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41 CN200680036443.X 2006-07-31 CN101278164B 2011-01-05 J·G·瑞切
一种凝器,包括扇,其抽取主气流通过上游制冷剂蒸发器,通过空气-空气热交换器,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也通过使用作为从蒸发器获得的冷凝物而收集到的冷水的空气-水热交换器,流入蒸发器的气流在进入蒸发器前通过流经空气-空气热交换器和空气-水热交换器被预冷却,在蒸发器中气流被进一步冷却到露点之下,以将水分冷凝到蒸发器上便于借助重收集水分。蒸发器被闭合制冷剂回路冷却。用于闭合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冷凝器可采用抽取气流通过蒸发器的风扇或单独的风扇,它们抽取独立于通过蒸发器的气流的辅助气流,使其通过歧管,借此辅助气流和流经蒸发器的气流,或仅是辅助气流,被导向通过冷凝器和相应的风扇。
142 冷却装置 CN200880122282.5 2008-12-10 CN101903713A 2010-12-01 D·切希利克; N·利恩戈德; B·普夫洛姆
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被冷却内腔(6)和用于冷却剂的冷却回路。冷却回路具有在被冷却内腔(6)中的板形蒸发器(5)、用于冷却剂的压缩器(2)和在冷却装置(1)的外表面上的板形冷凝器(3)。冷凝器(1)和/或蒸发器(5)装有用于冷却剂的至少一个导管(8,9)和用于热存储物质的至少一个中空空间(12,13),所述中空空间适应导管(8,9)的结构。
143 热交换器 CN201010178361.7 2010-05-11 CN101900498A 2010-12-01 左明立; 张舜宗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口径相异的一内管,一中间管,及一外管,据以形成一种三重套管结构;一热量流体,注入该中间管内;一热传介质,分别注入外管及内管内以进行热量移转。由该热交换器的实施,可有效缩短长度并减少体积。假若该热量流体为冷媒,而热传介质为常温状态的,由该热交换器的热量移转,使其可取代空调、冷冻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
144 高性能和可制造性的热交换器设计 CN200680056810.2 2006-12-26 CN101680727A 2010-03-24 M·F·塔拉斯; A·利夫森
公开具有热传递管的并流式热交换器,热传递管带有多个相对小的通道其以并行的方式排列,并且其中热传递管与至少一个歧管结构流体连通,在歧管壁开口中收容并且通过钎焊加工连接到歧管结构。修改歧管壁和/或管以最小化钎焊材料塞住或至少部分地堵塞多个通道中任一个的可能性。在一个特征中,在歧管结构中的开口通过向外变形歧管结构的材料形成。在另一个特征中,可形成热传递管的边缘使得在每个热传递管内的最外边上的通道比中间通道向内延伸更远。公开各种不同的设计配置。
145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200580047532.X 2005-12-28 CN100557373C 2009-11-04 M·B·戈鲍诺夫; I·B·瓦伊斯曼; P·弗马; M·法扎德; M·A·达尼尔斯; J·B·怀索基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入口集管、出口集管以及多个在其间延伸的平的多通道热交换管。纵向延伸构件将集管的内部划分成位于其一侧的用于接收流体的第一腔室以及位于其另一侧的第二腔室。多个多通道热交换管在集管间延伸,同时各热交换管的对应入口端通入入口集管的第二腔室。流体通过纵向延伸构件内的一系列纵向间隔开口以便分配到多通道热交换管的通道的入口。流体随其通过开口而经历膨胀。
146 冷却热交换器 CN200710167210.X 2007-11-01 CN100552360C 2009-10-21 加藤吉毅; 浅野太一
一种冷却热交换器,具有互相连接的第一和第二传热板。各个第一和第二传热板具有从其基体部分凸出的用于限定内部流体通道的凸起、在与凸起相同方向上从基体部分突出的且限定翅片内空间的翅片部分和在基体部分上对应于翅片部分的位置处的孔。翅片部分包括偏移壁,所述偏移壁从基体部分偏移且在两个位置处被连接至基体部分。第一传热板的孔相对于凸起的纵向方向从第二传热板的孔移位,使得设置用于排放冷凝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允许在第一和第二传热板的翅片内空间之间连通。
147 带有降低尺寸的集管的小通道热交换器 CN200580047566.9 2005-12-28 CN100538249C 2009-09-09 M·B·戈尔诺诺夫; P·维尔马
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在分开的集管之间延伸的平的多通道热交换管。每个热交换管具有通过过渡连接器流体流动连通到入口集管的入口端。过渡连接器具有主体,主体限定了从在其入口端内的入口开口延伸到在其出口端内的出口开口的发散流动路径,过渡连接器还具有管状接头,管状接头从发散流动路径的入口端向外延伸通过入口集管的壁。管状接头限定了在过渡连接器的发散流动路径的入口端和入口集管的流体室之间延伸的流体流动路径。入口集管的侧向尺寸小于热交换管的侧向尺寸。
148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0780035045.0 2007-09-26 CN101517347A 2009-08-26 友近一善; 泽田范雄; 向山洋; 松康太郎
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善流体的不均匀速度分布的同时抑制压损失的增大的热交换器。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T)中,流路(4)由扁平容器(1、2)和设置在扁平容器(1、2)内的偏置型翅片(5)构成,该扁平容器在一端部具有的流体的流入口(15)而在另一端部具有流体的流出口(16)。该热交换器构成为具有翅片正交区域(H)和翅片平行区域(V),在该翅片正交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在该翅片平行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翅片正交区域(H)设置在流入口(15)和流出口(16)侧,翅片平行区域(V)设置在各翅片正交区域(H)之间。
149 吸附热交换器 CN200580009475.6 2005-04-25 CN100507379C 2009-07-01 薮知宏; 池上周司
一种吸附热交换器,包括供载热体在内部连通的传热管(40)和表面载有吸附剂的翅片(30),使通过的空气与载于所述翅片(30)上的吸附剂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构成上游侧部分(26),位于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构成下游侧部分(27),从所述上游侧部分(26)到所述下游侧部分(27),使所述翅片(30)的分吸附量平均化,在上游侧部分(26)和下游侧部分(27)使翅片(30)所载的吸附剂的量不同,从而从上游侧部分(26)到下游侧部分(27),使翅片(30)的水分吸附量平均化。
150 具有皱缩通道进口的并流式热交换器 CN200580047531.5 2005-12-29 CN101443621A 2009-05-27 M·F·塔拉斯; A·利夫森; M·B·戈尔布诺夫
一种并流式(小型通道或微型通道)蒸发器包括在其进口位置或附近皱缩的通道,该通道提供导致消除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分配不当以及防止潜在的压缩器溢流的制冷剂膨胀和压降控制。还公开了平衡影响制冷剂分配的因素的渐变皱缩。
151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0810215304.4 2008-09-01 CN101377368A 2009-03-04 金东辉; 史容澈; 李汉春; 李想悦; 金周赫; 金洪成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多个第一制冷剂管,以及沿空气流动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一制冷剂管隔开的多个第二制冷剂管。而且,所述多个第一制冷剂管的各个制冷剂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多个第二制冷剂管的各个制冷剂管的直径。
152 具有集成冷凝器和膨胀的冷却系统 CN200680043519.1 2006-11-21 CN101317049A 2008-12-03 L·S·安德森
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集成冷凝器的(16)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压缩机(4),该压缩机通过至少一个压出口可以引导第一冷却剂通过一管线到达至少一个冷凝器(16),从该冷凝器处,第一冷却剂流经至少一个膨胀(18)到达至少一个蒸发器(22),从该蒸发器处,第一冷却剂(12)通过压缩机的吸入管线被吸回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可被构造成为封闭容器(24,26),所述容器各容纳至少一个热交换器(28,30),第二冷却剂(34)流经蒸发器的热交换器,冷却介质(38)流经冷凝器的热交换器,冷却介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包括冷凝器热交换器的容器还可以包括用于分离油的装置(54),该容器可以与膨胀阀(18)相关联。由此可以使得几乎所有的在同一压力平下发生的冷却功能集成在一共用的压力容器中。
153 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0810065454.1 2008-03-03 CN101251319A 2008-08-27 孙海潮
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一排平行排列的热交换扁管,平行排列的热交换扁管的两端口垂直连接一对集流管,其特征是:集流管为弧线型,弧线型集流管横切面中心点的连接线为一段弧线,弧线的弦线长度为零到25倍弧高之间,一对弧线型集流管横切面中心点的连接线的投影为直线时呈平行线结构。本发明可以做到在不改变现有空间大小的情况下设计出完全满足热交换能的平行流热交换器而应用到现有平行流热交换器无法替换使用的热交换器场合。本发明还可根据热交换时所采用的强制空气对流机的出风口的结构作针对性配合设计,热交换效率大为提高。本发明还具有热交换能力高,无需套装焊接散热片而消除其带来的一切缺点的特点。
154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200580047532.X 2005-12-28 CN101120226A 2008-02-06 M·B·戈鲍诺夫; I·B·瓦伊斯曼; P·弗马; M·法扎德; M·A·达尼尔斯; J·B·怀索基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入口集管、出口集管以及多个在其间延伸的平的多通道热交换管。纵向延伸构件将集管的内部划分成位于其一侧的用于接收流体的第一腔室以及位于其另一侧的第二腔室。多个多通道热交换管在集管间延伸,同时各热交换管的对应入口端通入入口集管的第二腔室。流体通过纵向延伸构件内的一系列纵向间隔开口以便分配到多通道热交换管的通道的入口。流体随其通过开口而经历膨胀。
155 带有降低尺寸的集管的小通道热交换器 CN200580047566.9 2005-12-28 CN101111737A 2008-01-23 M·B·戈尔诺诺夫; P·维尔马
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在分开的集管之间延伸的平的多通道热交换管。每个热交换管具有通过过渡连接器流体流动连通到入口集管的入口端。过渡连接器具有主体,主体限定了从在其入口端内的入口开口延伸到在其出口端内的出口开口的发散流动路径,过渡连接器还具有管状接头,管状接头从发散流动路径的入口端向外延伸通过入口集管的壁。管状接头限定了在过渡连接器的发散流动路径的入口端和入口集管的流体室之间延伸的流体流动路径。入口集管的侧向尺寸小于热交换管的侧向尺寸。
156 用于制冷过程的高效热交换器 CN200580041773.3 2005-10-05 CN101084409A 2007-12-05 米克汉尔·博阿斯基; 奥利·波德特切尔尼夫; 凯文·P·弗林
热交换器(500)包括流体输入歧管(502),流体输出歧管(508),众多的被配置为与流体输入歧管(502)和流体输出歧管(508)连通的热传递通道(504),以及位于流体输入歧管(502)之内的填料(510)。
157 热交换器 CN200580044099.4 2005-12-13 CN101084408A 2007-12-05 B·A·维克隆德; G·G·贝里格恩; N·良加德
一种在制冷机组(101)中使用的热交换器(102),包括:金属板(201)和用于容纳制冷剂(203)的金属管(202)。金属板(201)具有第一表面(204)和第二表面(205),并且管(202)通过多个点焊(405,406)连接到金属板的所述第一表面(204)。点焊是激光点焊,并且所述点焊仅穿过板(201)厚度的一部分延伸,使得板的第二表面(205)不受点焊的干扰。
158 吸附热交换器 CN200580009475.6 2005-04-25 CN1934392A 2007-03-21 薮知宏; 池上周司
吸附热交换器(20)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在吸附热交换器(20)中,从空气流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形成有第一管列(41)、第二管列(42)、第三管列(43)。在吸附热交换器(20)中,形成有包含第一管列(41)的第一列部分(21)、包含第二管列(42)的第二列部分(22)、包含第三管列(43)的第三列部分(23)。在吸附热交换器(20)中,在第一列部分(21)的翅片(30)上形成有第一吸附层(36),在第二列部分(22)的翅片(30)上形成有第二吸附层(37),在第三列部分(23)的翅片(30)上形成有第三吸附层(38)。吸附层中含有的吸附剂的量以第一吸附层(36)、第二吸附层(37)、第三吸附层(38)的顺序增多。
159 热交换器中制冷剂防泄漏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03120463.5 2003-03-18 CN1294398C 2007-01-10 李将石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防泄漏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制冷剂防泄漏结构包括:翅片-管组,其具有在翅片-管组端部凹陷的制冷剂防泄漏沟槽;以及集管,其具有制冷剂防泄漏凸起,该凸起是在集水管通过双重注模与翅片-管组两端相耦连时,通过将双重注模溶液引入制冷剂防泄漏沟槽中并在该沟槽中冷却而形成。
160 输送非挥发性液体的管道、制冷系统及其输送方法 CN01112401.6 2001-03-28 CN1271386C 2006-08-23 S·高帕纳拉亚南; S·R·加布尔
发明提供一种输送非挥发性液体的管道、制冷系统及其输送方法,采用聚偏氟乙烯涂层的方式,为管道的内表面提供低于非挥发性液体的表面能,使液体对管道内表面产生反湿润作用,而且液体不会积聚在该表面上,从而提高液体的可输送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