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带、标记带卷和RFID标签

申请号 CN200780022781.2 申请日 2007-06-11 公开(公告)号 CN101473339A 公开(公告)日 2009-07-01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日置瞳; 太田喜代一; 长江强; 山口晃志郎; 大桥勉;
摘要 〔目的〕为了提供能够保持整齐性的标记带、标记带卷和RFID标签。〔解决方式〕一种标记带包括: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160),在该天线基底(160)上设置RFID 电路 元件(To),该RFID电路元件(To)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1)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152);第一带(200B),该第一带(200B)包括基本带状的基底层(200Bb),该基底层(200Bb)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天线基底(160);以及第二带(200A),该第二带(200A)设置在第一带(200B)的相反侧,以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将多个天线基底(160)插设于第一带和第二带之间;其中,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权利要求

1.一种标记带(210;210-1-27),包括:
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160),在所述天线基底(160)上设置RFID电路 元件(To),所述RFID电路元件(To)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1) 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152);
第一带(200B;200B-1-27),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包括基本 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用于沿 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所述天线基底(160);以及
第二带(200A;200A-1-27),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设置在所 述第一带(200B;200B-1-27)的相反侧,以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将所述多个天 线基底(160)插设于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和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中的 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200Bb;200Ad;200A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00B-2;200B-3;200B-4;200B-5;200B-6; 200B-7;200B-8;200B-10;200B-12;200B-13;200B-14;200B-16;200B-17; 200B-18;200B-20;200B-21;200B-22;200B-24;200B-25;200B-26)和所述第二 带(200A;200A-1;200A-3;200A-5;200A-7;200A-9;200A-10;200A-11; 200A-12;200A-13;200A-14;200A-15;200A-16;200A-18;200A-19;200A-20; 200A-21;200A-22;200A-23;200A-24;200A-25;200A-26;200A-27)中的至少一 个带子包括设置成相邻于所述天线基底(160)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200Bc; 200Ba;200Ac;200A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包括:
粘贴粘合剂层(200Ac),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粘贴至 待粘贴的物体;以及
剥离材料层(200Ad),所述剥离材料层(200Ad)在粘贴时被剥离,且设 置在所述粘贴粘合剂层(200Ac)的粘贴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记带(210-12;210-18;210-20;210-26),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12;200A-18;200A-20;200A-26)包括所述天线基底粘 合剂层(200Ac),并且
所述天线基底粘合剂层也用作所述粘贴粘合剂层(200Ac)。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10-12;210-20),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00A-12;200A-20)包括所述弹性层(200Ad), 并且,所述弹性层也用作所述剥离材料层(200Ad)。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10-2;210-5;210-6;210-9; 210-11;210-12;210-13;210-14;210-15;210-16;210-17;210-18;210-19;210-20; 210-21;210-22;210-23;210-24;210-25;210-26;210-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00B-2;200B-5;200B-6;200B-9;200B-11; 200B-12;200B-13;200B-14;200B-15;200B-16;200B-17;200B-18;200B-19; 200B-20;200B-21;200B-22;200B-23;200B-24;200B-25;200B-26;200B-27)包 括所述弹性层(200Bb),并且,所述弹性层(200Bb)具有所述第一标记带基 底层(200Bb)。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1;210-2;210-3;210-4;210-5;210-6; 210-7;210-8;210-9;210-10;210-11;210-13;210-14;210-15;210-16;210-17; 210-19;210-21;210-22;210-23;210-24;210-25;210-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1;200A-2;200A-3;200A-4;200A-5;200A-6;200A-7; 200A-8;200A-9;200A-10;200A-11;200A-13;200A-14;200A-15;200A-16; 200A-17;200A-19;200A-21;200A-22;200A-23;200A-24;200A-25;200A-27)包 括基本带状的第二标记带基底层(200Ab),所述第二标记带基底层(200Ab) 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所述天线基底(16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记带(210-3;210-4;210-5;210-6;210-7;210-8; 210-10;210-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3;200A-4;200A-5;200A-6;200A-7;200A-8; 200A-10;200A-11)包括所述弹性层(200Ab),并且,所述弹性层也用作所述 第二标记带基底层(200Ab)。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11)包括粘结粘合剂层(200Bc),所述粘结 粘合剂层(200Bc)用于粘结可打印的打印接受带(103)和所述第一标记带基 底层(200Bb)。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标记带(210-7;210-8),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7;200B-8)包括所述天线基底粘合剂层(200Bc),并 且,所述天线基底粘合剂层也用作所述粘结粘合剂层(200Bc)。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12-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12-27)或所述第二带包括由能够形成印记的打印接 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200Be;200Bg;200Be’;200Bg’)。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记带(210-16;210-17;210-18;210-19;210-24; 210-25;210-26;210-27),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接受层(200Bg;200Bg’)一体地设置在基本片状的打印接受基底 材料(200Bf;200Bf’)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7),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200Bb;200Ad;200Ab)包括由作为所述弹性材料的聚酯形 成的聚氨酯膜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7),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200Bb;200Ad;200Ab)包括由作为所述弹性材料的基本网状 膜形成的网状膜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带(210;210-1-27),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200Bb;200Ad;200Ab)包括由作为所述弹性材料的胶乳形成 的胶乳层。
16.一种标记带卷(215),包括围绕基本垂直于带子纵长方向的轴线卷绕 的标记带(210;210-1-27),其中:
所述标记带包括:
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160),在所述天线基底(160)上设置RFID电路 元件(To),所述RFID电路元件(To)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1) 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152);
第一带(200B;200B-1-27),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包括基本 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用于沿 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所述天线基底(160);以及
第二带(200A;200A-1-27),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设置在所 述第一带(200B;200B-1-27)的相反侧,以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将所述多个天 线基底(160)插设于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和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中的 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200Bb;200Ad;200Ab)。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标记带卷(215),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带(210;210-1-27)的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00B-2;200B-3; 200B-4;200B-5;200B-6;200B-7;200B-8;200B-10;200B-12;200B-13;200B-14; 200B-16;200B-17;200B-18;200B-20;200B-21;200B-22;200B-24;200B-25; 200B-26)和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00A-3;200A-5;200A-7;200A-9; 200A-10;200A-11;200A-12;200A-13;200A-14;200A-15;200A-16;200A-18; 200A-19;200A-20;200A-21;200A-22;200A-23;200A-24;200A-25;200A-26; 200A-27)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设置成相邻于所述天线基底(160)的天线基 底粘合剂层(200Bc;200Ba;200Ac;200Aa)。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标记带卷(215),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包括:
粘贴粘合剂层(200Ac),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粘贴至 待粘贴的物体;以及
剥离材料层(200Ad),所述剥离材料层(200Ad)在粘贴时被剥离,且设 置在所述粘贴粘合剂层(200Ac)的粘贴侧。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标记带卷(215),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带(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 210-10;210-11;210-13;210-14;210-15;210-16;210-17;210-19;210-21;210-22; 210-23;210-24;210-25;210-27)的所述第二带(200A-1;200A-2;200A-3;200A-4; 200A-5;200A-6;200A-7;200A-8;200A-9;200A-10;200A-11;200A-13;200A-14; 200A-15;200A-16;200A-17;200A-19;200A-21;200A-22;200A-23;200A-24; 200A-25;200A-27)包括基本带状的第二标记带基底层(200Ab),所述第二标 记带基底层(200Ab)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所述 天线基底(160)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标记带卷(215),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带(210;210-1-11)的所述第一带(200B;200B-1-11)包括粘 结粘合剂层(200Bc),所述粘结粘合剂层(200Bc)用于粘结可打印的打印接 受带(103)和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标记带卷(215),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带(210-12-27)的所述第一带(200B-12-27)或所述第二带包 括由能够形成印记的打印接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200Be;200Bg;200Be’; 200Bg’)。
22.一种RFID标签(T),包括:
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160),在所述天线基底(160)上设置RFID电路 元件(To),所述RFID电路元件(To)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1) 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152);
第一带(200B;200B-1-27),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包括基本 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200Bb)用于连 续地设置所述天线基底(160);以及
第二带(200A;200A-1-27),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设置在所 述第一带(200B;200B-1-27)的相反侧,以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将所述天线基 底(160)插设于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带(200B;200B-1-27)和所述第二带(200A;200A-1-27)中的 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200Bb;200Ad;200Ab)。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RFID标签(T),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打印的 打印接受带层(103);其中,
所述第一带(200B-7;200B-8)包括粘结粘合剂层(200Bc),所述粘结粘 合剂层(200Bc)用于粘结所述打印接受带层(103)和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 (200Bb)。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RFID标签(T),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200B-12-27)或所述第二带包括由能够形成印记的打印接 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200Be;200Bg;200Be’;200Bg’)。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具有用于存储信息的RFID电路元件的标记带、卷绕成卷形式 的标记带的标记带卷、以及用该标记带和标记带卷产生的RFID标签。

背景技术

已知RFID(射频识别)系统用于无接触地(使用线圈的电磁耦合方法、 电磁感应方法、或电磁波方法)将信息发送至用于存储信息的RFID标记电路 元件和从RFID标记电路元件接收信息。
例如,已知专利文件1披露了这样一种用于产生RFID标签的标记标签产 生设备,该RFID标签用于将信息发送至这种RFID电路元件和从这种RFID 电路元件接收信息。在该现有技术中,其上沿带子纵向方向以基本上相等间距 设置有RFID电路元件(天线部件、IC芯片)的标记带(带状带)围绕供给卷 盘卷绕成卷的形式。该标记带由多层层合结构构成,这些层从沿供给卷盘径向 的外侧依次包括:用于将标记带粘结至打印接受带层的粘结粘合剂层(第二粘 合剂层)、带子基底层(衬底)、用于将产生RFID标签粘贴至待粘贴物体的粘 贴粘合剂层、以及当RFID标签要粘贴时剥离的剥离材料层,RFID电路元件 设置在带子基底层和粘贴粘合剂层之间。
通过将这种结构的标记带从绕供给卷盘的卷供给出来,并通过粘结粘合剂 层粘附至已经根据需要打印的打印接受带层(层合带),可产生带有印记的标 记标签带。然后,通过将RFID信息写入已设置在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上的 RFID电路元件,并将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切割至所想要的长度,可连续地 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当使用这样产生的RFID标签时,通过剥去剥离 材料层来露出粘贴粘合剂层,且通过粘合将整个标签粘贴至待粘贴的物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标记带如上述现有技术所述地构成卷的形式时,在卷的直径方向的外侧 和内侧的内周长和外周长之间会发生差异,这导致易于产生皱纹。类似地,当 使用标记带产生的RFID标签粘贴至具有曲面或不规则形状的待粘贴物体时, 在内周长和外周长之间也会发生差异,这导致易于产生皱纹。而且,当这样将 标记带卷绕成卷的形式时,且当将产生的RFID标签粘贴至具有弯曲或不规则 表面的待粘贴物体时,发生以下问题:由于层合结构内带子基底层和打印接受 带的恢复力,易于发生层间剥离。
因此考虑到,当将现有技术的标记带卷绕成卷的形式时,且当将产生的 RFID标签粘贴至具有弯曲或不规则表面的待粘贴物体时,会发生皱纹和剥离, 从而无法保持带、卷和标签的整齐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保持整齐性的标记带、标记带卷和RFID标签。
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包括: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在该 天线基底上设置RFID电路元件,该RFID电路元件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 路部件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第一带,该第一带包括基本带状的第 一标记带基底层,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 设置多个天线基底;以及第二带,该第二带设置在第一带的相反侧,以沿着带 子厚度方向将多个天线基底插设于第一带和第二带之间;其中,第一带和第二 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是层合结构标记带,该标记带包括第二带和第一 带,第一带包括用于连续地设置基本片状天线基底的基本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 底层,其中,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具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由于这种结构,在将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 在直径方向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弹性层的弹性 材料的弹性,通过伸展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从而 吸收周长中的差异。结果,可以预先地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纹。 根据第一发明,当标记带卷绕成卷的形式时,因此可保持标记带的整齐性。
第二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 带子包括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使用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可 将天线基底固定至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所以标记带可构造有沿 着带子纵长方向稳定地连续设置的天线基底。此外,因为与粘合剂层既设置在 第一带上又设置在第二带上时相比,可减小总的带子厚度,所以只在第一带和 第二带中的一个带子上设置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具有防止皱纹的效果。
第三发明是根据第二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二带包括:粘贴粘合剂层, 用于将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粘贴至待粘贴的物体;以及剥离材料层,该剥离材料 层在粘贴时被剥离,且设置在粘贴粘合剂层的粘贴侧。
由于这种结构,标记带可形成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设有第一带和第二 带,第二带具有粘贴粘合剂层和剥离材料层,从而当使用该标记带制备的RFID 标签时,通过剥离第二带的剥离材料层可露出粘贴粘合剂层,通过该粘合剂层 的粘合力可将RFID标签粘贴至待粘贴的物体。
第四发明是根据第三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二带包括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并且,该天线基底粘合剂层也用作粘贴粘合剂层。
在第四发明中,标记带可形成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设有第一带、天线 基底和第二带,第一带具有也用作粘贴粘合剂层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第二带 具有剥离材料层和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的粘贴粘合剂层。由于这种结构,因 为与构造有分开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和粘贴粘合剂层的标记带相比,标记带没 有在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和粘贴粘合剂层之间构造特殊的基底层,所以可减小带 子厚度,获得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
第五发明是根据第三或第四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二带包括弹性层,并 且,该弹性层也用作剥离材料层。
在第五发明中,第二带的剥离层由弹性材料形成。由于这种结构,在将标 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 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弹性层的弹性材料的弹性,通过伸展直径方向外侧的 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从而吸收周长中的差异。结果,可以预先地 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纹。
第六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一带包括弹性层,并且,该 弹性层具有第一标记带基底层。
在第六发明中,第一带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由弹性材料形成。由于这种结 构,在将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外侧和直径方向 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第一带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的弹性材料的 弹性,通过伸展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从而吸收周 长中的差异。结果,可以预先地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纹。
第七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二带包括基本带状的第二标 记带基底层,该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设 置多个天线基底。
由于这种结构,标记带可构成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具有设有第一标记 带基底层的第一带、天线基底、以及设有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二带。此外, 通过对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着色并使用该颜色作为背景色,可从标记带的表面侧 增强视觉效果(容易看见印记等)和装饰效果(颜色可取悦用户等)。
第八发明是根据第七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二带包括弹性层,并且,该 弹性层也用作第二标记带基底层。
在第八发明中,第二带的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由弹性材料形成。由于这种结 构,在将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外侧和直径方向 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第二带的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的弹性材料的 弹性,通过伸展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从而吸收周 长中的差异。结果,可以预先地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纹。
第九发明是根据第二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一带包括粘结粘合剂层,该 粘结粘合剂层用于粘结可打印的打印接受带和第一标记带基底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标记带可通过粘结粘合剂层粘结至待打印的带子,所 以可使用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该多层结构设有 具有粘结粘合剂层和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一带、天线基底、以及第二带。也 可获得在粘结带子时抑制抬起之类的效果。
第十发明是根据第九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一带包括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并且,该天线基底粘合剂层也用作粘结粘合剂层。
第十发明提供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该多层结构设有第二带、天线基底 和第一带,第一带具有也用作粘结粘合剂层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其中粘结粘 合剂层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由于这种结构,因为与分开地构成这些层的标 记带相比,标记带没有在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和粘结粘合剂层之间构造特殊的基 底层(第一标记带基底层),所以可获得减小带子厚度的效果。
第十一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第一带或第二带包括由能够 形成印记的打印接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打印接受层可被打印,所以无需特别地粘结用于形成 印记的打印接受带,就可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可获得减小标记带或 RFID标签的整体厚度的效果。
第十二发明是根据第十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打印接受层一体地设置在 基本片状的打印接受基底材料上。
由于这种结构,通过对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着色并使用该颜色作为背景色, 可从标记带的表面侧增强视觉效果(容易看见印记等)和装饰效果(颜色可取 悦用户等)。
第十三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弹性层包括由作为弹性材料 的聚酯形成的聚氨酯膜层。
由于这种结构,在将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 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聚氨酯膜层的弹性吸收周 长中的差异。
第十四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弹性层包括由作为弹性材料 的基本网状膜形成的网状膜层。
由于这种结构,在将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 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基本网状膜层的弹性吸收 周长中的差异。
第十五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标记带,其中,弹性层包括由作为弹性材料 的胶乳形成的胶乳层。
由于这种结构,在将标记带卷绕成卷时,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 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胶乳层的弹性吸收周长中 的差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十六发明的标记带卷包括围绕基本垂直于带子纵长 方向的轴线卷绕的标记带,其中:该标记带包括:基本片状的天线基底,在该 天线基底上设置RFID电路元件,该RFID电路元件设有用于存储信息的IC电 路部件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第一带,该第一带包括基本带状的第一 标记带基底层,该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连续地 设置多个天线基底;以及第二带,该第二带设置在第一带的相反侧,以沿着带 子厚度方向将多个天线基底插设于第一带和第二带之间;其中,第一带和第二 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在第十六发明中,标记带卷通过围绕轴线卷绕层合结构标记带来构成,该 层合结构标记带设有第二带和第一带,第一带包括用于连续地设置基本片状天 线基底的基本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 至少一个带子具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当由于卷的 曲率在直径方向外侧和直径方向内侧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弹性层的 弹性材料的弹性,通过伸展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 从而吸收周长中的差异。结果,可以预先地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 纹。根据第十六发明,因此可保持标记带卷的整齐性。
第十七发明是根据第十六发明的标记带卷,其中,标记带的第一带和第二 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使用设置成相邻于天线基底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可 将天线基底固定至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所以可通过卷绕沿着带 子纵长方向稳定地连续设置天线基底的标记带来构成标记带卷。此外,因为与 粘合剂层既设置在第一带上又设置在第二带上时相比,可减小总的带子厚度, 所以只在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一个带子上设置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具有在卷绕 成卷时防止皱纹的效果。
第十八发明是根据第十七发明的标记带卷,其中,第二带包括:粘贴粘合 剂层,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粘贴至待粘贴的物体;以及剥离材料层, 该剥离材料层在粘贴时被剥离,且设置在粘贴粘合剂层的粘贴侧。
由于这种结构,标记带卷可通过围绕轴线卷绕多层结构标记带来构成,该 标记带设有第一带、天线基底和第二带,第二带具有粘贴粘合剂层和剥离材料 层,从而当使用从标记带卷馈送出来的该标记带制备的RFID标签时,通过剥 离第二带的剥离材料层可露出粘贴粘合剂层,通过该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可将 RFID标签粘贴至待粘贴的物体。
第十九发明是根据第十六发明的标记带卷,其中,标记带的第二带包括基 本带状的第二标记带基底层,该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用于沿着带子纵长方向以预 定间距连续地设置多个天线基底。
由于这种结构,标记带卷可通过围绕轴线卷绕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来构 成,该多层结构具有设有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一带、天线基底、以及设有第 二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二带。此外,通过对第二标记带基底层着色并使用该颜色 作为背景色,可从标记带的表面侧增强视觉效果(容易看见印记等)和装饰效 果(颜色可取悦用户等)。
第二十发明是根据第十六发明的标记带卷,其中,标记带的第一带包括粘 结粘合剂层,该粘结粘合剂层用于粘结可打印的打印接受带和第一标记带基底 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标记带可通过粘结粘合剂层粘结至打印接受带,所以 使用其中围绕轴线卷绕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的标记带卷并将标记带从标记 带卷馈送出来可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该多层结构设有具有粘结粘合剂 层和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一带、天线基底、以及第二带。也可获得在粘结带 子时抑制抬起之类的效果。
第二十一发明是根据第十六发明的标记带卷,其中,标记带的第一带或第 二带包括由能够形成印记的打印接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可在打印接受层上实施打印,所以无需分开地粘结用 来形成印记的打印接受带,就可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并可减小标记带的 厚度。由于这种结构,因此也可有效地防止产生皱纹。结果,可以减小标记带 卷的直径方向尺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十二发明的RFID标签包括:基本片状的天线基 底,在该天线基底上设置RFID电路元件,该RFID电路元件设有用于存储信 息的IC电路部件和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第一带,该第一带包括基本 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用于连续地设置天线基底;以及 第二带,该第二带设置在第一带的相反侧,以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将天线基底插 设于第一带和第二带之间;其中,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包括由弹 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在第二十二发明的RFID标签中,在具有多层结构的标记带中,第一带和 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具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该多层结构设有包括 用于设置基本片状天线基底的基本带状的第一标记带基底层的第一带、以及第 二带。由于这种结构,在将RFID标签粘贴至待粘贴物体的凹入形状部分和凸 出形状部分时,即使当由于不规则的曲率在曲率直径方向外侧和曲率直径方向 内侧之间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弹性层的弹性材料的弹性,伸展直径 方向外侧的部分或收缩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从而吸收周长中的差异。结果, 可以预先地防止发生由于周长中差异引起的皱纹。根据第二十二发明,因此可 保持标记带卷的整齐性。
第二十三发明是根据第二十二发明的RFID标签,其中,第一带包括粘结 粘合剂层,该粘结粘合剂层用于粘结打印接受带层和第一标记带基底层。
由于这种结构,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可形成有层合结构,该层合结构设 有第一带、天线基底和第二带,第一带包括打印接受带层、粘结粘合剂层和第 一标记带基底层。
第二十四发明是根据第二十二发明的RFID标签,其中,第一带或第二带 包括由能够形成印记的打印接受材料形成的打印接受层。
由于这种结构,因为打印接受层可被打印,所以无需特别地粘结打印接受 带层,就可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可获得减小RFID标签的整体厚度的 效果。
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保持标记带、标记带卷和RFID标签的整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 图;
图2是示出第一带和第二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的侧视概念 图;
图3是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设置的控制器 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上的基带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5是示出在第一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6是示出在第二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7是示出在第三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8是示出在第四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9是示出在第五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10是示出在第六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 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1是示出在第七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间 的侧视概念图;
图12是示出在第八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 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3是示出在第九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 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4是示出第九改型的用于制造其中卷绕基带的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造 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
图15是示出在第十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其 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6是示出在第十一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7是示出在第十二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18是示出第十二改型的用于制造其中卷绕基带的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 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
图19是示出在第十三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0是示出在第十四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1是示出在第十五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2是示出第十五改型的用于制造其中卷绕基带的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 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
图23是示出在第十六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4是示出在第十七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5是示出在第十八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6是示出在第十九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7是示出在第二十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于 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8是示出在第二十一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29是示出在第二十二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0是示出在第二十三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1是示出在第二十四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2是示出在第二十五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3是示出在第二十六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4是示出在第二十七改型中第二带和第一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插设 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5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带和第二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 插设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6是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3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 念图;
图38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带和第二带被粘结且RFID标记 插设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
图39是示出RFID电路元件盒子的结构的一例子的图;
图40是示出在向RFID电路元件写入信息且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被切 割之后形成的RFID标签的外观实例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41示出了图40的XXXXI-XXXXI’剖面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度的剖视 图;
图42是图37的剖面XXXXII-XXXXII’上的基带210的剖视图;
图43是示出从进行评价试验的许多情况中不产生皱纹的情况选取的、相 对于各IC芯片厚度与天线厚度的组合的带子基底厚度的下限值的表;
图44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IC芯片保持构件相对于RFID标记中的 天线基底的位置关系、以及从RFID电路元件盒子中的其中卷绕基带的第一卷 馈送出的基带的状态的图;
图45示出了RFID标记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从天线基底的卷的卷绕方 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以及RFID标记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从天线基底的卷的 卷绕方向内侧突出的情况;
图46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评价试验结果的表;
图47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评价试验中的两种粘贴方法,这两种粘 贴方法包括粘贴标签以使标签的纵长方向基本上平行于圆柱体轴线方向、以及 粘贴标签以使标签的纵长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圆柱体轴线方向;
图48是示出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评价试验结果中选取的满意结果的表; 以及
图49是示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评价试验结果的表和示出评价试验结果 的图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3           覆盖膜(打印接受带;打印接受带层)
151           IC电路部件
152           标记侧天线(天线)
160           天线基底
200A          第二带
200Aa         粘合剂层(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200Ab         带子基底层(第二标记带基底层,弹性层)
200Ac         粘合剂层(粘贴粘合剂层,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200Ad         剥离片层(剥离层,弹性层)
200B          第一带
200Ba         粘合剂层(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200Bb         带子基底层(第一标记带基底层,弹性层)
200Bc         粘合剂层(粘结粘合剂层)
200Be         热敏层(打印接受层)
200Be’       转印层;图像接受层(打印接受层)
200Bf         热敏基底层(打印接受基底材料)
200Bf’       转印基底层(打印接受基底材料)
200Bg         热敏层(打印接受层)
200Bg’       转印层(打印接受层)
200Bh         热敏片
200Bh’       转印片
210           基带(标记带)
215           基带卷(标记带卷)
230           控制器
T             RFID标签
To            RFID电路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见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下面首先描述本发明的第 一实施例。
图1是简要地示出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在 图1中,标记带卷制造设备通过插入粘结第二带200A(结构细节将在后面讨 论)和第一带200B(结构细节将在后面讨论)、并将设有RFID电路元件To 的RFID标记Tg插入两个带子之间来产生基带210(标记带),并通过卷绕该 基带210来制造基带卷215(标记带卷)。
也就是说,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具有:第二带卷211,该第二带卷通过卷绕 第二带200A来形成;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用于驱动第二带卷211;第一 带卷213,该第一带卷通过卷绕第一带200B来形成;第一带轴驱动电动机214, 用于驱动第一带卷213;基带卷215,该基带卷通过沿着卷轴构件215a的外周 缘收卷基带210来形成,该基带包括通过粘结从第二带卷211和第一带卷213 馈送的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来形成的带子中除了剥离片209(将在后面 详细描述)之外的其它层;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用于驱动卷轴构件215a; 剥离片卷217,用于沿着卷轴构件217a的外周缘收卷剥离片209;剥离片轴驱 动电动机218,用于驱动卷轴构件217a;馈送辊219A(主动侧)和馈送辊219B (从动侧),用于给带子200B和200A施加驱动力以从第一带卷211和第二带 卷213馈送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馈送辊219A和馈送辊219B沿着带 子200B和200A的带子馈送路径设置在第一带卷211和第二带卷213与基带 215和剥离片卷217之间;以及馈送辊轴驱动电动机220,用于驱动主动侧馈 送辊219A。
标记带卷制造设备还具有:第一跳动辊221,该第一跳动辊沿着第二带 200A的带子馈送路径设置在第二带卷211与馈送辊219A和219B之间,以能 沿着与被馈送的第二带200A的带子馈送方向相交(在本例中是相垂直)的相 交方向前进和后退;第二跳动辊222,该第二跳动辊沿着基于第二带200A产 生的基带210的带子馈送路径设置在馈送辊219A和219B与基带卷215之间, 以能沿着与基带210的带子馈送方向相交(在本例中是相垂直)的相交方向前 进和后退;第三跳动辊223,该第三跳动辊沿着第一带200B的带子馈送路径 设置在第一带卷213与馈送辊219A和219B之间,以能沿着与被馈送的第一 带200B的带子馈送方向相交(在本例中是相垂直)的相交方向前进和后退; 第四跳动辊224,该第四跳动辊沿着基于第一带200B产生的剥离片209的带 子馈送路径设置在馈送辊219A和219B与剥离片卷217之间,以能沿着与剥 离片209的带子馈送方向相交(在本例中是相垂直)的相交方向前进和后退; 气缸262A、262B、262C和262D,这些气缸分别使第一至第四跳动辊221-224 沿着相交方向(在本例中是垂直于带子馈送方向的方向)前进和后退;以及粘 结辊225A和225B,用于压紧和粘结从第二带卷211馈送的第二带200A和从 第一带卷213馈送的第一带200B。
标记带卷制造设备还具有:标记插入器226,用于以预定间距附连包括 RFID电路元件To的RFID标记Tg,该RFID标记设置在被粘结辊225A和225B 粘结的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之间,该RFID电路元件设有用于存储信息 的IC电路部件151(图中未示出)和用于发送接收信息的连接至IC电路部件 151的标记侧天线152(天线);标记检查器270,用于获取RFID电路元件To 的标记特征值,以确定被标记插入器226附连的RFID标记Tg的RFID电路元 件To是否正常;带子支承构件274,用于以平的状态支承第一带200B的附 连部200B1,RFID标记Tg被标记插入器226附连至该附连部;切割器227, 用于以预定长度切割基带210;控制器230;光电传感器228,用于向控制器 230输入对应的检测信号,且设置成在馈送辊219A和219B的沿带子馈送方向 下游侧上面向馈送路径(图1中是水平方向)(在本例中,面向图中带子的顶 侧面);激光记号器271,用于通过激光在基带210上提供端部记号(图中未示 出),且设置成在对应切割器227的沿基带210馈送方向上游侧上面向馈送方 向(图1中是水平方向);以及多个放电刷275,用于去除已从中剥去剥离片 209的基带210及馈送辊219A和219B上产生的静电,且设置在馈送辊219A、 219B和辊240A(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的附近。
标记带卷制造设备还具有:第二带驱动电路231,用于可控制地驱动前述 的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第一带驱动电路232,用于可控制地驱动前述的 第一带轴驱动电动机214;基带驱动电路233,用于可控制地驱动前述的基带 轴驱动电动机216;剥离片驱动电路234,用于可控制地驱动前述的剥离片轴 驱动电动机218;馈送辊驱动电路235,用于可控制地驱动前述的馈送辊轴驱 动电动机220;螺线管236,用于驱动和停止切割器227的运转;螺线管驱动 电路237,用于控制螺线管236;激光驱动电路272,用于控制激光记号器271 的激光输出;电动气动调节器265A、265B、265C和265D,这些电动气动调 节器用作电—气转换装置以根据电信号将作为加压工作气体的气体从气源(图 中未示出)分别供给至气缸262A、262B、262C和262D,且设有操作(图 中未示出)以根据从控制器230输入的电信号控制打开的程度;调节器驱动电 路(图中未示出),用于分别控制电动气动调节器265A、265B、265C和265D 的操作阀;张力臂267A、267B、267C和267D,这些张力臂可通过气缸262A、 262B、262C和262D围绕转动支点转动,且可转动地支承在跳动辊221、222、 223和224的前端;以及度传感器268A、268B、268C和268D,用于分别通 过检测张力臂267A、267B、267C和267D的角度来检测对应带子200A、210、 200B和209的张力,且在此例中设置在转动支点的附近。
第二带卷211通过围绕卷轴构件211a卷绕第二带200A来形成,该卷轴构 件由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驱动。类似地,第一带卷213通过围绕卷轴构件 213a卷绕第一带200B来形成,该卷轴构件由第一带轴驱动电动机214驱动。 此外,基带卷215通过围绕卷轴构件215a卷绕基带210来形成,该卷轴构件 由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驱动。类似地,剥离片卷217通过围绕卷轴构件217a 卷绕剥离片209来形成,该卷轴构件由剥离片驱动电动机218驱动。
第二带200A在此例中如图1的放大图所示具有两层结构,且通过从第二 带卷211的内侧上的卷绕侧(放大图中的顶侧)朝向相反侧(放大图中的底侧) 依次层合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Ac(粘贴粘合剂层,天线基底粘合 剂层)和由弹性材料(下面将详述)形成的剥离片层200Ad(剥离材料层,弹 性层)来构成。注意,当RFID标签作为完成的标签状产品粘贴至预定的物体 或类似物时,剥去剥离片层200Ad,由此能通过粘合剂层200Ac粘结到该物体 或类似物。
第一带200B在此例中如图1的放大图所示具有四层结构,且通过从内侧 上的卷绕侧(放大图中的底侧)朝向相反侧(放大图中的顶侧)依次层合由合 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Ba(天线基底粘合剂层)、由弹性材料(下面将 详述)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第一标记带基底层,弹性层)、由合适粘合 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Bc(粘结粘合剂层)和剥离片层200Bd来构成。此外, 剥离片层200Bd最终卷绕在卷轴构件217a上,且收集为剥离片卷217。
气缸262A-D分别设有活塞262a和缸体262b,从而通过经由分别从电动 气动调节器262A-D供给的工作气体使容纳在气缸262b中的活塞262a前进 和后退,使与活塞262a相连的张紧臂267A-D围绕转动支点转动来改变跳动 辊221、222、223、224的位置以控制带子200A、210、200B和209的张力,
注意,可使用利用螺线管电磁动力的直接驱动器、电动机(包括各种电动 机,诸如直线电动机或脉冲电动机)之类来代替气缸262作为驱动致动器
控制器230是所谓的微型计算机;而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控制器230 包括作为中央处理单元的CPU、ROM、RAM等,且根据预先存储在ROM中 的程序,使用RAM所提供的暂存功能来实施信号处理
在该结构中,第二带200A主要通过馈送辊219A和219B的馈送驱动力从 第二带卷211馈送出来且经过跳动辊221供给到粘结辊225A和225B。类似地, 从第一带卷213馈送出来的第一带200B也经过跳动辊223和辊273供给到粘 结辊225A和225B。然后,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定位在被粘结辊225A 和225B粘结的粘结位置的带子馈送方向上游,RFID标记Tg在由带子支承构 件274支承成平放状态的第一带附连部200B1处由标记插入器226依次附连至 第一带200B。此后,附连有RFID标记Tg的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通过 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起来。注意,通过所谓的间歇馈送驱动方法在预定 插入位置(例如相等间距设置)停止对于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的馈送 驱动来进行标记附连(也就是说,根据传感器228的检测信号控制此时的定位; 下面将详述)。
待粘结的具有插入标记的带子设置在辊240A和240B处,辊240A和240B 定位在馈送辊219A和219B的下游侧,设置在第一带200B上的由剥离片层 200B形成的剥离片209从形成其其余部分的基带210剥离。基带210被卷轴 构件215a收卷,且一旦到达预定长度就被切割器227切割。此时,在切割器 227的切割位置的沿带子馈送方向上游,端部记号由激光记号器271设置到基 带210。同时,剥离片209被卷轴构件217a收卷和收集。结果,基带210已形 成有沿纵向以预定规则间距依次设置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基带210卷绕 在卷轴构件215a上以形成基带卷215。
如上所述,图2是示出其间插设RFID标记Tg的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 200A的粘结状态的侧视概念图。在图2中,RFID标记Tg由基本上片状的天 线基底(天线模式片)160、以及设置在天线基底160的背面侧(图2中的底 侧)上的IC芯片保持构件161构成,且设有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标记侧天 线152、以及用于存储可更新(可再写)的信息以连接至标记侧天线152的IC 电路部件151(图中未示出)。注意,RFID电路元件To由标记侧天线152和 IC电路部件151构成。
基带210在此例中具有八层结构(再次参见图中的底部或参见图1中的放 大图),该八层结构通过在将RFID标记Tg插入并设置在具有两层结构的第二 带200A和具有四层结构的第一带200B之间之后、由如上所述的卷轴构件217a 放出和去除剥离片层200B来构成。也就是说,基带210通过从卷绕在卷轴构 件215a的外侧上的那侧(图2中的顶侧)朝向相反侧(图2中的底侧)依次 层合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剥离片层200Ad、粘合剂层200Ac、天线基底160、标 记侧天线152、IC芯片保持构件161、粘合剂层200Ba、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 子基底材料层200Bb、以及粘合剂层200Bc来构成。
此外,尽管图1和2中的结构具有插设在第二带200A的粘合剂层200Ac 和第一带200B的粘合剂层200Ba之间的RFID标记Tg,但是也可使用七层的 结构,其中只有一个粘合剂层而省略另一粘合剂层。而且,剥离片层200Ad 和带子基底层200Ab无需都是弹性材料,因为任意一个是弹性材料就足以。
图3是示出由控制器230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在图3中,在步骤S501中首先判断在卷轴构件215a上卷绕基带210的操 作是否已经完成。例如通过判断完成卷绕动作的操作者是否已经通过操作装置 之类(图中未示出)输入旨在完成卷绕动作的操作信号,来进行判断。假如卷 绕动作完成,则满足该判断,流程前进至下一步骤S505。
在步骤S505中,根据通过操作装置之类(图中未示出)输入的旨在开始 产生基带的操作信号开始带子驱动。也就是说,当控制信号输出至馈送辊驱动 电路235时,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通过馈送辊轴驱动电动机220的驱 动力从第二带卷211和第一带卷213可驱动地馈送出来。注意,此时,控制信 号也共同地输出至第二带驱动电路231和第一带驱动电路232、基带驱动电路 233、剥离片驱动电路234,以驱动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和第一带轴驱动电 动机214、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和剥离片轴驱动电动机218。由于这种结构, 第二带200A从第二带卷211馈送出来,第一带200B从第一带卷213馈送出 来,且通过粘结辊225A和225B一起粘结成单个单元,并馈送至馈送辊219A 和219B侧。
然而注意,尽管在这个流程中没有特别描述,但是当在步骤S505中开始 带子驱动时,通过转动气缸262A-D的张力臂267A-D,同时控制第二带轴 驱动电动机212和第一带轴驱动电动机214、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以及剥 离片轴驱动电动机218的电动机转速,在带子馈送时,每个带子200A、200B、 209和210的张力都被张力控制到从由角度传感器268A-D检测的张力臂 267A-D的角度计算出的合适值(下文中称为“驱动过程中的带子张力控制”)。 注意,在驱动带子时一直实施驱动过程中的带子张力控制。
接着,在步骤S510中,判断由卷轴构件215a收卷的基带210是否到达预 定的卷绕末端位置。具体地说,判断附连至基带210的RFID标记Tg的数量 是否到达预定数量。例如,判断是否已经附连了40个RFID标记Tg。因为在 紧接着开始卷绕之后通常不会满足该确定,流程前进至下一步骤S515。
在步骤S515中,判断如上所述被馈送的带子是否到达要插入RFID标记 Tg的预定位置。例如,基于光电传感器228对记号(图中未示出)的检测结 果来作出该判断,该记号以规则间距设置到如上所述的第二带200A的剥离片 层200Ad的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当满足该判断时,流程前进至步骤S520。
在步骤S520中,控制信号再次输出至馈送辊驱动电路235以停止驱动馈 送辊轴驱动电动机220,并停止用于将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从第二带卷 211和第一带卷213馈送出来的驱动。注意,此时,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 和第一带轴驱动电动机214、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以及剥离片轴驱动电动 机218的驱动通过驱动过程中的带子张力控制自动停止。
然而注意,尽管在这个流程中没有特别描述,但是当在步骤S520中停止 带子驱动时,控制张力,从而供给侧上的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的张力 和与基带210和剥离片209的张力和基本相等(下文中称为“停止过程中的带 子张力控制”),以避免在如上所述停止带子驱动时发生带子的错位。
接着,在步骤S525中,标记检查器270获得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特 征值(标记灵敏度信息之类),该RFID电路元件To设置在由标记插入器226 附连的RFID标记Tg中。
在下一步骤S530中,判断在步骤S525中输入的标记特征值是否在预定的 合适范围内。当特征值不在预定的合适范围内时,不满足该判断,流程前进至 步骤S535,在判断出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RFID标记Tg不合适时,控制 信号输出至标记插入器226且实施下一RFID标记Tg的附连制备。然后,流 程前进至下一步骤S525。接着,例如,被判断为不合适的RFID标记Tg自动 地(或经由操作者的操作)从标记插入器226弹出从而不附连至第一带200B。 另一方面,假如标记特征值在预定的合适范围内,则满足该确定,流程前进至 下一步骤S540。
在步骤S540中,当如上所述在标记插入位置停止带子驱动时,控制信号 输出至标记插入器226,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RFID标记Tg附连至第一 带200B的附连部200B1,该RFID电路元件包括IC电路部件151和标记侧天 线152。在这点上,代替如上所述假如标记合适就自动插入标记,还可向操作 者实施显示以确认是否插入RFID标记Tg,然后只有操作者输入合适的指令才 插入RFID标记Tg。此后,流程前进至步骤S545,类似于步骤S505,控制信 号输出至馈送辊驱动电路235,以通过馈送辊轴驱动电动机220的驱动力重新 开始驱动馈送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
注意,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如同在步骤S505中那样,实施驱动过程中的 带子张力控制以调节带子馈送过程中带子200A、200B、209和210的张力。
然后,在步骤S550中,判断由标记插入器226附连的RFID标记Tg的数 量是否为N或更多。例如可通过对步骤S540中由标记插入器226输出的控制 信号输出的数量进行计数,或通过在每次附连RFID标记Tg时从标记插入器 226输入和集成附连信号,对已附连的RFID标记Tg的数量进行计数。注意, N是所产生的基带卷中一卷中设置的RFID标记Tg的数量,例如设定为大约 40。当已附连的RFID标记Tg的数量小于N时,不满足该判断,流程前进至 步骤S510。假如已附连的RFID标记Tg的数量等于或大于N,则满足该确定, 流程前进至下一步骤S555。
在步骤S555中,判断是否在基带210中设置合适长度的余白(在这种情 况下是其中不插入RFID标记Tg的区域)。具体地说,判断是否通过向标记插 入器226输出控制信号以停止附连RFID标记Tg、并重复步骤S515、S520和 S545合适次数来形成与附连合适数量的RFID标记Tg相等的余白。注意,例 如,将余白的长度设定为等于三个RFID标记Tg的附连区域的长度。假如已 形成余白,则满足该确定,流程返回至步骤S510。
如上所述,重复步骤S510至步骤S550,直到附连了N个RFID标记Tg 为止,然后当在步骤S555中已形成余白且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的基带卷215 中的已附连RFID标记Tg的数量达到预定数量时,满足前述步骤S510的判断, 流程前进至下一步骤S565。
在步骤S565中,类似于步骤S520,控制信号再次输出至馈送辊驱动电路 235以停止驱动馈送辊轴驱动电动机220,并停止从第二带卷211和第一带卷 213馈送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步骤S520 的情况,实施停止过程中的张力控制,以使带子驱动停止时供给侧上的第二带 200A和第带200B的张力、以及卷绕侧上的基带210和剥离片209的张力基本 平衡。
接着,在步骤S570中,控制信号输出至螺线管驱动电路237,以驱动螺 线管236并使用切割器227切割(分割)基带210。由于这种结构,完成了通 过卷绕预定长度的基带210所形成的卷。注意,例如,将切割器227的切割位 置设定在以下位置:在切割之后留出等于两个RFID标记Tg的附连长度的余 白,并在前述步骤S555中设置等于三个RFID标记Tg的附连长度的余白时从 该余白中去除一个RFID标记Tg的附连长度。
此后,流程前进至步骤S575,控制信号输出至激光驱动电路272以开始 激光记号器271的激光,从而通过激光在基带210的剥离片200Ad上、在切割 器227的切割位置的沿带子馈送方向上游侧设置端部记号(图中未示出)。该 端部记号设置在余白中,该余白具有切割之后留下的两个RFID标记的附连长 度。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S501。
注意,尽管以上没有特别描述,但是通常当最初开始基带卷制造操作时, 从RFID标记Tg被标记插入器226的附连位置到卷轴构件215a处的基带210 卷绕位置,存在其中不附连RFID标记Tg的余白(例如,大约十个RFID标记 Tg的附连区域长度)。当该余白区域结束的位置(大约在附连第一个RFID标 记Tg的位置的沿带子馈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到达切割器227时,通过切割 器227实施的切割来去除该余白区域。此后,当已从中去除余白的基带210卷 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时,满足步骤S501的判断,从步骤S505之后的流程开 始制造基带卷。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流程所示的过程,因为流程的过程可在不脱 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作出改变,例如,步骤S570和S575 的顺序可颠倒等等。
现在将在下面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效果。
在具有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在制造基带210时, 第二带200A主要通过馈送辊219A和219B的馈送驱动力从第二带卷211馈送 出来且向粘结辊225A和225B供给。类似地,从第一带卷213馈送出来的第 一带200B也供给到粘结辊225A和225B。然后,每次已经馈送预定量时,暂 时停止馈送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当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处于 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的上游侧时,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 连在第一带200B的附连部200B1上。附连之后,重新开始馈送。通过实施间 歇的馈送驱动,其中这样重复馈送和停止带子,以预定间距插入RFID标记Tg。 然后,具有该多层结构的带子馈送到离开馈送辊219A和219B的更下游,在 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209,基带210的其余部分卷绕在卷轴构 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 的基带卷215。
当基带210这样卷绕成卷状时,由于卷的曲率会在带子厚度方向中的一侧 (例如直径方向的外侧)和另一侧(例如直径方向的内侧)之间的周长中发生 差异,这种周长的差异会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这种“皱纹”不仅损害 基带210和基带卷215的外观,而且注意到,这些“皱纹”通过在RFID标记 Tg上施加不必要的应力会损害RFID标记Tg(具体地说,由标记侧天线152 和IC电路部件151构成的RFID电路元件To)。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弹性材料以构成包含在基带210中的 带子基底层200Bb和剥离片层200Ad中的至少一层,可避免防止产生皱纹的 问题。这将在下面参见图4来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图4是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的基带210的概念图。在这种情况下, 图中的t表示由RFID标记Tg和粘合剂层(粘合剂层200Ac和粘合剂层200Ba) 构成的厚度(距离)。此外,R1表示从卷轴构件215a的中心215b到第二带200A (具体地说,剥离片层200Ad)的厚度(距离),而R2表示从卷轴构件215a 的中心215b到第一带200B(具体地说,带子基底层200Bb)的厚度(距离)。
当基带210因此卷绕成卷状时,由于卷的曲率(弯曲程度),在直径方向 外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带200A)和直径方向内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 带200B)的周长中产生差异。具体地说,当基带210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 时,第二带200A的卷绕长度是2π(R1),而第一带200B的卷绕长度是2π(R1-t)。 第一带200B的长度(周长)因此比第二带200A的长度短(在这种情况下, 短一段长度2πt),从而当在卷轴构件215a上卷绕成卷状时,在第一带200B的 内周缘侧上产生皱纹。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二带200A(具体地说,剥离片层200Ad)和第 一带200B(具体地说,带子基底层200Bb)中的至少一个带子由弹性材料形 成的弹性层构成。聚氨酯膜、胶乳膜、CPP(无伸缩聚丙烯)、聚烯、PE(聚 乙烯)、聚酰胺、柔性聚酯、PLA(聚交酯膜)、树脂、或基本网状的膜可用 作弹性材料。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当由于卷的曲率在直径方向的外侧和内侧之 间的周长中发生差异时,也可利用弹性材料的弹性,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可伸 展且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可收缩。因此可吸收周长中的差异,且预先地防止产 生皱纹。此外,当通过粘合剂层200Bc将基带210粘结(最终切割至预定长度) 至作为待粘结物体的打印接受带(参见图39,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来产生 RFID标签时,这种基带210有效地抑制粘结过程中基带210侧的抬起。
例如,当第二带200A侧(具体地说,剥离片层200Ad)由弹性材料构成 时,通过利用剥离片层200Ad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当基 带210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因此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在这种 情况下,在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基带210这样产生的RFID标签中,即使当粘 贴至待粘贴物体的凸出形状部分时,由于凸出形状的曲率而在曲率直径方向外 侧和曲率直径方向内侧上发生周长中的差异,也可通过伸展剥离片层200Ad, 可吸收周长中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由于周长中的差异造成的皱纹产生。
例如,当第一带200B侧(具体地说,带子基底层200Bb)由弹性材料构 成时,通过利用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 当基带210卷绕成卷状时在圆周长度中发生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具 有上述结构的基带210这样产生的RFID标签中,即使当粘贴至待粘贴物体的 凹入形状部分时,由于凹入形状的曲率而在曲率直径方向外侧和曲率直径方向 内侧上发生周长中的差异,也可通过收缩带子基底层200Bb,可吸收周长中的 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由于周长中的差异造成的皱纹产生。
因此,当根据本实施例将基带210卷绕成卷状时,通过防止在将已用基带 210产生的RFID标签粘贴至不规则形状的部分时产生皱纹,可保持基带210、 基带卷215、以及用该基带和基带卷制成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带200B的张力还可控制(例如,将气缸 262C的活塞262a相对地驱动至伸展侧)到合适值(适于将带子基底层200Bb 伸展2πt的值),以将带子基底层200Bb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同时通过前 述的张力控制(驱动过程中的带子张力控制,停止过程中的带子张力控制)将 带子基底层200Bb的周长从2π(R1-t)伸展到2πR1。由于这种结构,在将基带 210卷绕成基带卷215时,因为沿收缩方向的应力作用在带子基底层200Bb上, 通过利用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部分收缩,可吸 收周长中的差异2πt,且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此外,随着基带卷215逐渐形成,卷绕成卷状的基带210的直径方向尺寸 增大且曲率减小。因此,随着在卷绕过程中直径方向位置移动离开基带卷215 的直径方向中心越来越远,也可控制张力以在张力控制中减小朝向拉伸方向 (基本上沿着带子相对于带子基底层200Bb的表面的方向)的张力。由于这种 结构,根据曲率增大而减小朝向拉伸方向的张力,合适地设定所加张力的数值 以防止产生皱纹。
而且,在第一带200B的厚度尺寸设定中厚度增大到等于外径的状态下, 曲率增大且内直径侧的弯曲程度变得剧烈。因此,随着第一带200B的厚度增 大,也可控制张力以在张力控制过程中增大朝向拉伸方向(基本上沿着带子相 对于带子基底层200Bb的表面的方向)的张力。由于这种结构,根据曲率增大 而增大朝向拉伸方向的张力,合适地设定所加张力的数值以可靠地防止产生皱 纹。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具有粘合剂层200Ba和 200Ac,粘合剂层200Ba和200Ac分别设置成邻近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 Tg)。由于这种结构,基带210可构造成具有连续地且稳定地以预定间距沿带 子纵向设置的天线基底160,因为可将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Tg)固定至 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两者。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带200A具有粘合剂200Ac,该粘合剂200Ac兼 具用作邻近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Tg)设置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的功能和 用作将第一带200B粘贴至待粘贴物体的粘合剂层的功能。如同在图5(这将 在后面进行描述)所示的改型中那样,与基带分开设置天线基底粘合剂层 (200Aa)和附连粘合剂层(200Ac)相比,由于这种结构,通过将基带构造 成不设置相比之下的特定基底层,可减小带子厚度,以有效地防止产生皱纹。
注意,当剥离片层200Ad和带子基底层200Bb中的任一个由弹性材料构 成时,可组合两者的效果以有效地预先防止产生皱纹。
还应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也可应用到 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即 可。下面将考虑这些改型作出描述。
(1)当该结构包括第一带中的带子基底层(中间基底层)时
尽管第二带200A在以上实施例中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包括粘合剂 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采用 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包括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粘合剂层200Aa和由PET(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类形成的有色带子基底层200Ab(第二标记带基底层)。 图5是示出在第一改型中第二带200A-1和第一带200B-1粘结在一起且RFID 标记Tg插设于其间的侧视概念图,该图对应于前述的图2。注意,图5中与 图2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5所示,第一改型的第二带200A-1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由粘 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弹性材料形成的剥离片 层200A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和第一带200B-1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RFID 标记Tg和第一带200B的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改型中,在标记插 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的附连部200B1之 后,第二带200A-1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1的粘合剂层200Ba由 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 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1(图中未示 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 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的标记带卷。
在以上结构的第一改型中,除了与以上实施例的相同效果之外,基带210-1 产生为具有由十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此外,通过对带子基底层200Ab着色并使 用该颜色作为背景色,可从基带210-1的表面侧增强视觉效果(容易看见印记 等)和装饰效果(颜色可取悦用户等)。
尤其在第一改型中,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分别具有粘合剂层200Ba 和200Aa,以将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Tg)固定至带子基底层。由于这种 结构,通过将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Tg)分别固定至第一带200B的带子 基底层200Bb和第二带200A的带子基底层200Ab,天线基底160(RFID标记 Tg)可连续地且稳定地以规则间距沿带子纵向设置。
除了上述第一改型的结构之外,本发明还可应用到具有各种层结构的带 子。下面依次描述这些改型。尽管在下面的改型中,描述的例子中弹性材料不 用在第二带的剥离片层200Ad中,但是在每个改型的结构中也可将弹性材料用 在剥离片层200Ad中。
在图6所示的第二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 结构由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注意, 第二带200A-2与第二带200A-1的不同之处在于:剥离片层200Ad不由弹性 材料构成。第二改型中的第一带200B-2和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 施例的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 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2 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2的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和 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 (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2(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 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 路元件To的基带210-2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卷绕 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在第二改型中,与 在第一带和第二带上都设置粘合剂层相比,通过在第一带200B-2和第二带 200A-2中的仅仅一个带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带200B-2)上设置用于固定 RFID标记Tg的粘合剂层200Ba,也可减小整个带子的厚度。结果,这种结构 也可有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如图7所示的第三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3具有四层结构,该四 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弹性层)、粘 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3也具有四层结构,该四 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a、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 200Bd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带200B-3中的带子基底层200Bb不由弹性 材料形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 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三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 结构的第一带200B-3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3的粘合剂层200Aa 和第一带200B-3的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 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 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3(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 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3 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三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3的带子基底层 200A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基带210-3卷绕成卷状时在 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8所示的第四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4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 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 构成。注意,第一带200B-4的结构与以上改型的第一带200B-3的结构相同, 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四改 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4的 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4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4的 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 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 210-4(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 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4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四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4的带子基底层 200A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基带210-4卷绕成卷状时在 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9所示的第五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5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 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 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5也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由粘合 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 200B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五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 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5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5的粘合剂层200Aa 和第一带200B-5的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 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 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5(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 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5 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五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5的带子基底层 200Ab和第一带200B-5的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 展且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5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 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结果,在第五改型中,通过使第一带和 第二带的带子基底层伸展和收缩,可以吸收周长中甚至很大的差异,并可以可 靠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10所示的第六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6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 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 构成。第一带200B-6也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a、弹性 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200Bd构成。注意, 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 六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6 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6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6 的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 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 带210-6(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 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6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六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6的带子基底层 200Ab和第一带200B-6的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 展且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6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 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由于这种结构,可以充分地吸收周长中 甚至很大的差异,并可以可靠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11所示的第七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7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 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 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7也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由粘合 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200B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 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七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 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7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 200A-7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7的粘合剂层200Ba由粘结辊225A 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 209(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7(图中未示出)卷绕在 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 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7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七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7的带子基底层 200A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基带210-7卷绕成卷状时在 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在第七改型中,第一带200B-7 也具有粘合剂层200Bc,该粘合剂层200Bc兼具用作邻近天线基底160(RFID 标记Tg)设置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的功能和用作粘结打印接受带和第二带 200A-7的粘结粘合剂层的功能。由于这种结构,与如同在实施例中基带由分 开的天线基底粘合剂层200Ba和粘结粘合剂层200Bc构成相比,通过将基带构 造成不设置插设的特定基底层,可减小带子厚度,以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12所示的第八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8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 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 构成。第一带200B-8也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 片层200B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 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八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 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8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8的带子基 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8的粘合剂层200Bc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 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 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8(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 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 的基带210-8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八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8的带子基底层 200A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基带210-8卷绕成卷状时在 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另一效果是:通过第二改型和 第七改型中所述的效果综合,可大大减小带子厚度。
尽管在第一至第八改型中,第一带在RFID标记Tg侧具有粘合剂层200Ba 或200Bc,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考虑其中第一带在RFID标 记Tg侧没有粘合剂层的结构。下面将考虑这些改型作出描述。注意,在这种 情况下,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第二带200A侧的附连部200A1 (参见图14,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图13所示的第九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9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 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 构成。第一带200B-9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 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200B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 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图14是简要地示出用于制造卷绕基带形成的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 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该图对应于前述的图1。注意,与图1中的部件类似的 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标记插入器226、标记检查器270和带子支承构件274设置 在第二带200A侧。由于这种结构,在第九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 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二带200A-9的附连部200A1之后,第一带200B-9 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第二带200A-9的粘合剂层200Aa由粘结辊225A和 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 (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9(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卷轴 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 路元件To的基带210-9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九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9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9卷绕 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15所示的第十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0具有四层结构,该四 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 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10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带子 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200Bd构成。注意,RFID标记Tg 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改型中,在 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二带200A-10的附连部 200A1之后,第一带200B-10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第二带200A-10的粘合剂 层200A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馈送,在辊240A和240B 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10 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 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0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10的带子基底层 200A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展,可吸收基带210-10卷绕成卷状时 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16所示的第十一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1具有四层结构,该 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 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11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 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和剥离片层200Bd构成。 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 构的第十一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已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 二带200A-11的附连部200A1之后,第一带200B-11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 第二带200A-11的粘合剂层200Aa由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然后向下游 馈送,在辊240A和240B处剥离和去除剥离片层209(剥离片层200Bd),由 其余部分构成的基带210-11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 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1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一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二带200A-11的带子基底层 200Ab和第一带200B-11的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使直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伸 展且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1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 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2)当第一带具有打印接受层(热敏层,转印层,图像接受层)时
尽管借助制造所谓的层合型基带210以产生RFID标签来描述以上实施 例,在该RFID标签中,当使用制造的基带卷产生RFID标签时,具有所想要 的印记的打印接受带(覆盖膜103)粘贴至从基带卷馈送出来的基带210的第 一带侧的粘合剂层200Bc,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通过将第一 带200B构造成设有打印接受层(热敏层,转印层,图像接受层)的带子,也 可制造所谓的热敏型、接受型和喷墨型基带。
(2-1)热敏带
图17是示出在制造热敏型基带时的第十二改型中,粘结第二带200A-12 和第一带200B-12且RFID标记Tg插设于其间时的状态的侧视概念图,该图 对应于前述的图2等。注意,图17中与图2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有相同的 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17所示,第十二改型的第一带200B-12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 由粘合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加热后产生颜色的热 敏剂构成的热敏层200Be(打印接受层)构成。注意,第二带200A和RFID 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图18简要地示出了用于通过卷绕具有粘结至第一带200B-12的这种结构 的第二带200A-12的标记带210-12以制造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总体 结构的概念图。图18所示的第十二改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与图1所示的标 记带卷制造设备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包括:省略了第一带200B-12的剥离片的 剥离过程,也就是说,省略了辊240B、第一跳动辊224、气缸262D、剥离片 辊217、用于驱动剥离片辊217的剥离片轴驱动电动机218、以及用于控制剥 离片轴驱动电动机218的驱动的剥离片驱动电路234等等,并且由于无需剥离 片的剥离而省略了设在剥离片剥离位置后部的放电刷275。在其它方面,该结 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 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2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12的 粘合剂层200Ac和第一带200B-12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和225B 粘结,基带210-12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 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2的标记带卷。
除了该实施例的相同效果之外,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二改型还提供以下效 果:无需特别粘结用于打印信息的打印接受带就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 且减小整个带子或标签的整体厚度,因为基带210-12是直接可打印的。
除了上述第十二改型的层结构之外,还可考虑各种结构。尽管在下面的改 型中,描述的例子中弹性材料不用在第二带的剥离片层200Ad中,但是在每个 改型的结构中也可将弹性材料用在剥离片层200Ad中。当在下面的改型中第二 带具有带子基底层200Ab时,不是第一带侧的带子基底层200Bb由弹性材料 构成,而是第二带侧的带子基底层200Ab也可由弹性材料构成,或者两个带子 基底层200Bb和200Ab都可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图19所示的第十三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3具有四层结构,该 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 200Ad构成。第一带200B-13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a、 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加热后产生颜色的热敏剂构成的热敏层 200Be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三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 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3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13的粘合剂层 200Aa和第一带200B-13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 生的基带210-13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 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3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三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3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3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20所示的第十四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4具有三层结构,该 三层结构由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第 一带200B-14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 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加热后产生颜色的热敏剂构成的热敏层200Be构成。注 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 的第十四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 200B-14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14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 200B-14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14 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 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4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四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4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4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尽管在第十二至第十四改型中,第一带构造成在RFID标记Tg侧具有粘 合剂层200Ba,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考虑第一带在RFID标 记Tg侧没有粘合剂层。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 Tg附连至第二带200A侧的附连部200A1(参见图22,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图21所示的第十五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5具有四层结构,该 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 200Ad构成。第一带200B-15也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 带子基底层200Bb和加热后产生颜色的热敏剂构成的热敏层200Be构成。注意, 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图22是简要地示出用于制造卷绕基带形成的基带卷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 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该图对应于前述的图1。注意,与图1中的部件类似的 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22所示,标记插入器226、标记检查器270和带子支承构件274设置 在第二带200A侧。由于这种结构,在第十五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 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二带200A-15的附连部200A1之后,第一带200B-15 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第二带200A-15的粘合剂层200Aa被粘结辊225A和 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15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 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5的标记带 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五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5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5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注意,尽管热敏层200Be层合在带子基底层200Bb上,但是本发明并不 局限于这种结构,由热敏基底层和热敏层构成的热敏片也可借助粘合剂设置在 带子基底层200Bb上。下面将考虑这些改型作出描述。
在图23所示的第十六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6具有四层结构,该 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 200Ad构成。另一方面,第一带200B-16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 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以及热敏基 底层200Bf(打印接受基底)和加热后产生颜色的热敏剂形成的热敏层200Bg (打印接受层)构成的热敏片200Bh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 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六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 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6的附连部200B1之后, 第二带200A-16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16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 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16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 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 210-16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六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6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6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此外,根据第十 六改型,通过对热敏片200Bh的热敏基底层200Bf着色并使用该颜色作为背景 色,可从基带的表面侧增强视觉效果(容易看见印记等)和装饰效果(颜色可 取悦用户等)。
在图24所示的第十七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7具有三层结构,该 三层结构由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此 外,第一带200B-17具有与第十六改型相同的结构,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 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七改型中,在标记插入 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7的附连部200B1之后, 第二带200A-17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17的粘合剂层200Ba被 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17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 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 210-17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七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7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7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25所示的第十八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8具有两层结构,该 两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此外,第一带200B-18 具有与第十六和第十七改型相同的结构,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 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八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 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18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 200A-18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18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 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18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 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8的标 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八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8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8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26所示的第十九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19具有四层结构,该 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 200Ad构成。另一方面,第一带200B-19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弹性材 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以及热敏基底层200Bf和加热 后产生颜色的热敏剂形成的热敏层200Bg构成的热敏片200Bh构成。注意, 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十九改型中,所用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具有与第十五 改型类似的设置在第二带200A侧的标记插入器226、标记检查器270和带子 支承构件274。也就是说,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 第二带200A-19的附连部200A1之后,第一带200B-19的带子基底层200Bb 和第二带200A-19的粘合剂层200Aa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 带210-19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 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19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十九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19的带子基底层 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19卷 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2-2)接受(喷墨)型
尽管在以上将第一带描述成具有作为打印接受层的热敏层,但是也可有其 它结构:具有转印层,该转印层由可通过从墨带的热转印进行打印的转印接受 层构成;或具有图像接受层,该图像接受层由可通过施加墨进行打印的图像接 受材料构成。注意,尽管关于具有作为打印接受层的转印层的第一带来描述下 面的例子,但是在每个改型中,也可设置图像接受层(所谓的喷墨型)以代替 转印层。在下面每个改型的结构中,弹性材料也可用在剥离片层200Ad中。
图27是示出在制造所谓的接受型基带时的第二十改型中,粘结第二带 200A-20和第一带200B-20且RFID标记Tg插设于其间时的状态的侧视概念 图,该图对应于前述的图2等。注意,图27中与图2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 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27所示,第二十改型的第一带200B-20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 由粘合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转印层200Be’(打 印接受层)构成。注意,第二带200A和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 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尽管图中没有特别示出,但是其中卷绕第一带200B-20和第二带200A-20 粘结而成的、具有这种结构的基带210-20的基带卷由如图18所示的相同结构 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制造。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在标记插 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0的附连部200B1之 后,第二带200A-20的粘合剂层200Ac和第一带200B-20的粘合剂层200Ba 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基带210-20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 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20 的标记带卷。
类似于前述的热敏带,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改型除了提供与前述实施例 相同的效果之外,还提供减小带子或标签的整体厚度的效果。
在图28所示的第二十一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1具有四层结构, 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 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21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粘合剂层 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转印层200Be’构成。注意,RFID 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 一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1 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21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21 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1卷绕在卷 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 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21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一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1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1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29所示的第二十二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2具有三层结构, 该三层结构由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 第一带200B-22也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 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转印层200Be’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 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二改型中,在标记 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2的附连部200B1 之后,第二带200A-22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22的粘合剂层200Ba 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2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 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 带210-22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二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2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2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尽管在第二十至第二十二改型中,第一带构造成在RFID标记Tg侧具有 粘合剂层200Ba,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考虑第一带在RFID 标记Tg侧没有粘合剂层。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 记Tg附连至第二带200A侧的附连部200A1(参见图22,这已在前面进行描 述)。
在图30所示的第二十三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3具有四层结构, 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 层200Ad构成。第一带200B-23也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由弹性材料形成 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转印层200Be’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 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由于这种结构,在第二十三改型中,在标记插入 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二带200A-23的附连部200A1之后, 第一带200B-23的带子基底层200Bb和第二带200A-23的粘合剂层200Aa被 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3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 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 210-23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三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3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3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注意,尽管以上转印层200Be’层合在带子基底层200Bb上,但是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由转印基底层和转印层构成的转印片(接受片)也可借 助粘合剂设置在带子基底层200Bb上。下面将考虑这些改型作出描述。注意, 在下面每个改型中,也可设置由图像接受基底层和图像接受层构成的图像接受 片(喷墨片)以代替由转印基底层和转印层构成的转印片。
在图31所示的第二十四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4具有四层结构, 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 层200Ad构成。另一方面,第一带200B-24具有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由粘合 剂层200Ba、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以及转印 基底层200Bf’(打印接受基底材料)和转印层200Bg’(打印接受层)构成的 转印片200Bh’构成。注意,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 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四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 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4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带200A-24的 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24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225A和225B 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4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 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24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四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4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4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32所示的第二十五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5具有三层结构, 该三层结构由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 此外,第一带200B-25具有与第二十四改型相同的结构,RFID标记Tg的结构 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五改型中,在标 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5的附连部200B1 之后,第二带200A-25的带子基底层200Ab和第一带200B-25的粘合剂层200Ba 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5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 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 带210-25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五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5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5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33所示的第二十六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6具有两层结构, 该两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200Ad构成。此外,第一带200B-26 具有与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改型相同的结构,RFID标记Tg的结构与图2所示 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六改型中,在标记插入器226 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构的第一带200B-26的附连部200B1之后,第二 带200A-26的粘合剂层200Aa和第一带200B-26的粘合剂层200Ba被粘结辊 225A和225B粘结,产生的基带210-26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 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26 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六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6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6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在图34所示的第二十七改型中,例如,第二带200A-27具有四层结构, 该四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 层200Ad构成。另一方面,第一带200B-27具有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弹性 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c、以及转印基底层200Bf’和 转印层200Bg’构成的转印片(接受片)200Bh’构成。注意,RFID标记Tg 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结构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十七改型中,所用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具有与第二 十三改型类似的设置在第二带200A侧的标记插入器226、标记检查器270和 带子支承构件274。也就是说,在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Tg附连至该结 构的第二带200A-27的附连部200A1之后,第一带200B-27的带子基底层 200Bb和第二带200A-27的粘合剂层200Aa被粘结辊225A和225B粘结,产 生的基带210-27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因此制造成其中卷绕沿带子纵向以 预定的规则间距设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基带210-27的标记带卷。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第二十七改型中,通过利用第一带200B-27的带子基底 层200Bb的弹性(收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基带210-27 卷绕成卷状时在周长中发生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止产生皱纹。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尽管本实施例在第一带或第二带 中都没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以合适地在第一带上施加张力,从而通过前 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子所具有弹性层的弹性,吸收 周长中的差异且防止产生皱纹,但是本实施例可通过在第一带上施加张力(或 在第一带上施加比第二带上更大的张力),通过利用第一带通常固有的弹性(收 缩性)使直径方向内侧部分收缩,来防止产生皱纹。也就是说,张力不变地施 加在第一带上(或者施加在第一带上的张力大于施加在第二带上的张力)。
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结构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 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35是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粘结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且RFID标 记Tg插设于其间时的状态的侧视概念图,该图对应于前述的图2等。注意, 与图2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在图35中,第二带200A在此例中具有两层结构,且通过从卷绕在第二带 卷211的内侧上的那侧(图中的顶侧)朝向相反侧(图中的底侧)依次层合剥 离片层200Ad’(剥离层)和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Ac(粘贴粘合剂 层)来构成。注意,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剥离片层200Ad’ 不由弹性材料构成。
第一带200B在此例中具有四层结构,且通过从卷绕外侧上的那侧(图中 的顶侧)朝向相反侧(图中的底侧)依次层合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 200Ba、带子基底层200Bb’、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Bc(粘结粘合 剂层)和剥离片层200Bd来构成。注意,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 于:带子基底层200Bb’不由弹性材料构成。此外,剥离片层200Bd最终卷绕 在卷轴构件217a上,且收集为剥离片卷217。
基带210在此例中具有八层结构,该八层结构通过在将RFID标记Tg插 入并设置在具有两层结构的第二带200A和具有四层结构的第一带200B之间 之后、由如上所述的卷轴构件217a放出和去除剥离片层200B来构成。也就是 说,基带通过从卷绕卷轴构件215a的外侧上的那侧(图35中的顶侧)朝向相 反侧(图35中的底侧)依次层合剥离片层200Ad’、粘合剂层200Ac、天线基 底160、标记侧天线152、IC芯片保持构件161、粘合剂层200Ba、带子基底 材料层200Bb’、以及粘合剂层200Bc来构成。
图36是示出由本实施例的控制器230执行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该图对 应于前述的图3。注意,与图3中的流程类似的流程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将 不再进一步描述。
图36与图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S505和S545中开始带子驱动之后, 在流程中添加了步骤S507和步骤S547以便张力控制,该张力控制在第一带 200B上施加拉伸方向张力。也就是说,当在步骤S501中完成在卷轴构件215a 上卷绕基带210的操作时,然后在步骤S505中,馈送辊219A和219B被驱动, 且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从第二带卷211和第一带卷213中馈送出来。 由于这种结构,第二带200A从第二带卷211馈送出来,第一带200B从第一 带卷213馈送出来,且通过粘结辊225A和225B一起粘结成单个单元,馈送 至馈送辊219A和219B侧。
然后,在步骤S507中,控制第二带轴驱动电动机212和第一带轴驱动电 动机214、基带轴驱动电动机216、以及剥离片轴驱动电动机218的电动机转 速,通过气缸262A-D转动张力臂267A-D,从而在带子馈送时,对带子 200A、200B、209和210的张力实施张力控制到从角度检测器268A-D检测 的张力臂267A-D的角度计算出的合适值(下文中称为“驱动过程中的带子 张力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将添加至第一带200B的拉伸方向张力控制到合 适值(适于使第一带200B只伸展2πt的值),从而将第一带200B的周长从 2π(R1-t)延长到2πR1(参见前述的图4)。注意,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200B 没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层,但是可只利用第一带200B的通常固有弹性来 控制张力以使长度增加所述的量。注意,在驱动带子时一直实施驱动过程中的 带子张力控制。
接下来的步骤S510至S545与图3中所述描述的步骤相同,其中,当RFID 标记Tg通过带子驱动到达插入位置时,停止该带子驱动,标记检查器270确 定RFID电路元件To是否正常,当是正常的时,标记插入器226将RFID标记 Tg附连至第一带200B的附连部200B1。然后,驱动馈送辊219A和219B,将 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从第二带卷211和第一带卷213驱动且馈送出来。
接着,在步骤S457中,如同在步骤S507中那样,将添加至第一带200B 的拉伸方向张力控制到合适值(适于使第一带200B只延长2πt的量的值)。接 下来的步骤S550至S575与图3中的步骤相同。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流程所示的过程,因为流程的过程可在不脱 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作出改变,例如,步骤S570和S575 的顺序可颠倒等等。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施例中,基带210由在其中拉伸方向的张力已经预 先添加至第一带200B的状态下、粘附至第二带200A的第一带200B构成,该 第一带200B包括用于设置RFID标记Tg的带子基底层200Bb’。基带210则 卷绕在卷轴构件215a上,从而通过所添加的拉伸方向张力,第一带200B构成 直径方向的内侧处于收缩方向的应力作用下。由于这种结构,利用第一带200B 的正常弹性(收缩性),第一带200B可由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结果,即 使当由于卷的曲率而在厚度方向的一侧(卷直径方向外侧)和另一侧(卷直径 方向内侧)之间发生周长中的差异时,也可吸收周长中的差异,并可预先地防 止产生皱纹。根据本实施例,因此可保持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该带 和卷产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注意,尽管如上所述张力控制可添加第一带200B的拉伸方向张力,但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将张力添加至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两 者以在添加至第一带200B的张力和添加至第二带200A的张力之间提供张力 差。在这种情况下,添加至第一带200B的张力大于添加至第二带200A的张 力,并被控制到合适值以使第一带200B比第二带200A只长2πt的量。在该情 况下,也可提供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优点。
类似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当卷的直径方向位置变得离开 直径方向中心越来越远时,可实施用于减小拉伸方向张力的张力控制,当第一 带200B的厚度变得越来越大时,可实施用于增大拉伸方向张力的张力控制。
还应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也可应用到 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即 可。例如,剥离片层200Ad’和带子基底层200Bb’中的至少一层可如同第一实 施例的图2所示结构中那样由弹性材料构成,还可使用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图5- 13、15-17、19-21和23-34所示的第一至第二十七改型的层结构的带子来 制造基带。此外,在层结构由正常的非弹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应用在各 个改型中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层(剥离片层200Ad,带子基底层200Bb,带 子基底层200)。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本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第一实施 例的效果和每个改型固有的效果。
尽管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带上施加张力(或 在第一带上施加比第二带上更大的张力)或在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带 子中设置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层,可防止产生皱纹,但本发明人已经发现, 也可通过将天线、IC电路部件和带子基底的带子厚度方向尺寸设定为合适值, 可抑制产生皱纹,并可保持带、卷或标签的整齐性。详细内容将在下面第三实 施例中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3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概念图,该 图对应于上述的图1。图38是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 粘结在一起且RFID标记Tg插设于其间的状态的侧视概念图,该图对应于前 述的图2和图5。注意,图37和38中与图1、2和5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有 相同的附图标记,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在图37和38中,第二带200A具有类似于图5的四层结构,该四层结构 通过依次层合剥离片层200Ad(剥离层)、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Ac (粘贴粘合剂层,天线基底粘合剂层)、带子基底层200Ab、以及粘合剂层200Aa (天线基底粘合剂层)来构成。第一带200B也具有类似于图5的四层结构, 该四层结构通过依次层合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Ba(天线基底粘合 剂层)、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第一标记带基底层,弹性层)、 由合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200Bc(粘结粘合剂层)、剥离片层200Bd来构 成。
RFID标记Tg具有类似于前述图5的结构,该结构由基本上片状的天线基 底(天线模式片)160、以及设置在天线基底160的背面侧(图2中的底侧) 上的IC芯片保持构件161构成,且设有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标记侧天线152、 以及用于存储可更新(可再写)的信息以连接至标记侧天线152的IC电路部 件151(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200B的带子基底层200Bb、RFID标记Tg的IC芯 片保持构件161、RFID标记Tg的标记侧天线152、以及天线基底160的带子 厚度方向尺寸构造成满足合适关系(下面将详述)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粘结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带200A和第一带200B,沿着使IC芯片保 持构件161从卷绕成卷时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变成外侧(图37的放大图中的 左侧;图38中的顶侧)的那侧突出的方向,将具有上述结构的设有RFID电路 元件To的RFID标记Tg插入两个带子之间,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产生基带210 (标记带),并制造其中卷绕基带210的标记带卷215,注意,在其它方面,标 记带卷制造设备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当使用如上所述制造成的标记带卷215制备RFID标签T时,可例如使用 具有内置式基带卷215的盒子并通过将该盒子安装在RFID标签产生设备中来 制备标签。
图39是示出这种RFID电路元件盒子的结构的一例子的图。如图39所示 的RFID电路元件盒子100设有:罩壳100A;第一卷102(类似于以上的基带 卷215),其中卷绕有呈窄带的基带101并设置在罩壳100A内;第二卷104, 其中卷绕有宽度与基带210的宽度相同的透明覆盖膜103(打印接受带;打印 接受带层);墨带供应侧卷111,用于馈送出墨带105(热转印带;但是在覆盖 膜是热敏带时不需要它);墨带收卷辊106,用于收卷已打印的墨带105;带有 印记的标记标签带110,通过将基带210与覆盖膜103按压并粘贴在一起来构 成;以及压力辊107(用作带子馈送辊),用于沿着箭头A方向馈送带子。
第二卷104具有围绕卷轴件104a卷绕的覆盖膜103。从第二卷104馈送出 来的覆盖膜103构造成:通过标记标签产生设备(图中全部省略)的打印头10 的按压,由设置在其背侧(即粘附至基带210的那侧)上的墨带收卷辊106和 墨带供给侧卷111驱动的墨带105接触覆盖膜103的背面。
通过将设置在标记标签产生设备侧的盒子电动机(图中未示出)(例如是 脉冲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墨带收卷辊驱动轴11和带子馈送辊驱动轴12, 转动地驱动墨带收卷辊106和压力辊107。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盒子100中,从第一卷102馈送出来的标记带210供给 至压力辊107。另一方面,从第二卷103馈送出来的覆盖膜103构造成:通过 打印头10的按压,由设置在其背侧(即粘附至基带210的那侧)上的墨带收 卷辊106和墨带供给侧卷111驱动的墨带105接触覆盖膜103的背面。
然后,当盒子100安装到标签产生设备的盒子保持构件中且辊保持器(图 中未示出)从移开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时,覆盖膜103和墨带105插设在打印头 10和压纸辊108之间,且基带210和覆盖膜103插设在压力辊107和辅助辊109之 间。接着,分别沿着箭头B和箭头D所示的方向,通过盒子电动机23提供的驱 动力同步地转动驱动墨带收卷辊106和压力辊107。此外,馈送辊驱动轴12、辅 助辊109和压纸辊108通过传动机构(未示出)来彼此连接。由于这种结构,一 旦驱动馈送辊驱动轴12,压力辊107、辅助辊109和压纸辊108就转动,由此如 上所述将基带101从第一卷102馈送出来到压力辊107。另一方面,将覆盖膜103 从第二卷104馈送出来,且由打印头驱动电路25对打印头10的多个加热元件供 电。结果,在覆盖膜103的背面上打印印记R。然后,通过压力辊107和辅助辊 109将基带211粘附至已在其上打印印记R的覆盖膜103并与之形成一体,从而形 成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110,该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110如箭头C所示送至 盒子100外侧。接着,驱动墨带收卷辊驱动轴11以将墨带105收卷到墨带收卷辊 106上,该墨带105已被用来将印记打印在覆盖膜103上。
然后,在从设置在标记标签产生设备侧的天线(图中未示出)到设置在从 盒子100馈送出来的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110中的RFID电路元件To的IC 电路部件151通过无线通信实施信息发送/接收之后,设置在标记标签产生设备 侧的切割器(图中未示出)将带子切割至设定的长度,以产生RFID标签T。
图40A和40B是示出在如上所述的RFID电路元件To信息写入(或读取) 之后,从带有印记的标记标签带110切割的RFID标签T的外观的一例子的示 意图。图40A是俯视图,而图40B是仰视图。图41示出了图40的 XXXXI-XXXXI’剖面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度的剖视图。注意,图41概念性地 示出了层结构,实际上如同下面的图42所示,RFID标记Tg的设置部件从RFID 标记Tg的厚度沿着带子厚度方向在形状上稍稍膨胀。
在图40A、40B和图41中,RFID标签T具有八层结构,其中,覆盖膜 103添加至如前述的图38所示的七层结构基带210(省略了RFID标记Tg), RFID标签T由八层构成,该八层从覆盖膜103侧(图41中的顶侧)朝向相反 侧(图41中的底侧)依次包括覆盖膜103、粘合剂层200Bc、带子基底层200Bb、 粘合剂层200Ba、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 离片层(剥离片)200Ad。然后,如上所述由天线基底160、标记侧天线152 和IC芯片保持构件161构成的RFID标记Tg设置在粘合剂层200Ba和粘合剂 层200Aa之间,印记R(在此例中是表示RFID标签T的类型的字母“RF-ID”) 打印在覆盖膜103的背面上。
在以上基本结构中,本实施例的特征通过将带子基底(带子基底层 200Bb)、IC电路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是IC芯片保持构件161)、以及天线(标 记侧天线152和天线基底160)的带子厚度方向尺寸设定为满足下述合适关系 的值。下面作详细描述。
图42是图37的剖面XXXXII-XXXXII’上的基带210的剖视图。如图42 所示,带子基底层200Bb的带子厚度方向尺寸(下文中称为“带子基底厚度”) 标示为tj,RFID标记Tg的天线基底160和标记侧天线152的带子厚度方向尺 寸(下文中称为“天线厚度”)标示为ta,而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带子厚度 方向尺寸(下文中称为“IC芯片厚度”)标示为ti。
如图42所示,整个带子的厚度方向尺寸在基带210中的每个RFID标记 Tg的设置部分比在未设置RFID标记Tg的部分大,因为包围RFID标记Tg的 部分(带子基底层200Bb之类)变得弯曲且在厚度方向延伸以迂回围绕RFID 标记Tg。随着由于迂回围绕RFID标记Tg而造成的弯曲程度增大,换言之, 随着整个带子的厚度方向尺寸与RFID标记Tg的厚度方向尺寸(天线厚度ta+ IC芯片厚度ti)之比减小,有易于在标记带部分中产生皱纹的趋势。
本发明人通过改变RFID标记Tg的厚度,同时改变IC芯片厚度ti与天线 厚度ta的组合,并通过相对于这些组合改变带子基底厚度(即带子基底层200Bb 的厚度)来改变整个带子的厚度,在许多情况下评价了皱纹是否存在。注意, 在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ti之和(即RFID标记Tg的厚度)小于等于300μm 且天线厚度ta小于等于150μm的情况下,进行评价试验。此时使用的IC芯片 保持构件161的平面尺寸是大约1.5×1.5-2×3mm,天线基底160的平面尺 寸是大约15×18-24×44mm。
图43是示出从进行评价试验的许多情况中不产生皱纹的情况选取的相对 于IC芯片厚度ti与天线厚度ta的组合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下限值的表。如表 所示,在情况1(天线厚度ta=50μm;IC芯片厚度ti=220μm)中不产生皱 纹的范围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下限值是50μm,在情况2(天线厚度ta=60μm; IC芯片厚度ti=210μm)中不产生皱纹的范围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下限值是 50μm,在情况3(天线厚度ta=100μm;IC芯片厚度ti=170μm)中不产生 皱纹的范围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下限值是60μm,而在情况4(天线厚度ta=150 μm;IC芯片厚度ti=150μm)中不产生皱纹的范围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下限 值是80μm。
从这些结果中,本发明人观察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与IC 芯片厚度ti之和(即RFID标记Tg的厚度)的比tj/(ta+ti),发现假如该值大于 等于0.15,就可防止产生皱纹,因为该值在情况1中是0.19,在情况2中是0.19, 在情况3中是0.22,在情况4中是0.27,所以从0.19的最小值减去发明人在试 验中获得的公差值就可获得0.15的值。
另一方面,基带210在如上所述制造卷时在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卷绕成卷, 在产生RFID标签时从该卷中馈送出来并转到标记标签产生设备中的馈送路 径。因此,当整个带子的厚度变得过大时,刚性也变得过大,卷绕成卷状和转 到馈送路径的操作变得很难。
从发明人进行的各个调查结果中,当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ti之和(即 RFID标记Tg的厚度)是270μm时,基带210可卷绕成卷的带子基底厚度tj 的最大值是200μm。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 ti之和的比tj/(ta+ti)的值是200/270≈0.74。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 于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ti之和的比设定为小于等于0.74,可防止厚度方 向尺寸增大引起的过大刚性,并可顺畅地实施卷绕和馈送。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 ti之和的比设定为大于等于0.15但小于等于0.74,可实现实践中可用的RFID 标签T和基带210,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从本发明人的调查结果中注意到,当带子基底厚度tj小于等于100μm时, 可最佳地卷绕基带210的卷。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与IC 芯片厚度ti之和的比tj/(ta+ti)的值是100/270≈0.37。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厚 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ti之和的比设定为大于等于0.15但小于 等于0.37,可实现更佳质量的RFID标签T和基带210,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从图43所示的这些结果中,本发明人还观察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 线厚度ta的比tj/ta,发现假如该值大于等于0.50,就可防止产生皱纹,因为该 值在情况1中是1.0,在情况2中是0.83,在情况3中是0.60,在情况4中是 0.53,所以从0.53的最小值减去发明人在试验中所获得的公差值就可获得0.50 的值。
另一方面,基带210在如上所述制造卷时在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卷绕成卷, 在产生RFID标签时从该卷中馈送出来并转到标记标签产生设备中的馈送路 径。因此,当整个带子的厚度变得过大时,刚性也变得过大,卷绕成卷和转到 馈送路径的操作变得很难。
从发明人进行的各个调查结果中,当天线厚度ta是50μm时,基带210 可卷绕成卷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最大值是200μm。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相 对于天线厚度ta的比tj/ta的值是200/50=4。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 对于天线厚度ta的比设定为小于等于4.0,可防止厚度方向尺寸增大引起的过 大刚性,并可顺畅地实施卷绕和馈送。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的比设定为大 于等于0.50但小于等于4.0,可实现实践中可用的RFID标签T和基带210, 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从本发明人的调查结果中注意到,当带子基底厚度tj小于等于100μm时, 可最佳地卷绕基带210的卷。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的比 tj/ta的值是100/50=2.0。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天线厚度ta的 比tj/ta设定为大于等于0.50但小于等于2.0,可实现更佳质量的RFID标签T 和基带210,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从图43所示的这些结果中,本发明人还观察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IC 芯片厚度ti的比tj/ti,发现假如该值大于等于0.20,就可防止产生皱纹,因为 该值在情况1中是0.23,在情况2中是0.24,在情况3中是0.35,在情况4中 是0.53,所以从0.23的最小值减去发明人在试验中所获得的公差值就可获得 0.20的值。
另一方面,基带210在如上所述制造卷时在标记带卷制造设备中卷绕成卷, 在产生RFID标签时从该卷中馈送出来并转到标记标签产生设备中的馈送路 径。因此,当整个带子的厚度变得过大时,刚性也变得过大,卷绕成卷和转到 馈送路径的操作变得很难。
从发明人进行的各个调查结果中,当IC芯片厚度ti是220μm时,基带 210可卷绕成卷的带子基底厚度tj的最大值是200μm。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 相对于IC芯片厚度ti的比tj/ti的值是200/220≈0.91。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 厚度tj相对于IC芯片厚度ti的比设定为小于等于0.91,可防止厚度方向尺寸 增大引起的过大刚性,并可顺畅地实施卷绕和馈送。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IC芯片厚度ti的比的值设 定为大于等于0.20但小于等于0.91,可实现实践中可用的RFID标签T和基带 210,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从本发明人的调查结果中注意到,当带子基底厚度tj小于等于100μm时, 可更佳地卷绕基带210的卷。此时,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IC芯片厚度ti的 比tj/ti的值是100/220≈0.45。因此,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IC芯片厚 度ti的比tj/ti设定为大于等于0.20但小于等于0.45,可实现更佳质量的RFID 标签T和基带210,且不容易产生皱纹。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带子基底层200Bb 的厚度方向尺寸)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厚度方向尺寸(天线厚度ta与IC芯 片厚度ti之和)的比设定为大于等于0.15,并相对于RFID标记Tg相对地增 大整个基带本体的厚度,可减小在RFID标记Tg的设置位置、由RFID标记 Tg引起的尺寸增大影响,并可防止产生皱纹。
另一方面,具有设有带子基底层200Bb的层合结构的基带210在制造卷时 卷绕成卷状,在产生RFID标签时从该卷中馈送出来并转过标记标签产生设备 中的馈送路径。因此,当整个带子的厚度变得过大时,刚性也变得过大,卷绕 成卷和转到馈送路径的操作变得很难。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厚 度tj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厚度方向尺寸(天线厚度ta与IC芯片厚度ti之和) ta+ti的比设定为小于等于0.74,可防止厚度方向尺寸增大引起的过大刚性,并 可顺畅地实施卷绕和馈送。
结果,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层200Bb的厚度方向尺寸tj相对于 RFID标记Tg的厚度方向尺寸ta+ti的比设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可实现实践中 可用的基带,且不容易产生皱纹。根据本实施例,因此可保持基带210、基带 卷215、以及用该带和卷产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天线厚度 ta的比设定为大于等于0.50,并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天线基底160和标记 侧天线152相对地增大带子基底层200Bb的厚度,可减小在RFID标记Tg的 设置位置、由RFID标记Tg引起的尺寸增大影响,并可防止产生皱纹。另一 方面,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天线厚度ta的比设定为 小于等于4.0,可防止厚度方向尺寸增大引起的过大刚性,并可顺畅地实施卷 绕和馈送。
结果,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厚度tj相对于RFID标记Tg的天 线厚度ta的比设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可实现实践中可用的基带,且不容易产生 皱纹。根据本实施例,因此可保持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该带和卷产 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本实施例还尤其用弹性材料构成带子基底层200Bb。由于这种结构,即使 在基带210卷绕成基带卷215时,由于卷的曲率而在直径方向内侧和直径方向 外侧之间的周长中发生差异,也可利用带子基底层200Bb的弹性材料的弹性, 通过使直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收缩,可吸收周长中的差异。结果,因为可防止基 带210由于周长差异而产生皱纹,所以可进一步改进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IC芯片保持构件161(IC芯片部件151)尤其设置成从当 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卷绕卷时从变成外侧的那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当 基带已围绕轴线卷绕成基带卷时,基带的曲率在靠近卷的内直径侧处增大(弯 曲程度变得较为急剧),基带的曲率在靠近卷的外直径侧处减小(弯曲程度变 得较为缓和)。当基带的厚度变化时,带子厚度的变化在基带的曲率较小时比 在基带的曲率较大时对于整个带子的影响小。在本实施例的基带210中,IC芯 片保持构件161(IC电路部件151)设置成从如上所述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在 卷绕卷时从变成外侧的那侧突出。由于这种结构,IC芯片保持构件161(IC电 路部件151)可设置在卷的具有相对小曲率的外直径侧,结果,IC芯片保持构 件161(IC电路部件151)对带子厚度变化有较小的影响。当卷绕成卷时,由 于这种结构可因此获得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IC芯片保持构件161(IC电路件151)尤其设置成 从弹性材料形成的带子基底层200Bb的相反侧突出。当卷绕成卷时,由于这种 结构可因此获得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以上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本发明也可 应用到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 内即可。例如,也可使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层结构,图5-13、15- 17、19-21和23-3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二十七改型的层结构。在 这种情况下,希望的是,将RFID标记Tg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161面向 从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在卷绕成卷时变成外周侧的那侧(图38中的顶侧)突 出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本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第一实施例的 效果和每个改型固有的效果。
尽管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将带子基底(带子基底层200Bb)、IC 电路部件(IC芯片保持构件161)、以及天线(标记侧天线152和天线基底160) 的带子厚度方向尺寸设定为合适值,可防止皱纹,但是本发明人已经发现,通 过将IC电路部件的平面位置设定在相对于天线基底的合适位置,可抑制产生 皱纹,并可保持带、卷、或标签的整齐性。详细内容将在下面第四实施例中进 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这些带和 卷产生的RFID标签T之类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图37-41所示的结构相同, 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以上的基本结构中,本实施例的特征通过如上所述将IC电路部件(本 实施例中是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平面位置设定在相对于天线基底160的合 适位置,可抑制产生皱纹。下面作详细描述。
图44示出了从RFID电路元件盒子100中的其中卷绕基带210的第一卷 102(类似于基带卷215)中馈送出基带210的状态,且示出了表示在本实施例 的RFID标记Tg中IC芯片保持构件161相对于天线基底160的位置关系的 RFID标记Tg的放大图。注意,图44中省略了对标记侧天线152的显示。
如图44所示,构成RFID标记Tg的天线基底160的带子纵长方向(图44 中的横向)的尺寸是2L,而带子宽度方向(图44中的垂向)的尺寸是2M。 然后,IC芯片保持构件161相对于天线基底160设置成:天线基底160的中心 位置160a与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中心位置161a只偏离距离H。在这种情 况下,距离Ha是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带子纵长方向中心位置与天线基底 160的带子纵长方向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距离Hb是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 带子宽度方向中心位置与天线基底160的带子宽度方向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注意,距离Ha在基带的馈送出方向(图44中的向左方向)是负值,在与馈送 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图44中的向右方向)是正值。
在本实施例中,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成: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偏离以 使距离Ha和距离Hb的值在图46所示的范围内。下面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人通过对于具有不同的天线基底160的带子宽度方向尺寸2M且带 子纵长方向尺寸2L的多个RFID标记Tg,改变天线基底160的中心位置160a 与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中心位置161a之间的距离H,同时改变距离Ha和 距离Hb的组合,评价了在许多情况下皱纹是否存在。注意,当RFID标记Tg 如图45A所示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161从天线基底160的卷的卷绕方向外 侧突出时,且当RFID标记Tg如图45B所示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161从天 线基底160的卷的卷绕方向内侧突出时,进行评价试验。结果,发现假如带子 纵长方向尺寸使距离Ha相对于距离L之比在预定范围内、且带子宽度方向尺 寸使距离Hb相对于距离M之比在预定范围内,则可在卷绕成卷时抑制产生皱 纹。
图46是示出评价试验结果的表。注意,在该表中,距离Ha相对于距离L 之比Ha/L是负值的范围表示如上所述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成沿基带的馈 送方向(图44中的向左方向)偏离距离Ha的情况,而距离Ha相对于距离L 之比Ha/L是正值的范围表示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成沿基带的卷的卷绕方 向(图44中的向右方向)偏离距离Ha的情况。
如图46所示,考虑到带子纵长方向尺寸,假如距离Ha相对于距离L之 比Ha/L在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9(不等于0)的范围内,则可最低限度 地抑制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此外,假如该比Ha/L在大于0且 小于等于0.8的范围内,则可较有效地抑制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 假如该比Ha/L在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7的范围内,则可更加有效地抑制 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
考虑到带子宽度方向尺寸,假如距离Hb相对于距离M之比Hb/M在大于 0且小于等于0.9的范围内,则可最低限度地抑制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 生皱纹。假如该比Hb/M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0.5的范围内,则可较有效地抑 制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假如该比Hb/M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0.3 的范围内,则可更加有效地抑制卷绕成卷时在基带210中产生皱纹。
结果,尽管RFID标记Tg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161在天线基底160的 卷的卷绕方向内侧或外侧突出都有可应用值,但是本发明人已经发现,RFID 标记Tg尤其设置成IC芯片保持构件161从天线基底160的卷的卷绕方向外侧 突出时,抑制产生皱纹的效果是最大的。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通过将IC芯片保持构件161相对于天线 基底160设置成使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中心位置161a相对于对应天线基底 160的中心位置160a隔开满足图46所示的条件的预定距离H,可获得抑制产 生皱纹的效果。下面将作详细描述。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基带210在卷绕成卷时变成直径方向的内侧的 内侧上具有用于粘结覆盖膜103的粘结剂层200Bc,并且,该基带210卷绕成 卷状,从而当通过粘结(所谓层合型)覆盖膜103和从基带卷102馈送出来的 基带210来产生带有印记的RFID标签T时,使卷绕在直径方向的外侧上的基 带210的粘结剂层200Bc与卷绕在直径方向的内侧上的基带210的外侧上的剥 离片层200Ad接触。因此,将所馈送带子的粘合剂层200Bc馈送出并从剥离 片层200Ad剥离,其在从基带卷102中馈送出来时是卷绕成卷的。在该剥离过 程中,带子的厚度迅速地变化,并且该部分易于产生皱纹。
在本实施例中,基带可以构造成:通过如上所述将IC芯片保持构件161 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偏置设置,而使每个RFID标记的带子厚度方向的厚度沿 着带子的纵长方向从带子馈送侧向卷芯侧方向以“天线基底”厚度、“天线基 底+天线”厚度、“天线基底+天线+IC电路部件”厚度的顺序逐渐增大, 如图45A所示。结果,因为在从基带卷102剥离和馈送出基带210时,剥离操 作没有使其中设置RFID标记Tg的部分中的带子的厚度迅速地变化,所以可 防止产生皱纹。根据本实施例,因此可保持基带210、以及基带卷215以及使 用该带和卷产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IC芯片保持构件161相对于天线基底160设置成: 例如,IC芯片保持构件161在带子馈送方向侧的端部的带子纵长方向位置定位 在天线基底160的带子纵长方向的中心位置的带子馈送方向相反侧(卷芯方向 侧),也可获得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如前所述,因为本发明人所用的IC芯片 保持构件161的平面尺寸是大约1.5×1.5-2×3mm,天线基底160的平面尺 寸是大约15×18-24×44mm,所以可通过这种设置将距离Ha相对于距离L 之比Ha/L设定在大于0但小于等于0.8的范围内、或大于等于0.2但小于等于 0.7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尤其希望的是,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成从天线基底 160的卷的卷绕方向外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当基带已围绕轴线卷绕成 基带卷时,基带的曲率在靠近卷的内直径侧处增大(弯曲程度变得较为急剧), 基带的曲率在靠近卷的外直径侧处减小(弯曲程度变得较为缓和)。当基带的 厚度变化时,带子厚度的变化在基带的曲率较小时比在基带的曲率较大时对于 整个带子的影响小。在本实施例的基带210中,IC芯片保持构件161(IC电路 部件151)可设置在具有较小曲率的卷的外直径侧,结果通过将IC芯片保持构 件161(IC电路部件151)设置成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在卷的卷绕过程中从外 侧突出,则可减小由于IC芯片保持构件161(IC电路部件151)的厚度引起的 带子厚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可进一步改进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尤其当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成从天线基底160的卷 的卷绕方向内侧突出时,可获得防止产生皱纹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由 于在制造其中围绕轴线卷绕基带的基带卷时卷的弯曲所引起的基带的直径方 向内侧和直径方向外侧之间产生的周长中的差异,通常会在直径方向内侧发生 松弛,且会易于产生皱纹,但是当在基带210的直径方向内侧过多的周长是必 须的以覆盖IC芯片保持构件161的厚度时,通过将IC芯片保持构件161设置 成在卷的卷绕方向内侧突出,可防止在直径方向内侧产生松弛。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以上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本发明也可 应用到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 内即可。例如,也可使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层结构,图5-13、15- 17、19-21和23-3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二十七改型的层结构。在 这种情况下,希望的是,将RFID标记Tg设置成:如图38和图45A所示,IC 芯片保持构件161相对于天线基底160在卷的卷绕过程中变成外侧的那侧突 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本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和 每个改型固有的效果。
注意,尽管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通过防止产生皱纹,可保持基带210、 基带卷215和用这些带和卷产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但是本发明人已经发 现,通过在与RFID标记Tg相邻的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上使用具有预定 的慢速粘合力的粘合剂,可防止产生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的层间剥离, 因此可保持带、卷和标签的整齐性。详细内容将在下面第五实施例中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这些带和 卷产生的RFID标签T之类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图37-41所示的结构相同, 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以上的基本结构中,本实施例的特征通过如上所述在粘合剂层200Aa 和粘合剂层200Ba上使用具有预定的慢速粘合力的粘合剂,可防止第一带200B 和第二带200A的层间剥离,粘合剂层200Aa用于将RFID标记Tg固定在带子 基底层200Ab上,而粘合剂层200Ba用于将RFID标记Tg固定在带子基底层 200Bb上。下面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人在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上使用具有不同慢速粘合力的各种 粘合剂来进行层间剥离评价试验。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粘合剂带和粘合剂片试 验方法(JIS Z0237),来实施此时使用的粘合剂的慢速粘合力的测量。具体地 说,通过使用与不锈板相对的2kg橡胶辊的单次往复运动将作为被测量物体 的粘合剂粘贴在长为160mm的粘合剂片上,将粘贴有粘合剂的粘合剂片折回 以与不锈钢板平行,并在以5mm/min的速度从不锈钢板剥离已折叠的粘合剂 片时测量阻力,来测量慢速粘合力。
通过将在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上使用具有不同慢速粘合力的多种粘 合剂来产生的RFID标签T粘贴至具有曲率为φ25mm的曲面的圆柱体和具有曲 率为φ15mm的曲面的圆柱体,并在一周过去后视觉上监测第一带200B和第二 带200A的层间剥离,也可进行层间剥离评价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圆柱 体通过两种粘贴方法来评价,两种粘贴方法包括如图47A所示粘贴标签以使标 签的纵长方向基本上面向平行于圆柱体轴线方向(下文中称为“垂直附连”)、 以及如图47B所示粘贴标签以使标签的纵长方向基本上面向垂直于圆柱体轴 线方向(下文中称为“水平附连”)。
图48是示出从评价试验结果中选取的较佳结果的表。注意,图中的符号。 表示不发生层间剥离,符号△表示发生小于3mm的容许范围内的层间剥离, 而符号×表示发生大于等于3mm的层间剥离。
如图48所示,尽管使用慢速粘合力为5.0(N/20mm)的粘合剂且通过垂 直附连和水平附连将标签附连至曲率为φ25mm的圆柱体时,以及通过水平附 连将标签附连至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不发生层间剥离,但是通过垂直 附连将标签附连至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发生大于等于3mm的层间剥离。 此外,尽管使用慢速粘合力为6.4(N/20mm)的粘合剂且通过垂直附连和水 平附连将标签附连至曲率为φ25mm的圆柱体时,以及通过水平附连将标签附 连至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不发生层间剥离,但是通过垂直附连将标签 附连至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发生小于3mm的层间剥离。注意,当使用 慢速粘合力为6.7-25.0(N/20mm)的粘合剂且通过垂直附连和水平附连将标 签附连至曲率为φ25mm的圆柱体和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不发生层间剥 离。
本发明人基于这些结果得出下面的结论。也就是说,假如考虑RFID标签 T的正常使用模式,在通过水平附连将标签附连至曲率为φ15mm的圆柱体时, 充分地不会发生层间剥离,因此能防止层间剥离的慢速粘合力的下限是5.0 (N/20mm)。另一方面,基于本发明人所进行的评价试验慢速粘合力高达25.0 (N/20mm)且通常用来制备多层结构的标签的粘合剂的慢速粘合力的最大值 约为25.0(N/20mm),慢速粘合力的上限值是25.0(N/20mm)。因此,通过 使用慢速粘合力大于等于5.0(N/20mm)但小于等于25.0(N/20mm)的粘合 剂,可防止在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之间的层间剥离。
基于本发明人的经验,假如慢速粘合力大于等于6.5(N/20mm),则可更 加可靠地防止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之间的层间剥离,因为当慢速粘合 力是6.7(N/20mm)时不会发生层间分离,而当垂直附连至曲率为φ15mm的 圆柱体且慢速粘合力是6.4(N/20mm)时发生小于3mm的层间剥离。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施例中,在具有多层结构的基带210中的粘合剂层 200Ba和粘合剂层200Aa上使用慢速粘合力为大于等于5.0(N/20mm)但小 于等于25(N/20mm)的粘合剂,该多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c、带子基底层 200Bb、粘合剂层200Ba、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 和剥离片层(剥离片)200Ad来构成。由于这种结构,可牢固地附连第一带200B 和第二带200A,并可防止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的层间剥离。根据本实 施例,因此可保持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该带和卷产生的RFID标签的 整齐性。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当在粘合剂层200Ba和粘合剂层200Aa上使用慢速 粘合力为大于等于6.5(N/20mm)但小于等于25(N/20mm)的粘合剂时, 可更牢固地附连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并可进一步防止第一带200B和 第二带200A的层间剥离。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分别具有用于固定RFID 标记Tg的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由于这种结构,因为粘合剂层200Aa和 200Ba由相同的粘合剂层牢固附连,可进一步防止第一带200B和第二带200A 的层间剥离。此外,因为RFID标记Tg可使用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分别 固定至带子基底层200Ab和带子基底层200Bb,所以RFID标记Tg可连续地 和稳定地沿带子纵长方向以预定间距设置。
注意,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慢速粘合力为大于等于5.0(N/20mm)但 小于等于25(N/20mm)的粘合剂以用于与RFID标记Tg相邻的粘合剂层200Aa 和200Ba两者,但是也可只在一侧使用粘合剂层。
还应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也可应用到 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即 可。例如,也可使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层结构,图5-13、15-17、 19-21和23-3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二十七改型的层结构。注意, 尽管图12所示的第八改型的层结构没有粘合剂层200Aa和200Ba,但是在这 种情况下,可在粘合剂层200Bc上使用本实施例的粘合剂。在这种情况下,除 了本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和每个改型固有的效果。
注意,尽管在第五实施例中通过在与RFID标记Tg相邻的粘合剂层200Aa 和200Ba上使用具有预定的慢速粘合力的粘合剂,可防止第一带200B和第二 带200A的层间剥离,但是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在其中在基带上粘结覆盖膜(打 印接受带)来构成标签的所谓层合型带子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用于附连覆盖 膜103的粘合剂层200Bc上使用具有预定慢速粘合力的粘合剂,可防止覆盖膜 103和粘合剂层200Bc的层间剥离,并可保持产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详 细内容将在下面第六实施例中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标记带卷制造设备、基带210、基带卷215、以及用这些带和 卷产生的RFID标签T之类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图37-41所示的结构相同, 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该基本结构中,本实施例的特征通过如上所述在用于附连覆盖膜103的 粘合剂层200Bc上使用具有所想要的慢速粘合力的粘合剂,可防止发生覆盖膜 103和粘合剂层200Bc的层间剥离。下面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人在粘合剂层200Bc上使用具有不同慢速粘合力的各种粘合剂来 进行层间剥离评价试验。在这种情况下,测量粘合剂的慢速粘合力的方法与第 五实施例的方法相同。该评价层间剥离的方法涉及:在粘合剂层200Bc上使用 具有不同慢速粘合力的多种粘合剂,以将形成为基本方形的、尺寸为24×24mm 的RFID标签T粘贴至具有曲率为φ8mm的曲面的圆柱体,并在一周过去后视 觉地检查覆盖膜103和粘合剂层200Bc的层间剥离。
图49A是示出评价试验结果的表,图49B是评价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如图49所示,尽管在使用慢速粘合力为1.8至4.9(N/20/mm)的粘合剂 时,层间剥离的量最大,但是在使用慢速粘合力大于等于5.4(N/20/mm)的 粘合剂时,将层间剥离抑制到较小程度且只有一些层间剥离。此外,在使用慢 速粘合力大于等于8.2(N/20/mm)的粘合剂时,不发生层间剥离。
本发明人基于这些结果得出下面的结论。也就是说,假如考虑RFID标签 T的正常使用模式,能防止层间剥离的慢速粘合力下限是5.4(N/20/mm),因 为在评价试验中发生的剥离量是处于容许范围内的0.5mm,当基于本发明人的 试验加上安全系数时,该下限是6.0(N/20/mm)。另一方面,基于本发明人所 进行的评价试验慢速粘合力高达25.0(N/20mm)且通常用来制备多层结构的 标签的粘合剂的慢速粘合力的最大值约为25.0(N/20mm),慢速粘合力的上 限值是25.0(N/20mm)。因此,通过使用慢速粘合力大于等于6.0(N/20mm) 但小于等于25.0(N/20mm)的粘合剂,可防止覆盖膜103和粘合剂层200Bc 之间的层间剥离。
因为如上所述当使用慢速粘合力为大于等于8.2(N/20mm)的粘合剂时 不发生层间剥离,所以假如减去本发明人在试验中获得的公差值时慢速粘合力 为大于等于8.0(N/20mm),可更加可靠地防止覆盖膜103和粘合剂层200Bc 的层间剥离。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中,在具有多层结构的基带210中的粘合剂层 200Ac上使用慢速粘合力为大于等于6.0(N/20mm)但小于等于25(N/20mm) 的粘合剂,该多层结构由粘合剂层200Bc、带子基底层200Bb、粘合剂层200Ba、 粘合剂层200Aa、带子基底层200Ab、粘合剂层200Ac和剥离片层(剥离片) 200Ad来构成。由于这种结构,在通过将覆盖膜103粘结至基带210来产生的 RFID标签中,可牢固地附连覆盖膜103和粘合剂层200Bc,并可防止覆盖膜 103和粘合剂层200Bc的层间剥离。根据本实施例,因此可保持用基带210产 生的RFID标签的整齐性。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粘合剂层200Ac上使用慢速粘合力为大于等于 8.0(N/20mm)但小于等于25(N/20mm)的粘合剂,可更牢固地附连覆盖膜 103和粘合剂层200Bc,并可进一步防止覆盖膜103和粘合剂层200Bc的层间 剥离。
还应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层结构,也可应用到 各种层结构,只要该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精神实质的范围内即 可。例如,也可使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层结构,图5-13、15-16、 23-26和31-3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十一、第十六至第十九和第二 十四至第二十七改型的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本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 可获得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和每个改型固有的效果。此外,尽管这些实施例和改 型由包括RFID标记Tg的标记带来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 本发明也可应用到不具有RFID标记Tg的常规标签带。
除了先前所述之外,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和修改的方法可采用适当组合来加 以利用。
注意,可以根据本发明作出没有特别描述的各种改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实质和范围。
〔专利文件1〕:JP,A,2004-333651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