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

申请号 CN202011311099.9 申请日 2020-11-20 公开(公告)号 CN112234438A 公开(公告)日 2021-01-15
申请人 华能秦煤瑞金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李强; 向有丽; 丁炜; 申杰; 王兴泉;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包括防雷组件,所述防雷组件包括 水 平设置的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上端固定连接有避雷针体,且第一支杆下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套设有第三支杆,第三支 杆底 部与第四支杆套设,所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内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四支杆凹槽内部固定 焊接 有导电连接环,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内部凹槽内穿设有第一 导线 ,所述第一导线与避雷针体下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线另一端与所述导电连接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杆下端设置有固定组件;本发明解决了在对于升降桥导线要随着 桥梁 高度进行伸缩,传统避雷装置无法运行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包括防雷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组件(100)包括平设置的第一支杆(101),所述第一支杆(101)上端固定连接有避雷针体(102),且第一支杆(101)下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杆(103),所述第二支杆(103)套设有第三支杆(105),第三支杆(105)底部与第四支杆(106)套设,所述第一支杆(101)、第二支杆(103)、第三支杆(105)和第四支杆(106)内部均开设有凹槽(107),所述第四支杆(106)凹槽(107)内部固定焊接有导电连接环(108),所述第一支杆(101)和第二内部凹槽(107)内穿设有第一导线(104),所述第一导线(104)与避雷针体(102)下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线(104)另一端与所述导电连接环(108)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杆(106)下端设置有固定组件(200),所述固定组件(200)包括与第四支杆(106)下端固定连接的底座(201),所述底座(201)表面穿设有螺栓(202),位于所述螺栓(202)上螺接有与底座(201)表面相抵接的限位(2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1)表面固定有与第四支杆(106)表面相固定的加强板(2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04)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加强板(204)沿第四支杆(106)表面圆周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202)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螺栓(202)沿底座(201)四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环(108)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线(109),所述第二导线(109)贯穿底座(201)并延伸至底座(201)外部,且第二导线(109)贯穿有伸缩组件(300)并延伸至伸缩组件(300)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300)包括被第二导线(109)贯穿的呈圆柱状的本体(301),所述本体(301)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转轴(302),所述第二导线(109)缠绕在转轴(302)表面,且第二导线(109)延伸至本体(301)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本体(301)内壁上设置有将第二导线(109)固定的固定块(304),且位于固定块(304)前端的第二导线(109)连接有压缩弹簧(303),所述压缩弹簧(303)远离第二导线(109)的一端与本体(301)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109)远离导电连接环(1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05),且导电板(305)远离第二导线(109)的一端面固定连接有端面呈尖锐的导电柱(30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306)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导电柱(306)沿导电板(305)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杆(103)侧壁上设置有辅助组件(400),所述辅助组件(400)包括与第二支杆(103)水平垂直设置的连接板(401),所述连接板(401)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针(402),所述导电针(40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线(403),所述第三导线(403)贯穿连接板(401)并与第三支杆(105)内部第二导线(109)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防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避雷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躲避因为雷电而产生的对人体、建筑等的危害。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雷击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设备、房屋设施的损坏,而且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甚至还可能伤害人、畜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都是经常采用的避雷装置。一套完整的避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上述的针、线、网、带都只是接闪器,而避雷器是一种专的避雷装置。详细介绍了雷电的成因、种类、危害以及避雷的措施、装置、误区和人身避雷。
[0003] 桥梁中间部分的桥跨做成可以升降的结构。在活动桥跨两端各有一座塔架和悬挂的平衡重。当船舶要通过时,将桥跨升起,暂时中断桥上交通,船舶通过后再降回原位,恢复陆地交通,但是液压桥在雷雨天气使用时,易受到雷击影响,造成安全事故,且传统避雷装置通过导线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完成避雷工作,在对于升降桥导线要随着桥梁高度进行伸缩,传统避雷装置无法运行,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避雷装置通过导线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完成避雷工作,在对于升降桥导线要随着桥梁高度进行伸缩,传统避雷装置无法运行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包括防雷组件,所述防雷组件包括平设置的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上端固定连接有避雷针体,且第一支杆下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套设有第三支杆,第三支杆底部与第四支杆套设,所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内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四支杆凹槽内部固定焊接有导电连接环,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内部凹槽内穿设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避雷针体下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线另一端与所述导电连接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杆下端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第四支杆下端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表面穿设有螺栓,位于所述螺栓上螺接有与底座表面相抵接的限位
[000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表面固定有与第四支杆表面相固定的加强板。
[000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加强板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加强板沿第四支杆表面圆周对称分布。
[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栓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螺栓沿底座四对称分布。
[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电连接环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贯穿底座并延伸至底座外部,且第二导线贯穿有伸缩组件并延伸至伸缩组件另一端。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伸缩组件包括被第二导线贯穿的呈圆柱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第二导线缠绕在转轴表面,且第二导线延伸至本体外部。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位于本体内壁上设置有将第二导线固定的固定块,且位于固定块前端的第二导线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远离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本体内壁固定连接。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导线远离导电连接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板,且导电板远离第二导线的一端面固定连接有端面呈尖锐的导电柱。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电柱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导电柱沿导电板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001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支杆侧壁上设置有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与第二支杆水平垂直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针,所述导电针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贯穿连接板并与第三支杆内部第二导线连接。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伸缩组件,第二导线与第三支杆内部固定的导电连接环固定连接,在桥梁进行升降时,第二导线会随着桥梁的升降进行移动,在桥梁升降时,本体内部的第二导线缠绕在转轴上,第二导线受到升降的,转轴会发生转动,第二导线会配合桥梁升降的高度进行拉伸或收缩,因为本体内部的第二导线连接有压缩弹簧,在桥梁降时,压缩弹簧会配合转轴将第二导线自动回收进本体内部,其中第二弹簧还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可以保证在埋在地下的第二导线不会受到桥梁伸缩时的影响,解决了在对于升降桥导线要随着桥梁高度进行伸缩,传统避雷装置无法运行的问题。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三支杆竖向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00、防雷组件;101、第一支杆;102、避雷针体;103、第二支杆;104、第一导线;105、第三支杆;106、第四支杆;107、凹槽;108、导电连接环;109、第二导线;200、固定组件;201、底座;202、螺栓;203、限位块;204、加强板;300、伸缩组件;301、本体;302、转轴;303、压缩弹簧;304、固定块;305、导电板;306、导电柱;400、辅助组件;401、连接板;402、导电针;403、第三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液压顶升桥防雷装置,包括防雷组件100,防雷组件100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杆101,第一支杆101上端固定连接有避雷针体102,且第一支杆101下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杆103,第二支杆103侧壁上设置有辅助组件
400,辅助组件400包括与第二支杆103水平垂直设置的连接板401,连接板401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针402,导电针40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线403,第三导线403贯穿连接板401并与第三支杆105内部第二导线109连接。
[0020] 导电针402主要是防止雷击发生在避雷针体102附近,防止在避雷针体102发生故障后与导电针402配合使用,保证安全。
[0021] 第二支杆103套设有第三支杆105,第三支杆105底部与第四支杆106套设,第一支杆101、第二支杆103、第三支杆105和第四支杆106内部均开设有凹槽107,第四支杆106凹槽107内部固定焊接有导电连接环108,第一支杆101和第二内部凹槽107内穿设有第一导线
104,第一导线104与避雷针体102下端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线104另一端与导电连接环108表面固定连接,导电连接环108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线109,第二导线109贯穿底座201并延伸至底座201外部,且第二导线109贯穿有伸缩组件300并延伸至伸缩组件300另一端,伸缩组件300包括被第二导线109贯穿的呈圆柱状的本体301,本体301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转轴302,第二导线109缠绕在转轴302表面,且第二导线109延伸至本体301外部,位于本体
301内壁上设置有将第二导线109固定的固定块304,且位于固定块304前端的第二导线109连接有压缩弹簧303,压缩弹簧303远离第二导线109的一端与本体301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导线109远离导电连接环1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05,且导电板305远离第二导线109的一端面固定连接有端面呈尖锐的导电柱306,导电柱306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导电柱306沿导电板305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0022] 通过设置伸缩组件300,第二导线109与第三支杆105内部固定的导电连接环108固定连接,在桥梁进行升降时,第二导线109会随着桥梁的升降进行移动,在桥梁升降时,本体301内部的第二导线109缠绕在转轴302上,第二导线109受到升降的力,转轴302会发生转动,第二导线109会配合桥梁升降的高度进行拉伸或收缩,因为本体301内部的第二导线109连接有压缩弹簧303,在桥梁降时,压缩弹簧303会配合转轴302将第二导线109自动回收进本体301内部,其中第二弹簧还连接有固定块304,固定块304可以保证在埋在地下的第二导线109不会受到桥梁伸缩时的影响,解决了在对于升降桥导线要随着桥梁高度进行伸缩,传统避雷装置无法运行的问题。
[0023] 第四支杆106下端设置有固定组件200,固定组件200包括与第四支杆106下端固定连接的底座201,底座201表面固定有与第四支杆106表面相固定的加强板204,加强板204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加强板204沿第四支杆106表面圆周对称分布。
[0024] 由于雷电通常伴随着大,加强板204的设置保证了防雷装置在大风环境中更加稳定,避免防雷装置在大风中发生倾斜或者损坏,底座201表面穿设有螺栓202,位于螺栓202上螺接有与底座201表面相抵接的限位块203,螺栓202设置有四组,且四组螺栓202沿底座201四角对称分布。
[0025] 工作原理:对于本发明,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螺栓202将底座201固定在液压顶升桥上,在桥梁进行升降时,第二导线109会随着桥梁的升降进行移动,在桥梁升降时,本体301内部的第二导线109缠绕在转轴302上,第二导线109受到升降的力,转轴302会发生转动,第二导线109会配合桥梁升降的高度进行拉伸或收缩,因为本体301内部的第二导线109连接有压缩弹簧303,在桥梁降时,压缩弹簧303会配合转轴302将第二导线109自动回收进本体301内部,其中第二弹簧还连接有固定块304,固定块304可以保证在埋在地下的第二导线
109不会受到桥梁伸缩时的影响,且第二支杆103上设置的导电针402主要是防止雷击发生在避雷针体102附近,防止在避雷针体102发生故障后与导电针402配合使用,保证安全;再将导电板305埋入地下,其中导电板305上固定连接的导电柱306插入土地中即可。
[002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