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

申请号 CN201480022988.X 申请日 2014-04-22 公开(公告)号 CN105142930B 公开(公告)日 2017-06-30
申请人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发明人 功刀毅;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的 充气轮胎 (1),相对于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3),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剖面(PL1)。此外,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第一剖面(PL1)的延长线与第二剖面(PL2)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此外,从在轮胎赤道面(CL)上的 胎面 剖面即第一剖面(PL1)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和从胎面端(P)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满足1.10≤Gsh/Gcc的关系。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帘布层;带束层,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胎面橡胶,其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至少3条周向主槽,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多个环岸部,其被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向主槽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与此同时,将相对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槽,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环岸部,称为胎肩环岸部时,
相对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槽,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环岸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剖面,同时,所述胎肩环岸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
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剖面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剖面之间的轮胎径向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并且,
从轮胎赤道面上的胎面剖面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和从胎面端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满足1.20≤Gsh/Gcc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14在具有绝对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带束度的同时,具备具有符号相异的带束角度的一对交叉带束,并且,
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画出所述周向主槽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同时,将所述一对交叉带束中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时,从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外径侧交叉带束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cc,和从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中线上的所述外径侧交叉带束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e,满足0.70≤De/Dcc≤1.3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第一剖面的直径D1和轮胎接地端上的所述第二剖面的直径D2,满足-0.015≤(D1-D2)/D1≤0.015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轮胎接地端上的所述第二剖面的直径D2和所述胎肩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二剖面的直径D3,满足D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14在具有绝对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的同时,具备具有符号相异的带束角度的一对交叉带束,并且,
所述一对交叉带束中,宽度较大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2和所述帘布层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70≤Wb2/Wca≤0.93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布层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和所述帘布层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直径Yc,满足0.80≤Yc/Ya≤0.90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布层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和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中线上的所述帘布层的直径Yd,满足0.95≤Yd/Ya≤1.02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胎面宽度TW和轮胎总宽度SW,满足
0.79≤TW/SW≤0.89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胎面宽度TW和所述帘布层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82≤TW/Wca≤0.92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拥有具有绝对值45[Deg]以上7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的大倾角带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倾角带束的宽度Wb1和所述一对交叉带束中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3,满足0.85≤Wb1/Wb3≤1.05的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宽度Wsh和胎面宽度TW,满足0.1≤Wsh/TW≤0.2的关系。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的实际接地宽度Wg和所述帘布层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64≤Wg/Wca≤0.84的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胶的橡胶硬度在60以上的范围内,橡胶硬度是指依据JIS-K6253的JIS-A硬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环岸部在所述周向主槽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支撑壁部上,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的细槽,并且,
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所述细槽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位于轮胎径向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扁平率70[%]以下的重载荷用轮胎。

说明书全文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改善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如长途运输等高速持续行驶的主体的轮胎,在处于自由滚动的使用条件下时,存在于胎面部胎肩区域的环岸部上,出现偏磨损这一课题。作为涉及该课题的现有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已为人熟知。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53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0008] 技术方案
[0009]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其具备:帘布层;带束层,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胎面橡胶,其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至少3条周向主槽,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多个环岸部,其被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向主槽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与此同时,将相对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槽,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环岸部,称为胎肩环岸部时,相对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 槽,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环岸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剖面,同时,所述胎肩环岸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剖面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剖面之间的轮胎径向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并且,从轮胎赤道面上的胎面剖面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和从胎面端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满足1.10≤Gsh/Gcc的关系。
[0010] 有益效果
[0011] 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胎肩环岸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此外,胎肩环岸部的接地面内的第一剖面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因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的接地端一侧的接地压就会提高。这样一来,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由此,具有胎肩环岸部的偏磨损得到抑制,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得到改善的优点。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
[0013] 图2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
[0014] 图3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
[0015] 图4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胎肩环岸部的放大图。
[0016] 图5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0017] 图6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18] 图7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19] 图8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20]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2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含有在维持本发明同一性的情况下能够置换、且容易推知该置换的构成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改进例,能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言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0023] [充气轮胎]
[0024]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该图显示的是作为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安装在长距离运输用卡车、客车等上的重荷重用子午线轮胎。另外,符号CL是轮胎赤道面。此外,该图中,胎面端P和轮胎触地端T一致。
[0025] 本充气轮胎1包含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填胶12、12、帘布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以及一对侧壁胶16、16,参照图1。
[0026] 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状构造,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填胶12、12由下填胶121和上填胶122组成,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用于增强胎圈部。
[0027] 帘布层13圆环状架在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帘布层13的两端部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往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翻卷并固定,将胎圈芯11及胎圈填胶12包住。此外,帘布层13是以涂胶覆盖或者有机纤维材,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构成的多个帘布层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成的,具有绝对值85[deg]以上95[deg]以下的帘布度,即帘布层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0028] 带束层14是将多个带层141至145叠层而成的,并且围绕帘布层13的外周而配置。关于带束层14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0029] 胎面胶15配置于帘布层13以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侧壁胶16、16分别配置于帘布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构成左右侧壁部。
[0030] 另外,图1的构成中,充气轮胎1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7根周向主槽2,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8个环岸部3。此外,各环岸 部3是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条状花纹,或者,是由多个未图示的横纹槽在轮胎周向上分割的花纹列。
[0031] 在此,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mm]以上的槽宽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宽是将形成于槽开口部上的切口部和倒角部除外后进行测定的。
[0032]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左右周向主槽2、2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此外,将被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划分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环岸部3、3称为胎肩环岸部。
[0033] [带束层]
[0034] 图2及图3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是表示将轮胎赤道面CL作为界限的胎面部的单侧区域,图3是表示带束层14的叠层构造。另外,图3中,各带层141至145中的细线,示意性地示出了各带束层141至145的带束层帘线。
[0035] 带束层14是将大倾角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以及带束罩144叠层而构成,配置为围绕在帘布层13的外周,参照图2。
[0036] 大倾角带束141是以涂胶覆盖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构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成的,具有绝对值45[deg]以上70[deg]以下的带束层角度,即带束层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此外,大倾角带束141叠层配置在帘布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
[0037] 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以涂胶覆盖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构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并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带束层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符号相异的带束层角度,使带束层帘线的纤维方向相互交叉地叠层,即斜交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而且,也可以层叠3枚以上的交叉带束而配置,在此省略图示。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在本实施形式中,叠层配置在大倾角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
[0038] 此外,带束罩144以涂胶覆盖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成,具有绝对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带束层角度。此外,带束罩144叠层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轮 胎径向外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罩144具有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相同的带束层角度,此外,配置在带束层14的最外层。
[0039] 而且,本充气轮胎1中,带束层14也可以具有边缘罩,省略图示。一般来说,边缘罩以涂胶覆盖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成,具有绝对值0[deg]以上5[deg]以下的带束层角度。此外,边缘罩分别配置在外径侧交叉带束143或者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左右边缘部的轮胎径向外侧。通过这些边缘罩发挥环箍效应,可缓和胎面部中心区域和胎肩区域之间的径向胀大之差,从而改善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
[0040] [耐偏磨损性能]
[0041] 一直以来,如长途运输等高速持续行驶的主体的轮胎,在处于自由滚动的使用条件下时,存在在胎面部胎肩区域的环岸部上,出现偏磨损这一课题。
[0042] 因此,本充气轮胎1为了抑制胎肩环岸部的偏磨损,采用了以下结构,参照图1至图3。
[0043] 如图2所示,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画出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末端磨损临界面WE是指,根据轮胎上存在的从磨损指标推定的表面,并穿过最外周向主槽2的磨损临界显示器即磨损指示器,平行于胎面剖面的曲线。该末端磨损临界面WE是在将轮胎置于非充气状态后的轮胎单体状态下进行测定的。一般的充气轮胎,其末端磨损临界面WE,位于与胎面剖面大致平行的曲线上。
[0044] 此时,从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中心线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e,和从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cc,满足0.70≤De/Dcc≤1.30的关系。此外,De/Dcc优选在0.90≤De/Dcc≤1.1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De/Dcc=1.00。
[0045] 距离Dcc和距离De是在将轮胎置于非充气状态的轮胎单体状态下进行测定的。此外,外径侧交叉带束143一侧的测定点,由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连接构成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带束层帘线的中心点的曲线来规定。
[0046] 在此,规定轮辋是指,JATMA中规定的“适用轮辋”、TRA中规定的“Design Rim”、或者ETRTO中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中规定的“最高气压”、TRA中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中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并且,规定载重是指JATMA中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TRA中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中规定的“LOAD CAPACITY”。但是,在JATMA中,乘用车用轮胎的规定内压为气压180[kPa],规定载重为最大负载能力的88[%]。
[0047] 此外,从轮胎赤道面CL上的胎面剖面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和从胎面端P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优选为满足1.10≤Gsh/Gcc的关系,更优选为满足1.20≤Gsh/Gcc的关系。
[0048] 比Gsh/Gcc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规定比Gsh/Gcc的上限,使得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上,赋予其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胎面剖面上的胎面端P上的半径,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半径为同等以下。也就是说,优选为规定比Gsh/Gcc的上限,使得胎面剖面在轮胎径向内侧,具有拥有中心的圆弧形状或者直线形状,且避免成为倒R形状,即在轮胎径向外侧拥有中心的圆弧形状。例如,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形状的胎肩部的结构,比Gsh/Gcc的上限为1.4至1.5左右。另一方面,如后述的图6所示的圆形形状的胎肩部的结构,则比Gsh/Gcc的上限为1.3至1.4左右。
[0049] 距离Gcc,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作为从轮胎赤道面CL与胎面剖面之间的交点到轮胎赤道面CL与轮胎内周面之间的交点的距离来进行测定。因此,如图1和图2的结构所示,在轮胎赤道面CL上具有周向主槽2的结构,则排除该周向主槽2后测定距离Gcc。距离Gsh,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作为从胎面端P向轮胎内周面垂下的垂线的长度来进行测定。
[0050] 此外,图2的结构中,充气轮胎1,在帘布层13的内周面上具备内衬18,该内衬18,配置在轮胎内周面的整个范围内。在这种结构中,距离Gcc和距离Gsh,以该内衬18的表面为基准即轮胎内周面来进行测定。
[0051] 胎面端P是指,(1)在具有正方形形状的胎肩部的结构中,其边缘部上的点。例如,在图2的结构中,胎肩部具有正方形形状,因此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为一致。另一方面,(2)在如后述的图6的变形例所示的,具有圆形形状的胎肩部的结构中,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取胎面部的剖面与侧壁部的剖面之间的交点P’,将从该交点P’画向胎肩部的垂线的足部,作为胎面端P。
[0052] 另外,轮胎接地端T是指,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其规定内压,并以静止状态垂直放置于平板上施加相当于规定载重的负载时的轮胎和平板的接触面的轮胎轴方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0053] 图4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胎肩环岸部的放大图。该图示出了位于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第一剖面PL1的延长线和胎肩环岸部3的第二剖面PL2之间的关系。
[0054] 如图4所示,本充气轮胎1,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相对于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中心环岸部3和第二环岸部3,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剖面PL1。此外,相对于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
[0055] 第一剖面PL1和第二剖面PL2,优选为由单一圆弧或多个圆弧的组合构成的圆滑的曲线。但是,并不仅限于此,第一剖面PL1和第二剖面PL2也可以部分包含直线而构成。
[0056] 此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第一剖面PL1的延长线与第二剖面PL2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
[0057] 例如,图4的结构中,中心环岸部3和第二环岸部3的第一剖面PL1,由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单一圆弧构成,在轮胎赤道面CL上具有最大直径D1,参照图2,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缩小轮胎径向的直径。例如,图4的结构中,中心环岸部3和第二环岸部3的第一剖面PL1,由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单一圆弧构成,在轮胎赤道面CL上具有最大 直径D1,参照图2,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缩小轮胎径向的直径。为此,胎肩环岸部3,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隆起的接地面形状。这样一来,胎肩环岸部3的第二剖面PL2,相对于中心环岸部3和第二环岸部3的第一剖面PL1的延长线,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与轮胎径向外侧分隔开来。此外,这些剖面PL1、PL2的距离d,随着从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单调地增加。
[0058] 在这种结构中,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此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剖面PL1、PL2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因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接地端T一侧的接地压力就会提高。这样一来,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由此,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得到抑制。
[0059] 此外,剖面形状和剖面的直径,是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上,赋予其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下测定的值。此外,剖面的直径,作为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剖面的直径来进行测定。
[0060] 此外,在上述的结构中,轮胎赤道面CL上的第一剖面PL1的直径D1和轮胎接地端T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2,优选为满足-0.015≤(D1-D2)/D1≤0.015的关系。即,作为轮胎整体的剖面的直径,优选为轮胎赤道面CL与轮胎接地端T大致相同。
[0061] 此外,轮胎接地端T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2和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3,优选为满足D3<D2的关系。此外,这些直径D2、D3,更优选为满足0.0[mm]≤D3-D2≤15.0[mm]的关系。因此,如图4所示,胎肩环岸部3优选为,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隆起的接地面形状。
[0062] 但是,并不仅限于此,轮胎接地端T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2和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3,也可以满足D2<D2的关系。因此,胎肩环岸部3,也可以具有平整的接地面形状,或者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肩塌的接地面形状。
[0063] 图5是表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该图分别示出了具有互不相同的比De/Dcc和比Gsh/Gcc的轮胎的接地状态。
[0064] 在图5(a)的比较例的轮胎中,在图1至图3的结构中,比De/Dcc被均等地设定(De/Dcc=1.00),并且,比Gsh/Gcc被设定的较小(Gsh/Gcc=1.06)。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非接地状态下,胎面剖面具有随着从轮胎赤道面CL,朝向胎面端P缩小外径的肩塌形状,在此省略图示。因此,在轮胎接地时,如图5(a)所示,胎面部胎肩区域,在路面侧即轮胎径向外侧发生较大地变形。此时,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cc、De是相同的(De/Dcc=1.00),因此,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端部,随着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在路面侧即轮胎径向外侧,发生较大地挠曲。因此,轮胎接地时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应变就会较大。
[0065] 相对于此,在图5(b)的实例的轮胎中,在图1至图3的结构中,比De/Dcc被均等地设定(De/Dcc=1.00),而且,比Gsh/Gcc被设定的较大(Gsh/Gcc=1.20)。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非接地状态下,胎面剖面的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径与胎面端P上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较小,胎面剖面在整体上具有平整的形状,即与轮胎旋转轴大致平行,参照图1和图2。因此,如图5(b)所示,轮胎接地时的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量较小。此外,一般来说,在轮胎的充气状态下,由于内压的作用,胎面部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会产生径差,胎面剖面肩塌。因此,将比Gsh/Gcc设定的较大(Gsh/Gcc=1.20),将充气前的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剖面设为倒R形,即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步隆起的形状。这样一来,处于充气状态下的胎面剖面的肩塌就能得到抑制,外径侧交叉带束143整体上会形成为平整的形状。根据上述内容,轮胎接地时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应变就会减少。
[0066] 如上所述,在图5(b)的结构中,与图5(a)的结构相比,在轮胎接地时,胎面部胎肩区域的变形量较小,此外,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应变较小。这样一来,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与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可抑制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
[0067] 进一步,图5(b)的结构中,具有图4的结构,因此,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此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剖面PL1、PL2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在这种结构中,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接地端T一侧的接地压力提高,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由此,可有效地抑制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
[0068] [圆形形状的胎肩部]
[0069]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具有圆形形状的胎肩部的结构。
[0070] 图1的结构中,如图2所示,胎肩部具有正方形形状,轮胎接地端T与胎面端P一致。
[0071] 但并不仅限于此,如图6所示,胎肩部也可具有圆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取胎面部的剖面与侧壁部的剖面之间的交点P’,将从该交点P’画向胎肩部的垂线的足部,作为胎面端P。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轮胎接地端T与胎面端P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0072] [附加事项]
[0073] 此外,如图1所示,胎面宽度TW和轮胎总宽度SW,优选为满足0.79≤TW/SW≤0.89的关系。
[0074] 轮胎总宽度SW是指,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上,赋予其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的侧壁之间的直线距离,其中包含轮胎侧面的图案、文字等所有部分。
[0075] 此外,在图1和图2中,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宽度Wsh和胎面宽度TW,优选为满足0.1≤Wsh/TW≤0.2的关系。这样一来,可优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宽度Wsh。
[0076] 接地宽度是作为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上,赋予其规定内压,并处于静止状态下,垂直放置在平板,且施加相当于规定载重的负荷后的轮胎与平板之间的接触面上的轮胎轴方向的最大直线距离测定的值。
[0077] 此外,在图1中,宽度较大的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和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优选为满足0.70≤Wb2/Wca≤0.93的关系,更优选为在0.78≤Wb2/Wca≤0.83的范围内。
[0078] 此外,胎面宽度TW和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优选为满足0.82≤TW/Wca≤0.92的关系。
[0079] 胎面宽度TW是指,左右胎面端P、P的轮胎旋转轴方向的距离是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下测定的值。
[0080] 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是指,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的帘布层13左右最大宽度位置的直线距离。
[0081]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大倾角带束141的宽度Wb1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优选为满足0.85≤Wb1/Wb3≤1.05的关系,参照图3。从而,可优化比Wb1/Wb3。
[0082] 大倾角带束141的宽度Wb1和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是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下测定的值。
[0083] 另外,图1的结构中,如图3所示,带束层14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结构,此外,大倾角带束141的宽度Wb1和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满足Wb1<Wb3的关系。因此,在轮胎赤道面CL的单侧区域中,大倾角带束141的边缘部,相对于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边缘部,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大倾角带束141的宽度Wb1和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也可满足Wb1≥Wb3的关系,在此省略图示。
[0084] 此外,在图1中,帘布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帘布层13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直径Yc,以及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中线上的帘布层13的直径Yd,满足0.80≤Yc/Ya≤0.90和0.95≤Yd/Ya≤1.02的关系。这样一来,可优选帘布层13的形状。
[0085] 帘布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是作为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的从轮胎旋转轴到轮胎赤道面CL与帘布层13之间的交点的距离来测定的值。
[0086] 帘布层13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直径Yc是作为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的从轮胎旋转轴到帘布层13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距离来测定的值。
[0087] 最外周向主槽的槽中线上的帘布层13的直径Yd是将最外周向主槽的槽中线与帘布层13之间的交点设为点Q3,在此省略图示,作为将轮胎安装在规定轮辋上,赋予规定内压,并处于无负荷状态时的从轮胎旋转轴到点Q3的距离来测定的值。
[0088] 此外,在图1中,轮胎实际接地宽度Wg,省略图示,和帘布层13的截面宽度Wca,优选为满足0.64≤Wg/Wca≤0.84的关系。这样一来,可优化轮胎实际接地宽度Wg和帘布层13的截面宽度Wca之间的比Wg/Wca。
[0089] 轮胎实际接地宽度Wg,作为轮胎整体的接地宽度和所有周向主槽2的槽宽度的总和之间的差来算出。
[0090] 此外,大倾角带束141的带束层帘线为钢丝,大倾角带束141,优选具有15[根/50mm]以上25[根/50mm]以下的末端数。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带束层帘线为钢丝,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优选具有18[根/50mm]以上28[根/50mm]以下的末端数,更优选具有
20[根/50mm]以上25[根/50mm]以下的末端数。这样一来,可适当地确保各带层141、142、143的强度。
[0091] 此外,大倾角带束141的涂胶的断裂伸长率λ1,优选在λ1≥200[%]的范围内。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涂胶的断裂伸长率λ2、λ3,优选在λ2≥200[%],且λ3≥200[%]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可适当地确保各带层141、142、143的耐久性。
[0092] 断裂伸长率是对JIS-K7162规定的1B形试片即厚度为3mm的哑铃形试片,依据JIS-K7161利用拉伸试验机即Instron公司制的INSTRON5585H,以拉伸速度2[mm/分]进行拉伸试验而测定的。
[0093]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橡胶15的断裂伸长率,优选在350[%]以上的范围内。这样一来,能够确保胎面胶15的强度,从而可抑制最外周向主槽2上发生撕裂。另外,对于胎面胶15的断裂伸长率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会受到来自胎面胶15的橡胶混合物的种类的限制。
[0094]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胶15的硬度优选在60以上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可适当地确保胎面胶15的强度。另外,对于胎面胶15的硬度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会受到来自胎面胶15的橡胶混合物的种类的限制。
[0095] 橡胶硬度是指依据JIS-K6253的JIS-A硬度。
[0096]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胶15的损失正切tanδ优选在0.10≤tanδ的范围内。
[0097] 损失正切tanδ是,使用粘弹性分光计,在温度20[℃]、剪切变形10[%]、频率20[Hz]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0098] [胎肩环岸部的倒角部]
[0099]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胎肩环岸部的放大剖面图。
[0100] 如图7所示,本充气轮胎1中,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环岸部3,优选在周向主槽2侧的边缘部上具有倒角部31。该倒角部31可以是沿着周向主槽2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形成的C倒角或R倒角,也可以是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地形成的切口。
[0101] 例如,图7的结构中,被最外周向主槽2划分的左右环岸部3、3为条状花纹,在最外周向主槽2一侧的边缘部上,分别具有倒角部31。此外,倒角部31为C倒角,连续地形成在轮胎周向上。
[0102] 在这种结构中,胎肩环岸部3在周向主槽2一侧的边缘部上具有倒角部31,因此,在胎肩环岸部3的周向主槽2一侧的边缘部上的接地压力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能够改善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
[0103] [支撑壁部的细槽]
[0104]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支撑壁部的放大剖面图。
[0105] 图8的结构中,充气轮胎1具备细槽4。该细槽4被配置在支撑壁部上,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此外,细槽4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相对于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位于轮胎径向外侧。
[0106] 支撑壁部是指,胎面部的剖面与侧壁部的剖面之间的连接部上的非接地区域,构成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
[0107] 例如,图8的结构中,1条细槽4就是支撑壁部,配置在从胎面端P即轮胎接地端T到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非接地区域内。此外,细槽4具有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同时,朝向轮胎内部的形状。
[0108] 在这种结构中,轮胎接地时,支撑壁部的细槽4会堵塞,因此,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压力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能够改善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
[0109] [效果]
[0110] 如上所述,本充气轮胎1具备:帘布层13;配置在帘布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14;配置在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橡胶15;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2;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多个环岸部3,参照图1。此外,相对于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3,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剖面PL1。此外,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参照图4。此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第一剖面PL1的延长线与第二剖面PL2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此外,从在轮胎赤道面CL上的胎面剖面即第一剖面PL1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和从胎面端P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满足1.10≤Gsh/Gcc的关系,参照图2。
[0111] 在这种结构中,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凸起的第二剖面PL2,此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内的第一剖面PL1、PL2的距离d,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增加,因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接地端T一侧的接地压力就会增高。这样一来,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由此,具有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得到抑制,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得到改善的优点。
[0112]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从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cc,和从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中线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e,满足 0.70≤De/Dcc≤1.30的关系,参照图2。这种结构,可优化比De/Dcc,因此,具有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能得到抑制的有点。
[0113]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带束层14在具有绝对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的同时,具备具有符号相异的带束角度的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参照图2。此外,从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cc,和从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中线上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到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距离De,满足0.70≤De/Dcc≤1.30的关系。这种结构,具有优化相对于末端磨损临界面WE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距离Dcc、De的优点。即,由于0.70≤De/Dcc,因此,能够确保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下的胎面厚度,从而能够确保抗槽开裂性。此外,由于De/Dcc≤1.30,优选为0.80≤De/Dcc≤1.20,因此,轮胎接地时的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的应变减少,比较参照图5(a)、(b)。这样一来,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与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可抑制胎肩环岸部3的偏磨损。
[0114]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轮胎赤道面CL上的第一剖面PL1的直径D1和轮胎接地端T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2,满足-0.015≤(D1-D2)/D1≤0.015的关系,参照图4。这样一来,可优化轮胎接地端T的肩塌量,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环岸部3的滑移量和胎肩环岸部3的滑移量就会变得均匀。
[0115]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轮胎接地端T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2和胎肩环岸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上的第二剖面PL2的直径D3,满足D3<D2的关系,参照图4。这样一来,具有可优化胎肩环岸部3的剖面形状的优点。
[0116]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宽度较大的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和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70≤Wb2/Wca≤0.93的关系,参照图1。这样一来,可优化宽度较大的交叉带束142的宽度Wb2,具有可确保胎面部的刚性的优点。
[0117]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帘布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和帘布层13的最大宽度位置的直径Yc,满足0.80≤Yc/Ya≤0.90的关系,参照图1。这样一来,具有可优选帘布层13的形状的优点。
[0118]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帘布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的直径Ya和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中线上的帘布层13的直径Yd,满足0.95≤Yd/Ya≤1.02的关系,参照图1。这样一来,可优化帘布层13的形状,具有轮胎接地时的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下的帘布层13的变形量减少的优点。即,由于0.95≤Yd/Ya,因此,轮胎接地时的最外周向主槽2的槽下的帘布层13的变形量减少。此外,由于Yd/Ya≤1.02,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轮胎形状。
[0119]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宽度TW和轮胎总宽度SW,满足0.79≤TW/SW≤0.89的关系,参照图1。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比TW/SW在上述范围内,因此,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的径向胀大之差会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具有轮胎的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优点。即,由于0.79≤TW/SW,因此,可确保轮胎内空气量,并抑制挠曲。此外,由于TW/SW≤0.89,因此,能够抑制胎肩部的逐步隆起,从而抑制接地时的挠曲。
[0120]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宽度TW和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82≤TW/Wca≤0.92的关系,参照图1。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比TW/Wca在所述的范围内,因此,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径向胀大差就会得到缓和,施加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压力分布就会均匀。这样一来,具有轮胎的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优点。即,由0.82≤TW/Wca,因此,可确保轮胎内空气量,并抑制挠曲。此外,由于TW/Wca≤0.92,因此,可抑制胎肩部的逐渐隆起,接地压力分布就会变得均匀。
[0121]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带束层14拥有具有绝对值45[Deg]以上7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的大倾角带束141,参照图1和图3。这样一来,可加固带束层14,具有可抑制轮胎接地时的带束层14的端部的应变的优点。
[0122]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大倾角带束141的宽度Wb1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满足0.85≤Wb1/Wb3≤1.05的关系,参照图3。在这种结构中,可优化大倾角 带束141的宽度Wb1与宽度较小的交叉带束143的宽度Wb3之间的比Wb1/Wb3。这样一来,具有可抑制轮胎接地时的带束层14的端部的应变的优点。
[0123]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宽度Wsh和胎面宽度TW,满足0.1≤Wsh/TW≤0.2的关系,参照图1和图2。这样一来,具有可优化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宽度Wsh的优点。即,由于0.1≤Wsh/TW,因此,可确保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积,而确保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
此外,由于Wsh/TW≤0.2,因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压力增加,从而提高轮胎的湿性。
[0124]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轮胎的实际接地宽度Wg,在此省略图示,和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满足0.64≤Wg/Wca≤0.84的关系,参照图1。这样一来,具有可优化帘布层13的剖面宽度Wca的优点。即,由于0.64≤Wg/Wca,因此,可适当地确保轮胎的接地面积。此外,由于Wg/Wca≤0.84,因此,具有胎面宽度TW不会变得过大的结构,可适当地确保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面压力。
[0125]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面橡胶15的橡胶硬度,在60以上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可适当地确保胎面橡胶15的强度,具有改善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的优点。
[0126] 此外,本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在周向主槽2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倒角部31,参照图7。这样一来,胎肩环岸部3的周向主槽2一侧的边缘部的接地压会降低,具有改善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的优点。
[0127] 此外,本充气轮胎1,具有配置在支撑壁部上,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设置的细槽4,参照图8。此外,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视图上,细槽4相对于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损临界面WE,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在这种结构中,轮胎接地时,支撑壁部的细槽4会堵塞,因此,胎肩环岸部3的接地压力就会降低。由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可改善耐偏磨损性能的优点。
[0128] [适用对象]
[0129] 此外,本充气轮胎1,优选适用于在轮胎被轮辋装配到正规轮辋上,并向轮胎施加标准内压和标准荷载的状态下,扁平率在40[%]以上70[%] 以下的重载荷用轮胎。如上所述的具有低扁平率的轮胎,充气时的肩塌量容易变大,即胎面上的中心区域和胎肩区域之间的直径差容易变大,此外,轮胎接地时的接地形状容易变成鼓形。因此,通过将上述低扁平重荷载用轮胎列为适用对象,可获得显著的上述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的改善效果。
[0130] 实例
[013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132] 在该性能试验中,针对各不相同的多个充气轮胎,进行了与耐偏磨损性能相关的评估,参照图9和图10。在该评估中,将轮胎尺寸为315/60R22.5的充气轮胎组装到轮辋尺寸为22.5×9.00的轮辋上,并向该充气轮胎施加气压900[kPa]。此外,充气轮胎被安装在作为试验车辆的4×2拖拉机挂车的前轴上,并施加荷载34.81[kN]。而且,试验车辆在行驶了10万[km]后,测定其胎肩环岸部的肩塌磨损量,即胎肩环岸部的边缘部的磨损量和最外周向主槽的磨损量之间的差,并进行评价。该评估的数值越大,越理想。
[0133] 实例1的充气轮胎1具有图1至图4所记载的结构。此外,交叉带束142、143的带束角度为±19[Deg]。此外,主要尺寸设定为TW=275[mm]、Gcc=32.8[mm]、Dcc=11.2[mm]、Ya=446[mm]、Wca=320[mm]、D2<D1且D3<D2。实例2至22的充气轮胎1,为实例1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
[0134] 传统例的充气轮胎,在图1至图4的结构中,胎肩环岸部3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凸起的剖面。
[0135] 如试验结果所示,实例1至22的充气轮胎1中,轮胎耐偏磨损性能得到了改善,参照图3。
[0136] 符号说明
[0137] 1:充气轮胎
[0138] 2:周向主槽
[0139] 3:环岸部
[0140] 31:倒角部
[0141] 4:细槽
[0142] 11:胎圈芯
[0143] 12:胎圈填胶
[0144] 121:下填胶
[0145] 122:上填胶
[0146] 13:帘布层
[0147] 14:带束层
[0148] 141:大倾角带束
[0149] 142:内径侧交叉带束
[0150] 143:外径侧交叉带束
[0151] 144:带罩层
[0152] 15:胎面胶
[0153] 16:侧壁胶
[0154] PL1:第一剖面
[0155] PL2:第二剖面
[0156] WE:末端磨损临界面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