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的驱动装置

申请号 CN200580012193.1 申请日 2005-04-05 公开(公告)号 CN1946588A 公开(公告)日 2007-04-11
申请人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发明人 R·许勒; M·贝雷斯; B·博斯曼斯; K·卡尔穆斯; C·舒恩; H·富斯;
摘要 一种 汽车 座椅尤其是电动汽车座椅的驱动装置(10),它具有至少一个 电机 (12)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电机(12)的输出端上的具有输出部(54)的传动级(14),传动级(14)设计成换向 齿轮 ,其中输出部(54)的转动方向被限定并且可以在输出部(54)的两个不同的转动方向之间选择,同时保持电机(12)具有一个唯一的永久转动方向。
权利要求

1.汽车座椅尤其是电动汽车座椅的调节器(80)的驱动装置 (10),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机(12)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电机(12)的输出端上 的具有输出部(54)的传动级(14),其特征在于,传动级(14)设计成 换向齿轮,其中输出部(54)的转动方向被限定并且可以在输出部 (54)的两个不同的转动方向之间选择,同时保持电机(12)具有一个 唯一的永久转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12) 是电子换向的无刷电机。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可以作为换向齿轮作用的传动级(14)包括用于传动级(14)的至少 两个不同部件的定装置。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传动级(14)至少设计成具有一个或多个太阳轮(32;32’)、至少 一组行星轮(34)或行星齿轮(34’)和一个或多个空心轮(36,36’, 56)或外环(44,46)的单级行星差速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太阳轮 (32)具有不同的外径或外周长和/或弹性和/或两个外环(44,46) 具有不同的内径和/或两个空心轮(36,56)具有不同的内周长或弹 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 个不同的外环(44,46)和/或空心轮(36,56)和/或太阳轮(32) 可切换地进行锁定。
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锁定操作 期间,具有不同的直径或弹性或内周长的两个相邻的齿轮元件中的一 个齿轮元件被锁定到壳体上而它们中的另一个齿轮元件被锁定到输 出部(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太阳轮(32) 刚性地连接到电机(12)的转子(22,24)上,一个外环(44)或一 个空心轮(36)连接到定子(16),和一个外环(46)或一个空心轮 (56)与输出部(5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用于摩擦型锁定的卷簧(60)或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正作用的 锁定的齿式棘爪(64)。
10.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驱动装置(10)被接通时,所述锁定被自动地和机械地释放。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 于:设置有用于切换的具有芯(62)的换向绕组(63),其与布置 成相互排斥的夹持磁铁(61)相互作用。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汽车座椅的驱动 装置。

这种驱动装置用于可电动调节的汽车座椅,通过调节各个部件 彼此的相对位置以使乘坐者获得最佳的就座位置。电刷换向电机电子换向电机都是公知的技术。利用传动级可以降低转速同时提高 传递的扭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上述类型的驱动装置,尤其是采用电子 换向电机的驱动装置。按照本发明,此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 特征的驱动装置实现。有利的实施例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输出部的转动方向可以用换向齿轮有选择地换向而无需改变电 机的转动方向。这大大简化了电机所需的电子设备。这种具有换向 齿轮的驱动装置优选用在汽车座椅的调节器中,例如用在汽车座椅 的靠背倾斜调节器中。这类调节器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汽车座椅。它 还可用于机动车的其它地方,如车窗升降器、车外反光镜或滑动天 窗。

采用换向齿轮还可以在两个不同的传动比之间进行选择。

电子换向的无刷电机可提供高效的机电效率,同时占用空间很 小并且噪音很低。利用相关联的电子设备可以使若干个电机在转速 或位置上彼此同步,而无需显著的额外费用。换向的方式提供了识 别阻断状态、确定最大容许阻断矩、监测温度的可能性,以及相 对于有刷电机获得电磁换能器的更高能量密度的可能性,这样可以 显著减小安装空间和重量。控制电子在电机中的整合提供了辨别阻 断情况、评估现有传感器及获得电气功能与被调节器之间协调的优 势,例如在电机性能参数的记录或编程上。

电子换向的电机通常在上述应用领域中改变转动方向,其中转 子的第二转动方向通过改变旋转磁场的转动方向来实现。与这种情 况不同,按照本发明只使用不能改变转动方向的电机。在两个转子 的情况下,例如一个内转子和一个外转子,例如从输出部看时内转 子总是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外转子总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不会用 电子的方式改变转子所属的转动方向。这种电机可以用各种方式设 计,因此尽管在电子部件上的费用极小,也同样产生了转动并且可 以实现电子换向的主要优点,如效率增加、噪音降低和阻断电流识 别,同时不需要承担在其它情况通常有的部件费用、安装空间和重 量。

利用两个具有不同转速和/或不同转动方向的转子能产生相对于 转速绝对值而言较小的相对运动,并且可以通过传动级得到进一步 的减小以增大输出端的扭矩。不同转速和/或不同转动方向的转子可 以在设计中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获得,优选通过确保转子之间具有不 同数目的极,这些极优选不同于定子极的数目,这样,转子转速也 可偏离于定子磁场的转速。

定子极数与转子极数的比例不为2∶3及3∶2时,容许转速 和/或转动方向存在不同,其结果,例如当使用两个转子时,可以产 生较小的相对运动,继而导致转速的减小而与此同时输出扭矩的增 加。

为确保电机低噪音或静音运行,同时具有低摩擦、低产热及低 能耗,定子优选用电子换向,而转子优选配备永久磁作为转子极。 此时在定子的圆周方向精确地每隔一个定子优选设有绕组,用以完 成相邻定子极的磁通回路。定子和转子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依径向 顺序或轴向顺序(盘式电枢)排布。为产生不同的转速,定子极数 与转子极数可以相差例如两个。特别地,利用由稀土族金属制成的 永久磁铁、即使在低电流时也产生相对大的扭矩的绕组类型以及不 同极数比率的组合,在任一情形下,都可以使得所需的安装空间得 以进一步减小。

为阻断经由输出端引入的扭矩,例如电机可以通过电机齿轮驱 动中间齿轮,而此中间齿轮可被刚性地或摩擦地阻断。

电机优选可以从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机中选择,例如是径向结构 的内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或双转子电机。结合一个从多种不同类 型传动级中选择出的传动级,其中也连接若干依次排布的传动级, 提供一种模化系统,其可以用很少的模组产生大量的驱动装置, 以满足不同需求。

把传动级设计成差速齿轮,其利用两种不同的转速和/或旋转方 向就能引起输出部绕轴的运动,因而能产生特别小的相对运动,使 输出部处有低的转速。此两种不同的转速和/或旋转方向可由电机输 入传动级或者也可以由传动级本身产生,同时通过定具有此转速 的一个部件,则可在另一个部件处输出。

传动级优选连接到优选具有电子换向的定子和至少一个带有永 久磁铁的转子的电机上,其中该转子绕轴线旋转并与定子相互磁作 用。这类电机产生的噪声很小,运转时没有什么摩擦。传动级可以 设计成带空心和/或实心轮的摩擦轮结构,或者设计为齿轮机构,然 而前者结构易于制造,而且空心轮也可以减低重量,同时还可以形 成转子的支承。

除了电机的机电效率以外,传动级的效率对驱动装置的整体效 率也十分重要,因此优选具有最少独立支承数目的、同轴的、完全 对称的齿轮式结构,特别是在摩擦轮式结构中,其不具额外的支承, 取而代之的是其自身的支承作用。

传动级可以设计为具有太阳轮、一组行星轮或齿轮以及空心轮 的单级行星差速齿轮,其中太阳轮与空心轮均与电机的转子旋转刚 性地连接,而支承行星轮或齿轮啮合的行星座作为输出部。

然而,传动级也可设计为具有与中心轴线同心布置的一个或多 个太阳轮、一组或多组内行星轮、一组或多组外行星轮及一个或多 个外环的多级(即至少两级)行星差速齿轮,其中太阳轮或外环沿 轴向相邻排布。两个太阳轮的不同外径或两个外环的不同内径(或 各自不同的弹性)使其转速稍有差别。

传动级也可设计为具有与中心轴线同心布置的一个或多个太阳 轮、一组优选的无级行星轮及一个或多个空心轮的单级行星差速齿 轮,其中太阳轮或空心轮沿轴向相邻排布。两个太阳轮的不同弹性 和不同外径或者两个空心轮的不同内径使其转速稍有差别。

所述的转速差别例如可以通过将具有不同直径的两个所述相邻 的齿轮元件中的一个安装于壳体,另一个连接至输出端而被引出。 在配有两个外环的构造中,连接于壳体的外环被连接到定子,而作 为驱动件的太阳轮则被转动刚性地连接到电机的转子。

一方面,为了施加预张力以咬合和对中传动级,另一方面,为 了补偿公差,空心轮或外环优选具有弹性金属圈和安置该金属圈的 弹性体床。安置带有金属圈的弹性体床并将它们轴向固定的支撑座 优选连接于构造成空心轴的输出部的钟状元件上。

为了进行换向,在一个容易制造的设计中优选设置了由换向绕 组限定的电磁体,该电磁体与两个在几何形状上耦合于二个相邻的、 相似的齿轮元件且彼此间相互排斥的永久磁铁相互作用,以便摩擦 地或刚性地锁定此齿轮元件。

可以从多种类型的传动级中优选传动级。与可以从多种类型的 电机中选择电机相结合,提供了一种用少量的模块产生大量的驱动 装置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模块系统。

下面将依据在附图中示出的、具有几种电机变型、传动级类型 以及各自的改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A是第一种电机变型,

图2B是第二种电机变型,

图2C是第三种电机变型,

图3A是摩擦轮式结构的第一类型传动级,

图3B是齿轮式结构的第一类型传动级,

图4是从图5中箭头IV的方向看去的第二类型传动级的部分示 意图,

图5是沿图4中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放大图,

图7是第三类型传动级示意图,

图8是沿图7中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可换向的传动级的前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传动级的侧视图,

图11是沿图9中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图9所示传动级的一种改型,

图13A是电机的锁定装置,用来在阻挡状态下阻挡在输出部引 入的扭矩,

图13B是在电机启动时图13A所示的锁定装置。

驱动装置10包括电机12和设在电机12的输出侧的传动级14。 电机12是电子换向电机,它具有定子16,其定子极18围绕轴线A 星形地排布。沿垂直于图2A至2C的图平面延伸的轴线A确定了以 下柱坐标中的方向数据。在总共十二个定子极18中每隔一个定子极 将缠绕一个绕组20,这些绕组20通过由在此没有详细示出的整合于 电机12中的直流供电电子装置周期性地和彼此以交错的时间间隔进 行供电,用以产生空间旋转磁场。

电机12具有三种不同的电机变型,即电机12是内转子电机时 配有径向安装于定子16内侧的内转子22(第一电机变型),电机12 是外转子电机时配有径向安装于定子16外侧的外转子24(第二电机 变型),或者电机12是双转子电机,简称双电机时配有内转子22 和外转子24(第三电机变型)。在全部的三种变型中,内转子22或 外转子24绕轴线A转动,同时沿面向定子16的圆周表面上载有永 久磁铁26,所述磁铁在圆周方向上的极性是交替设置的。本申请所 使用的全部永久磁铁26优选具有高导磁率,例如其材料中包含属于 稀土族的金属元素。在第一及第三电机变型中安装于内转子22而在 第二电机变型中安装于定子16上的内磁通环28和在第一电机变型 中安装于定子16而在第二及第三电机变型中安装于外转子24上的 外磁通环30完成了磁通回路。如果需要,两个磁通环28和30可以 同时作为永久磁铁26的载体。外转子24由于磁力作用在较大的半 径上(与内转子22相比)而提供了较大的扭矩。所有的三个电机变 型优选具有空心轴的结构设计,即围绕轴线A的区域是空的。

永磁体26的数目选择成使它们与定子极18的数目之比不等于 2∶3或3∶2,这样就让内转子22或外转子24的旋转偏离定子16 中磁场的旋转。在本例中,内转子22包括十个永久磁铁26,外转子 24包括十四个永久磁铁26。由于永久磁铁26数目的不同,在第三 种电机变型(双电机)中,本例中的内转子22与外转子24以不同 转速(5∶7)和相反的转动方向转动,如图中箭头所示。

除了具有径向结构以外,电机也可以具有轴向结构,即转子(圆 盘电枢)和定子沿轴向方向前后依次地布置。

传动级14用于降低电机12的转速而同时提高电机12输出的扭 矩。传动级14设计成差速齿轮第二类型传动级,下面将描述几种不 同类型的差速齿轮第二类型传动级。每一类型或是具有平的、齿形 的行星齿轮的齿轮式行星差速齿轮第二类型传动级,或是具有圆柱 形、平滑的行星轮的摩擦轮式行星差速齿轮第二类型传动级的优选 构造,这种行星轮正如太阳轮一样,可以是空心或实心的。优选采 用空心轴结构设计的传动级14,即绕中心轴线A的部分是空出的。

第一类型传动级是单级行星差速齿轮第二类型传动级,对其的 描述首先在其摩擦轮式结构中进行。传动级14与电机12的中心轴 线A排成一列。太阳轮32绕轴线A安装,三个行星轮34沿太阳轮 的圆周表面运转,这些行星轮依次被空心轮36包围。空心轮36提 供径向预张力,这样可以使行星轮34正常运转而无打滑现象发生。 环状行星座38通过轴向销承载行星轮34。

此第一类型传动级的优选组合是由第三种变型即双电机实现 的,但是它也可以通过其它电机变型包括电刷换向电机来实现。内 转子22刚性连接于太阳轮32,而外转子24刚性连接于空心轮36。 行星座38是作为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各直径的尺寸与转子22和 24的转速、扭矩及转动方向相匹配。太阳轮32、行星轮34及空心 轮36的轴向长度优选选择为足够大以使内转子22和外转子24通过 传动级14相对于定子16得到支承。

除了部件的表面特性不同以外,齿轮式结构与摩擦轮式结构是 一样的,因此利用相应部件的标号加撇为标识。太阳轮32’、行星 齿轮34’和空心轮36’均是带齿的,但是它们以同种方式与电机12 耦合,实施同样的相关运动,行星座38也被用作输出端。

第二类型传动级是多级行星差速齿轮,同样也在径向层叠的摩 擦轮式结构中进行描述,但是它也可以在齿轮式结构在描述。同样 地,可以使用实心和/或空心部件。太阳轮32同样绕轴线A布置, 且在太阳轮的圆周表面上安装了一组内行星轮34。第一外行星轮40 和第二外行星轮42依次轴向安装,并被插入每个开口,每个外行星 轮具有大约是内行星轮34的一半的轴向长度,其中第二外行星轮42 的直径稍小于第一外行星轮40的直径,这种差异很容易实现,比如, 一方面,利用公制尺寸的圆柱轮,或者,另一方面,利用英制尺寸 的圆柱轮。作为圆柱形状的替代,其它形状也可以用于轮本体。

第一外环44径向包覆于第一外行星轮40外侧,第二外环46径 向包覆于第二外行星轮42外侧,各外环均用作空心轮,对行星轮40、 42和34在全部接触点上同时朝着太阳轮32进行预张紧。这种针对 两排径向层叠的行星轮的预张紧确保了所有的行星轮相互抵接,同 时,可获得同心径向对称无滑动的布局,使得传动级14可以高效工 作。行星座及行星轮的内支承,不是必需的但也不是排斥的。太阳 轮32在其端面可设有径向外展凸缘,用以保持行星轮沿轴向方向保 持就位。在其它传动级类型中也可以这样做。

两个外环44和46原则上是以同一方式构造,因此后续仅对第 一外环44进行描述。第一外环44包括弹性制金属圈48,在其径 向内表面与第一外行星轮40接触,并且具有比被包覆的行星轮的几 何布局所需的直径还要小的内径以实施预张紧。在径向外表面及两 个轴向端面上,金属圈48安置于第一外环44的弹性体床50内。金 属圈48和由塑胶制成的弹性体床50共同确保施加十分均匀的压力。 此外,弹性体床50隔绝了运行噪音并减小了力矩影响。在此描述的 第一外环44的两件式设计也可以应用在第一类型传动级的空心轮36 或36’中。为了将第一外环44通过其金属圈48和弹性体床50在轴 向上固定,设置了支撑座52,该支撑座出于组装的原因设计为两件 式的结构并与弹性体床50径向结合于其外侧,两凸缘结合于其端面, 此特征也可应用于其它传动级类型中。

为了旋转对称,此旋转对称有助于避免运行噪音,金属圈48和 弹性体床50优选沿其圆周方向采用连续结构,但是它们也可以被开 槽或分割,尤其它们可以具有箭形槽,例如当它们准备以旋转固定 的方式连接于支撑座52时。为了散发传动级14中产生的热量,弹 性体床50优选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能,这种性能举例来说可以通过 在其内镶埋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热纤维获得,或者通过在其空心部分 及凹槽充满导热性材料获得。导热膏也可应用于金属圈48与弹性体 床50之间。

第一外行星轮40与第二外行星轮42的直径之间存在小差别, 以及这种差异导致的第一外环44与第二外环46之间的内径差异引 起了两个外环44和46以不同转速旋转。当传动级14连接于电机12 时,该转速上的小差异用于在传动级14中获得较大的减速(例如 200)。

第二类型传动级优选与第一或第二电机变型结合使用,但是它 3也可以与包括电刷换向电机在内的其它电机变型结合使用。第一外 环44,更准确地讲是它的支撑座52,例如可被安装于壳体,即定子 16上。太阳轮32作为驱动轮连接于内转子22(或者外转子24或者 行星座38)上,而第二外环46作为输出部54。这种情况下,输出 部,比如可以是空心轴,利用钟状的端件被安装于第二外环46,更 准确而言安装于支撑座52上。在本例中,第二外环46的转动方向 与太阳轮32的转动方向一致。第二类型传动级所选的结构使其无需 为太阳轮32提供单独的支承,同样地,也无需对内转子22(或者外 转子24)及第二外环46,即输出部54,提供单独的支承,但是它不 排除提供的可能性。然而,传动级14中对内转子22(或外转子24) 提供支承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没有摆动,这样内转子22(或外转子24) 可以静音运转。

在第二类型传动级的修改设计中,(较小的)第二外环46安装 于壳体,而(较大的)第一外环44作为输出部,这导致了太阳轮32 与第一外环44之间的反向旋转。通过利用例如两个棘爪系统或后续 将仔细描述的回路,将外环44和46可选择地安装于壳体上,这将 造成输出部的变化,可以使输出部的转动方向反向而太阳轮32的转 动方向保持不变。然后,电机12所需的电子系统的设计可以被大幅 简化,这也简化了电机12的制造。

第二类型传动级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数目的行星轮组得到进一步 修改。一般而言,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轴向依次排布的太阳轮、相 等数量的相应轴向排布的内行星轮、为达到同步化目的的可能的一 组中间行星轮、一组或多组轴向依次排布的外行星轮、以及相等数 量的相应轴向排布的外环。两个相邻齿轮部件之间转速的微小差异 可以通过所描述的方式来确定。还可以设想只使用直接滚动于下一 组外行星轮上的具有适当的大直径的太阳轮来取代一个太阳轮加一 组内行星轮,和/或只使用直接滚动于下一组内行星轮上的具有适当 的小直径的外环来取代一组外行星轮加一个外环。

第三类型传动级也是单级行星差速齿轮,其也在径向层叠的摩 擦轮式结构中描述,然而也可以在齿轮式结构在描述。传动级14与 电机12中心轴排成一列。太阳轮32绕轴线A安置而三个行星轮34 沿太阳轮的圆周表面运转。在其大约一半的轴向长度上,无级行星 轮34被环形的第一空心轮36所包覆,该空心轮具有低弹性,即具 有相当的刚性。在其轴向长度另一半上,行星轮34被第二空心轮56 所包覆,该空心轮具有较高的弹性且其内圆周长小于第一空心轮36。 这两个因素确定了第二空心轮56的轻微三形状,而非圆形,这是 由于其与行星轮34的接触所引起,这个三角形状在图中被稍微夸大 并且在运转状态中不断变化。这些弹性差异通过选择适当材料而获 得。

两个空心轮36和56为径向预张紧提供了高压力,由此确保了 行星轮34无滑动的良好运转,同时太阳轮32补偿了这些径向力。 在通过太阳轮32取代行星座进行驱动的情况下,空心轮的内圆周长 的比率对于200的传动比而言可不为200/199,而是可以选择得更大 的,因而对公差不太敏感的比率。附加地或者代替太阳轮32地,可 以与第一类型传动级类似地采用支承行星轮的行星座作为驱动,或 者可以配有安置行星轮的轴承保持架。在改良的实施例中,也可以 设置两个轴向依次安装的具有不同弹性的太阳轮,其与一个空心轮 组合或者采用具有不同弹性的连续式或分裂式太阳轮和空心轮的其 它组合。这些行星轮也可是分级的。

为了将第二空心轮56所产生的变形传递到输出部54的刚性轴 或者选择为在壳体上支承,第二空心轮56被安置在沿径向包覆在其 外侧上的弹性体床50例如橡胶圈内,而该弹性体床又径向地安装在 支撑座52内。弹性体床50也可视为具有金属圈的空心轮56的另外 一个组成元件。取代弹性体床50的部件可以是用于第二空心轮56 的弹性辐条或者是轴向或径向的功率引出头,必要时其中间插入具 有可变形壁的盆形件或者插入包括阻尼元件的孔盘。空心轮56的轻 微非均匀运动优选不要被补偿或仅被稍微地补偿。

此第三类型传动级优选与第一或第二电机变型结合使用,但是 也可以与包括电刷换向电机在内的其它电机变型结合使用。第一空 心轮36例如安装在壳体上,即与定子16相连接。作为驱动的太阳 轮32被连接于内转子22(或者外转子34),而第二空心轮56则作 为输出部54。在本例中,例如是空心轴结构的输出部利用钟状的末 端元件而安装于第二空心轮56,更准确而言安装于支撑座52上。各 直径必须是相同的数量级以便于通过选择直径使其它的传动比成为 可能。太阳轮32、行星轮34及空心轮36的轴向长度优选选择得足 够大,使得可以利用传动级14将内转子22和外转子24相对于定子 16进行支承。利用为第三类型传动级所选的结构,使得无需为太阳 轮32提供单独的支承,并且由此也无需为内转子22(或者外转子24) 以及第二空心轮56即输出部54提供单独的支承,但是,不排除这 种提供的可能性。

传动级14设计为换向齿轮,利用这种换向齿轮可以在电机12 的转动方向总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输出部54的转动方向在两个不 同输出转动方向之间进行换向,这在后面将针对第二类型传动级做 更详细的描述。正如用第二类型传动级进行解释的那样,一组内行 星轮34安置于太阳轮32上,而一组第一行星轮40又布置于行星轮 34的顶部并且在第一外环44的预张力下由此轴向偏移地保持就位, 一组第二行星轮42在第二外环46的预张力下保持就位。第二外环46 形成了输出部54的一部分。内行星轮34的轴向长度选择成使第三 外环58轴向安置于第一外环44旁并位于面向背离第二外环46的一 侧,而且在预张力下直接包围内行星轮34。第一外环44和第三外环 58的外径至少大致相同。

卷簧60在其中心位置处安装于壳体上并且除此以外它的部分卷 圈卷绕在第一外环44上而其余圈卷缠绕在第三外环58上。在卷簧60 的两自由端上各安装了作为夹持磁铁61的永久磁铁,并且两个夹持 磁铁61相互面对的磁极彼此排斥。例如通过使夹持磁铁61含有稀 土族的金属元素而使夹持磁铁61优选具有高导磁率。在两个夹持磁 铁61之间安置软铁芯62,该软铁芯上缠绕了可以以选择的极性被励 磁的换向绕组63。

当换向绕组63处于非励磁状态时,两个夹持磁铁61接触铁芯 62,其可局部形成磁通回路。两个外环44和58以及传动级14因此 可被保持就位。当定子16的绕组20处于励磁状态时,换向绕组63 也会被激励。根据电流方向,两个夹持磁铁61之一持续地被吸引而 另一个被排斥。因此,后者打开卷簧60的这一侧,由此释放相应的 外环44或58。由于外环44和58直径上的小差异,通常会引起转速 的差异,因此第二外环46以及输出部54的转动方向是根据外环44 或58是否被锁上而决定的,而电机12以及太阳轮32的转动方向保 持不变,而输出部的两个可能的转动方向是相互相反的(单向电机)。

除了上述具有摩擦类型锁定装置的换向齿轮以外,在本设计的 改型中,还可以想到使用具有正作用的锁定技术方案的换向齿轮。 如图12所示,夹持磁铁61例如可以安装于齿式棘爪64上,该齿式 棘爪可分别切换地锁定齿式外环。这种作用方式与上述一样。

锁定装置也可用于阻断在空转状态时经由输出部54引入的扭 矩。这种阻断作用不一定要出现在传动级14内部,而是也可应用到 电机12与传动级14之间。

对于具有转子22和24的第三电机变型,可以将两个始终不变 的转动方向传递给换向齿轮,而换向齿轮可选择地将该转动方向阻 断或者传递到输出部54。

如图13A所示,电机12的输出部例如一方面具有电机齿轮66, 该电机齿轮与连接到太阳轮32的中间齿轮67啮合,另一方面,其 与具有两个凸起68’的圆盘凸轮68摩擦连接。在空转状态,两个卷 簧加载的齿式棘爪64至少近似正作用地与中间齿轮67啮合,并阻 断后者尤其是使其不承受在输出端引入的扭矩。一旦电机12开始运 转,圆盘凸轮68与其一同旋转同时其凸起68’与齿式棘爪64的控 制轮廓64’相接触,由此提升齿式棘爪64使其脱离与中间齿轮67 的啮合,如图13B所示。中间齿轮67现在可以无干扰地被驱动,其 中其与圆盘凸轮68的摩擦接触优选被消除。在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 变型中,圆盘凸轮68不需通过与转轴的摩擦接触而被支承,而是以 转动刚性地连接于电机的非转动部分,使该部分相对壳体在极小角 度范围可以转动地得到支承。因为施加于电机齿轮66和以此方式支 承的圆盘凸轮68之间的扭矩,当电机12启动时,圆盘凸轮现在会 自动地转动并自动引起齿式棘爪分离。电机换向的类型对本锁定装 置不重要。锁定动作也可以摩擦方式发生。

在某种特殊情况中,可能希望驱动装置10产生更高转速和/或更 高扭矩。当驱动装置10用于交通工具时,这样的情况是一种撞车。 被驱动装置10驱动的装置要尽可能快地进行某种设置以提升对乘客 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装置10随即不可用才可被接受。另外 一种特殊情况是在较大范围内快速设置一个或多个汽车座椅调节 器,例如将靠背向前折叠(无摆动地)并伴随纵向的调整以便于进 入后排汽车座椅(容易进入)。

当外环44和46的几何差异或空心轮36和56的弹性差异足够 大时,可以通过使用构造成具有可选择传动比的换向齿轮的第二和 第三类型传动级来获得快速调节的机械解决方案。使用在换向齿轮 中存在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通过交替换向可以精确地锁定外环44 或46或者精确地锁定空心轮36或56,可以在输出端产生不同速度 以及相应的不同传动比。如果电机12的转动方向保持不变,输出部 的转动方向变化,这种状态就与上述针对单向电机所描述的情形一 致。为了产生输出部的不变的转动方向,除了通过对锁定装置换向 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机12的转动方向而产生。

在操作具有星形连接电路的绕组20的电机12的情况下,在特 殊情况中,可以将操作转换至具有中心抽头的星形连接电路,以便 减小有效电阻并在短时间内提高功率。使用星形连接电路对电机进 行供电对于第三电机变型和锁定装置的组合而言也是特别好的解决 方案。当特殊情形发生时,第三电机变型的两个转子之一会被锁定 装置机械地锁住。下游的传动级14则起着具有较高传动比(较小减 速)的差速齿轮的作用。当转换到中间抽头之后,由于电阻很小, 另一个转子在具有较高的功率输入下运行,这样最后会在输出部54 产生所需要的功率增加。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在本例中用于驱动汽车内的调节器80,但 是该驱动装置10也可以用于其它地方。一般而言,调节器80包括 两个可彼此相对移动的部件,在它们之间驱动装置10与其输出部54 协同运作。输出部54的低转速产生了大的扭矩。可以设置将输出部 54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调节器80中的线性运动的装置。还可以为调节 器80的每一个调整方向都提供一个独立的调节器。

在一些应用中,两个类型相似的独立的调节器80共同作用以联 合推动部件。例如在汽车座椅中,通常情况下,在汽车座椅两侧安 置两个相同的独立的调节器80,并且以一种已知方式用可转动的传 动杆成对地连接起来并同步动作。使用本发明的占用很少空间的驱 动装置10,可以为成对的调节器中的每个调节器80配备自己的驱动 装置10。这些驱动装置例如利用对电机12进行电子换向的电子系统 实现同步或者,就汽车座椅而言,借助于汽车座椅结构的刚度来同 步。

标号列表

10    驱动装置

12    电机

14    传动级

16    定子

18    定子极

20    绕组

22      内转子

24      外转子

26      永久磁铁

28      内磁通环

30      外磁通环

32、32’太阳轮

34      (内)行星轮

34’           行星齿轮

36、36’(第一)空心轮

38      座

40      第一外行星轮

42      第二外行星轮

44      第一外环

46      第二外环

48      金属圈

50      弹性体床

52      支撑座

54      输出部

56      第二空心轮

58      第三外环

60      卷簧

61      夹持磁铁

62      铁芯

63      换向绕组

64      齿式棘爪

64’          控制轮廓

66      电机齿轮

67      中间齿轮

68      圆盘凸轮

68’           凸起

68’           凸轮突出部分

80      调节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