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粉型焦焦结炉

申请号 CN96245218.1 申请日 1996-11-13 公开(公告)号 CN2269398Y 公开(公告)日 1997-12-03
申请人 晋城市望云煤矿; 发明人 李有富; 李录; 秦发明; 王国强; 王跃; 王正国;
摘要 一种无烟粉 煤 型焦焦结炉,包括炉墙、炉顶、炉 门 、炉座、炉底、其特征在于:炉底为斜式炉底,斜式炉底的上表面为非平面结构,炉体内设置由火道、引 风 机及并联于两者间的若干个 串联 燃烧室 组构成的多组并联多次导焰燃烧系统和并联送风系统。其勿需煤气等辅助 能源 、炉温易控、挥发物和空气混合均匀,多次导焰燃烧充分,焦结时间短,无生焦现象,热效率高,减少了环境污染。自动进出料,炉外 熄焦 ,每平方米炉底面积产量为现有炉型的4~5倍,成焦率达95%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烟粉型焦焦结炉,包括:炉墙、炉顶、炉、炉座、斜式炉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式炉底的上表面为非平面结构,在炉体内设置有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系统和并联送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系统这样构成,斜式炉底(7)下面设置若干个串联燃烧室组(8),化室(9)的后侧设置火道(5),所述的每一个串联燃烧室组(8)的入端、出端分别联接火道(5)和总烟道(18),总烟道(18)出口设置引风机(36);所述的并联送风系统包括,纵向设置于斜式炉底(7)内的若干进风道(16),与每一个进风道(16)一端均联接的鼓风机(35),分布于进风道(16)上壁、且与碳化室(9)连通的若干进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焦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式炉底(7)下设置有2~6个串联燃烧室组(8),每个串联燃烧室组(8)中包含2个或4个燃烧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式炉底(7)的上表面分布若干条平行的凸条(1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焦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布于斜式炉底(7)上表面的凸条(17)的截面为矩形,或三形,或梯形,或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料口(3)和出料口(13)的宽度,均与炉内的碳化室(9)的宽度相同或接近。

说明书全文

无烟粉型焦焦结炉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续焦化型焦炉,特别是一种无烟粉煤型焦焦结炉。

目前,中小型焦化企业所用的焦炉多为传统的萍乡炉的改进型焦炉,其采用平形炉底结构,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炉内温度较低,各部分温度不够均匀,常常导致炉底出现生焦现象,且严重污染环境,其仍采用炉内熄焦热能损失较多。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3222507.1型焦焦结炉,提出一种采用便于自动进料出料的斜式炉底结构、炉内二次导焰燃烧系统、喷射煤气点燃炉内的挥发物及提高炉内温度等技术措施的焦炉,其热能损失减少,自动化程度较高,焦结速度和型焦质量有一定改善。但其炉比斜式炉底窄的多,炉内存在多处死,通不均匀,炉温不易控制,不仅进、出料时间较长,且焦结时间长,通风良好的一部分球被化掉了,而通风差的仍出现生焦现象。同时焦炉在连续作业时,仍需喷入煤气燃烧以提高炉内温度,耗能增加,造成型焦成本增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系统和并联送风系统、炉温易控制、焦化时间短,热能损失小、避免生焦现象的机械化型焦焦结炉。

本实用新型的无烟粉煤型焦焦结炉,包括:炉墙、炉顶、炉门、炉座、炉底,其特征在于:炉底为斜式炉底,斜式炉底的上表面为非平面结构,在炉体内设置有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系统和并联送风系统。所述的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烟燃烧系统构成如下,炉底(7)下面设置若干个串联燃烧室组(8),化室(9)的后侧设置火道(5),所述的每一个串联燃烧室组(8)的入端、出端分别联接火道(5)和总烟道(18),引风机(36)设置于总烟道(18)的出口。并联送风系统包括:纵向设置于斜风式炉底(7)内的若干进风道(16),与每一个进风道(16)一端均联接的鼓风机(35)、分布于进风道(16)上壁、且与碳化室(9)连通的若干进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其典型实施例的焦结炉内部结构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图4是其正视图;图5是其后视图。

图1~图3中所示的各部分分别为:进料炉门(1)、后炉墙(2)、进料口(3)、火道拱(4)、火道(5)、返烟口(6)、炉底(7)、燃烧室(8)、碳化室(9)、炉顶(10)、保温层(11)、前炉墙(12)、出料口(13)、出料炉门(14)、倒炉墙(15)、进风道(16)、炉底(7)上表面的凸条(17)、总烟道(18)、炉座(19)。

如附图所示的焦结炉的炉墙包括前炉墙(12)、后炉墙(2)和倒炉墙(15),炉墙内侧用耐火砖砌成,外部为普通砖,墙体内填充隔热材料,墙厚约600毫米左右。在前炉墙(12)上设置出料口(13),在后炉墙(2)上设置进料口(3),炉底(7)为斜式炉底,斜式炉底的上表面为非平面结构,炉底的倾斜角度约为38度,进料口(3)的宽度、出料口(13)的宽度均与炉体内的碳化室(9)的宽度相同或接近,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碳化室(9)存在的死角问题,配合进、出料车自动上料、出料,提高进、出料的速度。炉顶(10)也为倾斜拱形结构,拱角60度左右,在拱顶中填充绝热材料,以减少热量损失。

为提高热效率、焦结速度,解决生焦现象,本实用新型在炉体内设置了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系统和并联送风系统。如图1~3所示,在炉底(7)下面设置2~6个串联燃烧室组(8),每个串联燃烧室组(8)中包含2个,或4个燃烧室,在碳化室(9)的后侧设置火道(5),上述的每一个串联燃烧室组(8)的入端、出端分别联接火道(5)和总烟道(18),位于后墙上的总烟道(18)出口设置引风机(36)。图中实施例设置有2个串联燃烧室组(8),每个串联燃烧室组(8)中有两个燃烧室,构成两组并联的两次导焰燃烧系统,当每个串联燃烧室组(8)含有4个燃烧室时,则构成两组并联的四次导焰燃烧系统。本实用新型可以设置6个串联燃烧室组(8),每个串联燃烧室组(8)含2个(或4个)燃烧室,构成六组并联的两次(或四次)导焰燃烧系统。

上述的并联送风系统由斜式炉底(7)内的4个(或8个)进风道(16),与进风道(16)一端联接的鼓风机(35),分布于进风道(16)上壁、联通碳化室(9)的若干进风孔组成。

为进一步改善斜式炉底(7)与型球间通风,本实用新型斜式炉底(7)上表面设计成非平面结构,该非平面结构可以为分布于炉底(7)上表面的若干条平行凸条(17),凸条(17)的截面是矩形,或三角形,或梯形,或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

图4为上述实施例的正视图,其中(14)为出料炉门,(20)为动滑轮,(21)为定滑轮,(22)为丝绳,(23)为配重,(24)为蜗轮减速卷扬机滚筒,(25)为紧装置,(26)为刚性支架。进料炉门(14)为型钢焊接成的框架,框架内分别填充绝热材料和耐火砖,炉门电动提升机构由炉门上的动滑轮(20)、支架(26)、支架上的定滑轮(21)、钢丝绳(20)、配重(23)及卷扬机滚筒(24)等组成,炉门上还设置锁紧装置(25)。

图5为实施例的后视图,其中(1)为进料门,(30)为动滑轮,(31)为定滑轮,(32)为钢丝绳,(33)为配重,(34)为锁紧装置,(35)为鼓风机,(36)为引风机,(37)为蜗轮减速卷扬机滚筒。进料炉门(1)的电动提升机构同出料炉门(14)的提升机构,不再赘述。图5中所示的引风机(36)装于炉子总烟道(18)出口处,装于炉侧的鼓风机(35)和上述的若干进风道(16)联通。

本实用新型焦结炉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无烟粉煤与粘结剂按比例充分混合后,经成型机挤压成生球、烘干;自动打开进料炉门(1),由进料车连续将烘干的生球装入已预热的碳化室(9),锁紧炉门;开启鼓风机,通过进风道(16)、炉底上的若干进风孔向碳化室(9)内均匀送入空气,挥发物与空气均匀混合后充分燃烧,燃烧的烟气经由火道(5)、出火口(6),进入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室组(8),反复导焰充分燃烧后,进入总烟道(8),借助引风机(36)导入烟囱排出。通过调节鼓风机(35),引风机(36)的速度,可以方便地控制炉内的温度,以加速碳化过程。全部碳化过程约需6小时左右。一炉生球碳化毕,自动开启出料炉门(14),焦炭自动落入熄焦池内熄焦,完成一次循环作业,如此反复,即进入自动连续循环碳化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焦结炉除能加工无烟粉煤型焦外,还可适用于以贫煤为主的型焦的加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优点如下:其炉体内设置了多组并联的多次导焰燃烧和并联送风系统,具有若干平行凸条的斜式炉底结构,炉内无死角,炉温易控制,挥发物和送入的空气均匀混合进入碳化室燃烧,燃烧的烟气经多次导焰进一步充分燃烧,大大加快了结焦速度,避免了现有焦结炉存在的生焦现象,同时减少了热能损失,降低了环境污染。碳化时不需要煤气等辅助能源

其斜式炉底、炉门电动提升结构,配合料车实现了机械化进出料和炉外熄焦,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其试验炉型经多次连续作业平均焦结时间平均为6小时,每平方米炉底面积产量达1吨/天,为现有焦炉的4~5倍,成焦率达95%以上。

利用本焦结炉生产的WJ-I无烟粉煤型焦,经有关部门测试,其技术数据如下:规格:    50×40×30(mm)灰份:    <15%硫:      <0.80%挥发份:  <1.9%份:    <5%固定碳:  >75%发热量:  >6800KCal/kg单球抗压强度: >24kg/个。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