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

申请号 CN201310077411.6 申请日 2013-03-12 公开(公告)号 CN103640437B 公开(公告)日 2017-06-30
申请人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发明人 龟田宪史;
摘要 使由各中央侧主槽(22A)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相对于整个 胎面 部的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PA设定在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由中央侧主槽(22A)和胎肩侧主槽(22B)划分出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PB)设定在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的0.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中央环岸部(23A)的最大突出量(PA)大于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B)。提供一种能够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胎面部的接地性,并且改善驾驶 稳定性 的 充气轮胎 。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在其胎面部的胎面上,在轮胎赤道线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各设有2条向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并设有由该主槽划分而成的向轮胎周向延伸的5条环岸部,其特征在于,
将位于轮胎赤道线附近的2条中央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置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10%以上18%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条胎肩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置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内,
使由各所述中央侧主槽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相对于整个所述胎面部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设定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基准轮廓线限定为沿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通过各主槽的开口端而连续的圆弧,
使由所述中央侧主槽和所述胎肩侧主槽划分出的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相对于所述基准轮廓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设定在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0.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
使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大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
其中,所述充气轮胎还包括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具有由有机纤维组成的帘布层帘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设为40mm以上,并且设置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将该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20%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利用该副槽将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区划形成分割中央环岸部,并且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设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定在4%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设置在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15%以下。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置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内的范围内,并且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置配置在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设为40mm以上,并且设置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将该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20%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利用该副槽将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区划形成分割中央环岸部,并且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
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置配置在从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内的范围内,并且将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置配置在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

说明书全文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改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改善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方法,有一种是增大胎面部的环岸部宽度来确保胎面的刚性。但是,此种情况下,在环岸部的宽度方向中心处接地区域,环岸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会变短,其端部会向内侧凹下,使接地性变差。因此,可能会对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0003]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气轮胎中,为了确保直行稳定性,在胎面部通过向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划分出环岸部,并在轮胎宽度方向剖面内,将环岸部的接地面形成为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曲线形状,同时使该接地面的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踏面轮廓线最接近的顶部相对于环岸部的宽度中心,向环岸部的一侧边缘侧在环岸部宽度的0.1~0.4倍的范围内偏离。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9216号公报发明概要
[0007]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0008]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气轮胎中,虽然通过将环岸部形成为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曲线形状,环岸部的接地性趋向于得到改善,但要想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胎面部的接地性,必须要考虑环岸部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臵,优化接地面。
[0009]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胎面部的接地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10] 为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胎面上,在轮胎赤道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各设有2条向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并设有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的向轮胎周向延伸的5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轮胎赤道线附近的2条中央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10[%]以上18[%]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条胎肩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内,使由各所述中央侧主槽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相对于整个所述胎面部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设定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使由所述中央侧主槽和所述胎肩侧主槽划分出的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相对于所述基准轮廓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设定在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0.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大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
[0011] 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在上述范围以下或超出上述范围时,将难以改善接地形状。也就是说,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在上述范围以下时,在接地区域,环岸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会变短,导致接地性变差。另外,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超出上述范围时,环岸部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的接地性将变差。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将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恰当的范围内,可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接地性,因此能够改善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0012]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设为40[mm]以上,并且设臵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将该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臵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20[%]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利用该副槽将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区划形成分割中央环岸部,并且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
[0013] 根据该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大到40[mm]以上时,通过追加副槽将分割中央环岸部一分为二,并将这些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可在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接地性,因此能够改善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0014]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设臵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在4[%]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设臵在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15[%]以下。
[0015] 通过将中央环岸部的槽面积比设为4[%]以上,并且将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可减少橡胶体积,改善硫化时胎面橡胶的收缩,因此可进一步改善接地性。另外,通过将中央环岸部的槽面积比设为10[%]以下,并将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设为15[%]以下,可抑制环岸部的刚性下降,并且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16]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配臵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向轮胎宽度 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内的范围内,并且将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配臵在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
[0017] 在中央环岸部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宽度方向中心附近最容易变短,在中间环岸部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比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更容易变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将各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18]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设为40[mm]以上,并且设臵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将该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臵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20[%]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利用该副槽将所述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区划形成分割中央环岸部,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量设定在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将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配臵在从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各所述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10[%]以内的范围内,并且将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配臵在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所述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
[0019] 在各分割中央环岸部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宽度方向中心附近最容易变短,在中间环岸部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比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更容易变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将各环岸部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20] 发明效果
[0021]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胎面部的接地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述充气轮胎的平面图。
[0024] 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局部放大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5]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所述充气轮胎的平面图。
[0026] 图5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局部放大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7] 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局部放大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8]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29]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30]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含有该行业人士能够且容易臵换的物件、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物件。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变形例能在对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不言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0032] [实施方式1]
[0033]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1的子午线剖面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平面图。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 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指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距离赤道面CL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线与轮胎赤道面一样,都标以符号“CL”。
[0034]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1所示,具有胎面部2、其两侧的胎肩部3、从各胎肩部3依序连接的侧壁部4以及胎圈部5。此外,该充气轮胎1具有帘布层6、带束层7、以及带束增强层8。
[0035] 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胎面胶)构成,露出于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最外侧,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即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接地面)上形成有胎面21。胎面21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设臵有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包括±5[°])的直线主槽即4条主槽22。此处,主槽22是指槽宽为3.0[mm]以上且向轮胎周向延伸的槽。而且,胎面21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条状花纹状的5条环岸部23,所述5条环岸部23由所述多条主槽22划分而成。
[0036] 此外,如图2所示,在胎面21的各环岸部23上设有与主槽22交叉的横纹槽24。此处,横纹槽24是指槽宽超过1.6[mm]并向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图2所示的横纹槽24以其前端在环岸部23的中途终止的方式设臵。另外,虽然图中未明示,横纹槽24也可以其两端与主槽22连通,从而将环岸部23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多个的方式设臵。
[0037] 胎肩部3是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此外,侧壁部4是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露出的部位。此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51和胎边芯52。胎圈芯51通过将丝即胎圈钢丝卷成环状而形成。 胎边芯52是帘布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51位臵折回所形成的空间中配臵的橡胶材料。
[0038] 帘布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处,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并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构成轮胎的架构。该帘布层6是多个并列设臵的帘布层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布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度为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在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帘布层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该帘布层6至少设臵1层,图1显示的是设有2层的形态。
[0039] 带束层7是至少层叠2层带束71、72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上配臵于帘布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帘布层6。带束71、72是多个并列设臵的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规定角度(例如20度~30度)。帘线由钢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此外,重合的带束71、72中,彼此的带束层帘线交叉配臵。
[0040] 带束增强层8配臵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层7。带束增强层8是多根并列设臵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所述帘线与轮胎周向平行(±5度)。帘线由钢铁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图1所示带束增强层8是配臵为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带束增强层8的构造不仅限于上述形式,图中虽未显示,但也可配臵为覆盖带束层7整体;或者,例如含有2层增强层,轮胎径向内侧的增强层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较带束层7更大,且配臵为覆盖带束层7整体,而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增强层配臵为只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又或者,例如含有2层增强层,各增强层都配臵为只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即,带束增强层
8至少和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叠。此外,带束增强层8设为将带状(例如宽度10[mm])的条状型材缠绕在轮胎周向上。
[0041] 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局部放大的子午线剖面图。
[0042] 上述充气轮胎1中,如图1和图2所示,将位于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2条主槽22设为中央侧主槽22A,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条主槽设为胎肩侧主槽22B。中央侧主槽22A以其开口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于从轮胎赤道线CL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18[%]以下的范围WA内的方式配臵。此外,胎肩侧主槽22B以其开口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于从轮胎赤道线CL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WB内的方式配臵。
[0043] 此处,接地端T是指将充气轮胎1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充填正规内压,施加正规负载的8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21与路面的接地区域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的两端,其在轮胎周向上连续。此外,接地宽度TW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各接地端T之间的间隔。另外,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正规负载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载能”、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
[0044] 此外,充气轮胎1中,如图1~图3所示,将由各中央侧主槽22A划分出的环岸部23设为中央环岸部23A,将由中央侧主槽22A和胎肩侧主槽22B划分出的环岸部23设为中间环岸部23B,将由胎肩侧主槽22B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划分出并且存在接地端T的环岸部23设为胎肩环岸部23C。
[0045] 中央环岸部23A和中间环岸部23B以其接地面相对于整个胎面部2的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基准轮廓线R由沿胎面21的轮胎宽度方向通过各主槽22的开口端(各环岸部23的边缘)而连续的圆弧构成。然后,针对中央环岸部23A,将从基准轮廓线R算起的最 大突出量PA设定在中央环岸部23A自身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中央环岸部23A的边缘之间的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此外,针对中间环岸部23B,将从基准轮廓线R算起的最大突出量PB设定在中间环岸部23B自身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中间环岸部23B的边缘之间的尺寸)的0.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中央环岸部23A的最大突出量PA大于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B。
[004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将位于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2个中央侧主槽22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CL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TW的10[%]以上18[%]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条胎肩侧主槽22B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CL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
35[%]以下的范围内,使由各中央侧主槽22A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相对于整个胎面部2的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PA设定在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使由中央侧主槽22A和胎肩侧主槽22B划分出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同时将其最大突出量PB设定在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的0.7[%]以上
2.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中央环岸部23A的最大突出量PA大于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B。
[0047] 中央环岸部23A和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A、PB在上述范围以下或超出上述范围时,接地形状将难以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如果中央环岸部23A和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A、PB在上述范围以下,则环岸部23A、23B的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在接地区域上将变短,导致接地性变差。另外,如果中央环岸部23A和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A、PB超出上述范围,则环岸部23A、23B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的接地性将变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通过恰当地设定中央环岸部23A和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A、PB的范围,可在 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接地性,因此能够改善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0048]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优选将设臵在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定在4[%]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设臵在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15[%]以下。
[0049] 此处,槽面积比的定义为槽面积/(槽面积+接地面积)。槽面积是指接地面上槽的开口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是指横纹槽24。并且,接地面积是指轮胎和接地面的接触面积。而且,槽面积以及接地面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赋予其规定内压,并以静止状态垂直放臵于平板上施加与规定载重相当的负载的情况下,于轮胎和平板的接触面上测量得到。
[0050] 通过将中央环岸部23A的槽面积比设为4[%]以上,并且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可减少橡胶体积,改善硫化时胎面橡胶的收缩,因此可进一步改善接地性。另外,通过将中央环岸部23A的槽面积比设为10[%]以下,并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设为15[%]以下,可抑制环岸部23刚性的降低,并且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51] 另外,如果充气轮胎1已经指定有在安装在车辆(未图示)上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内侧和外侧的方向,则该方向通过例如设定在侧壁部4上的参数(未图示)进行表示。以下,将安装到车辆上时面向车辆内侧的一侧称为车辆内侧,将面向车辆外侧的一侧称为车辆外侧。另外,车辆内侧及车辆外侧的指定不仅限于安装到车辆上的情形。例如,组装到轮辋上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内侧及外侧的轮辋的方向是固定的。因此,充气轮胎1,在组装到轮辋上后,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的内侧(车辆内侧)及外侧(车辆外侧)方向就被指定了。
[0052] 如上所述,在指定有相对于车辆的内侧和外侧的方向的充气轮胎1中,车辆内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和车辆外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 面积比优选为,车辆外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小于车辆内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这样可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从而改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
[005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3所示,优选将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配臵在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10[%]以内的范围SA内,并且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设臵在从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SB内。
[0054] 在中央环岸部23A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宽度方向中心CA附近最容易变短,在中间环岸部23B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比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更容易变短。因此,通过将各环岸部23A、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另外,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更优选配臵在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的位臵即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中央,也就是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0[%]的位臵,这样能够获得更显著地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55] [实施方式2]
[0056]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平面图,图5和图6分别是将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局部放大的子午线剖面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相比,仅在中央环岸部23A的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57]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4和图5所示,将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设为40[mm]以上,并且在其中央环岸部23A 上设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25。此处,副槽25是指槽宽不足3.0[mm],并且槽宽和槽深都小于主槽22、向轮胎周向延伸的槽。
[0058] 然后,将该副槽25以开口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于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臵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该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20[%]以内的范围内的方式配臵。而且,形成有由副槽2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将中央环岸部23A一分为二而成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
[0059] 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以其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线R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然后,针对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将其最大突出量PAa设定在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a(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的边缘之间的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此外,针对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将其最大突出量PAb设定在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b(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的边缘之间的尺寸)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最大突出量PAa、PAb大于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B。
[006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将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设为40[mm]以上,并且设臵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副槽25,将该副槽25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臵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20[%]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利用该副槽25将中央环岸部23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区划形成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将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量PAa,PAb分别设定在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a、WLAb的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使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最大突出量PAa、PAb大于中间环岸部23B的最大突出量PB。
[0061] 根据该充气轮胎1,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大到40[mm]以上时,通过追加副槽25将其一分为二为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 23Ab,将这些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最大突出量PAa、PAb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可在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改善接地性,因此能够改善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
[006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将设臵在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定在4[%]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设臵在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上的槽的槽面积比设定为5[%]以上15[%]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是指横纹槽24和副槽25。
[0063] 通过将中央环岸部23A的槽面积比设为4[%]以上,并且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设为5[%]以上,可减少橡胶体积,改善硫化时胎面橡胶的收缩,因此可进一步改善接地性。另外,通过将中央环岸部23A的槽面积比设为10[%]以下,并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设为15[%]以下,可抑制环岸部的刚性下降,并且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64] 另外,在指定有相对于车辆内侧和外侧的方向的充气轮胎1中,车辆内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和车辆外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优选为,车辆外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小于车辆内侧的中间环岸部23B的槽面积比,这样可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从而改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
[0065] 此外,如果是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一个以副槽25为界,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和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的接地面相连贯的突起部时,优选将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和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的中央环岸部23A加起来后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配臵在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10[%]以内的范围SA内,并且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配臵在从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SB内。
[0066] 在中央环岸部23A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宽度方向中心CA附近最容易变短,在中间环岸部23B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比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更容易变短。因此,通过将各环岸部23A、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另外,中央环岸部23A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更优选配臵在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的位臵即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中央,也就是从中央环岸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的0[%]的位臵,这样能够获得更显著地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67] 此外,如果是如图6所示那样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和分割中央环岸部23Ab的接地面分别形成突起部的情形,优选将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配臵在从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a、CAb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a、WLAb的10[%]以内的范围SAa、SAb内,并且将中间环岸部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配臵在从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中间环岸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B的53[%]以上75[%]以下的范围SB内。
[0068] 在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宽度方向中心CAa、CAb附近最容易变短,在中间环岸部23B上,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比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更容易变短。因此,通过将各环岸部23Aa、23Ab、23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另外,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接地面的最大突出位臵P更优选配臵在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CAa、CAb的位臵即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a、WLAb的中央,也就是从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 中心CAa、CAb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偏离各分割中央环岸部23Aa、23A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LAa、WLAb的0[%]的位臵,这样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接地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效果。
[0069] 实施例
[0070]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条件的多种充气轮胎,进行了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7~图9)。
[0071] 本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75/35R20的充气轮胎组装到正规轮辋(20×9J),并且填充正规内压(250[kPa]),安装到排气量为3500[cc]的试验车辆上。
[0072] 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的评估方法为:使用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试验道路上行驶,由1名熟练的测试驾驶员对车道变线时和转弯时的操控性以及直行时的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感官评价将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作为标准(100),以指数表示,指数越高表示驾驶稳定性越好。
[0073] 图7~图9中,常规例1、2、比较例1~比较例4、实施例1~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中,将位于轮胎赤道线附近的2条中央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10[%]以上18[%]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2个胎肩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配臵在从轮胎赤道线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偏离接地宽度的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内。
[0074] 图7所示的充气轮胎不具有副槽。该图7中,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未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此外,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该突出量为规定值以下。此外,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突出量相同。
[0075] 另外,在图7中,实施例1~实施例9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突出量在规定值以内,而且中央环岸部的突出量大于中间环岸部。此外,实施例4~实施例9的 充气轮胎中,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实施例6~实施例9的充气轮胎中,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位臵在规定的范围内。
[0076] 图8所示的充气轮胎具有副槽。该图8中,常规例2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未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比较例3和比较例4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的形态为如图5所示形态。而且,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该突出量为规定值以下。此外,比较例4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突出量相同。
[0077] 另外,在图8中,实施例10~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的形态为如图5所示形态。而且,实施例10~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突出量为规定值以内,而且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的突出量大于中间环岸部。此外,实施例13~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实施例15~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位臵在规定的范围内。
[0078] 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具有副槽。该图9中,常规例2的充气轮胎,其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未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比较例5和比较例6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的形态为如图6所示的形态。而且,比较例5的充气轮胎,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该突出量为规定值以下。此外,比较例6的充气轮胎中,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但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突出量相同。
[0079] 另外,在图9中,实施例19~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 岸部的形态为如图6所示的形态。而且,实施例19~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接地面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突出量在规定值以内,而且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的突出量大于中间环岸部。此外,实施例22~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实施例24~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其分割中央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和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位臵在规定的范围内。
[0080] 而且,如图7~图9的试验结果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其驾驶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0081] 符号说明
[0082] 1充气轮胎
[0083] 2胎面部
[0084] 21胎面
[0085] 22主槽
[0086] 22A中央侧主槽
[0087] 22B胎肩侧主槽
[0088] 23环岸部
[0089] 23A中央环岸部
[0090] 23Aa、23Ab分割中央环岸部
[0091] 23B中间环岸部
[0092] 24横纹槽
[0093] 25副槽
[0094] CL轮胎赤道线
[0095] P最大突出位臵
[0096] PA中央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
[0097] PAa、PAb分割中央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
[0098] PB中间环岸部的最大突出量
[0099] R基准轮廓线
[0100] T接地端
[0101] TW接地宽度
[0102] WLA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
[0103] WLAa、WLAb分割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
[0104] WLB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