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

申请号 CN202410393000.6 申请日 2024-04-02 公开(公告)号 CN118045975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7
申请人 孙广江; 发明人 孙广江;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机械零件 铸造 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包括主体 支架 ,所述主体支架内部滑动连接有上模具,所述主体支架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底部设置有注液组件,所述主体支架远离注液组件的一端设置有辅助脱模组件,所述注液组件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 液压缸 ,所述主体支架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本发明通过设置储液 坩埚 和加压管道等结构的配合,进而解决了需要多次倾倒坩埚,费时费 力 的问题,通过设置加热元件和加热环,能够对储液坩埚进行预加热,节省了加热时间,通过设置加压管道和 活塞 推杆 等结构的配合,进而解决了从模具上方倾倒容易产生气孔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1)内部滑动连接有上模具(2),所述主体支架(1)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具(3),所述下模具(3)底部设置有注液组件(4),所述主体支架(1)远离注液组件(4)的一端设置有辅助脱模组件(5),所述注液组件(4)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6),所述主体支架(1)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缸(7),所述第一液压缸(6)底部输出端设置有活塞推杆(8);
其中,所述注液组件(4)包括隔热箱体(401),所述隔热箱体(401)内部固定连接有储液坩埚(402),所述储液坩埚(402)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压管道(405),所述加压管道(405)下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406);
所述辅助脱模组件(5)包括齿轮传动轴(502),所述齿轮传动轴(502)中部呈线性分布有三凸轮(503),所述主体支架(1)中部固定连接有弹性支撑板(504),所述弹性支撑板(504)中部设置有振动球(5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2)位于下模具(3)的上侧,所述下模具(3)底部开设有进料通道,所述隔热箱体(401)固定连接在下模具(3)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组件(4)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隔热箱体(401)内部的加热元件(403),所述加热元件(403)侧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环(404),所述加压管道(405)中部开设有补液口(407),所述隔热箱体(401)顶部开设有进料口(408);
其中,所述加热环(404)环绕分布在储液坩埚(402)的外侧,所述储液坩埚(402)内部填充有合金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管道(405)贯穿储液坩埚(402)并且延伸至储液坩埚(402)的下侧,所述输送管道(406)与下模具(3)底部进料通道相连通,所述补液口(407)高于储液坩埚(402)的底部,所述加压管道(405)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推杆(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6)推动活塞推杆(8)向下快速移动时,由活塞推杆(8)推动铝合金溶液在加压管道(405)内部移动,令铝合金溶液通过输送管道(406)缓慢进入下模具(3)内部,在推动过程中活塞推杆(8)会密封补液口(407)将加压管道(405)内部变为密闭空间,然后收回活塞推杆(8),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407)进入加压管道(405)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脱模组件(5)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上模具(2)侧端的齿板(501),所述齿板(501)与主体支架(1)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支撑板(504)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50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板(501)与齿轮传动轴(502)啮合连接,所述三角凸轮(503)之间位于中部的一对三角凸轮(503)角度相同,所述三角凸轮(503)位于两端的一对三角凸轮(503)角度相同,并且内侧与外侧设置的角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板(504)位于下模具(3)的底部,所述振动球(505)与下模具(3)抵接,当上模具(2)上升带动三角凸轮(503)转动时,弹性支撑板(504)被三角凸轮(503)挤压向下移动,弹簧(506)被压缩收紧,在三角凸轮(503)解除对弹性支撑板(504)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504)在自身弹和弹簧(506)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振动球(505)敲击下模具(3)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推杆(8)贯穿隔热箱体(401)的顶部并且延伸至隔热箱体(401)的内部,所述第二液压缸(7)输出端贯穿主体支架(1)的顶部与上模具(2)固定连接。
10.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工艺,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
9所述的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启动加热环(404)对储液坩埚(402)进行预热,再将铝合金溶液从进料口(408)倒入储液坩埚(402)内部,由活塞推杆(8)推动铝合金溶液通过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进入上模具(2)和下模具(3)内部;
S2、控制活塞推杆(8)收回,解除补液口(407)的密封,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407)进入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内部,然后启动第二液压缸(7)拉动上模具(2)向上移动;
S3、在上模具(2)向上移动时,齿轮传动轴(502)带动三角凸轮(503)进行转动,对弹性支撑板(504)进行向下的挤压,将弹簧(506)压缩,在三角凸轮(503)解除对弹性支撑板(504)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504)在自身弹力和弹簧(506)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震动球(505)不断敲击下模具(3)的底部,使下模具(3)震动。

说明书全文

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机械零件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机械零件铸造是一个涉及多个步骤和技术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模具制备、模具装配、熔炼材料、浇注、冷却和凝固等,根据铸造方法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铸、熔模铸造、连续铸造和精密铸造等多种类型,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生产需求。
[0003] 其中作为应用广泛的合金零件,一些小型生产厂家,多还是使用手工灌注铝合金溶液进入模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需要多次移动坩埚进行倾倒,并且从上方倾倒容易气孔影响零件品质,同时在脱模的时候没有辅助,模具与零件分离具有一定难度,可能会损坏磨具,因此,提出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需要多次倾倒坩埚,费时费,并且从模具上方倾倒容易产生气孔以及取出零件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及其工艺。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内部滑动连接有上模具,所述主体支架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底部设置有注液组件,所述主体支架远离注液组件的一端设置有辅助脱模组件,所述注液组件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所述主体支架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底部输出端设置有活塞推杆
[0006] 其中,所述注液组件包括隔热箱体,所述隔热箱体内部固定连接有储液坩埚,所述储液坩埚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压管道,所述加压管道下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
[0007] 所述辅助脱模组件包括齿轮传动轴,所述齿轮传动轴中部呈线性分布有三凸轮,所述主体支架中部固定连接有弹性支撑板,所述弹性支撑板中部设置有震动球。
[0008] 优选地,所述上模具位于下模具的上侧,所述下模具底部开设有进料通道,所述隔热箱体固定连接在下模具的底部。
[0009] 优选地,所述注液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隔热箱体内部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侧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环,所述加压管道中部开设有补液口,所述隔热箱体顶部开设有进料口;
[0010] 其中,所述加热环环绕分布在储液坩埚的外侧,所述储液坩埚内部填充有铝合金溶液。
[0011] 优选地,所述加压管道贯穿储液坩埚并且延伸至储液坩埚的下侧,所述输送管道与下模具底部进料通道相连通,所述补液口高于储液坩埚的底部,所述加压管道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推杆。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缸推动活塞推杆向下快速移动时,由活塞推杆推动铝合金溶液在加压管道内部移动,令铝合金溶液通过输送管道缓慢进入下模具内部,在推动过程中活塞推杆会密封补液口将加压管道内部变为密闭空间,然后收回活塞推杆,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进入加压管道内部。
[0013] 优选地,所述辅助脱模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上模具侧端的齿板,所述齿板与主体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
[0014] 优选地,所述齿板与齿轮传动轴啮合连接,所述三角凸轮之间位于中部的一对三角凸轮角度相同,所述三角凸轮位于两端的一对三角凸轮角度相同,并且内侧与外侧设置的角度不同。
[0015]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板位于下模具的底部,所述振动球与下模具抵接,当上模具上升带动三角凸轮转动时,弹性支撑板被三角凸轮挤压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收紧,在三角凸轮解除对弹性支撑板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在自身弹力和弹簧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振动球敲击下模具的底部。
[0016] 优选地,所述活塞推杆贯穿隔热箱体的顶部并且延伸至隔热箱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液压缸输出端贯穿主体支架的顶部与上模具固定连接。
[0017]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8] S1、先启动加热环对储液坩埚进行预热,再将铝合金溶液从进料口倒入储液坩埚内部,由活塞推杆推动铝合金溶液通过加压管道和输送管道,进入上模具和下模具内部;
[0019] S2、控制活塞推杆收回,解除补液口的密封,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进入加压管道和输送管道内部,然后启动第二液压缸拉动上模具向上移动;
[0020] S3、在上模具向上移动时,齿轮传动轴带动三角凸轮进行转动,对弹性支撑板进行向下的挤压,将弹簧压缩,在三角凸轮解除对弹性支撑板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在自身弹力和弹簧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震动球不断敲击下模具的底部,使下模具震动。
[002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 本发明通过设置储液坩埚和加压管道等结构的配合,进而解决了需要多次倾倒坩埚,费时费力的问题,通过设置加热元件和加热环,能够对储液坩埚进行预加热,节省了加热时间,同时还能使储液坩埚内部的铝合金溶液保持液态,使储液坩埚能暂存一定量的铝合金溶液,减少重复加料的工序。
[0024] 本发明通过设置加压管道和活塞推杆等结构的配合,进而解决了从模具上方倾倒容易产生气孔的问题,通过第一液压缸推动活塞推杆向下移动,由加压管道和活塞推杆配合形成注射器的效果,令铝合金溶液通过输送管道缓慢进入下模具内部,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内部的空气缓慢挤出,避免溶液与空气混合出现气孔。
[0025] 本发明通过设置辅助脱模组件和上模具等结构的配合,进而便于取出零件,通过上模具上升带动三角凸轮转动,使弹性支撑板被三角凸轮挤压向下移动,在解除对弹性支撑板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在自身弹力和弹簧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振动球敲击下模具的底部,使下模具与其内部的零件之间,因振动产生缝隙,便于取出。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注液组件整体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注液组件部分剖视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注液组件侧面剖视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辅助脱模组件整体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发明辅助脱模组件部分剖视图;
[0032] 图7为图6中A处放大图;
[0033] 图8为本发明三角凸轮和弹性支撑板放大图。
[0034] 图中:1、主体支架;2、上模具;3、下模具;4、注液组件;401、隔热箱体;402、储液坩埚;403、加热元件;404、加热环;405、加压管道;406、输送管道;407、补液口;408、进料口;5、辅助脱模组件;501、齿板;502、齿轮传动轴;503、三角凸轮;504、弹性支撑板;505、振动球;506、弹簧;6、第一液压缸;7、第二液压缸;8、活塞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6]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支架1,主体支架1内部滑动连接有上模具2,主体支架1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模具3,下模具3底部设置有注液组件4,主体支架1远离注液组件4的一端设置有辅助脱模组件5,注液组件4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6,主体支架1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缸7,第一液压缸6底部输出端设置有活塞推杆8;
[0037] 其中,注液组件4包括隔热箱体401,隔热箱体401内部固定连接有储液坩埚402,储液坩埚402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压管道405,加压管道405下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406;
[0038] 辅助脱模组件5包括齿轮传动轴502,齿轮传动轴502中部呈线性分布有三角凸轮503,主体支架1中部固定连接有弹性支撑板504,弹性支撑板504中部设置有振动球505。
[0039] 如图1至图4所示,上模具2位于下模具3的上侧,下模具3底部开设有进料口,隔热箱体401固定连接在下模具3的底部,注液组件4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隔热箱体401内部的加热元件403,加热元件403侧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环404,加压管道405中部开设有补液口407,隔热箱体401顶部开设有进料口408;
[0040] 其中,加热环404环绕分布在储液坩埚402的外侧,储液坩埚402内部填充有铝合金溶液。
[0041]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加热元件403和加热环404,能够对储液坩埚402进行预加热,使其能够在工作时直接进行使用,节省了加热时间,同时还能使储液坩埚402内部的铝合金溶液保持液态,使储液坩埚402能暂存一定量的铝合金溶液,减少重复加料的工序。
[0042] 如图3和图4所示,加压管道405贯穿储液坩埚402并且延伸至储液坩埚402的下侧,输送管道406与下模具3底部进料口相连通,补液口407高于储液坩埚402的底部,加压管道405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推杆8。
[0043]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能便捷将铝合金溶液注入上模具2和下模具3内部,将补液口407位置设置高于储液坩埚402的底部,使加压管道405内部的铝合金溶液能及时便捷得到补充。
[0044]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液压缸6推动活塞推杆8向下移动时,由活塞推杆8推动铝合金溶液在加压管道405内部移动,令铝合金溶液通过输送管道406缓慢进入下模具3内部,在推动过程中活塞推杆8会密封补液口407将加压管道405内部变为密闭空间,然后收回活塞推杆8,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407进入加压管道405内部。
[0045]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一液压缸6推动活塞推杆8向下移动,在推动过程中活塞推杆8会密封补液口407将加压管道405内部变为密闭空间,使加压管道405和活塞推杆8配合形成注射器的效果,令铝合金溶液通过输送管道406缓慢进入下模具3内部,将上模具2和下模具3内部的空气缓慢挤出,避免零件出现气孔,然后收回活塞推杆8,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407进入加压管道405内部,对其内部的溶液进行快速补充。
[0046] 如图5至图8所示,辅助脱模组件5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上模具2侧端的齿板501,齿板501与主体支架1滑动连接,弹性支撑板504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506,齿板501与齿轮传动轴
502啮合连接,三角凸轮503之间位于中部的一对三角凸轮503角度相同,三角凸轮503位于两端的一对三角凸轮503角度相同,并且内侧与外侧设置的角度不同。
[0047]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与上模具2固定连接的齿板501将其与齿轮传动轴502啮合连接,使上模具2在上升的同时,能够带动齿轮传动轴502进行转动,在弹性支撑板504底部设置的弹簧506,能增强弹性支撑板504回弹的力度,将三角凸轮503内侧与外侧的角度设置为不同,令三角凸轮503在旋转推动弹性支撑板504移动时,能够交错行动。
[0048] 如图5至图8所示,弹性支撑板504位于下模具3的底部,振动球505与下模具3抵接,当上模具2上升带动三角凸轮503转动时,弹性支撑板504被三角凸轮503挤压向下移动,弹簧506被压缩收紧,在三角凸轮503解除对弹性支撑板504的挤压后,弹性支撑板504在自身弹力和弹簧506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振动球505敲击下模具3的底部,使的模具与其内部的零件之间,因震动产生缝隙,便于取出。
[0049] 采用上述方案:当上模具2上升通过齿板501和齿轮传动轴502带动三角凸轮503转动时,弹性支撑板504被三角凸轮503挤压向下移动,同时弹簧506被压缩收紧,在三角凸轮503继续转动解除对弹性支撑板504的挤压时,弹性支撑板504在自身弹力和弹簧506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震动球505敲击下模具3的底部,并且因为三角凸轮503被设置角度不同,能够使震动球505交错不断地对下模具3敲击,使模具与零件分离,便于取出。
[0050]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活塞推杆8贯穿隔热箱体401的顶部并且延伸至隔热箱体401的内部,第二液压缸7输出端贯穿主体支架1的顶部与上模具2固定连接。
[0051]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活塞推杆8能方便将铝合金溶液通过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推动注入上模具2和下模具3的内部,第二液压缸7的设置便于控制上模具2的上升和下降。
[0052] 一种机械零件铸造成型工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53] S1、首先启动加热元件403,通过加热环404对储液坩埚402进行预热,使加热环404保持稳定温度,再将制备好的铝合金溶液从进料口408倒入储液坩埚402内部,使铝合金溶液在储液坩埚402内部以液态暂存,之后控制第二液压缸7将活塞推杆8向下推动,在活塞推杆8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先阻挡住补液口407,将其进行密封,然后由活塞推杆8推动铝合金溶液通过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进入上模具2和下模具3内部,以完成铝合金溶液的注入;
[0054] S2、在铝合金溶液的注入完毕后,控制活塞推杆8收回复位,解除活塞推杆8对补液口407的密封,使铝合金溶液从补液口407进入加压管道405和输送管道406内部,对其进行补充,在零件冷却后,启动第二液压缸7拉动上模具2向上移动,以对零件进行取出;
[0055] S3、在上模具2向上移动时,由上模具2带动齿板501向上移动,进而使齿板501通过齿轮传动轴502带动三角凸轮503进行转动,使三角凸轮503对弹性支撑板504进行向下的挤压,将弹簧506压缩,在三角凸轮503解除对弹性支撑板504的挤压时,弹性支撑板504会在自身弹力和弹簧506的推动下快速复位,令震动球505不断敲击下模具3的底部,使下模具3震动,使的下模具3内部的零件与下模具3之间产生空隙,更加便于取出。
[005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5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