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式按键

申请号 CN200510037348.9 申请日 2005-09-16 公开(公告)号 CN1932711B 公开(公告)日 2010-05-26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简志纬; 陈章玄;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用于 电子 装置的多向式按键,该电子装置上设有若干触点。所述多向式按键包括一键帽,该键帽背面设有至少二凸台和一 支撑 元件。该支撑元件位于至少二凸台之间,所述至少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 支点 的杠杆形式。所述键帽侧边设有弹性臂,用于将该多向式按键固定于所述电子装置上,且在按压该多向式按键的外 力 撤销后,所述弹性臂凭借自身 变形 产生弹性力以带动键帽被按下一端的凸台远离与该凸台对应的触点。本发明还揭露一种采用上述多向式按键的 笔记本电脑 。上述多向式按键由于所述支撑元件的支撑,所述至少二凸台中任一凸台被按下,相对于该凸台,支撑元件另一边的凸台则相应翘起,避免了按键连动的误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多向式按键,该电子装置上设有若干触点,所述多向式按键包括一键帽,该键帽背面设有至少二凸台,所述至少二凸台用于触压所述电子装置上对应之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背面进一步设有一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位于至少二凸台之间,所述至少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支点的杠杆形式,所述键帽侧边设有弹性臂,用于将该多向式按键固定于所述电子装置上,且在按压该多向式按键的外撤销后,所述弹性臂凭借自身变形产生弹性力以带动键帽被按下一端的凸台远离与该凸台对应的触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自所述键帽的侧边平延伸出,且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有一圆形沉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靠近键帽部分开设一U形开口,所述U形开口的缺口朝向键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一肋条,所述肋条与所述弹性臂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肋条底端为圆弧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二凸起,所述二凸起之连线将所述至少二凸台分为二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凸起底端为圆弧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向式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一肋条,所述肋条与所述弹性臂相互垂直。
8.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基板、多向式按键和控制面板,所述多向式按键和控制面板均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多向式按键包括一键帽,该键帽背面设有至少二凸台,所述控制面板设有与所述至少二凸台对应的触点,所述至少二凸台用于触压控制面板上对应之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背面进一步设有一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位于至少二凸台之间,所述至少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支点的杠杆形式,所述键帽侧边设有弹性臂,用于将该多向式按键固定于所述基板上,且在按压该多向式按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弹性臂凭借自身变形产生弹性力以带动键帽被按下一端的凸台远离与该凸台对应的触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自所述键帽的侧边水平延伸出,且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有一圆形沉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一肋条,所述肋条与所述弹性臂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肋条底端为圆弧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二凸起,所述二凸起之连线将所述至少二凸台分为二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凸起底端为圆弧形。

说明书全文

多向式按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特别是一种多向式按键。【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产品、通讯产品和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发展,该等电子产品的功能不断增加,相应的按键数量也就随之增多。另一方面,各类便携式产品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需要将按键接触面积尽可能缩小。然而缩小按键面积会让使用者容易同时按下多个键或者按错键,导致误操作,带来使用上的不便。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单个按键完成多个操作指令的设计,此类按键一般被称为多功能按键或者多向式按键。
[0004] 多向式按键已用于电视、箱和空调等家电的遥控器上,主要用于进行电器音量大小的调节、频道的调节、温湿度高低的调节等。该多向式按键通常采用软性橡胶作为按键材料,按键的两远端为按键的触压点。当使用者按压其中一端时,由于橡胶材料的形变,可使该按键另一端保持不动。但是,这种按键的两端可能同时被按下,而造成不可预知的反应。因此这样的按键设计只是运用在操作性要求较低、误操作不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产品上。再例如某些手机的侧键等按键,虽然采用了硬性材料,如硬质塑料等材料来制造按键,但按键连动等问题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0005] 在一些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装置上,如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装置,一个误操作也许会带来重大的数据丢失或者其他不可预知的问题发生。为此,防止按键连动成为多向式按键的一个设计关键。【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避免按键连动的多向式按键。
[0007] 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多向式按键,该电子装置上设有若干触点。所述多向式按键包括一键帽,该键帽背面设有至少二凸台,所述至少二凸台用于触压所述电子装置上对应之触点。所述键帽背面进一步设有一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位于至少二凸台之间,所述至少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支点的杠杆形式。所述键帽侧边设有弹性臂,用于将该多向式按键固定于所述电子装置上,且在按压该多向式按键的外撤销后,所述弹性臂凭借自身变形产生弹性力以带动键帽被按下一端的凸台远离与该凸台对应的触点。
[0008] 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基板、多向式按键和控制面板 。所述多向式按键和控制面板均固定于所述基板上 。所述多向式按键包括一键帽,该键帽背面设有至少二凸台。所述控制面板设有与所述至少二凸台对应的触点 。所述键帽背面进一步设有一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位于至少二凸台之间,所述至少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支点的杠杆形式。所述键帽侧边设有弹性臂,用于将该多向式按键固定于所述基板上,且在按压该多向式按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弹性臂凭借自身变形产生弹性力以带动键帽被按下一端的凸台远离与该凸台对应的触点。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之多向式按键由于支撑元件的支撑,所述至少二凸台中任一凸台被按下,相对于该凸台,所述支撑元件另一边的凸台则相应翘起,避免了按键连动的误操作。【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应用在笔记本电脑的立体视图。
[0011] 图2为图1中多向式按键与控制面板及基板分解视图。
[0012] 图3为图2中多向式按键正面立体视图。
[0013] 图4为图2中多向式按键背面立体视图。
[0014] 图5为图1中多向式按键与控制面板及基板装配后的立体视图。
[0015] 图6为沿图5中VI-VI线的剖面视图。
[0016]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背面立体视图。
[0017]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背面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20应用在笔记本电脑10上的立体视图。由于笔记本电脑10本身无需独立鼠标,而以触摸板12的形式代替。触摸板12位于笔记本电脑10的键盘14的下方,以便于使用者操作。触摸板12是将手指的滑动动作转化成鼠标指针17控制信号,来控制鼠标指针17在屏幕18上的移动。
[0019] 为了方便操作,与鼠标相应的左键16a和右键16b设置在触摸板12的周围。这样,使用者在用一个手指触摸触摸板12的同时,同手的其他手指也能同时按压到所述左键16a或右键16b。然而,使用者在操作笔记本电脑10时,经常需要进行翻页等动作,而在台式电脑中是通过鼠标上的滚轮来控制。为此本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20设置于触摸板12的下方用来实现翻页等动作的控制。为了进一步便于操作,该多向式按键20设置在左键16a和右键16b的中间。如此设计便和普通鼠标按键布局一致,符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
[0020] 请参阅图2,其为图1中多向式按键20及相关部件的分解视图,其相关部件包括收容于笔记本电脑10中的基板24和控制面板26。其中,控制面板26位于多向式按键20与控制面板26之间,其上设有一细长形通孔264,通孔26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触点260。基板24在与控制面板26之通孔264相对的位置设有一240,装配后,该凸块240置于控制面板26上的通孔264内,多向式按键20对应控制面板26,用于触压二触点260。
[0021] 本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20具体结构,请参阅图3。多向式按键20包括一键帽300及由键帽300两对应侧边平延伸之二弹性臂400。所述二弹性臂400靠近键帽300部分开设一U形开口402,该U形开口402的缺口朝向键帽300。二弹性臂400之自由端各设有一圆形沉孔404,可使用螺丝或铆钉固定器件透过圆形沉孔404将该多向式按键20固定于基板24上。
[0022] 请同时参阅图4,为本发明多向式按键20背面立体视图,键帽300具有一矩形按压面312及沿其边垂直延伸之侧壁314,侧壁314底部水平延伸形成一帽沿310。按压面312的内表面设有二凸台304和一支撑元件,所述二凸台和支撑元件形成以支撑元件为支点的杠杆形式。该支撑元件包括一肋条306和二半圆柱形凸起308。肋条306、二凸起308和所述二弹性臂400在同一轴线上,所述二凸起308分别位于所述肋条306的两端。肋条306底部呈圆弧形,所述二凸台304分别位于肋条306的两侧,二凸台304的连线与肋条306基本垂直。本实施例的二凸台304的底面为十字形,分别对应控制面板26之二触点260。
[0023] 当多向式按键20的一端被外力按压下后,带动二弹性臂400形变。当按压多向式按键20的外力消失,二弹性臂400凭借自身变形产生的弹力使多向式按键20自动恢复到原始状态。又因为二弹性臂400靠近键帽300部分开设的U形开口402,将每一弹性臂400分成两部分,弹性臂400产生形变时,此两部分产生方向相反的弹力,同时用于恢复多向式按键20的原始状态,而获得更好的弹性效果。
[0024] 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多向式按键20于基板24和控制面板26装配后的立体视图,请同时参阅图6,其为沿图5中VI-VI线的剖面视图,其中肋条306和半圆形凸起308的顶端都与基板24上之凸起264抵触。在没有外力按压的情况下,键帽300的上表面与控制面板26平面基本平行。
[0025] 操作多向式按键20时,所述二凸台304所在的任意一端受到外力按压,该端所在凸台304将以二弹性臂400所在的直线作为轴线转动,以触压控制面板26上相应的触点260。因二凸起308和肋条306顶端都为圆弧形,使得多向式按键20旋转顺畅。同时未受到外力按压端的凸台相应翘起,从而彻底解决按键连动问题。外力消失后,借助二弹性臂400的弹力,多向式按键20将立即恢复到原始状态,为下一次按压做好准备。若键帽300的中间受到外力按压,由于有肋条306的垂直支撑,键帽300不能被按下,避免误操作。所述肋条306还进一步起到加固键帽300机械强度的作用,使得多向式按键20不易损坏。
[0026] 请参阅图7,其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该多向式按键500包括一键帽510和二弹性臂520,键帽510内底512设有二肋条530和一条形凸台540。其中,所述二肋条530位于同一轴线上,二弹性臂520与二肋条530在一直线上。所述条形凸台540位于二肋条530之间。条形凸台540的两端分别位于二肋条530所在直线的两侧,条形凸台540的两端分别对应相应的操作触点。二肋条530等高且大于条形凸台540的高度。此设计之实施例之多向式按键500亦能避免按键连动的误操作,而且能自动恢复原始状态。
[0027] 请参阅图8,其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该多向式按键600包括一椭圆形键帽610和沿椭圆形键帽610长轴方向的两侧延伸之二弹性臂620。椭圆形键帽610的内底面612设有一肋条630和二凸台640,肋条630位于椭圆形键帽610的短轴上,将椭圆形键帽610分为两部分。二凸台640分别位于肋条630的两侧,对应相应的操作触点。利用二弹性臂620的弹性和肋条630的支撑,该多向式按键600也能避免按键连动的误操作,而且能自动恢复原始状态。
[0028] 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三种较佳实施方式,其中键帽300,510,610的形状可为任意形状,也可不设置帽沿310。弹性臂400的数量、位置和结构都可改变为其他形式,只需具备弹性特征即可。凸起308的数量、形状和位置也可依设计要求做适当变更。凸起308的顶端可以设计成球面或者其他弧形面。键帽300背面的凸台304的形状和数量也可以依照设计要求而改变。整个多向式按键20,500,600可一体成型。
[0029] 根据以上的各种改变,本发明之多向式按键可以运用在各种电子及机械装置上。例如:手机的方向键,用一多向式按键来控制左右选择或二操作等。游戏产品的控制键盘,用一个多向式按键来实现多种功能的控制或者多个方向的选择。还可以用在光碟机等消费性产品的音量调节或者其他多项选择性控制面板中。采用多向式按键的共同特点是既节省空间,而且使用者在进行一项按键操作的同时,手指在不离开按键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另一个按键操作,不容易按错键。本发明所揭露之多向式按键,不仅能避免按键连动的误操作,而且能自动恢复原始状态。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