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61 用于制壳车间的上砂系统 CN201610298634.9 2016-05-09 CN105883432A 2016-08-24 叶少腾; 张义涛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壳车间的上砂系统,其包含用于为所述工作料斗加入覆膜砂的自动上砂小车和为所述自动上砂小车供料的螺旋提升送料组件;所述自动上砂小车包含有电气控制装置;所述工作料斗通过接驳管路与所述自动上砂小车的压砂箱连通;所述自动上砂小车包含进料口、砂箱、压腔箱气缸堵头和所述压砂箱;砂箱通过压腔箱气缸堵头与压砂箱连接;所述砂箱底部设置出砂口,所述出砂口通过上砂管与所述接驳管路连通;所述自动上砂小车的进料口上密封组装有落砂管;所述螺旋提升送料组件包括向上倾斜安装的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顶端的出料口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出料管,出料管经由喉箍连接所述落砂管。
62 一种酒加工中的输送装置 CN201610385276.5 2016-06-03 CN105883331A 2016-08-24 李新明
发明公开了一种酒加工中的输送装置,包括第一绞龙输送机、搅拌桶、进料口、箱、水、传动装置、控制装置、第二绞龙输送机、震动筛选机、除尘装置、第三绞龙输送机、破碎机、破碎机传动装置、出料口、原料箱、带有漏网的原料箱,所述第一绞龙输送机右侧设有搅拌桶,所述搅拌桶上设有进料口、水箱以及传动装置,所述水箱顶面设有水泵,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传动装置、水泵连接,所述搅拌桶右侧设有第二绞龙输送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一种酒加工中的输送装置,将现如今的清洗、筛选、搅拌以及破碎工艺结合在一起,起到省时省的功效,并且加快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实现自动化。
63 一种翻转下料机 CN201610328490.7 2016-05-18 CN105858085A 2016-08-17 刘俊
发明揭示了一种翻转下料机,该下料机包括两个结构相同并相互对称设置的A单元和B单元;在滚轴传动机构的内部穿插有皮带传送机构,滚轴传动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框架连接有缓冲皮带传送机构,第一连接框架上安装有翻转机构,在缓冲皮带传送机构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框架连接有位置调节传送机构,所述缓冲皮带传送机构的出料口与位置调节传送机构的进料口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平行对接;该下料机能够代替工人完成程序繁琐的工序,节省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并且该下料机能够连续运转,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64 餐厨垃圾滤、大小料筛选及螺旋输送装置 CN201610239829.6 2016-04-18 CN105836400A 2016-08-10 何雪明; 方泽平; 施国江; 黄海楠; 陈小飞
发明属于餐厨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餐厨垃圾预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物料滤与分选装置,以及物料输送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腔,第一处理腔的左端与水槽连接,右端与一物料分离装置连接,左上段开设一入料口,外壁依附一物料提升装置;物料分离装置的右端连接第二处理腔,第二处理腔紧接着餐厨垃圾的进一步处理装置。本发明可对餐厨垃圾进行预处理,可将餐厨垃圾中的水分过滤出来,以及可将餐厨垃圾中不能通过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的物质从中分离出来,为餐厨垃圾的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本发明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提升了餐厨垃圾的处理效率,为餐厨垃圾的一体化、规模化处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65 一种飞轮生产车间内快捷运料系统 CN201610153211.8 2016-03-16 CN105730981A 2016-07-06 徐涛; 李洋
发明公开了一种飞轮生产车间内快捷运料系统,涉及机械领域,包括机架、输送带、动装置、监控探头电子计数器、清扫装置以及PLC控制器,本发明的运料系统不仅可实现飞轮生产加工过程运料系统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还可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每个工序的正常有效运行,所述飞轮固定装置能够实现对飞轮的固定,保持其处于竖直位置,方便每个工序的工人拿放,节约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66 一种玻璃拆分设备 CN201610061440.7 2016-01-28 CN105584835A 2016-05-18 刘琦
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拆分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辊道、伺服升降输送机构、第二输送辊道、伺服皮带输送机构以及回转输送辊道;伺服升降输送机构设置有阻挡机构,第二输送辊道设置有第一推送机构,且伺服升降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辊道之间设置有第二推送机构;同时,第二输送辊道通过气动移载机构与伺服皮带输送机构相连,伺服皮带输送机构通过伺服移载机构与回转输送辊道相连;此外,伺服皮带输送机构设置有抓取机构。即本发明通过伺服升降输送机构将不同型号玻璃棉准确的定位在待推送位置,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玻璃棉,且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实现玻璃棉任意间隔的拆分,具备了使用灵活、节约人工成本以及预防职业病等优点。
67 利用电磁场和龙卷涡流技术的长距离疏浚土运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1480001010.5 2014-05-29 CN105102356A 2015-11-25 尹吉林; 金裕承
发明提供一种疏浚土运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疏浚土运输系统包括:,包括用于生成压缩空气的水泵,连通至输送管的一侧面而将所述生成的压缩空气流入所输送管内部,所述输送管内部的形状分为气相部和液相部,产生流动的活塞流;管道模块,其缠绕有向所述液相部施加电磁波的线圈,并包括多个输送管;数据库,其存储有关于根据液相部的物性的流速及波形的流动信息;控制模块,其通过有线/无线与所述管道模块、水泵模块及数据库进行通信,并向所述线圈施加与在所述输送管内运输的液相部的流动波形相同的波形的电流
68 带式输送机骨料回收装置 CN201310392829.6 2013-08-30 CN104417992A 2015-03-18 张宝春
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式输送机骨料回收装置,其包括振动机、倾斜设置在带式输送机下方的振动下料板、用于收集骨料的集料装置以及运料小车,振动下料板一端与振动机输出端固接,另一端位于集料装置上方,集料装置包括集料仓和用于支撑集料仓的支撑架,集料仓上下两端均形成有开口,集料仓下端开口处设置有一,运料小车位于集料仓下方。在带式输送机下方加装有振动下料板并通过连接杆相连,振动机启动,振动再经振动下料板、连接杆传递到带式输送机上,残存的骨料被振落到振动下料板上并沿着振动下料板振动到集料仓内,再由运料小车运送重新回收利用。本发明节约了人工和骨料、保证了生产的安全可靠且保证了带式输送机正常运行。
69 包含具有输送辊的升降-横向单元的输送装置 CN201210280177.2 2012-08-08 CN102951437A 2013-03-06 V.波尔策; M.维利; P.路德维希; H-P.布陶
发明涉及一种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具有第一输送区段以及与第一输送区段垂直岔开的第二输送区段,其中第一和第二输送区段分别具有至少三个平行的、连续环绕的输送带,输送带定义了输送面,其中在第一和第二输送区段之间的交叉区域中设置有转换装置,其中转换装置具有能垂直于输送面移动的升降框架,升降框架基本上在第一和第二输送区段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其中在该升降框架上设置有输送器件,从而输送物品能借助输送器件从第一输送区段转换到第二输送区段上,或反之亦然。按本发明,第一输送区段的所有输送带都不中断地横穿升降框架,其中输送器件包括至少两个输送辊,输送辊设置在第一输送区段的输送带之间并且与输送带平行地设置。
70 控制节点及控制 CN200880103815.5 2008-08-19 CN101784967A 2010-07-21 约瑟夫·巴本福特; 拉尔夫·赫德曼; 格尔德·哈波; 伊兹可·克里斯托
一控制节点具有一顺序表以及客户端,其中,该顺序表具有数据记录,且该数据纪录的每一个具有对于关联于该控制节点的一制造顺序的一动作的一识别,对于执行该动作的一客户端的一识别,以及对于关联于该动作的一参数集的一识别,以及其中,每一个客户端具有一顺序解释器,其被设计为会读取以及解释该顺序表,以及起始关联于该客户端的该动作。
71 用于输送开放容器的传送器装置 CN97119056.9 1997-10-17 CN1075025C 2001-11-21 瓦尔特·C·埃格
一种用于输送一端开放的容器的传送器装置。包括主传送器,用于连续地传送等间距排列在传送器装置内的一排容器;分别位于传送器装置输入侧输出侧的第一交接装置部件和第二交接装置部件,分别用于将容器从输入传送器装置转移至主传送器装置,和从主传送器装置转移至输出传送器装置。第一交接装置部件包括第一气组件和一个气动装置,第二交接装置部件包括第二气锁组件。
72 搬送链装置 CN97190965.2 1997-07-16 CN1198142A 1998-11-04 平沢津忠雄; 押田守
发明公开一种搬送链装置,在用合成树脂一体形成铰链接合链节及衬套及搬送构件安装部而构成的偏置链节体,安装以瓶子搬送构件的链节,用连结销连结需要数量的上述链节而形成搬送链,用两端部的链轮与中间部的导引构件支承该搬送链而构成搬送链装置,将这样的一对搬送链装置,配设在瓶子搬送路的两侧成为用双方的略呈L字状的瓶子支承板来保持设在瓶子口颈部的保持环,由驱动链驱动用链轮而在保持该瓶子的颈部成为悬吊状态下来搬送。
73 物品分拣和输送装置 CN97112734.4 1997-06-10 CN1168819A 1997-12-31 石井彻
发明涉及一种在分拣和输送物品的作业中使用的物品分拣和输送装置,其中用来安放诸物品的多个旋转支承件设置在一输送带的侧面处,所述输送带在一垂直于供给方向的输送路径上延伸,诸旋转支承件在物品检查位置进行旋转,以便翻转和旋转诸物品,诸旋转支承件设计得能在用来在上部上安放的一安放姿态和一用来卸放诸物品的一倾斜姿态之间、围绕输送带侧边进行转动,藉助翻转和旋转诸物品,可以精确地对诸物品进行检查,物品的姿态控制和卸放也是很容易的。
74 盒框的垂直放置装置 CN94105445.4 1994-04-28 CN1098342A 1995-02-08 马蒂亚斯·J·M·克勒尔; 诺贝特·伦茨; 京特·齐尔克
盒(2)的垂直放置装置设有两条平行的转向带(5,15)。该装置设有一个转送装置(18)用以将到达的每第二个盒(2)转送到第二转向带(15)上。
75 具有传送单元场的分拣装置 CN94102301.X 1994-02-26 CN1098339A 1995-02-08 R·M·范埃森
一种具有一个传送装置(5)的分拣装置用于将物品从一个输入站(1)移动到从多个输出位置(3)中选定的一个输出位置(3a、3b)。传送装置(5)包括一个由各传送单元(23、105)组成的场(101),传送单元(23、105)以六网格形布置并且每个装有一个安装在可旋转支承件(25)上的传送机构(27)。输出位置(3)布置在场(101)旁边,而场(101)可通过至少两个单独的输入位置(9、11、109、119)进入。借助于一个电子控制单元(15)和微处理器(127),通过连结各个传送单元(23、105)可以在场(101)中在一个输入位置(9、11、109、119)和一个选定的输出位置(3)之间选择通道。
76 输送机 CN90100579.7 1990-02-10 CN1044792A 1990-08-22 艾伦·霍奇森; 阿伦·里奇蒙
一种散装材料输送机,包括循环承载带和循环散装材料接合装置,该接合装置有多个刮板,其形状对应于承载带形成的通道的横截面,刮板与通道的侧部和基部接合,至少带和接合装置中的其中一个是从动的,依靠接触将动传递到另一个。承载带和接合装置的连接装置在输送通道的垂直平面上沿同一路线运动,此时接合装置和承载带内部接合,因而保持刮板和带的运动同步。本发明的输送机可适用于上坡和下坡输送,特别对于坡度陡的输送,仍具高的输送能力。
77 包装机中用于输送包装材料卷盘的装置 CN87106490 1987-09-23 CN87106490A 1988-04-06 海茵茨·福克; 库特·利特克
为向包装机和其它加工机械供给薄片状材料,在生产或包装设备中安装一台环形输送器(32)。卷盘架(34)在其输送轨道(33)中连续回转。卷盘在装载台(36、36a等)被自动拾取,并在绕垂直轴旋转后在卸载台(71)自动地从卷盘架上卸下。
78 AUTOMATIC INCORPORATION OF MATERIAL AND PROCESS STANDARDS FOR OPTIMIZED DIMENSIONAL MANAGEMENET PCT/US0307192 2003-03-11 WO03079239A8 2004-09-30 REASONER MICHAEL V
A product design process automatically accesses standardized data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to ensure that material standards, manufacturing process standards, and other associated tolerance standards set forth by the relevant industry are met by the product design. This proactive approach optimizes the design process by satisfying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standards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ost reductions and expedited component design times. Additionally,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performs a failure analysis and generates a failure occurrence ranking that predicts potential failures per predetermined quantity.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adjusts design features until the potential failures-per-predetermined quantity is less than an associated failure limit. Thus,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an optimized component design that satisfies both the predetermined industry standards and failure limits.
79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PIDLY CUSTOMIZING A DESIGN AND REMOTELY MANUFACTURING BIOMEDICAL DEVICES USING A COMPUTER SYSTEM PCT/US0111415 2001-04-05 WO0177988A3 2003-03-06 BRADBURY THOMAS J; GAYLO CHRISTOPHER M; FAIRWEATHER JAMES; CHESMEL KATHLEEN D; MATERNA PETER
A method of rapi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biomedical devices (160) using electronic data and modeling transmissions, wherein such transmissions are transferred via a computer network. The method includes capturing patient-specific diagnostic imaged data (100), converting the data to a digital computer file (110), transmitting the converted data (110) via the computer network to a remote manufacturing site, converting the computer file (110) into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120) and then into machine instructions (130), and constructing (140) the biomedical implant (160).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further directed to the preparation of rapid-prototyped pharmaceutical forms, including oral dosage pills and implantable pharmaceuticals, with transmittal of such data over computer networks being us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st effectiveness and responsiveness, and is further directed to the use of a website to perform various client-interaction and follow-up tasks.
80 AUTOMATIC INCORPORATION OF MATERIAL AND PROCESS STANDARDS FOR OPTIMIZED DIMENSIONAL MANAGEMENET PCT/US0307192 2003-03-11 WO03079239A2 2003-09-25 REASONER MICHAEL V
A product design process automatically accesses standardized data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to ensure that material standards, manufacturing process standards, and other associated tolerance standards set forth by the relevant industry are met by the product design. This proactive approach optimizes the design process by satisfying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standards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ost reductions and expedited component design times. Additionally,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performs a failure analysis and generates a failure occurrence ranking that predicts potential failures per predetermined quantity.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adjusts design features until the potential failures-per-predetermined quantity is less than an associated failure limit. Thus, the process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an optimized component design that satisfies both the predetermined industry standards and failure limits.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