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和跨骑式车辆

申请号 CN200810003899.7 申请日 2008-02-03 公开(公告)号 CN101239639B 公开(公告)日 2012-05-09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伏见孝信;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 制动 装置和跨骑式车辆。为了提供在从连动制动杆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传递路径中操作 力 的传递损失有所减小的制动装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10)包括:设置在手把(4)中的一个上的前轮制动杆(20);设置在手把(4)中的另一个上并连接到后轮制动器(17)的连动制动杆(40);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其邻近连动制动杆(40)地配置在手把(4)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以便通过前轮制动杆(20)或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在连接到前轮制动器(14)的液压路径(12)中产生 流体 压力以致动前轮制动器(14);和设置成从手把(4)中的所述一个延伸到手把(4)中的所述另一个以将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传递拉索(21)。
权利要求

1. 一种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包括:
设置在手把中的一个上的前轮制动杆;
设置在所述手把中的另一个上并且连接到后轮制动器的连动制动杆;
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该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邻近所述连动制动杆地配置在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以便通过所述前轮制动杆或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在连接到所述前轮制动器的液压路径中产生流体压力以致动所述前轮制动器;和
操作力传递部件,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成从所述手把中的所述一个延伸到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以将所述前轮制动杆的操作力在输入至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前从所述手把中的所述一个传递到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动制动杆和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延迟所述操作力从所述连动制动杆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传递的游隙。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包括主缸和臂,该臂接收所述前轮制动杆或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以用接收到的操作力挤压所述主缸而在所述液压路径中产生流体压力,并且所述臂构造成在操作力从所述连动制动杆输入至所述臂时可相对于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移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将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后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拉索;和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接收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以牵拉所述后轮制动拉索并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操作力,
其中所述输入部件附装在所述连动制动杆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设置成在所述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可在从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接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移位,并且
所述后轮制动拉索抵抗由所述输入部件接收的反作用力而抑制所述输入部件的移位,从而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输入部件的移位被抑制的状态下抵抗所述反作用力而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具有由所述后轮制动拉索支承的被支承部和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操作力输入部,所述输入部件附装在所述连动制动杆上以便可转动地移位,并且所述被支承部构造成通过由所述后轮制动拉索支承而抑制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移位,并且
从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移位的中心到所述操作力输入部的距离小于从所述中心到所述被支承部的距离。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是平衡件,并且
该平衡件具有由所述连动制动杆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动被支承部、设置在离开所述转动被支承部的位置处以牵拉所述后轮制动拉索的拉索被附装部和设置在离开所述转动被支承部的位置处以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操作力输入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被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操作力输入部和所述拉索被附装部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输入部件;和用于沿与所述输入部件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施力的驱策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是从所述手把中的一个延伸到所述手把中的另一个的杆。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联接到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和配设给所述前轮制动杆的联接部,并且所述杆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和所述联接部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
12. 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的跨骑式车辆。

说明书全文

制动装置和跨骑式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操作设置在左右两个手把/方向把上的两个制动杆之一来致动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两者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上存在用于跨骑式车辆如摩托车的制动装置,当设置在左右两个手把上的两个制动杆中的一个被操作时所述制动装置致动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两者,并且当另一个制动杆被操作时所述制动装置只致动前轮制动器。在这种制动装置中,用于致动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两者的制动杆(下文中称作“连动/联(interlock)制动杆”)连接到后轮制动器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该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包括主缸等以通过液压致动前轮制动器(例如见专利文献1)。
[0003] [专利文献1] JP-A-Hei 10-167154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但是,在传统的制动装置中,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远离连动制动杆地配置,因此在从连动制动杆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用于操作力的传递路径中操作力不时地产生传递损失。
[0006]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动装置中,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配置在左右两个手把中与配置有连动制动杆的手把相对的手把上,从而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经由拉索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因此,由于内拉索和外拉索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传递损失。
[0007]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因此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从连动制动杆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传递路径中操作力的传递损失有所减小的制动装置,以及一种跨骑式车辆。
[0008]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手把中的一个上的前轮制动杆;设置在所述手把中的另一个上并且连接到后轮制动器的连动制动杆;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该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邻近所述连动制动杆地配置在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上,以便通过所述前轮制动杆或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在连接到所述前轮制动器的液压路径中产生流体压力以致动所述前轮制动器;和操作力传递部件,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成从所述手把中的所述一个延伸到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以将所述前轮制动杆的操作力在输入至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前从所述手把中的所述一个传递到所述手把中的所述另一个。
[00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制动装置的跨骑式车辆。
[0011]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一种在从连动制动杆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用于操作力的传递路径中的传递损失有所减小的制动装置。所述跨骑式车辆例如可以是摩托车(包括小型摩托车)、四轮轻型汽车等。
[0012]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可在所述连动制动杆和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间设置延迟所述操作力从所述连动制动杆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传递的游隙。根据该方面,当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可比前轮制动器更快地致动后轮制动器。
[0013]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包括主缸和臂,该臂接收所述前轮制动杆或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以用接收到的操作力挤压所述主缸而在所述液压路径中产生流体压力,并且所述臂构造成在操作力从所述连动制动杆输入至所述臂时可相对于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移位。根据该方面,可抑制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杆侧的传递。
[0014]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中,所述制动装置还可包括:用于将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后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拉索;和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接收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以牵拉所述后轮制动拉索并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操作力,并且所述输入部件可附装到所述连动制动杆上。
[0015] 在该方面中,所述输入部件可设置成在所述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可在从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接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移位,并且所述后轮制动拉索可抵抗由所述输入部件接收的反作用力而抑制所述输入部件的移位,从而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输入部件的移位被抑制的状态下抵抗所述反作用力而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根据该构型,在所述后轮制动拉索受损时可防止从所述输入部件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
[0016] 在该方面中,所述输入部件可具有由所述后轮制动拉索支承/支持的被支承部和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操作力输入部,并且可附装在所述连动制动杆上以便可转动地移位。所述被支承部可构造成通过由所述后轮制动拉索支承而抑制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移位,并且从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移位的中心到所述操作力输入部的距离可小于从所述中心到所述被支承部的距离。通过这种构型,可增大从所述连动制动杆经由所述输入部件输入至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操作力。
[0017] 在该方面中,所述输入部件可以是平衡件(equalizer),该平衡件可具有由所述连动制动杆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动被支承部、设置在离开所述转动被支承部的位置处以牵拉所述后轮制动拉索的拉索被附装部和设置在离开所述转动被支承部的位置处以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操作力输入部。根据该构型,可用所述平衡件将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划分成要经由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输入的力和要经由所述后轮制动拉索向所述后轮制动器输入的力,并且可抑制划分比率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输入部件的转动被支承部可设置在所述操作力输入部和所述拉索被附装部之间。
[0018]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所述制动装置还可包括: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输入部件;和用于沿与所述输入部件输入所述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施力的驱策件/施力件(urging member)。根据该方面,可延迟连动制动杆的操作力从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向前轮制动器的传递,并早于前轮制动器地致动后轮制动器。
[0019]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中,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是从所述手把中的一个延伸到所述手把中的另一个的杆。由于与拉索相比杆不会随时间伸长,因而通过采用杆作为操作力传递部件,使用者不必进行长度调节工作并且不需要用于长度调节的机构。因此,能防止使用者进行不恰当的调节。例如,可防止使用者将操作力传递部件调节为使得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始终在液压路径中产生液压的长度。
[0020] 在该方面中,所述杆可联接到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和配设给所述前轮制动杆的联接部,并且所述杆可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和所述联接部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根据该构型,可设定所述联接部和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间的适当距离。通常,所述前轮制动杆被支承在离开所述手把的位置。通过调节所述前轮制动杆的联接部和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可适当地设定所述手把和所述前轮制动杆之间的距离。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设置有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0022] 图2是摩托车的前视图。
[0023] 图3是示出制动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0024] 图4是从斜上方看去时制动装置的连动制动杆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透视图。
[0025] 图5是制动装置的连动制动杆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俯视图。
[0026] 图6是制动装置的连动制动杆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仰视图。
[0027] 图7是连动制动杆的透视图。
[0028] 图8是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主缸的透视图。
[0029] 图9是连动制动杆的转动件的透视图。
[0030] 图10是转动件的俯视图。
[0031] 图11是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臂的透视图。
[0032] 图12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33] 图13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34] 图14是示出在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臂的被牵拉部如何相对于传递拉索的牵拉部移动的视图。
[0035]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前轮制动杆被操作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36] 图16是用于说明在后轮制动拉索的内拉索从转动件脱离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37]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俯视图。
[0038]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俯视图。
[0039] 图19是图18所示的制动装置的平衡件和臂的分解透视图。
[0040] 图20是图18所示的制动装置的平衡件和臂的俯视图。
[0041] 图21是平衡件的放大视图。
[0042] 图22是图18所示的制动装置的主缸从前方看去时的透视图。
[0043] 图23是连动制动杆的基部的前视图。
[0044] 图24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被操作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45] 图25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从图2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46] 图26是用于说明在前轮制动杆被操作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47] 图27是用于说明在后轮制动拉索的内拉索断开时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48] 图28是用于说明在液压路径中的油泄漏的情况下制动装置的工作的视图。
[0049]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示意图。
[0050] 图30是沿图29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0051] 图31是沿图29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0052] 图32是沿图29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设置有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动装置1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摩托车1的前视图。
[0054] 图3是示出制动装置10的构造的示意图。
[0055] 如图1和图2所示,除制动装置10之外,摩托车1还包括前轮2、后轮3、手把4和发动机8。如图3所示,制动装置10包括前轮制动器14、后轮制动器17、连动制动杆40、前轮制动杆20、用于响应于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力而致动前轮制动器14的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以及用于将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传递拉索21。
[0056] 前轮2配置在摩托车1的前部并由一对左、右前悬架5a、5a可旋转地支承。如图2所示,在前悬架5a、5a的上部横跨它们延伸地附装有下支架6a。倾斜向上延伸的转向轴
7的下端部附装在下支架6a上。在转向轴7的上端部附装有顶桥(top bridge)6b。顶桥
6b横跨一对叉管5b、5b延伸,所述一对叉管5b、5b从相应的前悬架5a、5a延伸。沿左右方向(图2所示的方向B)延伸的手把4经由一对附装件9、9附装在顶桥6b上。在左、右手把4的端部附装有手柄4a、4b。
[0057] 发动机8例如是整体摆式发动机(unit swing engine),并且如图1所示地设置成可与配置在摩托车1后部的后轮3一起竖直地枢转。在发动机8的后方配置有用于将从发动机8输出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3的驱动力传递机构8a。后轮制动器17配置在驱动力传递机构8a的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0058] 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后轮制动器17是机械式的鼓式制动器。如图3所示,后轮制动器17包括与后轮3一起旋转的制动鼓17c和一对配置在制动鼓17c内的制动17a、17a。在所述一对制动蹄17a、17a之间配置有被转动支承的凸轮17b。凸轮17b的转动轴
17d附装在链接件13的一个端部。链接件13的另一端部13a经由后轮制动拉索11连接到连动制动杆40。
[0059] 当连动制动杆40在骑乘者的制动操作下朝手柄4b(朝骑乘者)转动时,连动制动杆40牵拉后轮制动拉索11。随着后轮制动拉索11被拉动,链接件11绕凸轮17b的转动轴17d转动。通过该转动,凸轮17b将所述一对制动蹄17a、17a压靠在与后轮3一起旋转的制动鼓17c的内壁上,从而产生摩擦力以对后轮3进行制动。
[0060] 后轮制动拉索11由内拉索11a和用于覆盖内拉索11a的外拉索11b组成,内拉索11a由(金属)丝线等构成。如图1所示,后轮制动拉索11从位于手柄4b前方的连动制动杆40向下延伸,然后在摩托车1的下部向后延伸。内拉索11a的后端部附装在链接件13上。在后轮制动拉索11的后端部设置有用于朝后轮制动器17牵拉内拉索11a的卷簧11c。
[0061] 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前轮制动器14是液压盘式制动器,并且包括制动盘15和制动钳16。制动盘15由前悬架5a的下端部支承成可与前轮2一起旋转。制动钳16在其内部包括制动衬16a(见图3)。制动衬块16a被经由液压路径12传递的液压力压靠在制动盘15上以产生用于前轮2的制动力。液压路径12例如包括液压软管或液压管。液压路径12连接到下文将要说明的主缸32,并通过连动制动杆40或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将主32中产生的液压力传递到前轮制动器14。
[0062] 如图3所示,前轮制动杆20设置在右手把4上并位于手柄4a的前方。前轮制动杆20附装在手把4上并由附装件23可转动地支承。
[0063] 具体地,在前轮制动杆20的基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形成有转动被支承部20c。转动被支承部20c和附装件23各自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孔。枢轴件(例如,螺栓)24插入穿过这些部件的各个孔。这样,前轮制动杆20可绕枢轴件24转动。
[0064] 前轮制动杆20具有沿平方向延伸以在执行制动操作时供骑乘者抓持的被抓持部20a。在被抓持部20a的基部设置有拉索被附装部20b。传递拉索21的一端附装在拉索被附装部20b上。传递拉索21设置成从右手把4延伸到左手把4。传递拉索21将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力从右手把4传递到左手把4以向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输入该操作力。上述的转动被支承部20c形成为从拉索被附装部20b朝手柄4a伸出。
[0065] 现在对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连动制动杆40设置在左手把4上并且位于手柄4b前方。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连动制动杆40经由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主缸32附装在手把4上并由主缸32可转动地支承(见图4)。除主缸32之外,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还包括由刚性材料(例如,金属)制成的臂31。当前轮制动杆20或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被接收时,臂31以接收到的操作力挤压主缸32而在液压路径12中产生液压力以致动前轮制动器14。
[0066] 在连动制动杆40上附装有由刚性材料(例如,金属)制成的转动件42。转动件42设置成可响应于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从臂31接收的反作用力而可转动地移位或回退。后面将对转动件42进行详细说明。
[0067] 图4是从斜上方看去时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透视图。图5是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俯视图。图6是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仰视图。图7是连动制动杆40的透视图。图8是主缸32的透视图。图9是转动件42的透视图。图10是转动件42的俯视图。手把4和手柄4b在图4中未示出,但它们在图5和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
[0068] 首先详细说明连动制动杆40。如图7所示,连动制动杆40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在执行制动操作时由骑乘者抓持的被抓持部40e。在被抓持部40e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端部设置有一对上、下板状基部40c、40d。基部40c、40d具有各自的转动被支承部40a、40a,所述转动被支承部40a、40a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相应的孔40g、40g。如图8所示,主缸32形成有孔32b、32b,并且孔32b、32b的位置对应于孔40g、40g的位置。
枢轴件(此处,螺栓)43插入穿过孔32b、32b和孔40g、40g(见图4或图6)。这样,连动制动杆40可绕枢轴件43转动。如图6所示,在枢轴件43的末端部经由垫圈45装配有螺母
44。
[0069] 如图7所示,基部40c、40d具有各自的用于可转动地支承转动件42的转动支承部40b、40b。转动支承部40b、40b位于相应的转动被支承部40a、40a的前方(沿离开手把4的方向)。具体地,转动支承部40b、40b也在相互面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各自的孔40h、40h。
转动件42也在对应于孔40h、40h的位置处形成有孔42g(见图9)。如图4所示,转动件42配置在所述一对上、下基部40c、40d之间,并且枢轴件(此处,螺栓)46插入穿过转动件42的孔42g和孔40h、40h。这样,转动支承部40b、40b可转动地支承转动件42。如图6所示,在枢轴件46的末端部装配有垫圈47。保持件(此处为开口销)48插入穿过枢轴件46的末端部以将枢轴件46紧固在连动制动杆40上。
[0070] 如图6或图7所示,基部40d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止动部40f。另一方面,如图5至图8所示,主缸32设置有向前突出的转动限制部32c,并且转动限制部32c在非操作状态(连动制动杆40未被操作转动的状态)下位于与连动制动杆40的止动部40f相对应的位置。转动限制部32c通过在连动制动杆40未被操作的状态下与止动部40f接触而限制连动制动杆40的转动。
[0071] 接下来说明转动件42。如图5或图9所示,转动件42配置成从转动支承部40b朝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沿图5中的方向C)延伸,并且具有转动被支承部42a、拉索被附装部42b和臂挤压部42c。
[0072] 转动被支承部42a位于转动件42的一端,并且形成有上述的孔42g。
[0073] 拉索被附装部42b设置在朝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离开转动被支承部42a的位置处。后轮制动拉索11的一个端部附装在拉索被附装部42b上。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如图6所示,在内拉索11a的相应端部设置有圆柱状接合部11d。另一方面,在拉索被附装部42b内形成有用于容纳圆柱状接合部11d的凹部,从而允许接合部11d和拉索被附装部42b相互接合。如图9所示,在拉索被附装部42b内形成有缺口42e。内拉索11a朝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延伸通过缺口42e。
[0074] 臂挤压部42c形成在与后面将要描述的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相面对的位置。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臂挤压部42c形成为从转动被支承部42a朝手柄4b突出。
[0075] 如上所述,转动件42设置成可绕枢轴件46转动。后轮制动拉索11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抵抗由转动件42从臂31接收的反作用力而限制/控制转动件42的转动(回退)。转动件42在转动件42的转动受限制的状态下抵抗所述反作用力而向臂31输入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即,拉索被附装部42b由内拉索11a朝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牵拉,从而限制转动件42的转动。当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转动件42由内拉索11a支承在臂
31侧,并且臂挤压部42c抵抗从臂31接收的反作用力而向臂31输入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
[0076] 如图10所示,从形成在转动被支承部42a内的孔42g的中心P到臂挤压部42c的距离L1小于从中心P到拉索被附装部42b的距离L2。通过这种构型,可增大从转动件42向臂31输入的力。
[0077] 接下来说明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如图2和图3所示,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邻近连动制动杆40地配置在左手把4(手把4中设置有连动制动杆40的一个手把)上。即,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设置在连动制动杆4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图3所示的方向A)上。如上所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包括臂31和主缸32。图11是臂31的透视图。
[0078] 如图4或图8所示,主缸32具有被挤压部32a、附装部32f和一对上、下杆支承部32d、32d。
[0079] 附装部32f具有半圆形状。附装部32f和同样为半圆形的附装件33在它们之间保持手把4的位于手柄4b内侧的部分。这样,主缸32附装在手把4上(见图5或图6)。
[0080] 当骑乘者执行制动操作时,后面将要描述的臂31的缸挤压部31a挤压被挤压部32a,以挤压容纳在主缸32内的活塞(未示出)。然后,被挤压部32a增大液压路径12中的制动油的液压力以致动前轮制动器14。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被挤压部32a的端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侧方(沿与图3所示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从而被挤压部32a的端表面面向臂31的缸挤压部31a(见图5)。被挤压部32a由容纳在主缸32内的弹簧(未示出)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方驱策/推压。
[0081] 杆支承部32d、32d可转动地支承连动制动杆40和臂31。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后面将要描述的臂31的转动被支承部31d配置在连动制动杆40的转动被支承部40a、40a之间(见图11),而转动被支承部40a、40a配置在所述一对上、下杆支承部32d、32d之间。杆支承部32d、32d形成有上述的相应的孔32b、32b(见图8)。枢轴件43插入穿过孔32b、32b,连动制动杆40的孔40g、40g和后面将要描述的臂31的孔31b。这样,连动制动杆40和臂31由杆支承部32d、32d可转动地支承。垫圈44和螺母45装配在枢轴件43的端部(见图
6)。
[0082] 如图8所示,除上述的被挤压部32a等之外,主缸32还具有贮液箱32e、传递拉索支承部32g(见图6)、后轮制动拉索支承部32h和液压路径联接部32i。
[0083] 贮液箱32e设置在主缸32的上部以储存补给用的制动油。贮液箱32e在例如制动衬块16a磨损时向液压路径12供给制动油。传递拉索支承部32g形成在主缸32的下部以保持传递拉索21的外拉索21b的端部(见图6)。后轮制动拉索支承部32h保持后轮制动拉索11的外拉索11b的端部。液压路径12连接到液压路径联接部32i(见图6)。
[0084] 如图6所示,在主缸32的下表面附装有经由导线(未示出)连接到摩托车1的制动灯的制动灯开关35。制动灯开关35在连动制动杆40未被操作且制动灯开关35被连动制动杆40的止动部40f挤压时关闭,并且在骑乘者执行制动操作且止动部40f离开制动灯开关35时打开。
[0085] 下面说明臂31。如图11所示,臂31形成有缸挤压部31a、转动被支承部31d、杆侧被挤压部31c和被牵拉部31e。
[0086] 孔31b形成在转动被支承部31d的中央,并且如上所述,枢轴件43插入穿过孔31b。当操作力从连动制动杆40或前轮制动杆20输入时,臂31绕枢轴件43转动以使缸挤压部31a挤压主缸32的被挤压部32a。
[0087] 臂31具有从转动被支承部31d沿侧向延伸的扩展部31f。扩展部31f的一侧面向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并且用作杆侧被挤压部31c(见图5)。
[0088] 在连动制动杆40和臂31之间设置有用于延迟操作力从连动制动杆40向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传递的游隙。在该示例中,如图5所示,间隙h被设置为在连动制动杆40处于非操作状态时杆侧被挤压部31c和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之间的游隙。
[0089] 缸挤压部31a设置在跨过转动被支承部31d与杆侧被挤压部31c相对的一侧。具体地,臂31具有从转动被支承部31d沿侧向扩展的扩展部31g,并且缸挤压部31a设置在扩展部31g的面向主缸32的被挤压部32a的侧面上。从孔31b的中心到缸挤压部31a的距离小于从孔31b的中心到杆侧被挤压部31c的距离。扩展部31f、转动被支承部31d和扩展部31g构成一厚板。
[0090] 被牵拉部31e设置在与扩展部31f、转动被支承部31d和扩展部31g在竖直方向(图11所示的方向D)上隔开的位置,并且在竖直方向上面向扩展部31g。
[0091] 设置在传递拉索21的内拉索21a的端部的牵拉部21c由被牵拉部31e保持(见图4)。牵拉部21c构造成在前轮制动杆20被操作时牵拉被牵拉部31e以将前轮制动杆20的运动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并且与被牵拉部31e隔离开以便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不会将连动制动杆40的运动传递到前轮制动杆20。
[0092] 具体地,如图4所示,牵拉部21c具有基部21d和一对垂直于基部21d延伸的板21e、21e。板21e、21e形成有各自的沿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被牵拉部31e的移动方向伸长的孔21f、21f(见图4和图6)。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被牵拉部31e的中心形成有孔31h。被牵拉部31e配置在所述一对板21e、21e之间,并且销22插入穿过孔31h和孔
21f、21f。被牵拉部31e通过销22与牵拉部21c接合。这样,在操作力从连动制动杆40向臂31输入时(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臂31能相对于传递拉索21移位。即,被牵拉部
31e与销22一起相对于内拉索21a在板21e、21e之间的空间内移动。这样,即使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的情况下连动制动杆40的运动也不会传递到前轮制动杆20。
[0093] 如图6所示,在销22的末端装配有垫圈25。保持件(此处为开口销)26在垫圈25的外侧插入穿过销22的末端。保持件26防止销22从牵拉部21c滑落。在牵拉部21c的基部21d和传递拉索支承部32g之间配置有卷簧28。卷簧28沿增大基部21d和传递拉索支承部32g之间距离的方向施加力。卷簧28配置成包围内拉索21a。在内拉索21a上附装有管27,管27的外径等于卷簧28的内径。管27稳定卷簧28相对于内拉索21a的位置以防止卷簧28持续不断地快速移动(rattle)。
[0094] 如图11所示,被牵拉部31e和扩展部31g通过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部31i联接。臂31始终被驱策,使得缸挤压部31a与主缸32的被挤压部32a接触。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如图6所示,扭簧34设置成跨过柱部31i和枢轴件43延伸以朝主缸32牵拉柱部31i。
[0095] 现在对制动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图12和图13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的视图。图14是示出此时臂31的被牵拉部31e如何在传递拉索21的板21e、21e之间移动的视图。图15是用于说明在前轮制动杆20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的视图。首先说明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
[0096] 如上所述,在如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未执行制动操作的状态),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与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隔开间隙h。
[0097] 当骑乘者如图12所示地开始操作连动制动杆40时,连动制动杆40开始绕枢轴件43朝手柄4b转动。结果,转动件42牵拉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以开始致动后轮制动器17。此时,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和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仅仅相互接触;因此,臂31尚未转动,并且尚未开始致动前轮制动器14。
[0098] 此后,如图13所示,当骑乘者进一步操作连动制动杆40并且连动制动杆40绕枢轴件43朝手柄4b转动时,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挤压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结果,臂31也绕枢轴件43转动,并且缸挤压部31a挤压主缸32的被挤压部32a。这样,前轮制动器14开始被致动。
[0099] 此时,如图14所示,销22沿形成在传递拉索21的板21e、21e内的孔21f、21f移动,从而允许臂31的被牵拉部31e在传递拉索21的板21e、21e之间移动而不改变牵拉部21c的位置。这可防止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传递到前轮制动杆
20。
[0100] 如上所述,从转动件42的转动移位的中心P到臂挤压部42c的距离L1小于从中心P到拉索被附装部42b的距离L2(见图10)。通过这种构型,可增大由臂挤压部42c向杆侧被挤压部31c施加的挤压力,从而允许抵抗从杆侧被挤压部31c接收的反作用力使臂31转动,而无需使转动件42转动(回退)很大。
[0101] 接下来对在前轮制动杆20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当骑乘者操作前轮制动杆20时,前轮制动杆20牵拉传递拉索21,并且牵拉部21c牵拉臂31的被牵拉部31e。结果,如图15所示,臂31绕枢轴件43转动,并且缸挤压部31a挤压主缸32的被挤压部32a。这样,前轮制动器14被致动。此时,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和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比在初始状态下更加相互远离。
[0102] 最后对在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被切断或从转动件42脱离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图16是用于说明在内拉索11a从转动件42脱离时制动装置10的工作的视图。
[0103] 在内拉索11a从转动件42脱离的情况下当骑乘者操作连动制动杆40时,如图16所示,连动制动杆40绕枢轴件43朝手柄4b转动。此时,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与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接触。但是,转动件42绕枢轴件46转动(回退),因此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无法抵抗容纳在主缸32中的弹簧的伸张力而挤压杆侧被挤压部31c。在内拉索11a从转动件42脱离的情况下当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这可防止仅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
[0104] 在上述制动装置10中,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邻近连动制动杆40地配置。因此,与连动制动杆和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相互远离地配置并且连动制动杆的操作经由丝线等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减小在操作力从连动制动杆40到达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传递路径中操作力的传递损失。
[0105]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制动装置10,而是可对其作出各种变型。在上述说明中,例如,后轮制动拉索11经由转动件42连接到连动制动杆40。但是,后轮制动拉索也可直接连接到连动制动杆。图17是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示例的制动装置10A的俯视图。在图17中,与上面所述类似的部件具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重复说明。
[0106] 制动装置10A包括连动制动杆40A和转动件42A。连动制动杆40A包括用以保持后轮制动拉索11的接合部11d的拉索附装部40k。卷簧11c的张力作用在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上(见图1)。连动制动杆40A具有转动支承部40L。转动支承部40L位于拉索附装部40k和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之间,并且可转动地支承转动件42A。此处,转动件42A具有转动被支承部42h,并且枢轴件(例如,螺栓)46插入穿过转动被支承部42h和连动制动杆40A的转动支承部40L。转动件42A还具有拉索侧被支承部42i。拉索侧被支承部42i与其上作用有张力的内拉索11a接触。这限制了转动件42A沿与臂3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转动(回退)。
[0107] 对制动装置10A的工作进行说明。当连动制动杆40A在骑乘者的制动操作下朝骑乘者(朝手柄4b)转动时,转动件42A的臂挤压部42c挤压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并且从杆侧被挤压部31c接收反作用力。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与拉索侧被支承部42i接触,并且抵抗由转动件42A从臂31接收的反作用力将转动件42A支承在杆侧被挤压部31c侧。由于转动件42A由内拉索11a支承,所以转动件42A挤压杆侧被挤压部31c而不会沿相反的方向(图17中的方向E)转动,并且向臂31输入连动制动杆40A的操作力。
[0108] 然后对在内拉索11a断开的状态下制动装置10A的工作进行说明。在内拉索11a断开的状态下,转动件42A沿与臂3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方向的转动被允许。结果,与在参照图16所述的情况下一样,当连动制动杆40A朝骑乘者转动时,转动件42A的臂挤压部42c从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接收反作用力,并且转动件42A无法抵抗所述反作用力而是沿与杆侧被挤压部31c相反的方向(图17中的方向E)转动。这样,当内拉索11a断开时在连动制动杆40A被操作的情况下能防止仅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上面对制动装置10A的工作进行了说明。
[0109] 在上述的制动装置10中,在臂31的杆侧被挤压部31c和转动件42的臂挤压部42c之间设置有间隙h(见图5)。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该间隙使得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的开始相对于对后轮制动器17的致动延迟。但是,使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延迟的机构不限于此。例如,可在臂31上预先施加其方向与臂31在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下移动的方向相反的力以延迟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
[0110] 在上述的制动装置10中,转动件42被用作向臂31输入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的部件。但是,也可使用平衡件作为向臂31输入连动制动杆40的操作力的部件。
[0111] 图18是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的示例的制动装置10B的俯视图。图19是制动装置10B的平衡件64和臂61的分解透视图。图20是平衡件64和臂61的俯视图。图21是平衡件64的放大视图。图22是制动装置10B的主缸32B从前方看去时的透视图。在这些图中,与上述制动装置10的部件类似的部件具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重复说明。
在制动装置10B中,臂61和主缸32B构成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B。
[0112] 如图18所示,除平衡件64和臂61之外,制动装置10B还包括连动制动杆40B和用于预先施加其方向与在执行制动操作时臂6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的驱策件65。臂61包括杆侧臂62和可独立于杆侧臂62转动的缸侧臂63(见图19)。
[0113] 缸侧臂63在杆侧臂62的挤压下或在上述传递拉索21的牵拉下转动,以挤压主缸32B的被挤压部32a。如图19所示,缸侧臂63具有缸挤压部63a,一对上、下转动被支承部
63d、63d,被挤压部63c和被牵拉部63e。杆侧臂62具有转动被支承部62d、杆侧被挤压部
62c、挤压部62a、止动部62e和驱策件附装部62f。
[0114] 如图20所示,杆侧臂62的挤压部62a面向缸侧臂63的被挤压部63c,并且在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由平衡件64挤压时挤压被挤压部63c。这使得杆侧臂62和缸侧臂63彼此一起转动。
[0115] 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由驱策件65朝平衡件64牵拉而与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接触。在该示例中,驱策件65是具有收缩力的弹性件(例如,弹簧),并且在杆侧臂62和主缸32B之间延伸(见图18)。具体地,杆侧臂62的驱策件附装部62f从杆侧被挤压部62c向上突出(见图19),并且驱策件65的一个端部附装在驱策件附装部62f上。主缸32B形成有驱策件附装部32j。如图22所示,在主缸32B中,驱策件附装部32j形成在向前延伸的后轮制动拉索支承部32h的中部。此处,驱策件附装部32j是向上突出的突起部,并且驱策件65的另一个端部附装在驱策件附装部32j上。驱策件65沿与在执行制动操作时杆侧臂62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牵拉驱策件附装部62f。
[0116] 如图18和图22所示,主缸32B在与杆侧臂62的止动部62e相对的位置处具有向前稍稍凸出的定位部32k。止动部62e与定位部32k接触(见图18),并且通过限制杆侧臂62在驱策件65的牵拉下的转动而确定杆侧臂62的位置。
[0117] 缸侧臂63的缸挤压部63a,转动被支承部63d、63d和被牵拉部63e分别类似于上述的臂31的缸挤压部31a、转动被支承部31d和被牵拉部31e。即,缸挤压部63a与主缸32B的被挤压部32a接触,并且响应于连动制动杆40B的操作力而挤压被挤压部32a。杆侧臂62的转动被支承部62d配置在所述一对上、下转动被支承部63d、63d之间。如图19所示,转动被支承部63d和杆侧臂62的转动被支承部62d分别形成有孔63b、62b,并且枢轴件
43插入穿过孔63b、62b以使杆侧臂62和缸侧臂63可绕枢轴件43转动。传递拉索21的内拉索21a由被牵拉部63e保持,从而在前轮制动杆20被操作时被牵拉部63e由内拉索21a牵拉。在图18中,未示出附装在内拉索21a端部上的牵拉部21c,只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内拉索21a。
[0118] 如图19或图20所示,平衡件64具有位于其中央的转动被支承部64a、设置在离开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位置处的拉索被附装部64b、同样设置在离开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位置处的臂挤压部64c和扩展部64f。与上述的转动件42的拉索被附装部42b的情况一样,后轮制动拉索11的接合部11d由拉索被附装部64b保持(见图18或图20)。后轮制动拉索11通过卷簧11c(见图1)的弹力牵拉拉索被附装部64b。转动被支承部64a是供枢轴件46插入的孔。平衡件64可绕枢轴件46转动。如图20所示,扩展部64f从转动被支承部64a沿与拉索被附装部64b相反的方向扩展出来。臂挤压部64c形成在扩展部64f的与杆侧臂
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相对的壁部上。臂挤压部64c跨过转动被支承部64a位于与拉索被附装部64b相对的一侧并与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接触。当拉索被附装部64b由后轮制动拉索11牵拉时,绕枢轴件46转动的转动力作用在平衡件64上。因此,臂挤压部
64c挤压杆侧被挤压部62c。
[0119] 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如图21所示,连接扩展部64f的中心P1、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中心P2和拉索被附装部64b的中心P3的线大体上是直的(图21中的直线L3)。内拉索11a沿大致垂直于直线L3的方向(图中所示的方向V1)牵拉拉索被附装部64b。臂挤压部64c沿大致垂直于直线L3的方向(图中所示的方向V2)挤压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
[0120] 如图18所示,连动制动杆40B具有用于限制平衡件64的转动超过预设量的止动部40i。图23是连动制动杆40B的基部40c、40d的前视图。如图所示,止动部40i是从基部40d朝基部40c突出的突起部。如图18所示,止动部40i形成于沿在连动制动杆40B被操作时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移动的方向稍稍偏离臂挤压部64c的位置处。
[0121] 现在对制动装置10B的工作进行说明。图24和图25是用于说明在连动制动杆40B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B的工作的视图。图26是用于说明在前轮制动杆20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B的工作的视图。图27是用于说明在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断开时制动装置10B的工作的视图。图28是用于说明在油从液压路径12泄漏的情况下制动装置10B的工作的视图。在这些图中,主缸32B和连动制动杆40B被简化,并且未示出主缸32B的转动限制部32c和连动制动杆40B的止动部40f。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用双点划线示出。
[0122] 首先参照图24和图25对在连动制动杆40B被操作时制动装置10B的工作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当连动制动杆40B朝手柄4b被牵拉并开始转动时,平衡件64开始与连动制动杆40B一起沿车辆宽度的侧向(图中所示的方向W1)移动。此时,平衡件64的拉索被附装部64b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牵拉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并且臂挤压部64c挤压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这样,后轮制动器17开始被致动。
[0123] 另一方面,由于驱策件65预先牵拉杆侧臂62的驱策件附装部62f,所以前轮制动器14尚未开始致动。即,驱策件65沿与平衡件64挤压杆侧臂6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牵拉驱策件附装部62f。因此,杆侧臂62和缸侧臂63不发生转动,直到驱策件65的驱策力与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推压杆侧被挤压部62c的力相互平衡。这样,在连动制动杆40B开始被操作时前轮制动器14最初不被致动。
[0124] 如图25所示,当连动制动杆40B朝手柄4b被进一步牵拉且平衡件64推压杆侧臂62的力超过驱策件65的力时,杆侧臂62和缸侧臂63彼此一起转动,并且缸侧臂63的缸挤压部63a挤压主缸32B的被挤压部32a。这样,前轮制动器14也被致动。
[0125] 由连动制动杆40B支承的平衡件64的转动被支承部64a位于臂挤压部64c和拉索被附装部64b之间(见图21)。连动制动杆40B的操作力被划分成从拉索被附装部64b向后轮制动器17输入的力(拉索被附装部64b牵拉内拉索11a的力)和从臂挤压部64c向前轮制动器14输入的力(臂挤压部64c挤压杆侧臂62的力)。划分比率由从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中心P2到拉索被附装部64b的中心P3的距离与从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中心P2到臂挤压部64c的距离之间的比率来确定。这样,平衡件64的划分比率在连动制动杆40B的转动过程中大致恒定不变。
[0126] 接下来参照图26对制动装置10B的工作进行说明。当前轮制动杆20朝手柄4a被牵拉时(见图3),传递拉索21的内拉索21a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图中所示的方向W2)牵拉缸侧臂63的被牵拉部63e。这样,如图26所示,缸侧臂63的缸挤压部63a挤压主缸32B的被挤压部32a以致动前轮制动器14。此时,缸侧臂63的被挤压部63c移动离开杆侧臂62的挤压部62a,并且杆侧臂62和连动制动杆40B被保持在它们各自的位置。
[0127] 下面参照图27对制动装置10B的工作进行说明。在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断开的状态下当连动制动杆40B朝手柄4b被牵拉时,平衡件64的转动被支承部64a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移动。此时,平衡件64转动而不抵抗由臂挤压部64c从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接收的反作用力。结果,杆侧臂62和缸侧臂63的位置得以保持。这样,当后轮制动拉索11的内拉索11a断开时在连动制动杆40B被操作的情况下可防止仅对前轮制动器14的致动。
[0128] 接下来参照图28对制动装置10B的工作进行说明。当在有油从液压路径12泄漏的情况下连动制动杆40B朝手柄4b被牵拉时,与图24所示的情况一样,平衡件64仅牵拉后轮制动拉索11,直到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推压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的力与驱策件65的驱策力相互平衡。随后,当连动制动杆40B朝手柄4b被进一步牵拉时,由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从杆侧臂62的杆侧被挤压部62c接收的反作用力不会变得比驱策件65的驱策力大或更大。这样,平衡件64由后轮制动拉索11牵拉而转动。于是,如图28所示,平衡件64的臂挤压部64c与预先设置在臂挤压部64c前方的止动部40i接触以限制平衡件64的进一步转动。结果,平衡件64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进一步牵拉后轮制动拉索11,从而允许后轮制动器17进一步施加制动力。
[0129] 在上述的制动装置10B中,使用平衡件64作为向后轮制动器17和前轮制动器14输入连动制动杆40B的操作力的部件。平衡件64以由从平衡件64的转动被支承部64a的中心到臂挤压部64c的距离和到拉索被附装部64b的距离所确定的划分比率将连动制动杆40B的操作力划分成向后轮制动器17输入的力和向前轮制动器14输入的力。因此,即使在内拉索11a例如由于老化而稍微延长的情况下,连动制动杆40B的操作力的划分比率也不会受到内拉索11a老化的影响,从而初始比率得以保持。
[0130] 在上述的制动装置10、10A和10B中,骑乘者对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通过传递拉索21传递到连动制动杆40。但是,骑乘者对前轮制动杆20的操作也可通过杆传递到连动制动杆40。
[0131] 图2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制动装置10C的示意图。图30是沿图29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31是沿图29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32是沿图29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与上面所述类似的部件具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重复说明。
[0132] 在制动装置10C中,如图29所示,上述连动制动杆40设置在左手把4上,前轮制动杆20C设置在右手把4上。制动装置10C包括杆51作为将前轮制动杆20C的操作传递到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30的操作力传递部件。杆51由刚性材料(例如,金属)制成。杆51可平直地延伸,或者可在中部稍稍弯曲。该杆可由用于覆盖车体前部的覆盖件所覆盖,或者可配置在仪表如速度计后方,以便不暴露在外。
[0133] 杆51配置成从手把4中的一个延伸到其中的另一个。杆51的一端联接到臂31的被牵拉部31e,并且与上述传递拉索21的情形不同,杆51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0134] 具体地,如图30所示,在杆51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杆51的端部与被牵拉部31e联接的联接件52。联接件52包括基部52a和一对垂直于基部52延伸的板52b、52b。杆51插入穿过形成在基部52a中的孔52c。在杆51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孔52c的直径大的接合部51a。接合部51a配置在联接件52内部,并由基部52a和通过使所述一对板52b、52b向内变形而形成的突部52d、52d所保持。被牵拉部31e配置在所述一对板52b、52b之间,并且它们由销53联接。即,在所述一对板52b、52b和被牵拉部31e的每一个中都形成有尺寸与销53的直径相对应的孔,并且销53插入穿过这些孔。在销53的端部内插有开口销54以防止销53滑落。这样,杆51和被牵拉部31e相互联接成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受限制的状态。此处,在所述一对板52b、52b的每一个中都形成有尺寸与销53的直径相对应的孔。但是,作为替换,也可像在配设给上述制动装置10的传递拉索21的牵拉部21c中那样(见图14)形成伸长的孔。
[0135] 如图29所示,前轮制动杆20C由附装在手把4上的附装件23C可转动地支承。即,如在上述的前轮制动杆20中那样,在前轮制动杆20C的基部设置有被支承部20c。枢轴件(例如,螺栓)24插入穿过形成在被支承部20c中的孔和形成在附装件23C中的孔,并且前轮制动杆20C可绕枢轴件24转动。
[0136] 除被支承部20c之外,在前轮制动杆20C的基部还设置有杆联接部20d。杆51联接成这样的状态,即与臂31的被牵拉部31e的相对运动和与杆联接部20d的相对运动都受到限制。杆51设置有用于调节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55(见图31)。
[0137] 具体地,如图31所示,杆51的另一端通过联接件56联接到杆联接部20d。与上述联接件52一样,联接件56包括形成有供杆51插入的孔56c的基部56a和一对板56b、56b。杆联接部20d配置在所述一对板56b、56b之间,并且它们由销57联接。在销57的末端内插有开口销58以防止销57滑落。在杆51的所述另一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部51b,并且基部56a被保持在装配于螺纹部51b上的两个螺母55a、55b之间。
[0138] 这样,杆51通过联接件56联接到杆联接部20d。杆51和杆联接部20d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因此,在制动装置10C中,当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而朝手柄4b转动时,连动制动杆40的运动被传递到前轮制动杆20C而使前轮制动杆20C也朝手柄4a转动。这样,在连动制动杆40和前轮制动杆20C相继被操作的情况下可提高它们的可操作性。即,在连动制动杆40朝手柄4b转动的过程中开始操作前轮制动杆20C时,前轮制动杆20C的运动立即传递到臂31,从而前轮制动器14能由向前轮制动杆20C施加的操作力来致动。
[0139] 连动制动杆40、前轮制动杆20C、臂31等的尺寸和位置被构造成使得在连动制动杆40被操作时(在连动制动杆40移动直到其与手柄4b接触时)前轮制动杆20C的运动量不超出前轮制动杆20C的可运动范围(从操作前的位置到其与手柄4a接触的位置所形成的范围)。例如,臂31和前轮制动杆20C的尺寸被构造成使得从前轮制动杆20C的转动中心(枢轴件24的中心)到杆联接部20d的距离大于从臂31的转动中心(枢轴件43的中心)到被牵拉部31e的距离。
[0140] 如图29和图31所示,上述调节机构55由两个螺母55a、55b和螺纹部51b构成,并且通过使螺纹部51b转动来调节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即,通过使螺纹部51b相对于螺母55a、55b转动而移动螺母55a、55b在杆51上的位置,使联接件56的附装位置沿杆51的纵向移动以调节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
[0141] 前轮制动杆20C被构造成在杆51被连接之前的状态下可沿离开手柄4a的方向转动超出前轮制动杆20C的初始位置,即前轮制动杆20C未被操作的位置(前轮制动杆20C的如图29所示的位置)(见图29)。可通过用调节机构55调节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而将前轮制动杆20C的初始位置设定为前轮制动杆20C的可运动范围内的适当位置。即,通过使杆51转动、移动联接件56在杆51上的附装位置并增大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可使前轮制动杆20C的被抓持部20a的初始位置更靠近手柄
4a。反之,通过减小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可使被抓持部20a的初始位置远离手柄4a。
[0142]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制造误差等,附装件23C在手把4上的附装位置失准,因此前轮制动杆20C的初始位置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手柄4a。在这些情况下,同样可通过调节杆联接部20d和被牵拉部31e之间的距离而适当地设定被抓持部20a的初始位置。
[0143] 如图32所示,制动装置10C设置有用于沿牵拉杆51的方向驱策前轮制动杆20C的弹簧29。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在附装件23C的面向前轮制动杆20C的基部的位置设置有弹簧保持部23a。弹簧29的一端容纳在形成于弹簧保持部23a内的凹部23b中,而其另一端容纳在形成于前轮制动杆20C的基部内的凹部20e中。弹簧29是压缩弹簧,并且沿使前轮制动杆20C的基部和弹簧保持部23a相互远离地移动的方向施力。弹簧29防止前轮制动杆20C持续不断地快速移动。
[0144] 在上述的制动装置10C中,杆51被设置为操作力输入部件。因此,能进一步减小在从前轮制动杆到达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的传递路径中操作力的传递损失。由于与拉索相比杆不会随时间伸长,因而使用者不必进行长度调节工作。结果,能防止使用者进行不恰当的调节。
[0145] 附图标记说明
[0146] 1:摩托车
[0147] 2:前轮
[0148] 3:后轮
[0149] 4:手把
[0150] 5a:前悬架
[0151] 5b:叉管
[0152] 6a:下支架
[0153] 6b:顶桥
[0154] 7:转向轴
[0155] 8:发动机
[0156] 9:附装件
[0157] 10、10A、10B、10C:制动装置
[0158] 11:后轮制动拉索
[0159] 12:液压路径
[0160] 13:链接件
[0161] 14:前轮制动器
[0162] 15:制动盘
[0163] 16:制动钳
[0164] 17:后轮制动器
[0165] 20、20C:前轮制动杆
[0166] 21:传递拉索(操作力传递部件)
[0167] 22:枢轴件
[0168] 23、23C:附装件
[0169] 30、30B:前轮制动器致动机构
[0170] 31、61:臂
[0171] 32、32B:主缸
[0172] 34:扭簧
[0173] 40、40B:连动制动杆
[0174] 42:转动件(输入部件)
[0175] 42c:臂挤压部(操作力输入部)
[0176] 42b:拉索被附装部(被支承部)
[0177] 43:枢轴件
[0178] 44:垫圈
[0179] 45:螺母
[0180] 46:枢轴件
[0181] 47:垫圈
[0182] 48:保持件
[0183] 51:杆(操作力传递部件)
[0184] 51b:螺纹部
[0185] 52、56:联接件
[0186] 55:调节机构
[0187] 55a、55b:螺母
[0188] 62:杆侧臂
[0189] 63:缸侧臂
[0190] 64:平衡件(输入部件)
[0191] 64a:转动被支承部
[0192] 64b:拉索被附装部
[0193] 64c:臂挤压部(操作力输入部)
[0194] 65:驱策件
[0195] h:臂挤压部和杆侧被挤压部之间的间隙(游隙)
[0196] P:转动件的转动移位的中心
[0197] L1:从转动件的转动移位的中心到臂挤压部的距离
[0198] L2:从转动件的转动移位的中心到拉索被附装部的距离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