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肿瘤化合物及其应用

申请号 CN202310040322.8 申请日 2023-01-12 公开(公告)号 CN116462680A 公开(公告)日 2023-07-21
申请人 南京大美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发明人 请求不公布姓名;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式I所示的抗 肿瘤 化合物及其在制备 治疗 疾病 的药物中的用途。
权利要求

1.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似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氘代化合物、多晶型物、合物、溶剂合物、代谢物及前药:
其中,
X、Y、Z分别独立地选自C、N、O、S;
W选自C、N;
n任选为0、1、2、3、4;
1 2 3 4 5
R、R 、R、R 、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
11 11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13
R 、R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
21 21 21 21 21 21 22 23 22 23 21
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
22 21
(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
23
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21 22 23
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31 31 31 31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31 32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2 3
或者,R与R 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
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
41
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1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
42 42 42 42 42
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2
独立的R 取代;
42 43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6 7 8 9
R、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
44 44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44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44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4 45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6
独立的R 取代;
46
R 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n为0,X为C,且Y选自C或N,W为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n为1,X选自C,Y选自C、N,且Z选自C、O、N。
7 8 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氧代、‑C1~6烷基。
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 选自‑C1~6烷基或‑C0~4亚烷基‑(4~12
47
元稠环基);其中,‑C1~6烷基、稠环基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
7 48 49 8
代;R选自氢、羟基、氧代、氰基、‑C1~6烷基、C(O)NR R ;R任选氢、‑C1~6烷基;
47 48 49
R 选自羟基取代的‑C1~4烷基、芳基,其中芳基可进一步任选被氟取代;R 、R 选自氢、‑C1~4烷基。
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 选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式IIa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1 2 3 4 5
R、R 、R、R 、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
11 11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13
R 、R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
21 21 21 21 21 21 22 23 22 23 21
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
22 21
(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
23
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21 22 23
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31 31 31 31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31 32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2 3
或者,R与R 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
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
41
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1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
42 42 42 42 42
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2
独立的R 取代;
42 43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6 7
R、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
44 44
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
44
(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
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
44
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4 45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6
独立的R 取代;
46
R 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式IIb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1 2 3 4 5
R、R 、R、R 、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
11 11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13
R 、R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
21 21 21 21 21 21 22 23 22 23 21
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
22 21
(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
23
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21 22 23
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31 31 31 31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31 32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2 3
或者,R与R 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
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
41
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1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
42 42 42 42 42
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2
独立的R 取代;
42 43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6 7 8
R、R 、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
44 44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44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44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4 45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6
独立的R 取代;
46
R 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式IIc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Y、Z分别独立地选自C、N、O、S;
W选自C、N;
1 2 3 4 5
R、R 、R、R 、R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
11 11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13
R 、R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
21 21 21 21 21 21 22 23 22 23 21
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
22 21
(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
23
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21 22 23
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31 31 31 31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31 32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2 3
或者,R与R 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
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
41
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1
R 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
42 42 42 42 42
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2
独立的R 取代;
42 43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6 7 8 9
R、R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
44 44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44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44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44 45
R 、R 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
46
独立的R 取代;
46
R 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所示的化合物为:

说明书全文

一种抗肿瘤化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用于治疗通过抑制HPK1受体而改善的病症或及其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免疫系统在维持细胞平衡和积极抑制肿瘤发生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幸的是,随着肿瘤的出现,它们发展出各种机制来绕过免疫监视和逃避免疫系统。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现了多种恢复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方法。一个例子是使用针对T细胞抑制性检查点蛋白的治疗性抗体,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这些治疗性抗体已被证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恢复或增强T细胞功能并唤起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许多患者对治疗表现出原发性、适应性或获得性耐药,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或肿瘤微环境(TME)中的抑制因素抑制了T细胞效应功能。此外,阻断mAb疗法仅限于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负调控因子,这限制了它们的效用。为了补充这种细胞外的方法,开发针对T细胞功能的细胞内负调控因子的小分子药物可能代表一种新的方法来弥补这一差距。
[0003] HPK1(造血祖细胞激酶1)是STE20类丝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的一员,其表达仅限于造血细胞。HPK1参与多种下游信号通路的调节,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 N‑末端激酶(JNK)和核因子‑κB(NF‑κB),这些都与调节有关细胞增殖和免疫细胞活化(Ian D Linney等人,“Inhibitors of immuno‑oncology target HPK1‑a patent review(2016to 2020)”,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Patents)。在T细胞抗原受体(TCR)激活后,HPK1迁移到富含胆固醇的脂质微域,在那里与激活T细胞的连接体(LAT)和Gads形成复合物。形
381
成LAT/Gads复合物后,HPK1在Tyr 处被T细胞受体相关蛋白激酶70(ZAP‑70)磷酸化,生成
165
76kDa的含SH2域的白细胞蛋白(SLP‑76)的最佳结合位点。SLP‑76的结合与Thr 处的自体
171
磷酸化和PKD1介导的Ser 处的磷酸化一起产生完全活跃的HPK1。一旦成为催化活性,HPK1
376 262
在Ser 处磷酸化SLP‑76,在Thr 处磷酸化Gads,导致SLP‑76/LAT复合物被破坏,随后限制了TCR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HPK1可被视为T细胞功能的负向调节器,抑制HPK1可能导致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增加,从而能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0004] Alzabin S和Hernandez S等人通过对HPK1基因敲除(HPK1.ko)和HPK1激酶死亡敲入(HPK1.kd)小鼠模型的一系列研究,对该目标进行了遗传验证。kd在T细胞激活时没有显S376示出SLP‑76的磷酸化,从而证实了SLP76 的磷酸化依赖于HPK1的催化活性,并且HPK1是S376
TCR激活下游的SLP76 的唯一激酶。在细胞环境中,使用任何一种方法消减HPK1的活性都对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显著影响,HPK1中分泌IFNγ的CD4和CD8 T细胞的频率增加。为了证实这种体外增强的T细胞功能会转化为体内的肿瘤生长抑制,将GL261胶质瘤细胞皮下植入野生型(WT)和HPK1.kd小鼠,结果显示GL261肿瘤的生长在HPK1.kd动物中明显减少,完全反应率为90%,完全反应与增强的T细胞浸润一致,符合抗肿瘤免疫反应。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抑制HPK1激酶的功能可以增强肿瘤的免疫监视,当与检查点阻断结合使用时,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
[0005] HPK1在其他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也起着负调控作用。鉴于HPK1在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以及抑制HPK1可能导致逃避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HPK1成为免疫肿瘤学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靶点。因此,需要调节HPK1活性的新化合物。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似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氘代化合物、多晶型物、合物、溶剂合物、代谢物及前药:
[0007]
[0008] 其中,
[0009] X、Y、Z分别独立地选自C、N、O、S;
[0010] W选自C、N;
[0011] n任选0、1、2、3、4;
[0012] R1、R2、R3、R4、R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11 11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13] R11、R12、R13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21 21 21 21 21 21 22 23
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
22 23 21 22 21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
23
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14]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31 31 31 31
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0015]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16] 或者,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41
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17] R4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42 42 42 42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42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
42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18] R42、R4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19] R6、R7、R8、R9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44
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
44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
44
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
44
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20] R44、R4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46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21] R46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22] 作为优选,n为0,X为C,Y选自C或N,W为N。。
[0023] 作为优选,n为1,X选自C,Y选自C、N,Z选自C、O、N。
[0024] 进一步地,R7、R8、R9选自氢、氧代、‑C1~6烷基。
[0025] 作为优选,R6分别独立地选自‑C1~6烷基或‑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其中,‑47 7
C1~6烷基、稠环基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R选自氢、羟基、氧
48 49 8
代、氰基、‑C1~6烷基、C(O)NR R ;R任选氢、‑C1~6烷基。
[0026] R47选自羟基取代的‑C1~4烷基、芳基,其中芳基可进一步任选的被氟取代;R48、R49选自氢、‑C1~4烷基。
[0027] 作为优选,R6选自
[0028] 作为优选,R1、R4选自氢,R5选自氢、卤素、‑OC1~4烷基。
[0029] 作为优选,R2选自氢,R3选自‑C(O)R11;
[0030] R11选自‑NR21R22、3~10元杂环、‑C1~6烷基;其中,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23
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31]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C1~4烷基、‑NR31R32;
[0032]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4烷基。2 3
[0033] 进一步地,R选自氢,R选自
[0034] 作为优选,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杂环;其中,杂环可进一步41
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35] R41独立地选自氢、氧代、‑C1~6烷基、‑C(O)R42、‑S(O)2R42;
[0036] R42选自‑C1~6烷基。
[0037] 进一步地,R2和R3所形成的环与其所取代的苯环结合形成6~14元稠合并环,R2和3
R 形成的环选自
[0038]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式IIa所示的化合物:
[0039]
[0040] 其中,
[0041] R1、R2、R3、R4、R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11 11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2] R11、R12、R13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21 21 21 21 21 21 22 23
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
22 23 21 22 21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
23
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3]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31 31 31 31
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0044]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45] 或者,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41
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6] R4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42 42 42 42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42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
42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7] R42、R4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48] R6、R7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44 44
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44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44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9] R44、R4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46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50] R46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6
[0051] 进一步地,R选自‑C1~6烷基或 其中,‑C1~6烷基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47 48 49
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R7选自氢、氰基、C(O)NR R ;
[0052] R47选自羟基取代的‑C1~4烷基、芳基,其中芳基可进一步任选的被氟取代;R48、R49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4烷基。6
[0053] 进一步地,R选自
[0054] 作为优选,R1、R4为氢,R5选自氢、卤素、‑OC1~4烷基。
[0055] 作为优选,R2选自氢,R3选自‑C(O)R11。
[0056] R11选自‑NR21R22、3~10元杂环、‑C1~6烷基;其中,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23
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57]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C1~4烷基、‑NR31R32;
[0058]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
[0059] 进一步地,R3选自
[0060] 作为优选,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杂环;其中,杂环可进一步41
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61] R41独立地选自氢、氧代、‑C1~6烷基、‑C(O)R42、‑S(O)2R43;
[0062] R42、R43独立地选自‑C1~6烷基。
[0063] 进一步地,R2和R3所形成的环与其所取代的苯环结合形成6~14元稠合并环,R2和3
R 形成的环选自
[0064]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式IIb所示的化合物:
[0065]
[0066] 其中,
[0067] R1、R2、R3、R4、R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11 11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68] R11、R12、R13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21 21 21 21 21 21 22 23
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
22 23 21 22 21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
23
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69]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31 31 31 31
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0070]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71] 或者,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41
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72] R4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42 42 42 42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42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
42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73] R42、R4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74] R6、R7、R8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44 44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44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44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75] R44、R4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46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76] R46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77] 作为优选,R6选自‑C1~6烷基;其中,‑C1~6烷基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47 7
个独立的R 取代;R选自氢、氧代、‑C1~6烷基;
[0078] R47选自羟基取代的‑C1~4烷基、芳基,其中芳基可进一步任选的被氟取代;R8选自氢、‑C1~6烷基、氧代。6 7
[0079] 作为优选,R为 R选自氢、‑C1~4烷基、氧代。
[0080] 作为优选,R1、R4、R5为氢。
[0081] 作为优选,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杂环;其中,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C1~6烷基取代。
[0082] 进一步地,R2和R3所形成的环与其所取代的苯环结合形成6~14元稠合并环,R2和3
R形成的环为
[0083]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式IIc所示的化合物:
[0084]
[0085] 其中,
[0086] Y、Z分别独立地选自C、N、O、S;
[0087] W选自C、N;
[0088] R1、R2、R3、R4、R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11 11
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
11 11 11 11 11 12 11 12 11 12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
11
(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
13
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89] R11、R12、R13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21 21 21 21 21 21 22 23
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
22 23 21 22 21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
23
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90] R21、R22、R2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31 31 31 31
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
31 31 31 32 31 32 31 32 31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
[0091] R31、R3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92] 或者,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碳环、3~10元杂环、6~10元芳环、5~10元芳杂环、3~10元螺环、3~10元螺杂环、3~10元桥环、3~10元桥杂环,6~14元稠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41
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93] R4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氧代、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42 42 42 42
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O)R 、‑C(O)R 、‑C(O)OR 、‑S(O)
42 42 42 43 42 43 42 43 42
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
42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94] R42、R43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95] R6、R7、R8、R9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氧代、氰基、氨基、‑C1~6烷基、‑C2~6烯基、‑44
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OR 、‑OC
44 44 44 44 44 44 45 44 45 44 45
(O)R 、‑C(O)R 、‑C(O)OR 、‑S(O)R 、‑S(O)2R 、‑C(O)NR R 、‑NR R 、‑NR C(O)R 、‑C0~4
44
亚烷基‑S(O)(N)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3~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可
44
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96] R44、R4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2~6烯基、羟基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C0~4亚烷基‑(3~10元杂环)、‑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3~10元螺环)、‑C0~4亚烷基‑(3~10元螺杂环)、‑C0~4亚烷基‑(3~10元桥环)、‑C0~4亚烷基‑(3~10元桥杂环)、‑C0~4亚烷基‑(4~12元稠环基)、‑C0~4亚烷基‑(4~12元稠杂环基);其中,碳环、杂环、芳环、芳杂环、螺环、螺杂环、桥环、桥杂环、稠环、稠杂环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46
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97] R46选自氢、卤素、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98] 进一步地,R6选自‑C1~6烷基;其中,‑C1~6烷基可进一步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47 7 8 9
个独立的R 取代;R选自氢、氧代;R、R选自氢、氧代、‑C1~6烷基;
[0099] R47选自羟基取代的‑C1~4烷基、芳基,其中芳基可进一步任选被氟取代。6
[0100] 进一步地,R选自
[0101] 作为优选,R2与R3与其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起形成3~10元杂环;其中,杂环可进一步41
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102] R41独立地选自氢、氧代、‑C1~6烷基、‑C(O)R42、‑S(O)2R43;
[0103] R42、R43独立地选自‑C1~6烷基。
[0104] 进一步地,R2和R3所形成的环与其所取代的苯环结合形成6~14元稠合并环,R2和3
R形成的环选自
[0105] 进一步地,R1、R4、R5为氢。
[0106] 作为优选,式I所示的化合物例如为:
[0107]
[0108]
[0109]
[01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任一上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似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氘代化合物、多晶型物、水合物、溶剂合物、代谢物及前药在制备HPK1抑制剂药物中的用途。
[0111] 本发明还提供了任一上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似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氘代化合物、多晶型物、水合物、溶剂合物、代谢物及前药在制备治疗癌症中的用途。
[01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括任一上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似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氘代化合物、多晶型物、水合物、溶剂合物、代谢物及前药,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辅料或媒介物。
[0113] 关于本发明的使用术语的定义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基团或者术语提供的初始定义适用于整篇说明书的该基团或者术语;对于本文没有具体定义的术语,应该根据公开内容和上下文,给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给予它们的含义。
[0114] “烷基”是指具有指定数目的成员原子的饱和链。烷基基团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代表性的支链烷基基团具有一个、两个或三个支链。烷基基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如本文所定义的取代基取代。烷基包括甲基、乙基、丙基(正丙基和异丙基)、丁基(正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戊基(正戊基、异戊基和新戊基)和己基。烷基基团也可以是其他基团的一部分,所述其他基团为例如‑O(C1~6烷基)。
[0115] “亚烷基”是指具有指定数目的成员原子的二价饱和脂族烃基。Ca~b亚烷基是指具有a至b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基团。亚烷基基团包括支链和直链烃基基团。例如,术语“亚丙基”可以通过下列结构例举: 同样地,术语“二甲基亚丁基”可以例如通过下列结构的任一种例举:
[0116] 本发明的‑C0~4亚烷基可以为C0亚烷基、C1亚烷基(例如‑CH2‑)、C2亚烷基(例如‑CH2CH2‑等)、C3亚烷基或C4亚烷基;C0亚烷基指的是此处的基团不存在,以化学键的形式连接,如A‑C0亚烷基‑B指的是A‑B,即A基团与B基团直接通过化学键连接。
[0117] 本文所用的“碳环基”是指具有多个碳原子且没有环杂原子的具有单个环或多个环(稠合、桥连、螺合)的饱和或非芳香性的部分饱和的环状基团。术语“碳环基”包括环烯基基团,诸如环己烯基。单碳环基基团的实例包括例如环丙基、环丁基、环己基、环戊基、环辛基、环戊烯基和环己烯基。稠碳环基体系的碳环基基团实例包含双环己基、双环戊基、双环辛基等,下面例举并命名两种此类双环烷基多环结构: 双环己基和 双环己基。桥碳环基体系的碳环基基团的实例包括 金刚烷基等。螺碳环基体系的碳
环基基团的实例包括 等。术语“碳环基”还包括芳香环与非芳香环稠合
形成的部分饱和环状基团的情形,其连接位点可以位于非芳族碳原子或芳族碳原子,实例包括1,2,3,4‑四氢化‑5‑基、5,6,7,8‑四氢化萘‑5‑基。
[0118] “不饱和”是指基团或者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碳氧双键、碳硫双键、碳氮三键等。
[0119] “烯基”是指具有至少1个乙烯基不饱和位点(>C=C<)的直链或支链烃基基团。例如,Ca‑b烯基是指具有a至b个碳原子的烯基基团并且意在包括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1,3‑丁二烯基等。
[0120] “炔基”是指含有至少一个三键的直链一价烃基或支链一价烃基。术语“炔基”还意在包括具有一个三键和一个双键的那些烃基基团。例如,C2‑6炔基意在包括乙炔基、丙炔基等。
[0121] “杂环烷基”是指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具有单个环或多个环(稠合、桥连、螺合)的饱和环或非芳香性的部分饱和环;其中杂原子指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通常表示多个环原子的一价饱和或部分不饱和单环或多环环系,其包含1、2或3个选自N、O和S的环杂原子,其余的环原子是碳。单杂环烷基体系的杂环烷基基团的实例是氧杂环丁基、氮杂环丁基、吡咯烷基、2‑氧代‑吡咯烷‑3‑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噻吩基、吡唑烷基、咪唑烷基、噻唑烷基、哌啶基、四氢吡喃基、四氢噻喃基、哌嗪基、吗啉基、硫代吗啉基、1,1‑二氧代‑硫代吗啉‑4‑基、氮杂环庚基、二氮杂环庚基、高哌嗪基或氧杂氮杂环庚基等。稠杂环烷基体系的杂环烷基基团的实例包括8‑氮杂‑二环[3.2.1]辛基、奎宁环基、8‑氧杂‑3‑氮杂‑二环[3.2.1]辛基、9‑氮杂‑二环[3.3.1]壬基等。桥杂环烷基体系的杂环烷基基团实例包含等。螺 杂环烷 基体 系的 杂 环烷 基基团 实 例包 含
等。部分饱和杂环烷基的实例是二氢呋喃基、咪唑啉基、四氢‑
吡啶基或二氢吡喃基等。术语“杂环烷基”还包括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芳香环与非芳香环稠合形成的部分饱和环状基团的情形,其连接位点可以位于非芳族碳原子、芳族碳原子或杂原子,实例包括
[0122] “芳环”是指具有多个碳原子的芳烃基团。芳基通常是具有多个碳原子的单环、二环或三环芳基。此外,本文所用的“芳基”是指可以是单个芳环或稠合在一起的多个芳环的芳族取代基。非限制性实例包括苯基、萘基或四氢萘基。
[0123] “芳杂环”是指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芳香性不饱和环;其中杂原子指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通常包含多个环原子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环原子选自O、N、S的杂原子的芳族单环或双环烃。优选地有一到三个杂原子。杂环芳基例如包括吡啶基、吲哚基、喹噁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吡喃基、苯并噻吡喃基、呋喃基、吡咯基、噻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唑基、咪唑基、噻吩基、噁二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噁唑基。
[0124] “卤素”是指氟、氯、溴或碘。
[0125] “卤素取代的烷基”是指烷基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取代;例如卤素取代的C1~4烷基指氢原子被一个或多个卤素原子取代的包含1~4个碳原子的烷基;还例如单氟甲基、双氟甲基、三氟甲基。
[0126] “‑OR”、“‑NRR”等是指R基团与氧原子或氮原子以单键相连。
[0127] “‑C(O)R”、“‑S(O)2R”等中的氧原子是与碳原子或硫原子以双键相连,R基团与氧原子或硫原子以单键相连;又例如“‑S(O)(NH)R”是指氧原子和氮原子以双键与硫原子相连,R基团与硫原子以单键相连。
[0128] 本发明基团描述中的“”、 是用来描述基团取代的位置。例如 是指四氢吡咯环通过“”的位置与结构中的其它环进行稠合。本发明的“”还可以表示键存在或不存在,例如式Ⅰ通式化合物中的虚线,代表此处可以任选自0或1个键,也就是X和Y之间可以任选自单键或双键。
[0129] “氘代化合物”是指分子或基团中的1个或多个氢原子被氘原子取代,其中氘原子的占比大于氘在自然界中的丰度。
[0130] “药学上可接受的”是指某载体、稀释剂、辅料,和/或所形成的盐通常在化学上或物理上与构成某药物剂型的其它成分相兼容,并在生理上与受体相兼容。
[0131] “药学上可接受的的盐”是指上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与无机和/或有机酸形成的酸式和/或碱式盐,也包括两性离子盐(内盐),还包括季铵盐,例如烷基铵盐。这些盐可以是在化合物的最后分离和纯化中直接得到。也可以是通过将上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与一定数量的酸或碱适当(例如等当量)进行混合而得到。这些盐可能在溶液中形成沉淀而以过滤方法收集,或在溶剂蒸发后回收而得到,或在水介质中反应后冷冻干燥制得。
[013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可以彼此联合使用。也可选择将本发明的化合物与任何其它的活性试剂结合使用,用于制备调控细胞功能或治疗疾病的药物或药物组合物。如果使用的是一组化合物,则可将这些化合物同时、分别或有序地对受试对象进行给药
[0133]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134] 如无特殊说明,反应在氮气氛围下进行,溶液是指水溶液,反应温度为室温,M为摩尔每升。缩写如下:DMSO:二甲基亚砜;DTT:二硫苏糖醇;ATP:三磷酸腺苷;THF:四氢呋喃;DCM:二氯甲烷;NMP:N‑甲基吡咯烷;BINAP:2,2双二苯基膦基1,1联萘;ddH2O:双蒸水;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0135] 实施例1.化合物1的合成
[0136] 步骤1:
[0137]
[0138] 4‑溴‑邻苯二甲酸酐(10g)与甲基格式试剂(80mL)于THF(15mL)中‑5℃搅拌反应24h。TLC监控反应完全。反应液加入2mol/L稀盐酸调pH=2,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合并有机相,水洗,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10:1)纯化,得到白色固体化合+
物1‑1(8.0g)。LC‑MS[M+H]=241。
[0139] 步骤2:
[0140]
[0141] 将化合物1‑1(0.80g)、NH2Boc(0.76mg)、Pd(OAc)2(167mg)、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175mg)和Cs2CO3(2.35g)加入到二氧六环(15mL)中,N2保护下100℃加热过夜,加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5:1)纯化,得到淡黄色产+
物1‑2(0.55g)。LC‑MS[M+H]=278。
[0142] 步骤3:
[0143]
[0144] 将化合物1‑2(0.55g)溶于DCM(5mL)中,加入TFA(2mL),常温搅拌2h。反应液加水,三乙胺调至弱碱性,用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1:1)纯化,得+到纯白色固体1‑3(0.28g)。LC‑MS[M+H]=178。
[0145] 步骤4:
[0146]
[0147] 将2‑氯‑7H‑吡咯并[2,3‑d]嘧啶(200mg)、2‑溴苯乙酸甲酯(156mg)、碳酸(247mg)于乙腈(20mL)中60℃搅拌反应4h,减压浓缩有机相,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
1)纯化,得到淡黄色化合物1‑4(150mg)。LC‑MS[M+H]=302。
[0148] 步骤5:
[0149]
[0150] 在浴下加入LiAlH4(100mg)至THF(10mL),搅拌10min,加入化合物1‑4(150mg),N2保护下反应2h,TLC监控反应完全,加水和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有机相,柱层析(石油醚:+
乙酸乙酯=1:1)纯化,得到纯白色固体1‑5(100mg)。LC‑MS[M+H]=274。
[0151] 步骤6:
[0152]
[0153] 将化合物1‑5(50mg)与化合物1‑3(33mg)溶于NMP(1mL)中,加入HCl(0.5mL),120℃下搅拌12h,随后加三乙胺调pH至碱性,加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有机相,柱层析(石油醚:+ 1
乙酸乙酯=1:1)纯化,得到纯白色固体(20mg)。LC‑MS[M+H]=415。H NMR(400MHz,DMSO‑d6)δ10.14(s,1H),8.81(s,1H),8.30(s,1H),7.75‑7.61(m,3H),7.39‑7.23(m,5H),6.59(d,J=3.6,1H),5.90(dd,J=8.8,5.0,1H),5.25(t,J=5.3,1H),4.44‑4.32(m,1H),4.25‑4.08(m,1H),1.57(d,J=23.7,6H)。
[0154] 实施例2.化合物2的合成
[0155] 步骤1:
[0156]
[0157] 在0℃条件下加入2,4‑二氯‑5‑碘嘧啶(0.5g)、乙腈(15mL)和二异丙基乙胺(0.353g),降温至‑10℃,加入D‑苯甘氨醇(0.25g),保温搅拌1h,升温至0℃搅拌过夜,有机+
相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5:1)纯化,得到白色固体2‑1(0.675g)。LC‑MS[M+H]=
376。
[0158] 步骤2:
[0159]
[0160]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2‑1(0.675g)、三甲基基乙炔(0.380g)、三乙胺(0.385g)、Pd(PPh3)Cl2(0.200g)、碘化亚(0.040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55℃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0:1)纯+
化,得到类白色固体2‑2(0.600g)。LC‑MS[M+H]=346。
[0161] 步骤3:
[0162]
[0163]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2‑2(0.600g)、四丁基氟化铵(0.9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下60℃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1)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2‑3(0.235g)。LC‑MS[M+H]=274。
[0164] 步骤4:
[0165]
[0166] 在室温条件下将化合物2‑3(70mg)、5‑氨基‑3,3‑二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5mg)、Pd(OAc)2(8mg)、BINAP(20mg)和K2CO3(58mg)溶于二氧六环(10mL)中,120℃反应3h,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水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有机相,柱层析(DCM:甲醇=20:1)纯化,得到+ 1浅黄色固体(60mg)。LC‑MS[M+H]=415。H NMR(400MHz,DMSO‑d6)δ10.14(s,1H),8.81(s,
1H),8.30(d,1H),7.73‑7.61(m,3H),7.42‑7.21(m,5H),6.59(d,1H),5.89(dd,1H),5.25(t,
1H),4.43‑4.35(m,1H),4.15(dt,1H),1.60(s,3H),1.54(s,3H)。
[0167] 实施例3.化合物3的合成
[0168] 步骤1:
[0169]
[0170] 在0℃条件下加入2,4‑二氯‑5‑碘嘧啶(0.5g)、乙腈(15mL)和二异丙基乙胺(0.353g),降温至‑10℃,加入L‑苯甘氨醇(0.25g),保温搅拌1h,升温至0℃搅拌过夜,有机+
相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5:1)纯化,得到白色固体3‑1(0.638g)。LC‑MS[M+H]=
376。
[0171] 步骤2:
[0172]
[0173]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3‑1(0.638g)、三甲基硅基乙炔(0.343g)、三乙胺(0.344g)和Pd(PPh3)Cl2(0.179g)、碘化亚铜(0.032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55℃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0:1)纯+
化,得到类白色固体3‑2(0.611g)。LC‑MS[M+H]=346。
[0174] 步骤3:
[0175]
[0176]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3‑2(0.611g)、四丁基氟化铵(0.9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60℃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
乙酸乙酯=2:1)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3‑3(0.24g)。LC‑MS[M+H]=274。
[0177] 步骤4:
[0178]
[0179] 在室温条件下将化合物3‑3(63mg)、5‑氨基‑3,3‑二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5mg)、Pd(OAc)2(8mg)、BINAP(20mg)和K2CO3(58mg)溶于10mL二氧六环中,120℃反应3h后,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水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有机相,柱层析(DCM:甲醇=20:1)纯化,得到+ 1浅黄色固体(55mg)。LC‑MS[M+H]=415。H NMR(400MHz,DMSO‑d6)δ10.14(s,1H),8.81(s,
1H),8.30(d,1H),7.73‑7.61(m,3H),7.42‑7.21(m,5H),6.59(d,1H),5.89(dd,1H),5.25(t,
1H),4.43‑4.35(m,1H),4.15(dt,1H),1.60(s,3H),1.54(s,3H)。
[0180] 实施例4.化合物4的合成
[0181]
[0182] 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使化合物4‑3(50mg)与2‑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 17‑胺(35mg)反应制备化合物4(45mg)。LC‑MS[M+H]=400。H NMR(400MHz,DMSO‑d6)δ9.45(s,1H),8.61(s,1H),7.34‑7.71(m,10H),6.52(m,1H),5.89(d,1H),5.23(dd,1H),4.43‑
4.35(m,2H),2.45(dt,2H),2.32(s,1H)。
[0183] 实施例5.化合物5的合成
[0184] 步骤1:
[0185]
[0186] 25mL单口瓶中加入2,4‑二氯‑5‑硝基嘧啶(0.50g)、乙腈(10mL)和二异丙基乙胺(0.40g),降温至0℃条件下加入L‑苯甘氨醇(0.35g),保温搅拌2h,反应液直接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5:1)纯化,得到黄色固体5‑1(0.68g)。LC‑MS[M+H]=295。
[0187] 步骤2:
[0188]
[0189]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5‑1(0.30g)、粉(0.30g)、氯化铵(0.20g)和75%乙醇(10mL),70℃反应3h,反应液垫硅藻土抽滤,滤饼用无水乙醇(10mL)淋洗,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DCM:甲醇=50:1)纯化,得到黄色固体5‑2(0.19g)。LC‑MS[M+H]=265。
[0190] 步骤3:
[0191]
[0192] 在室温条件下在封管内加入化合物5‑2(0.19g)、原甲酸三甲酯(2mL)和乙醇(2mL),随后加入浓盐酸(0.5mL),封管内加入至95℃反应16h,反应液加入水(15mL),氨水调至弱碱性,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1:2)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5‑3(0.10g)。
+
LC‑MS[M+H]=275。
[0193] 步骤4:
[0194]
[0195] 在室温条件下将化合物5‑3(80mg)、2‑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7‑胺(43mg)、Pd(OAc)2(8mg)、BINAP(20mg)和K2CO3(81mg)溶于10mL二氧六环中,120℃反应3h后,反应液冷却至室温,浓缩有机相,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5:1)纯化,得到黄色固体(50mg)。LC‑MS[M+ 1+H]=401。H NMR(400MHz,DMSO‑d6)δ9.51(s,1H),8.80(s,1H),8.53(s,1H),7.56(s,1H),
7.47‑7.29(m,6H),7.02(d,J=8.4,1H),5.71(dt,J=8.1,5.7,1H),5.39‑5.27(m,1H),
4.53‑4.38(m,1H),4.19‑4.06(m,1H),3.67‑3.47(m,2H),2.84‑2.64(m,4H),2.45(s,3H)。
[0196] 实施例6.化合物6的合成
[0197] 步骤1:
[0198]
[0199] 25mL单口瓶中加入化合物5‑1(1.00g)、DCM(30mL)和三乙胺(0.45g),降温至0℃条件下加入乙酰氯(0.32g),保温搅拌2h,加入甲醇(1mL)后,反应液直接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3:1)纯化,得到黄色固体6‑1(0.85g)。LC‑MS[M+H]=337。
[0200] 步骤2:
[0201]
[0202]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6‑1(0.85g)、铁粉(0.56g)、氯化铵(0.67g)和75%乙醇(20mL),70℃反应3h,反应液垫硅藻土抽滤,滤饼用无水乙醇(10mL)淋洗,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DCM:甲醇=50:1)纯化,得到黄色固体6‑2(0.56g)。LC‑MS[M+H]=307。
[0203] 步骤3:
[0204]
[0205] 在室温条件25mL单口瓶内加入化合物6‑2(0.20g),用THF(10mL)溶解,随后加入CDI(0.15g),加热至55℃反应16h,反应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1:1)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6‑3(0.22g)。LC‑MS[M+H]=291。
[0206] 步骤4:
[0207]
[0208] 在室温条件下在15mL单口瓶内加入化合物6‑3(100mg),加入DMF(5mL),降温至0℃以下,加入NaH(18mg),反应30min。加入CH3I(43mg),继续反应1h后,反应液倒入水(15mL)中,乙酸乙酯(8mL*2)萃取,乙酸乙酯相经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后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1)纯化,得到浅黄色固体6‑4(75mg)。LC‑MS[M+H]=347。
[0209] 步骤5:
[0210]
[0211] 在室温条件下在15mL单口瓶内将化合物6‑4(75mg)、2‑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7‑胺(40mg)、Pd(OAc)2(8mg)、BINAP(20mg)和K2CO3(78mg)溶于8mL二氧六环中,120℃反应3h,反应液冷却至室温,浓缩有机相,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10:1)纯化,得到浅黄色固+体(42mg)。LC‑MS[M+H]=431。1H NMR(400MHz,DMSO‑d6)δ9.36(s,1H),8.17(s,1H),7.53‑
7.44(m,4H),7.36(t,2H),7.31(d,1H),7.07(d,1H),5.51(dd,1H),5.13(t,1H),4.66(td,
2H),4.07(dt,2H),3.35(s,3H),2.91(s,2H),2.53(s,3H)1.18(t,2H)。
[0212] 实施例7.化合物7的合成
[0213] 步骤1:
[0214]
[0215] 在室温条件下在25mL单口瓶内加入化合物6‑2(0.30g),用THF(10mL)溶解,随后加入三乙胺(0.15g),然后再加入氯乙酰氯(0.12g)反应6h,反应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
乙酸乙酯=2:1)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7‑1(0.32g)。LC‑MS[M+H]=383。
[0216] 步骤2:
[0217]
[0218] 在室温条件下在15mL单口瓶内加入化合物7‑1(100mg),用DMF(5mL)溶解,降温至0℃以下,加入NaH(25mg),反应液恢复至室温反应14h,反应液倒入水(15mL)中,乙酸乙酯(8mL*2)萃取,乙酸乙酯相经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并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
1)纯化,得到浅黄色固体7‑2(63mg)。LC‑MS[M+H]=347。
[0219] 步骤3:
[0220]
[0221] 在室温条件下在15mL单口瓶内将化合物7‑2(63mg)、化合物1‑3(35mg)、Pd(OAc)2(8mg)、BINAP(20mg)和K2CO3(75mg)溶于8mL二氧六环中,120℃反应3h后,反应液冷却至室+温,浓缩有机相,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5:1)纯化,得到浅黄色固体(33mg)。LC‑MS[M+H ]
1
=446。H NMR(500MHz,氯仿‑d)δ9.32(s,1H),9.08(s,1H),8.59(s,1H),8.00(d,J=7.5Hz,
1H),7.74(dd,J=7.5,2.0Hz,1H),7.55(d,J=2.0Hz,1H),7.36‑7.23(m,5H),5.10(d,J=
0.7Hz,1H),4.54(s,1H),4.47(s,1H),4.21‑4.09(m,2H),3.85(t,J=5.5Hz,1H),1.71(s,
6H)。
[0222] 实施例8.化合物8的合成
[0223] 步骤1:
[0224]
[0225] 在0℃条件下加入2,4‑二氯‑5‑碘嘧啶(0.5g)、乙腈(15mL)和二异丙基乙胺(0.353g),降温至‑10℃,加入(1S,2R)‑(‑)‑1‑氨基‑2‑茚醇(0.28g),保温搅拌1h,升温至0℃搅拌过夜,有机相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5:1)纯化,得到白色固体8‑1
+
(0.650g)。LC‑MS[M+H]=388。
[0226] 步骤2:
[0227]
[0228]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8‑1(0.65g)、三甲基硅基乙炔(0.343g)、三乙胺(0.344g)、Pd(PPh3)Cl2(0.179g)、碘化亚铜(0.032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下55℃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0:1)纯+
化,得到类白色固体8‑2(0.57g)。LC‑MS[M+H]=358。
[0229] 步骤3:
[0230]
[0231] 在室温条件下加入化合物8‑2(0.75g)、四丁基氟化铵(0.85g)和甲基四氢呋喃(20mL),氮气保护下60℃反应过夜,加入水搅拌溶解不溶物,加入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分液,乙酸乙酯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2:1)纯化,得到淡黄色固体8‑3(0.22g)。LC‑MS[M+H]=286。
[0232] 步骤4:
[0233]
[0234] 在室温条件下将化合物8‑3(70mg)、2‑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7‑胺(35mg)、Pd(OAc)2(15mg)、BINAP(35mg)和K2CO3(100mg)溶于10mL二氧六环中,120℃反应3h后,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水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有机相,柱层析(DCM:甲醇=20:1)纯化,得到浅黄色+ 1固体(39mg)。LC‑MS[M+H]=412。H NMR(400MHz,DMSO‑d6)δ9.27(s,1H),8.71(s,1H),7.60(d,J=8.0Hz,2H),7.31(dd,J=10.9,7.3Hz,2H),7.08‑6.93(m,1H),6.86(d,J=3.6Hz,
1H),6.40(d,J=3.6Hz,1H),6.20(d,J=5.4Hz,1H),5.76(s,1H),5.16(d,J=5.1Hz,1H),
4.69(s,1H),3.50(s,1H),3.01(d,J=12.7Hz,1H),2.69(dd,J=11.1,6.5Hz,3H),2.36(s,
2H),2.17(d,J=8.4Hz,1H),1.95(d,J=12.5Hz,1H),1.24(s,3H)。
[0235] 实施例9.化合物9的合成
[0236]
[0237] 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使化合物3‑3(50mg)与2‑异丙基‑1,2,3,4‑四氢异喹+ 1啉‑7‑胺(38mg)反应制备化合物9(52mg)。LC‑MS[M+H]=428。H NMR(400MHz,DMSO‑d6)δ
9.45(s,1H),8.61(s,1H),,7.34‑7.41(m,5H),6.52(m,1H),5.89(d,1H),5.23(dd,1H),
4.43‑4.35(m,2H),3.24‑3.35(6H),2.72(d,1H),2.45(dt,2H),2.32(s,2H),1.10(m,6H)。
[0238] 实施例10.化合物10的合成
[0239]
[0240] 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使化合物3‑3(50mg)与2‑甲磺酰基‑1,2,3,4‑四氢异+ 1喹啉‑7‑胺(42mg)反应制备化合物10(35mg)。LC‑MS[M+H]=464。H NMR(400MHz,DMSO‑d6)δ
9.45(s,1H),8.61(s,1H),7.71(s,1H),7.62(s,1H),7.48(m,1H),7.26‑7.36(dt,5H),7.04(m,1H),6.52(m,1H),5.89(d,1H),5.23(dd,1H),4.43‑4.35(m,2H),4.25(s,1H),4.08(m,
1H),3.46(s,2H),2.98(dt,3H),2.82(s,2H)。
[0241] 实施例11.化合物11的合成
[0242]
[0243] 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使化合物3‑3(50mg)与2‑乙酰基‑1,2,3,4‑四氢异喹+ 1啉‑7‑胺(42mg)反应制备化合物11(44mg)。LC‑MS[M+H]=428。H NMR(400MHz,DMSO‑d6)δ
9.33(d,J=11.5,1H),8.73‑8.62(m,1H),7.79‑7.71(m,1H),7.61(dd,J=9.6,3.6,1H),
7.50(ddd,J=9.7,8.0,3.2,1H),7.44‑7.21(m,5H),7.06(d,J=8.3,1H),6.50(d,J=3.0,
1H),5.86(ddd,J=15.0,10.2,6.0,1H),5.22(dt,J=14.8,6.2,1H),4.69‑4.56(m,2H),
4.29(dt,J=14.3,10.4,1H),4.12‑4.05(m,1H),3.71‑3.62(m,2H),2.85‑2.77(m,1H),
2.72‑2.66(m,1H),2.12(d,J=8.6,3H)。
[0244] 实施例12.HPK1抑制剂体外活性测试
[0245] 1.实验步骤
[0246] 1.1制备1×激酶反应缓冲液:
[0247]缓冲液名称 储液浓度 体积 终浓度
Tris 1M(25×) 240μL 40mM
MgCl2 1M(50×) 120μL 20mM
BSA 7.5%(75×) 80μL 0.10%
DTT 1M(500×) 3μL 0.5mM
ddH2O   5557μL  
[0248] 1.2化合物筛选:
[0249] 2×激酶配制
[0250]
[0251] 4×底物混合物配制
[0252]
[0253] 步骤如下:
[0254] (1)在稀释板中用DMSO对化合物进行3倍梯度稀释,化合物最终起始浓度为10000nM。
[0255] (2)将化合物50倍稀释到1X激酶反应缓冲液中,在振荡器上震荡20分钟。
[0256] (3)用1×的酶反应缓冲液配制制备2×激酶。
[0257] (4)向反应板中每孔加入2μL激酶。
[0258] (5)向每孔加入1μL在缓冲液中稀释好的化合物,用封板膜封住板子1000g离心30秒,室温放置10分钟。
[0259] (6)用1×的酶反应缓冲液配制4×ATP混合液,向反应板中加入1μL 4×ATP混合液。
[0260] (7)用封板膜封住板子1000g离心30秒,室温反应60分钟。
[0261] (8)转移4μL ADP‑Glo到384反应板中1000rpm/min,离心1min,25℃孵育40min。
[0262] (9)转移8μL检测溶液到384反应板中1000rpm/min,离心1min,25℃孵育40min。
[0263] (10)使用BMG酶标仪读取RLU(相对发光单位)信号,信号强度用于表征激酶的活性程度。
[0264] 2.数据分析
[0265] 2.1计算每孔的比率
[0266] 2.2抑制率计算如下:
[0267] 化合物抑制率%=100%‑(化合物‑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100%[0268] 2.3计算IC50并绘制化合物的抑制曲线:
[0269] 利用以下非线性拟合公式来得到化合物的IC50(半数抑制浓度),并用Graphpad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0270] Y=Bottom+(Top‑Bottom)/(1+10^((LogIC50‑X)*Hill Slope))
[0271] 其中,X为化合物浓度log值,Y为抑制率%
[0272] 2.4质量控制
[0273] Z factor>0.5;S/B>2;阳性对照IC50在历次平均值3倍以内。
[0274] HPK1抑制剂IC50值见表1,其中A表示1~100nM,B表示100~500nM,C表示大于500nM。
[0275] 表1
[0276]化合物编号 IC50值(nM)
1 B
2 C
3 A
4 A
5 C
8 C
9 B
10 B
11 B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