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一包括刚性外容器和易变形内袋的容器的方法

申请号 CN97196063.1 申请日 1997-06-19 公开(公告)号 CN1163334C 公开(公告)日 2004-08-25
申请人 盖普拉斯特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兰德·尼尔;
摘要 按照共 挤压 吹模法制造的容器,该容器包括一刚性外容器和一易 变形 内袋,外容器和内袋由不同的相互不形成熔接连接的热塑性材料制成。容器的底部包括一接缝,内袋的接缝夹在该接缝部分上。在外容器上通过如下方法形成有压 力 补偿孔,即在外容器上切割出一凹口,只留下一很小的残余壁部分,之后用外力将该残余壁部分划破。
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一包括一基本为刚性的外容器和一易变形内袋的容 器的方法,所述外容器和所述内袋由不同的相互不形成熔接的热塑 性材料制成,所述容器包括一个容器开口和设置于所述外容器上的 至少一个壁开口,通过该壁开口所述内袋与所述外容器之间区域上 的压得到补偿,由至少两根管件构成的型坯被共同挤压并布置于 一吹塑模具的敞开的两半之间,当所述型坯伸入制造所述容器所需 长度后,所述吹塑模具被关闭,要制造的容器底部区域上的多余材 料被压掉,并且形成有一个向外凸出的由所述外容器之熔接材料制 成的腹板,所述内袋的熔接底缝被轴向夹在并保持在该腹板上,之 后一压力介质将所述型坯膨大以使其与所述吹塑模具的壁接触,然 后将该型坯从所述吹塑模具上移去,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壁开口是以如此方式形成,即冲或刺所述外容器 的壁,当所述外容器的壁被完全刺穿时,一介质吹向或喷射向所述 内袋的壁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经一冲针 或刺入装置的孔吹入或喷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是空 气,或凝胶。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制造一种容器的方法,该容器包括一个基本为刚性 的外容器和一易变形的内袋,此外容器和内袋分别由不同的两者之间不 形成熔接接头的热塑性材料制成,所述容器包括一个容器开口和至少一 个设置于外容器上的壁开口,借助这些开口内袋与外容器之间区域上的 压得到补偿,该容器还包括一个型坯,该型坯包括至少两个被共同挤 压并布置在一吹塑模具的敞开的两半之间的管件,当所述坯到达形成容 器所需长度后,吹塑模具即被关闭,该容器的底面上形成一向外凸出的 腹板,此腹板由所述外容器的熔接材料制成,内袋的底部接缝被轴向夹 持和固定在腹板上,之后用一压力介质使型坯膨胀,以使其与吹塑模具 的壁接触,然后再从此吹塑模具上拆掉。此外,本发明涉及一样的容器, 容器上以一特殊方式形成至少一个压力补偿孔。

德国专利DE41 39 555 C2公开了一种相关的方法。按照该方法, 通过用特别的方式改变吹塑模具底面的挤压区域的形状来形成外容器的 封闭且至少部分被熔接的底缝,多余的材料被挤压出去,两侧的外容器 材料接合在一起形成一具有筝状横剖面的腹板,由于形成腹板的空腔 内受到的是冲击压力,因此内容器的熔接底缝会朝着容器内部从该腹板 略微缩回,这样,外容器的材料就与腹板部分熔接在一起。内袋的接缝 在上面部分被夹住。外容器底部的凸出的腹板也可以有一不同形状,例 如一拱形。

至少外容器熔接底缝的形成以及内袋下部接缝的夹紧,可以参见德 国专利DE 4139555 C2所公开的内容。

在此种类型容器的容器开口处可以设置一个,以将内袋中的容器 成分排出去。但是,容器也有可能是一种挤压型容器,此时外容器也一 起被挤挤压,随后又变回其初始形状。

对于德国专利DE 4139555 C2公开的容器,压力补偿是必须的,因 为排出容器成分导致内袋的容量变小,压力补偿是在外容器非熔接肩缝 的协助下实现的,该肩缝的形成是由于共挤压坯料具有一比吹塑模具的 颈部直径大的直径,这样一来,当吹塑模具闭合以去掉多余材料时,要 形成的容器的肩部和颈部的坯料就会被压掉。这样就不需要象在底部接 缝那样形成向外凸的腹板,所以在肩部及颈部挤压区域上进行平滑的挤 压操作时,内袋的材料保留在外容器相隔开的材料之间,这样上述这种 材料不会熔在一起,因为内袋的材料不退缩。所以,在内袋上形成一封 闭的接缝,这条接缝确保了内袋的防漏性,同时周围大气的空气可以从 两侧敞开外容器的肩部接缝进入以进行压力补偿。

这种结构的缺点是,从外容器敞开肩缝起,容器包括两个松散地相 互靠在一起的壳。当该容器装备有一个泵且该泵略微倾斜地置于两个颈 部半部上时,上述两个壳彼此之间会产生轻微的错位,从而在上边缘处 形成一个台阶,这就使得容器不再是密封的,即便在此空间设置一个橡 胶插入也不可能弥补形成的不平度。此外,只有带有肩部分的容器才 能以一公知的方式设置敞开压力补偿缝,因此,对于广口容器而言,由 于其不具有任何肩部分,所以不能以这种方式形成压力补偿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所研究形式的容器的外容器壁上形成压 力补偿孔、同时不会因该容器孔而产生任何泄漏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同 时可适用于广口容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设置于其外容器上的压力补偿 孔并且不存在上述所观察到的缺陷的容器。

这些目的可以由权利要求1,10和11的特征达到。从属权利要求 限定了本发明的优选改进方式。

根据本发明,外容器的壁开口在吹塑操作之后形成,其中以一机械 方式切割,冲压,刺穿或戳入外容器壁形成至少一个、最好为两个或更 多的开口,或者,也可以用激光进行切割,同时一内壁部分可能仍就完 好无损保持其原有形态以便可以可靠地避免对附近内袋的损坏。这样做 的原因在于外容器的壁厚度存在一定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实际中 对这种情况又无测量方法来极精确地测量壁厚,因此不能保证全部用机 械方法割穿外容器壁而确保内袋在切割操作中不受损伤等。根据本发 明,之后用外力将残留的内壁部分打穿或划破。这样以来,内袋就不会 受损伤。

在本发明改进方面,在一第一方法中采用的措施是将外容器壁切割 或冲压出或者用激光加工出一切口或凹口形成至少一个壁开口,最好为 两个(甚至更多)壁开口,该切口或凹口穿过所述壁仅留下很小一部分 残留内壁部分,之后用外力将残留的壁部分打穿。

切削及冲压操作由一锋利的刀、冲具或激光,最好以一非切割方式 进行,因此不必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污物而吸掉分离的碎屑。

但是,本发明还包括如果需要一略大一些的壁开口以加快压力补偿 时可以将少量壁材料切割掉。但是,通过一光滑切割形成的毛细管状开 口,必需的压力补偿已达到,尽管进度较慢。

为了实施该方法,本发明采用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夹块, 此夹块至少部分包围已成形的吹塑容器,该吹塑容器最好已冷却。夹块 上可以形成一个延伸直到容器壁的槽,一个刀插入该槽中,此刀在夹块 外被转动支撑,当刀被一个驱动装置转动后,刀尖进行这样一种圆周运 动,在容器壁上切割出一个凹口,此凹口延伸穿过外容器壁,只是出于 安全考虑才留下很小壁厚。例如,当外容器的厚度为0.7mm至0.9mm 时,最好留下一0.2mm未切割部分。本发明外容器可以由不在本发明范 围之内的聚丙烯构成,但由本发明限定。

再有,本发明装置可以包括一个通孔,该孔直通容器的接收腔,一 冲头可以插入该通孔将残留的壁部分打破。为此,应在夹块的接收开口 内以如此方式转动容器,当施加一进给力将冲头向前推时冲头刺入凹口 或切口的一侧。从而将很薄的残余壁部分打破或易除掉,以在容器壁上 形成一压力补偿孔。通过将刀与冲头相连形成的一个装置并将所述装置 连接转动还可以只在一个步骤中实现开口的切割操作及开口的打破操 作,使冲头刺入外容器壁。

可以在外壁的任何需要位置形成压力补偿孔,相应的容器不必为此 包括肩部分。这就意味着按照本发明方式还可以在广口容器上设置压力 补偿孔。

不仅可以通过向切口一侧施加压力,而且可以采用其它多种方法来 打破或剔除出于安全考虑留下的残余壁部分。

根据本发明,还可以这样形成压力补偿孔,即在吹塑过程中在外容 器壁上做出至少一个、最好为两个或多个凸出部分,形成一内锯齿部分, 之后再将这些凸出部分切除掉,出于安全考虑最好再留下一很小的残余 壁部分,然后再由外力将该残斜壁部分打穿。凸出部分可以是一些由吹 塑模具壁上形成的相应凹槽得到的小肋或例如圆顶形凸块。锯齿部分, 也即外容器的内壁,最好相对包围凸出部分的外壁向内缩回一些,也就 是通过留下一定的安全壁厚度,例如在将凸出部分切除时留下0.2mm, 这一壁厚使残余壁部分与周围的外壁对齐。当然,去掉凸出部分并不局 限于单独一种切割操作;还可以采用铣削或磨削的方式将凸出部分去 掉。之后再通过施加外力将出于安全目的留下的残余壁部分打穿。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另一特征,此至少一个压力补偿孔还可以通过冲 或刺穿外容器壁形成,当壁被完全切穿之后将一介质吹或喷射向内容器 壁。这种介质应处于高压之下使内袋从外容器升到一足够高的高度,也 即其被向内挤压以确保内袋不被已挺进或刺穿外容器壁的冲或刺针损 坏。该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法达到的,冲或刺针具有一中央通道,该通道 与一介质源相通,这样当冲或刺针穿过壁时,压力介质就会从针的顶端 吹向或喷射向内袋的壁面。这里的介质可以是,空气或凝胶。

在刚性外容器壁上,本发明容器包括至少一个,最好两个或更多的 压力补偿孔,这些孔或者通过部分切割或冲外容器壁然后再划破而形 成,或者通过冲或刺外壁形成。因此,就容器而言,在上述根据现有技 术的容器对容器颈部可能会带来泄漏问题的非熔接点在此外容器上不会 出现。

本发明制造方法使得共挤压坯料的直径小于容器颈部直径成为可 能,因为在肩部分不需将多余材料压除以形成非熔接外容器接缝。这又 使得底部区域的压缝具有一比要形成容器的直径小的长度。

下面将以一简略的方式描述本发明装置的一些实现本发明各步骤的 必要部件,这些步骤涉及在由共挤压吹塑方法制得的容器的壁上形成压 力补偿孔。

图1是本发明装置基本部件的一个放大侧视简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一个俯视图。

一夹块1包括一个接收腔,此腔的尺寸与用共挤压吹塑法形成的容 器2的上部外轮廓相匹配。容器2从下面插入夹块的容腔内,并通过一 夹持装置固定在夹块上(图中未示出)。

夹块1上形成有一槽3,槽3的末端与空腔相通并且还有一从槽3 凸出的刀片4,此刀片4固定在一刀架5上,而该刀架由一转动臂6支 撑。该转动臂6可被一驱动装置(图中未示)驱动绕着一轴7转动。

刀片4的尖端沿一半径转动,以便可穿过外容器的壁在容器2的肩 部上进行切割,这种切割可以将壁切穿,但出于安全考虑,保留一很小 厚度的壁。为了调节刀片的半径,刀架5以一预先选定的长度固定在转 动臂6上;为此,刀架上例如可以设置有一个细长孔8,一紧固螺栓9 可以穿过此孔。

勿需说,设置于外容器壁上的切口或凹口可以在周壁或底壁的任何 所需点形成,并且容器也不需要为此目的设置一个肩部分。

再有,夹块1包括一个通孔10,此通孔10延伸入容器接收腔内, 一冲头(图中未示)可以穿过该通孔直抵容器壁。这时,需要将容器2 在容器接收腔内转动一定度以使通孔10末端正好横向紧接着切口或凹 口。然后,一进给装置(图中未示)猛烈地挤压冲头使其撞向容器壁, 从而将出于安全目的留下的薄壁撞破。

图2示出了夹块1和可转动刀装置可以安装在一连接架11上。

当最好是两个压力补偿孔形成于外容器的壁上时,可通过向容器开 口施加真空使内袋与外容器脱离,以免内袋与外容器粘在一起。最好对 内袋进行一渗漏测试。然后再通过施加过量压力将内袋置于外容器上, 此时容器就可以接收打算装于其中的成分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