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

申请号 CN202210544174.9 申请日 2022-05-18 公开(公告)号 CN114908634A 公开(公告)日 2022-08-16
申请人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瑶; 戴双田; 幸享林;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是公开了一种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属于机场工程结构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能有效改善新老道面承载能 力 差,提高新老道面表面 质量 以及顺畅度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重载道面本体,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道面加宽段和连接增强系,所述的道面加宽段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的两侧。
权利要求

1.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包括重载道面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道面加宽段(2)和连接增强系(3),所述的道面加宽段(2)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3)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1)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新建盖被面层(4),在所述重载道面本体(1)和所述道面加宽段(2)的顶部均覆盖有所述的新建盖被面层(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覆盖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的厚度大于覆盖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与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之间也布置有连接增强系(3)。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增强系(3)至少包括两组C30混凝土枕梁(5),重载道面本体(1)的两侧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C30混凝土枕梁(5)与相应侧的所述道面加宽段(2)稳定的固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C30混凝土枕梁(5)的两侧分别插入重载道面本体(1)和相应侧的道面加宽段(2)中,其中插入道面加宽段(2)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大于插入重载道面本体(1)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增强系(3)还包括两组螺纹筋拉杆组(6),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4)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螺纹钢筋拉杆组(6)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稳定的固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4)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之间还布置有拼缝填充体(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缝填充体(7)包括垫条(8)和填充料(9),沿拼缝长度方向填充在拼缝中的填充料(9)通过所述的垫条(8)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载道面本体(1)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0cm厚的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2cm厚的水泥混凝土原有道路层、22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所述的道面加宽段(2)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4cm厚的水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位于重载道面本体(1)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和布置位置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位于道面加宽段(2)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和布置位置与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

说明书全文

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属于机场工程结构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机场改扩建是国内大多数机场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多数机场会涉及到道面的改建和扩建,《民用机场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T5004‑2010中仅对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板相接方法进行了说明,即将较薄的混凝土板与较厚的混凝土板做成等厚尺寸,再逐渐渐变至尺寸较薄的板厚。
[0003] 现有规范目前对于常规的新建机场道面设计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针对于改扩建机场新老道面的结构设计上并不适用。对于新老道面的搭接结构设计不当会出现下述一系列的问题:
[0004] 1.搭接处出现应集中,道面拱起或者裂缝过大;
[0005] 2.新老道面可能因为基础结构不一致,在搭接处出现错台或不均匀沉降现象;
[0006] 3.新老道面搭接不顺畅,不能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使得道面出现渗水、唧泥现象。
[0007] 现有技术未对改扩建机场新老道面的搭接进行规定。导致此类机场道面结构设计无可参考的处理方式,未有成熟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改善新老道面承载能力差,提高新老道面表面质量以及顺畅度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包括重载道面本体,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道面加宽段和连接增强系,所述的道面加宽段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的两侧。
[0010]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新建盖被面层,在所述重载道面本体和所述道面加宽段的顶部均覆盖有所述的新建盖被面层。
[0011]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覆盖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的厚度大于覆盖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的厚度。
[0012] 进一步的是,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与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之间也布置有连接增强系。
[0013]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连接增强系至少包括两组C30混凝土枕梁,重载道面本体的两侧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C30混凝土枕梁与相应侧的所述道面加宽段稳定的固结。
[0014] 进一步的是,每一组所述C30混凝土枕梁的两侧分别插入重载道面本体和相应侧的道面加宽段中,
[0015] 其中插入道面加宽段内的C30混凝土枕梁的厚度大于插入重载道面本体内的C30混凝土枕梁的厚度。
[0016]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连接增强系还包括两组螺纹筋拉杆组,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螺纹钢筋拉杆组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稳定的固结。
[0017] 进一步的是,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之间还布置拼缝填充体。
[0018]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拼缝填充体包括垫条和填充料,沿拼缝长度方向填充在拼缝中的填充料通过所述的垫条支撑
[0019]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重载道面本体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0cm厚的水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2cm厚的水泥混凝土原有道路层、22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所述的道面加宽段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4cm厚的水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位于重载道面本体内的C30混凝土枕梁的厚度和布置位置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位于道面加宽段内的C30混凝土枕梁的厚度和布置位置与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以现有的重载道面本体为基础,通过增加道面加宽段和连接增强系构成改扩机场新的跑道道面,并在建设过程中使所述的道面加宽段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的两侧。这样,由于本申请增加的道面加宽段通过连接增强系与原有的重载道面本体相连接,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新老道面之间的承载能力差,达到了提高新老道面表面质量以及顺畅度的目的。进一步的,本申请通过对新老道面设置枕梁结构,配合拉杆措施,既为新老道面增加了结构支点,弥补了新老道面基础结构和道面厚度不一致带来的承载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的拉杆还可以将新老道面组合为一体结构。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标记为:重载道面本体1、道面加宽段2、连接增强系3、新建盖被面层4、C30混凝土枕梁5、螺纹钢筋拉杆组6、拼缝填充体7、垫条8、填充料9。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有效改善新老道面承载能力差,提高新老道面表面质量以及顺畅度的用于重载道面加宽的连接结构。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重载道面本体1,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道面加宽段2和连接增强系3,所述的道面加宽段2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3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1的两侧。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以现有的重载道面本体为基础,通过增加道面加宽段和连接增强系构成改扩机场新的跑道道面,并在建设过程中使所述的道面加宽段通过整平的地基在连接增强系的配合下稳定的固结在重载道面本体的两侧。这样,由于本申请增加的道面加宽段通过连接增强系与原有的重载道面本体相连接,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新老道面之间的承载能力差,达到了提高新老道面表面质量以及顺畅度的目的。
[0024] 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道面的质量,本申请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新建盖被面层4,在所述重载道面本体1和所述道面加宽段2的顶部均覆盖有所述的新建盖被面层4。再结合新基础与老基础之间的沉降差别,本申请技术方案中覆盖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的厚度大于覆盖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的厚度。同时,在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与重载道面本体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之间也布置有连接增强系3。
[0025] 此时,本申请所述的连接增强系3至少包括两组C30混凝土枕梁5,重载道面本体1的两侧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C30混凝土枕梁5与相应侧的所述道面加宽段2稳定的固结。每一组所述C30混凝土枕梁5的两侧分别插入重载道面本体1和相应侧的道面加宽段2中,其中插入道面加宽段2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大于插入重载道面本体1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新老道面承载能力的一致性,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高低差,本申请所述的连接增强系3还包括两组螺纹钢筋拉杆组6,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4各自分别通过一组所述的螺纹钢筋拉杆组6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稳定的固结。
[0026] 同时,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在节缝间出现渗水,进而影响基础稳定,本申请在重载道面本体顶部两侧的新建盖被面层4与相应侧道面加宽段顶部的新建盖被面层4之间还布置有拼缝填充体7。此时,所述的拼缝填充体7包括垫条8和填充料9,沿拼缝长度方向填充在拼缝中的填充料9通过所述的垫条8支撑。
[0027] 相应的,再结合所述的重载道面本体1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0cm厚的水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2cm厚的水泥混凝土原有道路层、22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所述的道面加宽段2沿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据包括34cm厚的水泥混凝土新建盖被面层、2cm厚的石屑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26cm厚的砂砾石垫层的结构特点,本申请将位于重载道面本体1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和布置位置设置成为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将位于道面加宽段2内的C30混凝土枕梁5的厚度和布置位置设置成与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和布置位置相适应。
[0028]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具有以下优点,
[0029] 1、首次提出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针对道面加宽的处理方式;
[0030] 2、在现状道面不能扰动或者现状道面存在不停航施工要求的时候,采用本申请提供技术方案可以大大节约工期,且结构部位不会因为工期受限而受力质量下降;
[0031] 3、本申请通过对新老道面设置枕梁结构,配合拉杆措施,既为新老道面增加了结构支点,弥补了新老道面基础结构和道面厚度不一致带来的承载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的拉杆还可以将新老道面组合为一体结构。
[0032] 具体实施例
[0033] 本申请是以在新建段道面和原有道面之间设置混凝土枕梁结构来承载和原有道面和新建道面之间的应力差来实现的。
[0034] 枕梁在现状道面以下基层范围内和新建加宽道面长度范围一致,确保新建加宽道面和现状道面两侧受力均匀。且根据道面分宽度大致为4~4.5米,两侧设置0.5米对道面板块原有受力特性影响不大
[0035] 新建盖被厚度和新建加宽道面厚度是根据道面结构计算得出,因此新建加宽到面一侧的枕梁的厚度是根据顶面齐平做需要的厚度差得来的。
[0036] 本申请由于考虑到成本和适应性,采用C30混凝土,用料方便,成本低,且在高原高寒地区具有耐久性好等优点。再加长新建加宽道面和新建盖被道面之间采用拉杆进行连接,使两边受力均匀,且紧密联系成为一体,对道面的长久使用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
[0037] 本申请可实施和操作性强,首先在原有道面需要加宽的一侧将道面混凝土以下,以新建道面的垫层顶面为水平面以上,向内掏空原有基层50厘米长度。待新建加宽道面基层顶面(预留C30混凝土枕梁结构位置),向其区域浇筑混凝土,长度与新建加宽道面基层铺筑长度一致,浇筑后按照混凝土和基层养护至满足设计强度为止,起上部分在浇筑混凝土是,加设直径18mm螺纹钢筋拉杆,以上部分新建加宽道面和新建盖被道面可根据施工顺序正常浇筑,先浇筑一侧涂刷沥青。顶面完成后按设计要求切缝灌缝等一系列措施,即可完成施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