在规定时间内向电子控制电路连续供给电源的电池。此外,BUB(不图示)设置于电子控制单元1,以使得在来自车载电池的电源供给中断等紧急时也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换言之,以使得能够将经由连接器3、4取得的各种信息无线发送至外部的中心)。
[0045] 保护外壳10构成为具备:壳体11,其用于收纳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电池支架12(参照图3),其保持电池组3的主体;固定框架13,其供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支架12固定;以及电池安装件14(参照图5、图8),其安装于电池组3的前端部。
[0046] 而且,电池组3的主体被保持于电池支架12(参照图3),在电池支架12(以及电池安装件14)与控制基板2被保持于固定框架13的状态下,固定框架13通过螺丝钉等安装于壳体11,从而能够在保持水密的状态下将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支架12收纳在保护外壳10内。
[0047] 对保护外壳10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壳体11通过冲压加工等来制造,并形成为箱状,具有用于供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后述)插入的开口部11a。而且,在开口部11a的四设置有用于通过螺丝钉等来连接固定框架13的密封用前面部16(后述)的螺纹孔部。
[0048] 通过压铸成型等模具铸造法来制造固定框架13,如图2(a)~(c)所示,固定框架13构成为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其在沿着电池组3的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控制基板2的板面以及电池组3(准确的是电池支架12(参照图3)的底面);以及密封用前面部16,其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被收纳于壳体11的内部的状态下堵住壳体11的开口部11a(参照图1),且在堵住了开口部11a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壳体11。
[0049] 如图2(a)所示,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构成为,固定框架13的主体底面具有通过拉深加工对背面进行压型而形成的多个底面凸部15a,和多个底面开口部15b,并且该底面凸部15a以及底面开口部15b以外的底面部分15c与壳体11的内部底面抵接。
[0050] 另外,如图2(a)所示,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为了固定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支架12(参照图3)的一部分,在几个底面开口部15b的边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立设且载置控制基板2的板面的多个立设面部15e。该立设面部15e立设于在控制基板2的底面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突起部15d(上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的高度,并设置有用于通过螺丝钉等来连接控制基板2的螺纹孔部。
[0051] 另外,如图2(a)所示,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为了进行控制基板2的定位,在位于与载置有电池组3(准确的是电池支架12(参照图3)的底面)的区域(以下称为“电池载置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定位部15f,其沿斜上方立设且与预先设置于控制基板2的边缘的第一钳杆部2a(参照图2(b))嵌合。如图2(c)所示,该第一定位部15f立设为使立设面部15e的螺纹孔部与控制基板2的螺纹孔部一致的角度。并且,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在与电池载置区域邻接的底面开口部15b立设有第二定位部15g,其载置有在控制基板2中设置于与第一钳杆部2a所位于的边缘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钳杆部2b(参照图2(b))。
[0052] 另外,如图2(a)所示,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为了进行电池支架12(参照图3)的定位,在位于与载置有控制基板2的区域(以下称为“基板载置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电池支架12的形状立设且与电池支架12的侧面接合的接合部15h。
[0053] 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电池支架12以抵接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接合部15h的一侧成为多面形状的方式被弯曲加工,并且在这些多个抵接面中,在相对于底面垂直的垂直面形成有向外侧向突出的两个纵分割部12a、以及沿着斜上方向立设的立设部12b。而且,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接合部15h形成有供电池支架12的纵分割部12a嵌入的两个狭缝15i、以及供电池支架12的立设部12b嵌入的窗部15j。换句话说,如图3(b)所示,若以电池支架12的纵分割部12a嵌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狭缝15i的方式将电池支架12压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则以电池支架12的立设部12b架设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窗部15j,电池支架12以无法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固定框架13)脱离的方式被定。此外,在电池支架12的立设部12b架设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窗部15j的状态下,电池支架12的纵分割部12a沿着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接合部15h的侧面弯折。
[0054] 另外,如图2(a)所示,在沿着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基板载置区域与电池载置区域的分界线存在的底面开口部15b的边缘部,同时形成有支承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支架12的一部分的立设面部15e、以及抵接于电池支架12的侧面(A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立设部15k。
[0055] 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电池支架12具有电线载置部12c,其用于载置将控制基板2(参照图2)上的电子控制电路与电池组3(参照图3)内的BUB连接的电线3a(参照图5)。该电线载置部12c通过弯曲加工而具有:向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基板载置区域侧突出的平行面12d;为了限制电线3a向基板载置区域侧移动而立设于平行面12d的边缘的限制部12e;以及从平行面12d的两端向斜下方延伸设置、并且被载置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面部15e的载置面12f。而且,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面部15e为了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基板载置区域的上方保持电线载置部12c的平行面12d,而形成于从下方支承电线载置部
12c的载置面12f的位置。另外,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部15k为了使电池支架12不向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基板载置区域侧移动,而形成于与电池支架12的侧面(A面)抵接的位置。即如图5(b)所示,若电池支架12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接合部15h接合,则电池支架
12的侧面(A面)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部15k抵接,并且电池支架12的载置面12f被载置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面部15e,由此,电线载置部12c被保持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基板载置区域的上方。此外,电池支架12的载置面12f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立设面部15e在夹持控制基板2(参照图3)的状态下被螺丝钉等固定。
[0056] 这里,在电池支架12的电线载置部12c中,如图5(a)所示,电线3a的一端以连接于控制基板2上的电子控制电路的状态被载置,如图5(b)所示,在能够从电池支架12拆下的电池组3的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从而与电池组3内的BUB电导通。即在电池支架12的电线载置部12c中,电线3a能够与从电池支架12取下的状态下的电池组3连接,且如图5(c)所示,在电池支架12收纳有电池组3的状态下,收纳有与电池组3内的BUB的电线3a连接的空间被确保。
[0057] 接下来,固定框架13的密封用前面部16以固定框架13整体成为L字状的方式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一体成型,并且如图2(a)~(c)所示,具有供控制基板2上的连接器4~6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侧(密封用前面部16的背面侧)嵌入的嵌入部16a、16b、16c、以及为了电池组3插入电池支架12而设置的开口部16d。
[0058] 此外,密封用前面部16如前述那样形成有,在电池支架12(以及电池安装件14)与控制基板2固定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且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收纳于壳体11的内部的状态下,以与壳体11的开口部11a的四角的螺纹孔部一致的方式配置的螺纹孔部。而且,如图1所示,在密封用前面部16中,该螺纹孔部在与壳体11的开口部11a的四角的螺纹孔部一致的状态下被螺纹固定,由此,密封用前面部16被固定于壳体11的开口部11a。
[0059] 另外,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形成为,在被组装于电池支架12时电池组的盖部33从密封用前面部16的表面侧嵌入。
[0060]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电池支架12具有沿着电池组3的长边方向的底面。另一方面,电池安装件14是通过装在电池组3的盖部33,从而安装于电池组3的盖部33的部件。此外,如图6(b)所示,若电池组3的主体插入电池支架12且被推至电池支架12的内部里侧,则如图6(c)所示,与电池组3的盖部33连接的侧周面14a嵌入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
[0061] 具体而言,如图7(a)所示,电池组3构成为具备与盖部33连接的侧周面14a、以及将电池安装件14固定于内侧的固定框部14b。另一方面,电池安装件14构成为具备:轴支承于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轴支承端;以该轴支承端为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部14c;以及设置于转动门部14c并被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卡止的限位器14d。
[0062] 如图7(b)所示,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内周壁面被加工为与电池组3的主体部嵌合的形状,外周壁面被加工为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嵌合于侧周面14a的形状。
[0063]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对于电池安装件14的转动门部14c而言,在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中被轴支于从中央向一方端偏移的上下位置,用户将设置于与该轴支承端相反的一侧的杆14e打开,从而能够将包括固定框部14b的电池组3从电池支架12拉出。
[0064] 另外,对电池安装件14的转动门部14c而言,用户将杆14e关闭,由此,电池安装件14被固定于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具体而言,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在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形成有在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的背面侧与限位器14d嵌合的嵌合孔
14f,由于在电池安装件14的转动门部14c中的与杆14e对应的上下位置以能够朝向嵌合孔
14f滑动的方式突出地设置的电池安装件14的限位器14d嵌合于嵌合孔14f,电池安装件14的转动门部14c与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连结。
[0065] 另外,电池安装件14在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侧周面14a嵌入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的状态下,设置有用于连结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和密封用前面部16的锁定机构14g。具体而言,如图5(a)~(c)所示,锁定机构14g构成为设置于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侧周面14a)的上表面,并且在转动门部14c的上方侧具备:以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轴支承端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14h;设置于转动部件14h的前端部的爪部14i;以及在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侧周面14a)的上表面被设置于与爪部14i对应的位置的阶差部14j。
[0066] 而且,在锁定机构14g中,在爪部14i的前端具有凸部,在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侧周面14a嵌入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的状态下,用户使转动部件14h朝向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转动,由此,转动部件14h的爪部14i登上电池组3的固定框部14b的阶差部14j。此时,由于爪部14i的凸部被卡止于密封用前面部16的开口部16d的背面,固定框部14b与密封用前面部16连结。
[0067] 对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以及固定框架13(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a)所示,壳体11构成为具有一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里侧保持部11b,这些里侧保持部11b在与开口部11a对置的壳体11的内部里侧保持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
[0068] 如图10(a)所示,里侧保持部11b构成为具有:设置于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面(内部里面)中从壳体11的内部底面仅离开与后述的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的形状一致的距离(尺寸)的位置,朝向壳体11的开口部并与壳体11的内部底面大致平行地突出的突出部11c;以及将后述的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引导至突出部11c的与壳体11的内部里面抵接的抵接部分的引导部11d。
[0069] 另一方面,如图9(a)所示,在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在向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以在壳体的11的内部里侧被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且被壳体11的内部底面从下方施力的方式施加有弯折形状。
[0070] 具体而言,该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构成为具有:被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的前端突起部15d;被壳体11的内部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底面部分15c;以及在载置有控制基板的状态下与前端突起部15d一起夹持突出部11c的凸缘23a。
[0071] 其中,使用图2(a)且如前述那样,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是固定框架13的主体底面中除通过拉深加工对背面进行压型而形成的多个底面凸部15a、以及多个底面开口部15b以外的部分,并构成为与壳体11的内部底面抵接。
[0072] 如图2(a)所示,前端突起部15d在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中位于与密封用前面部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一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具有比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高的平面部,且构成为其平面部的前端向斜下方弯折。
[0073] 凸缘23a与前述的多个立设面部15e相同,是为了固定控制基板2而载置有控制基板2的板面的部位,如图9(a)所示,其构成为,在固定框架13主体的前端部23从比底面部分15c更靠密封用前面部16侧的位置立起,并以与壳体11的突出部11c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折。
[0074] 而且,在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中,凸缘23a的下表面与前端突起部15d的上表面(平面部)的距离(尺寸)设计为相对于壳体11的突出部11c是厚度相同的尺寸、或者稍稍小的尺寸。由此,在固定框架13主体的前端部23中,能够利用凸缘23a的下表面与前端突起部15d的上表面(平面部)夹持壳体11的突出部11c。
[0075] 另外,在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中,前端突起部15d的上表面(平面部)与底面部分15c的下表面的距离(尺寸)设计为与壳体11的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与壳体11的内部底面(详细而言,为引导部11d的上表面)的距离(尺寸)相比是相同的尺寸、或者稍稍大的尺寸。由此,在固定框架13主体的前端部23中,前端突起部15d的上表面被壳体11的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底面部分15c的下表面被壳体11的内部底面(详细而言,为引导部11d的上表面)从下方施力。
[0076]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在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中,突出部11c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将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引导至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曲面形状。另外,在引导部11d形成有用于将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引导至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斜面。
[0077] 详细而言,如图10(b)(c)(d)所示,当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插入壳体11的内部里侧时,在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被突出部11c的前端部(曲面部分)被引导至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状态下,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被引导部11d的斜面缓缓向上方推开(图10(b)→(c))。而且,最终,若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超过斜面而登上引导部11d的上表面,则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被壳体11的突出部11c从上侧更稳固地按压(图10(c)→(d))。
[0078]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具备: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固定框架13以及用于收纳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的壳体11,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在沿着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于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并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被固定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而且,壳体11,具有用于供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插入的开口部11a、以及在与该开口部11a对置的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对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进行保持的里侧保持部11b,该壳体11在开口部
11a固定固定框架13。
[0079] 并且,在电子控制单元1中,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具有在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且在与底面离开的位置朝向开口部11a突出的突出部11c,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向壳体11插入的插入方向侧的前端部23,具有在壳体11的内部里侧被壳体11的突出部
11c的下表面从上方施力、且被壳体11的内部底面从下方施力的弯折形状。
[0080] 因此,首先,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固定有控制基板2以及电池组3的状态下使固定框架13收纳于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下,通过使固定框架13保持于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且使固定框架13固定于壳体11的开口部11a,从而能够在壳体11内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支承固定框架13,由此,能够保持壳体11内的控制基板2的支承强度。
[0081] 接下来,因为在固定框架13以并排配置的状态邻接固定控制基板2与电池组3,所以,例如能够将壳体11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从而不在壳体11的周围设置无用空间就能完成。进而也无需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将配置控制基板2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3的空间分隔的壁部。
[0082] 在电子控制单元1中,以这样的结构为基础,容易如下这样设计:因为将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设为被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的突出部11c的下表面与壳体11的内部底面施力的弯折形状,所以在使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保持于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时,能够吸收该前端部23以及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
11b的突出部11c的部件尺寸误差。由此,能够使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适当地保持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
[0083] 而且,如图9(b)所示,即使在对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施加朝向壳体11的底面侧(R1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也能够通过从壳体11的底面受到的(R2方向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13的挠曲。
[0084] 因此,根据电子控制单元1,在确保壳体11内的控制基板2的支承强度的同时避免设置涉及的布局的复杂化,且能够进一步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结构中,通过适当地抑制固定框架13的挠曲,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于固定框架13的控制基板2的挠曲。
[0085] 另外,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具有在载置有控制基板2的状态下与其前端突起部15d一起对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的突出部11c进行夹持的凸缘23a。因此,即使在对凸缘23a施加朝向壳体11的底面侧(R1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通过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从壳体11的底面受到的(R2方向的)反作用力来抑制固定框架13的挠曲,由此,通过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夹持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的突出部11c,从而能够使壳体11内的固定框架13的保持牢固,并且能够适当地抑制控制基板2的挠曲。
[0086] 另外,对于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而言,其底面部分15c通过对该固定框架13主体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因此,在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前端部23中,不需要加入新的部件使之接合,就能够设置被壳体11的内部底面从下方施力的部分15c,从而能够实现固定框架13的轻型化以及制造的容易化。
[0087] 另外,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的突出部11c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将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引导至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的曲面形状。因此,例如在部件尺寸误差程度上,因为即使从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的上表面到底面部分15c的下表面为止的距离(尺寸)比从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的突出部11c的下表面到其内部底面为止的距离(尺寸)大,也能够将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容易地插入壳体11的内部里侧,所以能够利用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使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更强地施力。由此,能够使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更适当地保持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
[0088] 并且,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具有引导部11d,其形成有用于在固定框架13的前端突起部15d被该突出部11c的前端部向该壳体11的内部里侧引导时,将固定框架13的底面部分15c缓缓向上方推起的斜面。因此,能够利用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使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更强地施力,从而能够使壳体11的里侧保持部11b进一步适当地保持固定框架13的前端部23。
[0089]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上,虽然针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实施方式来实施。
[0090]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中,固定框架13形成为L字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与密封用前面部16的结构,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
[009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中,虽然对固定框架13的密封用前面部16被螺丝钉固定于壳体11的开口部1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可以通过搭扣配合将固定框架13的密封用前面部16与壳体11的开口部11a接合。
[009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中,虽然对控制基板2被螺丝钉固定于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可以通过搭扣配合将控制基板2与固定框架13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15接合。
[009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中,虽然以控制基板2载置(固定)于凸缘23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固定框架13的基板载置区域,控制基板2可以载置(固定)于任意位置。
[009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保护外壳10作为电子控制单元1构成为eCall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例子,能够应用于构成各种电子控制单元。
[0095] 本公开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形态,进一步而言,只包括一个要素、一个要素以上、或者一个要素以下的其他组合、形态也落入到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