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物的编织方法

申请号 CN201110170661.5 申请日 2011-06-23 公开(公告)号 CN102535004A 公开(公告)日 2012-07-04
申请人 陈忠屏; 发明人 陈忠屏;
摘要 一种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是将数条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分别穿过一第一转动件及一第二转动件,借助该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共同转动奇数个半圈的转动步骤及错位步骤循环重复进行,以形成斜向编织而成的网状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穿线步骤,将数个第一线材分别穿过一个第一转动件,并将数个第二线材分别穿过一个第二转动件;
第一错位步骤,控制一个第一底座及一个第二底座由一种原位状态错位平移至一种错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各沿一个第一方向及一个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
第一转动步骤,将该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共同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共同绞绕形成绞绕部;
第二错位步骤,将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产生错位平移而由该错位状态回复至该原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仍沿其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
第二转动步骤,将该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共同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绞绕形成绞绕部;及
重复步骤,重新进行该第一错位步骤至该第二转动步骤,直至由这这些延伸部及绞绕部所构成的网状物的尺寸达一预定大小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编织时,是依序进行该穿线步骤、第一错位步骤、第一转动步骤、第二错位步骤、第二转动步骤及重复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编织时,是依序进行该穿线步骤、第一转动步骤、第一错位步骤、第二转动步骤、第二错位步骤及重复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的一端受牵引而远离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错位步骤中,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以与该第一错位相反的错位方向进行错位平移而回复至该原位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动步骤与该第二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动步骤与该第二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反。

说明书全文

网状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编织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网状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现有编织物的一种编织方法是通过如中国台湾公告第252370号《石笼金属网专用机的改良》及中国台湾公告第291714号《石笼网编织机改良》新型专利所述的编织机进行制作。该编织机主要包含有一编织单元1。该编织单元1包含一底座组11、数个编织孔12、数个转动件组13及一驱动件14。该底座组11由一第一底座11’及一第二底座11”所共同构成,且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于相抵接处分别具有一第一抵接面111’及一第二抵接面111”;各该编织孔12分别由一第一半孔12’及一第二半孔
12”所共同构成,该数个第一半孔12’设置于该第一底座11’的第一抵接面111’,该数个第二半孔12”设置于该第二底座11”的第二抵接面111”,使得相对位的第一半孔12’(12a’、
12b’、12c’)及第二半孔12”(12a”、12b”、12c”)共同构成该编织孔12;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各该编织孔12内,且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穿设有二穿线孔131;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由一第一转动件13’(13a’、13b’、13c’)及一第二转动件13”(13a”、13b”、
13c”)所共同构成,各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分别穿设有一第一穿线孔131’及一第二穿线孔131”,以分别供一线材3、3a、3b穿过;该驱动件14用以带动这些转动件组
13产生转动,例如,其是于该转动件组13的外周缘设置齿纹,并于该驱动件14上设置相对应的齿纹,以带动该转动件组13产生转动。
[0003] 该编织机较佳是另包含一卷收单元2并列于该编织单元1的一侧,该卷收单元2通过一动单元驱动,以供卷收编织完成的网状物。
[0004]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现有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是先于各该穿线孔131分别穿设一线材3,该线材3的一端穿过该穿线孔131后朝向该卷收单元2延伸,并受该卷收单元2持续卷拉。以图3中的第一转动件13a’、13b’、13c’及第二转动件13a”、13b”、13c”为例进行后续说明。
[0005] 请参照图3~5所示,接着,利用该驱动件14驱动这些转动件组13产生整数圈的转动,例如,两圈或三圈,使得该第一转动件13a’及第二转动件13a”经过整数圈的转动后,仍将分别位于原来所处的第一半孔12’及第二半孔12”内,而通过该卷拉单元2持续卷拉,便可获得如图4所示第一排的数个并列的绞绕部3w。
[0006] 请参照图5~7所示,接着,使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分别沿着该第一抵接面111’及第二抵接面111”产生相对位移,以图1为例,使该第一底座11’产生相对向右(第一方向)的位移,使得各该第一半孔12a’向右位移至与该第二半孔12b”共同形成一编织孔12,而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b”共同位于同一编织孔12内。如此,便可如图6所示,使各该绞绕部3w两侧分别延伸一段延伸部3x,例如,该第一转动件13a’的右移将使得该绞绕部3w向右延伸形成延伸部3x’。
[0007] 请参照图7~9所示,接着,再通过该驱动件14驱动这些转动件组13产生整数圈的转动后,便可进一步制作出第二排的绞绕部3y。
[0008] 请再参照图9~11所示,接着再使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沿着该第一抵接面111’及第二抵接面111”产生相对位移,以图11为例,使该第一底座11’产生相对向左的位移,使得各第一半孔12’向左位移至与原来的第二半孔12”共同形成一编织孔12,而该第一转动件13a’与原来的第二转动件13a”共同位于同一编织孔12内。如此,便可如图10所示,使各该绞绕部3y再次向两侧分别延伸一段延伸部3z。例如,该第一转动件13a’的左移将使得该绞绕部3y向左延伸形成延伸部3z’。
[0009] 如此,通过使该转动件组13转动整数圈后,再使这些第一转动件13’与第二转动件13”平移产生错位,再使该转动件组13转动整数圈,再使这些第一转动件13’与第二转动件13”平移回原来位置,......重复这些步骤,各线材3便会形成如图12所示往复重复S形的纵向延伸,而编织形成一网状物。
[0010] 然而,现有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制成的网状物,若其中一线材3断裂,将形成如图12所示长条状的大型破孔,使得该网状物所包覆围绕的物品将容易由该大型破孔漏出。因此具有整体结构强度不佳以及容易形成大型破孔的缺点。
[0011] 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现有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状物的编织方法,以提升网状物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产生大型破孔。
[0013] 根据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其包含:一穿线步骤,将数个第一线材分别穿过一第一转动件,并将数个第二线材分别穿过一第二转动件;一第一错位步骤,将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由一原位状态产生错位平移至一错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各沿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一第一转动步骤,将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共同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共同绞绕形成绞绕部;一第二错位步骤,将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产生错位平移而由该错位状态回复至该原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仍沿其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一第二转动步骤,将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共同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绞绕形成绞绕部;及一重复步骤,重新进行该第一错位步骤至该第二转动步骤,直至由这些延伸部及绞绕部所构成的网状物的尺寸达一预定大小为止。
[0014] 其中:
[0015] 于编织时,是依序进行该穿线步骤、第一错位步骤、第一转动步骤、第二错位步骤、第二转动步骤及重复步骤或者是依序进行该穿线步骤、第一转动步骤、第一错位步骤、第二转动步骤、第二错位步骤及重复步骤。
[0016] 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的一端受牵引而远离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
[0017] 该第二错位步骤中,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以与该第一错位相反的错位方向进行错位平移而回复至该原位状态。
[0018] 该第一转动步骤与该第二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同。
[0019] 该第一转动步骤与该第二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反。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编织的网状物,由于可以避免产生大型破孔,因此本发明具有可以提升网状物的整体结构强度效果的功效。附图说明
[0021] 图1:现有编织机的结构图。
[0022] 图2:现有编织机的穿线后的示意图。
[0023] 图3:现有编织机的穿线后另一视的示意图。
[0024] 图4: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动作示意图。
[0025] 图5: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另一视角的动作示意图。
[0026] 图6: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动作示意图。
[0027] 图7: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另一视角的动作示意图。
[0028] 图8: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动作示意图。
[0029] 图9: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另一视角的动作示意图。
[0030] 图10: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动作示意图。
[0031] 图11: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另一视角的动作示意图。
[0032] 图12:现有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制程网状物的破孔示意图。
[0033] 图13: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0034] 图14:本发明的第一错位步骤的动作示意图。
[0035] 图15:本发明的第一错位步骤的另一视角动作示意图。
[0036] 图16:本发明的第一转动步骤的动作示意图。
[0037] 图17:本发明的第一转动步骤的另一视角动作示意图。
[0038] 图18:本发明的第二错位步骤的动作示意图。
[0039] 图19:本发明的第二错位步骤的另一视角动作示意图。
[0040] 图20:本发明的第二转动步骤的动作示意图。
[0041] 图21:本发明的第二转动步骤的另一视角动作示意图。
[0042] 图22:本发明重新进行第一错位步骤的动作示意图。
[0043] 图23:本发明重新进行第一错位步骤的另一视角动作示意图。
[0044] 图24: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制得的网状物的破孔示意图
[0045] 图25: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0046]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47] 1 编织单元 11 底座组
[0048] 11’第一底座 11”第二底座
[0049] 111’第一抵接面 111”第二抵接面
[0050] 12 编织孔
[0051] 12’、12a’、12b’、12c’第一半孔
[0052] 12”、12a”、12b”、12c”第二半孔
[0053] 13 转动件组
[0054] 13’、13a’、13b’、13c’第一转动件
[0055] 13”、13a”、13b”、13c”第二转动件
[0056] 131’第一穿线孔 131”第二穿线孔
[0057] 2 卷收单元 3 线材
[0058] 3a 第一线材 3a’第一线材
[0059] 3b 第二线材 3w 绞绕部
[0060] 3x、3x’延伸部 3y 绞绕部
[0061] 3z、3z’延伸部 31、31a、31a’、31b延伸部
[0062] 32、32’绞绕部 33、33a、33a’、33b延伸部
[0063] 34、34’绞绕部 35、35a、35a’、35b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65] 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使用的编织机是与现有的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使用的编织机(如图1至3所示)相同。
[0066] 请参照图1至3所示,本发明所使用的编织机主要包含有一编织单元1。该编织单元1包含一底座组11、数个编织孔12及数个转动件组13。该底座组11由一第一底座11’及一第二底座11”所共同构成,且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于相抵接处分别具有一第一抵接面111’及一第二抵接面111”,使得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可沿着该第一抵接面111’及第二抵接面111”产生相对位移。其中,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是通过一动力单元进行驱动使其产生相对位移。
[0067] 各该编织孔12分别由一第一半孔12’及一第二半孔12”所共同构成,该数个第一半孔12’选择等距设置于该第一底座11’的第一抵接面111’,该数个第二半孔12”选择等距设置于该第二底座11”的第二抵接面111”,使得相对位的第一半孔12’(12a’、12b’、12c’)及第二半孔12”(12a”、12b”、12c”)共同构成该编织孔12。
[0068] 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各该编织孔12内,举例而言,这些转动件组13较佳是受一驱动件14带动而产生转动。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穿设有二穿线孔131;各该转动件组13分别由一第一转动件13’(13a’、13b’、13c’)及一第二转动件13”(13a”、13b”、
13c”)所共同构成,且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彼此相对位地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1”,且相对位的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可共同转动;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分别穿设有一第一穿线孔131’及一第二穿线孔131”,以分别供线材3穿过,举例而言,这些第一穿线孔131’分别供第一线材3a穿过,这些第二穿线孔131”及分别供第二线材3b穿过。
[0069] 该编织机较佳是另包含一卷收单元2并列于该编织单元1的一侧,该卷收单元2通过一动力单元驱动,以供卷收编织后的网状物。
[0070] 请参照图13所示,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包含一穿线步骤S1、一第一错位步骤S2、一第一转动步骤S3、一第二错位步骤S4、一第二转动步骤S5及一重复步骤S6。
[0071] 请参照图1至3所示,本发明的穿线步骤S1借助如前述的编织机,并将数条第一线材3a及第二线材3b分别穿过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更详言之,这些第一线材3a的一端分别穿过这些第一转动件13’的第一穿线孔131’,这些第二线材3b的一端分别穿过这些第二转动件13”的第二穿线孔131”,且该第一线材3a及第二线材3b并受牵引向远离该编织单元1的方向延伸,例如,本实施例这些线材3(3a、3b)的一端受该卷收单元2牵引拉伸。以图3为例,于此将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相对位置的关定义为一原位状态。此时,该第一转动件13a’、13b’、13c’分别对位于该第二转动件13a”、13b”、13c”,且该第一转动件13a’、13b’、13c’分别位于该第一半孔12a’、12b’、12c’内,该第二转动件13a”、13b”、13c”分别位于该第二半孔12a”、12b”、12c”内。为方便后述,在此将通过该第一转动件13a’的第一穿线孔131’的第一线材3a定义为线材3a’,在图14中以粗线表示。
[0072] 请参照图3、14及15所示,本发明的第一错位步骤S2控制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由一原位状态产生错位平移至一错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3a及第二线材3b分别沿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31。更详言之,通过使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分别沿着该第一抵接面111’及第二抵接面111”产生错位平移,举例而言,如图15所示,该第一底座11’朝向右边平移,该第二底座11”朝向左边平移,因此,该第一转动件13a’将会向右平移,直至与相邻的第二转动件13b”对位而共同形成一转动件组13;相同地,该第一转动件13b’将会向右平移,直至与相邻的第二转动件13c”共同对位形成另一转动件组13;......依此类推。如此,由于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的错位,且该线材3持续受该卷收单元2引拉,该线材3将会如图16所示形成分别向右(第一方向)及向左(第二方向)分叉的延伸部31a、31b。例如,该第一线材3a’随着该第一转动件13a’向右平移,而形成一朝右延伸的延伸部31a’;这些第二线材3b随着该第二转动件13”向左平移,而形成一朝左延伸的延伸部31。
[0073] 请参照图15至图17所示,本发明的第一转动步骤S3将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3a与第二线材3b绞绕形成绞绕部32。更详言之,完成该第一错位步骤S2后,如图15所示,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b”分别位于第一半孔12a’及第二半孔12b”。接着进行此第一转动步骤S3,使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
以图17为例,本实施例通过该驱动件14驱动这些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例如,使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b”共同构成的转动件组13逆时针转动5个半圈(2.5圈),旋转后将使得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b”位置互调,而分别位于相对位的第二半孔12b”及第一半孔12a’内。如此,便可使得在该错位状态时,这些第一转动件13’由原来所处的第一底座11’的第一半孔12’内,通过旋转奇数个半圈而移动至相对位的第二底座11”的第二半孔12”内。借此,便可如图16中,由该延伸部31a、31b产生数个并列的绞绕部32、32’。
[0074] 请参照图17至19所示,本发明的第二错位步骤S4使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产生相反方向的错位平移而回复至该原位状态,使得该第一线材3a及第二线材3b分别沿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33a、33b。更详言之,再通过使该第一底座11’向左,而该第二底座11”向右产生相反方向的错位平移,而回复至该原位状态。以图19为例,该第一转动件13a’随着该第二底座11”向右平移,而与另一第二转动件13c”分别位于相对位的第一半孔12b’及第二半孔12b”内。如此,将如图18所示,使得该绞绕部32再次向左右两侧延伸形成第二层的延伸部33。例如,该第一线材3a’于该绞绕部32’的后将会再次向右(第一方向)延伸形成该延伸部33a’;该第二线材3b于该绞绕部32的后将会再次向左(第二方向)延伸形成该延伸部33b。
[0075] 请参照图19至21所示,本发明的第二转动步骤S5将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该第一线材3a与第二线材3b绞绕形成绞绕部34。更详言之,完成该第二错位步骤S4后,如图19所示,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c”分别位于该第二半孔12b”及第一半孔12b’。接着进行此第二转动步骤S5,使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以图21为例,本实施例通过该驱动件14驱动这些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例如,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c”共同构成的转动件组13将顺时针转动5个半圈(2.5圈),旋转后将使得该第一转动件13a’与该第二转动件13c”位置互调,而分别位于相对位的第一半孔12b’及第二半孔12b”内。如此,便可使得在原位状态时,这些第一转动件
13’由原来所处的第二底座”的第二半孔12”内,通过旋转奇数个半圈而移动至对位的第一底座11’的第一半孔12’内。借此,便可如图20中,由该延伸部33a、33b产生数个并列的绞绕部34、34’。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步骤S3与该第二转动步骤S5中的转动件组13的转动方向是可选择以相同或相反进行转动。该第一转动步骤S3与该第二转动步骤S5较佳以相反方向转动,以通过相反转动方向绞绕这些线材3,以形成结构强度更佳的网状物结构。
[0076] 请参照图21至图23所示,本发明的重复步骤S6重新进行该第一错位步骤S2,直至所编织成的网状物的尺寸达一预定大小为止。更详言之,例如图23再进行第一错位步骤S1,便可如图22进一步获得另一层的延伸部35、35a、35a’、35b。如此重复循环进行前述第一错位步骤S2至该第二转动步骤S5,穿过这些第一穿线孔131’的第一线材3a将会逐渐向右延伸,穿过这些第二穿线孔131”的第二线材3b将会逐渐向左延伸,而可获得如图22所示线材3a、3b呈斜向交错编织而成的网状物。
[0077] 请参照图24所示,通过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网状物,即使有向右延伸的第一线材3a产生断裂,由于该网状物以交错编织而成,因此仍有数条向左延伸的线材3b可供维持网状物的结构,使得该网状物的最大破孔尺寸仅为两个网目大小,并不会产生大尺寸的破孔,因此可提升网状物的整体结构强度。
[0078] 综上所述,可本发明先通过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产生错位至错位状态后,将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使得位于同一编织孔12内的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可对换位置,再将该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1”复位至原位状态,再使各该转动件组13转动奇数个半圈......,依此类推,通过如此的循环,将使得将该第一转动件13’及第二转动件13”持续分别朝右、左平移,而编织出前述具高结构强度的网状物。因此,本发明确实可提升网状物的结构强度。
[0079] 请参照图25所示,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在完成该穿线步骤S1后,也可先进行该第一转动步骤S3后,再进行该第一错位步骤S2;接着进行该第二转动步骤S5后,再进行该第二错位步骤S4,步骤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此循环进行这些步骤,相同可达成如前述形成交错编织的网状物,因此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并不限于先进行该第一错位步骤S2或第一转动步骤S3,仅需使转动奇数个半圈的步骤及错位步骤交错进行即可。
[0080] 本发明网状物的编织方法,该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各朝一预定的单一方向,且持续与相交的另一线材进行交错编织,因此本发明所编织的网状物在使用时,若有其中一线材产生断裂,由于该网状物以交错编织而成,因此仍有数条向另一方向的延伸线材可供维持网状物的结构,使得该网状物的最大破孔尺寸仅为两个网目大小,并不会产生大尺寸的破孔,因此本发明具有可以避免产生大型破孔效果的功效。
[0081] 再且,本发明所编织的网状物,由于可以避免产生大型破孔,因此本发明具有可以提升网状物的整体结构强度效果的功效。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