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砖的敷设框架

申请号 CN91110540.9 申请日 1988-07-22 公开(公告)号 CN1060324A 公开(公告)日 1992-04-15
申请人 林功生; 发明人 林功生;
摘要 一种木砖敷设 框架 ,在其框体中,与敷设时木砖的排列相对应地排列、构成多个木砖保持区域,各保持区域中设有固定木砖的台座,而且,各保持区域的区壁上设置有弹性的、向区域内下方倾斜突出的凸缘,此外,在该敷设框架的各保持区域之间宽度大的结合板上,竖立地设置有与保持区域内被保持的木砖上面高度相同的多个弹性立柱。使用在保持区域内保持的木砖,可极容易地进行人行道等的铺装,并具有透 水 性,还可容许木砖伸缩。
权利要求

1、一种木砖的敷设框架,在框体中,与敷设时木砖的排列相对应地排列、构成多个木砖保持区域,在各保持区域中设有固定木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的各保持区域的区壁上,设置有弹性的、向区域内下方倾斜突出的凸缘,而且,在各保持区域之间的、宽度大结合结构上,竖立设置有其上面与在保持区域内被保持的木砖的上面高度相同的多个弹性立柱。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木砖敷设框架,该木砖敷设框架把用于敷设在公园内的道路、一般道路的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或临时举办展览会场用道路、以及其它道路的木砖保持,配置在相应道路地基上,来进行木砖的铺装。

以往,使用木砖的铺装见之于有步行者天堂之称的人行专用道和公园内或庭院等处。

这些木砖的铺装通常采用以下施工法。

首先其第一种方法,将干拌灰泥大致平滑地构成地基,然后在该地基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多个木砖,并用木锤等工具使木砖间的凹凸不平消失,同时敲齐木砖使其下部被一些灰泥埋没。随后,在各木砖的接缝中注入熔融的沥青凝固,其上面再装入砂子。

其第二种方法,在平抹均匀灰泥的混凝土地基上涂一层沥青底层,其上面再涂化沥青溶液,然后将多个木砖依次一个个地按适当间隔分开配置在沥青层上,此后在木砖的各接缝中注入氧化沥青并凝固,再对接缝进行修整加工。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在地基上配置木砖时,必须用木锤等敲击以消除各木砖之间的凹凸不平。

然而,以上木砖的铺装施工时,仍存在许多问题,实用性不足。首先,就上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木砖的敷设施工方法而论,都需对多数木砖一个个排列好并由上面敲击齐平,因此作业的效率十分低。而且 不易保证铺装面的平滑性。此外由于采用目测确定木砖的排列,保持各木砖间一定的接缝宽度必然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而且,上述的以往的木砖敷设法,是用灰泥和沥青将木砖固定在地基上,同时接缝也是用灰泥和沥青固定,雨等就无法渗透到地下,故在木砖的铺装面上容易产生积水的问题。从而引起木砖腐蚀等结果。另外上述木砖是用沥青等来固定,含水分的木砖的膨胀或干燥木砖的收缩也无法被吸收。

于是,提出了将多个木砖按所定配置来排列,还在各木砖相互的间隙中充填沥青、丙烯橡胶或聚胺脂橡胶等结合材料来进行结合,从而形成板状复合木砖的方案(日本专利申请公开59-91006号)。

此外,还提出了利用结合材料将多个木砖在如上例一样排列下进行固定结合,作为上述结合材料使用了树脂与橡胶屑混合并且在其内而具有贯通的空隙部分的材料方案(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61-192010号)。

并且,还提出了用框体和木砖构成道路用体的方案(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申请公开62-31106号),上述框体是,将所用高度的侧壁构成的几个区格集合成一个整体,并在该侧壁的内面下部设置突起:上述的木砖被嵌入上述的区格中。

但是,在以上三种方法中,用第一种方法铺装道路等的情况下,由于结合材料没有透水性,雨水等不能渗透到地下,存在着在铺装面产生积水的难点,结果引起木砖的腐蚀问题。而且结合材料难以保持充分的柔软性,无法完全适应木砖伴随湿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因此,也成为难点。此外,由结合材料结合木砖的工程也是不容易的,也成为存在的极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第二种方法虽打算解决透水性的问题,但上述结构实际上对确保透水性似乎也是不容易的,与前一例相同,由结合材料结合木砖的工程并不容易。

上述的第三种方法中,区格是没有底的,因此,装入区格中的木砖下部被上述侧壁内面下部的突起嵌入,以阻碍其进一步下降。因为这样的结构,有可能保证其透水性,但是,这种突起不能象凸缘那样相对于侧壁的侧面后退或伸出,所以不能吸收区格内的木砖因水分而引起的膨胀或收缩。另外,由于用上述的突起来支承木砖的底部,所以木砖下部的、被上述突起嵌入状态的差异,而引起被块体支承的各木砖上表面高度的不同,因此,存在难以构成平坦路面的问题。

而且,采用上述的技术不能制成从平面来看为圆形等木砖的保持结构。就是说,从平面来看为圆形等的木砖,虽然在相邻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但还没有将其解决的手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将木砖独立的敷设框架,可容易地将木砖安装在该敷设框架上。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将木砖保持并敷设到人行道等的情况下,充分容许木砖伴随湿度变化而伸缩的敷设框架。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将木砖保持在敷设框架内并敷设到人行道等的情况下,能确保透水性的敷设框架。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获得一种敷设框架,将木砖保持在该框架中并敷设到人行道等的情况下。当其上面受到行走的行人及行驶的汽车而引起的外时,可容许木砖在此情况下产生弹性变形,并把木砖的变形保持且限定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以防止木砖产生裂纹。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敷设框架,由于所保持的木 砖的平面形状,在木砖之间产生较大的接缝间隙,该框架具有妥善地弥补该间隙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木砖敷设框架,即,在框架中有多个木砖保持区域,它们与敷设时木砖的排列相对应地排列构成,在各保持区域中设有木砖的固定结构;在这种木砖敷设框架中,在上述各保持区域的区壁上设置有弹性的、向区域内下方倾斜突出的凸缘。而且,在各保持区域之间的幅度较大的结合手段上,竖立设置多个其上端与被保持在保持区域内的木砖上面的高度相同的弹性立柱。

上述保持区域可以相应于作为保持对象的木砖被构成各种尺寸形状。本发明可有效地适用于保持区域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的场合,因此,不仅可用于以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四边形木砖为保持对象的情况,还可以用于将这些四边形木砖和平面为圆形等木砖组合的情况,相应于可分别保持这些木砖的尺寸形状,构成保持区域,且适当地排列,或者,相应于保持平面形状为圆形及椭圆形等木砖所需尺寸形状,构成适当排列的保持区域。

例如,可构成这样的敷设框架,即把保持平面为圆形木砖的保持区域在纵横方向上各排列3个共计为9个的敷设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区壁被构成从平面看为环状的周壁。周壁的外周与相邻周壁的外周通过适当的结合结构来结合。结合结构最好采用与区壁形成一体的结合板。

然而,上述木砖的固定结构,例如是以承载木砖的承受台为主体而构成。这个承受台由保持区域最下部开始而向上升起一定高度的立台构成。而且该承受台的上面缘部稍高一些,而其内侧是相对稍低的平面。在内侧平面上,有一个或两个内外贯穿的螺钉孔。在其周围最 好再开一个以上的小孔。上述承受台,在保持区域为平面园形或正方形的情况下,在中心部分设置一个为宜。在保持区域为平面长方形等的情况下,可根据长度,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数个承受台为宜。而且上述承受台形成由保持区域区壁下部附近延伸出的多个支臂来支持。

上述区壁的下部内侧,承受台下部周围及上述支臂两侧,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伸出防止下沉板。

再者,前述凸缘,例如由区壁顶部向区域的内下方伸出,而且如前所述,倾斜向下构成,与区壁间的度无特殊限制,以25°~35°为宜。上述凸缘的宽度,也无特殊限制,占木砖厚度的1/3~1/4是适当的,通常为9~13毫米。上述凸缘的下端与保持区域内装入的木砖的外周相接触,将木砖以弹性夹持形式持续地抱住。在上述凸缘上,根据需要可按适当间隔设置渗水缺口。在已敷设的木砖间进入雨水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向地基上流下,并且由于地基也制成有渗水性的,雨水等可渗入地下。当然,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木砖周围不会有雨水积存,从而防止了腐蚀等发生。

如前所述,在各保持区域之间的宽度较大结合结构上,竖立设置上述的弹性立柱。这对于保持平面为圆形木砖的保持区域相互之间或者平面为圆形的保持区域和平面为正方形的保持区域相互之间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保持区域之间,至少可以避免局部出现较大的间隙。在上述间隙内构成结合相邻保持区域的结合结构,例如结合板,在其上面竖立设置多个弹性立柱。这些弹性立柱构成上下贯通的简状,从透水性的观点是适合的。

在这些木砖敷设框架的周侧,总之为了敷设时相邻部分能相互接续,按需要采用阴阳接头的连接结构,

这些敷设框架用具有充分强度的塑料来成形是适当的。如聚丙烯等是适当的。

本发明的敷设框架是用以上的方法构成,可如下述那样,将木砖保持,用于人行道等的铺装,木砖应预先进行防腐处理。

首先将保持区域预定的平面形状的木砖装入敷设框架的各保持区域内。安装木砖时可从向上放置的敷设框架上方压入。由于保持区域周壁上有向下方倾斜的凸缘,而且保持弹性,在压入上述木砖时,随着木砖的下降,凸缘的顶端侧向区壁内面侧后退,使木砖平滑装入。如果木砖尺寸比预定的尺寸稍大或稍小,该尺寸误差可由上述凸缘予以吸收。例如,在木砖的尺寸过大,不易压入的情况下,可用木锤等工具敲击压入。

在敷设框架的全部保持区域都装入木砖后,例如,固定结构采用前述有螺钉孔的承受台构成的情况下,可将敷设框架翻转过来,在上述螺钉孔内插入螺钉,在木砖的下部用螺钉结合。这项作业使用电动改锥等能提高效率。

这样重复进行木砖的装入作业,将木砖装入必须数量的敷设框架的各保持区域并进行固定。

以后的人行道及其它需要敷设的区域的敷设工程,是进行砂砾地基或混凝土地基等适当的地基的制作。

上述砂砾地基是在所需区域挖掘300毫米深,投入砂砾,充分辊压平滑加工制成。而挖掘深度不一定局限于上述规定。混凝土地基同样在所需区域挖掘,按一般操作法打设,上面经抹平加工是适宜的。

在上述砂砾或混凝土地基上,将上述保持着木砖的敷设框架纵横 配置好。在用敷设框架周围侧面构成连接结构的情况下,一面用这些结构将其相邻部分相互连接,一面配置。在所需区域将这项作业连续进行,直至敷设结束。

因此,由敷设框架的连接来进行木砖的平滑铺装,对于外行的人也可极容易地高效率地进行工作。

此外,用上述方法敷设的木砖,按上述那样装入敷设框架的保持区域之后,由于从区壁伸出的凸缘作用使其周边被保持住,在敷设后可获得种种有利的作用。

首先是上述凸缘由于具有弹性,故可以吸收伴随木砖水份含量变化而引起的伸缩。

再者,由于上述凸缘对木砖具有弹性保持作用,即使木砖遭受在敷设路面上行驶的车辆和步行的行人引起的各种外部冲击,该木砖的变形被限制在凸缘后退的范围内,所以可防止产生过大的变形,特别是可防止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沿木纹的裂纹等。

再者,按此法敷设的木砖的铺装,能保证透水性。

而且,本发明对于保持区域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的情况,特别对于具有保持平面圆形木砖的保持区域的敷设框架的情况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因为在保持区域之间的结合结构上竖立设置多个弹性立柱,所以,尽管存在间隙,也不会给步行等带来不便。如前述的那样,使弹性突起形成筒状,因此具有很好的透水性。

本发明的敷设框架,在公园中建造的人行道、一般道路的人行道及停车场等方面,由于采用保持着木砖进行敷设,可简便而又高效率地完成木砖的铺装。而且按该法完成的木砖铺装不仅路面平滑,而且容许木砖伸缩,并具有良好的渗水性。

图1~图5是有关本发明一实施例附图。其中,图1是其平面图,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面图,图3是图1中B-B线的剖面图,图4是保持木砖的状态的平面图,图5是图4中C-C线的剖面图。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框体40中有九个平面为圆形的保持区域41,41……,呈纵横三列配置而构成敷设框架。上述保持区域41、41……,由其四周的结合板55、55……将其保持在框体40中。框体40由上述结合板55、55……与外缘的外壁所组成。正如上述,保持区域41、41配置在其中。

该敷设框架的框体40,为一边长330毫米的平面正方形,外壁厚度为2毫米,高度为40毫米。而且上述保持区域41、41……的内径分别为106毫米。

上述各保持区域41、41……分别被圆环状的区域周壁42所包围,区域周壁42、42……的厚度为2毫米。上述各保持区域41、41……的区域周壁42,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分别从其上端向区域内倾斜向下地设置伸出的凸缘43。上述凸缘43、43……在突出方向上的宽度为10毫米,与区域周壁42、42……的角度为30°。于是,凸缘43、43……的下端,向区域中心方向伸出约5毫米。在上述凸缘43、43……上,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分别以45°的等角间隔在八处形成渗水缺口44、44……。

在上述保持区域41、41……下部中央位置,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分别直立地设有升起的木砖b的承受台45。上述承受台 45、45…是从保持区域41、41…最下部升起高度为10毫米的圆形台座。而且,承受台45、45…,其上面留有周围边缘,其内侧形成低1毫米的圆形凹部46。上述圆形凹部46、46…的中心,从表面至内面开有一个贯穿的螺钉孔47。此外,在其周围开有两个与上述螺钉孔47在一条直线上并列的结合小孔48、48。上述承受台45如图1所示,从其周围以90°的等角间隔伸出四条支臂49、49…,它们与保持区域41的区壁42的内面相结合。

上述承受台45、45…的下部周围、上述支臂49、49…的下部两侧及上述区域周壁42、42…的下部内题有向水平方向伸出的防止下沉的凸缘50。

在各保持区域41、41…按前述排列结合的结合板55上,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竖立地设置许多有弹性的踏压筒56、56…。踏压筒56、56…的上端与装入保持区域41、41…内且被保持的木砖b、b…的上面大致设定在同一高度上。在该实施例中,踏压筒56、56…的上端的高度是从敷设框架最下部起为50毫米。

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前述框体40的外壁的四边中的一角处,在夹着该角的两邻接边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凸块51、51,其它两边上开有对应的连接孔槽52、52。上述一边的连接凸块51、51与位于框体40角部的保持区域41、41的区域周壁42、42构成有部分重复的外壁。再如图2及图5所示,连接凸块51、51以仅超过防止下沉的凸缘50、50…厚度的高度位于其上方,并从框体40的外壁突出。突出宽度比外壁厚度即2毫米宽一些,定为突出4毫米。高度方向的厚度为6毫米。再如图1及图4 所示,上述连接凸块51、51…沿外壁方向的长度定为45毫米。

另一方面,框体40的外壁一边的前述连接孔槽52、52与上述连接凸块51、51对应地配置,穿过与框体40角部位置的保持区域41、41的区壁42、42重复的外壁处而构成。如图2及图5所示,连接孔槽52、52以仅超过防止下沉的凸缘50、50…厚度的高度位于其上方,并穿过框体40的外壁。从连接孔槽52、52的槽下部起的高度稍超过6毫米。再者,上述连接孔槽52、52…沿外壁方向的长度稍超过45毫米。

以上全部主要结构是以聚丙烯为主要材料,用混合有耐候剂的塑料整体成形。

该实施例中,敷设框架如上所述制成,以下再加以说明,在其保持区域41、41…内保持的平面圆形的木砖b、b…,可用于人行道等的铺装。作为保持对象,直径为100毫米,厚度为40毫米的平面圆形木砖b、b…是适合的。

当然,上述木砖b、b…要通过浸泡在防腐剂中等作业,对其预先进行防腐处理。

首先,在敷设人行道等之前,应将木砖b、b…装入敷设框架的各保持区域41、41…内进行保持。

如图1所示,将敷设框架向上方地放置,从上方把木砖b、b…依次压入保持区域41、41…中。特别是如图2和图5所示,区域周壁42、42…的凸缘43、43…倾斜向下地被构成,由主要材料为具有弹性的聚丙烯塑料成形,随着上述把木砖b压入的动作,该凸缘的下端侧向区域周壁42、42…的内面侧后退,使木砖b的装入作业顺利地进行。在稍紧的情况下,可用木锤将其敲入。按照各敷 设框架的保持区域41、41…的数目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可将木砖b、b…装入各敷设框架上。

继续如上所述的操作,将木砖b、b…装入保持区域41、41…之后,将敷设框架翻转过来,从各承受台45、45…的反面将螺钉53插入螺钉孔47,由反面将螺钉拧入木砖b,使木砖b固定在承受台45上。用电动改锥进行螺钉53和木砖b的螺钉拧合,可以提高效率。图4所示为经上述加工后,木砖b、b…保持在保持区域41、41…中的敷设框架。图5示出了用螺钉53、53…将装入后的木砖b、b…固定在承受台45、45…上的状态。

为了敷设人行道等,应打设砂砾地基或混凝土地基。

这里示出在打设的砂砾地基上敷设公园内人行道的实例。

这种砂砾地基是将所需区域挖掘30厘米深后,把砂砾投入其中,充分辊压使其平坦后形成的。

在上述砂砾地基上,将上述木砖b、b…保持着的敷设框架纵横配置。这项作业,是一面将相邻的敷设框架相互连接,一面在砂砾地基上进行单纯的配置。例如,相邻的敷设框架相互之间,一面使敷设框架向另外的敷设框架的侧面移动一面使敷设框架外壁上的连接凸块51、51…与另外敷设框架的连接孔槽52、52配合,来进行相互的连接。这样将相邻的敷设框架相互连接,如规定区域包括的敷设作业都已进行,即可结束工作。这样,木砖b、b…的平滑铺装,可以由连续配置敷设框架这种非常简单的作业方式来完成。

仍如上述,由敷设框架所敷设的木砖b、b…之间的接缝处,没有必要充填特殊的充填剂,根据需要,充填一些砂砾即可。

不过,在接缝中充填入充填剂的情况下,必须充分讨论充填剂的 性能,以避免由此而丧失透水性。

上述那样敷设的木砖b、b…如前所述,特别是如图4及图5所示,其四周有从保持区域41、41…的区壁42、42…倾斜向下突出的凸缘43、43…将其下端抱持,由于凸缘43、43…自身有一定的弹性,故木砖b、b…因水分含量不同而伴随产生的伸缩能被充分吸收。并可将木砖b、b…的变形限定于保持区域41、41…的范围内,所以虽然受到由敷设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或步行的行人给予的各种外部冲击,但却不会产生容易沿木纹出现的裂纹。

并且,在使用上述敷设框架的木砖b、b…铺装时,由于有敷设框架的区壁42、42…上突出设置的凸缘43、43…所形成的渗水缺口44、44…,所以雨水等可以通过它们流到砂砾地基上,砂砾地基当然具有透水性,无疑雨水等可渗透进入地下。

敷设后的敷设框架中如有一部分木砖b产生损伤,则损伤的木砖b可按下述方法更换。

首先,在损伤的木砖b上面插入拔钉器的尖或凿子的尖,在其后部用锤敲击使该木砖b被分开,解除螺钉53的结合,并从保持区域41取出木砖。然后用铁锤等将承受台45上露出的上述螺钉53敲落到砂砾地基14上。再在承受台45的圆形凹部46上涂粘接剂后,在该保持区域上装入新木砖b。这样,木砖内面被粘接剂粘合,木砖b与承受台45之间能确保结合,被固定在保持区域41内。与有粘接剂的圆形凹部46相对结合时,多余的粘接剂通过结合小孔48、48被挤入承受台45的内面,挤出的粘接剂呈球形,其直径比结合小孔48、48大,所以固化后能起强化作用。

另外,在这种敷设框架中,由于在保持区域41、41…之间的结合板55、55…上竖立设置有踏压筒体56、56…,所以其上面可以步行行人和行驶汽车,尽管在平面为圆形的保持区域41、41…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也不需要特别的处置。而且,踏压筒体56、56…是上下贯通的,可以使雨水等流到地基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