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件类分拣方法及其装置

申请号 CN95120182.4 申请日 1995-12-22 公开(公告)号 CN1133207A 公开(公告)日 1996-10-1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明人 山下太一郎; 吉田和司; 浜田康义; 玉本淳一; 田尻利彦;
摘要 在能够将分拣动作反复多次以进行投递路线编组的小型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可防止纸件类的装满超出。为此,在第一次分拣动作中在集存装置11内设置备用分拣区域,如发生装满超出,则将分拣区域的分 配向 备用分拣区域一侧挪一个 位置 。存储第一次分拣动作时的 地址码 15和厚度,用以预测第二次以后分拣动作时的装满超出情况,如预测到装满超出,则分配若干个分拣区域。采用这种结构,由于能够防止纸件类的装满超出,因而可提高分拣作业的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纸件类的分拣方法,该方法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 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 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纸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 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该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 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多个分拣区域之间对应关 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纸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 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 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存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 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拣区域内的一系列的分 拣动作,在该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 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 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 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时使用存储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中的上述地 址码,并确定表示在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中的地址码与上 述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 部分,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存储的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 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备有与上述分拣区域邻接的备用分拣区域以及 在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变得不能集存时能够检测出异常信号的异常 检测装置,当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中检测到上述异常信号时, 停止向相应分拣区域进行上述纸件类的分拣投入,同时变更上述 分拣设定,以便将从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最靠近的分拣区域起直 到检测出上述异常信号的分拣区域之间的全部分拣区域所对应的 上述分拣设定,按照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起直到与检测出上述异 常信号的分拣区域的上述备用分拣区域一侧邻接的分拣区域之间 的全部区域进行分配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内,根据上述第 二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述分拣设定继续进行上述分拣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 述分拣设定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中设置多个上述备用分拣区 域,而且上述备用分拣区域相互之间备有多个上述分拣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多个地址码组内选择一个,同时用分拣信息输入装置对每个上述 地址码组输入预先确定的规定排列顺序和上述分拣设定,上述分 拣设定中的上述备用分拣区域和上述分拣区域的排列方法随上述 地址码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一种纸件类的分拣方法,该方法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 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 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纸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 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该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 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多个分拣区域之间对应关 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纸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 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 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存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 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拣区域内的一系列的分 拣动作,在该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 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分拣动作,将纸件类 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 分拣投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数量存储在第三存储 部分,根据在第一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存储的上 述地址码,求出在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分 拣投入的纸件类的数量,并存储在第三存储部分内,当任何一个 分拣区域中的上述数量超过规定数量时,确定上述分拣设定,使该 分拣区域分配到可容纳上述数量的上述纸件类的多个连续的分拣 区域,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并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 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述集存装置 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述 纸件类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分拣设定中, 按照超出规定数量少的顺序选择,以减少所分配的分拣区域,进 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分拣区域的总数以下。
7.一种纸件类的分拣方法,该方法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 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 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纸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 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该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 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多个分拣区域之间对应关 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纸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 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 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存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 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拣区域内的一系列的分 拣动作,在该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 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 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利用 联结上述分离装置和集存装置的安装在纸件类输送装置中间的厚 度测定装置测定纸件类的厚度,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中除上述地 址码外还对应地附加存储相应的纸件类的厚度,将分拣投入在上 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存储在第三存储 部分,根据在第一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存储的上 述地址码和厚度,求出在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分拣投入在上述每 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并存储在第三存储 部分内,在任何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合计厚度如超过规定的厚 度时,确定上述分拣设定,使该分拣区域分配到可容纳上述厚度的 纸件类的多个连续的分拣区域,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并 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述集存装置 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因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 述纸件类的合计厚度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分拣设 定中,按照超出规定厚度的少的顺序选择,以减少分拣区域的分 配数,并进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上述集存装置的分 拣区域的总数以下,然后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备有按照厚度的顺序重新排列在上述第三存储 部分内存储的上述地址码的排序装置,以及存储排除的纸件类地 址码的第四存储部分,按厚度顺序确定排除的纸件类,直到使所 设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在上述集存装置的分拣区域的总数以下, 在将上述排除的纸件类的地址码存储在上述第四存储部分之后,进 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用上述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的地 址码存入上述第四存储部分时排除该纸件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厚度测定装置在上述输送装置的中间测定上述纸件类的长 度,同时根据所测得的上述纸件类的长度而获得对应的预定的厚 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集存装置所分拣和集存的纸件类保持顺序不变地移送到 上述供给装置,并再次用上述分离装置按单件进行分离。
12.一种纸件类的分拣装置,它备有: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 立状态的供给装置、将上述供给装置内的纸件类分离取出的分离 装置、在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并具有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 状态集存的多个分拣区域的集存装置、读取在纸件类上预先标记 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联结上述分离装置和集存装置的纸 件类输送装置、存储利用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的纸件类的上述地 址码的第一存储部分、存储表示上述地址码与上述分拣区域之间 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的第二存储部分、以及按照上述地址码将 纸件类分配并投入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的纸件类 分配装置,利用上述分离装置将上述供给装置所供给的纸件类按 单件进行分离、用上述输送装置输送、用上述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 上述地址码、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存储的分拣设定而在上述 集存装置中进行分拣集存等一系列的分拣动作,在上述分拣动作 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 然后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 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该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存储部分是这 样一种存储部分,它利用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时存储在上述 第一存储部分的上述地址码确定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中表 示地址码与上述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根据上述 第二存储部分存储的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 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备有与上述分拣区域邻接的备用分拣区域,以及当任何分拣区域 变得不能集存时能够检测出异常信号的异常检测装置,当在第一 次的上述分拣动作中检测到上述异常信号时,停止向相应分拣区 域进行上述纸件类的分拣投入,同时变更上述分拣设定,以便将从 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最靠近的分拣区域起直到检测出上述异常信 号的分拣区域之间的全部分拣区域所对应的上述分拣设定,按照 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起直到与检测出上述异常信号的分拣区域的 上述备用分拣区域一侧邻接的分拣区域之间的全部区域进行分 配,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内,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内存 储的上述分拣设定继续进行上述分拣动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拣设定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中备有多个上述备用分拣 区域,而且上述备用分拣区域相互之间备有多个上述分拣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备有在多个地址码组内选择一个、同时可对上述每个地址码组输 入预先确定的规定排列顺序和上述分拣设定的分拣信息输入装 置,上述分拣设定中的上述备用分拣区域和上述分拣区域的排列 方法随上述地址码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6.一种纸件类的分拣装置,它备有: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 立状态的供给装置、将上述供给装置内的纸件类分离取出的分离 装置、在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并具有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 状态集存的多个分拣区域的集存装置、读取在纸件类上预先标记 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联结上述分离装置和集存装置的纸 件类输送装置、存储利用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的纸件类的上述地 址码的第一存储部分、存储表示上述地址码与上述分拣区域之间 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的第二存储部分、以及按照上述地址码将 纸件类分配并投入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的纸件类 分配装置,利用上述分离装置将上述供给装置所供给的纸件类按 单件进行分离、用上述输送装置输送、用上述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 上述地址码、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存储的分拣设定在上述集 存装置中进行分拣集存等一系列的分拣动作,在上述分拣动作后 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 后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 的顺序重新排列,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存储分拣投入在上述 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数量,的第三存储部分,根据在第一 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存储的上述地址码,求出在 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分拣投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 数量,并存储在第三存储部分内,当任何一个分拣区域中的上述 数量超过规定数量时,确定上述分拣设定,使该分拣区域分配到可 容纳上述数量的上述纸件类的多个连续的分拣区域,并存储在上 述第二存储部分,并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 分拣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述集存装 置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纸 件类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分拣设定中,按 照超出规定数量少的顺序选择,以减少所分配的分拣区域, 进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分拣区域的总数以下。
18.一种纸件类的分拣装置,它备有: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 立状态的供给装置、将上述供给装置内的纸件类分离取出的分离 装置、在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并具有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 状态集存的多个分拣区域的集存装置、读取在纸件类上预先标记 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联结上述分离装置和集存装置的纸 件类输送装置、安装在上述输送装置中间测定纸件类厚度的厚度 测定装置、使利用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 纸件类的厚度对应并存储的第一存储部分、存储表示上述地址码 与上述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的第二存储部分、以 及按照上述地址码将纸件类分配并投入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 分拣区域内的纸件类分配装置,利用上述分离装置将上述供给装 置所供给的纸件类按单件进行分离、用上述输送装置输送、用上述 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上述地址码、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存储的 分拣设定在上述集存装置中进行分拣集存等一系列的分拣动作, 在上述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 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 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存 储分拣投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 的第三存储部分,根据在第一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部 分存储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求出在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分拣投 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并存储 在第三存储部分内,在任何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合计厚度如超 过规定的厚度时,确定上述分拣设定,以便使该分拣区域分配到可 容纳上述厚度的纸件类的多个连续的分拣区域,并存储在上述第 二存储部分,并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 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述集存装 置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因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 纸件类的合计厚度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分拣设定 中,按照超出规定厚度少的顺序选择,以减少分拣区域的分配数, 并进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上述集存装置的分拣区域 的总数以下,然后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备有按照厚度的顺序重新排列在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述 地址码的排序装置,以及存储要排除的纸件类地址码的第四存储 部分,按厚度顺序确定排除的纸件类,直到使所设定的分拣区域 的数量在上述集存装置的分拣区域的总数以下,在将上述排除的 纸件类的地址码存储在上述第四存储部分之后,进行第二次以后 的上述分拣动作,用上述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的地址码存入上述 第四存储部分时排除该纸件类。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厚度测定装置在上述输送装置的中间测定上述纸件类的长 度,同时根据所测得的纸件类的长度获得对应的预定的厚度。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读取在邮件等的纸件类上所设有的条形码等地 址码、并根据地址码对投入的纸件类进行分拣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及 其装置,特别是涉及根据邮件地址将其按投递顺序重新排列的邮件 投递路线可编组的纸件类分拣方法及其装置。

现有的读取在邮件等的纸件类上设有的地址码、并将投入的纸 件类根据地址码按指定顺序重新排列的装置,例如有特开昭63 -287584号公报公开的纸件类投递分拣系统。

现有技术是输入纸件类的投递地址,并根据输入的投递地址 按不同地址方向进行分拣。同时将地址和纸件类的件数按不同地址 方向存储在存储部分。然后将存储的地址按投递顺序重新排列后再 次存储。然后,将按不同地址方向分拣的纸件类暂时取出后,再将纸 件类提供到供给装置并再次读取投递地址、与在存储部分中按投递 顺序排列的地址互相对照,按投递顺序进行地址分拣。

上述现有技术在进行投递路线编组时,必须暂时将在分拣部分 中分拣过的邮件等的纸件类取出,不改变顺序地将其返回到供给装 置。作为其手段,是将分拣过的纸件类从分拣部分输送到供给装置 而采取再次供给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为了将在分拣后部分中分 拣集存的邮件再次提供到供给装置,必须将从分拣部分取出的邮件 从分拣部分送到供给装置移动3米至6米左右。

但是,例如按投递人员每人1000件左右邮件考虑,其重量总计 约为10kg,所以要在分拣部分近旁准备一个装入邮件的筐,一边注 意不打乱分拣过的邮件的顺序,一边将其投入筐内,然后将筐移动 到供给装置旁边,必须按顺序供给到供给装置。这种作业所存在的 问题不仅麻烦,而且装筐和从筐里取出时如将邮件的顺序弄错,就 不能正确地进行投递路线的编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被分拣的邮件按投递路线 编组的作业效率的纸件类分拣装置。还提供一种在小规模邮局也可 配备的小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下的 任何一种构成。

(1)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 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纸 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该 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多 个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纸 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 拣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 存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 拣区域内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存的一系列的分拣动作,在该分拣 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上述供给装 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 的顺序重新排列,在这种方法中,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时使用 存储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中的上述地址码并确定表示在第二次以 后的上述分拣动作中的地址码与上述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 分拣设定,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存 储的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备有与上述分拣区域邻接 的备用分拣区域以及在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变得不能集存时能够检 测出异常信号异常检测装置,当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中检测 到上述异常信号时,停止向相应分拣区域进行上述纸件类的分拣 投入,同时变更上述分拣设定,以便将从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最靠 近的分拣区域起直到检测出上述异常信号的分拣区域之间的全部 分拣区域所对应的上述分拣设定,按照从上述备用分拣区域起直到 与检测出上述异常信号的分拣区域的上述备用分拣区域一侧邻接 的分拣区域之间的全部区域进行分配,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 分内,根据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述分拣设定继续进行上述 分拣动作,这一方法是有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分拣设定最好是在第一次的上述分拣动作 中设置多个上述备用分拣区域,而且上述备用分拣区域相互之间备 有多个上述分拣区域,另外在多个地址码组内选择一个,同时用分 拣信息输入装置对每个上述地址码组输入预定的规定排列顺序和 上述分拣设定,上述分拣设定中的上述备用分拣区域和上述分拣区 域的排列方法最好是随上述地址码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 所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 纸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 该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 多个分拣区域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纸 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拣 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存 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拣 区域内的一系列的分拣动作,在该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置 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分 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在这种 方法及装置中,将分拣投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数量 存储在第三存储部分,根据在第一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 部分存储的上述地址码,求出在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分拣投入在上 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数量,并存储在第三存储部分内,当 任何一个分拣区域中的上述数量超过规定数量时,确定上述分拣设 定,使该分拣区域分配到可容纳上述数量的上述纸件类的多个连续 的分拣区域,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并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 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这时,在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 述集存装置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 储的上述纸件类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分拣 设定中,最好是按照超出规定数量少的顺序选择,以减少所分配的 分拣区域来进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分拣区域的总数以 下。

(3)利用分离装置将使多件纸件类保持竖立状态的供给装置 所供给的上述纸件类按单件分离、取出并输送后,利用读取在上述 纸件类上预先标记的地址码的地址码读取装置读取地址码,同时将 该地址码存储在第一存储部分,并将表示该地址码与集存装置中的 多个分拣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拣设定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将 纸件类按照上述地址码分配并投入到上述集存装置的任何一个分 拣区域内,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将纸件类依次以竖立状态分拣集 存在与上述供给装置上部邻接配置的上述集存装置的上述多个分 拣区域内的一系列的分拣动作,在该分拣动作后,将在上述集存装 置中集存的纸件类再次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然后通过反复进行该 分拣动作将纸件类根据上述地址码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在这 种方法及装置中,利用联结上述分离装置和集存装置的安装在纸件 类输送装置中间的厚度测定装置测定纸件类的厚度,在上述第一存 储部分中除上述地址码外还附加存储相应的纸件类的厚度,将分拣 投入在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存储在 第三存储部分,根据在第一次的分拣动作时在上述第一存储部分存 储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求出在第二次的分拣动作时分拣投入在 上述每个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上述地址码和厚度,并存储在第 三存储部分内,在任何分拣区域中的纸件类的合计厚度如超过规定 的厚度时,确定上述分拣设定,使该分拣区域分到可容纳上述厚度 的纸件类的多个连续的分拣区域,并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部分,并 根据上述分拣设定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

这时,在上述分拣设定中,如所确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大于上 述集存装置所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时,在因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 存储的上述纸件类的厚度合计起来超过规定数量而分配多个分拣 区域的分拣设定中,最好是按照超出规定厚度少的顺序选择,以减 少分拣区域的分配数,并进行分拣设定,使分拣区域的数量在上述 集存装置的分拣区域的总数以下,然后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 动作,另外,在纸件类分拣装置中还备有按照厚度的顺序重新排列 在上述第三存储部分内存储的上述地址码的排序装置以及存储排 除的纸件类地址码的第四存储部分,按厚度顺序确定排除的纸件 类,直到使所设定的分拣区域的数量在上述集存装置的分拣区域 的总数以下,在将上述排除的纸件类的地址码存储在上述第四存储 部分之后,进行第二次以后的上述分拣动作,用上述地址码读取装 置读取的地址码存入上述第四存储部分时,可有效地排除该纸件 类,另外,上述厚度测定装置最好是在上述输送装置的中间测定上 述纸件类的长度,同时根据所测得的上述纸件类的长度而获得对应 的预定的厚度。

在上述(1)-(3)任何一种方案中,都将上述集存装置所分拣 和集存的纸件类保持其顺序不变地移送到上述供给装置,并再次用 上述分离装置进行单件的分离,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地址码和地址码 读取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图。

图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集存装置和分配 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的简图。

图5是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的简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 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例 子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又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又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另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投递路线编组动作的 又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第一次分拣动作例子 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第一次分拣动作的另 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第一次分拣动作的又 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分拣动作的一个例子 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分拣动作的另一个例 子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中分拣动作的又一个例 子的流程图。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在图1中, 供给装置1可以保持许多纸件类2,叉杆3可以一边推压可沿供给 装置1朝箭头方向移动且被支承着的纸件类,一边沿箭头方向移 动。

分离装置4可以只将供给装置1内承载的纸件类2位于中右 边(图中)的一件分离并输送到下方。这种纸件类分离装置是一般 的利用真空吸附带的吸入式装置,使真空室5形成负压以将纸件 类2吸附在吸附带6上,通过用电动机一类的驱动装置使吸附带6 转动,即可只分离并输送纸件类2中最靠近吸附带6的一件。

输送装置7是用来输送纸件类2的装置,在分离装置4中被 分离的纸件类2例如可被反正面夹持在传送带上输送。

地址码读取装置9用来读取在纸件类2上预先附加的例如条 形码之类的地址码。这里,地址码可以是条形码、印刷的数字、文 字、或手写的数字、文字等,作为读取装置9凡是能读取该码的装 置即可。

集存装置11是集存经过读取后的纸件类2的装置,它备有底 板12,并紧靠供给装置1的上部设置。在该集存装置11的内部 分成多个分拣区域。它是这样构成的,即在各个分拣区域内能够使 纸件类2与在供给装置1内的纸件类2保持大体上同样的状态。 分配装置13用来分配纸件类2并将其投入到集存装置11内所分 成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在纸件类2上预先附加的地址码和 地址码读取装置9的结构的一个例图。作为地址码以能用长短条表 示数字或符号的条形码BAR为对象。条形码BAR由条形码读取 装置9a读取,再通过译码装置9b译回到用通常的数字或符号表 示的地址码15。

图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集存装置11和分配装置13的一个 例子的正视图。在图3中,间壁30a、30b、30c、…将集存装置11的 内部分成分拣区域S0、S1、S2、…。传送带31构成输送装置7的一 部分,用来沿箭头方向输送纸件类2。带轮18驱动传送带31,滚 轮34将纸件类2夹持在它与传送带31之间。

转换闸35可将夹持在传送带31和滚轮34之间从图3中 的箭头方向输送来的纸件类2分配并投入到规定的分拣区域 S0、S1、S2、…,它可随旋转中心36a的转动只旋转规定的度。传 送带31为单条带时,转换闸门35配置在传送带31的两侧,在旋转 中心36a转动时与传送带31成不接触位置关系。而传送带31 以两条平行带构成时,转换闸门35配置在两条传送带31之间,在 旋转中心36a转动时与传送带31成不接触的位置关系。

这里例如,转换闸门35如35a或35b所示相对于传送带31处 在大致平行位置时,纸件类2从转换闸门35a、35b与传送带31之 间通过一直被输送到转换闸门35c。如转换闸门35c随旋转中心 36a的转动旋转规定的角度,使转换闸门35c的尖端也从传送带31 转向带轮18一侧,则如纸件类2′所示,纸件类2′从转换闸门35c 的下侧通过,被投入到分拣区域S3内。

由于只沿具有必要数量的分拣区域的第一集存装置11a和 第二集存装置11b的纵向设置这样的结构,所以可将第一集存装 置11a及第二集存装置11b各划分为例如5个分拣区域。被分拣 投入到各个分拣区域的纸件类2″,顺着从各个分拣区域S0到S9 设置的间壁30排列,以稍有倾斜的大致竖立状态集存。

下面,用图4和图5说明从上述供给装置1到集存装置11的 供给装置1和集存装置11以及输送装置7和读取装置9的构成例 子。图4是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 中,输送装置7用只表示纸件类2的移动路径的实线表示。

在图中,将纸件类2的端部涂黑表示,并将印有地址码15的 一侧作为A面朝向与第一分离装置4a侧相反的一侧。在供给装置 中保持的纸件类2(a)由分离装置4按单件分离,向下方输送到输 送装置7(b)。被输送的纸件类2由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地址码 15(c)。这时,A面朝上,地址码读取装置9位于输送装置7的上 方,并从纸件类2的上方读取地址码15。

其后,纸件类2以(d)所示的状态被输送,并按照在纸件类2 的A面上印刷的地址码15收放在集存装置11的任何一个分拣区 域内,一系列的分拣动作结束。这时的纸件类2的状态,如(e)所 示,与以(a)表示的保持在供给装置1时的状态相同。

这时,如将纸件类2从集存装置11移送到供给装置1并再次 供给分离装置4,即可以反复进行纸件类2的分拣动作。

图5是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从供给装置1分离供给的纸件类的输 送方向是在上方,并且备有位于输送装置7的下方、从纸件类的 下方读取地址码15的第一地址码读取装置9、位于输送装置7的 上方、从纸件类的上方读取地址码15的第二地址码读取装置90、 以及用于在第一地址码读取装置9和第二地址码读取装置90中 任选一个的选择装置91。

在图5中如以与图4同样的方式表示纸件类2的朝向,则从 输送装置7通过汇合部分8沿(a)、(b)、(c)的顺序输送而在集存装 置11中集存的纸件类2,如(d)所示,其上下和正反面成反转的状 态。因此,在第二次分拣动作时纸件类2表面上的地址码15用第二 地址码读取装置90读取。

如采用这种结构,则在每次反复进行一系列分拣动作的过程 中,利用选择装置91选择第一地址码读取装置9和第二地址码读 取装置90中的任何一个,可反复进行纸件类2的分拣动作。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 框图。在该图中,分配控制机构60用来控制分配装置13,第一存 储部分62可以存储如图2所示的用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的地址 码15、以及用厚度检测装置18测得的纸件类2的厚度。排序装置 63可按地址码的顺序重新排列地址码和厚度。第二存储部分64 可以存储要分拣的地址码中的每个位与集存装置11中各分拣区域 的对应关系。第三存储部分65可以存储每个分拣区域内的地址码 与厚度的对应附加关系。第四存储部分65可以存储必须进行排除 处理的纸件类2的地址码。

分离装置控制机构67用来控制分离装置。供给装置控制机构 68用来控制供给装置1。移送控制机构70可以将在集存装置11 内集存的纸件类2保持其集存顺序不变地移送到供给装置1。作为 这种机构的一个例子,可以通过牵拉集存装置11的底板12使纸 件类2落到供给装置1内实现。分拣信息输入装置71可输入纸件 类2的投递分拣信息。

控制装置72可以分别控制地址码读取装置9、分配控制机构 60、分离装置控制机构67、供给装置控制机构68、移送控制机构 70、和分拣信息输入装置71。

下面,用图7到图13说明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的纸件类 2的重新排列动作(分拣:这里指投递路线编组动作)如下。为进行 说明,地址码15的内容用从000到999的3位数表示,为与其他 数字区别设定用COD000到COD999表示。这里,给出将排列不规 则的附有从COD000到COD999地址码15的1000件纸件类2按 地址码所示顺序重新排列的动作(投递路线编组动作)。

为了说明简单,这里假定纸件类2的数量为一次可投入供给 装置1中的量,而且投入各分拣区域的纸件类2都不超过各分拣 区域的容量。另外,这里不详细说明各构成部件的动作,只说明在 纸件类2的排列过程中地址码15的排列过程。

在图7到图13中,为了说明,只是示意地用实线表示纸件类 2的输送装置7。集存装置11分为10个分拣区域S0~S9,各个部 分与从0到9的数字对应。可输送的纸件经分拣后投入与各地址 码对应的分拣区域。

图7表示附有从COD000到COD999的地址码15的1000件 纸件类2被供给到供给装置1内的状态。在这里纸件类2的排列是 不规则的,右端的纸件类2靠近分离装置4。分离装置4的真空吸 附带6转动,仅右端的1件被分离,并被送到输送装置7。在被输 送的纸件类2上预先附加的地址码15、即本实施例中从COD000 到COD999中的任一数值都用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

这里,当进行分拣的第一阶段处理时,如图8所示,集存装置 11内的从S0到S9的分拣区域与从0到9的数字顺序对应。由第 一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过地址码15的纸件类2,被分拣投入到 以地址码15的第1位、即个位数字为其编号的分拣区域内。例如地 址码15的第1位为「2」,则被投入到编号为2的分拣区域、即 分拣区域S2内。

全部纸件类2都同样按地址码15的个位数字被分拣投入到 从S0到S9的各分拣区域后,在从S0到S9的各个分拣区域内就集 存了仅个位数一致的纸件类2。这里,所谓的地址码CODXX0, 即表示个位数全为0,而十位数、百位数可为从0到9任意数字的 纸件类2。地址码CODXX1、CODXX2、…也是同样的。

按以上动作进行第一阶段的处理结束后,将全部纸件类2在 不改变其在集存装置11内从S0到S9的全部分拣区域内的集存状 态的条件下移送到供给装置1内。这种机构的一个例子,是牵拉集 存装置11的底板12,使全部纸件类2落到供给装置1内。

图9表示纸件类2移送后的状态。如在这种状态下将供给装 置1内的纸件类2移动到分离装置4一侧,则可再次只将右端的1 件纸件分离,并沿着输送装置7输送。以下第二阶段的处理即从这 种状态开始。在该第二阶段的处理中,如图10所示,集存装置11 内的从S0到S9的分拣区域与从9到0的数字顺序对应。然后,如 图9所示,先将个位数都为9的纸件类2供给分离装置4,利用 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地址码15,并将其分拣投入到以地址码15 的十位数字为其编号的分拣区域内。以下同样地,依次将个位数从 8到0的纸件类2也分拣投入到与地址码15的第2位、即十位数 字对应的从S0到S9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内。

其结果是,在分拣区域S0内,在左端集存的是后2位为99 的纸件类2,在其右边集存后2位为98的纸件类2,以此类推, 在最右边集存后2位为90的纸件类2。但其百位数仍完全是杂乱 的。在下一个分拣区域S1内部,在其左端集存的是后2位为89的 纸件类2,在其右边集存后2位为88的纸件类2,以此类推,在最 右边集存后2位为80的纸件类2。后面的分拣区域S2~S9也同 样,虽然其百位数仍是杂乱的,但都是在使后2位最大的处在左 端的分拣状态下集存在集存装置11内。因此,如将集存装置11内 所集存的纸件类2移送到供给装置1,则如图11所示,变成按照 在右端是后2位为00的纸件类2、在左端是后2位为99的纸件 类2的顺序排列的状态,第二阶段的处理便告结束。

在进行以下分拣的第三阶段的处理时,如图12所示,集存装 置11内的从S0到S9的分拣区域与从0到9的数字顺序对应。如 图11所示,先将后2位都为00的纸件类2供给分离装置4,利用 第一地址码读取装置9读取地址码15,并将其分拣投入到以地址 码15的百位数字为其编号的分拣区域内。

以下同样地,将百位数从8到0的纸件类2也分拣投入到与 译码后的地址码15的百位数字对应的从S0到S9的任何一个分拣 区域内。

其结果是,在分拣区域S0内部,纸件类2是按其百位数为0 而后2位从左到右顺序增大集存的,在分拣区域S1内部,纸件类 2是按其百位数为1而后2位从左到右顺序增大集存的。以下相 同,在最后的分拣区域S10内部,纸件类2是按其百位数为9而后 2位从左到右顺序增大集存的。因此,在第三阶段的处理结束时,如 图13所示,地址码为COD000~COD999的纸件类2从左至右按 顺序集存,使其地址码的数值从左至右按顺序增大。

以上是重新排列动作,其算法本身是众所周知的。这里的说 明讲述了使越靠左边的3位地址码越小的重新排列的情况,但 如将例如图8、图10、图12中的与从S0到S9的分拣区域对应的 数字全部反过来设定,则可以将纸件类2重新排列成右端为 COD000、左端为COD999。另外,所举的例子是通过3次反复分 拣完成了向10个分拣区域进行的从COD000到COD999的3位 (1000件)的重新排列动作,但是本动作不限于此,如分拣区域 的数目为U、反复次数为n,则有可能进行U的n次方件的重新排 列动作。

可是,在实际的分拣作业中,如投向某个特定地址(分拣区域) 的纸件类2多,则在分拣过程中,该分拣区域会出现装不下的情 况。在这种情况下的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应分拣到已装满的分拣区域 的纸件类2集中集存在另设的排除集存箱内。但是,采用这种方 法,必须在分拣动作结束之后将排除集存箱内集存的纸件类2 通过另外的手工作业插入到规定的位置。

以下,说明在分拣过程中从S0到S9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发生 纸件类2装满超出时的处理。

图14和图15示出了在分拣的第一阶段、即分拣第1位的状态 下发生装满超出情况时的动作的简化图,仅示出集存装置11的一 部分。除从S0到S9的分拣区域外,邻接于分拣区域S0设置了一个 只当发生纸件类2装满超出情况时才使用的备用分拣区域SA。

此时,在图14中,假定仅集存第1位为「1」的纸件类2的分 拣区域S1已装满了纸件类2(a),而在分拣区域S0内集存着纸件 类2(b),以及在分拣区域S2内仍有裕量。由于在分拣区域S1内不 能再投入更多的纸件类2,所以在这以后第1位为「1」的纸件类 2投入以前只集存了第1位为「0」的纸件类2的分拣区域S0。与 此同时,在这以后第1位为「0」的纸件类2投入备用分拣区域 SA。

在图15中示出了按照以上的分拣区域设定而集存的纸件类2 的状态。在分拣区域S0中,在第1位为「0」的纸件类2(b)的后边 又集存了第1位为「1」的纸件类2(c)。在备用分拣区域SA内,集 存的是在纸件类2(b)以后被分拣的第1位为「0」的纸件类2(d)。 虽然纸件类2(b)和纸件类2(d)是在不同的分拣区域,但仍可连续 集存而在中间不发生第1位不同的纸件类2混杂的情况,纸件类2 (c)和纸件类2(a)也同样是在不同的分拣区域,但仍可连续集存。

因此,图15示出的纸件类2的集存状态,与图8所示的按第 1位数字分别集存在各个分拣区域的状态相同,可以继续进行继 图9之后示出的分拣动作。

这里,当只设有一个备用的分拣区域SA时,只能适应从S0到 S9的分拣区域中只有一个发生装满超出时的情况。因此,在图16 中示出了适应于多个分拣区域中发生装满超出情况的一个例子。在 图16中,与图14相同,邻接于分拣区域S0设置了一个备用分拣 区域SA,将备用分拣区域SB设置在分拣区域S2和S3之间,将 备用分拣区域SC设置在分拣区域S5和S6之间。假定从分拣区 域SA到S2为第一区组B1、从分拣区域SB到S5为第二区组B2、 而分拣区域SC以后为第三区组B3,在第一区组B1中,从S0到S2 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发生纸件类2装满超出时,进行与图14和图 15中说明的同样的动作,即可防止发生纸件类2装满超出的情况。 同样,在第二区组B2、第三区组B3中,也可以防止从S3到S5的 任何一个分拣区域,或从S6到S9的任何一个分拣区域发生纸件类 2装满超出的情况。如上所述,通过将集存装置11的全部分拣区 域分为多个区组,并在各个区组内设置备用分拣区域,即使各区 组内的分拣区域之一装满超出,纸件类2也不会被排除,而能继续 分拣处理。

这里,第一区组B1、第二区组B2、第三区组B3在每3个或4 个分拣区域内设置备用的分拣区域,但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在 预先断定容易发生装满超出的分拣区域或难以发生装满超出的分 拣区域的场合,也可在每2个或5个分拣区域内设置备用的分拣 区域。这种方例如应用于邮件的分拣作业时,在根据过去的实际经 验能够按照分拣邮件的地区推断出邮件多的特定地址的情况下能 够适用。

在以上说明的步骤中,因发生装满超出的情况时,是将纸件类 2集存在邻接的分拣区域内,所以纸件类2的顺序改变了。另一方 面,由于在图9到图12示出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的处理中必须 按顺序集存,所以上述方法不能适用。

由进行第1位分拣时读取的全部纸件类2的地址码15预测发 生装满超出的分拣区域并预先划分多个分拣区域,对于防止在第 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的处理中发生装满超出是有效的。以下,用流程 图说明本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动作。

从图17到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纸件类分拣装置的动作的流 程图。图17示出了分拣的第一阶段的动作,图18和图19分别示 出了分拣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动作。

首先,在图17中,说明分拣的第一阶段的动作。开始时,从分 拣信息输入装置71取得表示待处理的纸件类2上附加的地址码 15与投递路线的对应关系的投递分拣信息(步骤100)。同时,输 入待处理的纸件类2是属于哪个区域的纸件类2的信息。由于第一 阶段的分拣动作从第1位开始,所以设定位数为N=1(步骤101)。 接着,从第二存储部分64取得分拣第1位时的分拣区域的初始设 定(步骤102),设定分配装置13(步骤104)。该初始设定的例子示 于表1的202项,该例与图16所说明的相同,设有备用分拣区 域SA、SB、SC。这里,将备用分拣区域SA、SB、SC设在哪个位置适 当,视待处理的纸件类2的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从过去 的实际经验预测到分拣区域S3和S4都是经常发生装满超出时, 则可将分拣区域SB设在分拣区域S4和S5之间。

        表1第二存储部分的内容示例

接着将纸件类2装入供给装置1(步骤105),驱动分离装置4 将纸件类2按单件分离并送到输送装置7(步骤106),利用厚度 测定装置18测定纸件类2的厚度(步骤107)。将测定的纸件类2 的厚度存储在第一存储部分62(步骤108)。然后,用地址码读取装 置9读取地址码15(步骤109),将地址码与厚度对应分配并存储 在第一存储部分62(步骤110)。此时的第一存储部分62的内容 的一个例子示于表2。通信编号(204项)是对每一纸件临时赋予的 顺序编号。这样,在第一存储部分62内对每一纸件类2都对应存 储了地址码15(205项)和厚度(206项)。

  表2第一存储部分的内容

 通信编号  地址码  厚度 000 001 002 003 004 · · 993 999 COD981 COD454 COD214 COD648 COD020 · · COD234 COD522  2  1  1  3  1 · ·   1  5  ↑             ↑                 ↑     204            205                208

接着使对应于地址码的第1位数字的分配装置13动作,分配 并投入相对应的分拣区域(步骤111)。这时,如相对应的分拣区域 装满而不能集存,则用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异常信号(步骤112)。 若尚未装满,则重复从步骤106到步骤111的动作,继续进行分拣 动作。但是,相对应的分拣区域处于装满状态而应分拣的纸件类2 还有剩余时(步骤113),应先变更第二存储部分64中的第1位的 分拣区域设定(步骤114)。例如地位数字设定为﹁1﹂的分拣区域 S1发生装满超出时,如表1的203项的SA、S0、S1栏所示,解除 对分拣区域S1的设定并将设定向备用分拣区域SA挪一个位置。 将分配装置13的设定作同样变更后(步骤116),重复从步骤106 到步骤111的动作。表1的203项列出分拣区域S1和S8发生装 满时的例子。

如纸件类2全部分拣完毕,则将集存装置11内的全部纸件类 2不改变顺序地移送到供给装置1。以上,完成了按地址码的第1位 进行的第一阶段分拣动作。

以下,进行第二阶段的分拣即按地址码的第2位的分拣。按照 图18的步骤,开始时,利用在第一阶段分拣中取得的纸件类2的 全部地址码和厚度进行分拣区域设定。

在图18中,设定位数为N==2,而分拣区域的总数、即本实 施例的纸件类分拣装置备有的分拣区域的总数假定为13(步骤 1200)。从第一存储部分62读出纸件类2的全部地址码和厚度(步 骤120),然后合计地址码第2位相同的纸件类2的厚度(步骤 121),判断用一个分拣区域是否能够容纳(步骤122)。当已判明 分拣区域会装满超出时,将其按同一数字分配成多个连续的分拣区 域(步骤123)。此时的分拣区域设定的例子用表3说明。

    表3分拣第2位时的分拣区域设定示例

         组0          组1 …          组9  地址码  厚度  地址码  厚度 …  地址码  厚度     读取     数据 COD104 COD202 COD806 COD407 · · COD007 5 1 1 2 · ·  3 COD211 COD818 COD017 COD414 · · COD913 COD119 5 1 1 · · 3 4 … … … … · · … COD093 COD592 COD089 COD291 · · COD194 1 1 4 2 · · 1     厚度合计 ∑CODx0x  60  (<S) ∑CODx1x  85 (>S) …  ∑CODx9x  55 (<S)    分拣区域数                  1                  2 …                  1

在表3中,组0、组1、组2、…是将第一存储部分62内存储的 地址码和厚度按地址码的第2位相同的数字整理而得的。组1为第 2位全都是0的纸件类2,组2为第2位全都是1的纸件类2。接 着合计属于各个组的纸件类2的厚度。例如以X为任意数字而第2 位为0的纸件类2的合计厚度以∑CODX0X表示,并设一个分拣 区域可容纳的纸件类2的厚度为S。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假定S= 70mm。组0中的∑CODX0X如为60mm,则因∑CODX0X<S, 所以一个分拣区域能够容纳,但如组1的∑CODX1X为 85mm,则因∑CODX1X>S,所以可知一个分拣区域就容纳不下 了。

以下同样反复进行直到第2位为9为止,例如对地址码的第2 位的数字为1的纸件类2,分配2个以上的连续的分拣区域。判断 对全部分拣区域的分配是否完成(步骤124),如没有完成则按同样 方式设定下一个分拣区域(步骤125)。

接着再判断所设定的分拣区域的数目是否在分拣区域总数J 以内(步骤127),如为Yes则因全部纸件类2都可以集存得下, 将分拣区域的分配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64内,N=第2位的设定 结束(步骤127)。另一方面,在步骤127中,如所分配的分拣区域的 数目大于分拣区域总数J时,为容纳全部纸件类2所必需的分拣 区域就不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先选择必须分配多个分拣区域的地 址组(步骤128),排除一部分纸件类2以减少必需的分拣区域数 并重新设定分拣区域的分配。对这种情况的例子用表4和表5来说

                    表4分拣区域设定的示例

 组  0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厚度   向各分拣区域分拣的厚度(mm) 分拣区域数  地址码 厚度(mm)    No.1    No.2  No.3  ∑CODx0x  ∑CODx1x  ∑CODx2x  ∑C0Dx3x  ∑CODx4x  ∑CODx5x  ∑CODx8x  ∑CODx7x  ∑CODx8x  ∑CODx9x     80     85     45     150     20     120     15     100     40     55     60     70     45     70     20     70     15     70     40     55     15     70     50     30  10     1     2     1     3     1     2     1     2     1     1

                                           必需的分拣区域总数:15

表4是表示表3中从组0到组9所应集存的纸件类2的合计 厚度以及向各分拣区域分配的厚度的一个例子。各组的合计厚度如 在70mm以下,则一个分拣区域能够容纳,但例如象组1那样的 合计厚度超过了70mm的组,其超过部分的厚度就必须集存到第 2个分拣区域,象组3那样的合计厚度超过了140mm的组,就 必须一直集存到第3个分拣区域。根据步骤128,这里应选择组 1、3、5、7。在该表4示出的例子中,分拣全部纸件类2需要15个分 拣区域,但因分拣区域的总数为13个,所以多出2个分拣区域不 能进行分拣区域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13个分拣区域不能容纳的 分配给2个分拣区域的纸件类2被排除,而不得不在以后由动作 人员用手工动作将其插入分拣结束后的纸件类2中。这里,因被排 除的纸件类2的数量应尽可能少,所以顺序选择应集存的纸件类2 少的分拣区域并予以排除,这样做是有效果的。例如在表4示出的 例子中,如将对组1和组3的分拣区域分配数分别从2减少到 1、从3减少到2,则只要排除全部纸件类2中的厚度最多不过 25mm的部分就可以了。在各个组中,顺序选择厚的纸件类2并排 除,可进一步减少被排除的纸件类2的的数量。例如厚度为0. 3mm的信件,则与25mm厚度相当于的件数达80件以上,而如 厚度为5mm的厚的书信,则只不过是5件。所以利用排序装置63 将各地址组的书信按厚度重新排列,存储在第三存储部分65内 (步骤129)。此时第三存储部分65的内容的一个例子示于表5。

表5分拣第2位时的分拣区域设定示例(第三存储部分的内容)

         组1          组3          组7  地址码  厚度  地址码  厚度  地址码  厚度     读取     数据 COD114 COD017 COD417 COD913 5 5 4 4 COD231 COD836 COD037 COD434 · · COD933 COD139 8 6 5 5 · · 1 1 COD073 COD592 COD099 COD291 · · COD194 1 1 4 2 · · 1 · COD210 COD816 · 1 1     厚度合计 ∑CODx1x 85 ∑CODx3x 150 ∑CODx7x 100 分拣区域数                 2                 3                 2

表中示出组1、3、7的例子。其中,由于组1被排除的厚度仅为 15mm,所以从表5可以看出,由厚的一方起可排除4件纸件类2, 而在组3中由厚的一方起排除2件纸件类2即可。按照以上作法, 可以求得能够减少每组中分拣区域数的纸件类2的件数(步骤 130)。如此求得的纸件类2的件数存储在第四存储部分66内(步骤 131),在读取地址码时,不进行分拣而排除。此时第四存储部分66 的内容的一个例子示于表6,存储着应排除的纸件类2的地址码。

表6第四存储部分的内容示例

    地址码     COD114     COD017     C0D417     COD913     C0D231     COD836

如按以上所述考虑纸件类2的厚度,预先按厚度顺序选择纸 件类2并予以排除,可将使分拣区域数减少到分拣区域总数J以 下时所排除的纸件类2的件数限制在最低限度,从而可减少用于 工动作的插入作业。

由于确定了被排除的纸件类2的地址码之后使分拣区域数 减少到分拣区域总数J以下,所以将其分拣区域的分配存储在第 二存储部分64内(步骤127)。反复进行该动作直到地址码的第3 位(步骤132)(步骤133),求得分拣的第三阶段的分拣区域的设定 为止,结束设定(步骤134)。在分拣的第三阶段中因表6列出的第 四存储部分66内所存地址码的纸件类2已在第二阶段被排除,所 以可进行除这些纸件类2以外的其余纸件类2的分拣区域的分配。

将按如上方式求得的分拣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分拣区域的分 配存储在第二存储部分64内的例子示于表7。表7的第2位分拣时 (分拣的第二阶段)的例子是与从表4到表7示出的例子对应的, 组1(x1x)分配1个分拣区域,组3(x3x)分配2个分拣区域,表6

所示地址码的纸件类2是被排除了的。

              表7第二存储部分的内容示例

分拣区域 SA  S0  S1  S2 SB S3  S4 S5 SC  S6 S7  S8  S9 第2位分拣时 x9x  x8x  x7x  x7x x6x x5x  x5x x4x x3x  x3x x2x  x1x  x0x 第3位分拣时 0xx  1xx  1xx  2xx 3xx 4xx  5xx 6xx 7xx  7xx 8xx  8xx  9xx

第2位及第3位分拣时的分拣区域设定按如上方式完成后, 开始第二阶段的分拣动作x在图19中,先设定地址码的第2位 (步骤140),从第二存储部分64读取第二阶段的分拣区域的分配 (步骤141),与此同时设定分配装置13(步骤142)。分离纸件类2 (步骤143),并读取地址码(步骤144)。在这里与第四存储部分66 内存储的地址码进行比较(步骤145),若与第四存储部分66内存 储的地址码一致,则因其是应排除的纸件类2而集存在排除箱内 (步骤146)。否则,分配并投入对应的分拣区域内(步骤147)。判断 分拣是否完成(步骤148),如尚未完成则反复进行从步骤143到 步骤148的动作。如纸件类2全部分拣完毕,则将集存装置11内 的全部纸件类2不改变顺序地移送到供给装置1(步骤149)。判断 是否已完成到第三阶段(第3位)的分拣(步骤150),如尚未完成, 则设定3为第三阶段分拣的位数(步骤151),如已完成,则从第二 存储部分64读取表7所示的第3位的分拣区域设定(步骤141), 反复进行从步骤142到步骤149的动作。如第三阶段的分拣(第3 位)完毕,则全部纸件类2的分拣动作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将要处理的纸件类2的厚度全部进行了测定, 但是在要处理的纸件类2例如只是象明信片那样预先知道纸件类 2厚度的情况下,也可以省去厚度的测定而采用事先设定的厚度 信息。

或者,即使纸件类2的厚度混杂,也可采用例如平均厚度,省去 厚度测定装置18。这时,第一存储部分只存储地址码。当分拣区域 的设定如表3所示时,作为厚度可以是全都相等的平均厚度。在表 5或图18中从步骤129到步骤131中,因假定厚度全部相等,所 以不能预先确定排除的纸件类2的地址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 向表4中各相应的分拣区域分拣的厚度小的开始减少分拣区域 的分配数,在各个分拣区域装满后,其后的纸件类2即可排除。

另外,明信片和大多数书信长度不同,书信比较长。因此,在输 送装置7的中间任何位置测定纸件类的长度,可大致上确定正在 处理的纸件类2是明信片、还是书信。如与明信片相比,书信较 厚,所以若根据长度采用若干厚度,则与一律采用平均厚度相比, 可以更精确地预测装满超出的情况。为进行这种长度测定,例如可 使用光学传感器,测定被输送的纸件类2遮挡该光学传感器光线 的时间,并可根据输送装置7输送纸件类2的速度和遮光时间测 定出该纸件类2的长度。如断定纸件类2是明信片时,假定其厚 度为0.3mm,如断定为书信时,假定为2mm,则采用这2种厚度 即可进行与本实施例中用厚度测定装置18测定厚度后的同样的处 理。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则能采用13到15口的小型分拣 机,按地址码所示的顺序对用地址码表示的纸件类例如邮件进行 重新排列。作为一个例子,地址码表示邮件的投递目的地,如使其排 列与邮件的投递路线对应,则可将供给的邮件按投递路线重新排 列。

由于还设有备用的分拣区域,当分拣区域装满时可以变更分拣 区域的分配,所以纸件类可临时集中并分拣到任何一个分拣区域 内,很少发生装满而不能集存的情况,可进行有效的纸件类的重新 排列。

另外,采用在第1次分拣时读取的纸件类的地址码和厚度预测 纸件类的装满情况,当预测出在第2次以后的分拣时纸件类在一 个分拣区域内容纳不下时,可分配若干个连续的分拣区域,防止 装满超出。

因分配后的分拣区域数超过了纸件类分拣装置所备有的分拣 区域总数而排除纸件类时,按厚度顺序预先确定排除的纸件类,可 减少排除的纸件类的件数,因而能提高分拣作业的效率。

以上,如果采用本发明,由于集存部分配置在供给装置的上 部,所以当将在集存部分集存的纸件类再次供给到供给装置时,有 可能使纸件类从集存部分移送到供给装置。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投递 路线编组作业的效率,同时达到使装置小型化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备用的分拣区域分散设置在分拣区域内而区组 化,发生装满超出情况时,变更地址与分拣区域的对应关系第1 次分拣时,例如第5个分拣区域装满,则将第2个分拣区域向第1 个(即前面的备用区域)、第3个向第2个、第4个向第3个、第5个 的超出部分向第4个这样顺次移动),利用第1次分拣时取得的地 址确定第2次分拣时的设定,从而可以汇总取出。因路线编组的大 趋势(顺序)不改变,所以不存在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路线编组采用基数分拣方式。

书信的厚度在第1次分拣时取得信息,节省了无效时间。这种 信息在第1次分拣时可以用于如上所述的装满超出时的对策。排除 厚的书信,可以减少排除的件数。此外本发明中在退回到同一分拣 架/分拣箱或测定长度以推断厚度等方面下了工夫。

因此,如果采用本发明,则能够按地址码所示的顺序对用地址 码表示的纸件类例如邮件进行重新排列,可提高其投递路线编组 作业的效率。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