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糖基转移酶RrUGT3基因在合成N-糖苷和S-糖苷中的应用 CN202311492199.X 2023-11-10 CN117551673A 2024-02-13 郭斐; 李盛英; 杜磊
发明公开了糖基转移酶RrUGT3基因在合成N‑糖苷和S‑糖苷中的应用,涉及以RrUGT3基因合成N‑糖苷和S‑糖苷技术领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首次发现了RrUGT3基因可以合成N‑糖苷和S‑糖苷,因此,本发明将该基因转化至感受态细胞E.coli BL21中,经过发酵培养,可以生成N‑糖苷和S‑糖苷,转化效率高,且底物杂泛性高,此方法可用于大规模生产多种N‑糖苷或S‑糖苷类化合物。
2 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1979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及应用 CN202311170708.7 2023-09-11 CN117230100A 2023-12-15 张部昌; 刘梦; 许玉荣; 吴杭
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1979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使林可链霉菌中编码TetR家族转录因子的SLCG_1979基因缺失,获得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用所得的菌株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其中,SLCG_1979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在工业菌株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缺失林可链霉菌染色体上SLCG_1979基因,能够获得林可霉素高产菌株,为提高林可霉素发酵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3 一种利用大肠杆菌生物合成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I3M的方法 CN202111368139.8 2021-11-18 CN114015713A 2022-02-08 胡越; 杨雅; 杨云强; 杨永平
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大肠杆菌生物合成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I3M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使用芜菁基因CYP79B2、CYP83B1、GSTF9、GGP1、SUR1、UGT74B1和ST5a构建载体,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成功合成了I3M。经定量分析可知,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合成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I3M的产量达到1.89mg/L,提高了I3M的合成效率,可应用于其他种类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为芥子油苷的工业合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前景十分广阔。
4 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CN201610332261.2 2016-05-19 CN105754913B 2019-10-11 任勇; 徐淑芬
发明涉及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利用本发明中提供的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控制工艺,能够提高林可霉素大生产发酵单位,降低发酵成本,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原辅料来源不受环境影响,保证其供应充足,实现林可霉素高效的生产。
5 生物合成肝素 CN201780067118.8 2017-09-07 CN109923208A 2019-06-21 马克·杜阿伊思; 纳瓦迪普·格鲁弗; 派耶尔·达塔; 埃琳娜·帕斯卡雷瓦; 林磊; 保罗·布洛德菲尔; 特雷弗·J·西蒙斯; 尾西明弘; 平金真; 傅里; 凯文·李; 罗伯特·J·林哈特; 乔纳森·多迪克; 森大辅
本公开涉及可与猪USP肝素钠生物等效的肝素的合成。所述合成可涉及从肝素前体开始的三种中间体。
6 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及应用 CN201510400668.X 2015-07-09 CN104988173B 2018-09-28 赵广荣; 逄爱萍
发明公开了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及应用,重组工程菌用下述方法构建:(1)以林可链霉菌基因组为模板,以SEQ ID No.1所示序列为上游引物,以SEQ ID No.2所示序列为下游引物,克隆lmbW基因;(2)将lmbW基因以酶切连接的方式,连接到pUWL201apr载体上,构建pAP04载体;(3)将pAP04载体转化到林可链霉菌,筛选,获得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本发明重组菌不仅使林可霉素A组份发酵效价高,而且林可霉素B组份下降。有利于简化下游分离纯化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
7 细菌肝素前体-葡萄糖酸-5-差向异构酶以及使用其的多糖的制造方法 CN201480033636.4 2014-06-12 CN105283549A 2016-01-27 望月秀雄; 山岸究; 铃木喜义; 金永植
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细菌肝素前体-葡萄糖酸-5-差向异构酶活性的多肽,以及提供一种制造己糖醛酸残基被异构化的多糖的方法。筛选非洲大蜗cDNA文库,得到对作用于N-乙酰基细菌肝素前体的葡萄糖醛酸残基和/或完全脱硫酸化·N-乙酰化肝素的杜糖醛酸残基的异构酶即细菌肝素前体-葡萄糖醛酸-5-差向异构酶的多肽进行编码的DNA。在昆虫细胞中表达被该DNA编码的多肽,得到具有细菌肝素前体-葡萄糖醛酸-5-差向异构酶活性的多肽。通过使该多肽与N-乙酰基细菌肝素前体、或完全脱硫酸化·N-乙酰化肝素接触,从而得到己糖醛酸残基被异构化的多糖。
8 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及应用 CN201510400668.X 2015-07-09 CN104988173A 2015-10-21 赵广荣; 逄爱萍
发明公开了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及应用,重组工程菌用下述方法构建:(1)以林可链霉菌基因组为模板,以SEQ ID No.1所示序列为上游引物,以SEQ ID No.2所示序列为下游引物,克隆lmbW基因;(2)将lmbW基因以酶切连接的方式,连接到pUWL201apr载体上,构建pAP04载体;(3)将pAP04载体转化到林可链霉菌,筛选,获得提高林可霉素A组份和减少林可霉素B组份的重组工程菌。本发明重组菌不仅使林可霉素A组份发酵效价高,而且林可霉素B组份下降。有利于简化下游分离纯化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
9 一种脂肪酶催化合成克林霉素脂肪酸酯的方法 CN201310070636.9 2013-03-06 CN103194511B 2014-12-24 李致贤; 戈钧; 林萌萌; 张一飞; 卢滇楠; 刘铮
发明公开了一种脂肪酶催化合成克林霉素脂肪酸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使克林霉素与脂肪酸和/或脂肪酸酯在20~80℃的条件下,反应0.05~72小时,反应液经过分离纯化得到克林霉素脂肪酸酯。其中,克林霉素与脂肪酸和/或脂肪酸酯的摩尔比为1∶0.1~1∶10;脂肪酶的用量为克林霉素质量的0.01~10倍。本发明首次实现了克林霉素脂肪酸酯的酶催化合成,避免了该产品在化学方法合成中对克林霉素中3,4位羟基的保护和脱保护过程,减少了工艺流程,具有催化效率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好等特点。
10 一种降低发酵过程中林可霉素B组分的方法 CN201410393377.8 2014-08-12 CN104164462A 2014-11-26 刘俭国; 焦龙; 唐慧慧; 刘丽杰; 李华; 祝立新; 李云霞; 张卫民; 王丽; 刘慧敏; 闫冬成; 王九; 刘新凯; 田丰月; 马战波
发明属于林可霉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发酵过程中林可霉素B组分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甲基化试剂。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显著地降低林可霉素B组分,从而提高林可霉素A的产量,为林可霉素成本的降低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11 林可霉素发酵用复合蛋白粉 CN201210454439.2 2012-11-13 CN103805658A 2014-05-21 李继安; 陈代杰; 林惠敏; 蓝鸿; 毛全贵; 张宏周
发明公开一种林可霉素发酵用复合蛋白粉,其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20%~25%的冷榨黄豆粉、15%~30%的花生饼粉、10~25%的籽蛋白粉和20%~55%的鱼粉。本发明的复合蛋白粉经200L发酵罐验证发酵单位可达至9561μg/ml,大幅领先目前国内的平均平,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12 一种通过添加三甲胺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生产方法 CN201210062138.5 2012-03-09 CN102605028A 2012-07-25 叶蕊芳; 乔现婷; 徐红梅; 王成君; 林桂真; 张宏周; 毛全贵; 吕和平; 刘守强; 刘俭国; 焦龙
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添加三甲胺来提高林可霉索产量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三甲胺;三甲胺加入量为0.01~0.05%,是指三甲胺占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加入时间为0~168h,发酵周期为168h,从发酵开始时算起。本发明的优点: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作为林可霉素合成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抑制剂的三甲胺可明显提高林可霉索的产量。
13 生物转化制备4-甲基亚硫酰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的方法 CN201010159808.6 2010-04-23 CN101831479A 2010-09-15 袁其朋; 李立光; 梁浩; 谷友刚
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生物转化制备4-甲基亚硫酰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以4-(甲基亚硫酰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为底物、利用面包酵母、深红酵母、白地霉、白僵霉、黑曲霉、束梗头孢中的一种,于温度25-35℃下进行对称还原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的4-甲基亚硫酰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本发明在单一相体系中催化4-(甲基亚硫酰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生成4-甲基亚硫酰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能耗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4 用中性有机磷(膦)类萃取剂从发酵液中提取抗菌素 CN87106079 1987-09-03 CN1017155B 1992-06-24 卢志生; 蔡继传; 贺协群
一种用萃取剂从发酵液中提取抗菌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中性磷(膦)类萃取剂,配以稀释剂和助溶剂进行萃取,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溶液反萃取,本发明工艺简单,回收率高,试剂损耗低,可用于提取洁霉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等抗菌素。
15 一种降低林可霉素B组分的发酵方法 CN202211369544.6 2022-11-03 CN117987496A 2024-05-07 郭佳; 王鸿发; 燕绍华; 马文军
发明涉及一种降低林可霉素B组分的发酵方法,该方法是在林可霉素发酵过程中补加四氢叶酸、维生素B12和蛋酸,本发明方法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可以有效降低林可霉素B组分效价,同时提高了林可霉素A效价,与传统的林可霉素发酵方法相比,操作简单方便,林可霉素B组分效价可降低至150μ/ml以内,林可霉素的效价可提升至10200μ/ml以上。
16 一种产林可霉素的基因工程菌及构建方法与应用 CN202410007610.8 2024-01-03 CN117778439A 2024-03-29 卢文玉; 张传波; 刘懿莹; 牌慧慧
发明公开了一种产林可霉素的基因工程菌及构建方法与应用,构建步骤为:pIB139‑SLINC_5625载体的制备,将所述pIB139‑SLINC_5625载体转化至甲基化缺陷型大肠杆菌感受态ET12567(pUZ8002)中;通过接合转移实验,将pIB139‑SLINC_5625载体,引入产林可霉素的菌株中,获得一种产林可霉素的基因工程菌。本发明以林可链霉菌SLINC_5625基因为正调控因子,与营养感知和次级代谢密切相关。实验中通过过表达SLINC_5625基因,构建产林可霉素的基因工程菌,以提高林可霉素产量。其发酵产量中林可霉素的产量约为野生型的7.97倍。
17 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1608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及应用 CN202311035803.6 2023-08-15 CN117106816A 2023-11-24 吴杭; 郑洋; 谢心语; 章麦菲; 赵润东; 张部昌
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1608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使林可链霉菌中过表达Lrp家族转录调控基因SLCG_1608,获得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用所得的菌株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其中,SLCG_1608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在工业菌株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基因工程途径增加林可链霉菌染色体上SLCG_1608基因拷贝,获得林可霉素高产菌株,为工业生产提高林可霉素发酵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18 一种通过林可链霉菌调控基因组合改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 CN202011140715.9 2020-10-22 CN112251456B 2022-05-03 吴杭; 蔡新露; 张部昌
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林可链霉菌调控基因组合改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在林可链霉菌中组合敲除Lrp家族转录调节基因SLCG_4846和TetR家族转录调节基因SLCG_2919获得的。同时,本发明还公布了一种通过林可链霉菌调控基因组合改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技术依次对多个基因进行无痕敲除,此过程不引入抗性基因,既降低了发酵成本,也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同时,该过程并不影响菌体生长,最重要的是,可在同一菌株中连续进行多次敲除实验。本发明可大幅度提高林可霉素产量,为工业生产提高林可霉素产量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19 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3128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 CN201910643615.9 2019-07-17 CN110484481B 2022-04-15 张部昌; 唐雅倩; 吴杭; 谭国庆
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改造林可链霉菌SLCG_3128基因提高林可霉素产量的方法,在林可链霉菌中,通过基因工程途径过表达Lrp家族转录调节基因SLCG_3128,获得林可霉素高产工程菌株,用所获得的菌株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工业生产提高林可霉素产量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20 一种用于林可链霉基因工程菌的种子培养基及培养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方法 CN202111596469.2 2021-12-24 CN114317390A 2022-04-12 吴杭; 吴森帝; 刘辉; 刘瑞华; 任启伟; 张部昌; 潘梓祥; 时瑞峰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林可链霉基因工程菌的种子培养基及培养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方法。该种子培养基,按质量浓度,原料包括:玉米浆30~40g/L、黄豆饼粉10~15g/L、淀粉15~25g/L、葡萄糖5~15g/L、硫酸铵1~3g/L、3~5g/L,余量。本发明从优化培养基种子质量着手,建立适配于林可霉素基因工程菌种子培养基,解决了现有的发酵工艺与基因工程改造的新菌种之间存在的匹配性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优化后的种子液进行发酵,在摇瓶水平林可霉素的产量为3.862g/L,比原始培养基(3.009g/L)发酵生产林可霉素产量提高了28%以上。本发明利用优化后的种子液进行发酵,在15L发酵罐水平林可霉素的最高产量为6.56g/L,比原始培养基(5.17g/L)发酵生产林可霉素产量提高了25%以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