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法律事件 |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2322201792.6 | 申请日 | 202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20565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4-03-08 |
申请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申请人类型 | 科研院所 |
发明人 | 付强; 任洪鹏; 王靖; 李猛; 吴昊; 王然江; | 第一发明人 | 付强 |
权利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权利人类型 | 科研院所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科研院所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北京市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北京市东城区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18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100011 |
主IPC国际分类 | E01D15/22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E01D15/22 ; E01D19/00 ; E01D19/12 ; B63C9/02 ; B63B7/00 ; B63C13/00 ; B60P3/00 |
专利引用数量 | 0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U |
专利代理机构 | 北京慧智兴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董雪; 刘宝山;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急车载装配式 门 桥的桥脚舟,包括转动连接的艏舟和艉舟,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脚舟的宽度方向,艏舟和艉舟通过 锁 定组件锁定于收折工位和展开工位;处于收折工位时,艏舟的开口部分与艉舟的开口部分正对设置,桥脚舟可竖放于运输车上进行运输;处于展开工位时,艏舟和艉舟的长度方向一致,桥脚舟可从运输车上滑动至 水 中,艏舟和艉舟的顶部可放置 桥面 板以形成供车辆通过的架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使用便捷,收折工位下的桥脚舟降低了整体高度尺寸,减小运输车行驶时受到的 风 阻,方便运输;展开工位的桥脚舟方便装卸,还可与桥面板和跳板连接形成供运输车通过江河的架桥;相比于空运,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运输难度。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连接的艏舟和艉舟,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脚舟的宽度方向,艏舟和艉舟通过锁定组件锁定于收折工位和展开工位; |
||
说明书全文 | 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型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 背景技术[0002] 轻型门桥分为三种使用方式:拼组漕渡门桥、架设浮桥、以及桥脚舟用于冲锋舟,其中以拼组漕渡门桥为主要功能,保障轻型轮式装备和人员克服小江河障碍,也可架设浮桥或结构水上作业平台;桥脚舟单独可用作冲锋舟使用;尤其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轻型门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0003] 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7503280 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轻型可空投漕渡门桥,主要由桥脚舟、桥面板、舟间横梁、跳板、气囊和网袋组成,该漕渡门桥重量轻、可空投、载重量大、满载航速高、艏舟和艉舟可实现自行泛水,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门桥承载能力低、适应流速偏低、人工架设、复杂繁琐的缺陷。 [0004] 但是上述漕渡门桥使用过程中,桥脚舟主要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5] 桥脚舟的结构体型固定单一不变,载重量有限,虽然通过气囊增加了门桥的整体载重量,但是单个桥脚舟的载重量未有提升,使得桥脚舟用作冲锋舟使用时,所能运输的物资人员有限,不仅如此,气囊位于桥脚舟的外部,容易遭受外部破坏,如触碰到河流中的礁石、树枝以及运输过程中接触到的其他尖刺物,导致门桥载重量降低。 [0006]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门桥的桥脚舟进行改进。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具有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难度、方便快速拼装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 一种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其中,包括转动连接的艏舟和艉舟,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脚舟的宽度方向,艏舟和艉舟通过锁定组件锁定于收折工位和展开工位;处于收折工位时,艏舟的开口部分与艉舟的开口部分正对设置,桥脚舟可竖放于运输车上进行运输;处于展开工位时,艏舟和艉舟的长度方向一致,桥脚舟可从运输车上滑动至水中,艏舟和艉舟的顶部可放置桥面板以形成供车辆通过的架桥。 [0009] 进一步,艏舟与艉舟相邻的一端顶部两侧一体连接有轴心线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套环,艉舟与艏舟相邻的一端顶部两侧一体连接有轴心线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转轴周向外缘与套环周向内壁密封连接,通过转轴与套环的转动配合,实现艏舟与艉舟的转动连接。 [0010] 进一步,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锁定条、锁定螺套和锁定螺杆,所述锁定条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锁定口,所述艏舟和所述艉舟两者中,其中一个与所述锁定螺杆固定连接,另一个与所述锁定条转动连接且转动轴心线垂直于锁定条的长度方向,所述锁定螺杆贯穿所述锁定口且与所述锁定螺套螺纹连接。 [0011] 进一步,艏舟的两侧固定有凸轴,凸轴外密封套设有锁定条,使得锁定条能够绕凸轴进行转动,锁定条远离凸轴的一端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锁定口,艉舟的两侧固定有锁定螺杆,锁定螺杆通过锁定口贯穿锁定条且螺纹连接有锁定螺套,以将艏舟和艉舟锁定于收折工位和展开工位。 [0012] 进一步,所述艏舟和所述艉舟均包括上舟体和下舟体,所述上舟体具有向下且为闭环状的定位套口,所述上舟体通过所述定位套口密封于所述下舟体的上部,所述定位套口的内壁与所述下舟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弹性的密封套,所述上舟体和所述下舟体之间设置有驱动二者沿所述桥脚舟高度方向相对滑动的伸缩单元。 [0014] 进一步,所述桥面板的其中一面设置有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并排分布的两个定位通槽,桥脚舟上固定有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定位凸起,桥面板铺设于桥脚舟上时,桥脚舟和桥面板通过两个定位通槽和定位凸起插接配合。 [0015] 进一步,两个定位凸起分别固定于上舟体顶部的两个内侧壁之间,将桥面板铺设于桥脚舟的上舟体上时,桥面板通过两个定位通槽分别套接于上舟体相对的两个侧壁顶部,同时两个定位凸起分别夹设于桥面板的两侧,使得桥面板无法进行水平方向的活动。 [0016] 进一步,所述桥脚舟通过第四螺杆螺纹连接有水上航行器,所述水上航行器具有存储工位和航行工位,存储工位下,所述水上航行器固定于收折工位的艏舟和艉舟之间,航行工位下,所述水上航行器固定于所述艏舟远离所述艉舟的一端。 [0017] 进一步,艏舟和艉舟的底部均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滚轮,滚轮凸出于艏舟与艉舟的底面,通过滚轮方便桥脚舟展开后进行移动。 [0018]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使用便捷,收折工位下的桥脚舟降低了整体高度尺寸,减小运输车行驶时受到的风阻,方便运输;展开工位的桥脚舟方便装卸,还可与桥面板和跳板连接形成供运输车通过江河的架桥;相比于空运,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运输难度。 [0019]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 [0020]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1(A)是图1的侧视图; [0023] 图1(B)是图1的俯视图; [0024] 图1(C)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0025]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卸桥脚舟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A)是图2的俯视图; [0027]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作拼组漕渡门桥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A)是图3的侧视图; [0029] 图3(B)是图3的后视图; [0030] 图3(C)是图3的俯视图; [0031] 图4是本实用新型桥脚舟处于展开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桥脚舟用作冲锋舟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B)是图4(A)的爆炸示意图; [0034] 图4(C)是图4(B)的E部放大图; [0035] 图4(D)是本实用新型桥脚舟用作冲锋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E)是本实用新型桥脚舟处于收折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5是本实用新型艏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8] 图6是本实用新型艉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9]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40]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桥脚舟400所应用的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包括: [0042] 面板组件,面板组件可拆卸连接于运输板101远离驾驶室102的一端,面板组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若干桥面板200,桥面板200为长条状且转动轴心线平行于自身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桥面板200之间设置有将二者锁定于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以将面板组件分别调整至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锁紧组件,折叠状态下,面板组件中任意相邻两个桥面板200正对且紧邻,展开状态下,面板组件中各桥面板200位于同一平面; [0043] 端板组件,端板组件包括具有收纳工位和架桥工位的两个跳板300,收纳工位下,两个跳板300可拆卸连接于运输板101两侧上方,且与折叠状态的面板组件、运输板101和驾驶室102围合形成顶部敞口的运输舱,架桥工位下,两个跳板300分别与面板组件的两端可拆卸连接,形成供运输车100通过的架桥; [0044] 本实施例的桥脚舟400通过展开状态下与运输板101连接的面板组件移动于运输板101上和运输车100外,桥面板200可拆卸铺设于桥脚舟400的上方以供运输车100通过架桥克服江河障碍。 [0045]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中,运输车100优选采用中重型卡车,主要为面板组件、端面组件和桥脚舟400的运输载体,用于将面板组件、端面组件和桥脚舟400运输至需要跨越河流障碍处,运输车100包括底架104,底架104的上方固定有长方形板状结构的运输板101,运输板101的长度方向即为第一方向;面板组件设置有两个,运输车100在行驶过程中,如图1所示,两个面板组件均处于折叠状态,且沿运输板101宽度方向分布于运输板101远离驾驶室102一端两侧的上方;端板组件设置有两个,运输车100在行驶过程中,如图1所示,两个端板组件沿运输板101长度方向分布,两个端板组件分别与两个面板组件一一对应,并且与运输板101和驾驶室102围合形成顶部敞口的存储仓,用于存储四个沿运输板101长度方向紧邻分布的桥脚舟400,相比于采用直升机等飞行装置空投方式,本实用新型利用运输车100作为载具进行运输,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0046] 运输车100抵达江河岸边后,将面板组件调整至展开状态,使得面板组件中的各个桥面板200处于同一平面,形成长条状的板状结构,如图2所示,而后将该板状结构的其中一端与运输板101连接,另一端置于地面上,形成斜坡后,方便将运输板101上的桥脚舟400从斜坡高处向下滑动,通过斜坡使得桥脚舟400脱离运输车100和桥面板200。 [0047] 按照上述方法将四个桥脚舟400运输至地面上后,将桥脚舟400推入水中,并将四个桥脚舟400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排放,而后,取下展开状态的面板组件,面板组件中共有四个桥面板200,四个桥面板200与四个桥脚舟400一一对应,将各桥面板200依次铺设于桥脚舟400上方,并将端面组件中的跳板300取下,两个跳板300分别与展开状态下面板组件中端部的桥面板200进行连接,使得两个跳板300和四个桥面板200组合形成架桥,架桥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江河的两岸位置,如图3所示,从而方便运输车100在架桥上行驶,通过江河等障碍。 [0048] 运输车100通过障碍后,将跳板300安装于运输板101上后,从四个桥脚舟400上取下展开状态的面板组件,将其中一个桥面板200与运输板101尾端,也即远离驾驶室102的一端连接后,形成向上的斜坡,方便四个桥脚舟400依次通过该斜坡向上滑动至运输板101上,当四个桥脚舟400回至运输板101上后,再将面板组件调整至收纳位置,并固定于运输板101上,从而完成面板组件的整个安装工作,此时车辆可通过江河障碍,可继续行驶。 [0049]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应急车载装配式门桥的桥脚舟400包括转动连接的艏舟110和艉舟120,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脚舟400的宽度方向,艏舟110和艉舟120通过锁定组件 130锁定于两个工位,分别为如图4、图4(A)和图4(D)所示的展开工位和如图4(E)所示的收折工位。 [0050] 更进一步的,艏舟110与艉舟120相邻的一端顶部两侧一体连接有轴心线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套环260,艉舟120与艏舟110相邻的一端顶部两侧一体连接有轴心线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261,转轴261周向外缘与套环260周向内壁密封连接,通过转轴261与套环260的转动配合,实现艏舟110与艉舟120的转动连接。 [0051] 艏舟110的两侧固定有凸轴250,凸轴250外密封套设有锁定条131,使得锁定条131能够绕凸轴250进行转动,锁定条131远离凸轴250的一端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锁定口134,艉舟120的两侧固定有锁定螺杆133,锁定螺杆133通过锁定口134贯穿锁定条131且螺纹连接有锁定螺套132,以将艏舟110和艉舟120锁定于收折工位和展开工位。 [0052] 当艏舟110和艉舟120被锁定于收折工位后,桥脚舟400的长度尺寸减小,艏舟110的开口部分与艉舟120的开口部分正对设置,可将桥脚舟400竖放于运输板101上,降低装置的整体高度尺寸,减小运输车100行驶时受到的风阻;当艏舟110和艉舟120被锁定于展开工位后,二者的长度方向一致,此时艏舟110和艉舟120具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用作冲锋舟,其二是在水上承载桥面板200,利用四个桥脚舟400的艏舟110和艉舟120分别承载两个面板组件中的桥面板200,端部的桥面板200连接跳板300,形成架桥,架桥可供运输车100自身以及其他轻型装备和车辆通过,使得上述运输装置能够轻松克服江河障碍。 [0053] 艏舟110和艉舟120的底部均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滚轮270,滚轮270凸出于艏舟110(或者艉舟120)的底面,通过滚轮270方便桥脚舟400平铺后进行移动,如此,便于将桥脚舟400通过面板组件形成的斜坡快速装卸于运输车100上。 [0054] 进一步的改进是,艏舟110和艉舟120均包括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上舟体150具有向下且为闭环状的定位套口151,上舟体150通过定位套口151密封套接于下舟体160的上部,定位套口151的内壁与下舟体160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弹性的密封套170,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之间设置有驱动二者沿桥脚舟400高度方向相对滑动的伸缩单元180。 [0055]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艏舟110和艉舟120均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设置的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上舟体150通过自身向下的定位套口151密封套接于下舟体160的周向侧壁上,并通过伸缩单元180实现二者沿桥脚舟400高度方向上的相对滑动连接,定位套口151内设置有密封套170,密封套170为橡胶套,两端面分别与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连接; 伸缩单元180优选采用电动推杆,其壳体与下舟体160固定连接,伸缩杆与上舟体150固定连接。 [0056] 当艏舟110和艉舟120处于收折工位时,伸缩单元180驱动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相互靠近,以减小桥脚舟400的高度尺寸,从而减小体型,方便桥脚舟400存放于运输板101上;而当艏舟110和艉舟120处于展开工位时,伸缩单元180驱动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相互远离,以增加桥脚舟400的高度尺寸,从而通过扩大体型,增加桥脚舟400的载重量,方便面板组件和跳板300所形成的架桥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同时,使得桥脚舟400作为冲锋舟使用时载重量增加,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0057] 而在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之间设置密封套170后,可防止桥脚舟400内部进水,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选用材质坚固的铝合金材料,相比于在冲锋舟外部设置气囊以增加载重量,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加上舟体150和下舟体160的距离,增加桥脚舟400的体型和载重量,并利用密封套170实现密封防水,且密封套170位于定位套口151内,如此,密封套170被上舟体150所保护,避免了受到磨损,从而保障了桥脚舟400的安全使用。 [0058] 优选的,桥面板200的其中一面设置有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并排分布的两个定位通槽,桥脚舟400上固定有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定位凸起140,桥面板200铺设于桥脚舟400上时,桥脚舟400和桥面板200通过两个定位通槽和定位凸起140插接配合。 [0059] 具体而言,两个定位凸起140分别固定于上舟体150顶部的两个内侧壁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后,将桥面板200铺设于桥脚舟400的上舟体150上时,桥面板200通过两个定位通槽分别套接于上舟体150相对的两个侧壁顶部,同时两个定位凸起140分别夹设于桥面板200的两侧,使得桥面板200无法进行水平方向的活动,从而稳固了桥面板200的位置,以便架桥后,运输车100从桥面板200上平稳通过,拆卸时,仅需将桥面板200向上提起,使得定位通槽脱离上舟体150的同时桥面板200脱离两个定位凸起140之间,即可取下桥面板200,使得架桥装卸快捷方便。 [0060] 进一步的改进是,桥脚舟400通过第四螺杆191螺纹连接有水上航行器190,水上航行器190具有存储工位和航行工位,存储工位下,水上航行器190固定于收折工位的艏舟110和艉舟120之间,航行工位下,水上航行器190固定于艏舟110远离艉舟120的一端。 [0061] 具体而言,艉舟120下舟体160的内底壁上固定有第一螺管230,第一螺管230与第四螺杆191螺纹连接,以将水上航行器190固定于艉舟120内侧,而后转动艏舟110,使得水上航行器190位于收折工位的艏舟110和艉舟120,在此状态下,将水上航行器190固定于桥脚舟400内,在运输桥脚舟400的同时,实现水上航行器190运输,且由于水上航行器190通过第四螺杆191固定于桥脚舟400内,避免了运输过程中运输车100震动导致水上航行器190与桥脚舟400发生碰撞二者损坏;而艉舟120上舟体150远离转轴261的一端固定有安装板240,安装板240上设置有第二螺管241,第二螺管241与第四螺杆191螺纹连接,以将水上航行器190固定于安装板240上,在此状态下,水上航行器190位于展开工位下艉舟120远离艏舟110的一端,水上航行器190可提供桥脚舟400在水上航行的动力,满足桥脚舟400单独用作冲锋舟的使用需求。 [006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