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有机化学 / 杂环化合物 / 杂环化合物,含喹啉或氢化喹啉环系 /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申请号 CN201580056636.0 申请日 2015-11-06 公开(公告)号 CN107075362A 公开(公告)日 2017-08-18
申请人 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金炫; S-Y·钟; S-W·蒋; G-W·李;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一种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可提供示出 颜色 纯度、溶解性、热 稳定性 、驱动 电压 、 电流 效率和功率效率的优异性以及显著改善的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由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
其中
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C1-C5)烷基,
R3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3-C5)烷基,
R4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以及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甲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4为未经取代或经(C1-C4)烷基取代的苯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3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支链(C3-C5)烷基,并且R4为未经取代或经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甲基取代的苯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和支链(C3-C5)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式1化合物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
6.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

说明书全文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一种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0002] 电致发光(EL)器件是一种自发光器件,其优点在于其提供较宽的视、较大的对比率和较快的响应时间。有机EL器件最初由Eastman Kodak通过使用小芳族二胺分子和络合物作为形成发光层的材料所研发[《应用物理学报(Appl.Phys.Lett.)》51,913,1987]。
[0003] 一般来说,有机EL器件具有包含阳极阴极以及安置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层的结构。有机EL器件的有机层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当将电压施加到有机EL器件时,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到发光层。具有高能量激子通过空穴和电子之间的重组形成。激子的能量将有机发光化合物置于激发态中,并且激发态的衰减导致使得能级弛豫到基态中,伴随着发射光。因此,决定有机EL器件中发光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发光材料。
[0004] 取决于功能,发光材料可分类为主体材料掺杂剂材料。一般来说,示出良好电致发光特性的器件包含其中掺杂剂掺杂到主体中的发光层。提供掺杂剂/主体体系以通过从主体到掺杂剂的能量转移提高发光效率。在掺杂剂/主体材料体系中,掺杂剂和主体材料高度影响器件的效率和寿命。
[0005] 铱(III)络合物已广泛地被称为磷光材料,包括双(2-(2′-苯并噻吩基)-吡啶根-N,C-3′)铱(乙酰基丙酸盐)((acac)Ir(btp)2)、三(2-苯基吡啶)铱(Ir(pPY)3)以及双(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吡啶甲酸铱(Firpic)分别作为发红光、绿光以及蓝光的材料。
[0006] 然而,考虑OLED的中等或大尺寸面板的EL特性需要,必须迫切地研发示出较好特性(即,长寿命、高效率和高颜色纯度)的铱(III)络合物类掺杂剂化合物。
[0007] 具体来说,对于全色显示器,需要示出被称作“饱和”颜色的特定颜色的像素,并且尤其需要饱和红色、绿色和蓝色像素,这可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CIE座标测量。为了显示更多种颜色,红色、绿色和蓝色中的每种应具有高颜色纯度。在红色的情况下,颜色纯度变得较高,因为它接近CIE的x轴的大约0.680的深红色座标。期望符合此类需要的掺杂剂化合物。
[0008] 韩国专利第0662381号、韩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086021号、WO 2008/109824和WO 2010/033550公开具有2-苯基喹啉类配体的铱络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掺杂剂化合物。然而,所述先前技术未能专公开具有其中2-苯基喹啉的喹啉在4-位经烷基取代并且在6位经苯基取代的配体的铱络合物。发明内容
[0009] 打算解决的问题
[0010] 本公开的目的为提供可用于制备示出良好颜色纯度和长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并且提供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1] 问题的解决方案
[0012] 本发明人发现上述目的可通过由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实现。
[0013]
[0014] 其中
[0015] 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C1-C5)烷基,
[0016] R3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3-C5)烷基,
[0017] R4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以及[0018] 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甲基。
[0019] 本发明的有利作用
[0020] 本公开的化合物可提供示出明显改善的颜色纯度和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21] 在交换电子的两种材料之间的供电子特性和吸电子特性不绝对地确定,但根据在材料之间的关系相对确定。苯基通常为供电子基团,但在本公开中用作吸电子基团。在式1中,在喹啉的R4位引入苯基作为吸电子基团,其影响分子的LUMO能级,由此降低电子密度并且降低LUMO能级。由于降低的LUMO能级,在HOMO能级和LUMO能级之间的能隙变得较小。结果,改善发红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颜色纯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然而,以下描述旨在解释本发明,并且不打算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3] 本公开提供上式1化合物、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以及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24] 式1化合物的细节如下。
[0025] 本文,“(C1-C5)烷基”指示具有1到5个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具体地说,(C1-C5)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和1-乙基丙基。
[0026] 在式1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C1-C5)烷基。具体来说,R1和R2各自独立地可选自甲基、乙基和支链(C3-C5)烷基。优选地,R1和R2可相同。
[0027] 在式1中,R3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3-C5)烷基。具体来说,R3可选自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和1-乙基丙基。更具体来说,R3可选自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和1-乙基丙基。
[0028] 在式1中,R4表示未经取代或经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具体来说,R4可为未经取代或经(C1-C3)烷基取代的苯基。更具体来说,R4可选自苯基、经甲基取代的苯基、经氘-取代的甲基取代的苯基、经异丙基取代的苯基、经异丁基取代的苯基、经叔丁基取代的苯基和经2,2-二甲基丙基取代的苯基。
[0029]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式1中,R4可为未经取代或经(C1-C4)烷基取代的苯基。
[0030]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式1中,R3可选自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支链(C3-C5)烷基,并且R4可为未经取代或经未经取代或经氘取代的甲基取代的苯基。
[0031] 更具体来说,式1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化合物。
[0032]
[0033]
[0034] 本公开的化合物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合成方法来制备。举例来说,其可根据以下反应流程1制备。
[0035] [反应流程1]
[0036]
[0037] 在反应流程1中,R1到R6如式1中所定义
[0038] 此外,本公开提供了包含式1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以及包含所述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39] 材料可由本公开的化合物构成。另外,所述材料可进一步包含已包含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常规化合物。
[0040] 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至少一个安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层。有机层可包含至少一种式1化合物。
[0041]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可为阳极,并且另一个可为阴极。有机层可包含发光层,并且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选自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夹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以及电子缓冲层的层。
[0042] 可包含本公开的式1化合物作为在发光层中的掺杂剂材料。发光层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主体材料。
[0043] 可用于包含有本公开的化合物的主体材料包括式2化合物:
[0044]
[0045] 其中
[0046] Ma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含氮5元到11元杂芳基;
[0047] La表示单键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C30)亚芳基;
[0048] Xa到Xh各自独立地表示氢、氘、卤素、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C30)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C30)炔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C60)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3元到30元杂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C1-C30)烷基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C6-C30)芳基硅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C1-C30)烷基(C6-C30)芳基硅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C30)烷基二(C6-C30)芳基硅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C30)烷基(C6-C30)芳基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单或二-(C6-C30)芳基氨基;或可键联到(一个或多个)相邻取代基以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C30)单环或多环脂环族环或芳族环,其(一个或多个)碳原子可经至少一个选自氮、和硫的杂原子置换;并且杂芳基含有至少一个选自B、N、O、S、Si和P的杂原子。
[0049] 在式2中,用于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的烯基、经取代的炔基、经取代的环烷基、经取代的芳基、经取代的杂芳基、经取代的三烷基硅烷基、经取代的三芳基硅烷基、经取代的二烷基芳基硅烷基、经取代的烷基二芳基硅烷基、经取代的烷基芳基氨基、经取代的单芳基氨基、经取代的二芳基氨基或经取代的单环或多环脂环族环或芳族环的取代基可各自独立地为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氘;卤素;氰基;羧基;硝基;羟基;(C1-C30)烷基;卤代(C1-C30)烷基;(C2-C30)烯基;(C2-C30)炔基;(C1-C30)烷氧基;(C1-C30)烷硫基;(C3-C30)环烷基;(C3-C30)环烯基;3元到7元杂环烷基;(C6-C30)芳氧基;(C6-C30)芳硫基;
未经取代或经三(C6-C30)芳基硅烷基、(C6-C30)芳基、(C1-C30)烷基(C6-C30)芳基或三(C6-C30)芳基硅烷基(C6-C30)芳基取代的3元到30元杂芳基;未经取代或经(C1-C30)烷基、卤素、(C6-C30)芳基或3元到30元杂芳基取代的(C6-C30)芳基;三(C1-C30)烷基硅烷基;三(C6-C30)芳基硅烷基;二(C1-C30)烷基(C6-C30)芳基硅烷基;(C1-C30)烷基二(C6-C30)芳基硅烷基;氨基;单或二-(C1-C30)烷基氨基;单或二-(C6-C30)芳基氨基;(C1-C30)烷基(C6-C30)芳基氨基;(C1-C30)烷基羰基;(C1-C30)烷氧羰基;(C6-C30)芳基羰基;二(C6-C30)芳基基;二(C1-C30)烷基硼基;(C1-C30)烷基(C6-C30)芳基硼基;(C6-C30)芳基(C1-C30)烷基;以及(C1-C30)烷基(C6-C30)芳基。
[0050] 在式2中,优选地,La可为单键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C12)亚芳基。更优选地,La可为单键或未经取代或经三(C6-C10)芳基硅烷基取代的(C6-C12)亚芳基。具体来说,La可为单键、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联苯基。
[0051] 在式2中,优选地,Ma可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含氮5元到11元杂芳基。更优选地,Ma可为未经取代或经氰基、(C1-C6)烷基、三(C6-C12)芳基硅烷基、(C6-C18)芳基或5元到15元杂芳基取代的含氮6元到11元杂芳基。
[0052] 具体来说,Ma可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咪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四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四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嘧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哒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咪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异吲哚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吲哚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吲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噻二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异喹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噌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唑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萘啶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喏啉基。更具体来说,Ma可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嘧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异喹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唑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萘啶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喹喏啉基。
[0053] 在式2中,优选地,Xa到Xh各自独立地可为氢、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C15)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6元到20元杂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C6-C15)芳基硅烷基;或可键联到(一个或多个)相邻取代基以形成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6元到20元单环或多环芳族环,其(一个或多个)碳原子可经至少一个选自氮、氧和硫的杂原子置换。更优选地,Xa到Xh各自独立地可为氢;氰基;未经取代或经三(C6-C10)芳基硅烷基取代的(C6-C15)芳基;或未经取代或经(C6-C12)芳基取代的10元到20元杂芳基;或可键联到(一个或多个)相邻取代基以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吲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吲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呋喃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噻吩。具体来说,Xa到Xh中的至少一个,例如Xb、Xc、Xf或Xg,可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咔唑;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咔唑;或可键联到(一个或多个)相邻取代基以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吲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吲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茚、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呋喃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并噻吩。
[0054] 更具体来说,式2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化合物:
[0055]
[0056]
[0057]
[0058]
[0059]
[0060]
[0061]
[0062]
[0063] 根据本公开的附加方面,提供式1化合物和式2化合物的组合,以及包含所述组合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64] 根据本公开的附加方面,提供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混合物或组合物。混合物或组合物包含式1化合物。混合物或组合物可为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的一种混合物或组合物。除了本公开的化合物之外,混合物或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式2的主体化合物。混合物或组合物可包含将与式2的主体化合物组合的式1化合物。混合物或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已经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常规材料。
[0065] 除式1化合物之外,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选自由基于芳基胺的化合物和基于苯乙烯基芳基胺的化合物组成的群组的化合物。
[0066] 在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除式1化合物之外,有机层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金属:周期表的第1族金属、第2族金属、第4周期过渡金属、第5周期过渡金属、镧系元素以及d-过渡元素的有机金属,或至少一种包含所述金属的络合物化合物。有机层可进一步包含发光层和电荷产生层。
[0067] 另外,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通过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发光层而发射白光,除本公开的化合物以外,所述发光层包含本领域中已知的蓝色电致发光化合物、红色电致发光化合物或绿色电致发光化合物。必要时,其可进一步包含橙色发光层或黄色发光层。
[0068] 在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地,至少一层(在下文中,“表面层”)可放置在(一个或多个)电极的一个或两者的(一个或多个)内表面上,所述层选自硫族化合物层、金属卤化物层和金属氧化物层。具体来说,硅或铝的硫族化物(包括氧化物)层优选地放置在电致发光中间层的阳极表面上,且金属卤化物层或金属氧化物层优选地放置在电致发光中间层的阴极表面上。此类表面层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操作稳定性。优选地,硫族化合物包括SiOX(1≤X≤2)、AlOX(1≤X≤1.5)、SiON、SiAlON等;金属卤化物包括LiF、MgF2、CaF2、稀土金属氟化物等;且金属氧化物包括Cs2O、Li2O、MgO、SrO、BaO、CaO等。
[0069] 在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电子传输化合物和还原性掺杂剂的混合区或空穴传输化合物和氧化性掺杂剂的混合区可放置在一对电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传输化合物被还原为阴离子,并且因此注入电子并将其从混合区传输到电致发光介质变得更加容易。此外,空穴传输化合物被氧化为阳离子,并且因此注入空穴并且将其从混合区传输到电致发光介质变得更加容易。优选地,氧化性掺杂剂包括各种路易斯酸(Lewis acid)和受体化合物;并且还原性掺杂剂包括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稀土金属以及其混合物。还原性掺杂剂层可用作电荷产生层以制备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发光层并且发射白光的电致发光器件。
[0070] 为了形成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每一层,可使用干式成膜方法,如真空蒸发、溅等离子体以及离子电镀方法;或湿式成膜方法,如喷墨印刷、喷嘴印刷、狭缝涂布、旋转涂布、浸渍涂布以及流动涂布方法。
[0071] 当使用湿式成膜方法时,薄膜可通过将形成每一层的材料溶解或扩散到任何合适的溶剂中来形成,所述溶剂如乙醇、氯仿、四氢呋喃、二噁烷等。溶剂可为形成每一层的材料可溶解或扩散于其中并且不存在成膜能问题的任何溶剂。
[0072] 在下文中,将参考以下实例详细地解释本公开化合物、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器件的发光特性。
[0073] 实例1:制备化合物D-1
[0074]
[0075] 制备化合物1-1
[0076] 在将丙二酸(23g,222mmol)和POCl3(161mL,1729mmo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室温下搅拌混合物10分钟。将[1,1′-联二苯]-4-胺(25g,148mmol)缓慢逐滴添加到混合物。之后,在150℃下搅拌混合物。在将H2O缓慢逐滴添加到混合物之后,混合物用二氯甲烷(MC)萃取,并且从其中去除溶剂。使获得的物质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1-1(20g,50%)。
[0077] 制备化合物1-2
[0078] 在将化合物1-1(19.5g,92mmol)、(3,5-二甲基苯基)硼酸(13.8g,92mmol)、Pd(PPh3)4(3.2g,3mmol)、K2CO3(38g,276mmol)、甲苯(383mL)和H2O(128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混合物在120℃下回流,冷却到室温,并且然后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使萃取的有机层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1-2(15g,47%)。
[0079] 制备化合物1-3
[0080] 在引入化合物1-2(14.5g,42mmol)、异丁基硼酸(8.6g,84mmol)、S-Phos(1.38g,3.37mmol)、K3PO4(43.86g,207mmol)、Pd2(dba)3(1.55g,1.7mmol)和甲苯(280mL)之后,搅拌混合物12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并且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使萃取的有机层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1-3(6.5g,42%)。
[0081] 制备化合物1-4
[0082] 在将化合物1-3(6.5g,18mmol)、IrCl3·xH2O(2.4g,8mmol)、2-乙氧基乙醇(136mL)和H2O(68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混合物在130℃下回流24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并且将H2O添加到其中。搅拌混合物30分钟,并且过滤以获得固体,化合物1-4(4.8g,63%)。
[0083] 制备化合物D-1
[0084] 在将化合物1-4(4.8g,2.5mmol)、戊-2,4-二酮(2.6mL,25mmol)、Na2CO3(0.83g,7.8mmol)和2-乙氧基乙醇(1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过夜。过滤混合物,并且使获得的固体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1(2g,39%)。
[0085]分子量 UV(nm) PL(nm) 熔点(MP)(℃)
D-1 1020.33 228 613 322
[0086] 实例2:制备化合物D-2
[0087]
[0088] 在将化合物1-4(8.0g,4.2mmol)、化合物8(7.9mL,41.8mmol)、K2CO3(5.78g,41.8mmol)和2-乙氧基乙醇(5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24小时。过滤混合物,并且使获得的固体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2(1.6g,35%)。
[0089]分子量 UV(nm) PL(nm) MP(℃)
D-2 1104.49 258 613 334
[0090] 实例3:制备化合物D-7
[0091]
[0092] 制备化合物7-3
[0093] 在将化合物7-2(34g,327mmol)和POCl3(218mL,2342mmo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室温下搅拌混合物10分钟。在将化合物7-1(40g,218mmol)缓慢逐滴添加到混合物之后,在150℃下搅拌混合物。在缓慢逐滴添加H2O之后,用MC萃取混合物,并且从其中去除溶剂。使剩余物质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7-3(34g,44%)。
[0094] 制备化合物7-5
[0095] 在将化合物7-3(33g,116mmol)、化合物7-4(21g,139mmol)、Pd(PPh3)4(4.01g,3.47mmol)、K2CO3(48g,347mmol)、甲苯(500mL)和H2O(173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120℃下回流搅拌混合物。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并且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7-5(28g,68%)。
[0096] 制备化合物7-6
[0097] 在将化合物7-5(27g,75.4mmol)、异丁基硼酸(15.4g,150.9mmol)、S-Phos(2.5g,6mmol)、K3PO4(78.4g,369mmol)、Pd2(dba)3(2.76g,3mmol)和甲苯(30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搅拌混合物5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并且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7-6(20g,69%)。
[0098] 制备化合物7-7
[0099] 在将化合物7-6(20g,52.7mmol)、IrCl3·xH2O(7.2g,23.9mmol)、2-乙氧基乙醇(210mL)和H2O(7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130℃下回流搅拌混合物24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并且将H2O添加到其中。搅拌混合物30分钟,并且过滤以获得固体,化合物7-7(12g,51%)。
[0100] 制备化合物D-7
[0101] 在将化合物7-7(6g,3mmol)、化合物7-8(3.1mL,30mmol)、K2CO3(4.1g,30mmol)和2-乙氧基乙醇(5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24小时。过滤混合物,并且使获得的固体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7(1.5g,23.8%)。
[0102]分子量 MP(℃) UV(nm) PL(nm)
D-7 1048.38 270 344 616
[0103] 实例4:制备化合物D-10
[0104]
[0105] 在将化合物7-7(6g,3mmol)、化合物10-8(4mL,17.3mmol)、K2CO3(4.8g,30mmol)和2-乙氧基乙醇(6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24小时。过滤混合物并且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10(1.8g,23%)。
[0106]分子量 MP(℃) UV(nm) PL(nm)
D-10 1132.54 293 344 615
[0107] 实例5:制备化合物D-13
[0108]
[0109] 在将化合物7-7(9g,4.6mmol)、化合物20-8(8.4g,46mmol)、Na2CO3(4.9g,46mmol)和2-乙氧基乙醇(57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过夜。过滤混合物,并且使获得的固体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13(1g,10%)。
[0110]分子量 MP(℃) UV(nm) PL(nm)
D-13 1132.54 306 278 615
[0111] 实例6:制备化合物D-20
[0112]
[0113] 制备化合物20-3
[0114] 在将化合物20-2(23g,222mmol)和POCl3(161mL,1729mmo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室温下搅拌混合物10分钟。在缓慢逐滴添加化合物20-1(25g,148mmol)之后,在150℃下搅拌混合物。在缓慢逐滴添加H2O之后,用MC萃取混合物,并且从其中去除溶剂。使剩余物质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20-3(20g,50%)。
[0115] 制备化合物20-5
[0116] 在将化合物20-3(19.5g,92mmol)、化合物20-4(13.8g,92mmol)、Pd(PPh3)4(3.2g,3mmol)、K2CO3(38g,276mmol)、甲苯(383mL)和H2O(128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混合物在120℃下回流。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并且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20-
5(15g,47%)。
[0117] 制备化合物20-6
[0118] 在将化合物20-5(15g,43mmol)、异丁基硼酸(8.9g,87mmol)、S-Phos(1.4g,3.49mmol)、K3PO4(45g,213mmol)、Pd2(dba)3(1.6g,1.7mmol)和甲苯(29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搅拌混合物12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用乙酸乙酯和H2O萃取,并且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20-6(12.2g,77%)。
[0119] 制备化合物20-7
[0120] 在将化合物20-6(12g,33mmol)、IrCl3·xH2O(4.5g,15mmol)、2-乙氧基乙醇(115mL)和H2O(55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在130℃下回流搅拌混合物24小时。将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并且将H2O添加到其中。搅拌混合物30分钟,并且过滤以获得固体,化合物20-7(8g,57%)。
[0121] 制备化合物D-20
[0122] 在将化合物20-7(8g,4.2mmol)、化合物20-8(7.7g,42mmol)、Na2CO3(4.4g,42mmol)和2-乙氧基乙醇(50mL)引入反应器中之后,使混合物在室温下反应过夜。过滤混合物,并且使获得的固体进行柱色谱以获得化合物D-20(2.2g,24%)。
[0123]分子量 MP(℃) UV(nm) PL(nm)
D-20 1104.49 365 246 619
[0124] [器件实例1-1到1-5]包含本公开的掺杂剂的OLED
[0125]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可如下使用本公开的发光化合物制造。依序用丙酮、乙醇和蒸馏对用于OLED的玻璃衬底(Geomatec)上的透明电极氧化铟(ITO)薄膜(10Ω/sq)进行声波洗涤,并且然后储存于异丙醇中。然后将ITO衬底安装在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衬底固持器上。将HI-1引入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单元中,且然后将所述设备的腔室中的压力控制到10-6托。此后,向所述单元施加电流以蒸发上述引入的材料,由此在ITO衬底上形成厚度为80nm的第一空穴注入层。然后,将HI-2引入所述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另一个单元中,且通过向所述单元施加电流而蒸发,由此在第一空穴注入层上形成厚度为5nm的第二空穴注入层。将HT-1引入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一个单元中,且通过向所述单元施加电流而蒸发,由此在第二空穴注入层上形成厚度为10nm的第一空穴传输层。将HT-2引入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另一个单元中,且通过向所述单元施加电流而蒸发,由此在第一空穴传输层上形成厚度为60nm的第二空穴传输层。此后,将化合物H2-16引入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一个单元中作为主体材料,并且将在下表1中示出的掺杂剂材料引入另一个单元中作为掺杂剂。以不同速率使两种材料蒸发,以使得所述掺杂剂按以主体和掺杂剂的总量计3重量%的掺杂量沉积,以在第二空穴传输层上形成厚度为40nm的发光层。将ET-1和EI-1分别引入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两个单元中,且以1∶1比率蒸发,在发光层上形成厚度为30nm的电子传输层。在沉积EI-1作为厚度为2nm的电子注入层之后,然后通过另一真空气相沉积设备在电子注入层上沉积厚度为80nm的A1阴极,制造OLED。
[0126]
[0127] [比较实例1-1到1-4]使用常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OLED
[0128] 以与器件实例1-1到1-5中相同的方式制造OLED,例外为在下表1中示出的掺杂剂用作用于发光层的掺杂剂。
[0129]
[0130] 在器件实例1-1到1-5中和比较实例1-1到1-4制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在下表1中示出表征。
[0131] [表1]
[0132]
[0133] 在表1中示出的器件实例1-1到1-5和比较实例1-1到1-4的数据(电压和颜色坐标),除寿命之外,在1000cd/m2的亮度下测量。所述寿命为当在5000cd/m2下的早期亮度和恒定电流视为亮度的100%时亮度的97%花费的时间。
[0134] 色域基于由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TSC)根据由国际照明委员会的CIE定义的颜色坐标系作出的颜色空间计算。测定由NTSC定义的红色(0.67,0.33)、绿色(0.21,0.71)和蓝色(0.14,0.08)三个点作出的三角形的面积(t0),并且然后测定由NTSC定义的蓝色和绿色点和在上表1中描述的红色点作出的三角形的面积(t1)。此后,如下计算色域(%):色域(%)=[t1(通过本公开作出的颜色座标的面积)/t0(基于NTSC标准物的颜色座标的面积)]*100。其中色域的数值越来越大,器件可显示越来越多的颜色。因此,当色域具有较大数值时色域较好。
[0135] 通过使用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与常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相比,提供示出较好颜色纯度和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