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授权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有效期届满; |
专利有效性 | 失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请号 | CN03816366.7 | 申请日 | 200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0548960C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申请人 | 基恩菲特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贾米拉·纳吉布; 卡里纳·科蒙-贝特朗; | 第一发明人 | 贾米拉·纳吉布 |
权利人 | 基恩菲特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基恩菲特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法国洛斯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 |
主IPC国际分类 | C07C51/00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C07C51/00 ; C07C67/00 ; C07C59/90 ; C07C59/88 ; C07C59/84 ; C07C69/712 ; C07C69/736 ; C07C69/738 ; C07C69/67 ; C07C251/48 ; C07C323/63 ; C07C323/61 ; C07C323/64 ; C07C281/00 ; C07C323/09 |
专利引用数量 | 8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2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4 | 专利文献类型 | C |
专利代理机构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郭国清; 樊卫民; |
摘要 | 本 发明 涉及新型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 酮 衍 生物 ,含有该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其 治疗 用途 、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缺血的用途。本发明也涉及这种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 ||
权利要求 | 1.由下式(I)表示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衍生物: |
||
说明书全文 |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衍生物,含有该 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其治疗用途、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缺血的用途。 本发明也涉及这种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在法国,脑血管疾病(每年新增150,000新病例)是死亡的第三大因 素,是成年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分别占 所有脑血管意外的80%和20%。为了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 缺血性中风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治疗课题。现在,不仅在治疗、而 且在防止急性局部缺血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因此,在治疗这种病症时, 对于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理是很必要的,将这一点紧记心中非常重 要。 对于脑缺血的药物治疗基于各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策略包括通 过预防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甾醇血,糖尿病,心房纤维性颤动,等) 或者预防血栓症,特别是借助于抗血小板药物或者抗凝剂的作用 (Gorelick 2002)(Adams 2002)来防止脑缺血反应事故的发生。 第二种策略包括治疗急性期局部缺血,以便减弱其长期的后果 (Lutsep和Clark,2001)。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学可以被描述为:缺血性半影,即处于其中神 经元坏死的缺血性病灶与完整的神经组织之间的中间带,如果不进行 多次灌注液或者如果神经保护不充分的话,是在几天时间内导致神经 元死亡的病理生理学级联位。第一种情况,即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发 生的情况,是大量释放谷氨酸盐,从而导致神经元去极化并发生脑水 肿。钙流入到细胞内,诱导线粒体损坏,导致释放出自由基,并诱发 那些促进神经元膜降解的酶。钙的流入和自由基的形成随后又会激活 某些转录因子,如NF-KB。所述活化诱导炎性过程,比如诱发内皮附 着蛋白质,缺血性病灶的多核嗜中性渗透,小神经胶质活化,诱发类 似于II型一氧化氮(NO)合酶或者II型环加氧酶等的酶。这些炎性过程 导致释放出对于细胞具有毒性的NO或前列腺素类激素。这些过程在一 起导致产生引起不可逆损害的细胞调亡调亡现象(Dirnagl,ladecola等 人,1999)。 预防神经保护的概念是以在举例说明缺血性耐受性的动物模型中 取得的试验数据为基准的。事实上,在用实验方法促使脑局部缺血之 前使用的各种不同的步骤都减弱了后者的严重程度。各式各样的刺激 都可以诱发脑部缺血耐受性:预处理(在延长的局部缺血之前的短暂的 局部缺血);热应力;给以小剂量的细菌脂多糖(Bordet,Deplanque等 人,2000)。 所述刺激诱发那些能激活引起保护机制的信号的耐受性机制。已 经鉴别出了不同的引发机制:细胞活素,炎症性途径,自由基,NO, ATP-依赖型钾通道,腺苷。所观察到的在早期事件开始一直到脑缺血 耐受性之间的滞后时间源自于对蛋白质合成的需要。已经有各种类型 的蛋白质被表明能诱发缺血性耐受性:热休克蛋白质,抗氧化酶和抗 调亡蛋白质(Nandagopal,Dawson等人,2001)。 因此,现实中真正需要那些能够防止脑血管意外如动脉粥样硬 化,糖尿病,肥胖症等的危险因素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预防性神经 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在急性期脑缺血中提供活性神经保护的化合 物。 苯氧芳酸广泛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酸酯血症。它们在高胆甾醇血中 也具有疗效。苯氧芳酸具有多向性作用机理。它们激活一类涉及到协 调担负脂质运输或代谢的蛋白质的表达的核受体(PPAR)。苯氧芳酸作 用机理的多向性性质源自于PPAR靶标基因的多样性。事实上,苯氧 芳酸能够校正血浆脂质浓度,并因此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但 是它们在血管壁和血栓症方面也显示出消炎性能(Fruchart,Staels等 人,2001)。 PPAR(α,β,γ)属于受激素激活的核受体族。当通过与它们的配 体结合而被激活时,它们与类视色素-X-受体(RXR)杂二聚,并结合到 位于靶标基因的启动者序列中的″过氧物酶体增生反应元件(PPRE)″ 上。PPAR与PPRE的结合引起靶基因的表达(Fruchart,staels等人, 2001)。 尽管除了其表达仿佛普遍存在的PPARβ之外,它们全都显示某种 程度的组织专一性,但PPAR分布在各式各样的器官中。PPARα的表 达在肝脏和肠腔中特别高,而PPARγ则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脾中表达。3 种亚型(α,β,γ)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中表达的,更具体地讲,比如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表达PPARα亚型(Kainu,Wikstrom等人, 1994)。 PPAR的靶基因控制着脂质和葡萄糖的代谢作用。但是,近来的 发现认为,PPAR参与其他的生物进程,即,通过其配体的活化,PPAR 导致那些调节炎性过程、抗氧化酶、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分化、细 胞调亡调亡、iNOS活性、MMP酶和TIMP的基因的转录活性发生变化 (Smith,Dipreta等人,2001;Clark,2002)。比如,PPARα和γ的活化 引起表皮角质化细胞增殖中止并促使其分化(Ellis,Varani等人,2000; Komuves,Hanley等人,2000)。 自由基起作用的病理学范围非常宽,包括过敏症、肿瘤的产生和 生长,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缺血),基因和代谢失调(糖尿 病),传染性和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症,朊病毒等), 以及眼科病症(Mates,Perez-Gomez等人,1999)。 活性氧物种(ROS)是在常规胞腔起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ROS包 括羟基(OH)、过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所 述物种非常不稳定,并且,由于它们的高化学反应性,而构成细胞生 物机能的一种危害。它们诱发脂质过氧化作用、某些酶的氧化以及导 致其发生降解的蛋白质非常广泛的氧化。预防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好氧 有机物的重要过程,因为过氧化产物可能会促使DNA损伤。因此,天 然抗氧化剂防御对于自由基物种的生成、加工和消除之间的平衡的反 调节或者调节将导致形成对细胞或者生物体有害的的过程。 ROS是通过抗氧化剂体系加工的,所述抗氧化剂体系包括酶催化 组分和非酶催化组分,其中酶体系由若干种具有以下特性的酶组成: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通过将过氧化物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物而 破坏过氧化物自由基。随后,所述过氧化物通过另一个酶体系起作用。 低水平的SOD通过需氧呼吸连续不断地生成。在人体中已经鉴别出3 类SOD,每一类都包含有Cu、Zn、Fe、Mn、或Ni作为辅因子。这三 种形式的人体SOD分布如下:胞质体Cu-Zn SOD,线粒体Mn-SO和细 胞外SOD。 -过氧化氢酶在把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水和氧气方面非常有效。 过氧化氢在好氧有机物中被酶催化发生分解代谢。过氧化氢酶也催化 各种氢过氧化物(ROOH)的还原。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使用硒作为辅因子,并通过使用谷胱甘肽 而催化氢过氧化物(ROOH和H2O2)的还原,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性 损伤。 非酶催化的抗氧化剂防御体系包括被合成或者通过饮食供给的分 子。 抗氧化剂分子存在于不同的细胞室中。比如,去除污染酶会消除 自由基,对于细胞寿命来说是很重要的。3种最主要的抗氧化剂化合 物是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Gilgun-Sherki,Melamed等人, 2001)。 为了避免由脑缺血及其综合效果诱发的细胞调亡现象,本发明人 研制出新型的化合物,它们能够防止先前所述的危险因素的发展,并 能够发挥预防性的神经保护活性,同时也能够在急性期脑缺血过程中 提供活性神经保护。 本发明人还发现,本发明的化合物同时显示PPAR活化剂、抗氧 化剂和消炎性能,因此所述化合物对于脑缺血具有重要的治疗或预防 能力。 因此,本发明涉及新型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衍生物, 含有该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其治疗用途,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缺血的 用途。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具有改进处方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的新 型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衍生物。 这些及其他的目的尤其是通过以下发明实现的,即,所述发明把 由下式(I)表示的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衍生物、其光学和几何 异构体、外消旋体、互变异构体、盐、水合物和混合物作为其发明目 的: 其中: X1表示卤素,或-R1基团,或相当下式-G1-R1的基团, X2表示氢原子,或硫代亚硝基,或羟基,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 烷基羰氧基,或硫醇基,或烷基硫基团,或烷基羰基硫基团,X2也可 以表示连接到丙烯链的碳3上的氧或硫原子以便形成2-苯基-4H-1-苯 并吡喃-4-酮类型衍生物(这一选择在式(I)中由虚线表示), X3表示-R3基团,或相当于下式-G3-R3的基团, X4表示卤素,或硫代亚硝基,或-R4基团,或相当于下式-G4-R4 的基团, X5表示-R5基团,或相当于下式-G5-R5的基团, X6是氧原子或氮原子,在X6为氮原子的情况下,它带有氢原子 或羟基或烷氧基, R1,R3,R4,R5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或被至少一个取代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所述取代基是以下定义的族1或族2的一部分, G1,G3,G4,G5相同或不同,表示氧或硫原子, 其中至少一个基团X1,X3,X4或X5相当于式-G-R,和 其中至少一个基团R1,R3,R4或R5以具有至少一个选自族1 或族2的取代基的烷基形式存在,所述烷基直接连接到环上或与根据 式-GR的基团G相连, 族1的取代基选自式-COOR6的羧基和式-CONR6R7的氨基甲酰 基, 族2的取代基选自式-SO3H的磺酸基和式-SO2NR6R7的磺酰胺基, R6和R7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或可以被至少一个族1或2的基 团取代的烷基, 以下由式(I)表示的化合物不包括在内,其中: -X1、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6表示氧原子,X4表 示相当于-O-CR8R9-COOR10的基团,其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表示 C1-C2烷基(包括一个或两个碳原子),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包 括一个或七个碳原子), -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1表示卤素原子或-R1或 -G1R1基团,其中R1表示未取代的C1-C2烷基,G1表示氧原子,X6 表示氧原子,X4表示相当于-O-CR11R12-COOR10的基团,其中R11和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C1-C2烷基,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和 -X2表示氢原子,X1表示-G1R1基团,其中G1表示氧原子, R1表示CH2COOH。 本发明也包括式(I)化合物的前药,其在对患者给药后,转化为式 (I)的化合物和/或显示与式(I)化合物类似治疗活性的式(I)化合物的代谢 产物。 本发明也将药物组合物作为其目的,所述药物组合物,在药物学 可接受的载体中,包括至少一种诸如以上定义的式(I)化合物,这一式(I) 化合物有可能与另一种活性治疗剂相结合。 本发明也涉及至少一种式(I)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如 脑缺血或突发脑出血的药物组合物方面的用途。 最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制备式(I)化合物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上定义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可以采用顺 式或反式构型。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没有一个表示氢原子。满足这 一定义的式(I)化合物构成通族(II)的化合物。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有一个或两个表示氢原子,X1 表示未取代的烷基。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化合物构成通族(III)的化合 物。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有一个或两个表示氢原子,X2 表示硫代亚硝基、或烷基羰氧基、或硫醇基、或烷基硫基、或烷基羰 基硫基团,X2也可以表示连接到丙烯链的碳3上的氧或硫原子以便 形成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类型衍生物(这一选择在式(I)中由虚线 表示)。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化合物构成通族(IV)的化合物。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有一个或两个表示氢原子,X1、 X3、X4或X5中至少有一个为GR形式,其中G是硫原子。满足这 一定义的式(I)化合物构成通族(V)的化合物。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有一个或两个表示氢原子,X1、 X3、X4或X5中至少有一个为-G-R形式,其中G是氧原子,R是被 其中R6不是氢原子的族1的取代基取代的烷基。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 化合物构成通族(VI)的化合物。 有利的是,基团X3、X4和X5中有一个或两个表示氢原子,X1、 X3、X4或X5中至少有一个为GR形式,其中G是氧原子,R是被以 上定义的磺酰胺基取代的烷基。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化合物构成通族 (VII)的化合物。 有利的是,X4是硫代亚硝基、或-R4基团、或相当于式-G4-R4 的基团。其中X4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衍生物构成其中G4和R4如上 定义的由通式(VIII)表示的衍生物。 有利的是,X2是硫代亚硝基、或羟基、或烷氧基、或硫醇基、 或烷基硫基团。其中X2满足这一定义的式(I)衍生物构成由通式(IX) 表示的衍生物。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其中X4为 硫代亚硝基、或-R4基团、或相当于式-G4-R4的基团,X2是硫代亚 硝基、或羟基、或烷氧基、或硫醇基、或烷基硫基团,G4和R4定义 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I),其中X1 表示-R1基团或相当于式-G1-R1的基团,其中R1是被属于族1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1和族1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更优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以上定义的由式(XI)表示的衍 生物,其特征在于X1是-G1-R1基团。 甚至更优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以上定义的由式(XI)表示 的衍生物,其特征在于X1是-G1-R1基团,其中G1是氧原子。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II),其中X1 表示-R1基团或相当于式-G1-R1的基团,其中R1是被属于族2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1和族2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III),其中X3 表示-R3基团或相当于式-G3-R3的基团,其中R3是被属于族1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3和族1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IV),其中X3 表示-R3基团或相当于式-G3-R3的基团,其中R3是被属于族2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3和族2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V),其中X4 表示-R4基团或相当于式-G4-R4的基团,其中R4是被属于族1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4和族1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更优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以上定义的由式(XV)表示的衍 生物,其特征在于X4是-G4-R4基团。 甚至更优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以上定义的由式(XV)表示 的衍生物,其特征在于X4是-G4-R4基团,其中G4是氧原子。 甚至更优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以上定义的由式(XV)表示 的衍生物,其特征在于X4是-G4-R4基团,其中G4是氧原子,X3和 X5分别一方面表示R3或G3R3,另一方面表示R5或G5R5,其中R3 和R5为带有族1的取代基的烷基,所述族1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VI),其中X4 表示-R4基团或相当于式-G4-R4的基团,其中R4是被属于族2的取 代基取代的烷基,G4和族2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VII),其中X1 表示卤素。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VIII),其中X1 表示-R1基团,其中R1是被至少一个属于以上定义的族1或族2的取 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IX),其中X1 表示-G1R1基团,其中R1是被至少一个属于以上定义的族1或族2 的取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X),其中X1 表示-R1基团,其中R1是被至少一个属于以上定义的族1或族2的取 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24烷基。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XI),其中X1 表示-G1R1基团,其中R1是被至少一个属于以上定义的族1或族2 的取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4-C24烷基。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具有通式(XXII),其中X6 表示氧原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由式(I)表示的衍生物,其特征在于X4 是-G4-R4基团,R4定义如上,X3和X5分别一方面表示R3或G3R3, 另一方面表示R5或G5R5,其中R3和R5为带有族1的取代基的烷 基,所述族1的取代基定义如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式(I)的衍生物,其中X1、X3、X4或X5 表示OC(CH3)2COOR6,R6定义如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式(I)的衍生物,其中X1、X3、X4或X5 表示SC(CH3)2COOR6,R6定义如上。 根据本发明,术语“烷基”表示饱和烃官能团,为直链、支链或 环状,卤代或未卤代的,更具体地具有1-24个,优选1-10个碳原子, 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新戊 基,正己基。特别优选包含一个或两个碳原子或包含2-7个碳原子的 基团。尤其优选甲基和乙基。 术语“硫代亚硝基”是指通过硫原子连接到芳环上的亚硝基。 术语“卤素”表示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或氟原子。 术语“烷氧基”表示通过氧原子连接到环上的烷基链。烷基链定 义如前。 术语“烷基硫”是指通过硫原子(硫醚键)连接到芳环上的烷基 链。烷基链定义如前。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的化合物在下面用其相应的化 学式表示: 1-[2-羟基-4-氯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和1-[2-羟基-4-氯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和1-[2- 羟基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甲基羰氧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和1-[2-甲基羰氧基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1-羟基亚氨基丙-2- 烯,和1-[2-羟基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1-羟基 亚氨基丙-2-烯: R=-H,-CH(CH3)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 丙-2-烯-1-酮,1-[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叔 丁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和1-[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 基苯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C2H5 1-[2-羟基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氧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苯基]-3-[3-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4-羟基 -5-叔丁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氯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氧基-4-羟基-5-叔丁基苯 基]丙-2-烯-1-酮,和1-[2-羟基-4-氯苯基]-3-[3-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 氧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丙-2- 烯-1-酮,和1-[2-羟基苯基]-3-[3-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基-4-羟基-5-叔 丁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氯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 丙-2-烯-1-酮,和1-[2-羟基-4-氯苯基]-3-[3-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基-4- 羟基-5-叔丁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氧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氧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 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苯基]-3-[3,5-二甲氧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4-苯基]-3-[3,5-二甲氧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 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 丙-2-烯-1-酮,和1-[2-羟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 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氯苯基]-3-[3,4-二羟基-5-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4-氯苯基]-3-[3,4-二羟基-5-异丙氧基羰基二甲 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 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和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 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化合物15):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和1-[2-羟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 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和1-[2- 羟基苯基]-3-[3-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和1-[2-羟 基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化合物18): R=-H,-CH(CH3)2 1-[2-巯基-4-甲氧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和1-[2-巯基-4-甲氧基苯基]-3-[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 R=-H,-CH(CH3)2 1-[4-庚基苯基]-3-[3-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和1-[4-庚基苯基]-3-[3-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 R=-H,-CH(CH3)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溴-4-羟基苯基]丙- 2-烯-1-酮,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羟基苯基]丙-2-烯-1- 酮,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 酮,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 酮, 1-[2,4-二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氯苯基]丙-2-烯-1-酮,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1-[4-氯-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 1-酮, 1-[4-甲硫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氯苯基]丙-2-烯-1-酮, 1-[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1-[2-羟基-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2-(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7-氯-4H-1-苯并 吡喃-4-酮, 2-(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7-氯-4H-1-苯并吡喃-4- 酮,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 基苯基]丙-2-烯-1-酮,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 1-[2-羟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在碱性介质或酸性介质中,使至少一种式(A) 表示的化合物与至少一种式(B)表示的化合物接触,式(A)和(B)是: 其中,X1、X2、X3、X4和X5定义如上。 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进行所述反应的条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 实现的,并且有多种变化。 所述两种化合物有利的是以化学计量比接触。接触优选在室温(约 18-25℃)和大气压下进行。 在碱性介质中,反应优选在强碱的存在下进行,如碱土金属氢氧 化物如氢氧化钠,或碱金属醇化物如乙醇钠。 在酸性介质中,反应优选在强酸如盐酸的存在下进行。 反应路线可以如下表示: 在碱性介质中的合成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 将1摩尔当量的酮(化合物(A))和1摩尔当量的醛(化合物(B))溶于 20摩尔当量氢氧化钠的氢醇溶液中。混合物在室温下(约18-25℃)搅 拌约18小时。然后,尤其是用盐酸将介质酸化(特别是到pH约为2)。 通过在反应介质蒸发之后进行沉淀或固/液萃取,可以得到希望的取代 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然后,可以将其用硅胶色谱或结晶法纯化。 在酸性介质中的合成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 将1摩尔当量的酮(化合物(A))和1摩尔当量的醛(化合物(B))溶于 饱和有盐酸气的乙醇溶液中。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约6小时。除去溶 剂,特别是用真空蒸发法除去溶剂。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用 硅胶色谱纯化。 制备式(I)化合物的方法使得化合物的制备涉及到如下的原料和中 间体化合物。本发明也将某些提供给本发明的原料和得到的中间体化 合物作为其目的。 所述化合物(原料和中间体)更特别地选自以下组: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合 物1), 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乙酰苯(原料12),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 化合物2),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 化合物3),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 化合物4),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 体化合物5), 2-(3,5-二甲基-4-羟基苯基)-7-氯-4H-1-苯并吡喃-4-酮(中间体化合 物6),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中间体化合物7),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 合物),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合 物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到任何在药学可接受的载体中含有至少 一种以上定义的式(I)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通过有利的方式,这种药物组合物可用于治疗或预防脑血管疾 病,更具体而言是脑缺血或脑出血事件。事实上,令人惊奇地发现, 式(I)化合物显示出PPAR活化剂、抗氧剂和抗炎性能,并在脑缺血方 面具有预防和急性神经保护活性。 本发明也涉及以上定义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或预防人或动物 的方法中的药物组合物的用途。 本发明也涉及式(I)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性或预防性治疗脑血 管疾病,特别是脑缺血的药物组合物方面的用途,所述式(I)化合物包 括以下式(I)化合物,其中: -X1、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6表示氧原子,X4表 示相当于-O-CR8R9-COOR10的基团,其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表示 C1-C2烷基,R6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 -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1表示卤素原子或-R1或- G1R1基团,其中R1表示未取代的C1-C2烷基,G1表示氧原子,X6 表示氧原子,X4表示相当于-O-CR11R12-COOR10的基团,其中,R11和 R12相同或不同,表示C1-C2烷基,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和 -X2表示氢原子,X1表示-G1R1基团,其中G1表示氧原子, R1表示CH2COOH。 本发明也涉及治疗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缺血的方法,包括给予 患者,特别是人有效剂量的以上定义的化合物或药物组合物,其包括 以下通式(I)的化合物,其中: -X1、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6表示氧原子,X4表 示相当于-O-CR8R9-COOR10的基团,其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表示 C1-C2烷基,R6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 -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1表示卤素原子或-R1或- G1R1基团,其中R1表示未取代的C1-C2烷基,G1表示氧原子,X6 表示氧原子,X4表示相当于-O-CR11R12-COOR10的基团,其中,R11和 R12相同或不同,表示C1-C2烷基,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和 -X2表示氢原子,X1表示-G1R1基团,其中G1表示氧原子,R1 表示CH2COOH。 优选,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缺血的方法,包括给予患 者,特别是人有效剂量的以上定义的式(I)化合物或药物组合物,不包 括以下通式(I)的化合物,其中: -X1、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6表示氧原子,X4表 示相当于-O-CR8R9-COOR10的基团,其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表示 C1-C2烷基,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 -X2、X3和X5各自表示氢原子,X1表示卤素原子或-R1或- G1R1基团,其中R1表示未取代的C1-C2烷基,G1表示氧原子,X6 表示氧原子,X4表示相当于-O-CR11R12-COOR10的基团,其中R11和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C1-C2烷基,R10表示氢原子或C1-C7烷基,和 -X2表示氢原子,X1表示-G1R1基团,其中G1表示氧原子,R1 表示CH2COOH。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有利的是,包括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 赋形剂或载体。实例包括与所述药学用途相容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公 知的生理盐水、生理等渗压缓冲液等。组合物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选 自分散剂、助溶剂、稳定剂、防腐剂等的试剂或载体。可以用于制剂(流 体和/或可注射制剂和/或国体制剂)的试剂或载体尤其是甲基纤维素、 羟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山梨醇酯80,甘露糖醇、明胶、乳 糖、植物油、阿拉伯胶等。组合物也可以通过确保延长和/或延迟释放 的药学形式或设备配制成注射悬浮液、胶体、油剂、片剂、栓剂、粉 剂、胶囊、gelules等形式。对于这类制剂,有利的是使用诸如纤维素、 碳酸盐或淀粉的试剂。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组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形式给 药。例如,它们可以通过口服或通过身体组织给药,如经静脉内、肌 内、皮下、眼、动脉内等途径给药。对于注射来说,化合物通常配制 成液体悬浮液形式,其可以通过例如注射器或通过输液注入。应理解, 注射速率和/或注射剂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病人、病症、给药 方法等来确定。通常,化合物的给药剂量为每次给药1微克-2克,优 选每次给药0.1微克-1克。根据情况,可以每天给药或一天重复给药 数次。此外,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另外包括其他的活性成分或试剂。 附图说明 图1-1,1-2,1-3:通过铜(Cu)来评价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12、 化合物14和化合物17对LDL氧化的抗氧化性能。 图1-1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形成共轭二烯的实验结果。可 以看出,用浓度为10-4M试验化合物孵化LDL延迟了共轭二烯的形成。 当用化合物3、化合物12、化合物14和化合物17孵化LDL时,与单 独用铜的111分钟相比,迟滞期分别为132、145、134和203分钟。 当用化合物2孵化LDL时,迟滞期大于480分钟。形成共轭二烯的迟 滞是抗氧化剂的特性。 图1-2示出了在不同的处理后形成二烯的速率。在铜的存在下, 用LDL孵化化合物时,减缓了形成共轭二烯的速率。这一速率,当单 独用铜时为2nmol/min/mg LDL,当在10-4M化合物17的存在下孵化 LDL时,为1.7nmol/min/mg LDL,而对于10-4M化合物2来说,没有 测得(因为太低而不能测到)。 图1-3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共轭二烯的最大量。用铜孵化 LDL时,每毫克LDL形成348nmol共轭二烯;用10-4M化合物2孵 化时,共轭二烯的形成降低84%(每毫克LDL形成54.4nmol)。在化合 物3和17的存在下,共轭二烯的形成分别为每毫克LDL 303和 327nmol。 图1-4,1-5,1-6:通过铜(Cu)来评价化合物18、化合物19、化合物 21和化合物22对LDL氧化的抗氧化性能。 图1-4表明,用浓度为10-4M试验化合物孵化LDL延迟了共轭二 烯的形成。当用化合物18、化合物19或化合物22孵化LDL时,与 单独用铜的178分钟相比,迟滞期分别为241、182、和241分钟(从 实验测定结果得知)。当用化合物21孵化LDL时,迟滞期大于480分 钟。形成共轭二烯的迟滞是抗氧化剂的特性。 图1-5示出了在不同的处理后形成二烯的速率。单独用铜时,形 成共轭二烯的速率为1.6nmol/min/mg LDL,当在10-4M化合物18的 存在下孵化LDL时,为1.4nmol/min/mg LDL,当在化合物22的存在 下孵化LDL时,为1.3nmol/min/mg LDL,而对于10-4M化合物21来 说,没有测得(因为太低而不能测到)。 图1-6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共轭二烯的最大量。用铜孵化 LDL时,每毫克LDL形成353nmol共轭二烯;用10-4M化合物21孵 化时,抑制了共轭二烯的形成。在化合物18、19和22的存在下,共 轭二烯的形成分别为每毫克LDL 305、345和345nmol。 图1-7,1-8:通过铜(Cu)来评价化合物25和化合物28对LDL氧 化的抗氧化性能。 图1-7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形成共轭二烯的实验结果。可 以看出,用浓度为10-4M试验化合物孵化LDL延迟了共轭二烯的形成。 当用化合物25和化合物29孵化LDL时,与单独用铜的82分钟相比, 迟滞期分别为120和135分钟(从实验测定得到)。 图1-8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共轭二烯的最大量。用铜孵化 LDL时,每毫克LDL形成393nmol共轭二烯;在化合物25的存在下, 该值为每毫克LDL 378nmol。 图1-9,1-10,1-11:通过铜(Cu)来评价化合物31、化合物33和化 合物35对LDL氧化的抗氧化性能。 图1-9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形成共轭二烯的实验结果。可 以看出,用浓度为10-4M试验化合物孵化LDL延迟了共轭二烯的形成。 当用化合物31、化合物33和化合物35孵化LDL时,与单独用铜的80 分钟相比,迟滞期分别为139、247和149分钟(从实验测定得出)。形 成共轭二烯的迟滞是抗氧化剂的特性。 图1-10示出了在不同的处理后形成二烯的速率。在铜的存在下, 用LDL孵化化合物时,减缓了形成共轭二烯的速率。这一速率,当单 独用铜时为1.9nmol/min/mg LDL,当在10-4M化合物31的存在下孵 化LDL时,为1.6nmol/min/mg LDL,当在化合物33的存在下孵化LDL 时,为0.8nmol/min/mg LDL,而当在化合物35的存在下孵化LDL时, 则为1.5nmol/min/mg LDL。 图1-11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共轭二烯的最大量。用铜孵 化LDL时,每毫克LDL形成298nmol共轭二烯,与此相比,在化合 物33的存在下时,则为每毫克LDL 257nmol。 图1-12,1-13,1-14:通过铜(Cu)来评价化合物37、化合物38和化 合物41对LDL氧化的抗氧化性能。 图1-12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形成共轭二烯的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用浓度为10-4M试验化合物孵化LDL延迟了共轭二烯的形 成。当用化合物37、化合物38和化合物41孵化LDL时,与单独用 铜的120分钟相比,迟滞期分别为196、284和411分钟(从实验测定 得出)。 图1-13示出了在不同的处理后形成二烯的速率。在铜的存在下, 用LDL孵化化合物时,减缓了形成共轭二烯的速率。这一速率,当单 独用铜时为1.8nmol/min/mg LDL,当在10-4M化合物37的存在下孵 化LDL时,为1.49nmol/min/mg LDL,当在化合物38的存在下孵化LDL 时,为0.71nmol/min/mg LDL,而当在化合物41的存在下孵化LDL 时,则为0.54nmol/min/mg LDL。 图1-14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共轭二烯的最大量。用铜孵 化LDL时,每毫克LDL形成372nmol共轭二烯,与此相比,在化合 物37、38和41的存在下时,则分别为每毫克LDL 338nmol、每毫克 LDL 244nmol和每毫克LDL 71nmol。 形成共轭二烯的迟滞期、形成二烯的速率的降低以及形成的二烯 总量的降低均是抗氧化剂的特性。 图2-1,2-2,2-3,2-4,2-5,2-6:在PPARα/Gal4转活化体系中评价本 发明化合物的PPARα拮抗性能 用不同的化合物在浓度为10、30和100μM或1、10和100μM 下将RK13细胞孵化24小时。结果用不同处理后的诱导因子(相对于 未处理细胞的荧光信号)表示。诱导因子越高,PPARα拮抗活性越有 效。 图2-1: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7、化合物8和化合物9 的诱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1。 表2-1 结果表明,在浓度为30μM时,化合物3产生了最大27倍的诱 导,化合物4在100μM时的最大诱导因子是60,在30μM时为22, 在10μM时为4。化合物7在100μM时的最大诱导因子是50。化合物 8在100μM时,用最大诱导因子10来活化体系。化合物9在最高浓 度100μM下,其诱导因子为28。 图2-2: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11、化合物12、化合物13、化合物14和化 合物17的诱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2。 表2-2 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0μM时,化合物11产生了最大10倍的 诱导,化合物12在100μM时的最大诱导因子是22,在30μM时为8, 在10μM时为1。化合物13和14在不同的测试浓度下所具有诱导因 子在1.1-1.5之间。化合物17在100μM时,用最大诱导因子85来活 化体系,且在100μM浓度下,其最小诱导因子为13.8。 图2-3: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19、化合物20、化合物21和化合物22的诱 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3。 表2-3 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μM时,化合物19产生了最大15.6倍的 诱导,化合物20在10μM时的最大诱导因子是53。化合物21在不同 的测试浓度下所具有诱导因子在0.8-22之间。化合物22在10μM时, 用最大诱导因子50来活化体系。 图2-4: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23、化合物24、化合物25、化合物26和化 合物29的诱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4。 表2-4 化合物23在10μM下具有最大诱导因子3.6,化合物24在10μM 下具有最大诱导因子11。化合物25根据测试浓度,用7-21之间的诱 导因子活化体系。化合物26在10μM浓度下具有最大诱导因子7.8, 而化合物29在1和10μM下的诱导因子分别为28和25。 图2-5: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31和化合物33的诱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值 示于下表2-5。 表2-5 化合物31在10μM下用诱导因子15.5活化体系。而化合物33在 1、10和100μM下的诱导因子分别为22、44和77。 图2-6: 结果示出了化合物37、化合物38和化合物41的诱导因子。这 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6。 表2-6 对于化合物37、38和41来说,在10μM浓度下的最大诱导因子 分别为27、22和31。 这些结果表明,试验的本发明的化合物显示出PPARα配体活性, 因此能够进行其转录活化。 图2-7:在PPARγ/Gal4转活化体系中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PPARγ 拮抗性能 用不同的化合物在浓度为1、10和100μM下将RK13细胞孵化24 小时。结果用不同处理后的诱导因子(相对于未处理细胞的荧光信号)。 诱导因子越高,PPARα拮抗活性越有效。 图中结果示出了化合物17、化合物33和化合物29的诱导因子。 这些诱导因子值示于下表2-7。 表2-7 结果表明,化合物17在10μM时具有最大诱导因子25。化合物 33在100μM时具有最大诱导因子45.6,而化合物29则在10μM时具 有最大诱导因子33.9。 这些结果表明,试验的本发明的化合物显示出PPARγ配体活性, 因此能够进行其转录活化。 图3-1和3-2: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急性和预防性神经保护性能 图3-1:预防性神经保护 该图示出了在对大脑中动脉进行管腔内堵塞60分钟,接着在杀死 前进行24小时多次灌注之后测定的梗塞体积,单位为立方毫米。图3-1 示出了用3组C57Black/6小鼠观察到的梗塞体积。这些动物组中有两个 组在堵塞之前通过强饲法用化合物进行了14天的处理,使用化合物15 时,剂量为200mg/公斤/天,用化合物42时,剂量为200mg/公斤/天。 可以看出,未处理动物的梗塞体积为37立方毫米,与此相比,对 于用化合物42进行处理的动物来说为24立方毫米,用化合物15时为32 立方毫米。 图3-2:急性神经保护 图3-2示出了用3组C57Black/6小鼠观察到的梗塞体积。堵塞后, 对动物用化合物处理72小时,用化合物15时剂量为200mg/公斤/天,用 化合物42时剂量为200mg/公斤/天。 可以看出,在未处理的动物中,全部校准的梗塞体积为50立方毫 米,与此相比,用化合物42处理的动物为39立方毫米,用化合物15处 理时为43立方毫米。 图3-1和3-2中提供的结果表明了化合物作为神经保护化合物的 效能。所述化合物在预防性治疗和急性治疗方面是有活性的。 从以下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给 出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而非限定。 实施例 根据以下列出的通用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通用合成方法描述: 1,3-二苯基丙-2-烯-1-酮的合成: 其中,X1为OH、Cl、Br、-SCH3、-OC6H13、-C7H15、 OC(CH3)2COOR6、SC(CH3)2COOR6; X2为H、O(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OCH3、OH; X4为OH、Cl、Br、-SCH3、OC(CH3)2COOR6、SC(CH3)2COOR6; X3和X5为CH3、C(CH3)3、OCH3、OH、OC(CH3)2COOR6; X6为CH2CH3、H。 通用方法1: 在酸性介质中合成1,3-二苯基丙-2-烯-1-酮: 将酮(1当量)和醛(1当量)溶于饱和有盐酸气的乙醇溶液中。反应 在室温下搅拌约6小时,然后用真空蒸发除去溶剂。1,3-二苯基丙-2- 烯-1-酮通过硅胶色谱纯化。 通用方法2: 在碱性介质中合成1,3-二苯基丙-2-烯-1-酮: 将酮(1当量)和醛(1当量)溶于氢氧化钠(20当量)的水醇溶液中。 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8小时。用盐酸将介质酸化到pH=2。 通过在反应介质蒸发之后进行沉淀或固/液萃取得到希望的取代 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用硅胶色谱或再结晶法对其进行纯化。 通用方法3: 在乙醇钠的存在下合成取代的1,3-二苯基丙-2-烯-1-酮: 将钠(1当量)溶于无水乙醇中。加入酮(1当量)和醛(1当量)。反 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然后加入2N氢氧化钠(5当量)。混 合物在100℃保持12小时。通过加入6N盐酸水溶液将反应介质酸化。 用真空蒸发除去溶剂。残余物经硅胶色谱或再结晶法纯化。 苯酚的O-烷基化和苯硫酚的S-烷基化 通用方法4: X1为Cl、Br、-SCH3、-OC6H13、-C7H15; X2为H、O(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OCH3; X3和X5为CH3; R6为CH2CH3、H。 将苯酚(1当量)溶于乙腈中。然后加入卤化衍生物(1-10当量)和碳 酸钾(5当量)。将反应介质在回流下有力搅拌约10小时。过滤除去盐, 真空蒸发脱除溶剂和多余的试剂,目的产物通过硅胶色谱法纯化。 叔丁酸酯的酸性水解 通用方法5: 其中:X3和X5为CH3; X2为H、O(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OCH3; X1为Cl、Br、-SCH3、-OC6H13、-C7H15; 将叔丁酸酯(1当量)溶于二氯甲烷中,加入三氟乙酸(10当量), 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所得产物通过硅胶色谱或再结晶法纯化。 用于合成本发明化合物的原料的合成 原料1: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 由2’,4’-二羟基乙酰苯和溴代异丁酸乙酯(1当量)根据先前所述的 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 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5(t,J=7.17Hz,3H),1.67(s,6H),2.56(S,3H), 4.24(q,J=7.17Hz,2H),6.27(d,J=2.55Hz,1H),6.37(dd,J=2.55Hz,J=8.72 Hz1H),7.62(d,J=8.72Hz,1H),12.6(信号,1H)。 参考文献:US 3,629,290(1970),Fisons Pharmaceutical 原料2:乙酸3-氯苯基酯 将3-氯苯酚溶于二氯甲烷中,加入三乙胺(1当量)和乙酸酐(2当 量)。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将蒸发残余物 吸收在二氯甲烷中,经硫酸镁干燥,并通过真空蒸发除去溶剂。通过 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1H NMR CDCl3δppm:2.29(s,3H),6.99-7.33(m,4H)。 原料3:4’-氯-2’-羟基乙酰苯 将乙酸3-氯苯基酯(原料2)与三氯化铝(3当量)混合。混合物在200 ℃加热1小时。将反应介质冷却到室温然后倒入到冰中。水相用二氯 甲烷萃取,经硫酸镁干燥,然后真空蒸发。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1H NMR CDCl3δppm:3.41(S,3H),6.81(dd,J=8.82Hz,J=1.47Hz 1H),6.91(d,J=1.47Hz,1H),7.60(d,8.82Hz,1H),12.33(s,1H)。 参考文献:Chen等人,J Chem Soc,1958,146-148。 原料4: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 由4-羟基苯甲醛与溴代异丁酸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 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0(t,J=6.96Hz,3H),1.67(s,6H), 4.21(q,J=6.96Hz,2H),6.89(d,J=8.91Hz,1H),7.79(d,J=8.94Hz,2H),9.87 (S,1H)。 原料5:3,5-二甲氧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 由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与溴代异丁酸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 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8∶2)。 1H NMR CDCl3δppm:1.33(t,J=7.29Hz,3H),1.50(s,6H), 3.84(s,6H),4.27(q,J=7.29Hz,2H),7.08(s,2H),9.86(S,1H)。 原料6:3,5-二甲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 由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与溴代异丁酸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 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1H NMR CDCl3δppm:1.37(t,J=7.14Hz,3H),1.50(s,6H), 2.29(s,6H),4.30(q,J=7.14Hz,2H),7.54(s,2H),9.88(S,1H)。 原料7:3-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 由3-羟基苯甲醛与溴代异丁酸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 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4(t,J=7.27Hz,3H),1.62(s,6H), 4.25(q,J=7.27Hz,2H),7.11(m,1H),7.31(m,1H),7.40(t,J=8.19Hz,1H), 7.49(m,1H),9.93(S,1H)。 原料8: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苯甲醛 将4-甲硫基苯甲醛(1当量)溶于二氯甲烷中并将溶液冷却到0℃。 加入少量间氯过苯甲酸(1.5当量)。反应通过薄层色谱跟踪。可以加入 另外的间氯过苯甲酸以使原料消失。用过滤除去沉淀。加入氢氧化钙 (1.5当量),并将混合物再搅拌15分钟。过滤除去固体,滤液经硫酸 镁干燥,之后通过真空蒸发除去二氯甲烷。将蒸发残余物吸收在乙酸 酐中,然后回流加热30分钟并蒸发至干。残余物吸收在甲醇/三乙胺 溶液中,室温搅拌15分钟,然后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将油状残余物 吸收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中,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经硫酸镁 干燥,并真空蒸发。 所得4-巯基苯甲醛中间体不经进一步纯化就投入使用。根据通用 方法4将其烷基化,得到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苯甲醛。通过硅 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2(t,J=7.46Hz,3H),2.60(s,6H), 4.15(q,J=7.46Hz,2H),7.53(d,J=8.38Hz,2H),7.88(d,J=8.39Hz,2H), 9.99(S,1H)。 参考文献:Young NR,Gauthier J Y.,Coombs W.,(1984), Tetrahedron Letters,25(17):1753-1756。 原料9: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 由4’-羟基乙酰苯与溴代异丁酸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 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17(t,J=5.64Hz,3H),1.61(s,6H),2.50(s,3H), 4.18(q,J=5.64Hz,2H),6.78(d,J=8.82Hz,2H),7.83(d,J=8.81Hz,2H)。 原料10:乙酸3-溴苯基酯 将3-溴苯酚溶于二氯甲烷中,加入三乙胺(1当量)和乙酸酐(2当 量)。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将蒸发残余物 吸收在二氯甲烷中,经硫酸镁干燥,并通过真空蒸发除去溶剂。通过 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1H NMR CDCl3δppm:2.30(s,3H),7.0-7.4(m,4H)。 原料11:2’-羟基-4’-溴乙酰苯 将乙酸3-溴苯基酯(原料10)与三氯化铝(3当量)混合。混合物在200 ℃加热1小时。将反应介质冷却到室温然后倒入到冰中。水相用二氯 甲烷萃取,经硫酸镁干燥,然后真空蒸发。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 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1H NMR CDCl3δppm:2.59(s,3H),7.01(d,J=8.5Hz,1H), 7.13(s,1H),7.55(d,J=8.5Hz,1H),12.33(s,1H)。 原料12: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乙酰苯 将4’-甲硫基乙酰苯(1当量)溶于二氯甲烷中并将溶液冷却到0℃。 加入少量间氯过苯甲酸(1.5当量)。反应通过薄层色谱跟踪。可以加入 另外的间氯过苯甲酸以使原料消失。用过滤除去沉淀。加入氢氧化钙 (1.5当量),并将混合物再搅拌15分钟。过滤除去固体,滤液经硫酸 镁干燥,之后通过真空蒸发除去二氯甲烷。将蒸发残余物吸收在乙酸 酐中,然后回流加热30分钟并蒸发至干。残余物吸收在甲醇/三乙胺 溶液中,室温搅拌15分钟,然后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将油状残余物 吸收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中,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经硫酸镁 干燥,并真空蒸发。 所得4’-巯基乙酰苯中间体不经进一步纯化就投入使用。根据通 用方法4将其烷基化,得到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乙酰苯。通过 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1(t,J=7.32Hz,3H),1.51(s,6H),2.59(s,3H), 4.12(q,J=7.32Hz,2H),7.51(d,J=8.40Hz,2H),7.79(d,J=8.40Hz,2H)。 参考文献:Young NR,Gauthier J Y.,Coombs W.,(1984), Tetrahedron Letters,25(17):1753-1756。 用于合成本发明化合物的中间体化合物的合成 中间体化合物1: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氯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 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 =95∶5)。 1H NMR CDCl3δppm:2.30(s,6H),7.32(s,2H), 7.34(d,J=15.25Hz,1H),7.47(d,J=8.86Hz,2H),7.75(d,J=15.26Hz,1H), 7.97(d,J=8.86Hz,2H)。 中间体化合物2: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甲硫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 通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 乙酯=8∶2)。 1H NMR DMSO δppm:2.22(s,6H),2.54(s,3H), 7.36(d,J=8.20Hz,2H),7.48(s,2H),7.62(d,J=15.7Hz,1H), 7.74(d,J=15.7Hz,1H),8.10(d,J=8.20Hz,2H),8.92(s,1H)。 中间体化合物3: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甲氧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 通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 乙酯=8∶2)。 1H NMR DMSO δppm:2.39(s,6H),2.22(s,6H),7.58(s,2H),7.67- 7.62(m,3H),7.82(d,J=15.5Hz,1H),8.17(d,1H),12.96(s,1H)。 中间体化合物4: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己氧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 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希望的化合物从反应介质中沉淀出来,干燥, 然后不经进一步纯化就用于后续反应。 1H NMR DMSOδppm:0.88(m,3H),1.28-1.43(m,6H),1.72(m,2H), 2.21(s,6H),4.05(t,J=6.42Hz,2H),7.40(d,J=8.43Hz,2H),7.48(s,2H), 7.57(d,J=15.24Hz,1H),7.72(d,J=15.24Hz,1H),8.12(d,J=8.43Hz,2H), 8.89(s,1H)。 中间体化合物5: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氯-2’-羟基乙酰苯(原料3)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 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甲苯:10)。 1H NMR DMSO δppm:2.21(s,6H),7.1(m,2H),7.55(s,2H), 7.72(d,J=15.4Hz,1H),7.80(d,J=15.4Hz,1H),8.25(d,J=9.0Hz,1H), 9.09(s,1H),13.04(s,1H)。 中间体化合物6: 2-(3,5-二甲基-4-羟基苯基)-7-氯-4H-1-苯并吡喃-4-酮 由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 间体化合物5)根据以下方法合成该化合物: 将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溶 于二甲基亚砜中,加入碘晶体,并将混合物回流10分钟。 使反应介质回到室温,水解。将沉淀干燥,先用硫代硫酸钠溶液、 再用水冲洗。 纯化时先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然后通过加入庚烷沉淀。 1H NMR DMSO δppm:2.25(s,6H),6.87(s,1H),7.51(d,J=8.55Hz,1H), 7.73(s,2H),7.98(m,2H)。 参考文献:Doshi AG,S.P.,Ghiya BJ(1986).Indian J Chem Sect B 25:759。 中间体化合物7: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4’-氯-2’-甲氧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 述的通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 乙酸乙酯=85∶15)。 1H NMR DMSO δppm:2.21(s,6H),3.90(s,3H),7.12(m,1H), 7.23(d,J=15.5Hz,1H),7.29(s,J=1.80Hz,1H),7.38(d,J=15.5Hz,1H), 7.41(s,2H),7.48(d,J=7.98Hz,1H)。 中间体化合物8: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合 物8) 由4’-溴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 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 =85∶15)。 1H NMR DMSO δppm:2.30(s,6H),7.32(s,2H),7.56-7.66(m,3H), 7.75(d,J=15.27Hz,1H),7.90(d,J=8.70Hz,2H),9.82(s,1H)。 中间体化合物9: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庚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 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 酯=85∶15)。 1H NMR DMSO δppm:0.84(s,3H),1.25(m,8H),1.60(m,2H), 2.21(s,6H),2.65(t,J=7.50Hz,2H),7.35(d,J=8.02Hz,1H),7.48(s,2H), 7.60(d,J=15.48Hz,1H),7.71(d,J=15.48Hz,1H),8.05(d,J=8.02Hz,2H), 8.92(s,1H)。 本发明化合物的合成: 化合物1: 1-[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叔丁基-4-羟 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1)与3,5-二 丁基-4-羟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1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 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25(t,J=7.11Hz,3H),1.45(s,18H),1.70(s,6H), 4.26(q,J=7.11Hz,2H),5.63(s,1H),6.33(d,J=2.37Hz,1H), 6.42(dd,J=8.8Hz,J=2.37Hz,1H),7.41(d,J=15.39Hz,1H),7.5(s,2H), 7.83(d,J=8.8Hz,1H),7.88(J=15.39Hz,1H),13.5(s,1H)。 化合物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 丙-2-烯-1-酮 由1-[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叔丁基-4- 羟基苯基]丙-2-烯-1-酮(化合物1)根据以下方法合成该化合物: 将酯溶于乙醇中,加入1N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将混合物在回流 下保持10小时。通过加入12N盐酸将介质酸化,然后用乙酸乙酯萃 取。有机层经硫酸镁干燥,然后真空蒸发。通过制备HPLC纯化(反相 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CDCl3δppm:1.49(s,18H),1.73(s,6H),5.62(s,1H), 6.44(d,J=15.5Hz,1H),7.01(m,2H),7.57(t,1H),7.81(d,J=15.5Hz,1H), 7.87(d,2H),7.93(d,1H),8.26(d,1H) MS(ES-MS):453.2(M-1) 化合物3: 1-[2-羟基-4-氯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4’-氯乙酰苯与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 料9)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 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58(s,6H),6.87(d,J=8.54Hz,2H), 7.05(dd,J=8.54Hz,1.83Hz,1H),7.09(d,J=1.2Hz,1H),7.90-7.80(m,4H), 8.25(m,8.52Hz,1H),12.84(s,1H),13.26(s,1H) MS(ES-MS):359.0(M-1) 化合物4: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乙酰苯与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4)根 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 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58(s,6H),6.88(d,2H),7.01(m,2H),7.57(t 1H),7.81(d,J=15.5Hz,1H),7.87(d,2H),7.93(d,J=15.5Hz,1H),8.26(d,1H) 12.69(s,1H) MS(ES-MS):325.1(M-1) 化合物5: 1-[2-羟基苯基]-3-[3,5-二甲氧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2’-羟基乙酰苯与3,5-二甲氧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甲醛(原料5)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 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35(s,6H),3.80(s,6H),7.00-7.03(m,2H),7.25 (s,2H),7.59(t,1H,J=8.07Hz,1H),7.81(d,J=15.5Hz,1H),8.00(d,J=15.5 Hz,1H),8.31(d,J=8.07Hz,1H),12.36(s,1H),12.69(s,1H) MS(ES-MS):385.3(M-1) 化合物6: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氧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2’-羟基-4’-氯乙酰苯(原料3)与3,5-二甲氧基-4-乙氧基羰基二 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5)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34(s,6H),3.80(s,6H),7.08(dd,J=1.77Hz, 1H),7.12(d,J=1.77Hz,1H),7.24(s,2H),7.79(d,J=15.4Hz,1H),7.93(d,J= 15.4Hz,1H),8.27(d,J=8.3Hz,1H),12.36(s,1H),12.69(s,1H) MS(ES-MS):419.0(M-1) 化合物7: 1-[2-羟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2’-羟基-4’-氯乙酰苯(原料3)与3,5-二甲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 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6)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 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δppm:1.39(s,6H),2.22(s,6H),7.07(m,1H),7.12(d,J= 2.07Hz,1H),7.61(s,2H),7.74(d,J=15.5Hz,1H),7.87(d,J=15.5Hz,1H),8.26 (d,1H),12.76(s,1H) MS(ES-MS):387.1(M-1) 化合物8: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溴-4-羟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1)与3,5-二溴 -4-羟基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 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CDCl3δppm:1.60(s,6H),6.24(d,J=2.47Hz,1H),6.43(dd,J= 2.47Hz,J=8.52Hz,1H),7.70(d,J=15.5Hz,1H),7.96(d,J=15.5Hz,1H),8.22 (s,2H),8.34(d,J=9.16Hz,1H),13.34(s,1H) MS(ES-MS):498.6(M-1) 化合物9: 1-[2-羟基苯基]-3-[3-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乙酰苯与3-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7)根 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 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56(s,6H),6.91(dd,J=8.01Hz,J=2.47Hz, 1H),7.03-6.99(m,2H),7.41-7.36(m,2H),7.60-7.52(m,2H),7.77(d,J=15.5Hz, 1H),8.00(d,J=15.5Hz,1H),8.31(dd,J=8.63Hz,J=1.85Hz,1H),12.47(s, 1H),13.17(s,1H) MS(ES-MS):325.8(M-1) 化合物10: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羟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1)与3-羟基 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 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60(s,6H),6.25(d,J=2.47Hz,1H),6.43(dd,J =2.47Hz,9.09Hz,1H),6.89(m,1H),7.35-7.24(m,3H),7.73(d,1H),7.92(d,J =15.5Hz,1H),8.27(d,J=15.5Hz,1H),13.21(s,1H),13.39(s,1H). MS(ES-MS):341(M-1) 化合物11: 1-[2-羟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2’-羟基乙酰苯与3,5-二甲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 醛(原料6)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 色谱(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57(s,6H),2.31(s,6H),6.96(t,J=8.17Hz,1H), 7.04(d,J=8.72Hz,1H),7.35(s,2H),7.49(t,J=8.2Hz,1H),7.58(d,J=15.8 Hz,1H),7.84(d,J=15.8Hz,1H),7.94(d,J=8.7Hz,1H),12.87(s,1H) MS(ES-MS):353.1(M-1) 化合物12: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 酮 由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1)与4-甲硫 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 色谱(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3)。 1H NMR DMSO δppm:1.60(s,6H),2.54(s,3H),6.25(d,1H),6.43(dd,J= 2.47Hz,1H),7.33(d,J=8.56Hz,2H),7.8(d,15.5Hz,1H),7.86(d,J=8.56Hz, 2H),7.98(d,J=15.5Hz,1H),8.29(d,J=9.1Hz,1H),13.34(s,1H) MS(ES-MS):373.1(M-1) 化合物13: 1-[2,4-二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4’-二羟基乙酰苯与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 4)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 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34∶66∶0.1)。 1H NMR DMSO δppm:1.57(s,6H),6.29(d,J=2.16Hz,1H),6.41(dd,J= 9.18Hz,J=2.16Hz,1H),6.86(d,J=8.64Hz,2H),7.75(d,J=15.67Hz,1H), 7.83-7.88(m,3H),8.19(d,J=9.18Hz,1H),10.74(s,1H),13.53(s,1H) MS(maldi-Tof):343.1(M+1) 化合物14: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羟基乙酰苯与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4)根 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脱 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34∶66∶0.1)。 1H NMR DMSO δppm:1.56(s,6H),6.85(d,J=8.63Hz,2H),6.90(d,J= 9.21Hz,2H),7.63(d,J=15.54Hz,1H),7.78(m,3H),8.05(d,J=8.61Hz,2H), 10.40(s,1H),13.22(s,1H) MS(maldi-Tof):327.1(M+1) Compound 15: 化合物15: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 合物1)和溴代异丁酸异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 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δppm:1.25(d,J=6.06Hz,6H),1.39(s,6H),5.00(sept, J=6.06Hz,1H),7.57(s,2H),7.62(d,J=8.40Hz,2H),7.64(d,J=15.8Hz,1H), 7.81(d,J=15.8Hz,1H),8.16(d,J=8.40Hz,2H). MS(Maldi-Tof):415.1(M+1) 化合物16: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 合物1)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 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化合物17: 1-[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 由1-[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化合物16)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通 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 δppm:1.39(s,6H),2.22(s,6H),7.58(s,2H),7.67-7.62 (m,3H),7.82(d,J=15.5Hz,1H),8.17(d,1H),12.96(s,1H) MS(Maldi-Tof):373.3(M+1) 化合物18: 1-[2-羟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氯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1)与4-氯苯 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 (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60(s,6H),6.25(d,J=2.47Hz,1H),6.45(dd,J =2.47Hz,J=9.12Hz,1H),6.55(d,J=8.55Hz,2H),7.82(d,J=15.54Hz,1H), 7.97(d,J=8.55Hz,2H),8.03(d,J=15.54Hz,1H),8.29(d,J=9.12Hz,1H), 13.20(s,1H),13.39(s,1H) MS(ES-MS):359.0(M-1) 化合物19: 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由2’-羟基乙酰苯和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苯甲醛(原料8)根 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脱 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44(s,6H),6.99-7.05(m,1H),7.52(d,J=8.1 Hz,2H),7.58(m,1H),7.83(d,J=15.5Hz,1H),7.92(d,J=8.1Hz,1H),8.09(d, J=15.5Hz,1H),8.26(dd,J=1.62,J=8.6Hz,1H),12.47(s,1H),12.78(s,1H) MS(Maldi-Tof):242.9(M+1) 化合物20: 1-[4-氯-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氯-2’-羟基乙酰苯(原料3)和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苯 甲醛(原料8)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 胶色谱(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43(s,6H),7.05(dd,J=1.7Hz,J=8.46Hz,1H), 7.11(d,J=2.25Hz,1H),7.51(d,J=7.92Hz,2H),7.82(d,J=15.8Hz,1H),7.89 (d,J=7.9Hz,2H),8.05(d,J=15.2Hz,1H),8.23(d,J=8.46Hz,1H),12.57(s, 1H),12.78(s,1H). MS(Maldi-Tof):377.0(M-1) 化合物21: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9)和3,5-二甲基-4-羟 基苯甲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 色谱(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60(s,6H),2.21(s,6H),6.91(d,J=9.09Hz,2H), 7.48(s,2H),7.57(d,J=15.12Hz,1H),7.70(d,J=15.63Hz,1H),8.09(d,J= 9.06Hz,2H),8.9(s,1H),13.29(s,1H) MS(Maldi-Tof):355.2(M+1) 化合物22: 1-[4-甲硫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甲硫基乙酰苯(原料12)和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甲 醛(原料9)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 色谱(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 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57(s,6H),2.57(s,3H),6.86(d,J=8.94Hz,2H), 7.41(d,J=8.40Hz,2H),7.69(d,J=15.2Hz,1H),7.84-7.78(m,3H),8.09(d,J= 8.4Hz,2H),13.21(s,1H) MS(Maldi-Tof):357.2(M-1) 化合物23: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氯苯基]丙-2-烯-1-酮 由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9)和4-氯苯甲醛根据 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3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脱液: 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 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72(s,6H),6.97(d,J=8.61Hz,2H),7.39(d,J= 8.25Hz,2H),7.50(d,J=15.72Hz,1H),7.57(d,J=8.61Hz,2H),7.77(d,J= 15.72Hz,1H),7.99(d,J=8.61Hz,2H),13.30(s,1H) MS(Maldi-Tof):345.1(M+1) 化合物24: 1-[4-羧基二甲基甲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硫基乙酰苯(原料12)和4-甲硫基苯甲 醛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3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 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46(s,6H),2.54(s,3H),7.33(d,J=8.61Hz,2H), 7.59(d,J=8.10Hz,2H),7.73(d,J=15.66Hz,1H),7.85(d,J=8.10Hz,2H), 7.92(d,J=15.66Hz,1H),8.13(d,8.10Hz,2H),12.85(s,1H) MS(Maldi-Tof):373.1(M+1) 化合物25: 1-[2-羟基-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4’-溴-2’-羟基乙酰苯(原料11)与3,5-二甲基-4-乙氧基羰基二甲 基甲氧基苯甲醛(原料6)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 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 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39(s,6H),2.22(s,6H),7.20(dd,J=2.16,J= 8.55Hz,1H),7.25(d,J=1.59Hz,1H),7.60(s,2H),7.73(d,J=15.51Hz,1H), 7.86(d,J=15.51Hz,1H),8.16(d,J=8.58Hz,1H),12.70(s,1H),13.30(s,1H) MS(ES-MS):432.9(M-1) 化合物26: 1-[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3-[4-甲硫基苯基]丙-2-烯-1-酮 由4’-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乙酰苯(原料9)和4-甲硫基苯甲醛 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2合成该化合物。纯化时先用硅胶色谱(洗脱 液:二氯甲烷/甲醇=95∶5),然后用制备HPLC(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60(s,6H),2.53(s,3H),6.93(d,J=9.00Hz, 2H),7.32(d,J=8.49Hz,2H),7.68(d,J=15.51Hz,1H),7.82(d,J=8.52Hz,2H), 7.89(d,J=15.51Hz,1H),8.13(d,9.00Hz,2H),13.30(s,1H) MS(Maldi-Tof):355.0(M+1) 化合物27: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由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 体化合物2)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 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8∶2)。 化合物28: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由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 体化合物2)和溴代异丁酸异丙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 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1H NMR DMSO δppm:1.25(d,J=6.18Hz,6H),1.39(s,6H),2.18(s, 6H),2.57(s,3H),4.99(sept,J=6.18Hz,1H),7.40(d,J=8.28Hz,2H),7.58(s, 2H),7.62(d,J=15.5Hz,1H),7.82(d,J=15.5Hz,1H),8.10(d,J=8.28Hz, 2H),12.97(s,1H) MS(Maldi-Tof):427.1(M+1) 化合物29: 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1-[4-甲硫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化合物28)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通 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 δppm:1.39(s,6H),2.22(s,6H),2.57(s,3H),7.40(d,J= 8.55Hz,2H),7.57(s,2H),7.62(d,J=15.5Hz,1H),7.83(d,J=15.5Hz,1H), 8.10(d,J=8.55Hz,2H),12.97(s,1H) MS(ES-MS):383.3(M-1) 化合物30: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由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 体化合物3)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 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化合物31: 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1-[2-甲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 苯基]丙-2-烯-1-酮(化合物30)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 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δppm:1.38(s,6H),2.19(s,6H),3.93(s,3H),7.05(m, 1H),7.20(d,J=8.31Hz,1H),7.25(d,J=15.5Hz,1H),7.37(d,J=15.5Hz,1H), 7.39(s,2H),7.46(d,J=7.2Hz,1H),7.53(m,1H),12.93(s,1H) MS(ES-MS):367.1(M-1) 化合物32: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 由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 体化合物4)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 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5∶5)。 化合物33: 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1-[4-己氧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化合物32)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通 过用甲醇再结晶进行纯化。 1H NMR DMSO δppm:0.88(t,J=6.33Hz,3H),1.30(m,4H),1.39(s, 6H),1.44(m,2H),1.73(m,2H),2.22(s,6H),4.06(t,J=6.30Hz,2H),7.06(d,J= 8.61Hz,2H),7.56(s,2H),7.58(d,J=15.5Hz,1H),7.82(d,J=15.5Hz,1H), 8.13(d,J=6.61Hz,2H) MS(ES-MS):437.2(M-1) 化合物34: 2-[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7-氯-4H-1-苯并 呋喃-4-酮 由2-(3,5-二甲基-4-羟基苯基)-7-氯-4H-1-苯并吡喃-4-酮(中间体化 合物6)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 物。通过用二氯甲烷/庚烷的混合溶剂再结晶进行纯化。 化合物35: 2-[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7-氯-4H-1-苯并呋喃-4- 酮 由2-[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7-氯-4H-1- 苯并呋喃-4-酮(化合物34)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制备HPLC纯化(反相RP18,Licrospher 12μm,洗脱液:水-甲醇 -三氟乙酸:22∶78∶0.1)。 1H NMR DMSO δppm:1.24(s,6H),2.28(s,6H),7.02(s,1H),7.56(dd,J =8.71Hz,J=1.75Hz,1H),7.85(s,2H),8.03(d,J=1.75Hz,1H),8.06(d,J= 8.71Hz,1H) MS(Maldi-Tof):387.1(M+1) 化合物36: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 基苯基]丙-2-烯-1-酮 由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中间体化合物7)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 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 酯=9∶1)。 化合物37: 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1-[2-甲氧基-4-氯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 氧基苯基]丙-2-烯-1-酮(化合物36)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 化合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δppm:1.38(s,6H),2.19(s,6H),3.89(s,3H),7.12(dd,J =7.98Hz,J=1.71Hz,1H),7.23(d,J=15.56Hz,1H),7.29(s,J=1.71Hz,1H), 7.38(d,J=15.7Hz,1H),7.41(s,2H),7.48(d,J=7.98Hz,1H) MS(ES-SM):401.2(M-1) 化合物38: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 由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 化合物9)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 物。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化合物39: 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 1-酮 由1-[4-庚基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 基]丙-2-烯-1-酮(化合物38)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 δppm:0.85(m,3H),1.30-1.24(m,8H),1.39(s,6H),1.60 (m,2H),2.22(s,6H),2.67(t,2H,J=7.4Hz),7.37(d,J=8.04Hz,2H),7.57(s, 2H),7.62(d,J=15.66Hz,1H),7.82(d,J=15.69Hz,1H),8.07(d,J=8.07Hz, 2H) MS(ES-MS):435.3(M-1) 化合物40: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由1-[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2-烯-1-酮(中间体化 合物8)和溴代异丁酸叔丁酯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4合成该化合物。 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环己烷/乙酸乙酯=9∶1)。 化合物41: 1-[4-溴苯基]-3-[3,5-二甲基-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 酮 由1-[4-溴苯基]-3-[3,5-二甲基-4-叔丁氧基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 丙-2-烯-1-酮(化合物40)根据先前所述的通用方法5合成该化合物。通 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98∶2)。 1H NMR DMSOδppm:1.39(s,6H),2.22(s,6H),7.58(s,2H),7.65(d,J= 15.39Hz,1H),7.84-7.77(m,3H),8.09(d,J=8.19Hz,1H),13.01(s,1H) MS(ES-MS):417.2(M-1) 化合物42: 1-[2-羟基苯基]-3-[3,5-二甲基-4-异丙基氧羰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 -2-烯-1-酮 将1-[2-羟基苯基]-3-[4-羧基二甲基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化合 物4,1当量)溶于二氯甲烷中。加入二氯甲基甲基醚(3当量),并把混 合物在回流下保持8小时。通过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和过量的试剂。残 余物吸收在异丙醇(50当量)中,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然后真空蒸发 除去异丙醇。通过硅胶色谱纯化(洗脱液:甲苯/乙酸乙酯=7∶3)。 1H NMR CDCl3δppm:1.21(d,J=6.09Hz,6H),1.65(s,6H),5.10(sept,J =6.10Hz,1H),6.86(d,J=8.65Hz,2H),6.95(m,1H),7.02(dd,J=8.65Hz,J= 1.53Hz,1H),7.48(m,1H),7.54(d,J=15.25Hz,1H),7.57(d,J=8.65Hz,2H), 7.87(d,J=15.25Hz,1H),7.93(d,J=8.40Hz,1H),12.94(signal exchangeable D2O,1H) MS(Maldi-Tof):369.1(M+1) 实施例2:本发明化合物的抗氧化剂性能评价 1.保护免受铜的LDL氧化: 本发明的试验化合物,其制备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 LDL氧化是一种重要的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 着主要的作用(Jurgens,Hoff等人,1987)。以下方法用来举例说明化 合物的抗氧化剂性能。除非另有陈述,试剂都来自Sigma(St Quentin, France)。 LDL根据Lebeau等人描述的方法制备(Lebeau,Furman等人, 2000)。 在碳酸氢盐缓冲液(pH值=9)中制备浓度为10-2M的试验化合物溶 液,并在PBS中稀释,使对于1%(V/V)的乙醇总浓度来说,最后浓度 为0.1-100μM。 在氧化之前,先通过透渗析从LDL制剂中脱除EDTA。然后,通 过向160微升LDL(125微克蛋白质/毫升)和20微升的试验化合物溶液中 加入100微升16.6μM的CuSO4溶液而进行氧化。在形成二烯烃,即观 察到的物种之后,对于用化合物进行了处理但是其中存在或不存在铜 的样品的条件下,测定其在234nm处的光密度。测定在234nm处的光 密度时,使用自动调温的分光光度计(Tecan Ultra 380),每10分钟测定 一次,测定8小时。一式三份进行分析。当与对照样品比较时,化合 物引起较长的停滞期、且氧化速率和形成的二烯烃量降低时,该化合 物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剂活性。本发明人证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至 少一种以上所述的抗氧化剂性能,这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固有的 抗氧化剂活性。 图1-1、1-2、1-3、1-4、1-5、1-6、1-7、1-8、1-9、1-10、1-11、 1-12、1-13和1-14的典型结果举例说明了本发明化合物2、3、4、5、6、 7、8、9、10、14、17、18、19、21、22、25、29、31、33、35、37、 38和41的抗氧化剂性能。 2.由本发明的化合物带来的保护免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评价: 本发明的试验化合物,其制备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 通过TBARS法测定LDL氧化。 根据先前所述相同的原理,用CuSO4氧化LDL,并如下所述测定 脂质过氧化作用: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TBARS,使用将碘化物过氧化为碘的依赖于 脂质的过氧化作用测定脂质的过氧化氢化作用。结果可以表示为nmol 的丙二醛(MDA)或nmol过氧化氢化物/毫克蛋白质。 通过测定抑制共轭二烯的形成所得到的上述结果由测定LDL脂质 过氧化作用的实验来证实。本发明的化合物也能有效地保护LDL免受 由铜(氧化剂)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实施例3:本发明化合物在细胞培养物上的抗氧化剂性能测定: 培养方法: 神经元,成神经细胞瘤(人)和PC12细胞(大鼠)是用于这类研究的 细胞系。PC12细胞是由嗜铬细胞瘤制备的,已经由Greene和Tischler进 行了表征(Greene和Tischler,1976)。这些细胞通常用于研究神经元的 分化,信号转导和神经元死亡。如先前所述(Farinelli,Park等人,1996), 在完全的补充有10%马血清和5%胎牛血清的RPMI介质(Invitrogen)中 生长PC12细胞。 也使用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初级)培养物。细胞由Promocell (Promocell GmBH,Heidelberg)获得,并根据供应商的说明书进行培养。 用从5-300μM的不同剂量的化合物对细胞进行处理24小时。然后 采集细胞,并通过定量PCR评价靶基因表达的增加。 mRNA的测定: mRNA是从用或者不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培养的细胞中提取的。根 据供应商的指导,用Absolutely RNART-PCR小量制备试剂盒 (Stratagene,France)的试剂进行提取。然后,通过光谱测定法对mRNA 进行试验,并通过定量的RT-PCR,用Light Cycler Fast 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 I试剂盒(Roche)在Light Cycler System(Roche,France)中进 行定量。把对于编码抗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特定的引子对(Primer pairs)用作探针, 对于β-肌动蛋白和cyclophilin基因特定的引子对用作对照探针。结果表 明,当对细胞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进行处理时,在所用的不同类型的细 胞中,通过定量RT-PCR所测定的抗氧化酶基因的mRNA表达增加。 氧化应力的控制: 在培养的细胞中测定氧化物种: 利用荧光跟踪氧化,随后出现荧光信号,借此来评价化合物的抗 氧化剂性能。在用化合物处理的细胞中,以如下方式测定放出的荧光 信号强度的降低:对于如先前所述培养的PC12细胞(黑色的96孔板, 底部透明,Falcon),用增加剂量的H2O2(0.25mM-1mM)在无血清培养 液中培养2和24小时。培养后,除去介质,在37℃下,在5%CO2的气 氛中,用处于PBS中的10μM二氯二氢荧光素双醋酸盐溶液(DCFDA, Molecular Probes,Eugene,USA)孵化30分钟。然后用PBS冲洗所述细 胞。用荧光计(Tecan Ultra 384)测定在495nm激发波长和535nm发射波 长下的由氧化跟踪发出的荧光。结果可以表示为相对于氧化对照物的 保护百分比。 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孵化的细胞,荧光强度 降低。这些发现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在受到氧化应力的细胞中,会 促进对产生氧化性物种的抑制程度。先前描述的抗氧化剂性能在诱发 培养细胞的抗自由基保护方面也很有效。 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 按如下方式测定化合物对于培养细胞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保护作 用(细胞模型参见上文所述):如先前所述处理不同的细胞系和原代细 胞培养物,处理后,收集细胞上层清液,并将细胞溶解和回收,以用 于测定蛋白质浓度。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如下: 通过使用硫代巴比土酸(TBA)测定脂质过氧化作用,其与醛如丙 二醛(MDA)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处理后,收集细胞上层清液(900微 升),加入90微升2,6-二叔丁基对甲酚(Morliere,Moysan等人,1991)。 将1毫升处于0.25M HCl中的0.375%的TBA溶液也加入到反应介质中, 其中所述HCl中含有15%的三氯乙酸。将混合物在80℃下加热15分钟, 用冰冷却,并用丁醇萃取有机相。在Shimazu 1501荧光光谱分析仪 (Shimadzu Corporation,Kyoto,Japan)上,对有机相通过分光荧光法 进行分析(λexc=515nm,λem=550nm)。TBARS可以表示为使用四乙氧基 丙烷作为标准的MDA当量。结果校正为蛋白质浓度。 在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处理过的细胞中,观察到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的降低证实了上述结果。本发明的化合物有利地显示出固有的抗氧化 剂性能,使得氧化应力得以减慢和/或受到抑制。本发明人也用实验说 明,本发明的化合物能够诱发编码抗氧化酶的基因的表达。本发明化 合物的这些特定的特征使得细胞能更有效地对抗氧化应力,因此可防 止自由基诱发的损坏。 实施例4:体外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PPAR活化作用 投入试验的具有羧酸官能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其制备已在上述 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 被两种主要类型的药物,苯氧芳酸和格列酮(glitazones)活化的 PPAR子族的核受体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血脂异常(dyslipidemias)和糖 尿病---它们在脂质和葡萄糖的体内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试验 数据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体外活化PPARα和PPARγ。 PPAR的活化试验是在体外、在RK13成纤维细胞系中进行的,测 定的是由酵母gal4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功能区和不同PPAR的配体结合 功能区组成的嵌合体的转录活性。然后,根据以下方法在细胞系中证 实后面的这些结果: 以RK13细胞为例: a.培养方法: RK13细胞来自于ECACC(Porton Down,UK),并在补充有10%(V/V) 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Gibco,Paisley,UK)和2mM L-谷氨酸盐 (Gibco,Paisley,UK)的DMEM介质中生长。培养介质每隔一天更换 一次。细胞保存在37℃下,保存在湿润的95%空气/5%CO2的气氛中。 b.用于转染的质体的描述 Raspe,Madsen等人对质体pG5TkpGL3、pRL-CMV、pGal4- hPPARα、pGal4-hPPARγ和pGal4-φ已经有过描述(1999)。pGal4-mPPARα 和pGal4-hPPARγ的构造是通过克隆到PCR-放大的DNA片段的pGal4-φ 矢量得到的,其中所述DNA片段相当于人体PPARα和PPARγ核受体的 DEF功能区。 c.转染 将RK13细胞种在24孔培养皿中,每孔5×104个细胞,并根据先前 描述的方法(Raspe,Madsen等人,1999),用所述质体pG5TkpGL3(50ng/ 孔)、表达载体pGal4-φ、pGal4-mPPARα、pGal4-hPPARα、pGal4- hPPARγ(100ng/孔)以及转染率控制矢量pRL-CMV(1ng/孔)转染2小时, 然后用试验化合物孵化36小时。当实验结束时,将细胞溶解(Gibco, Paisley,UK),用Dual-LuciferaseTM Reporter Assay System试剂盒 (Promega,Madison,WLUSA),根据供应商的说明书,如先前描述的 那样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然后用Bio-Rad Protein Assay(Bio-Rad, Munich,Germany),根据供应商的指导,测定细胞提取物的蛋白质含 量。 本发明人用实验说明,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处理并用pGal4-hPPARα 质体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增加。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诱发表 明了本发明的化合物是PPARα活化剂。 图2-1、2-2、2-3、2-4、2-5、2-6给出的结果举例说明了本发明化 合物3、4、7、8、9、11、12、13、14、17、19、20、21、22、23、24、 25、26、29、31、33、37、38、41的PPARα活化剂性能。 本发明人用实验说明,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处理并用pGal4-hPPARγ 质体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增加。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诱发表 明,本发明的化合物是PPARγ活化剂。 图2-7给出的结果表明了本发明化合物17、33和29的PPARγ活化剂 性能。 实施例5:本发明化合物的消炎性能评价 在许多神经系统紊乱,包括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 森氏症,脑缺血和头外伤中观察炎症性反应,发炎也是神经变性的一 个重要因素。在中风中,胶质细胞第一反应中的一种反应是释放细胞 活素和自由基。细胞活素和自由基的这种释放导致脑发生炎症性反 应,这可能会导致神经元死亡(Rothwell,1997)。 如本发明以上所述,培养细胞系和初级细胞。 在蒸馏水中重新组成LPS细菌内毒素(大肠杆菌0111:B4)(Sigma, France)并在40℃下储存。将细胞用1微克/毫升LPS处理24小时。为了 避免其他因子的干扰,完全改变培养介质。 TNF-α是对应力(例如氧化应力)产生炎症性反应的一个重要因 素。为了评价由于LPS剂量的增加而受刺激产生的TNF-α分泌,除去 受激化细胞的培养介质并用EUSA-TNF-α试剂盒(lmmunotech,France) 测定TNF-α。将样品稀释50倍,以便使其处于标准曲线范围之内(Chang, Hudson等人,2000)。 按照如下所述表征本发明化合物的消炎性能:完全改变细胞培养 介质,并用试验化合物将细胞孵化2小时,之后,将LPS加入到培养介 质中,使最终浓度为1微克/毫升。培养24小时后,采出细胞上层清液, 并且当不立即处理时,将其储存在-80℃。将细胞溶解,并根据供应商 的指导,用Bio-Rad Protein Assay试剂盒(Bio-Rad,Munich,Germany) 定量测定蛋白质。 测定通过用试验化合物进行处理而诱发的TNF-α分泌作用的降 低,可以将其表示为pg/ml/微克蛋白质,以及作为相对于对照物的百 分比。这些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消炎性能。 实施例6:在脑缺血-多次灌注模型中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 用 预防模型: 1.动物的处理 1.1动物和所述化合物的给药 C57黑色/6小鼠(野生型)用于这一实验。 将动物保持在12小时光照/黑暗循环下,温度为20C±3℃。水和 食物可随意用。记录食物的摄入和重量的增加。 将本发明的化合物(200毫克/公斤/天)或者载体(0.5%的羧基纤维素 (CMC))通过强饲法给予所述动物,给药14天,之后在大脑中动脉中诱 发局部缺血。 1.2通过大脑中动脉的管腔内堵塞而进行诱发局部缺血/多次灌注 通过腹腔内注射300毫克/公斤水合氯醛而使动物麻醉。插入直肠 探针,将体温维持在37±0.5℃。实验全程监测血压。 在外科显微镜下,通过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边颈动脉。从根部绑 扎翼突腭动脉,并在颈外动脉中进行动脉切开术,以便插入锦纶单丝, 它轻轻地前进到颈总动脉处,然后进入到颈内动脉中,以便堵塞大脑 中动脉的根部。1小时后,将细丝取出以允许多次灌注。 2.测定脑部梗塞体积: 在多次灌注后24小时,将预先用或没用化合物处理的动物用过度 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其施无痛致死术。 将脑快速冷冻并切开。切面用甲酚紫着色。脑切面中未染色的区 域被认为已被梗塞损伤。测定面积,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梗塞体积和 两个半球:(校准的梗塞体积=梗塞体积-(右半球体积-左半球体积))以 抵偿脑水肿。 经过处理的动物的脑切面分析表明,其与未处理的动物相比,梗 塞体积有明显的下降。当在局部缺血之前对动物给以本发明的化合物 (预防作用)时,它们能够诱发神经保护。 图3-1给出了一例结果,其表明了本发明化合物15和42的预防神 经保护性能。 3.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将小鼠脑冷冻、粉碎并化为粉末,然后再悬浮在生理盐水中。此 时按以下作者描述的那样,测定不同酶的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Flohe 和Otting,198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aglia和Valentine,1967);谷 胱甘肽还原酶(Spooner,Delides等人,1981);谷胱甘肽-S-转移酶(Habig 和Jakoby,1981);过氧化氢酶(Aebi,1984)。 在用本发明化合物处理的动物的脑标本中,所述不同的酶的活性 增加。 治疗期或者急性期治疗模型 1.通过大脑中动脉的管腔内堵塞而进行诱发局部缺血/多次灌注 诸如先前描述的动物用于这一实验。 通过腹腔内注射300毫克/公斤水合氯醛而使动物麻醉。插入直肠 探针,将体温维持在37±0.5℃。实验全程监测血压。 在外科显微镜下,通过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边颈动脉。从根部绑 扎翼突腭动脉,并在颈外动脉中进行动脉切开术,以便插入锦纶单丝, 它轻轻地前进到颈总动脉处,然后进入到颈内动脉中,以便堵塞大脑 中动脉的根部。1小时后,将细丝取出以允许多次灌注。 2.动物的处理: 对最先进行局部缺血-多次灌注的动物,在多次灌注一次或多次 后,通过口服或者全身性途径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进行处理。 3.测定脑部梗塞体积: 在多次灌注后72小时,将预先用或没用化合物处理的动物用过度 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其施无痛致死术。 将脑快速冷冻并切开。切面用甲酚紫着色。脑切面中未染色的区 域被认为是已被梗塞损伤。测定面积,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梗塞体积 和两个半球:(校准的梗塞体积=梗塞体积-(右半球体积-左半球体积)) 以抵偿脑水肿。 在治疗性处理(急性期处理)的情况下,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进行了 处理的动物比未经处理的动物具有较少的脑损害。事实上,当在局部 缺血-多次灌注一次或多次后给以本发明的化合物时,梗塞体积较小。 图3-2给出了一例结果,其表明了本发明化合物15和42的急性神 经保护性能。 在不同试验性模型中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表明,所述新型化合物 具有固有的抗氧化剂活性,能够延迟和减少氧化应力的作用,此外还 能诱发编码抗氧化酶的基因的表达,这与它们的抗氧化剂性能一起, 增强其保护作用,免受细胞培养物中自由基的侵害。另外,本发明的 化合物还显示消炎活性,并能够活化PPARα核受体。 最后,含有酯官能团或羧酸官能团的本发明的化合物在动物局部 缺血-多次灌注模型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既有 预防性治疗作用,又有治疗性治疗作用。 参考资料 Adams,H.P.,Jr.(2002).“Emergent use of anti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Stroke 33(3):856-61. Aebi,H.(1984).“Catalase in vitro.”Methods Enzymol 105:121-6. Bordet,R.,D.Deplanque,et al.(2000).“Increase in endogenous brain superoxide dismutase a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brain ischemic tolerance.”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8):1190-6. Chabrier,P.E.,M.Auguet,et al.(1999).“BN 80933,a dual inhibitor of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lipid peroxidation:a promising neuroprotective strateg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19):10824-9. Chang,R.C.,P.Hudson,et al.(2000).“Influence of neurons o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by cultured glia.”Brain Res853(2):236-44. Clark,R.B.(2002).“The role of PPARs in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J Leukoc Biol71(3):388-400. Dirnagl,U.,C.ladecola,et al.(1999).“Pathobiology of ischaemic stroke:an integrated view.”Trends Neurosci 22(9):391-7. Ellis,C.N.,J.Varani,et al.(2000).“Troglitazone improves psoriasis and normalizes models of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ligands fo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aptor-gamma inhibit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Arch Dermatol 136(5):609-16. Farinelli,S.E.,D.S.Park,et al.(1996).“Nitric oxide delays the death of trophic factor-deprived PC12 cells and sympathetic neurons by a cGMP-mediated mechanism.”J Neurosci16(7):2325-34. Flohe,L.and F.Otting(1984).“Superoxide dismutase assays.”Methods Enzymol 105:93-104. Fruchart,J.C.,B.Staels,et al.(2001).“PPARS,metabolic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sis.”Pharmacol Res 44(5):345-52. Gervois,P.,N.Vu-Dac,et al.(2001).“Negative regulation of human fibrinogen gene expression by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 agonists via inhibition of CCAAT box/enhancer-binding protein beta.”J Biol Chem276(36): 33471-7. Gilgun-Sherki,Y.,E.Melamed,et al.(2001).“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the need for antioxidants that penetrate the blood brain barrier.”Neuropharmacology40(8):959-75. Gorelick,P.B.(2002).“Stroke prevention therapy beyond antithrombotics:unifying mechanisms in ischemic stroke path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an invited review.”Stroke 33(3):862-75. Greene,L.A.and A.S.Tischler(1976).“Establishment of a noradrenergic clonal line of rat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 cells which respond to nerve growth fact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3(7):2424-8. Habig,W.H.and W.B.Jakoby(1981).“Assays for differentiation of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Methods Enzymol77:398-405. Jurgens,G.,H.F.Hoff,et al.(1987).“Modification of human seru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y oxid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pat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Chem Phys Lipids45(2-4):315-36. Kainu,T.,A.C.Wikstrom,et al.(1994).“Localization of th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in the brain.”Neuroreport 5(18):2481-5. Komuves,L.G.,K.Hanley,et al.(2000).“Stimulation of PPARalpha promotes epidermal keratinocyte differentiation in vivo.”J Invest Dermatol 115(3):353-60. Lebeau,J.,C.Furman,et al.(2000).“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di-tert- butylhydroxylated fiavonoids.”Free Radic Biol Med 29(9):900-12. Lutsep,H.L.and W.M.Clark(2001).“Current status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1(1):13-8. Mates,J.M.,C.Perez-Gomez,et al.(1999).“Antioxidant enzymes and human diseases.”Clin Biochem 32(8):5g5-603. Morliere,P.,A.Moysan,et al.(1991).“UVA-in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in cultured human fibroblasts.”Biochim Biophys Acta 1084(3):261-8. Nandagopal,K.,T.M.Dawson,et al.(2001).“Critical role for nitric oxide signaling in cardiac and neur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tolerance.”J Pharmacol Exp Ther 297(2):474-8. Paglia,D.E.and W.N.Valentine(1967).“Studies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erythrocyte glutathione peroxidase.”J Lab Clin Med 70(1):158-69. Raspe,E.,L.Madsen,et al.(1999).“Modulation of rat liver apolipoprotein gene expression and serum lipid levels by tetradecylthioacetic acid(TTA)via PPARalpha activation.”J Lipid Res 40(11):209g-110. Rothwell,N.J.(1997).“Cytokines and acute neurodegeneration.”Mol Psychiatry 2(2):120-1. Smith,K.J.,E.Dipreta,et al.(2001).“Peroxisomes in dermatology.Part II.”J Cutan Med Surg5(4):315-22. Spooner,R.J.,A.Delides,et al.(1981).“Heat stability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human serum glutathione reductase activity in various disease states.”Biochem Med 26(2):23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