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申请号 CN201910715707.3 申请日 2019-08-05 公开(公告)号 CN110396947A 公开(公告)日 2019-11-01
申请人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彭庆艳; 关士托; 彭一力; 崔诚靓;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及其运行方法,包括侧面与人行道连接的公交车停靠区;人行道上, 覆盖 公交车停靠区长度的区域设有站台,且站台的长度大于公交车停靠区的长度;人行道上,站台的另一侧设有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公交车停靠区前方和后方的非机动车道均籍由带有坡度的S弯道分别与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的出口和进口连接;带有坡度的S弯道位于公交车停靠区前方或后方的部分与非机动车道的高度,以及公交车停靠区的高度相同;位于人行道范围的部分带有坡度。在运行时,根据公交车距离公交站的距离控制各种声光提示。本发明的应用解决在公交车占用非机动车停靠时,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道行驶带来的交通干扰和安全隐患。
权利要求

1.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包括侧面与人行道连接的公交车停靠区(1),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与位于所述公交站前方和后方的非机动车道共线;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内对应每一公交车的停车位置均设有检测线圈(8);
所述人行道上,覆盖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长度的区域设有站台(2),且所述站台(2)的长度大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的长度;
所述人行道上,位于所述站台(2)的另一侧设有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
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两端均设有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内均布有最少两个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
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前方和后方的所述非机动车道均籍由带有坡度的S弯道(4)分别与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出口和进口连接;
位于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进口的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一侧设有针对非机动车的减速让行标志(5);
所述进口位置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两侧设有可升降的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
每一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4)位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前方或后方的部分均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高度,以及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人行道范围的部分带有坡度;
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出站位置和进站位置均设有公交GPS检测装置(10);
所述站台(2)上设置有面对站亭的电子信息显示屏(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2)籍由所述人行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连接处的设施带改建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信息显示屏(11)面向站亭设置,显示红灯、绿灯及文字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的宽度最小不小于1.5米,长度为15米的2至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采用黄色边框,且在所述黄色边框内设有公交车的文字和图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2)的宽度不小于1.5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宽度为0.5米的整倍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所述坡度α取值2%至3.5%,所述坡度的长度L为路缘石高度h和坡度α的比值,即L=h/α;
所述坡度部分采用深红色铺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的运行方法,步骤如下:
A、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进站位置的所述公交GPS检测装置(10)检测进站的所述公交车的信号,并判断所述公交车距离所述公交站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50米;若是,则执行步骤B;若否,则重复执行步骤A;
B、所有所述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所有所述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和所述减速让行标志(5)开启;
C、在完成步骤B的3秒之后,升起所述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
D、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出站位置的所述公交GPS检测装置(10)检测出站的所述公交车的信号是否离开所述公交车站10米以上;并且所有所述检测线圈(8)开启检测所述所述公交车停靠区(1)的占用情况是否为空;当两者均为是时,执行步骤E;否则,重复执行步骤D;
E、降下所述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
F、在完成步骤E的3秒之后,关闭所有所述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所有所述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和所述减速让行标志(5)。

说明书全文

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公交车站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公交车站,多利用人行道空间布置,特别在一些较低等级道路上这种情况更加普遍。
[0003] 这种形式的公交车站,在公交车进站时会占用非机动车道进行停靠,致使过往非机动车被迫停车等候或驶入机动车道抢道行驶。
[0004] 然而,由于当前城市电动自行车较多、行驶速度快,一般情况下,非机动车多采用绕行至机动车道的抢道行驶方式应对公交车进站,以此减少公交车停靠对其造成的影响。
[0005] 但是,驶入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往往又与过往机动车、出站公交车产生正面冲突,对机动车交通、公交车出站产生干扰,不但影响交通效率,而且安全隐患极大。
[0006]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如何优化公交车站的结构,以减少交通冲突,消除相应的交通延误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其运行方法,实现的目的是解决在公交车占用非机动车停靠时,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道行驶带来的交通干扰和安全隐患问题,保证非机动车及行人安全。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包括侧面与人行道连接的公交车停靠区。
[0009] 其中,所述公交车停靠区与位于所述公交站前方和后方的非机动车道共线;所述公交车停靠区内对应每一公交车的停车位置均设有检测线圈;
[0010] 所述人行道上,覆盖所述公交车停靠区长度的区域设有站台,所述站台上设置有面向站亭方向的电子信息显示屏,可以显示红灯、绿灯和文字信息,且所述站台的长度大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的长度;
[0011] 所述人行道上,位于所述站台的另一侧设有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
[0012] 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的两端均设有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内均布有最少两个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
[0013] 所述公交车停靠区前方和后方的所述非机动车道均籍由带有坡度的S弯道分别与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的出口和进口连接;
[0014] 位于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进口的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的一侧设有针对非机动车的减速让行标志;
[0015] 进口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的两侧设有可升降的非机动车安全护栏;
[0016] 每一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位于所述公交车停靠区前方或后方的部分均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高度,以及所述公交车停靠区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人行道范围的部分带有坡度;
[0017] 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出站位置和进站位置均设有公交GPS检测装置。
[0018] 优选的,所述站台籍由所述人行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连接处的设施带改建而成。
[0019] 优选的,所述公交车停靠区的宽度最小不小于1.5米,长度为15米的n倍,即布置n个车位,n取值范围为2至4。
[0020] 优选的,所述公交车停靠区采用黄色边框,且在所述黄色边框内设有公交车的文字和图形。
[0021] 优选的,所述站台的宽度不小于1.5米。
[0022] 优选的,所述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0.5米的整倍数。
[0023] 优选的,所述带有坡度的S弯道的所述坡度α取值2%至3.5%,所述坡度的长度L坡为路缘石高度h和坡度α的比值,即L=h/α;
[0024] 所述坡度部分采用深红色铺装。
[0025] 本发明还提供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的运行方法,步骤如下:
[0026] A、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进站位置的所述公交GPS检测装置检测进站的所述公交车的信号,并判断所述公交车距离所述公交站的距离d;当d≤300m时,执行步骤B;否则重复执行步骤A;
[0027] B、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绿灯和“请**路乘客进入站台”字样;
[0028] C、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进站位置的所述公交GPS检测装置检测距离d≤50m时,执行步骤D,否则重复执行步骤C;
[0029] D、所有所述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所有所述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和所述减速让行标志开启;
[0030] E、在完成步骤B的3秒之后,升起所述非机动车安全护栏,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红灯;
[0031] F、所述人行道对应所述公交车的出站位置的所述公交GPS检测装置检测出站的所述公交车的信号是否离开所述公交车站10米以上;并且所有所述检测线圈开启检测所述所述公交车停靠区的占用情况是否为空;当两者均为是时,执行步骤E;否则,重复执行步骤D;
[0032] G、降下所述非机动车安全护栏,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红灯熄灭;
[0033] H、在完成步骤E的3秒之后,关闭所有所述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所有所述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和所述减速让行标志。
[003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5] 本发明的应用,使公交车进站停靠时,根据地面标志标线和信号引导,使其能够更加精确的停放到站台位置,乘客通过利用设施带设置的站台上的信号灯穿越冲突区域进行上下客,非机动车利用绕行路线顺利通过。
[0036] 本发明的应用改变了铺装颜色的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及其地面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提醒行人不要在冲突区域停留,减少其与过往非机动车冲突,防止安全隐患的产生。
[0037] 本发明的应用使非机动车行驶至该冲突区域时,通过“注意行人,减速让行”等减速标志,使其注意可能穿越的行人,提醒其减速让行。
[0038] 本发明的应用利用带有坡度的S弯道改变非机动车道的标高,从物理设施度迫使其减速,并利用缓冲坡道减少标高变化对于非机动车造成的不舒适感和安全隐患。
[0039]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40]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2示处本发明图1中减速让行标志的正视图。
[0042] 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运行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实施例
[0044] 如图1和2所示,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包括侧面与人行道连接的公交车停靠区1。
[0045] 其中,公交车停靠区1与位于公交站前方和后方的非机动车道共线;公交车停靠区1内对应每一公交车的停车位置均设有检测线圈8;
[0046] 人行道上,覆盖公交车停靠区1长度的区域设有站台2,且站台2的长度大于公交车停靠区1的长度;
[0047] 人行道上,位于站台2的另一侧设有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
[0048] 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两端均设有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内均布有最少两个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
[0049] 公交车停靠区1前方和后方的非机动车道均籍由带有坡度的S弯道4分别与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出口和进口连接;
[0050] 位于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进口的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一侧设有针对非机动车的减速让行标志5;
[0051] 进口位置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两侧设有可升降的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
[0052] 每一带有坡度的S弯道4位于公交车停靠区1前方或后方的部分均与非机动车道的高度,以及公交车停靠区1的高度相同;位于人行道范围的部分带有坡度;
[0053] 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的出站位置和进站位置均设有公交GPS检测装置10。
[0054] 站台上设置有正对站亭的电子信息显示板11。
[0055] 在某些实施例中,站台2籍由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连接处的设施带改建而成。
[0056] 在某些实施例中,公交车停靠区1的宽度最小不小于1.5米,长度为15米的2至4倍。
[0057] 在某些实施例中,公交车停靠区1采用黄色边框,且在黄色边框内设有公交车的文字和图形。
[0058] 在某些实施例中,站台2的宽度不小于1.5米。
[0059] 在某些实施例中,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的宽度为0.5米的整倍数。
[0060] 在某些实施例中,带有坡度的S弯道4的坡度α取值2%至3.5%,坡度的长度L为路缘石高度h和坡度α的比值,即L=h/α;
[0061] 在某些实施例中,站台电子信息显示板可以显示红灯和绿灯,且在显示绿灯的时候并辅以“请**路乘客进入站台”字样。
[0062] 坡度部分采用深红色铺装。
[0063] 如有一条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规模,机非之间划线分隔,非机动车道宽度2.5m,与人行道侧石高差h为15cm,人行道宽度6m,靠近人行道侧石一侧设有绿化设施带,乔木之间为连续矮灌木和非机动车停车位间隔设置,公交车站站台利用既有人行道设置,布置两个公交停车位及长度为30m,公交站亭设置人行道上距离侧石3m的位置。
[0064] 采用本发明优化后的公交站结构,利用原公交站台一侧既有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尺寸为2.5m(宽度)*30m(长度)的公交车停靠区1,使用黄色边线标识,地面书写“公交车”字样并施画公交车图标,并在公交车位下方分别设置1处检测线圈8。
[0065] 改造公交站台处绿化等设施带,搬离30m公交站台长度范围内的连续灌木绿化和非机动车停放车位,同时改造树穴铺装形式,使其与周边人行道铺装和标高保持一致,设置宽度尺寸为1.5m、长度尺寸为30m的站台2。
[0066] 改造既有人行道铺装,在利用绿化设施带设置的公交站台一侧设置宽度为2.5m的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标高与人行道一致,采用深红色沥青铺面形式,并在公交上下客集中通过区施画两个方向相反的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
[0067] 同时,在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两端采用α为3%的坡度设置带有坡度的S弯道4,则计算得到缓冲坡道L为5米,采用深红色沥青铺面形式,并在非机动车顺行方向的起坡位置设置非机动车信号控制和停车让行等减速标志7,并嵌套公交GPS信号检测装置,在站台离开端设置公交GPS检测装置10,在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3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可发光的非机动车道图标6。
[0068] 在某些实施例中,缓冲坡道长度为5米。
[0069] 如图3所示,利用既有人行道的公交站结构的运行方法,步骤如下:
[0070] A、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的进站位置的公交GPS检测装置10检测进站的公交车的信号,并判断公交车距离公交站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300米;若是,则执行步骤B;若否,则重复执行步骤A;
[0071] B、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11显示绿灯和“请666路乘客进入站台”字样;
[0072] C、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的进站位置的公交GPS检测装置10检测进站的公交车的信号,并判断公交车距离公交站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50米;若是,则执行步骤D;若否,则重复执行步骤C;D、所有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所有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和减速让行标志5开启;
[0073] E、在完成步骤B的3秒之后,升起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11显示红灯;
[0074] F、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的出站位置的公交GPS检测装置10检测出站的公交车的信号是否离开公交车站10米以上;并且所有检测线圈8开启检测公交车停靠区1的占用情况是否为空;当两者均为是时,执行步骤E;否则,重复执行步骤D;
[0075] G、降下非机动车安全护栏9,公交站台的电子显示屏11红灯熄灭;
[0076] H、在完成步骤E的3秒之后,关闭所有可发光非机动车道图标6、所有可发光禁止行人停留标志7和减速让行标志5。
[0077]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