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0810095419.4 申请日 2008-04-23 公开(公告)号 CN101335432A 公开(公告)日 2008-12-31
申请人 协荣线材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实; 岩濑弘;
摘要 制造了一种 电缆 吊架,其中,利用吊架电线沿轴线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给并从其另一端送出。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彼此邻近并能独立旋转地容纳在壳体内。从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第二和后继模具的每个包括:底面,形成为与在以直 角 与轴线相交的平面上的螺旋的 曲率 相应的形状,并从两侧沿纵向朝中心部逐渐变窄;相对于该平面和轴线倾斜的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分别形成与Z和S绕组螺旋的 螺距 相应的形状。Z和S绕组壁面在中心相交处相交并沿底面的侧边延伸。第一模具具有后半部和第一半部,后半部包括与第二和后继模具相同的底面、Z和S绕组壁面,第一半部包括前端具有吊架电线引导入口的引导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在所述电缆吊架制造系统中,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所述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包括: 具有圆柱形空间的壳体,在该圆柱形空间中,吊架电线从所述壳体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送出;和 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所述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彼此邻近并且它们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 其中,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的每一个包括: 底面,该底面形成为与在平面上的螺旋的曲率相对应的形状,该平面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以直与所述轴线相交,并且所述底面从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两侧沿着它的纵向方向朝着其中心部逐渐变窄, 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该Z-绕组壁面形成与所述Z-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而该S-绕组壁面形成与所述S-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所述Z-绕组壁面和所述S-绕组壁面相对于所述平面和所述轴线倾斜, 所述Z-绕组壁面和所述S-绕组壁面在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相交处彼此相交,并且沿着所述底面的侧边延伸, 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具有其后半部, 所述后半部在所述纵向方向包括与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的后半部的底面、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相同的底面、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和 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还具有第一半部,该第一半部包括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纵向方向连接到在所述后半部的所述底面内的相交处的前部,并且所述引导部的前端包括吊架电线引导入口。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当所述吊架电 线被插入时,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相交处定位在沿着所述轴向方向布 置的位置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当形成所述Z一绕组螺旋或S—绕组螺旋时,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Z—绕组壁面或S 一绕组壁面顺次定位在彼此相连的位置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在从所述吊架电线插入位置起的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形成位置处的定位操作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旋转所述第二和后继螺 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来执行。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当形成所述切 换部分时,所述螺旋成形模具通过从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 的形成位置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Z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转换来定 位。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 模具从所述Z—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到所述S —绕组螺 旋或Z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位置转换操作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 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 旋转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所 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来执行。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这样的值,使在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从所述z 一绕组螺旋或者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者 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所述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是固定的,而第二和 后继螺旋成形模具是旋转的。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螺旋成形模 具的数量被设置为这样的值,使得如果所述吊架电线穿过所述第一螺 旋成形模具到最后的螺旋成形模具,则形成一个360。的螺旋圈。
11.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当形成所述Z 一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时,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所述Z —绕组壁面 或S —绕组壁面顺次定位在彼此相连的位置。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在从所述吊架电线插入位置起的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 旋形成位置的定位操作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 供给端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旋转所述第二和后继螺 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 来执行。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当形成所述 切换部分时,所述螺旋成形模具通过从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 旋的形成位置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转换来定位。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从所述z—绕组螺旋或s—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到所述s—绕组 螺旋或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位置转换操作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 地旋转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 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来执行。
15.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这样的值,使在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 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从所述Z一绕组螺旋或者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者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这样的值,使在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 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从所述Z一绕组螺旋或者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者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这样的值,使在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 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从所述Z 一绕组螺旋或者S—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绕组螺旋或者 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
1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19.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1.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2.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3.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4.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5.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
26. —种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在该电缆吊架制造系统中,沿着轴 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所述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包括:电线处理装置,该电线处理装置包括,具有圆柱形空间的壳体,在该圆柱形空间中,吊架电线从所述壳 体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送出,和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所述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彼此相邻地 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旋成形模具能够通过电 机彼此独立地旋转;以及电线供给装置,所述电线供给装置布置在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前 方,用于朝着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所述一端供给所述吊架电线;其中所述螺旋成形模具通过下面的方式被定位,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 的从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所述一端起计数的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 旋转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而从用于形成所述z—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的位置转换到用于形成所述S —绕组螺旋或Z —绕组螺旋的位置;以及将通过电机驱动的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设置为这样的 值,使在通过所述电线供给装置供给的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从所述z—绕组螺 旋或者s—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绕组螺旋或者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
27. —种用于形成电缆吊架的制造方法,在该电缆吊架的制造方 法中,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 —绕组螺旋和S —绕 组螺旋;其中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送出,至少五个螺旋 成形模具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彼此邻近并且它们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使用所述螺旋成形模具,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 的每个包括:底面,该底面形成为与在平面上的螺旋的曲率相对应的形状,该 平面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以直角与所述轴线相交,并 且所述底面从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两侧沿着它的纵向方向朝着其中心 部逐渐变窄,Z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该Z —绕组壁面形成与Z —绕组螺 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而该S —绕组壁面形成与S —绕组螺旋的螺距 相对应的形状,所述Z —绕组壁面和所述S —绕组壁面相对于所述平面 和所述轴线倾斜,所述Z —绕组壁面和所述S —绕组壁面在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相交处彼此相交,并且沿着所述底面的侧边延伸,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吊架电线供给端起计数,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在它的纵向方向具有其后半部,所述后半部在所述纵向方向包括与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的后半部的底面、Z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相同的底面、Z —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还具有第一半部,该第一半部包括沿着所 述轴线延伸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纵向方向连接到在所述后半 部的所述底面内的相交处的前部,并且所述引导部的前端包括吊架电 线引导入口,以及在所述方法中,在沿着相交处将所述吊架电线插入位于沿轴向方向布置的所述相 交处的位置处的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第一步骤执行之后,从所述一端供给所述吊架电线,并且在这种状态下;以及 重复第二至第五步骤预设的次数;第二步骤为,将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定位在所述Z —绕组壁面或S 一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接的位置处;第三步骤为,保持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处于它们的定位状态,并用 于形成具有预设缠绕数的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第四步骤为,将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壁 面或Z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接的位置处;和第五步骤为,保持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处于它们的定位状态,并用 于形成具有预设缠绕数的所述S—绕组螺旋或Z—绕组螺旋。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缆吊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 步骤和第四步骤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 起计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旋转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 以及通过以从前侧起的顺序停止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来执行。

说明书全文 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申请基于2007年4月23日在日本提交的在前日本专利申请 No.2007-113484并且要求其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参考的方 式合并在此。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吊架的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所述电缆吊架 用于在电极之间将诸如聚光分支电缆的光缆或诸如各种电缆的电线的 集束为一体。背景技术传统地,电缆吊架用于在电极之间将诸如光缆的电线集束为一体。 关于该种类型的电缆吊架,存在着一种形成为螺旋形状被称为螺旋吊 架的一种吊架(例如,见美国专利No.5727777)。被称为螺旋吊架的电缆吊架通过将吊架电线沿恒定的方向缠绕为 螺旋线形状而形成。当悬挂的电线在电极之间延伸时,电缆吊架的一 端将悬挂电线的一端引入其内,电缆吊架沿着螺旋形状在一个方向保 持旋转,将悬挂电线从其内的穿出,并且由此,支撑电缆吊架。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具有较大改进的电缆吊架,作为螺旋电缆吊架。该种电缆吊架不是沿着恒定的方向形成螺旋形状,而是通过交替 地且连续地沿轴线经由切换部分形成Z —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见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5-168284)。因此,当悬挂电线在电极之间延伸时,电缆吊架沿着悬挂电线被 布置,然后,电缆吊架的切换部分中的任意一个将悬挂电线引入其中, 并且保持电缆吊架沿一个方向旋转(例如,向左旋转)直到其到达下 一个像这样的切换部分。如果它到达下一个切换部分,则该切换部分 将悬挂电线引入其内,并且保持电缆吊架沿一个方向旋转(例如,向 右旋转)直到其到达下一个像这样的切换部分。通过在悬挂电线的整 个长度上执行这种穿入操作,可将悬挂电线迅速地穿入电缆吊架。然而,由于电缆吊架必须通过利用吊架电线交替地并且连续地形 成Z —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而形成,而还没有提出适于此的制造系 统。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吊架的制造系 统和制造方法,该电缆吊架能够利用吊架电线交替并且连续地形成Z 一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缆吊架制造系 统,其中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 —绕组螺旋和S — 绕组螺旋。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输送出。至 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被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 旋成形模具彼此邻近并且能够彼此独立旋转。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每个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包括:底面,该底面形成 与在平面上的螺旋的曲率相对应的形状,该平面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 和所述底面之间以直与所述轴线相交,并且所述底面从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两侧沿着它的纵向方向朝着其中心部逐渐变窄;Z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该Z —绕组壁面形成与Z —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 形状,而该S —绕组壁面形成与S —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所述z—绕组壁面和所述s—绕组壁面相对于所述平面和所述轴线倾斜。所述Z —绕组壁面和所述S —绕组壁面在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纵向方向 的中心相交处彼此相交,并且沿着所述底面的侧边延伸。从所述壳体 的所述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在其纵向方向具有其 后半部,所述后半部在所述纵向方向包括与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 模具的后半部的底面、Z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相同的底面、Z —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还具有第一半部,该 第一半部包括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纵向方 向被连接到在所述后半部的底面内的相交处的前部,而所述引导部的 前端包括吊架电线引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其中沿 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 所述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包括:电线处理装置,该电线处理装置包括具 有圆柱形空间的壳体,在该圆柱形空间中,吊架电线从所述壳体的一 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输送出;和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所述至 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彼此相邻地被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可通过电机彼此独立地旋转;以及电线供给装置,所述电线供给装置被布置在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前方,用于朝着 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一端供给吊架电线。所述螺旋成形模具通过下面 的方式被定位,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从所述电线处理装置的一端计 数的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旋转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且通过以从前侧的顺序停止所述螺旋成形模具,而从所述z—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螺旋或Z —绕组螺旋的形 成位置。通过电机驱动的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这样 的值,使在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 时,每个螺旋成形模具旋转过如下旋转角度,该旋转角度是从所述Z 一绕组螺旋或者S—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所述S—绕组螺旋或者 Z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所需的旋转角。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电缆吊架的制造方法,其中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 — 绕组螺旋,其中,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输送出, 至少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容纳在所述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以使所述螺 旋成形模具彼此邻近并且它们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使用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从所述壳体的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 具的每个包括:底面,该底面形成为与在平面上的螺旋的曲率相对应 的形状,该平面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以直角与所述轴 线相交,并且所述底面从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两侧沿着它的纵向方向 朝着其中心部逐渐变窄;Z —绕组壁面和S —绕组壁面,该Z —绕组壁 面形成与Z —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而该S —绕组壁面形成与S —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所述Z—绕组壁面和所述s —绕组壁面相对于所述平面和所述轴线倾斜;所述Z —绕组壁面和所述S —绕 组壁面在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纵向方向的中心相交处彼此相交,并且 沿着所述底面的侧边延伸。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吊架电线供给端计数, 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在它的纵向方向具有其后半部,所述后半部在所述 纵向方向包括与所述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的后半部的底面、z —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相同的底面、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所述第一螺旋成形模具还具有第一半部,该第一半部包括沿着所述轴线 延伸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纵向方向被连接到在所述后半部的 底面内的相交处的前部,而所述引导部的前端包括吊架电线引导入口。 在所述方法中,在沿着相交处将所述吊架电线插入位于沿轴向方向布 置的所述相交处的位置处的所述螺旋成形模具的第一步骤执行之后,所述吊架电线从所述一端供给并且在这种状态下;重复第二至第五步 骤预设的次数;第二步骤为,将所述螺旋成形模具定位在所述Z —绕组 壁面或所述S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接的位置;第三步骤为,将所述螺 旋成形模具保持处于它们被定位的状态,从而用于形成具有预设缠绕 次数的所述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第四步骤为,将所述螺旋成 形模具的位置转换到所述S —绕组壁面或所述Z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 接的位置;和第五步骤为,将所述螺旋成形模具保持处于它们被定位 的状态,从而用于形成具有预设缠绕次数的所述S —绕组螺旋或Z —绕组螺旋。 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阅读,从优选实施例的下面说明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 他的目的和构造将变得更清楚,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示意 平面视图;图2A、 2B和2C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 透视图,并且顺次示出了当形成Z—绕组螺旋形时的螺旋成形模具的旋 转位置的解释图(部分1);图3D、 3E和3F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 透视图,并且是从图2A、 2B和2C延续的解释图(部分2);图4是固定螺旋成形模具的前视图;图5是该固定螺旋成形模具的平面视图;图6A至6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面 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当穿过吊架 电线时螺旋成形模具的位置;图7A至7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面 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当形成Z —绕 组螺旋时螺旋成形模具的位置;图8A至8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面 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模 具从在图7A至7D所示的位置旋转过90。以形成S —绕组螺旋的位置;图9A至9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面 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模 具从在图8A至8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T位置;图IOA至IO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9A至9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1A至11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IOA至10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2A至12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IIA至11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3A至13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12A至12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4A至14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13A至13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5A至15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螺旋成形 模具从在图14A至14D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过90。位置;图16A至16D是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的示意平 面图、示意前视图、示意底视图和示意后视图,并且示出了切换部分 从如图15A至15D中所示的位置被拉出的状态;图17是电线送出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前视图;图18是示出了电线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前视图;图19是示出了电线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右侧视图;图20是沿着图19中的线XX-XX截取的横向剖视平面图;图21是基本部分的透视图,示出了设置在旋转螺旋成形模具上的 螺旋形成导轨的一对导入弓形面;图22是示出了旋转螺旋成形模具和电线送出装置的操作的时间图;图23是示出了利用被结合为电线处理装置的螺旋成形模具形成 的Z —绕组螺旋形成状态和S —绕组螺旋形成状态的解释图;图24是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并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 和S —绕组螺旋的电缆吊架的透视图;图25是从轴向方向观察的图24中示出的电缆吊架的解释图;图26是缠绕器滚筒的缠绕器凸缘中的一个被移除的状态的解释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示意 平面视图。电缆吊架制造系统1用于制造其中沿着轴线通过切换部分交替并且连续地形成Z —绕组螺旋和S —绕组螺旋的电缆吊架。该电缆吊架制造系统1包括电线供给装置40和电线处理装置10, 该电线供给装置40和电线处理装置10以该次序从前侧沿着吊架电线3 的送出方向被布置。被电线处理装置10处理并且完成的电缆吊架5巻 绕在缠绕器装置(缠绕器滚筒)72上。参考图2A至图16D,将说明由电线处理装置10执行的螺旋形成 操作的要点。电线处理装置IO设置了具有圆柱形空间12(见图6C)的壳体11。 吊架电线3从壳体11的一端供给,并且从其另一端送出。多个螺旋成 形模具20彼此相邻地容纳在空间12内,从而它们能够彼此独立地旋 转。至少需要五个螺旋成形模具20。这里将说明五个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也就是,从壳体11的吊架电线供给端 计数,使用了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第二螺旋成形模具20b、第三螺 旋成形模具20c、第四螺旋成形模具20d和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e。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是被固定到壳体11的固定模,而第二至第 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是绕轴线支撑的旋转模具,从而 它们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分别包括底面21 (2ia, 21b, 21c, 21d, 21e),每个底面形成与位于与所述轴线以直 角相交的平面上的螺旋的曲率相对应的形状。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分别包括Z —绕组 壁面22 (22a, 22b, 22c, 22d, 22e)和S —绕组壁面23 (23a、 23b、 23c、 23d、 23e),该Z —绕组壁面22用于形成与Z —绕组螺旋的螺距 相对应的形状,并且所述Z —绕组壁面22相对于平面和轴线倾斜,而 S —绕组壁面23用于形成与S —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并且所 述S —绕组壁面23相对于平面和轴线倾斜。在第二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中,Z —绕组壁 面22b、 22c、 22d和22e与S —绕组壁面23b、 23c、 23d和23e在第二 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纵向方向的中心部彼此相 交。在相交处24b、 24c、 24d和24e的前方和后方,夹置在Z —绕组壁 面22b、 22c、 22d和22e与S —绕组壁面23b、 23c、 23d和23e之间的 区域由底面21b、 21c、 21d和21e构成。也就是,在第二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中, 底面21b、 21c、 21d和21e被形成为,使它们沿着纵向方向从螺旋成形 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两侧朝着其中心部逐渐变窄。沿着底面 21b、 21c、 21d和21e的侧边形成Z —绕组壁面22b、 22c、 22d和22e 与S —绕组壁面23b、 23c、 23d和23e。在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的情况下,在附图的右半侧中,与第二 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相似,Z —绕组壁面22a与 S —绕组壁面23a在相交处24a彼此相交。在螺旋成形模具20a的附图 的左半侧中,没有形成Z —绕组壁面22a与S —绕组壁面23a,而是形 成了在轴线延伸的引导部,并且在该附图中所述引导部的左端是吊架 电线引导开口 26。也就是,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的底面21a沿着纵向方向从螺旋 成形模具20a的后侧(附图的右侧)朝着它的中心部逐渐变窄。沿着底 面21a的侧边,形成Z —绕组壁面22a与S —绕组壁面23a。当吊架电线3被插进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中 时,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的相交处24a、 24b、 24c、 24d和24e被定位在沿着轴向方向布置的位置(见图2A和图6A至图 6D)。当形成Z—绕组螺旋时,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 的Z —绕组壁面22a、 22b、 22c、 22d和22e被定位在它们彼此顺次连 接的位置(见图7A至图7D)。当形成S —绕组螺旋时,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 的S —绕组壁面23a、 23b、 23c、 23d和23e被定位在它们彼此顺次连 接的位置(见图16A至图16D)。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在从吊架电线3的插入 位置起的Z —绕组螺旋形成位置的定位操作通过相对于作为参考的螺 旋成形模具20a同时地旋转第二及后继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 和20e、并且通过从前侧顺次停止第二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来执行(见图2A、 2B、 2C、 3D、 3E和3F)。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是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 以与Z —绕组螺旋相同的方式定位在从吊架电线3的插入位置起的S —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当形成切换部分25时,第二和后继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 和20e从Z —绕组螺旋或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S —绕组螺旋或Z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然后将第二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20c、 20d和20e定位。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从Z —绕组螺旋的形成 位置到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位置转换操作通过相对于参考的第 —螺旋成形模具20a同时地旋转第二及后继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并且通过从前侧顺次停止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 20e来执行(见图7A至图16D)。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是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 从S—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到Z—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的位置转换操作 以与从Z —绕组螺旋到S —绕组螺旋的位置转换操作相同的方式被执 行。第二及后继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旋转速度被设 置为这样的值,使得在吊架电线3从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 20e的前端移动到后端的同时,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旋 转过从Z —绕组或者S —绕组螺旋的形成位置转换到S —绕组或者Z — 绕组螺旋所需的旋转角(见图7A至图16D)。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和20d的旋转速度是均匀的速度。这里将说明如在如图2A至图3F中所示将Z —绕组螺旋缠绕预设 的次数之后用于形成S —绕组螺旋的方法。图7A至图7D示出了螺旋 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处于Z —绕组螺旋形成位置的状 态。将能够旋转的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从如图7A至图 7D中所示的位置以均匀的速度同时向左旋转。图8A至图8D示出在模 具启动并且旋转过90。之后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a的底面 21a和螺旋成形模具20b的底面21b彼此相对。吊架电线3沿着轴线被输送穿过相对的底面21a和21b的中心部。图9A至图9D示出了模具进一步旋转过90。(开始位置之后180°) 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a的S —绕组壁面23a和螺旋成形模具 20b的S —绕组壁面23b彼此连接。在该位置处,第二螺旋成形模具20b 被停止。吊架电线3在从第二螺旋成形模具20b的相交处24b的右侧 沿着Z —绕组壁面22b、 22c、 22d和22e定位,而在从相交处24b的左 侧沿着S —绕组壁面23a和23b定位。利用这种构造,在第二螺旋成形 模具20b的相交处24b中形成切换部分25。图10A至图10D示出了模具进一步旋转过90° (开始位置之后 27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b的底面21b和螺旋成形模具 20c的底面21c彼此相对。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分25定位在图 中相对底面21b和21c之间的边界内的上端。图11A至图11D示出了模具进一步旋转过90a (开始位置之后 36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a和20b的S —绕组壁面23a和 23b和螺旋成形模具20c的S —绕组壁面23c彼此相连。在该位置,停 止螺旋成形模具23c。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分25到达螺旋成形 模具20c的相交处24c。图12A至图12D示出了模具进一步旋转过90° (开始位置之后 45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c的底面21c和螺旋成形模具 20d的底面21d彼此相对。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分25达到图 中相对底面21c和21d之间的边界内的上端图13A至图13D示出了方进一步旋转过卯° (开始位置之后 54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和20c的S —绕组壁面 23a、 23b和23c被连接到螺旋成形模具20d的S —绕组壁面23d。螺旋 成形模具20d停止在该位置。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分25到达螺旋成形模具20d的相交处24d。图14A至图14D示出了模具进一步旋转过90° (开始位置之后 63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d的底面21d和螺旋成形模具 20e的底面21e彼此相对。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分25到达图中 相对的底面21d和21e之间的边界内的上端。图15A至图15D示出了模块进一步旋转过卯° (开始位置之后 720°)的位置。此时,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和20d的S —绕组 壁面23a、 23b、 23c和23d被连接到螺旋成形模具20e的S —绕组壁面 23e。螺旋成形模具20e停止在该位置。输送吊架电线3,直到切换部 分25到达螺旋成形模具20e的相交处24e。最后,吊架电线3的切换部分25穿过螺旋成形模具20e的底面21e 的右端位置,并且从电线处理装置IO穿出(见图16A至图16D)。电缆吊架5以下面的方式被制造。首先,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被定位在相交处24 (24a、 24b、 24c、 24d、 24e) 沿着轴向方向被布置的位置,然后将吊架电线3沿着相交处24 (24a、 24b、24c、24d、24e)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插入螺旋成形模具20(20a、 20b、 20c、 20d、 20e)中(见图2A和图6A至图6D)。接着,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供给吊架电线3,并且在这种状态 下,将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定位在Z —绕组 壁面或S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接的位置(见图3E和图7A至图7D)。如图7A至图7D所示,当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 20e中的每个被定位在Z —绕组螺旋形成位置(Z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 连接的位置)时,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的相交处24a和第五螺旋成形 模具20e的相交处24e布置在相同的轴线上。也就是,从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的相交处24a到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e的相交处24e形成了 一 个36(T的螺旋圈。利用这种构造,吊架电线3从吊架电线引导幵口 26供给,并且保 持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的定位状态,并且形 成缠绕预设次数的Z —绕组或S —绕组螺旋(见图3F和图7A至图7D)。接着,吊架电线3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供给,并且在这种状态 下,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转换到S —绕组壁 面或Z —绕组壁面顺次彼此连接的位置并且被定位(见图7A至图 16D)。如图16A至图16D所示,当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 和20e中的每个被定位在S —绕组螺旋形成位置(S —绕组壁面顺次彼 此连接的位置)时,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的相交处24a和第五螺旋成 形模具20e的相交处24e布置在相同的轴线上。也就是,从第一螺旋成 形模具20a的相交处24a到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e的相交处24e形成了 一个360°的螺旋圈。利用这种构造,吊架电线3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26供给,并且保 持螺旋成形模具20 (20a、 20b、 20c、 20d、 20e)的定位状态,并且缠 绕预设次数的S —绕组或Z —绕组螺旋被形成(见图16A至图16D)。然后,重复上述操作预设次数。在图6A至图16D的说明中,使用了五个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它们彼此偏移90° , Z —绕组壁面22a、 22b、 22c、 22d和22e或者S —绕组壁面23a、 23b、 23c、 23d和23e定位在它们顺 次相互连接的位置,并且,此时,从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到第五螺旋 成形模具20e形成了一个360。的螺旋圈。也就是,吊架电线3从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穿过到达最后的螺 旋成形模具20e,并且在不脱离螺旋成形模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360 °的螺旋圈。例如,与在使用四个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和20d并且当 吊架电线3从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穿过到达最后的螺旋成形模具20d 而形成了 270° ( —圈的3/4)的螺旋的情况相比,以及与在使用三个 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和20c并且当吊架电线3从第一螺旋成形模具 20a穿过到达最后的螺旋成形模具20c而形成了 180° ( —圈的1/2)的 螺旋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平滑地形成这种螺旋形状。进一步,在形成 操作之后,吊架电线对螺旋的返回量(反冲)较小,从而能够更可靠 地保持预设的螺旋形状。利用这种构造,能够可靠地保持完成的电缆吊架5的Z —绕组螺 旋5 (Z)和S —绕组螺旋5 (S)的预设螺旋形状。进一步,即使当Z 一绕组螺旋5 (Z)或S —绕组螺旋5 (S)的缠绕数量不是一、而是1.5、 2或者2.5时,在电缆吊架制造系统1 一旦从吊架电线3形成一个360 °的螺旋而不从螺旋成形模具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完成 的电缆吊架5的预设的螺旋形状。当要制造Z —绕组螺旋5 (Z)或S —绕组螺旋5 (S)的缠绕数量 不是一、而是1.5、 2或者2.5的电缆吊架5时,能够使用六、七或者 更多的螺旋成形模具20,而不是五个螺旋成形模具。在这种情况下, 第六、第七和后继的螺旋成形模具20能够以与第三螺旋成形模具20c 相对于第二螺旋成形模具2b、第四螺旋成形模具20d相对于第三螺旋 成形模具2c和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e相对于第四螺旋成形模具2d相同 的关系被操作。如果使用第六螺旋成形模具20,在不脱离螺旋成形模 具的情况下能够形成450°的螺旋缠绕。如果使用第七螺旋成形模具 20,在不脱离螺旋成形模具的情况下,能够形成540。的螺旋缠绕。当使用六、七或者更多的螺旋成形模具20时,能够将螺旋成形模具20之间的角度偏差设置为除90。外的任意角度e (e <90° )。也就是,如果使用了 n (n〉5)个螺旋成形模具20a至20n,并且它们彼此 偏差角度e (9 <90° ),则Z —绕组壁面22a至22n或者S —绕组壁 面23a至23n能够被设置为顺次地彼此连接。此时,从第一螺旋成形模 具20a至第n螺旋成形模具20ii能够形成一个大体360°的螺旋圈。在图6A至图16D的说明中,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是固定模, 而第二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b、 20c、 20d和20e是旋转模具,但是本 发明不限制于此。也就是,结构不受限定,只要当形成Z —绕组螺旋时, 第一至第五螺旋成形模具20a、 20b、 20c、 20d和20e沿一个方向彼此 偏差90° (或者角度0 ),且当形成S —绕组螺旋时,螺旋成形模具 20a、 20b、 20c、 20d和20e沿另一方向彼此偏差90° (或者角度9 )。 利用这种构造,如果保持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供给吊架电线3方面 没有问题,则第一螺旋成形模具20a能够是旋转模。在这种情况下,例 如第二螺旋成形模具20b可以是固定模。接着,将说明电缆吊架制造系统1的每一部分的具体结构。电缆 吊架制造系统l包括电线供给装置(电线送出装置)40和电线处理装 置10。电线送出装置40将从电线滚筒(未示出)连续送出的吊架电线3 穿过电线导轨60朝着电线处理装置IO强制发送。如图17中所示,电 线送出装置40包括固定的上输送带41和可垂直移动的下输送带51, 该下输送带布置在上输送带41的下方以与其相对。固定的上输送带41以环形方式沿着图17中从左向右移动的输送 方向缠绕在后(图中的右侧)带滚动圈42和前带滚动圈(未示出)上。 缠绕在由基础框架45支撑的驱动链轮46和从动链轮(未示出)上的链条47布置在后带滚动圈42和前滚动圈之间。链条47设置有支撑板 48。随着支撑板48移动,输送带41旋转。可垂直移动的下输送带51以环形方式缠绕在后(图中的右侧)带 滚动圈52和前带滚动圈上。缠绕在由可移动框架55支撑的驱动链轮 56和从动链轮(未示出)上的链条57设置在后带滚动圈52和前带滚 动圈之间。可移动框架55通过垂直移动的液压装置54垂直地移动。 液压装置54包括活塞54a和汽缸54b。链条57设置有支撑板58。随着 支撑板58移动,输送带51旋转。驱动上输送带41的驱动链轮46的驱动电机49、驱动下输送带51 的驱动链轮56的驱动电机59和垂直地移动下输送带51的液压装置54 基于来自控制装置65的指令而被控制。当下输送带51通过液压装置 54的举升操作处于提升位置(工作位置)时,下输送带51在压的作 用下巻曲到上输送带41上。此时,输送带41和51的巻曲面通过支撑 板48和58支撑,从而产生用于从上和下牢固地夹置吊架电线3的效 果。利用这种构造,在纵向方向上长的夹置面50被紧固,并且吊架电 线3能够被长的夹置面50牢固并且可靠地送出(沿图17中的箭头A 的方向)。电线导轨60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吊架电线3可在其中引导,并且 电线导轨60通过引导基部61支撑。电线导轨60的前端与电线送出装 置40的送出口相邻地设置。电线导轨60的后端与电线处理装置10的 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相邻地设置。电线导轨60可靠地引导吊架电线3, 从而从电线送出装置40强制送出的吊架电线3不会由于当吊架电线3 传送进电线处理装置IO时产生的强大的滑动阻力而在送出口和吊架电 线引导开口 26之间弯曲。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分别用于将螺旋引导 到90°、 180°、 270°和360°。如图18至图21所示,第一旋转模具20b在其外围面设置有螺旋 形成导轨31和环状啮合齿轮34。具有螺旋形成导轨31和环形啮合齿 轮34的第一旋转模具20b通过轴承35相对于模壳体11可转动地支撑。 啮合齿轮34穿过形成在模壳体11内的开口 (未示出)与第一驱动齿 轮36啮合。螺旋形成导轨31由向前倾斜的一对相对的倾斜导轨面32和设置 在倾斜导轨面32内侧的一对相对的导入弓形面33组成。在图21中,当导入弓形面33和倾斜导轨面32沿箭头B的方向旋 转,并且吊架电线9如箭头C所示地送出时,导入弓形表面33和倾斜 导轨面32形成螺旋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形成电缆吊架5的切换部分(转换部分)25的 第一旋转模具20b的倾斜导轨面32形成了如图25中所示的弓形区外 抬高切换部分(转换部分)25的形状。同时,啮合齿轮34与第一驱动齿轮36啮合,通过能够正向旋转 和反向旋转的第一模驱动电机M1向该第一驱动齿轮施加旋转力。来自 第一模驱动电机Ml的旋转力通过第一驱动齿轮36和啮合齿轮34传递 到第一旋转模具20b,因此,第一旋转模具20b被正向旋转或者反向旋 转。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模具20c、 20d和20e具有与第一旋转模具 20b相同的结构。通过第二模驱动电机M2向第二旋转模具20c施加正 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旋转力第二旋转模具,通过第三模驱动电机M3向第 三旋转模具20d施加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旋转力第三旋转模具,而通 过第四模驱动电机M4向第四旋转模具20e施加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旋 转力第四旋转模具。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模壳体ll相对于基 座壳体15布置在相同的轴线X上。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模驱动电机Ml、 M2、 M3和M4基于来自控制装置65的指令而被控制。控制装置65根据预设的程序、将操作指令输出到第一至第四旋转 模具20b、 20c、 20d和20e以及电线送出正向旋转装置40。图22示出 了这种关系。图22是示出了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正向 旋转和反向旋转与电线送出装置40的"开"和"关"之间的关系的时 间图。也就是,在将螺旋形成导轨31布置在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相 同轴线X上的状态定义为O。的条件下,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20c、 20d和20e在这样的条件下分别正向旋转过90。 、 180° 、 270°和360 ° 。接着,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沿相反侧旋转(反 向旋转)超过将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布置在相同 轴线X上时的O。。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交替地 重复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基于将向右旋转被定义为正侧,而将向左旋转定义为负侧,将具 体对此进行说明。第一旋转模具20b从0。开始并且(正向旋转)向右旋转(正侧) 正向旋转+90° 。接着,第一旋转模具20b从+90。的位置返回到O。位 置,并且(反向旋转)向左旋转(负侧)反向旋转-90°。第一旋转模具 20b然后从-90。的位置返回到O。位置,并且再次(正向旋转)向右旋转(正侧)正向旋转+90° 。第一旋转模具20b交替地重复这些操作。第二旋转模具20c从(T开始并且(正向旋转)向右旋转(正侧) 正向旋转+180° 。接着,第二旋转模具20c从+180°的位置返回到0 °位置,并且(反向旋转)向左旋转(负侧)反向旋转-180°。第二旋 转模具20c然后从-180。的位置返回到0。位置,并且再次(正向旋转) 向右旋转(正侧)正向旋转+180° 。第二旋转模具20c交替地重复这 些操作。第三旋转模具20d从0。开始并且(正向旋转)向右旋转(正侧) 正向旋转+270° 。接着,第三旋转模具20d从+270°的位置返回到0 °位置,并且(反向旋转)向左旋转(负侧)反向旋转-270°。第三旋 转模具20d然后从-270。的位置返回到(T位置,并且再次(正向旋转) 向右旋转(正侧)正向旋转+270° 。第三旋转模具20d交替地重复这 些操作。第四旋转模具20e从0。开始并且(正向旋转)向右旋转(正侧) 正向旋转+360° 。接着,第四旋转模具20e从+360°的位置返回到0 °位置,并且(反向旋转)向左旋转(负侧)反向旋转-360°。第四旋 转模具20e然后从-36(T的位置返回到0°位置,并且再次(正向旋转) 向右旋转(正侧)正向旋转+360° 。第四旋转模具20e交替地重复这 些操作。另一方面,电线送出装置40—旦在启动位置被打开(巻曲和送出 状态),即使在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完成90。、 180° 、 270°和360°的旋转操作之后,也继续保持工作状态恒定时间。 电线送出装置40被关闭,并且,然后再次进入工作状态(巻曲和送出 状态)。电线送出装置40重复开和关的操作。参考图23,将说明此时电线送出装置40和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区域,电线送出装置40在启动的同时被打开(巻曲和送出 状态),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分别旋转(正向旋 转)到+90°、 +180° 、 +270°和+360°的位置。利用这种构造,通过 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螺旋形成导轨31形成达 360°的右手螺旋导轨R-G,如图23所示。通过沿着右手螺旋导轨R-G 强制地输送吊架电线3,获取具有预设缠绕数量的右手螺旋部5-R。在下一个曾经关闭然后再次被打开(巻曲和送出状态)的电线送 出装置40的工作区域中,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 分别旋转(反向旋转)到-卯o、 -180。 、 -270°和-360。的位置。利用 这种构造,通过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螺旋形成 导轨31形成达360。的左手螺旋导轨L-G,如图23所示。通过沿着左 手螺旋导轨L-G强制地输送吊架电线3,获取预设缠绕数量的左手螺旋 部5-L。尽管在上述说明中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 右手旋转被定义为正向旋转,而其左手旋转被定义为反向旋转,但是 左手旋转可以被定义为正向旋转而右手旋转被定义为反向旋转。为了 形成平滑的螺旋导轨,在上述说明中使用包括固定模20a和第一至第四 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的五个组合模具。然而,还可以使用包 括固定模20a和第一和第二旋转模具20b和20c的三个组合模具。在关闭区域内,电线送出装置40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在该状态, 可移动输送带51相对于固定的输送带41下降,从而吊架电线3的夹 置状态被释放。这个关闭的时间是1至2秒。利用这种构造,当吊架 电线3从右手螺旋部5-R进入下个左手螺旋部5-L时,吊架电线3的夹 置状态被暂时地释放,因此,扭转反作用力可以被暂时地释放。即使没有提供将吊架电线3的夹置状态释放的关闭时间,并且在 工作状态(巻曲和送出状态)中,送出操作继续,电线送出装置40也能够交替并且连续地形成右手螺旋部5-R和左手螺旋部5-L。即使当右 手螺旋部5-R的缠绕数量和左手螺旋部5-L的缠绕数量相对较小、大约 2.0缠绕(大约1.5至2.5缠绕)时,也能够制造具有足够品质的电缆 吊架5。电缆吊架取出装置70包括设置在第四旋转模具20e上的具有预设 长度的电缆吊架支撑构件71,和将电缆吊架5巻绕为产品的缠绕器滚 筒72。电缆吊架支撑构件71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其被一体地安装在第四 旋转模具20e的中心轴上,并且与第四旋转模具20e—体旋转。因此, 从第四旋转模具20e送出的电缆吊架5通过电缆吊架支撑构件71支撑 经过预设的长度,而不会落到地面上,然后,电缆吊架5巻在缠绕器 滚筒72上。缠绕器滚筒72包括一对左和右缠绕器凸缘73、定位在缠绕器凸 缘73之间的缠绕器筒74和沿着外围方向以预设的相互之间的距离形 成在缠绕器筒74的外围上的多个突起部75。突起部75基本上在缠绕 器筒74的整个长度上径向向外突出。当电缆吊架5被巻在缠绕器滚筒 72的缠绕器筒74上时,右手螺旋部5-R或者左手螺旋部5-L以如图26 中所示的波纹的形式延伸,并且电缆吊架5在不牢固的状态下巻起。 此时,如果将定位在右手螺旋部5-R和左手螺旋部5-L之间的结合点处 的切换部分(转换部分)25定到突起部75,则电缆吊架5能够被牢 固且可靠地巻起。左和右缠绕器凸缘73中的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缠绕器筒74上。 当缠绕器凸缘73被拆下时,缠绕器筒74被暴露,能够容易地从巻绕 机筒74拆卸电缆吊架5。将说明通过电缆吊架制造系统1制造电缆吊架5的方法。首先,如图1中所示,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c的螺旋形 成导轨31设置在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相同的轴线X上。将在纵向 方向上连续的吊架电线3从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插入螺旋形成导轨 31。接着,电线送出装置40被打开到工作状态,送出吊架电线3,并 且,同时,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被分别向右旋转 到+90°、 +180°、 +270°和+360。的位置。利用这种构造,吊架电线3 形成了达360。的右手螺旋。此时,通过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20e形成右手螺旋导轨R-G。因此,通过强制保持连续送出吊架 电线3 —定时间,能够获得具有预设的缠绕量的右手螺旋部5-R。接着,暂时释放吊架电线3的夹置状态,并且释放扭转反作用力。 再次送出吊架电线3,并且同时,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 和20e被分别向左旋转到超过0。的-90。、-180。、-270。和-360°的位置。 利用这种构造,吊架电线3通过切换部分(转换部分)25形成了直至 360。的左手螺旋。此时,通过第一至第四旋转模具20b、 20c、 20d和 20e形成左手螺旋导轨L-G。因此,通过强制保持连续送出吊架电线3 一定时间,能够获得具有预设的缠绕量的左手螺旋部5-L。通过重复上述操作,能够获取右手螺旋部5-R和左手螺旋部5-L 沿着轴向方向通过切换部分(转换部分)交替地连续的电缆吊架5,如 图24所示。在一系列螺旋形成操作期间,当吊架电线3通过电线送出装置40 送出时,在吊架电线3内由螺旋形成导轨31形成强大的滑动阻力。然 而,由于吊架电线3通过电线导轨60从电线送出装置40引导到吊架 电线引导开口 26,因此,吊架电线3能够被可靠地平滑地送出,而不 会弯曲。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是,为吊架电线引导开口 26设置储油器, 以减少滑动阻力,并且在吊架电线3内形成润滑效应,以减少插入阻 力。根据本发明,制造了一种电缆吊架,在该电缆吊架中,利用吊架电线沿着轴线交替且连续地通过切换部分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