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

申请号 CN202110502423.3 申请日 2021-05-08 公开(公告)号 CN113265918B 公开(公告)日 2022-10-18
申请人 山东交通学院; 发明人 曹莲英;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城市道路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包括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所述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交叉设置,所述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行盲道,四条所述直行盲道交叉设置,所述直行盲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提示机构,所述提示机构用于对盲人进行提醒。本申请通过在盲道交叉处设置提示机构,在盲人通过直行盲道的交叉处时,提示机构对盲人进行提醒,继而使得盲人清楚交叉口处是否处于绿灯状态,进而增加盲人通过交叉口时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所述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交叉设置,所述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行盲道(300),四条所述直行盲道(300)交叉设置,所述直行盲道(300)的交叉处设置有提示机构(700),所述提示机构(700)用于对盲人进行提醒;
两条所述直行盲道(300)的交叉处均设置有转弯盲道(310),所述转弯盲道(310)的一端与一条直行盲道(300)连接,所述转弯盲道(310)的另一端与另一条直行盲道(300)连接;
所述直行盲道(300)和转弯盲道(310)均由引导砖(500)铺设而成,所述直行盲道(300)靠近转弯盲道(310)处设置有提示砖(600);
所述提示机构(700)包括振动电机(710)和振动板(720),所述振动电机(710)设置在振动板(720)的底部,所述振动板(720)设置在引导砖(500)和提示砖(600)的底部;
所述提示机构(700)还包括支撑管(730),所述振动板(720)与支撑管(730)弹性连接,所述支撑管(730)设置在振动板(720)的底部;
所述振动板(720)的底部设置有弹簧(721),所述弹簧(721)的一端与振动板(720)固定连接,所述弹簧(721)的另一端与支撑管(730)固定连接,所述振动板(72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杆(722),所述支撑管(730)上设置有第二杆(731),所述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均与弹簧(72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间隔设置;
支撑管(730)远离振动板(720)一端的管口与道路以下的排管(800)连通,支撑管(730)远离振动板(720)的一端布置有阻水组件(900),阻水组件(900)包括阻水板(910)和连接杆(920),阻水板(910)呈伞状,阻水板(9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泡沫板(912),阻水板(9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911),连接杆(920)的一端与阻水板(910)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杆(920)布置在支撑管(730)中并与支撑管(730)同轴布置,支撑管(730)中固定连接有固定杆(732),固定杆(732)垂直于连接杆(920)布置,连接杆(920)远离阻水板(910)的一端穿过固定杆(732),连接杆(920)穿过固定杆(7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阻挡(9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直行盲道(300)交叉处的转弯盲道(310)设置有四条,四条所述转弯盲道(310)均匀设置在两条所述直行盲道(300)的四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砖(50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510),所述第一通孔(510)将引导砖(5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所述提示砖(60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610),所述第二通孔(610)将提示砖(6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510)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520),所述第一滑槽(520)将引导砖(5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所述第二通孔(610)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620),所述第二滑槽(620)将提示砖(6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砖(500)上设置有第一扣盖(530),所述第一扣盖(530)对应第一通孔(510)和第一滑槽(520)设置,所述第一扣盖(530)插入第一通孔(510)和第一滑槽(520)中,所述提示砖(600)上设置有第二扣盖(630),所述第二扣盖(630)对应第二通孔(610)和第二滑槽(620)设置,所述第二扣盖(630)插入第二通孔(610)和第二滑槽(620)中。

说明书全文

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城市道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

背景技术

[0002] 盲道是专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成,一类是引导砖,引导盲人前行,另一类是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
[0003] 在相关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21056152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交叉设置,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上设置有双黄线分隔线,双黄分隔线左侧和右侧设置有导向箭头,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相交处设置有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上设置有盲道标线,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外侧设置有人行道,人行道与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之间设置有路缘石,人行道上设置有盲道砖,人行道外侧设置有规划的道路红线。该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有益效果是帮助盲人提高过街速度,缩短过街时间。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盲人过交叉口时,由于交叉口的车流量较大,又由于盲人看不见红绿灯,所以存在有盲人过红绿灯时容易对自身造成危险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提高盲人通过交叉口的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所述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交叉设置,所述横向城市道路和纵向城市道路的两侧均设置有直行盲道,四条所述直行盲道交叉设置,所述直行盲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提示机构,所述提示机构用于对盲人进行提醒。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盲人在通过交叉口时,盲人行走的直行盲道上,在交叉口是处于红灯状态时,提醒机构对盲人进行提醒,进而增加盲人通过交叉口时的安全性。
[0009] 可选的,两条所述直行盲道的交叉处均设置有转弯盲道,所述转弯盲道的一端与一条直行盲道连接,所述转弯盲道的另一端与另一条直行盲道连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盲人经过交叉口需要转弯时,盲人从直行盲道上进入转弯盲道上,转弯盲道一方面可以减少盲人行走的路程,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直行盲道的交叉导致盲人错过转弯位置的情况发生。
[0011] 可选的,两条所述直行盲道交叉处的转弯盲道设置有四条,四条所述转弯盲道均匀设置在两条所述直行盲道的四周。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盲人行走在直行盲道上进行转弯时,盲人可以提前进入转弯盲道上,通过在两条直行盲道交叉处设置四条转弯盲道,可以使得盲人无论在那条直行盲道上均可以转弯,并且在每条直行盲道上均可以向任意转弯盲道上转弯,进一步减少盲人的行走路程。
[0013] 可选的,所述直行盲道和转弯盲道均由引导砖铺设而成,所述直行盲道靠近转弯盲道处设置有提示砖。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盲人行走在直行盲道上时,如果遇到提示砖,可以提醒盲人前方有转弯的盲道,提示砖可以对盲人进行提前提醒,让盲人提前注意前方有转弯盲道,让盲人心里提前有预期,进而增加直行盲道对盲人的便利性。
[0015] 可选的,所述引导砖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引导砖的顶面和底面贯穿,所述提示砖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将提示砖的顶面和底面贯穿。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行盲道和砖弯盲道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引导砖或提示砖可能出现破损的可能性,在工作人员对引导砖进行更换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撬棍对引导砖进行拆卸,将撬棍的一端插入第一通孔中,然后将引导砖进行撬起,再将新的引导砖放置在更换的位置;在工作人员对提示砖进行更换时,将撬棍的一端插入第二通孔中,然后将提示砖撬起,再将新的提示砖放置在更换的位置,继而完成引导砖或提示砖的更换,进而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对引导砖或提示砖进行更换的效果。
[0017]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将引导砖的顶面和底面贯穿,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将提示砖的顶面和底面贯穿。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人员对引导砖进行更换时,可以使用一端呈勾状的撬棍对引导砖进行拆卸,将撬棍呈勾状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插入引导砖的底部,然后转动撬棍,撬棍呈勾状的一端与引导砖的底部抵触,然后拉动撬辊,撬棍呈勾状的一端将引导砖拉出;再对提示砖进行更换时,将撬棍呈勾状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二滑槽插入提示砖的底部,转动撬棍,撬棍呈勾状的一端与提示砖的底部抵触,拉动撬棍,撬棍将提示砖拉出,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对引导砖或提示砖进行更换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引导砖或提示砖进行更换时引导砖或提示砖对相邻的砖体造成破坏的情况发生。
[0019] 可选的,所述引导砖上设置有第一扣盖,所述第一扣盖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设置,所述第一扣盖插入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中,所述提示砖上设置有第二扣盖,所述第二扣盖对应第二通孔和第二滑槽设置,所述第二扣盖插入第二通孔和第二滑槽中。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引导砖施工完成后将第一扣盖插入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中,继而减少灰尘或泥土将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堵死的情况发生,在对引导砖进行更换时,可以使用撬棍直接将第一扣盖从引导砖的底部顶出;在对提示砖进行施工完成后,将第二扣盖插入第二通孔和第二滑槽中,从而减少灰尘或泥土将第二通孔和第二滑槽堵死的情况发生,在对提示砖进行更换时,可以使用撬棍直接将第二扣盖从提示砖的底部顶出,进而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对引导砖或提示砖进行更换的效果。
[0021] 可选的,所述提示机构包括振动电机和振动板,所述振动电机设置在振动板的底部,所述振动板设置在引导砖和提示砖的底部。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交叉口处于红灯状态时,振动电机启动,启动电机对振动板进行振动,振动板对自身上的引导砖和提示砖进行振动,继而使得振动的引导砖和提示砖对盲人进行提醒前方为红灯,进而增加盲人通过交叉口时的安全性。
[0023] 可选的,所述提示机构还包括支撑管,所述振动板与支撑管弹性连接,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振动板的底部。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振动板振动时,振动板与支撑管发生相对运动,振动板和支撑管弹性连接,一方面可以使得支撑管对振动板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振动板正常振动,进而增加盲人站在引导砖或提示砖上的安全性。
[0025] 可选的,所述振动板的底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振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支撑管固定连接,所述振动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杆,所述支撑管上设置有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均与弹簧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间隔设置。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振动电机工作时,振动电机对振动板进行振动,振动的振动板对自身上的引导砖和提示砖进行振动,在盲人站在引导砖或提示砖上时,盲人对引导砖和提示砖施加朝向支撑管方向的,振动板朝向靠近支撑管的方向运动,振动板带动第一杆朝向靠近第二杆的方向运动,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端部相互抵触时,振动板停止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杆和第二杆对振动板的运动进行限位,进而减少振动板的运动幅度较大对盲人造成的恐慌。
[0027]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8] 1.通过在盲道交叉处设置提示机构,在盲人通过直行盲道的交叉处时,提示机构对盲人进行提醒,继而使得盲人清楚交叉口处是否处于绿灯状态,进而增加盲人通过交叉口时的安全性;
[0029] 2.通过在两条相邻直行盲道的交叉处设置转弯盲道,在盲人走在直行盲道上需要转弯时,盲人可以提前进入转弯盲道,减少盲人行走的路程,减少两条直行盲道交叉对盲人前进造成的干扰;
[0030] 3.通过在引导砖上开设第一通孔和在提示砖上开设第二通孔,在工作人员对破损的引导砖进行更换时,可以使用撬棍插入第一通孔中,然后使用撬棍将引导砖撬起;在对破损的提示砖进行更换时,将撬棍的一端插入第二通孔中,然后使用撬棍将提示砖撬起,进而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对引导砖或提示砖进行更换的效果。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引导砖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引导砖的剖面图;
[0034]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提示砖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提示砖的剖面图;
[0036]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提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 附图标记说明:100、横向城市道路;110、分隔线;200、纵向城市道路;210、红绿灯;300、直行盲道;310、转弯盲道;400、菱形盲道;500、引导砖;510、第一通孔;520、第一滑槽;
530、第一扣盖;600、提示砖;610、第二通孔;620、第二滑槽;630、第二扣盖;700、提示机构;
710、振动电机;720、振动板;721、弹簧;722、第一杆;730、支撑管;731、第二杆;732、固定杆;
800、排管;900、阻水组件;910、阻水板;911、橡胶垫;912、泡沫板;920、连接杆;921、阻挡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
[0040] 参照图1,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交叉设置并形成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四个边处均布置有红绿灯210。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上均喷涂有分隔线110,横向城市道路100上的分隔线110将横向城市道路100分隔为双向车道,纵向城市道路
200上的分隔线110将纵向城市道路200分隔为双向车道。
[0041] 参照图1,横向城市道路100和纵向城市道路200的两侧均布置有直行盲道300,四条直行盲道300交叉布置。相邻两条直行盲道300的交叉处布置有四条转弯盲道310,四条转弯盲道310均匀布置在直行盲道300的四个边角处。每条转弯盲道310的一端与一条直行盲道300连接,每条转弯盲道310的另一端与另一条直行盲道300连接。相邻两条直行盲道300周侧的四条转弯盲道310共同组成菱形盲道400,四条转弯盲道310对应的两条直行盲道300均为菱形盲道400的平分线。
[0042] 在盲人走在直行盲道300和转弯盲道310的连接处时,盲人可以选择是继续走直行盲道300还是走直行盲道300两侧的转弯盲道310。盲人转弯时,走到对应的转弯盲道310上,沿着转弯盲道310继续行走,继而使得盲人走到另一条直行盲道300上,从而实现盲人的转弯,此过程中减少了盲人的行走路程。
[0043] 参照图1和图2,直行盲道300和转弯盲道310均由多块引导砖500铺设而成,相邻两块引导砖500抵触。直行盲道300上靠近转弯盲道310处布置有提示砖600,提示砖600布置在转弯盲道310背离直行盲道300交叉处的一侧,提示砖600和相邻的引导砖500抵触。盲人走到转弯盲道310和直行盲道300的连接处时,盲人先感知到的为提示砖600,提示砖600提示盲人前方有转弯,继而方便盲人对路线进行选择,减少盲人错过转弯位置的情况发生。
[0044] 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破损的引导砖500进行更换,引导砖50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510,第一通孔510的开设方向垂直于引导砖500布置,并且第一通孔510将引导砖5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引导砖50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520,第一滑槽520的开设方向垂直于引导砖500设置。第一滑槽520与第一通孔510连通,第一滑槽520将引导砖500的顶面和底面贯穿。引导砖500上布置有第一扣盖530,第一扣盖530对应第一通孔510和第一滑槽520设置,第一扣盖530插入第一通孔510和第一滑槽520中。
[0045] 在对破损的引导砖500进行更换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一端呈勾状的撬棍对引导砖500进行更换。将撬棍呈勾状的一端插入第一通孔510和第一滑槽520中,继而使得撬棍将第一扣盖530从引导砖500的底部顶出。转动撬棍,撬棍呈勾状的一端与引导砖500的底面抵触,然后朝向远离引导砖500的方向拉动引导砖500,引导砖500在撬棍的作用下被拉出路面,继而实现将破损的引导砖500取下的目的。然后工作人员再将新的引导砖500放置在更换的位置,进而完成破损引导砖500的更换。
[0046] 参照图4和图5,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破损的提示砖600进行更换,提示砖60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610,第二通孔610的开设方向垂直于提示砖600设置。提示砖60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620,第二滑槽620的开设方向垂直于提示砖600设置。第二滑槽620与第二滑槽620连通,第二滑槽620将提示砖600的顶面和底面连通。提示砖600上布置有第二扣盖630,第二扣盖630对应第二通孔610和第二滑槽620设置,第二扣盖630插入第二通孔610和第二滑槽620中。
[0047] 在对破损的提示砖600进行更换时,撬棍呈勾状的一端插入第二通孔610和第二滑槽620中,继而使得撬棍将第二扣盖630从提示砖600的底部顶出。然后转动撬棍,撬棍呈勾状的一端与提示砖600的底部抵触。朝向远离提示砖600的方向拉动撬棍,撬棍带动提示砖600运动,提示砖600被拉出路面,继而实现将破损的提示砖600取下的目的。然后将新的提示砖600放置在更换的位置,进而完成破损提示砖600的更换。
[0048] 参照图1和图5,相邻两个菱形盲道400相互靠近的端部均布置有提示机构700,提示机构700包括振动电机710、振动板720和支撑管730,振动板720布置在支撑管730的顶部,并且振动板720与支撑管730弹性连接,支撑管730垂直于自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截面呈圆形。振动电机710固定连接在振动板720的底部。振动板720布置在对应的提示砖600和引导砖500的底部,振动板720上的引导砖500和提示砖600通过水泥砂浆与振动板720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撑管730布置在路面以下并与路面以下的泥土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凝固在一起。
[0049] 在盲人所要行走的直行盲道300为红灯时,对应的振动电机710工作,振动电机710对振动板720进行振动,振动板720带动自身上的引导砖500和提示砖600振动,继而使得站在引导砖500和提示砖600上的盲人感知到振动,从而达到提醒盲人前方为红灯禁止通行的效果。
[0050] 参照图5,振动板720的底部布置多个弹簧721,多个弹簧721沿振动板720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弹簧721垂直于振动板720布置,弹簧721的一端与振动板720固定连接,弹簧721的另一端与支撑管730固定连接。每根弹簧721中均同轴布置有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间隔布置。第一杆722远离第二杆731的一端与振动板720固定连接,第二杆731远离第一杆722的一端与支撑管730固定连接。
[0051] 在盲人站在振动板720上的提示砖600或引导砖500上时,盲人对振动板720施加朝向支撑管730的力,继而使得振动板720朝向靠近支撑管730的方向运动,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相互靠近的端部抵触时,振动板720停止运动,从而起到限制振动板720运动的效果。第一杆722和第二杆731可以起到对振动板720运动范围进行限制作用,进而减少振动板720的运动幅度较大对盲人造成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
[0052] 参照图5,支撑管730远离振动板720一端的管口与道路以下的排水管800连通。支撑管730远离振动板720的一端布置有阻水组件900,阻水组件900包括阻水板910和连接杆920。阻水板910呈伞状,阻水板9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泡沫板912,阻水板9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911。连接杆920的一端与阻水板910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杆920布置在支撑管
730中并与支撑管730同轴布置。支撑管730中固定连接有固定杆732,固定杆732垂直于连接杆920布置。连接杆920远离阻水板910的一端穿过固定杆732,连接杆920穿过固定杆7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阻挡块921。
[0053] 排水管800中水流量较小时,阻挡块921与固定杆732抵触并对连接杆920进行阻挡,继而减少连接杆920与固定杆732分离的情况发生。在排水管800中水流量较大时,泡沫板912在水流的作用下朝向支撑管730所在的方向运动,继而使得阻水板910朝向支撑管730所在的方向运动,橡胶垫911与支撑管730的管口处抵紧,继而减少排水管800中的水进入支撑管730中,从而减少水对振动电机710的损坏,进而增加振动电机710的使用寿命。支撑管730中有水时,支撑管730中的水沿着支撑管730下流,继而使得水落在阻水板910并沿着阻水板910落至排水管800中。
[0054]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融合盲道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实施原理为:在盲人行走在直行盲道300上时,盲人沿着直行盲道300的铺设方向行走。当盲人即将走到转弯盲道310所在位置时,盲人首先感受到的是提示砖600,提示砖600提醒盲人前方有转弯盲道310。然后盲人选择进入那一条转弯盲道310,盲人沿着转弯盲道310继续前进。盲人站在振动板720上引导砖500或提示砖600上时,若前方为红灯,振动电机710工作,振动电机710对振动板720进行振动,振动板720带动自身上的提示砖600和引导砖500振动,继而使得盲人接收到前方为红灯的信号,盲人停止前进。当前方变为绿灯后,振动电机710停止工作,振动板720停止振动,盲人继续前行,进而达到增加盲人过十字路口的安全性。
[0055]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