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81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380073759.6 2013-02-25 CN105074352B 2017-07-07 本村祐治; 岛本大祐; 本多孝好; 森本修; 西冈浩二; 小野达生
针对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d)的各个的每一个,使与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d)对应的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d、33a~33d)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一体化,用一个驱动装置(41)(41a~41d)驱动该一体化而构成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82 制冷循环装置 CN201410437684.1 2014-08-29 CN104456721B 2017-06-13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泷下隆明
空调装置(100)的形成室内机(101)的框体(110)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被路分隔板(20)分隔,在框体侧面(117)侧形成对室内送风风扇(7f)和室内热交换器(7)进行收纳的风路室(21),框体侧面(118)侧进一步被形成有贯通孔(31a、31b)的分隔板(30)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在上侧形成对延长配管(10a、10b)的一部分、扩口接头(15a、15b)以及室内配管(9a、9b)进行收纳的配管连接室(22),在下侧形成供延长配管(10a、10b)布设的配管取出室(23)。在延长配管(10a、10b)的外周与贯通孔(31a、31b)的内周之间的间隙填充有隔离件(19a、19b)。
83 空调装置 CN201180075162.6 2011-11-30 CN103958977B 2017-04-26 岛本大祐; 森本修; 本多孝好; 东幸志; 西冈浩二
一种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节流装置、在热源侧制冷剂和与该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构成制冷剂侧流路,并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热介质循环回路,通过热介质配管将、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作为室内机起作用的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构成热介质侧流路,并使热介质循环;温度检测机构,对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输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温度以及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开度控制机构,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中的热介质的流量;运算机构,根据泵的转速、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以及各室内机自身的消耗电,计算各室内机的使用能力,基于计算出的各使用能力和各室内机的共通部分的消耗电力,对每个室内机按比例分配共通部分的消耗电力。
84 装置 CN201380052028.3 2013-05-16 CN104704303B 2016-10-26 加藤央平
装置(40)从室外空气和其他热源双方采热,在热泵装置(40)中,控制装置(30)除室外气温以及地下温度之外,还使用空气热源热交换器(5a)以及地下热源热交换器(5b)各自的热交换性能计算热交换量。而且,控制装置(30)在对使制冷剂在空气热源热交换器(5a)和地下热源热交换器(5b)双方流动的同时运转、以及选择空气热源热交换器(5a)或地下热源热交换器(5b)而使制冷剂流动的单独运转进行切换时,选择算出的热交换量的大的一方作为热源。由此,可以选择与运转条件相匹配的适当的热源。
85 空调装置 CN201280059769.X 2012-01-05 CN103975202B 2016-09-14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森本修; 岛本大祐
发明空调装置(100),在室内机(C‑E)进行制冷运行时,控制第三流路切换(第一电磁阀(11a)、第二电磁阀(11b)、第三电磁阀(11c)、第四电磁阀(11d)),使得作为蒸发器动作的中间换热器的台数比制冷主体运行时变多,在制冷主体运行时,将压缩机(1)的吸入压或蒸发温度的目标值设定为与室内机(C‑E)进行制冷运行时相同或变低,并控制压缩机(1)的频率、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容量。
86 制冷循环装置 CN201280072396.X 2012-03-15 CN104246395B 2016-08-24 玉木章吾; 齐藤信; 大矢亮
具有制冷供热同时运转模式,在该制冷供热水同时运转模式中,同时实施使来自压缩机(1)的制冷剂流到具有制冷负荷的室内单元(303)的室内热交换器(10)的制冷运转模式、以及使来自压缩机(1)的制冷剂流到具有供热水要求的供热水单元(304)的水热交换器(16)的供热水运转。作为制冷供热水同时运转模式的控制模式,具有根据制冷负荷控制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制冷优先、以及根据供热水要求控制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供热水优先。运转控制部(103)根据制冷负荷和供热水负荷之间的关系使冷暖供热水同时运转模式的控制模式为制冷优先或供热水优先。
87 式热供给装置 CN201410084606.8 2009-12-02 CN103822355B 2016-08-17 滨田守; 亩崎史武; 田代雄亮
发明提供一种式热供给装置(100),其制冷剂回路(100c)具有压缩机(1)、四通(2)、水热交换器(3)、收容在蓄热水箱(8)内的蓄热传热管(7)、膨胀阀(4)及空气热交换器(5),依次连接它们而形成冷冻循环。热泵式热水供给装置(100)的水回路(100w)具有将水供给到水热交换器(3)的水入口配管(11)、热水储箱(13)、连通水热交换器(3)与热水储箱(13)的水出口配管(12),能够经由从水入口配管(11)分支了的蓄热水箱供水管(14)(打开蓄热水箱供水开闭阀(15))向蓄热水箱(8)供水,并且能够经由蓄热水箱排水管(22)(打开蓄热水箱排水开闭阀(23))将蓄热水箱(8)内的水排出。
88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280015015.4 2012-01-23 CN103443556B 2016-06-15 田村麻子;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吉村寿守务; 山下浩司
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中间换热器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变化,也能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在任意的运转模式下都能进行适当的运转。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
89 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机、热泵式器、箱和制冷机 CN201380076655.0 2013-05-23 CN105209835A 2015-12-30 畠山和德; 神谷庄太; 汤浅健太; 松下真也; 楠部真作
发明提供一种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机、热泵式器、箱和制冷机,能够在对压缩机电动机进行限制通电时,使向压缩机电动机供给的电能保持恒定,使对压缩机的加热量保持恒定,由此能够高效且可靠地防止液态制冷剂滞留在压缩机内部。该热泵装置采用在压缩机的运转待机期间向压缩机电动机供给与载波信号同步的高频电压对压缩机电动机实施限制通电的结构,基于高频通电周期的多个周期的压缩机电动机的各相间电压、各相电压或各相电流,复原与该高频通电周期的1个周期相当的各检测值,并进行控制使使用该复原出的与高频通电周期的1个周期相当的各检测值来计算出的功率值与为了将滞留在压缩机内部的液态制冷剂排出到压缩机外部所需要的加热功率指令一致。
90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510550006.0 2008-10-29 CN105180497A 2015-12-23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田中直树; 若本慎一; 冈崎多佳志; 岛津裕辅
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化,而且容易施工。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用配管连接压缩机(10)、四通(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阀(16a~16e)及中间热交换器(15a、15b),构成冷冻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中间热交换器(15a、15b)、(21a、21b)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用两根配管连接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之间;该室外机(1)设置于建筑物(9)的室外等空间,收容压缩机(10)、四通阀(11)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2);该中继单元(3)在隔开多层的设置层内设置在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非对象空间(8),收容膨胀阀(16a~16e)、泵(21)及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另外,从分隔室内外的壁体的外侧用两根配管连接中继单元(3)与室内机(2)之间;该室内机(2)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设置在能够对室内空间(7)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
91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180074701.4 2011-11-07 CN103917834B 2015-12-16 山下浩司; 鸠村杰; 石村亮宗
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将液态或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吸入喷射配管(4c);设于吸入喷射配管(4c)的节流装置(14b);以及通过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来调整经由吸入喷射配管(4c)导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吸入喷射流量的控制装置(50)。
92 制冷循环装置 CN201510276299.8 2014-08-29 CN105042934A 2015-11-11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泷下隆明
空调装置(100)的形成室内机(101)的框体(110)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被路分隔板(20)分隔,在框体侧面(117)侧形成对室内送风风扇(7f)和室内热交换器(7)进行收纳的风路室(21),框体侧面(118)侧进一步被形成有贯通孔(31a、31b)的分隔板(30)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在上侧形成对延长配管(10a、10b)的一部分、扩口接头(15a、15b)以及室内配管(9a、9b)进行收纳的配管连接室(22),在下侧形成供延长配管(10a、10b)布设的配管取出室(23)。在延长配管(10a、10b)的外周与贯通孔(31a、31b)的内周之间的间隙填充有隔离件(19a、19b)。
93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280077206.3 2012-11-21 CN104797893A 2015-07-22 石村亮宗; 山下浩司; 若本慎一; 竹中直史; 石园文彦
控制装置至少在制热运转时基于排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即排出制冷剂温度或者利用该排出制冷剂温度运算的值来对第2节流装置及/或第3节流装置的开度加以控制,使压缩机吸入干度为0.9以上且0.99以下的制冷剂。
94 基于真空沸腾实现溶液再生及其热量再利用的热源塔 CN201310359554.6 2013-08-19 CN103411351B 2015-06-17 梁彩华; 郜骅; 蒋冬梅; 张小松
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真空沸腾实现溶液再生及其热量再利用的热源塔,包括制冷剂回路,溶液回路,真空维持回路,空气回路,再生溶液加热回路和冷热回路。本发明装置充分利用了在真空下溶液沸点降低的特性进行溶液再生,并采用过热制冷剂冷却放出的热量作为溶液再生热量的同时,还利用其制取供热热水,在极大的提高了溶液再生速度的同时,实现了溶液再生热量的高效再利用,彻底解决了热源塔热泵系统的溶液再生问题,提高了热源塔热泵系统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安全可靠性,并实现了系统的综合高效。
95 冷热空调系统 CN201410659115.1 2014-11-18 CN104654495A 2015-05-27 牛岛崇大
一种冷热空调系统,具有:水温传感器(5),其对因水循环(4)的运转而从热泵热源机(1)流出的水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装置(6),在制热运转时,其进行如下开启/关闭通常控制:当由水温传感器(5)检测出的水温低于目标水温时,将压缩机(103)开启,当水温达到比目标水温高的第一温度值以上时,将压缩机(103)的运转关闭,在开启/关闭通常控制中,以压缩机的运转所需的最低频率反复进行压缩机的开启/关闭运转时,控制装置(6)以切换为如下开启/关闭抑制控制的方式进行控制:当水温不足比目标水温低的第二温度值时,将压缩机(103)开启,当水温为比目标水温高的第三温度值以上时,将压缩机(103)的运转关闭。
96 复式一体化热源塔装置 CN201310389594.5 2013-09-02 CN103438613B 2015-05-13 梁彩华; 孙立镖; 蒋冬梅; 张小松
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式一体化热源塔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溶液回路、空气回路和冷热回路。本发明装置采用制冷剂过冷放出的热量作为溶液再生热量,高效解决了热源塔热泵系统的溶液再生热源,并实现溶液吸热与溶液浓度控制一体化,使得热源塔热泵系统紧凑、灵活,同时在溶液吸热过程与溶液再生过程中串联利用同一空气,实现了溶液具有高效的再生效率,保证热源塔热泵系统在各种工况下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实现了系统的综合高效。
97 基于空气实现再生热量高效利用的热源塔装置 CN201310322427.9 2013-07-30 CN103353189B 2015-04-29 梁彩华; 郜骅; 张小松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实现再生热量高效利用的热源塔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溶液回路、空气回路和冷热回路。本发明充分利用过热制冷剂冷却放出的热量,基于空气闭式循环,在实现溶液再生的同时制取供热热水,实现了热源塔热泵系统溶液的高效再生,彻底解决了热源塔热泵系统的溶液再生问题,提高了热源塔热泵系统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安全可靠性,并实现了系统的综合高效。
98 板式换热器装置 CN201080070070.4 2010-11-12 CN103201583B 2015-04-08 伊东大辅; 林毅浩; 内野进一
发明的目的是不减少传热面积地防止板式换热器内的流体的停滞的发生。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将在四设置有第一流体或第二流体的流出流入口(9、10等)的多个矩形的板层叠,在相邻的板之间交替地形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和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流路,其中,在第一流路中形成有如下的旁通流路(22):其从作为流入口的周边的区域的流入口周边部沿着第二流体的流出口(12)形成到第二流出口(12)侧的板的长边周边部,使从流入口(9)流入了的第一流体的一部分从长边周边部向热交换流路(17)流入。
99 式热供给装置 CN201110072612.8 2011-03-22 CN102466374B 2015-03-25 李东赫; 河锺哲
发明涉及一种式热供给装置,其包括:包括:制冷循环回路;级联压缩机,其对通过了第一制冷剂-第二制冷剂热交换器的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二制冷剂-水热交换器,其使被级联压缩机压缩的第二制冷剂和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级联膨胀机构,其使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水热交换器的第二制冷剂膨胀;以及水加热流路,其连接成使水先通过第一制冷剂-水热交换器之后再通过第二制冷剂-水热交换器。由于可在由第一制冷剂来加热的第一制冷剂-水热交换器中对水进行第一次加热之后,在由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来加热的第二制冷剂-水热交换器中对水进行第二次加热,因此具有可进行有效的热水供给,即使水温低时也能快速地使水升温的优点。
100 CN201380031326.4 2013-04-15 CN104380010A 2015-02-25 斯蒂文·迈克尔·史密斯
(10)包括流体回路(10A)和控制布置(8)。流体回路包括第一热交换器(2)、第二热交换器(6)、第三热交换器(4)和用于驱动流体回路周围的流体的驱动器(1)。控制布置具有一种或多种运行模式。第一热交换器被布置为在流体回路的流体和另外的流体之间交换热量。控制布置被配置为在运行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下控制流动控制机制(2A),以控制第一热交换器的另外的流体的流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