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

申请号 CN201610272905.3 申请日 2016-04-27 公开(公告)号 CN105926473A 公开(公告)日 2016-09-07
申请人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张建东; 陈雄; 赵玮; 刘朵; 赵徐祥; 李光成; 陈坚;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包括如下的操作步骤,在工厂预制上部箱涵节段和下部箱涵节段;在施工场地开挖沟槽,并在沟槽的底部设置 底板 ;将下部箱涵节段放在底板上,多个下部箱涵节段并排设置,并相固定;将多个上部箱涵节段通过吊机放置在U型轨道上,通过牵引机缓慢拉动,多个上部箱涵节段互相之间固定为整体,将固定为整体的上部箱涵节段和固定为整体的下部箱涵节段互相固定;回填土 覆盖 ,完成施工操作。施工过程中在沟槽顶部覆盖覆工板,使得不会因为施工导致交通拥堵与不便,极好的推进文明、快速施工。该工法相对于目前的顶推法,可以快速施工以便缩短工期,适用交通量大的地段,并且可以降低工费、提高箱涵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权利要求

1.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在工厂预制上部箱涵节段(2)和下部箱涵节段(3);
步骤二,在施工场地开挖沟槽(5),并在所述沟槽(5)的底部设置底板(6);
步骤三,将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放在所述底板(6)上,多个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并排设置,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的两个侧面顶端分别为凹槽(10),多个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连接为整体,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上部的凹槽(10)连接形成天然的U型轨道(12);
步骤四,将多个所述上部箱涵节段(2)通过吊机放置在U型轨道(12)上,通过牵引机(9)缓慢拉动,沿轨道滑行,多个所述上部箱涵节段(2)互相之间固定为整体,将固定为整体的上部箱涵节段(2)和固定为整体的下部箱涵节段(3)互相固定;
步骤五,回填土覆盖,完成施工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箱涵节段(2)的两个侧面底端分别为凸起(11),所述凸起(11)的尺寸与所述凹槽(10)尺寸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箱涵节段(2)和下部箱涵节段(3)的两个顶处均设置有预留孔洞(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所述沟槽(5)的顶部设置有覆工板(7)。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箱涵节段(2)与上部箱涵节段(2)之间的连接面处分别涂刷环树脂胶,所述下部箱涵节段(3)与下部箱涵节段(3)之间的连接面处分别涂刷环氧树脂胶。

说明书全文

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政建设工程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0002] 箱涵指的是洞身以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箱涵由一个或多个方形或矩形断面组成,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圬工制成,但钢筋混凝土应用较广,当跨径小于4m时采用箱涵,对于管涵而言钢筋混凝土箱涵是一个便宜的替代品。
[0003] 目前市政工程中箱涵都是现场土方开挖、立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顶推法使各个节段联成整体。目前采用得此种工艺工程量比较大,且现场施工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不利于交通运输、工期较长、工费较大。使用顶推法成型后的节段整体,耐久性、抗震性能都不是很突出,一旦出现问题,埋藏在地底下维修比较耗时、费
[0004]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箱涵施工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箱涵施工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提高施工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包括如下的操作步骤,
[0007] 步骤一,在工厂预制上部箱涵节段和下部箱涵节段;
[0008] 步骤二,在施工场地开挖沟槽,并在所述沟槽的底部设置底板
[0009] 步骤三,将所述下部箱涵节段放在所述底板上,多个所述下部箱涵节段并排设置,所述下部箱涵节段的两个侧面顶端分别为凹槽,多个所述下部箱涵节段连接为整体,所述下部箱涵节段上部的凹槽连接形成天然的U型轨道;
[0010] 步骤四,将多个所述上部箱涵节段通过吊机放置在U型轨道上,通过牵引机缓慢拉动,沿轨道滑行,多个所述上部箱涵节段互相之间固定为整体,将固定为整体的上部箱涵节段和固定为整体的下部箱涵节段互相固定;
[0011] 步骤五,回填土覆盖,完成施工操作。
[0012]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所述上部箱涵节段的两个侧面底端分别为凸起,所述凸起的尺寸与所述凹槽尺寸相对应。
[0013]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所述上部箱涵节段和下部箱涵节段的两个顶处均设置有预留孔洞。
[0014]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所述沟槽的顶部设置有覆工板。
[0015]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在所述上部箱涵节段与上部箱涵节段之间的连接面处分别涂刷环树脂胶,所述下部箱涵节段与下部箱涵节段之间的连接面处分别涂刷环氧树脂胶。
[0016]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17] 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箱涵在工厂按照上部箱涵节段和下部箱涵节段预制成型,节段质量更容易控制,分为上部箱涵节段和下部箱涵节段可以平行施工,加快预制进度;沟槽中形成整体的下部箱涵节段可以形成天然的U型轨道,加快了后期的施工进度,缩短周期;上部箱涵节段与上部箱涵节段之间、下部箱涵节段与下部箱涵节段之间的连接面处分别涂刷环氧树脂胶,将预应力筋通过预留孔洞串成整体的施工工法,具有耐久性好、抗震性能好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在沟槽顶部覆盖覆工板,使得不会因为施工导致交通拥堵与不便,极好的推进文明、快速施工。该工法相对于目前的顶推法,可以快速施工以便缩短工期,适用交通量大的地段,并且可以降低工费、提高箱涵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0018]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流程示意图;
[0020] 图2为箱涵的放大示意图;
[0021] 图中标记含意:1.箱涵,2.上部箱涵节段,3.下部箱涵节段,4.预留孔洞,5.沟槽,6.底板,7.覆工板,8.搬入口,9.牵引机,10.凹槽,11.凸起,12.U型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3] 实施例1
[0024]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预制涵洞的自调节施工工法过程示意图,包括有箱涵1、上部箱涵节段2、下部箱涵节段3、预留孔洞4、沟槽5、底板6、覆工板7、搬入口8、牵引机9、凹槽10、凸起11和U型轨道12。
[0025]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0026] 步骤一,箱涵1整体分为上部箱涵节段2和下部箱涵节段3,按照施工要求以及具体的设计图纸,在工厂预制上部箱涵节段2和下部箱涵节段3,采用工厂预制的模式,产品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障。其中,先进行下部箱涵节段3的预制,当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后,运输到施工场地,进行设置安装的过程中,再预制上部箱涵节段2,采用这样的操作流程,可以节省施工的时间,提高效率。
[0027] 步骤二,在施工场地的地面以下开挖沟槽5,沟槽5的截面与矩形结构,并在沟槽5的底部浇筑泥混凝土底板6,保证沟槽的底部为水平面。
[0028] 步骤三,在施工位置的沟槽5上表面覆盖覆工板7,保证行人和车辆能够正常通行,在沟槽5的上表面还预留有搬入口8,将下部箱涵节段3通过搬入口8逐个放置在底板6上,通过牵引机9逐个牵引,下部箱涵节段3的具体使用数量根据施工要求确定,将多个下部箱涵节段3沿着沟槽5的纵向并排设置,每个下部箱涵节段3互相接触的表面涂刷环氧树脂胶,通过环氧树脂胶相粘结;多个下部箱涵节段3通过将预应力筋穿过在顶角设置的预留孔洞4形成整体。
[0029] 步骤四,将上部箱涵节段2逐个放在固定的下部箱涵节段3上,上部箱涵节段2的数量与下部箱涵节段3数量相对应,其中下部箱涵节段3的两个侧面顶端分别为凹槽10,多个下部箱涵节段3连接为整体,顶端上部的凹槽10即连接形成天然的U型轨道12,便于放置上部箱涵节段2,并将U型轨道12打磨光滑,涂刷高弹性接着剂,其中上部箱涵节段2的两个侧面底端分别为凸起11,凸起11的尺寸与凹槽10的尺寸相对应,卡和在凹槽10内。上部箱涵节段2放在U型轨道12上通过牵引机9牵引移动,更加方便移动,能够提高效率。上部箱涵节段2与上部箱涵节段2互相的接触面处涂刷环氧树脂胶,并通过将预应力筋穿过每个上部箱涵节段2两个顶角处的预留孔洞4形成整体,形成整体的上部箱涵节段2与形成整体的下部箱涵节段3之间,也通过将预应力筋穿过预留孔洞4形成整体的箱涵1。
[0030] 步骤五,完成箱涵1的固定与安装后,回填土覆盖,完成施工操作。
[003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