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一种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 CN202111652547.6 2021-12-30 CN114196723A 2022-03-18 徐良尚; 孙晓俊; 薛珍珍; 李士春
发明涉及甘草次酸制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含量为25%‑35%HPLC140g的草酸,加入乙醇,40℃‑60℃提取3‑5小时,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滤液蒸馏回收乙醇得到提取物,提取物置浴上100℃干燥,得到含水率不大于20%的118g甘草提取物。该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分离提纯效果好,生产成本低,得到甘草次酸纯度达到97%(中和法)以上,进一步用有机溶剂重结晶数次可得到纯度98%(HPLC)以上的甘草次酸,不污染环境,且固定化酶与游离的细胞或者酶催化法制备甘草次酸相比,酶催化体系更稳定,一次投入可以反复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甘草次酸的生产效率,非常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2 白桦脂酸衍生物在制备抗肝病变药物中的应用 CN202010959718.9 2020-09-14 CN112022857A 2020-12-04 陈广通; 储呈娇; 朱洺娴; 宋开南; 宋妍
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类白桦脂酸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成的盐及其制备抗肝病变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白桦脂酸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个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肝纤维化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活性,可以作为抗肝病变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3 尖孢镰刀菌株及其在制备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中的应用 CN201710027452.2 2017-01-13 CN106591155B 2019-07-23 单丽红; 刘宏民; 姜冬冬; 赵沙沙; 乔星; 张璐佳
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立体选择性羟化酶活性的尖孢镰刀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LZ0202),已于2013年3月20日保藏于中国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7276,属于生物催化技术领域。该菌株能对去氢表雄的7α,15α位置进行羟基化。通过尖孢镰刀菌对去氢表雄酮进行微生物转化得到7α,15α‑二羟基雄烯醇酮,转化率为69.1%以上,该化合物是合成第四代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的重要中间体,其收率决定着终产物屈螺酮的总收率。对有效地利用宝贵的皂素资源,开发高端激素药物,促进我国皮质激素制药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 一种重组酿酒酵母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201510961778.3 2015-12-17 CN105385614B 2018-07-24 陈启和; 李宏吉; 董亚晨; 牛永武
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酿酒酵母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所述重组酿酒酵母命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303‑1b,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5662,保藏日期为:2015年11月5日。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所述重组酿酒酵母制备微粒体蛋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接种;(2)培养,收集菌体细胞;(3)将菌体细胞破碎;(4)第一次离心,获得上清液;(5)将沉淀剂加入上清液,第二次离心获得沉淀,即为所述的微粒体蛋白。本发明又公开了所述微粒体蛋白转化白桦脂醇生成白桦脂酸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重组酿酒酵母培养制备的微粒体蛋白,可以转化白桦脂醇生成白桦脂酸,该方法周期短,后期处理方便,白桦脂酸得率最高可达27.5%。
5 一种低糖链高活性的新茶皂甙及其生物转化方法 CN201010133859.1 2010-03-25 CN101824059A 2010-09-08 田晶; 徐龙权; 翟滨; 赵森
发明涉及一种低糖链高活性茶皂甙及其生物转化的方法,属于发酵与生物转化领域。通过对黑曲霉sp.48s菌产生的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最佳条件下酶解经树脂处理过的茶皂甙,采用薄层层析板和胶柱分离酶解后茶皂甙,采用HPLC-MS/MS方法对酶解前后的茶皂甙进行分析,确定酶解后有新皂甙产生。并将酶解前后的茶皂甙进行活性试验对比,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活性增高。
6 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生物制备方法 CN200910069539.1 2009-07-03 CN101597634A 2009-12-09 毛淑红; 路福平; 杜连祥; 蒋彦洁; 别松涛; 王春霞
发明涉及一种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生物制备方法,步骤是:(1)将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 10490)菌种接种于斜面培养基,制备出菌悬液;(2)一级种子培养;(3)二级发酵培养;(4)添加底物诱导;(5)进行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转化;(6)萃取制备成品。本发明采用的微生物转化方法具有很高的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提高了底物转化率,在3‰投料量情况下,其转化率最高可达90%以上,简化了目标产物制备与纯化的过程,避免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既符合环保要求,又降低生产成本。
7 白桦醇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201910201989.5 2019-03-18 CN109985044B 2021-06-29 刘兆国; 杨圣菊; 彭晓露; 陈畅; 顾静雅
发明公开了一类白桦醇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成的盐及其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白桦醇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个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8 制备高强度甜味剂的方法 CN201880044909.3 2018-05-02 CN111108213A 2020-05-05 A·P·帕特朗; C·E·诺里加; R·R·玛纳姆; J·科奎特; N·费伯; H·吉勒; J·斯泰治
本文提供的方法包括制备罗汉果苷化合物(例如化合物1)的方法,用于制备罗汉果苷化合物的组合物(例如宿主细胞),以及通过本文公开的方法制备的罗汉果苷化合物,以及包含罗汉果苷化合物的组合物(例如,细胞裂解物)和重组细胞。本文还提供了新的葫芦二烯醇合酶及其用途。
9 白桦醇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201910201989.5 2019-03-18 CN109985044A 2019-07-09 刘兆国; 杨圣菊; 彭晓露; 陈畅; 顾静雅
发明公开了一类白桦醇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成的盐及其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白桦醇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个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0 一种利用赤霉菌制备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的方法 CN201410624624.0 2014-11-09 CN104561218B 2019-01-11 张峥斌; 张汝金; 尹金玉; 高成华
一种利用赤霉菌制备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菌体培养液的制备,将保藏号为CGMCC No.4903的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CA3‑1作为生产菌种,经斜面培养、菌体培养得到菌体培养液;(2)生物转化,向步骤(1)中的菌体培养液中加入富酰壳聚糖和DHEA,富马酰壳聚糖与菌体培养液的重量体积比为1∶50~100,DHEA的终浓度为8.5~10g/L,在26~30℃下,200~220r/min的搅拌转速下转化36~60h,即得转化液;(3)产物提取,将转化液用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得到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酮。
11 20(R)-人参三醇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610335371.4 2016-05-19 CN105949265B 2017-11-17 陈广通; 宋妍; 李建林; 葛红娟; 李杰; 颜森森
发明公开了一类20(R)‑人参三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20(R)‑人参三醇衍生物,其结构式为式Ⅰ、式II、式III、式IV、式Ⅴ、式VI、式VII、式VIII、式IX、式Ⅹ、式XI和式XII。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20(R)‑人参三醇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种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2 尖孢镰刀菌株及其在制备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中的应用 CN201710027452.2 2017-01-13 CN106591155A 2017-04-26 单丽红; 刘宏民; 姜冬冬; 赵沙沙; 乔星; 张璐佳
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立体选择性羟化酶活性的尖孢镰刀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LZ0202),已于2013年3月20日保藏于中国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7276,属于生物催化技术领域。该菌株能对去氢表雄的7α,15α位置进行羟基化。通过尖孢镰刀菌对去氢表雄酮进行微生物转化得到7α,15α‑二羟基雄烯醇酮,转化率为69.1%以上,该化合物是合成第四代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的重要中间体,其收率决定着终产物屈螺酮的总收率。对有效地利用宝贵的皂素资源,开发高端激素药物,促进我国皮质激素制药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3 原人参三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410648722.8 2014-11-14 CN104447931B 2016-09-28 陈广通; 宋妍; 李建林; 葛红娟; 李杰; 黄金华
发明公开了一类原人参三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原人参三醇衍生物,其结构式为式Ⅰ、式Ⅱ、式Ⅲ、式Ⅳ和式Ⅴ。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原人参三醇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种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4 20(R)-人参三醇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610335371.4 2016-05-19 CN105949265A 2016-09-21 陈广通; 宋妍; 李建林; 葛红娟; 李杰; 颜森森
发明公开了一类20(R)‑人参三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20(R)‑人参三醇衍生物,其结构式为式Ⅰ、式II、式III、式IV、式Ⅴ、式VI、式VII、式VIII、式IX、式Ⅹ、式XI和式XII。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20(R)‑人参三醇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种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5 一种重组酿酒酵母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201510961778.3 2015-12-17 CN105385614A 2016-03-09 陈启和; 李宏吉; 董亚晨; 牛永武
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酿酒酵母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所述重组酿酒酵母命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303-1b,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5662,保藏日期为:2015年11月5日。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所述重组酿酒酵母制备微粒体蛋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接种;(2)培养,收集菌体细胞;(3)将菌体细胞破碎;(4)第一次离心,获得上清液;(5)将沉淀剂加入上清液,第二次离心获得沉淀,即为所述的微粒体蛋白。本发明又公开了所述微粒体蛋白转化白桦脂醇生成白桦脂酸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重组酿酒酵母培养制备的微粒体蛋白,可以转化白桦脂醇生成白桦脂酸,该方法周期短,后期处理方便,白桦脂酸得率最高可达27.5%。
16 一种制备7α,15α-二羟基去氢表雄的方法 CN202310472550.2 2023-04-27 CN116479082A 2023-07-25 艾勇泉; 何鑫; 汪声晨; 刘明欣; 刘林; 赵静; 李琦欣
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7α,15α‑二羟基去氢表雄的方法。7α,15α‑二羟基去氢表雄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含亚麻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ni的液体培养基体系中,将去氢表雄酮DHEA进行投料转化得到7α,15α‑二羟基去氢表雄酮;其中,所述亚麻刺盘孢液体培养基体系中还含有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吐温。所述的投料转化的步骤包括:先进行低温转化,之后再进行中温转化;所述低温转化的条件为:转化温度15~20℃,较佳地为16℃;所述中温转化条件为转化温度28℃。进一步地,本发明中7α,15α‑二羟基去氢表雄酮的制备方法通过添加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吐温,可以将投料量从15g/L提高到30g/L,且相对转化率能够达到90%。
17 一种熊果酸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2110416767.2 2021-04-19 CN113135975B 2021-12-31 陈广通; 陆游佳; 朱心娟; 储呈娇; 宋开南; 宋妍
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种熊果酸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熊果酸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4个具有母核结构修饰的新型熊果酸衍生物,通过体外抗炎实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可以作为抗炎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8 白桦脂酸衍生物在制备抗肝病变药物中的应用 CN202010959718.9 2020-09-14 CN112022857B 2021-10-12 陈广通; 储呈娇; 朱洺娴; 宋开南; 宋妍
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类白桦脂酸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成的盐及其制备抗肝病变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白桦脂酸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多个新型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肝纤维化细胞试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活性,可以作为抗肝病变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19 罗汉果甙的生物合成 CN201980088311.9 2019-11-09 CN113302298A 2021-08-24 K·C·安德森; J·I·布切尔; N·弗洛雷斯; J·延森; S·马尔; M·麦克曼; D·萨兰; J·王; J·朱
申请中描述了酶(例如葫芦烷二烯醇合成酶(CDS)、UDP‑糖基转移酶(UGT)、C11羟化酶、环化物酶(EPH)、鲨烯环氧酶、和/或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表达酶的宿主细胞、以及使用这样的宿主细胞产生罗汉果醇前体、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甙的方法。
20 一种熊果酸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2110416767.2 2021-04-19 CN113135975A 2021-07-20 陈广通; 陆游佳; 朱心娟; 储呈娇; 宋开南; 宋妍
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种熊果酸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熊果酸成功地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了4个具有母核结构修饰的新型熊果酸衍生物,通过体外抗炎实验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可以作为抗炎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