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533324.6 申请日 2022-05-17 公开(公告)号 CN117099802A 公开(公告)日 2023-11-24
申请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旭宁; 杜春年;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该面条机包括位于出面模头下方的吹 风 装置,面条机包括出面腔、设于出面腔内的 挤压 螺杆以及设有出面孔的出面模头,面条机的出面阶段包括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一出面阶段包括挤压螺杆带动物料运动至出面模头的出面孔处并从出面孔处挤出形成面条,在第一出面阶段中,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吹风装置不吹风,以使面条自然降温;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在第二出面阶段中,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吹风装置工作,以对面条吹风。本方案能缩减对面条的吹风时间,还能够保证制作出口感好、硬度适中、面条表面细腻的面条。
权利要求

1.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该面条机包括位于出面模头下方的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条机包括出面腔、设于出面腔内的挤压螺杆以及设有出面孔的出面模头,面条机的出面阶段包括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该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出面阶段包括所述挤压螺杆带动物料运动至出面模头的出面孔处并从出面孔处挤出形成面条,在所述第一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不吹风,以使面条自然降温;
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在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工作,以对所述面条吹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包括所述面条向下触碰到工作平面,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吹风装置的下沿距离工作台面的垂直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1,在第一出面阶段时间达到预设时间t1时,所述面条机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吹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2,t1<t2,所述t1满足60s≤t1≤120s。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面条机检测到挤压螺杆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开始计时,当计时达到所述预设时间t1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当面条机接收到电机的工作电流达到预设阈值范围内且维持预设滤波时间t3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出面阶段中,所述电机的工作电流的预设阈值为I,其中,0.5A≤I≤1.2A,5s≤t3≤10s。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低于所述第二出面阶段挤压螺杆转速,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出面阶段的转速维持恒定,在所述挤压螺杆的转速大于预设转速R并维持t4时间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和/或,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为r,30r/min≤r≤60r/min。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条机包括设有和面杆的和面腔,与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和面阶段,所述和面阶段的和面杆转向与第一出面阶段的转向相反,在所述和面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或者,所述面条机包括设有和面杆的和面腔,与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醒面阶段,所述醒面阶段中,所述和面杆停止转动,在所述醒面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包括第一降温步骤、吹风步骤以及第二降温步骤,其中,当面条位于吹风装置上方时,面条处于第一降温步骤中,以对较短的面条进行初次降温;当面条被挤出至进入吹风装置的吹风区域内时,面条从第一降温步骤进入至吹风步骤中,以对中段面条进行吹风降温;当面条被挤出至吹风装置下方时,面条从吹风步骤进入至第二降温步骤中,以对长条面条进行再次降温,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分别长于第一降温步骤的时间和第二降温步骤的时间。

说明书全文

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面条机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家用面条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越爱越喜爱在家制作健康、营养且种类丰富的面食。早期的面条机,未设置吹装置,这样出面的时候很容易粘连,且面条上容易出现毛刺,严重影响面条的外观和口感。为解决面条机毛刺的问题,美的在先专利申请号:201711019996.0,下称专利1)公开了一种面食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面食机,通过根据面条的类型来选择是否吹风,当选择的面条机需要吹风时,设置在和面腔内的吹风装置会在揉面粉和出面条的过程中全程采用吹风装置对面条进行吹风,即吹风装置只能吹向和面腔内。我司在先专利(申请号:201721459192.8,下称专利2)公开了一种风干快速的面条机,风干装置的出风口设于模头下方。通常的,专利2中的面条机其是在挤压螺杆反转出面的过程中持续吹风。
[0003] 但是,专利1和专利2的吹风方式,均没有考虑到吹风时间的长短以及吹风时序的控制对面条放粘连和面条表面光滑度的影响。其中,专利1在揉面阶段和出面阶段全程向和面腔内吹风的方式,会导致面絮外部过于干裂而内部湿润度偏高,制作出来的面条机软硬不一致的问题。而专利2中,在面条机的挤压螺杆反转时就出面,使得面条从模头的出面孔处冒出一点点时收到吹风装置的吹,直至出面完成吹风结束。这样长时间的对面条吹风,会导致制作出来的面条过于干硬、口感差、极易开裂,甚至出现面条断裂的现象。
[0004] 另外,由于现有的面条机其和面腔和出面腔通过进面口连通,用户在加面粉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量面粉通过进面口飞溅至出面腔内。当面条机运行至出面阶段时,残留于出面腔内的干面粉会顺着挤压螺杆往前运动至模头的出面孔处率先挤出。此时,专利1和专利2的吹风装置存在将从出面孔处掉落的干面粉吹散,会弄脏操作台面难以清洗。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吹风方法容易导致面条干硬、口感差、易开裂,以及能耗高、不方便清洗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旨在实现制作出口感好、硬度适中、面条表面细腻的面条,制面过程中无干粉吹散的现象,合理设置吹风时间以降低能耗。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该面条机包括位于出面模头下方的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条机包括出面腔、设于出面腔内的挤压螺杆以及设有出面孔的出面模头,面条机的出面阶段包括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该控制方法包括:所述第一出面阶段包括所述挤压螺杆带动物料运动至出面模头的出面孔处并从出面孔处挤出形成面条,在所述第一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不吹风,以使面条自然降温;
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在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工作,以对所述面条吹风。
[0007] 我们知道通常面条机的出面阶段中,出面前期会有干面粉掉落,当干面粉掉落完毕后,面条才开始从出面模头的出面孔中穿出。因此,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中,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不吹风,一方面使得面条自然降温,另一方面可避免将前期的干面粉吹散在桌面和面条机表面,从而方便用户清理桌面和面条机。
[0008] 我们还知道,面条机的吹风装置通常设于出面腔的下方且位于主机内,吹风装置和出面模头的出面孔在高度上有一端间隙距离,即位于出面模头的下方。这样,在第一出面阶段中,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相当于面条尚未从出面模头的出面孔中挤出或者挤出的长度较短位于吹风装置上方时。此时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中吹风装置不吹风,有利于避免第一出面阶段中存在吹风装置无用吹风的时间段,有效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相反,如果第一出面阶段就设置吹风装置吹风,则面条从出面孔中挤出时或很短时就落在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内,从而导致早期出的面条吹风时间过长出现面条干硬、开裂,甚至断裂的现象。
[0009] 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是连续的两个阶段,在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就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因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工作,使得面条在具有合适长度且韧性较好的情况下,对面条吹风,实现面条好韧性和防粘连优势并存。本方案仅在第二出面阶段吹风,相比现有的在和面阶段和出面阶段均吹风的方案以及整个出面阶段都吹风的方案,缩减了对面条的吹风时间,还能够保证制作出口感好、硬度适中、面条表面细腻的面条。
[0010] 优选的,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包括所述面条向下触碰到工作平面,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吹风装置的下沿距离工作台面的垂直距离。
[0011] 我们知道当面条触碰到工作平面之后,再继续出面,面条就会在工作台面上堆积,高湿度和温热面条在堆积的情况下就容易粘连在一起。为了防止面条在工作台面上堆积的时候不粘连,我们通过设置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包括所述面条向下触碰到工作平面,即面条机在面条下沿触碰到工作台面时控制吹风装置吹风,使得后续继续出的面条都是经过吹干的不易粘连的面条。
[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1,在第一出面阶段时间达到预设时间t1时,所述面条机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吹风。
[0013] 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1,第二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2,t1<t2,以避免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过长时,面条已经已经堆积于工作台面上,从而导致前期的面条未被吹风而粘连在一起。
[0014] 优选的,第二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2,t1<t2,所述t1满足60s≤t1≤120s。
[0015] 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t1的范围在60s至120s之间,能够确保在第一出面阶段内将挤压螺杆前端的干粉挤出干净,进而使得在第二出面阶段中时,吹风装置吹风时不会将干粉吹散。当t1<60s时,挤压螺杆的挤压不足以将干粉挤出干净,存在将干粉吹散的风险。当t1>120s时,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过长,导致面条的长度会已经低于吹风装置,且由于吹风装置未吹风这部分面条容易粘连在一起。
[0016] 优选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面条机检测到挤压螺杆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开始计时,当计时达到所述预设时间t1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
[0017] 我们知道,通常的和面阶段和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的转向相反。因此,在本方案中以面条机检测到挤压螺杆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开始计时。换句话说,当挤压螺杆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表示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刚开始进入第一出面阶段时,物料需从和面腔中进入至出面腔的进面口内,然后物料在挤压螺杆的作用下从进面口沿出面腔向外运动至模头处。物料到达模头处后,干粉会先从模头的出面孔处掉落。即预设时间t1至少包括挤压螺杆开始反转至干粉掉落干净之间的时间。这样,既可避免面条机的吹风装置过早吹风时产生的高能耗和吹散干粉的问题,又可避免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延迟吹风时早期产出的面条未受到风吹而偏软易粘连的问题出现。
[0018] 优选的,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当面条机接收到电机的工作电流达到预设阈值范围内且维持预设滤波时间t3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
[0019] 由于第一出面阶段中的出面前期,挤压螺杆会先将干粉挤出,挤出干粉时的挤压功率大、电流值较大。而当干粉挤出完全后开始挤压面絮出面条时,挤压功率和电流逐渐降低并区域恒定。但是,由于电流值有细微的变动,为了提升对电流的阈值检测精准度,而需要判定预设滤波时间t3。也就是说,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当面条机接收到工作电流达到预设阈值范围内且维持预设滤波时间t3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能够精准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吹风时间不会提前也不会延后。
[0020] 优选的,在第一出面阶段中,所述电机的工作电流的预设阈值为I,其中,0.5A≤I≤1.2A,5s≤t3≤10s。
[0021] 由于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在干粉未挤出完毕之前,电机的工作电流均大于1.2A。当干粉完毕挤压螺杆可进入顺畅挤面时,电机的工作电流会小于1.2A。另外,当面比失衡,添加的水偏多时,即便挤压螺杆前端的干粉未挤出干净,电机的工作电流也会小于1.2A,甚至小于0.5A。因此,仅依靠检测到电机的工作电流小于1.2A,无法准确判断出第一出面阶段是否真正结束。由此,为了精准判断第一出面阶段的结束时间,还增设对滤波时间t的范围设置,即5s≤t3≤10s。换句话说,只有检测到电机的工作电流在0.5A至1.2A范围内,且维持了5s至10s之间,就判定第一出面阶段结束,控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即让吹风装置开始吹风。可以理解的,当滤波时间t3在5s至10s范围时,面条的长度能在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内,且能够保干粉确实已经排出干净。当t3<5s时,如果面絮湿度较大,干面粉可能还未被完全排出,会导致吹风装置提前吹风,增加能耗浪费;当t3>10s时,不管面絮的湿度如何,基本的干粉残留量都能被排出干净,且早已经开开始正常出面,此时会延缓吹风装置的吹风时间,导致前期出的面条未被吹风装置吹到,容易粘连。
[0022] 优选的,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低于所述第二出面阶段挤压螺杆转速,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出面阶段的转速维持恒定,在所述挤压螺杆的转速大于预设转速R并维持t4时间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和/或,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为r,30r/min≤r≤60r/min。
[0023] 现有的面条机中,和面腔和出面腔是连通的,因此在加粉的时候,粉料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和面腔和出面腔连通处的进面口进入至出面腔里。这样,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干粉会首先运行到挤压螺杆地前端部从出面模头中出来。正是由于干粉的存在导致第一出面阶段中需要较大的挤压功率,而当干粉基本掉完后,面絮才真正开始出面条,此时出面的速度也更为均匀。因此,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低于所述第二出面阶段挤压螺杆转速,可以通过判断转速的差别来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第一出面阶段中,由于有干粉的掉落,此时控制吹风装置不吹风,可有效避免干粉飞溅到操作台面上,方便清理。第二出面阶段中,出面速率均匀,且是真正出面,此时控制吹风装置吹风,可有效对面条进行吹风,防止面条之间相互粘连。
[0024] 第一出面阶段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干粉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挤压力螺杆的转速越来越大。在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后,干粉已没有,挤压螺杆对均质的面絮进行挤压出面,挤压螺杆的转速维持恒定。因此,通过检测挤压螺杆转速的变化也可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进而实现精确地控制吹风装置吹风的时间。
[0025] 为了避免挤压螺杆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干粉较少时出现的短暂同速转动情况出现,导致面条机误识别第一出面阶段结束提前进入第二出面阶段的现象出现,而设置在所述挤压螺杆的转速大于预设转速R并维持t4时间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开始吹风。
[0026] 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挤压螺杆的转速r在30r/min至60r/min之间,既可保证挤压螺杆能顺利挤出干粉和面条,又能保证面条表面的光滑度。当r<30r/min时,转速太小导致出面效率低下,且可能存在挤不出干粉的现象;当r>60r/min时,转速太大,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太短,不好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同时,挤压螺杆对面絮的快速挤压会导致面絮挤压不够充分,从而引起面絮表面起皮和颗粒状物质,挤出的面条表面不光滑。
[0027] 优选的,所述面条机包括设有和面杆的和面腔,与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和面阶段,所述和面阶段的和面杆转向与第一出面阶段的转向相反,在所述和面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或者,所述面条机包括设有和面杆的和面腔,与所述第一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醒面阶段,所述醒面阶段中,所述和面杆停止转动,在所述醒面时间大于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
[0028] 通过计算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的工作时间,来控制面条机在何时进入第一出面阶段,倒计时的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前一工作阶段的工作时间就相当于预设时间T。当面条机的制面方法包含和面阶段结束后直接进入出面阶段时,可通过计算和面阶段的用时,并将和面阶段的用时作为预设时间T。当面条机检测到和面时间达到预设T时,控制和面杆和搅拌杆转换搅拌方向,并识别到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
[0029] 通常的,对于有发酵需求的面食制作,或者为了使得面食能够达到更好的松软、细腻的口感,往往会在和面阶段结束后先进入醒面阶段,在醒面阶段结束后再控制面条机进入出面阶段。因此,对于这种含醒面阶段的制面方法中,就将醒面阶段的醒面时间作为预设时间T,通过对醒面时间进行计算准确确定进入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点,为后续精准控制面条机在第二出面阶段吹风打下基础
[0030]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包括第一降温步骤、吹风步骤以及第二降温步骤,其中,当面条位于吹风装置上方时,面条处于第一降温步骤中,以对较短的面条进行初次降温;当面条被挤出至进入吹风装置的吹风区域内时,面条从第一降温步骤进入至吹风步骤中,以对中段面条进行吹风降温;当面条被挤出至吹风装置下方时,面条从吹风步骤进入至第二降温步骤中,以对长条面条进行再次降温,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分别长于第一降温步骤的时间和第二降温步骤的时间。
[0031] 在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后,即出面腔内原先残留的干粉被排净后,面条将经历一降温步骤、吹风步骤以及第二降温步骤等三个步骤。当面条机刚从出面孔中挤出时面条,面条较短还未进入至吹风装置的吹风区域,此时对较短的面条进行初次降温,以增强面条的韧性,避免较短的面条机经吹风后迅速开裂、产生毛刺。在这之后,面条逐渐加长,并开始进入吹风装置的吹风区域,经初次降温后的面条韧性较强不易断裂,但表面湿度仍然较高,存在粘连的可能性。此时,采用吹风装置吹风可快速吹干面条表面的水分,降低面条之间粘连的可能性。经过第一降温步骤和吹风步骤的面条表面以及相对光滑且韧性有所提升。但是,此时面条内部还残留一定余温、面条的筋性还没有被全部释放出来。因此,采用第二降温步骤,使其自然降温,既能使面条内部的残留余温消除、又能释放面条的筋性,使得面条的口感更佳。如果在经历吹风步骤后,继续用吹风步骤替代第二降温步骤,就会使得面条表面经历时间太久的吹风表面易开裂,且面条的筋性也就大大降低。
[0032] 我们知道,面条机在挤压面絮出面时,挤压螺杆与出面腔之间的扭矩非常大,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导致挤出的面条温度是相对较高的。在经历过第一降温步骤的面条由于未收到强烈的吹风,只能降低较少的温度。为了提升出面效率且保证面条的有效降温,就需要在吹风阶段对面条进行快速降温。但是,吹风装置的吹力过大,容易将面条吹歪使得面条粘连在一起。因此,为了综合两者快速降温和面条粘连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相对延长吹风时间的长度,即设置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长于第一降温步骤的时间。另外,经过吹风步骤吹风的面条仅留有一点点余温,因此第二降温步骤也无需很长,由此设置,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长于第二降温步骤的时间。附图说明
[0033]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打开杯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0036]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0037]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出面阶段的流程图。
[0038]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三流程图。
[0039]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面条机的控制方法的第四流程图。
[0040] 附图标记说明:1、主机;11、水箱;
2、制面组件;21、和面腔;211、和面杆;22、出面腔;221、挤压螺杆;23、出面模头;
231、出面孔;24、杯盖;
3、吹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发明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2]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 第一”、“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3]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条机的控制方法。
[0044]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2,该面条机包括主机1、设于主机1上的制面组件2以及吹风装置3。其中,主机1上设有水箱11用以向制面组件2内自动供水,以提升面条机的智能化。制面组件2包括内设有和面杆211的和面腔21、盖设于和面腔上方的杯盖24、与所述和面腔21连通的出面腔22、与出面腔22的开口端连接的出面模头23。其中,所述吹风装置3位于所述出面模头23下方,所述出面腔22内设有用于出面的挤压螺杆221,所述出面腔22和和面腔21通过进面口连通。出面模头23的下方区域为出面区域,该出面区域上开设有出面孔。
[004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面条机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和图1‑图2的这种自动加水的立式面条机,还包括卧式面条机、可自动加水的卧式面条机、不可自动加水的立式面条机等。并且,对于面条机的出面区域是上述的下出面,还是出面区域位于出面模头前端的前出面,在都应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0046] 通常的,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至少包括和面阶段和出面阶段,具体如下:S100、和面阶段:面粉、水等物料加进和面腔21内后,面条机进入和面阶段,在和面杆的转动下将面粉和水等物料搅拌混合形成面絮。
[0047] 在和面阶段中,挤压螺杆以第一转向(称之为正向)转动,即挤压螺沿背离出面一侧转动推进以避免面絮在和面阶段中仅进面口掉落进出面腔22内。参考图2,在和面阶段完成后,如果未设置醒面阶段,则面条机直接进入出面阶段。
[0048] 更具体地,参考图3,本发明面条机的出面阶段包括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在出面阶段中,挤压螺杆221以第二转向(称之为反向)转动,即挤压螺221沿朝向出面一侧转动推进以使面絮在通过进面口进入出面腔22内。在挤压螺杆221以反向不断推进作用下,面絮被出面腔22和挤压螺杆221相互挤压、揉和,直至面絮被推出出面模头23的出面孔231处,实现出面。
[0049] 面条机的出面阶段的控制方法包括:S300、第一出面阶段包括所述挤压螺杆带动物料运动至出面模头的出面孔处并从出面孔处挤出形成面条,在所述第一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不吹风,以使面条自然降温;
我们知道通常面条机的出面阶段中,出面前期会有干面粉掉落,当干面粉掉落完毕后,面条才开始从出面模头的出面孔中穿出。因此,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中,面条高于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时,控制所述吹风装置不吹风,一方面使得面条自然降温,另一方面可避免将前期的干面粉吹散在桌面和面条机表面,从而方便用户清理桌面和面条机。
[0050] 在吹风装置3位于出面模头23下方的基础上,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不吹风,相当于在吹风装置3和出面模头23的出面孔231在高度上有一端间隙距离的基础上,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不吹风,以实现面条自然降温。面条自然降温,有利于保持面条本身的筋性,有助于提升面条食用的口感。第一出面阶段不吹风使得在第一出面阶段中,面条尚未从出面模头23的出面孔231中挤出或者挤出的长度较短位于吹风装置3上方时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中吹风装置3不吹风,以避免第一出面阶段中存在吹风装置3无用吹风的时间段,有效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还可以避免吹散干粉,使得干粉不会到处飞散而弄脏台面,可大大降低用户的清洁难度。
[0051] 同时,设置第一出面阶段中吹风装置3不吹风,避免面条从出面孔231中挤出时或长度很短时就落在吹风装置3的吹风范围内,有效避免早期出的面条由于吹风时间过长出现面条干硬、开裂,甚至断裂的现象。
[0052] S400、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在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工作,以对所述面条吹风。
[0053] 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是连续的两个阶段,在第一出面阶段结束后就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因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出面阶段中,所述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后,控制所述吹风装置工作,使得面条在具有合适长度且韧性较好的情况下,对面条吹风,实现面条好韧性和防粘连优势并存。在第一出面阶段中自然降温后的面条筋性得到了大程度的释放,在此基础上,通过吹风装置3的吹风快速降低面条的湿度,进一步加固面条的筋性、降低面条的粘连性。本方案仅在第二出面阶段吹风,相比现有的在和面阶段和出面阶段均吹风的方案以及整个出面阶段都吹风的方案,缩减了对面条的吹风时间,还能够保证制作出口感好、硬度适中、面条表面细腻的面条。
[0054] 进一步的,我们知道当面条触碰到工作平面之后,再继续出面,面条就会在工作台面上堆积,高湿度和温热面条在堆积的情况下就容易粘连在一起。为了防止面条在工作台面上堆积的时候不粘连,我们通过设置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以下大于第一距离包括所述面条向下触碰到工作平面,即面条机在面条下沿触碰到工作台面时控制吹风装置吹风,使得后续继续出的面条都是经过吹干的不易粘连的面条。这种方案下,第一距离为所述吹风装置的下沿距离工作台面的垂直距离。
[0055] 可以理解的,当吹风装置的纵向吹风范围较小时,为了防止面条粘连,可以在面条下沿与吹风装置下沿齐平时,控制吹风装置吹风。这样,无论是前期的面条还是后期出的面条都会经过吹风装置的吹风,有效降低面条粘连的风险。这种情况下,第一距离就是0。
[0056] 或者,当面条的下压低于吹风装置的下沿但又未触碰到工作台面时,控制吹风装置吹风。其中,第一距离指的是面条低于吹风装置的下沿部分的长度。此种情况下,吹风装置的下沿距离工作台面的铅锤距离为H1,第一距离设为H2,优选H1/H2的比值范围在0.1至0.6之间。当H1/H2小于0.1时,面条的长度还不够长,过早吹风可能存在面条干裂的现象;当H1/H2大于0.6时,存在前期的面条未落入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的情况。
[0057] 或者,吹风装置也可以在面条要低于吹风装置的上沿时就开始吹风,以实现对面条的有效降温,是面条表面变得光滑不易粘手。此种情况下,仍然能够满足面条在吹风装置3以下时,吹风装置3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又或者,在第一出面阶段结束之后进入第二出面阶段时,干粉已经排出干净即将挤出面条,此时控制吹风装置3吹风,以实现对面条的有效降温。
[0058] 总的来说,不管吹风装置3的起吹时间是在第二出面阶段的何时,只要保证面条高度在吹风装置3以下时,吹风装置3处于工作状态,就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间。
[0059] 在此实施例中,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和面阶段,和面阶段的和面杆211转向与第一出面阶段的转向相反,和面阶段的挤压螺杆221转向与第一出面阶段的转向相反。
[0060] 更为具体的,本发明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面条机接收到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达到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在本实施例中,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和面阶段,即预设时间T就为和面阶段的用时。当面条机检测到和面时间达到预设T时,控制和面杆和挤压螺杆转换搅拌方向,并识别到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这样,面条机就可以准确确定第一出面阶段的起始时间,进而保证对第一出面阶段时长的精准控制,避免吹风装置提前或延迟吹风所带来的问题。
[0061] 进一步的,参考图4、图5,对于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长控制,本方案中采用如下方法:我们知道,通常的和面阶段和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的转向相反。因此,在本方案中,在面条机检测到挤压螺杆221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开始计时,当计时达到预设时间t1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3开始吹风。换句话说,当挤压螺杆211从正转(指的是以第一方向转动)切换为反转(指的是以第二方向转动)时,表示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具体的,面条机可以通过计算和面时间到达预设时间T时,开始计算第一出面阶段的工作时长。
[0062] 刚开始进入第一出面阶段时,物料需从和面腔中进入至出面腔的进面口内,然后物料在挤压螺杆的作用下从进面口沿出面腔向外运动至模头处。物料到达模头处后,干粉会先从模头的出面孔处掉落。即预设时间t1指的是,挤压螺杆211开始反转至干粉掉落干净之间的时间。这样,可以合理地使面条机分辨出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从而更为精准地吹风装置3的起吹节点。这样,既可避免面条机的吹风装置过早吹风时产生的高能耗和吹散干粉的问题,又可避免面条机的吹风装置延迟吹风时早期产出的面条未受到风吹而偏软易粘连的问题出现。
[0063]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当所述的第一方向是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方向就是逆时针旋转;当所述的第一方向是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方向就是顺时针旋转。
[0064]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不采用计算挤压螺杆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时开始计时的预设时间t1的方式确定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切换的时间节点。而是,通过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当面条机接收到电机的工作电流达到预设阈值范围内且维持预设滤波时间t3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3开始吹风。
[0065] 由于第一出面阶段中的出面前期,挤压螺杆221会先将干粉挤出,挤出干粉时的挤压功率大、电流值较大。而当干粉挤出完全后开始挤压面絮出面条时,挤压功率和电流逐渐降低并区域恒定。但是,由于电流值有细微的变动,为了提升对电流的阈值检测精准度,而需要判定预设滤波时间t3。也就是说,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当面条机接收到工作电流达到预设阈值范围内且维持预设滤波时间t3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能够精准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3开始吹风,吹风时间不会提前也不会延后。
[0066] 具体的,参考图6,电流阈值范围在0.5A至1.2A之间,预设滤波时间t3范围在5s至10s之间。由于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在干粉未挤出完毕之前,电机的工作电流均大于1.2A。当干粉完毕挤压螺杆221可进入顺畅挤面时,电机的工作电流会小于1.2A。另外,当面水比失衡,添加的水偏多时,即便挤压螺杆221前端的干粉未挤出干净,电机的工作电流也会小于
1.2A,甚至小于0.5A。因此,仅依靠检测到电机的工作电流小于1.2A,无法准确判断出第一出面阶段是否真正结束。由此,为了精准判断第一出面阶段的结束时间,还增设对滤波时间t的范围设置,即5s≤t3≤10s。换句话说,只有检测到电机的工作电流在0.5A至1.2A范围内,且维持了5s至10s之间,就判定第一出面阶段结束,控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即让吹风装置开始吹风。优选的,预设电流阈值范围在0.8A至1.1A之间,预设滤波时间t3为5s。
[0067] 可以理解的,当滤波时间t3在5s至10s范围时,面条的长度还不足以穿过吹风装置的吹风范围,且能够保干粉确实已经排出干净。当t3<5s时,如果面絮湿度较大,干面粉可能还未被完全排出,会导致吹风装置3提前吹风,增加能耗浪费;当t3>10s时,不管面絮的湿度如何,基本的干粉残留量都能被排出干净,且早已经开开始正常出面,此时会延缓吹风装置的吹风时间,导致前期出的面条未被吹风装置吹到,容易粘连。
[0068] 还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7,也可以通过计算在出面阶段中挤压螺杆的转速变化,来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第一出面阶段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干粉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挤压力螺杆的转速越来越大。在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后,干粉已没有,挤压螺杆对均质的面絮进行挤压出面,挤压螺杆221的转速维持恒定。因此,通过检测挤压螺杆221转速的变化也可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进而实现精确地控制吹风装置吹风的时间。
[0069] 为了避免挤压螺杆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干粉较少时出现的短暂同速转动情况出现,导致面条机误识别第一出面阶段结束提前进入第二出面阶段的现象出现,而设置在所述挤压螺杆221的转速大于预设转速R并维持t4时间时,面条机从第一出面阶段切换到第二出面阶段,并控制面条机的吹风装置3开始吹风。优选的,转速R为60r/min,t4为5s。
[0070] 更进一步的,还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挤压螺杆221的转速r在30r/min至60r/min之间,既可保证挤压螺杆221能顺利挤出干粉和面条,又能保证面条表面的光滑度。当r<30r/min时,转速太小导致出面效率低下,且可能存在挤不出干粉的现象;当r>60r/min时,转速太大,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太短,不好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同时,挤压螺杆221对面絮的快速挤压会导致面絮挤压不够充分,从而引起面絮表面起皮和产生颗粒状物质,挤出的面条表面不光滑。
[007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对于有发酵需求的面食制作,或者为了使得面食能够达到更好的松软、细腻的口感,往往会在和面阶段结束后先进入醒面阶段,在醒面阶段结束后再控制面条机进入出面阶段,即在和面阶段和第一出面阶段之间还设有醒面阶段。也就是说,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为醒面阶段。
[0072] S400、醒面阶段:和面杆211和挤压螺杆221均停止转动,以使物料在和面腔21内醒面。
[0073] 本发明面条机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面条机接收到与出面阶段相邻的前一工作阶段达到预设时间T时,控制面条机进入第一出面阶段。对于这种含醒面阶段的制面方法中,就将醒面阶段的醒面时间作为预设时间T。通过对醒面时间进行计算准确确定进入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点,为后续精准控制面条机在第二出面阶段吹风打下基础。
[0074] 可以理解的,醒面阶段中,至少要保证和面杆211处于静止状态,挤压螺杆221可以处于转动或静止状态。
[0075] 现有的面条机中,和面腔和出面腔是连通的。因此,在加粉的时候,粉料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和面腔21和出面腔22连通处的进面口进入至出面腔22里。这样,在第一出面阶段中,干粉会首先运行到挤压螺杆221地前端部从出面模头23中出来。正是由于干粉的存在导致第一出面阶段中需要较大的挤压功率,而当干粉基本掉完后,面絮才真正开始出面条,此时出面的速度也更为均匀。因此,第一出面阶段的挤压螺杆转速低于所述第二出面阶段挤压螺杆转速,可以通过判断转速的差别来区分第一出面阶段和第二出面阶段。第一出面阶段中,由于有干粉的掉落,此时控制吹风装置不吹风,可有效避免干粉飞溅到操作台面上,方便清理。第二出面阶段中,出面速率均匀,且是真正出面,此时控制吹风装置3吹风,可有效对面条进行吹风,防止面条之间相互粘连。
[0076] 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1,第二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为t2,t1<t2,以避免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过长时,面条已经经过或低于吹风装置3的吹风范围,从而导致前期的面条机未被吹风或吹风时间偏短,而粘连在一起。
[0077] 更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出面阶段的预设时间t1的范围在60s至120s之间,能够确保在第一出面阶段内将挤压螺杆221前端的干粉挤出干净,进而使得在第二出面阶段中时,吹风装置3吹风时不会将干粉吹散。当t1<60s时,挤压螺杆221的挤压不足以将干粉挤出干净,存在将干粉吹散的风险。当t1>120s时,第一出面阶段的时间过长,导致面条的长度会已经低于吹风装置3,且由于吹风装置3未吹风这部分面条容易粘连在一起。
[0078]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由于吹风装置3位于出面模头23下方区域,面条在出面的过程中会从上至下依次经过吹风装置3上方至出面模头23之间的区域、吹风装置3的吹风区域、以及位于吹风装置3下方的区域。本方案中,参考图5,在进入第二出面阶段后,即出面腔22内原先残留的干粉被排净后,面条将经历一降温步骤、吹风步骤以及第二降温步骤等三个步骤。
[0079] 具体的,当面条机刚从出面孔231中挤出时面条,面条较短还未进入至吹风装置3的吹风区域,即面条位于吹风装置上方至出面模头23之间的区域。此时,对较短的面条进行初次降温,以增强面条的韧性,避免较短的面条机经吹风后迅速开裂、产生毛刺。在这之后,面条逐渐加长,并开始进入吹风装置3的吹风区域,经初次降温后的面条韧性较强不易断裂,但表面湿度仍然较高,存在粘连的可能性。此时,采用吹风装置3吹风可快速吹干面条表面的水分,降低面条之间粘连的可能性。经过第一降温步骤和吹风步骤的面条表面以及相对光滑且韧性有所提升。但是,此时面条内部还残留一定余温、面条的筋性还没有被全部释放出来。因此,采用第二降温步骤,使其自然降温,既能使面条内部的残留余温消除、又能释放面条的筋性,使得面条的口感更佳。如果在经历吹风步骤后,继续用吹风步骤替代第二降温步骤,就会使得面条表面经历时间太久的吹风表面易开裂,且面条的筋性也就大大降低。
[0080] 我们知道,面条机在挤压面絮出面时,挤压螺杆3与出面腔22之间的扭矩非常大,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导致挤出的面条温度是相对较高的。在经历过第一降温步骤的面条由于未收到强烈的吹风,只能降低较少的温度。为了提升出面效率且保证面条的有效降温,就需要在吹风阶段对面条进行快速降温。但是,吹风装置的吹力过大,容易将面条吹歪使得面条粘连在一起。因此,为了综合两者快速降温和面条粘连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相对延长吹风时间的长度,即设置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长于第一降温步骤的时间。另外,经过吹风步骤吹风的面条仅留有一点点余温,因此第二降温步骤也无需很长,由此设置,吹风步骤的吹风时间长于第二降温步骤的时间。
[0081] 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