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以及具备驱动装置的车轮

申请号 CN201710432142.9 申请日 2017-06-09 公开(公告)号 CN107499112A 公开(公告)日 2017-12-22
申请人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发明人 莲田康彦; 二村启太; 有马雅规;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驱动装置以及具备驱动装置的 车轮 ,其中,驱动装置包括 输出轴 、驱动 马 达以及减速器。驱动马达包括环状的 定子 、和配置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的环状的 转子 。减速器配置于驱动马达的径向内侧,减速转子的转速并将该转子的旋转驱动 力 传递至输出轴。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轴
达,该马达包括环状的定子以及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环状的转子;以及
减速器,其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内侧,对所述转子的转速进行减速并将该转子的旋转驱动传递至所述输出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器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
太阳齿轮,其能够一体旋转地与所述转子连结;
齿圈,其无法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太阳齿轮的周围;
行星齿轮,其以与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齿圈双方啮合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齿圈之间;以及
行星架,其能够一体旋转地与所述输出轴连结,将所述行星齿轮保持为能够绕其轴线自转并且能够绕所述太阳齿轮的轴线公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筒状的齿圈支承部件,其将所述齿圈支承为无法旋转;和
外壳,其对所述输出轴以及所述马达进行收纳,
在所述驱动装置中,
所述齿圈支承部件安装于所述外壳,以在所述齿圈支承部件的径向外侧划分出收纳配置所述马达的第一室,并且在所述齿圈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划分出收纳配置所述输出轴以及所述减速器的第二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配置于所述输出轴与所述齿圈支承部件之间的轴承,在所述驱动装置中,
所述齿圈支承部件包括在其与所述输出轴之间支承所述轴承的轴承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圈支承部件包括载荷承受部,所述载荷承受部用于经由所述轴承承受施加于所述输出轴的沿轴向的载荷。
6.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
轮胎;和
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轮毂内,并将所述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该轮毂。

说明书全文

驱动装置以及具备驱动装置的车轮

[0001]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6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18357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以及具备该驱动装置的车轮。

背景技术

[0003] 众所周知有利用减速器使达的转速减速,并将该马达的旋转驱动传递至旋转轴的驱动装置。在日本特开2016-97761号公报中,作为这种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公开了具备输入轴(输出轴)、马达部(马达)以及减速器的轮内马达驱动装置。减速器使马达部的旋转减速并将该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输出至输入轴。在该轮内马达驱动装置中,马达部以及减速器被配置为沿输入轴的轴向排列成一列。
[0004] 在日本特开2016-97761号公报的驱动装置中,构成为马达以及减速器被配置为沿输出轴的轴向排列成一列。因此,轴向宽度增大,从而无法有效地实现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以及具备该驱动装置的车轮。
[0006]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输出轴;马达,其包括环状的定子以及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环状的转子;以及减速器,其配置于上述马达的径向内侧,使上述转子的转速减速并将该转子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输出轴。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示意地表示车辆的驱动系统的俯视图。
[0008]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0009]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所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并且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1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车辆1的驱动系统的俯视图。参照图1,车辆1为四轮驱动式车辆,其具备四个车轮,包括一对前轮2FR、2FL和一对后轮3RR、3RL。一对前轮2FR、2FL包括右前轮2FR和左前轮2FL。一对后轮3RR、3RL包括右后轮3RR和左后轮3RL。右前轮2FR、左前轮2FL、右后轮3RR以及左后轮3RL均包括轮毂4和轮胎5。
[0012] 右前轮2FR由包括右前轮驱动马达6FR(马达)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驱动而旋转。左前轮2FL由包括左前轮驱动马达8FL(马达)的左前轮驱动装置9FL驱动而旋转。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为组装于右前轮2FR的轮毂4内的轮内型三相交流电动马达。左前轮驱动马达8FL为组装于左前轮2FL的轮毂内的轮内型三相交流电动马达。
[0013] 右后轮3RR由包括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的右后轮驱动装置11RR驱动而旋转。左后轮3RL由包括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的左后轮驱动装置13RL驱动而旋转。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为组装于右后轮3RR的轮毂4内的轮内型三相交流电动马达。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为组装于左后轮3RL的轮毂4内的轮内型三相交流电动马达。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后轮3RR以及左后轮3RL具有采用由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以及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直接驱动而旋转的所谓直接驱动器方式的结构。
[0014] 车辆1还包括用于使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转向的转向机构14。转向机构14包括方向盘15、转向轴16、第一小齿轮轴17、齿条轴18以及两个转向横拉杆19。转向轴16与方向盘15的转向操纵对应地旋转。第一小齿轮轴17能够一体旋转地与转向轴16连结。在第一小齿轮轴17形成有第一小齿轮齿17a。该第一小齿轮齿17a与形成于齿条轴18的第一齿条齿18a啮合。转向横拉杆19与齿条轴18的轴向两端部连结。前述一对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经由转向横拉杆19以及转向节臂(未图示)与齿条轴18连结。
[0015] 若对方向盘15进行转向操纵,则第一小齿轮轴17与转向轴16一起旋转,该第一小齿轮轴17的旋转被转换成齿条轴18的往复运动。由此,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的转向变化,从而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转向。车辆1还包括用于向转向机构14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20。转向操纵辅助机构20包括第二小齿轮轴21、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以及转向操纵辅助用减速器23。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驱动该第二小齿轮轴21旋转。转向操纵辅助用减速器23使该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的转速减速,并将该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二小齿轮轴21。在第二小齿轮轴21形成有第二小齿轮齿21a。该第二小齿轮齿21a与形成于齿条轴18的第二齿条齿18b啮合。
[0016] 若驱动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则该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的转速由转向操纵辅助用减速器23减速,该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二小齿轮轴21。由此,第二小齿轮轴21旋转,该第二小齿轮轴21的旋转被转换成齿条轴18的往复运动。这样一来,利用转向操纵辅助机构20向转向机构14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
[0017] 车辆1还包括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24、逆变器模25以及电池26。ECU24例如由具备CPU以及存储器(ROM、RAM、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ECU24经由逆变器模块25对右前轮驱动马达6FR、左前轮驱动马达8FL、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以及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进行驱动控制。
[0018] 逆变器模块25包括用于使右前轮驱动马达6FR、左前轮驱动马达8FL、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以及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的多个三相逆变器电路。逆变器模块25借助从电池26供给的电力使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以及左前轮驱动马达8FL进行驱动。由此,驱动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以及左前轮驱动马达8FL旋转,从而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分别旋转。另外,逆变器模块25借助从电池26供给的电力使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以及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进行驱动。由此,驱动右后轮驱动马达10RR以及左后轮驱动马达12RL旋转,从而右后轮3RR以及左后轮3RL分别旋转。另外,逆变器模块25借助从电池26供给的电力使转向操纵辅助马达22进行驱动。由此,向转向机构14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
[0019] 接下来,参照图2对组装于右前轮2FR的轮毂4内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剖视图。右前轮2FR以及左前轮2FL的各结构几乎相同,因此,以下,举右前轮2FR侧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左前轮2FL侧的结构省略说明。
[0020] 参照图2,右前轮驱动装置7FR包括输出轴31、前述右前轮驱动马达6FR、减速器32以及外壳33。输出轴31与前述轮毂4连结。减速器32使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转速减速并将该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31。外壳33收纳输出轴31、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以及减速器32等。
[0021] 以下,将输出轴31的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在该轴向上,将车辆1的内侧的方向简称为“轴向车内侧”。将车辆1的外侧的方向称为“轴向车外侧”。另外,将输出轴31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另外,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线L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L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外侧”。
[0022] 外壳33例如由包含的金属材料形成。外壳33包括平板圆环状的环状部34、圆筒状的筒部35以及平板圆环状的封闭部件36。环状部34将输出轴31作为中心。筒部35从环状部34的周缘朝向轴向车内侧突出,并在与该环状部34相反的一侧开口。封闭部件36封闭筒部35的开口。外壳33的封闭部件36利用螺栓37螺栓固定于筒部35。利用外壳33的环状部34、筒部35以及封闭部件36划分收纳输出轴31、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以及减速器32等的内部空间38。
[0023] 在外壳33的环状部34形成有第一凹部34a和第二凹部34b。第一凹部34a从轴向车内侧的表面朝向轴向车外侧凹陷。第二凹部34b从第一凹部34a的底部朝向轴向车外侧凹陷。该第二凹部34b具有比第一凹部34a的径向宽度(开口宽度)小的径向宽度(开口宽度)。在第二凹部34b的底部中央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该第二凹部34b的贯通孔34c。
[0024] 输出轴31具有位于轴向车外侧的一个端部31a、和位于轴向车内侧的另一个端部31b。输出轴31的一个端部31a穿过外壳33的环状部34(第二凹部34b的贯通孔34c)而位于外壳33外。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b位于外壳33的内部空间38内。输出轴31由设置于外壳33内的毂轴承39支承为相对于外壳33自由旋转。将在后面对毂轴承39的具体结构进行详述。
[00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为内转子型马达。右前轮驱动马达6FR包括圆环状的定子41、圆环状的转子42以及圆柱状的马达轴43。定子41固定于外壳33的筒部35的内周面。圆环状的转子42配置于该定子41的径向内侧。马达轴43配置于转子42的径向内侧,并与该转子42连结。定子41利用螺栓44螺栓固定于外壳33的筒部35的内周面。定子41具有包括与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U相卷线、V相卷线以及W相卷线的定子卷线。
[0026] 马达轴43配置于与输出轴31相同的轴上。马达轴43具有位于轴向车外侧的一个端部43a、和位于轴向车内侧的另一个端部43b。马达轴43的一个端部43a以自由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45与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b连结。马达轴43的另一个端部43b穿过外壳33的封闭部件36而被拉出至外壳33外,并经由安装于封闭部件36的内壁面的轴承46被支承为相对于该封闭部件36自由旋转。由此,马达轴43不仅被支承为相对于外壳33自由旋转,而且能够相对于输出轴31相对旋转。
[0027]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42经由连结部件47与马达轴43连结。更具体而言,连结部件47包括平板圆环状的环状部48、筒部49、凸缘部50以及突起部51。筒部49从环状部48的周缘朝向轴向车外侧以圆筒状突出。凸缘部50从筒部49的轴向车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突出。突起部51从环状部48的内周缘向轴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向车外侧)延伸。
[0028] 突起部51经由键52与马达轴43连接,从而连结部件47与该马达轴43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而且,转子42由连结部件47的筒部49以及凸缘部50支承。即,连结部件47的筒部49以及凸缘部50构成支承转子42的支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42利用螺栓53螺栓固定于凸缘部50。由此,防止转子42从转子42的连结部件47脱落。这样一来,转子42以及马达轴43能够一体旋转地经由连结部件47连结。
[0029] 在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中,若驱动转子42旋转,则该转子4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连结部件47被传递至马达轴43。由此,驱动马达轴43旋转。而且,若驱动马达轴43旋转,则该马达轴43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减速器32。减速器32配置于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靠径向内侧。减速器32使马达轴43的转速减速并将该马达轴4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器32包括具有太阳齿轮60、圆环状的齿圈61、行星齿轮62以及行星架63的行星齿轮机构64。太阳齿轮60能够与马达轴43一体旋转地连结于马达轴43的一个端部43a。齿圈
61无法旋转地配置于太阳齿轮60的周围。行星齿轮62以与太阳齿轮60和齿圈61双方啮合的方式配置于太阳齿轮60与齿圈61之间。行星架63与输出轴31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并且不仅将行星齿轮62保持为能够绕其轴线自转,而且将该行星齿轮62保持为能够绕太阳齿轮60的轴线公转。
[00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齿轮60在马达轴43的一个端部43a一体地形成。太阳齿轮60构成为经由该马达轴43以及连结部件47能够一体旋转地与转子42连结。行星架63在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连结部件47与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b之间,包括从输出轴31向轴向车外侧隔开间隔配置的平板圆环状的行星架环状部65。行星架环状部65与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b由螺栓66螺栓固定,从而行星架63被固定于输出轴31。行星齿轮62包括行星齿轮轴67和齿轮部69。行星齿轮轴67被支承于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b与行星架环状部65之间。齿轮部69经由轴承68被行星齿轮轴67支承为自由旋转。
[0031] 右前轮驱动装置7FR还包括将齿圈61支承为无法旋转的大致圆筒状的齿圈支承部件71。齿圈61经由该齿圈支承部件71固定于外壳33。齿圈支承部件71优选由比外壳33强度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铬钼)形成。
[0032] 齿圈支承部件71包括第一筒部72、圆筒状的第二筒部73以及圆环状的基部74。第一筒部72位于轴向车外侧,并且插通于外壳33中的环状部34的第二凹部34b。第二筒部73位于轴向车内侧,并且在行星齿轮62与转子42(连结部件47的筒部49)之间的区域沿轴向延伸。基部74位于第一筒部72以及第二筒部73之间并与第一筒部72以及第二筒部73连接。
[0033] 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以与外壳33中的环状部34的第二凹部34b的侧壁以及底壁接触的方式插通于该第二凹部34b。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具有与齿圈支承部件71的基部74的内周面形成为同一平面的内周面。前述毂轴承39配置于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以及基部74的径向内侧。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以及基部74依靠它们的内周面构成支承前述毂轴承39的轴承支承部75。以下,对输出轴31、毂轴承39以及齿圈支承部件71的轴承支承部75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毂轴承39包括多列角接触球轴承,并具有内圈76、外圈77以及多个滚动体78A、78B。滚动体78A、78B设于内圈76以及外圈7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滚动体78A、78B包括多个第一滚动体78A和多个第二滚动体78B。第一滚动体78A配置于轴向车内侧,并沿毂轴承39的内圈76的周向排列。第二滚动体78B配置于轴向车外侧,并沿毂轴承39的内圈76的周向排列。
[0035] 毂轴承39的内圈76能够与输出轴31一体旋转地嵌合于该输出轴31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31具有与毂轴承39的内圈76的轴向车内侧的端部抵接并沿轴向支承该毂轴承39的内圈76的承受部31c。该输出轴31的承受部31c也是规定毂轴承39的内圈76的配置位置定位部。
[0036] 毂轴承39的外圈77由齿圈支承部件71的轴承支承部75支承为无法旋转,并经由多个滚动体78A、78B将内圈76支承为自由旋转。即,齿圈支承部件71的轴承支承部75经由毂轴承39将输出轴31支承为自由旋转。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二筒部73在轴向车内侧的端部具有与行星齿轮62对置的内周部73a,并在该内周部73a支承齿圈61。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61一体地形成于第二筒部73的内周部73a。即,第二筒部73的内周部73a构成支承齿圈61的齿圈支承部79。
[0037] 齿圈支承部件71的基部74包括外侧环状突起80和内侧环状突起81。外侧环状突起80从基部74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以圆环状突出。内侧环状突起81从基部74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以圆环状突出。基部74的外侧环状突起80形成为与外壳33的第一凹部34a嵌合,并与该第一凹部34a的侧壁以及底壁抵接。外侧环状突起80利用螺栓82螺栓固定于第一凹部
34a的底部。更具体而言,在外侧环状突起80选择性地形成有第一螺栓插通孔83。而且,在外壳33中的第一凹部34a的底部且与第一螺栓插通孔83对准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螺栓插通孔
84。螺栓82从外侧环状突起80侧朝向外壳33的环状部34侧插通于第一螺栓插通孔83以及第二螺栓插通孔84。这样一来,齿圈支承部件71被固定于外壳33。
[0038] 基部74的内侧环状突起81形成为以沿轴向与毂轴承39的轴向车内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突出。齿圈支承部件71的内侧环状突起81至少沿轴向与毂轴承39的外圈77抵接。内侧环状突起81构成用于经由毂轴承39承受施加于输出轴31的沿轴向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85。
[0039] 这样,齿圈支承部件71除了具备将齿圈61固定于外壳33的功能之外,还具备支承毂轴承39的功能、和经由毂轴承39承受施加于输出轴31的沿轴向的载荷的功能。另外,齿圈支承部件71夹设于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径向内侧且减速器32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在该齿圈支承部件71的径向外侧划分出收纳配置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第一收纳室90,在该齿圈支承部件71的径向内侧划分出收纳配置输出轴31以及减速器32的第二收纳室91。更具体而言,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的内壁面所围起的区域划分出第二收纳室91。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的外壁面以及外壳33的筒部35的内壁面所夹的区域划分出第一收纳室90。
[0040] 在这样划分出第一收纳室90以及第二收纳室91的结构中,在组装右前轮驱动装置7FR时,可以经由如下步骤。即,首先,向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二收纳室91内组装输出轴31、毂轴承39以及行星齿轮62等,从而构成这些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组装单元(子组件)。然后,在将该组装单元(子组件)安装于外壳33之后,向在该外壳33与齿圈支承部件71之间划分出的第一收纳室90内组装右前轮驱动马达6FR。这样,在外壳33内划分第一收纳室90以及第二收纳室91的结构中,收纳配置于外壳33内的每个构成零件的组装都变得容易。
[0041] 再次参照图2,在外壳33的外侧且在输出轴31的一个端部31a,能够与该输出轴31一体旋转地安装有与轮毂4连结的轮毂连结部件95。轮毂连结部件95包括圆筒状的突起部97、和平板圆环状的凸缘部98。突起部97经由键96与输出轴31的另一个端部31a连结。凸缘部98从突起部97的轴向车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配置。
[0042] 在凸缘部98设有螺栓插通孔100,用于将轮毂连结部件95安装于轮毂4的螺栓99插通于螺栓插通孔100。在轮毂连结部件95与外壳33的环状部34之间设有密封部件101。而且,在输出轴31的一个端部31a螺旋配合有螺母102,从而防止轮毂连结部件95从输出轴31脱落。
[0043] 另外,在外壳33的外侧且在马达轴43的另一个端部43b,安装有用于检测该马达轴43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传感器10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分解器)。若在轮毂连结部件95与轮毂4连结的状态下驱动输出轴31旋转,则该输出轴31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轮毂连结部件95,从而该轮毂连结部件95旋转。然后,若驱动轮毂连结部件95旋转,则该轮毂连结部件
95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轮毂4,从而该轮毂4旋转。这样一来,右前轮2FR旋转。
[0044]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在右前轮驱动马达6FR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减速器32,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轴向宽度。因此,能够提供能有效地实现小型化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在外壳33的内部空间38划分出第一收纳室90和第二收纳室91。在第一收纳室90收纳配置有右前轮驱动马达6FR。在第二收纳室91收纳配置有输出轴31以及减速器32。由此,能够针对右前轮驱动马达6FR、输出轴31以及减速器32的每一个划分出收纳配置这些部件的区域。由此,右前轮驱动马达6FR、输出轴31以及减速器32相对于外壳33的组装变得容易。因此,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小型化,而且能够提高该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生产性。
[0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用于将齿圈61固定于外壳33的齿圈支承部件71包括在其与输出轴31之间支承毂轴承39的轴承支承部75(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以及基部74)。由此,也可以不使用用于在齿圈支承部件71与输出轴31之间支承毂轴承39的其他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因此,能够实现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进一步小型化。
[0046]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齿圈支承部件71包括用于经由毂轴承39承受施加于输出轴31的沿轴向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85(齿圈支承部件71的基部74的内侧环状突起81)。在该结构中,能够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的载荷承受部85承受施加于输出轴31的沿轴向的载荷。根据齿圈支承部件71具有载荷承受部85的结构,与将载荷承受部85形成为相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缩小该载荷承受部85的沿轴向的厚度。并且,由于能够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的一部分形成载荷承受部85,所以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因此,从这种观点来看也能够实现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进一步小型化。
[0047]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的剖视图。在图3中,对于与在前述图1以及图2中已叙述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前述毂轴承39的内圈76包括支承多个第一滚动体78A的第一部分76A、和支承多个第二滚动体78B的第二部分76B。内圈76的第一部分76A与输出轴31形成为一体。内圈76的第二部分76B与轮毂连结部件95的突起部97形成为一体。而且,前述毂轴承39的外圈77与前述齿圈支承部件71的第一筒部72以及基部74形成为一体。
[0048] 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已叙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能够利用输出轴31的一部分以及轮毂连结部件95的突起部97的一部分形成毂轴承39的内圈76,并能够利用齿圈支承部件71的一部分形成毂轴承39的外圈7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右前轮驱动装置7FR中,与将毂轴承39的内圈76以及外圈77设为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由此,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004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以此外的其他方式实施。例如,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为内转子型马达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使右前轮驱动马达6FR为包括圆环状的定子41、和配置于定子41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的转子42的外转子型马达。在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将定子41固定于齿圈支承部件71(第二筒部73的外周面),并在定子41与外壳33的筒部35的内壁面之间配置转子42即可。
[0050] 另外,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向右后轮3RR以及左后轮3RL也可以组装与驱动装置7FR、9FL相同的结构的驱动装置。另外,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47的突起部51可以不经由键52而花键嵌合(Spline mating)于马达轴43,也可以不经由键52而锯齿嵌合(Serration mating)于马达轴43。另外,连结部件47的突起部51也可以不经由键52而螺栓固定于马达轴43。
[0051]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毂轴承39包括多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使毂轴承39包括多列圆锥滚子轴承。此外,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的范围内实施各种设计变更。
[0052]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在马达的靠径向内侧配置有减速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驱动装置的轴向宽度。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有效地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