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

申请号 CN202310224556.8 申请日 2023-03-10 公开(公告)号 CN116377779A 公开(公告)日 2023-07-04
申请人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彧锋; 田欣; 张冬; 李延海; 潘晓光; 秦纪枭; 姜大海;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水 泥稳定土底 基层 的施工工艺,属于路基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 水泥 稳定土施工前准备,S2、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S3、拌料摊铺、平整与轻度碾压,S4、人工摊铺水泥,S5、路拌机加搅合合,检查拌和深度,S6、碾压水稳层,检查 压实 度,S7、平整整形,检查水稳面标高,S8、洒水养护与 覆盖 。该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在进行高 质量 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后,可以保证工程的抗沉降效果提高,整体的压实度较同类工程提高,整体的平整度、纵断高程与宽度复合设计要求,整体结构厚度较为均匀,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避免了局部沉降和开裂问题,无须频繁的返工修复。
权利要求

1.一种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水泥稳定土施工前准备;
S2、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
S3、拌料摊铺、平整与轻度碾压;
S4、人工摊铺水泥;
S5、路拌搅合水搅合,检查拌和深度;
S6、碾压水稳层,检查压实度;
S7、平整整形,检查水稳面标高;
S8、洒水养护与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材料采用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平地机摊铺,人工摊铺水泥,路拌机加水拌合,轮碾、轮胎碾联合碾压成型和平地机整形的方法进行施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要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对料堆的观察选取合格的土料,在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施工前的两三天通过自卸车运送到施工路面中间部位堆放,根据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合理补料和卸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5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冷再生机推动水车在翻拌后的工作面上进,冷再生机进行速度为4m/mim‑8m/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8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水泥稳定土经过拌和、压实整形成型后立即养护,采用砂性土覆盖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采用洒水车通过间歇洒水以保持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直到水稳层验收通过并达到一定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横向接缝的处理:所述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3‑5段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合,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设置施工横缝时,采用垂直相接,碾压完后一段时间用人工进行刨除,与后一段重叠50cm‑80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调头处的处理,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8‑10m长的稳定土上先覆盖土工布,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石。

说明书全文

一种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路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是路和公路的基础,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修筑在良好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下的路基。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
[0003] 现有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协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难以控制混合料的摊铺和整修,造成了工程完工后,水泥稳定土底基层衔接不稳定,产生局部开裂和沉降问题,最终产生整个工程需要频繁的进行返工修复,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多次碾压后,厚度不均匀处极易产生坑洞,整体结构强度不达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通过本发明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该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在进行高质量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后,可以保证工程的抗沉降效果提高,整体的压实度较同类工程提高,整体的平整度、纵断高程与宽度复合设计要求,整体结构厚度较为均匀,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避免了局部沉降和开裂问题,无须频繁的返工修复。
[0005]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6] S1、水泥稳定土施工前准备。
[0007] S2、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
[0008] S3、拌料摊铺、平整与轻度碾压。
[0009] S4、人工摊铺水泥。
[0010] S5、路拌机加搅合合,检查拌和深度。
[0011] S6、碾压水稳层,检查压实度。
[0012] S7、平整整形,检查水稳面标高。
[0013] S8、洒水养护与覆盖
[0014] 进一步的,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材料采用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平地机摊铺,人工摊铺水泥,路拌机加水拌合,轮碾、轮胎碾联合碾压成型和平地机整形的方法进行施工。
[0015] 进一步的,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要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对料堆的观察选取合格的土料,在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施工前的两三天通过自卸车运送到施工路面中间部位堆放,根据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合理补料和卸料。
[0016] 进一步的,根据S5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冷再生机推动水车在翻拌后的工作面上进,冷再生机进行速度为4m/mim‑8m/min。
[0017] 进一步的,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0018] 进一步的,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
[0019] 进一步的,根据S8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水泥稳定土经过拌和、压实整形成型后立即养护,采用砂性土覆盖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采用洒水车通过间歇洒水以保持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直到水稳层验收通过并达到一定强度。
[0020] 进一步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横向接缝的处理:所述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3‑5段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合,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0021] 进一步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设置施工横缝时,采用垂直相接,碾压完后一段时间用人工进行刨除,与后一段重叠50cm‑80cm。
[0022] 进一步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调头处的处理,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8‑10m长的稳定土上先覆盖土工布,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石。
[002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在进行高质量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后,可以保证工程的抗沉降效果提高,整体的压实度较同类工程提高,整体的平整度、纵断高程与宽度复合设计要求,整体结构厚度较为均匀,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避免了局部沉降和开裂问题,无须频繁的返工修复。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7] S1、水泥稳定土施工前准备。
[0028] S2、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
[0029] S3、拌料摊铺、平整与轻度碾压。
[0030] S4、人工摊铺水泥。
[0031] S5、搅合机加水搅合,检查拌和深度。
[0032] S6、碾压水稳层,检查压实度。
[0033] S7、平整整形,检查水稳面标高。
[0034] S8、洒水养护与覆盖。
[0035] 具体的,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材料采用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平地机摊铺,人工摊铺水泥,路拌机加水拌合,钢轮碾、轮胎碾联合碾压成型和平地机整形的方法进行施工。
[0036] 具体的,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要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对料堆的观察选取合格的土料,在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施工前的两三天通过自卸车运送到施工路面中间部位堆放,根据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合理补料和卸料。
[0037] 具体的,根据S5中的操作步骤,冷再生机推动水车在翻拌后的工作面上进,冷再生机进行速度为4m/mim‑8m/min。
[0038] 具体的,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0039] 具体的,根据S6中的操作步骤,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
[0040] 具体的,根据S8中的操作步骤,水泥稳定土经过拌和、压实整形成型后立即养护,采用砂性土覆盖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采用洒水车通过间歇洒水以保持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直到水稳层验收通过并达到一定强度。
[0041] 具体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横向接缝的处理: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3‑5段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合,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0042] 具体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设置施工横缝时,采用垂直相接,碾压完后一段时间用人工进行刨除,与后一段重叠50cm‑80cm。
[0043] 具体的,根据S7中的操作步骤,调头处的处理,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8‑10m长的稳定土上先覆盖土工布,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石。
[0044] 表1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材料指标表格:
[0045]
[0046] 表2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施工技术指标表格:
[0047]
[0048] 表3水泥稳定砾石土基层材料指标表格:
[0049]
[0050] 表4水泥稳定砾石土基层材料指标表格:
[0051]
[0052] 水泥稳定底基(基)层质量检测项目数据表格:
[0053]
[0054]
[0055] 实施例的纯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照,得出如下数据:
[0056]  抗沉降效果 结构强度 抗开裂效果
实施例 较高 较高 较高
现有技术 一般 一般 一般
[0057] 根据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当实施实施例时,通过本发明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该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在进行高质量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后,可以保证工程的抗沉降效果提高,整体的压实度较同类工程提高,整体的平整度、纵断高程与宽度复合设计要求,整体结构厚度较为均匀,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避免了局部沉降和开裂问题,无须频繁的返工修复。
[005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水泥稳定土施工前准备,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材料采用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平地机摊铺,人工摊铺水泥,路拌机加水拌合,钢轮碾、轮胎碾联合碾压成型和平地机整形的方法进行施工,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工艺:材料准备:1)试验室对土场的土样进行指标检测,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采集材料前,注意事项:a.将树木、草皮和杂土清理干净;b.在预定范围内采集材料,不宜分层采集,不应将不合格的材料与合格的材料混合一起,2)水泥选用普托海(水泥(P.O32.5),厂家提高质量报告,工作面准备:验收下承层,检查下承层的标高、宽度、中线偏位、压实度等技术指标,并通过监理验收,保持底基层工作面干净、整洁、无杂物,并现场打线放样以控制基层标高,技术准备:1)图纸会审2)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水泥稳定土的最佳水泥剂量和最佳含水量,施工方法: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工艺及方法除碾压工艺有区别外,其余步骤与底基层基本保持一致,基层施工碾压工艺以试验段为准,S2、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土料准备和运送到现场要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对料堆的观察选取合格的土料,在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施工前的两三天通过自卸车运送到施工路面中间部位堆放,根据设计标高和宽度进行合理补料和卸料,S3、拌料摊铺、平整与轻度碾压,S4、人工摊铺水泥,S5、路拌机加搅合合,检查拌和深度,冷再生机推动水车在翻拌后的工作面上进,冷再生机进行速度为4m/mim‑8m/min,再生机后应有专人跟随,随时检查再生深度、含水量,并配合再生机操作员进行调整,施工中再生深度的检查以相邻已经再生或原基层面为标准,用钢纤刺入土中,测量其刺入深度,看深度是否合格,应在作业面边缘固定导向线以帮助操作员,若进行多刀施工时,应时刻注意搭接宽度,保证搭接宽度,再生机后安排4‑5人处理边线和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以及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以防止影响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平整度和再生材料的密实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合料的级配、再生深度、含水量、水泥用及水泥摊铺的均匀程度进行检测发现问题时,应停止施工,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施工,每次再生长度以保证后续作业能正常进行为宜,应认真组织施工,使再生长度尽可能长些,以减少横向裂缝,一次(不停机)再生长度一般为150m‑200m,每段再生结束后,应检查铣刨刀架、刀头,发现损坏立即更换,水泥掺量控制水泥稳沙砾土土得到的混合料其特点是,强度较高,水稳性、抗冻性比较好,但易干缩和冷缩,产生较多裂缝,其中水泥掺量对水稳质量影响比较大,试验证明水泥掺量从5%增加到6%和7%,干缩系数增加20%和30%,裂缝也大量增加,应该在保证设计强度的情况尽量控制水泥掺量,实际最大水泥掺量不能超过5.5%,一般水泥掺量应控制在
4%~6%之间,如强度偏差大或达不到,可以通过调整级配和水泥标号品种来达到要求,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水泥掺量,做到经济合理,精益求精,以确保工程质量,混合料含水量,路拌机拌合好的混合料含水量一定要略大于最佳含水量,这是因为在碾压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水分蒸发,但是,含水量过大会在碾压时出现“软基”、“波浪”等现象,也增大了混合料的干缩性,使结构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含水量偏小会使混合料和易性变差,表面松散,不易碾压成型,并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所以严格控制混合料含水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过程时间控制,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采用的是机械化流水作业,各工序紧密衔接,组织要有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水稳成活时间,尽量缩短混合料从拌合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保证在混合料终凝时间前一次达标成型,否则混合料难以碾压密实,强度降低,容易引起干燥开裂,因此,施工现场必须合理布置,保证施工设备的良好状态和效率,增加施工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快拌和、快碾压、快平整,每段落延迟时间宜控制在4‑5h之内,S6、碾压水稳层,检查压实度,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在再生机后应紧跟一台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初压,采用高幅低频进行压实,压实遍数应足以保证再生层底部2/3厚度范围内的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钢轮压路机的工作速度不超过3km/h,在初压完成后,应立即用平地机整形,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其表层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整形时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持无明显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应立即用光轮压路机先以高幅低频振动模式后以低幅高频模式进行压实,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路肩向路中心碾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具体的碾压遍数以试验数据为准),严禁压路机在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再生表面不受破坏,碾压过程中,再生层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严禁大量洒水碾压,碾压过程中,如“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开重(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轮迹,S7、平整整形,检查水稳面标高,横向接缝的处理: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3‑5段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合,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不同施工工作段的衔接,在设置施工横缝时,采用垂直相接,碾压完后一段时用人工进行刨除,与后一段重叠50cm‑80cm左右,设置施工横缝时,采用垂直相接,碾压完后一段时间用人工进行刨除,与后一段重叠50cm‑
80cm,调头处的处理,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8‑10m长的稳定土上先覆盖土工布,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石,S8、洒水养护与覆盖,水泥稳定土经过拌和、压实整形成型后立即养护,采用砂性土覆盖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采用洒水车通过间歇洒水以保持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直到水稳层验收通过并达到一定强度。
[005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