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鞋类 / 鞋帮 / 鞋面 / 鞋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阅读:710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预先立体地编织的 鞋 面及其编织方法。 鞋面 (1)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 针床 的横机编织的无缝缝制的编织物, 覆盖 构成鞋的 鞋帮 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在将鞋面(1)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 腱 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10),将除了该脚跟覆盖部(10)的部分作为主体部(11)时,在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分界的分界线(L1、L2)的 位置 ,将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与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端部的线圈连接,由此,鞋面(1)立体地形成,鞋面(1)的至少一部分由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组织构成。,下面是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面,所述鞋面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的无缝缝制的编织物,并对构成鞋的鞋帮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进行覆盖,所述鞋面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所述鞋面的除了所述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
在所述脚跟覆盖部与所述主体部分界的分界线的位置,将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与所述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端部的线圈连接,由此,所述鞋面在下端侧的脚底部分开口并立体地形成,
所述鞋面的至少一部分由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组织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跟覆盖部具备随着从鞋面的下端侧起朝向上端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状保持部,所述形状保持部通过与覆盖主体的脚尖侧的下端和脚跟侧的下端中的至少一方相连,并向所述覆盖主体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内方侧弯折,从而将所述覆盖主体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的形状的立体形状,所述覆盖主体由所述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保持部是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下端以及位于隔着所述脚跟覆盖部的位置的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相连的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与所述脚跟覆盖部和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
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中间部分,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续,
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编织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保持部是与所述主体部的脚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连的前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的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中间部分,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所述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续,
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编织连接。
6.一种鞋面的编织方法,利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鞋面,所述鞋面覆盖构成鞋的鞋帮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所述鞋面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腱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除了该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依次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α,所述工序α是将所述主体部从其脚尖侧起向脚跟侧编织来完成所述主体部的工序,以将所述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在所述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进行编织;
工序β,所述工序β在所述针床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左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与所述右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之间编织作为所述脚跟覆盖部的上端的起口部;以及工序γ,所述工序γ反复进行如下操作来完成所述脚跟覆盖部,所述操作是沿所述起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作为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线圈列的操作、以及将该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线圈和另一端侧的线圈分别与所述左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和所述右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连接的操作,
在所述工序α~所述工序γ的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编织组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面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工序α’和工序γ’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工序α’在所述工序α之前编织前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扩大的编织物,将所述鞋面的脚尖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尖的圆度的立体形状,
所述工序γ’在所述工序γ之后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变窄的编织物,将所述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
在进行所述工序α’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α中,当与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连续地编织出所述主体部,增加所述主体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除了所述中央线圈列的侧边线圈列处形成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
在进行所述工序γ’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γ’中,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以及位于隔着所述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位置的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连续地编织出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
8.一种鞋面的编织方法,利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鞋面,所述鞋面是覆盖构成鞋的鞋帮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所述鞋面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腱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除了所述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依次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δ,所述工序δ一边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下端侧向上端侧使编织宽度逐渐变窄一边编织脚跟覆盖部,来完成所述脚跟覆盖部;
工序ε,所述工序ε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连续地编织出所述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并且与所述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连续地编织出所述主体部的右侧部分;以及
工序ζ,所述工序ζ是从所述主体部的脚跟侧向脚尖侧编织所述主体部来完成所述主体部的工序,以将所述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在所述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进行编织,
在所述工序δ~所述工序ζ的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编织组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面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工序δ’和工序ζ’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工序δ’在所述工序δ之前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扩大的编织物,将所述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
所述工序ζ’在所述工序ζ之后编织前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变窄的编织物,将所述鞋面的脚尖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尖的圆度的立体形状,
在进行所述工序δ’的情况下,当在所述工序δ中与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连续地编织出所述脚跟覆盖部,在所述工序ζ中增加所述主体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除了所述中央线圈列的侧边线圈列处依次形成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
在所述工序ζ’中,当与所述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以及位于隔着所述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位置的所述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连续地编织出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

说明书全文

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构成鞋的一部分的鞋面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鞋具有鞋帮,鞋帮具有覆盖穿用者的脚底的鞋底覆盖部和覆盖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的鞋面。在外穿的鞋中,在其鞋帮的鞋底覆盖部安装有由合成树脂等制成的外鞋底。近年来,做出了如下尝试:用一编织物来构成构成鞋帮的鞋面和鞋底覆盖部当中的鞋面,从而生产效率良好地制作鞋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用一块编织物来制作脚跟的部分左右分开不相连的状态的鞋面,并将其与鞋底覆盖部共同地与由合成树脂等制成的外鞋底接合,由此完成鞋的制作,上述鞋底覆盖部是与鞋面分开地另外准备的。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8994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59813号说明书
[0007]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21290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在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为了将鞋面的左右分开的部分相连并形成立体的形状,需要对鞋面的一部分进行缝制。由于该缝制作业很烦杂,因此,采用专利文献1~3的技术制造鞋存在鞋的生产性(时间、成本等)不良的问题。
[0010]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如果存在预先使脚跟的部分相连并立体地编织的鞋面,就能够提高鞋的生产效率。但是,这样的鞋面及其编织方法至今尚未提出。
[0011]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预先立体地编织的鞋面及其编织方法。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本发明的鞋面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的无缝缝制的编织物,并对构成鞋的鞋帮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进行覆盖,所述鞋面的特征在于,在将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鞋面的除了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在脚跟覆盖部与主体部分界的分界线的位置,将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与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端部的线圈连接,由此,鞋面立体地形成,鞋面的至少一部分由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组织构成。
[0014] 作为本发明的鞋面,能够列举如下形态:脚跟覆盖部具备随着从其下端侧起朝向上端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
[0015] 作为本发明的鞋面,能够列举如下形态:具备形状保持部,所述形状保持部通过与覆盖主体的脚尖侧的下端和脚跟侧的下端中的至少一方相连,并向覆盖主体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内方侧弯折,从而将覆盖主体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的形状的立体形状,所述覆盖主体由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构成。尤其是,优选如下形态:如后述的实施方式4所示,在形状保持部的与覆盖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的中间部分,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覆盖主体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续,在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沿覆盖主体的编织宽度方向通过编织连接。
[0016] 作为本发明的鞋面,能够列举如下形态:所述形状保持部是与脚跟覆盖部的下端以及位于隔着该脚跟覆盖部的位置的主体部的下端相连的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的与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中间部分,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脚跟覆盖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续,在山型的轮廓线的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编织连接。山型的轮廓线包含拱形的轮廓线和梯形的轮廓线。该轮廓线的意义在下面的前侧形状保持部中也是同样的。
[0017] 作为本发明的鞋面,能够列举如下形态:所述形状保持部是与所述主体部的脚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连的前侧形状保持部,该前侧形状保持部的与主体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在所述山型的轮廓线的中间部分,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续,在山型的轮廓线的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编织连接。
[0018] 本发明的鞋面的编织方法(以下称为编织方法I)利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鞋面,所述鞋面覆盖构成鞋的鞋帮的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I中,在将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腱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除了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依次进行如下工序,在以下的工序α~所述工序γ的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编织组织。
[0019] [工序α]…是将主体部从其脚尖侧起向脚跟侧编织来完成主体部的工序,以将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在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进行编织。
[0020] [工序β]…在针床的长边方向上的左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与右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之间编织作为脚跟覆盖部的上端的起口部。
[0021] [工序γ]…反复进行如下操作来完成脚跟覆盖部,所述操作是沿起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作为脚跟覆盖部的线圈列的操作、以及将该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线圈和另一端侧的线圈分别与左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和右侧部分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连接的操作。
[0022] 作为上述编织方法I,列举如下形态:进行下述工序α’和下述工序γ’中的至少一方。
[0023] [工序α’]…在工序α之前编织前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扩大的编织物,将鞋面的脚尖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尖的圆度的立体形状。在进行工序α’的情况下,在工序α中,当与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增加主体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除了所述中央线圈列的侧边线圈列处形成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
[0024] [工序γ’]…在工序γ之后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变窄的编织物,将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在进行工序γ’的情况下,在工序γ’中,与脚跟覆盖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以及位于隔着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位置的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连续地编织出后侧形状保持部。
[0025] 本发明的鞋面的编织方法(编织方法II)利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鞋面,所述鞋面是构成鞋的鞋帮的覆盖穿用者的脚背侧的部分。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II中,在将鞋面的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腱起直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作为脚跟覆盖部,将除了脚跟覆盖部的部分作为主体部时,依次进行以下的工序δ~工序ζ,在工序δ~工序ζ的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编织组织。
[0026] [工序δ]…一边从脚跟覆盖部的下端侧向上端侧使编织宽度逐渐变窄一边编织脚跟覆盖部,来完成脚跟覆盖部。
[0027] [工序ε]…与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并且与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的右侧部分。
[0028] [工序ζ]…是从主体部的脚跟侧向脚尖侧编织主体部来完成主体部的工序,以将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在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进行编织。
[0029] 作为上述编织方法II,能够列举如下形态:进行下述工序δ’和下述工序ζ’中的至少一方。
[0030] [工序δ’]…在工序δ之前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后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扩大的编织物,将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在进行该工序δ’的情况下,当在工序δ中与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连续地编织出脚跟覆盖部,在工序ζ中增加主体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后侧形状保持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除了中央线圈列的侧边线圈列处依次形成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
[0031] [工序ζ’]…在工序ζ之后编织前侧形状保持部,所述前侧形状保持部是从线圈纵行方向的始端部起朝向终端部而编织宽度逐渐变窄的编织物,将鞋面的脚尖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尖的圆度的立体形状。在该工序ζ’中,当与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以及位于隔着该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位置的主体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连续地编织出前侧形状保持部。
[0032] 发明的效果
[0033] 本发明的鞋面是形成为立体的形状的无缝缝制的鞋面。这是因为,将鞋面分成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编织,并且将脚跟覆盖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与主体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通过编织相连。这样的连接状态下的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彼此相互支承,将鞋面的脚跟侧部分维持为立体的形状。立体的本发明的鞋面具有提高鞋的生产效率的效果。这是因为,对于本发明的鞋面来说,不需要专利文献1~3的鞋面所必需的缝制作业。另外,立体的本发明的鞋面在与鞋底覆盖部组合成鞋时,容易进行鞋面与鞋底覆盖部的对位,这也是能够提高鞋的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0034] 另外,本发明的鞋面的至少一部分由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的厚度厚的编织组织构成,因此很结实。用厚度厚的编织组织构成使用时施加负荷的鞋的鞋面,不易走形,能够制作牢固的鞋。
[0035] 将脚跟覆盖部形成为随着从鞋面的下端侧朝向上端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能够使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与穿用者的脚的形状更接近的形状。由于脚跟覆盖部的下端侧(即底侧)的宽度,因此,能够使鞋面的脚跟侧的部分具有圆度。
[0036] 因为在由脚跟覆盖部和主体部构成的覆盖主体的脚尖侧和脚跟侧的至少一方形成形状保持部,所以能够将覆盖主体(即鞋面)的设置有形状保持部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立体的形状。尤其是,如果是具有上述的线圈的连接的前侧形状保持部(后侧形状保持部),则能够将覆盖主体的脚尖侧(脚跟侧)的形状形成为更好地沿着穿用者的脚的形状的立体的形状。
[0037] 根据编织方法I和编织方法II,能够编织本发明的鞋面。在任意的编织方法中,都将主体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以在针床上左右排列的方式编织,因此,能够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主体部。其结果是,主体部成为比平纹组织等编织组织厚度厚的编织组织。当然,脚跟覆盖部也能够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
[0038] 根据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或前侧形状保持部的编织方法I和编织方法II,与仅具备脚跟覆盖部的鞋面相比,能够将鞋面更立体地形成。附图说明
[0039]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鞋面的概略上方立体图,图1(B)是该鞋面的概略下方立体图。
[0040]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鞋面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041] 图3是使用前后的针床的编织组织的编织工序图。
[0042]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鞋面的另外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043] 图5(A)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鞋面的概略上方立体图,图5(B)是该鞋面的概略下方立体图。
[0044]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鞋面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045] 图7(A)、图7(B)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示的鞋面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046] 图8是实施方式4所示的鞋面的概略下方立体图。
[0047]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示的鞋面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048]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示的鞋面的另外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鞋面及其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在任意实施方式中,鞋面的编织都使用了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床横机。当然,也可以使用四针床横机等编织本发明的鞋面。
[0050] <实施方式1>
[0051] 《整体结构》
[005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编织如图1所示的鞋面1的例子。图中用大的交叉阴影线表示的部分是鞋面1的表侧(外侧),用小的交叉阴影线表示的部分是鞋面1的里侧(内侧)。
[0053] 鞋面1是鞋的覆盖穿用者的脚背侧部分的部件,是利用横机以无缝缝制编织成的部件。鞋面1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使用包含热熔接纱线的熔接编织线编织。在该鞋面1的上方形成有鞋开口部5,该鞋开口部5由供穿用者插入脚的穿用口5i、以及从穿用口5i起向脚尖侧延伸的狭缝5s构成。在鞋面1的狭缝5s的位置形成有使鞋带通过的孔眼(eyelethole)6。如果是不使用鞋带的鞋,则不需要孔眼6。当然,也可以做成没有狭缝5s的鞋面1。
[0054] 通过将覆盖穿用者的脚底部分的鞋底覆盖部(未图示)组合于该鞋面1的下端侧的开口部(参照图1(B)),并在该鞋底覆盖部的外侧安装由树脂等制成的外鞋底(未图示),从而能够将鞋完成。
[0055] 上述鞋面1即使在没有安装鞋底覆盖部和外鞋底的状态下也立体地形成。尤其是,鞋面1的脚跟侧的部分立体地形成。这是因为,如后述的鞋面的编织方法所示,将鞋面1分成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来编织。以后,有时也将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共同称为覆盖主体15。
[0056] 《脚跟覆盖部》
[0057] 构成鞋面1的脚跟覆盖部10是覆盖从穿用者的跟腱起到脚跟的区域的部分。该脚跟覆盖部10具有从鞋面1的上端(即开口部5i的一侧)起到下端(鞋的鞋底侧)的大小。该脚跟覆盖部10的宽度(鞋面1的鞋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既可以从鞋面1的上端起一直到下端而恒定,也可以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脚跟覆盖部10具备随着从其下端侧起朝向上端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也可以与之相反,具备从脚跟覆盖部10的上端侧起一直到下端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
[0058] 构成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朝向鞋面1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或下侧。该线圈成为朝向上侧的线圈还是成为朝向下侧的线圈取决于后述的编织方法的顺序。无论是哪种情况,鞋面1的高度方向都是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鞋面1的宽度方向都是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因此,在图中的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分界的分界线L1、L2排列着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
[0059] 《主体部》
[0060] 主体部11是鞋面1中的除去脚跟覆盖部10的部分。构成该主体部11的线圈朝向鞋面1的长度方向上的脚跟侧或脚尖侧。即,鞋面1的长度方向成为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鞋面1的高度方向成为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因此,在分界线L1、L2排列着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
[0061] 在主体部11的侧缘没有连接相当于鞋帮的鞋底覆盖部的部分。即,在主体部11的左侧部分11L(右侧部分11R),鞋面1的下端侧(鞋的鞋底侧)成为编织的折返端。这一点对于后述的任意实施方式都是同样的。
[0062] 《脚跟覆盖部与主体部的连接》
[0063] 线圈的方向不同的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在分界线L1、L2的位置连接。更具体来说,在分界线L1(L2)的位置,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端部的线圈,或者从端部往内侧1~2个的线圈)与主体部11的左侧部分11L(右侧部分11R)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以这样的连接关系连接,由此,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成为彼此相互支承的状态。其结果是,鞋面1,尤其是其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立体形状。如果是预先立体地形成的鞋面1,则在将鞋底覆盖部和外鞋底组合来制作鞋时,能够提高鞋的生产效率。因为在鞋面1不需要进行专利文献1~3的鞋面所必要的用于立体地形成鞋面的缝制作业。
[0064] 《鞋面的编织组织》
[0065] 鞋面1(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的至少一部分由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的编织组织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个鞋面1由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的编织组织构成。关于用前后的针床编织该编织组织这一点,只要研究了编织物的线圈的状态和编织线的连接就可以明白。这样的编织组织与平纹等编织组织相比更厚、更结实。用厚度厚的编织组织构成在使用时被施加负荷的鞋的鞋面1,能够形成不易走形、牢固的鞋面1,能够提高鞋的耐久性。厚度厚的编织组织的编织方法在后叙述。
[0066] 《鞋面的编织方法》
[0067] 上述鞋面1能够通过以下所示的编织方法I或者编织方法II编织成。
[0068] ·编织方法I是从脚尖侧向脚跟侧编织主体部11,然后从上端侧向下端侧编织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方法。
[0069] ·编织方法II是从下端侧向上端侧编织脚跟覆盖部10,然后从脚跟侧向脚尖侧编织主体部11的编织方法。
[0070] 以下,依次说明编织方法I和编织方法II。
[0071] [编织方法I]
[0072] 使用图2进行编织方法I的说明。图2是表示编织方法I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图2的白色箭头表示编织的进行方向(与线圈纵行方向相同),各部分10、11的横线表示编织宽度方向(线圈排列的方向)。另外,在图中,在编织的重要位置的部分附以大写字母。该白色箭头、横线和字母的意义在图4、图6、图7、图9和图10中都是共通的。
[0073] 首先,在编织方法I中,从脚尖侧向脚跟侧编织主体部11,并进行将主体部11完成的工序α。此时,以在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编织主体部11的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在主体部11的编织中,也可以局部地改变编织组织或编织线。
[0074] 在工序α中,适当增加或减少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宽度,使两部分11L、11R成为沿着穿用者的脚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在主体部11之后编织的脚跟覆盖部10的形状,在主体部11的脚跟侧逐渐减小两部分11L、11R的编织宽度。因此,在左侧部分11L,成为左侧部分11L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线圈排列在点A-点B的状态,在右侧部分11R,成为右侧部分11R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线圈排列在点E-点F的状态。
[0075] 在上述工序α之后,进行工序β,该工序β在针床的长边方向上的左侧部分11L的终端线圈列(参照点A-点B)与右侧部分11R的终端线圈列(参照点E-点F)之间编织成为脚跟覆盖部10的上端的起口部10s(参照点G-点H)。
[0076] 在上述工序β之后,进行工序γ,该工序γ反复进行如下操作来完成脚跟覆盖部10,所述操作是:沿起口部10s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成为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列的操作;以及将该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线圈(点G-点I的线圈)和另一端侧的线圈(点H-点J的线圈)分别与左侧部分11L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和右侧部分11R的终端线圈列的线圈连接的操作。上述一端侧的线圈(另一端侧的线圈)是指,沿编织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线圈中位于左侧部分11L侧(右侧部分11R侧)的线圈。在将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连接时,使主体部11的线圈靠近脚跟覆盖部10侧,将两部分10、11的线圈重叠即可。只要沿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列,重叠线圈就被固定,使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连接。
[0077] 脚跟覆盖部10既可以是左右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按照左右脚的形状而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另外,编织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线既可以与编织主体部11的编织线相同,也可以不同。
[0078] 按照以上说明的顺序,就能够编织成图1的鞋面1,该鞋面1在鞋面1的分界线L1、L2的位置处,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与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接。按照该顺序编织成的鞋面1的主体部11的线圈朝向脚跟侧,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朝向下侧。
[0079]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整个鞋面1成为厚度厚的编织组织。厚度厚的编织组织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关于这样的厚度厚的编织组织的编织方法,只要是使用前后的针床使编织组织具有厚度的编织方法即可,而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将罗纹编织和袋状编织等使用前后的针床的编织适当地组合来编织厚度厚的编织组织。以下,根据图3说明采用了袋状编织的厚度厚的编织组织的编织例。
[0080] 图3是表示厚度厚的编织组织的编织方法的一例的编织工序图。图3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的黑点表示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的织针,V字标记表示集圈线圈,黑色圆圈表示在各工序中编织成的新线圈,白色圆圈表示旧线圈。另外,图3中的织针的位置用小写字母规定。
[0081] 在步骤S1中,使用喂线口8,在FB的织针a、c、e、g、i、k和BB的织针b、d、f、h、j上交替地进行集圈编织。在步骤S2中,使用喂线口9,在S1中没有形成挂圈的织针上交替地进行集圈编织。在步骤S3中,使用喂线口8,编织沿着卡挂于BB的全部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列。在步骤S4中,使用喂线口9,编织沿着卡挂于FB的全部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列。之后,反复进行与S1~S4相同的编织。其结果是,通过由步骤S3和S4所示的袋状编织编织成的线圈列,形成了厚度厚的编织组织。
[0082] 如参照图3所说明的那样,能够使用前后的针床用于厚度厚的编织组织的编织是因为,如图2所示,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以左右排列的状态编织,针床的长边方向上的左侧部分11L的编织区域与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区域不重复。
[0083] 此外,在通过图3所示的编织方法编织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之后,如图2所示地开始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在这种情况下,将各部分11L、11R的BB侧的线圈与FB侧的线圈重合,在BB上形成用于使两部分11L、11R向脚跟覆盖部10的一侧靠近的空针(在四针床横机等即便FB和BB上没有空针也能够进行移圈的情况下,不限定于此)。此外,在将主体部11与脚跟覆盖部10接合时,通过将脚跟覆盖部10的宽度作为与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重复的宽度,从而不需要将主体部11的线圈向脚跟覆盖部10的一侧靠近,能够避免线圈受损。
[0084] [编织方法II]
[0085] 利用图4说明以与编织方法I相反的顺序进行编织的编织方法II。图4是表示编织方法II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其观察方法与图2相同。
[0086] 在编织方法II中,首先进行工序δ,该工序δ一边从鞋面1的下端侧(纸面下侧)起向上端侧使编织宽度逐渐变窄一边编织脚跟覆盖部10,来完成所述脚跟覆盖部10。具体来说,编织脚跟覆盖部10的起口部(参照点A-点B),并编织沿该起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多个线圈列。此时,使线圈列的编织宽度逐渐变窄。其结果是,在得到的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10l(参照点B-点D)排列的线圈(V字标记参照)、以及在另一端侧的边缘10r(参照点A-点C)排列的线圈(参照V字标记)成为卡挂于针床上的状态。另一方面,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参照点C-点D)通过脱圈处理等成为从针床脱离的状态。
[0087] 在工序δ之后,进行工序ε,该工序ε与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10l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11的左侧部分11L,并且与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10r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11的右侧部分11R。这些左侧端部11L和右侧部分11R利用分别的喂线口编织。
[0088] 在工序ε之后,进行工序ζ,该工序ζ是从脚跟侧向脚尖侧编织主体部11来完成主体部11的工序,将主体部11的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以在针床上左右排列的状态编织。此时,按照脚的形状适当增减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宽度。另外,在将左侧部分
11L和右侧部分11R编织到鞋开口部5的狭缝5s的前端的位置之后,将两部分11L、11R集中成一体,将主体部11编织到脚尖为止。这里,在编织两部分11L、11R时,由于不需要使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靠近的操作,因此能够避免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因靠近操作而损伤。
[0089] 按照以上说明的顺序,能够编织图1所示的脚跟侧的部分立体地形成的鞋面1。该鞋面1的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朝向上侧,主体部11的线圈朝向脚尖侧。
[0090] <实施方式2>
[0091] 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图5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基础上具备形状保持部12的鞋面2。另外,根据图6说明该鞋面2的编织方法。
[0092] 《鞋面的结构》
[0093] 如图5(B)所示,形状保持部12与脚跟覆盖部10的下端侧相连,向覆盖主体15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内方侧弯折,由此,发挥将鞋面2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的作用。形状保持部12的与脚跟覆盖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
[0094] 形状保持部12具备随着远离与脚跟覆盖部10连接的连接侧而编织宽度逐渐变宽的形状,通过沿线圈纵行方向排列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数的差,鞋面2的脚跟变为立体。即,在形状保持部12的上述轮廓线的中间部分排列着形状保持部1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在上述轮廓线的除了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排列着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因此,在轮廓线的中间部分,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形状保持部1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续,在两部分10、12之间没有外观上的接缝。另一方面,在轮廓线的两侧缘部分,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通过编织连接,在两部分10、12之间存在接缝。
[0095] 处于上述连接关系的脚跟覆盖部10和形状保持部12与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相互支承的情况同样地彼此相互支承。因此,利用形状保持部12,脚跟覆盖部10的下端侧的部分被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2的鞋面1成为更好地沿着穿用者的脚的形状的鞋面2。
[0096] 《鞋面的编织方法》
[0097] 上述鞋面2能够按照图6所示的编织顺序编织。在该图6中,从主体部11的脚尖侧起向脚跟侧进行编织,主体部11和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顺序与参照图2的编织方法I完全相同。
[0098] 在本实施方式的鞋面2中,沿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接地还编织有形状保持部12。更具体来说,沿着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线圈列中位于中间区域的一部分的线圈(参照点K-点L)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出形状保持部12。然后,与形状保持部12的起口部连续地编织形状保持部12,该形状保持部12由编织宽度逐渐扩大的多个线圈列形成。此时,将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参照点K-点I、点L-点J)与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参照点K-点M、点L-点N)连接。
[0099] 按照以上说明的顺序,能够编织成如图5所示的鞋面2,该鞋面2为:在形状保持部12的斜部的位置,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与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连接。该鞋面2通过形状保持部12而被保持为比实施方式1的结构更好地沿着外穿用者的脚的形状的立体形状。另外,在将鞋面2嵌于脚型模具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形状保持部12挂在脚型模具的脚跟的位置,因此容易将鞋面2嵌于脚型模具,另外鞋面2不易相对于脚型模具错位。此外,在按照上述顺序编织的鞋面2中,鞋面2的编织终止部(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终止部)隐藏于鞋底侧,因此能够提高鞋面2的外观。
[0100] 这里,也可以使形状保持部1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编织宽度(点M-点N的长度)比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编织宽度(点I-点J的长度)长。在该情况下,形状保持部1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参照点K-点M、点L-点N)中没有与脚跟覆盖部10连接而余下的线圈与主体部11的点A、F附近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即可。这样,能够将覆盖主体15的脚跟侧的形状成为更加立体的形状。
[0101] 此外,实施方式2的鞋面2也可以按照形状保持部12→脚跟覆盖部10→主体部11的顺序编织。
[0102] <实施方式3>
[0103] 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图7说明形状保持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鞋面3、4。图7是表示鞋面3、4的编织顺序的示意图。
[0104] 在图7(A)中,在按照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顺序形成形状保持部12A之后,再沿形状保持部12A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鞋底侧编织物120A,来完成鞋面3。鞋底侧编织物120A具备与穿用者的脚底对应的形状,成为鞋底覆盖部的替代物。
[0105] 另一方面,在图7(B)中,在编织前端部13之后,按照主体部11、脚跟覆盖部10、形状保持部12B、鞋底侧编织物120B的顺序编织,来完成鞋面4。将前端部13、形状保持部12B以及鞋底侧编织物120B合在一起的部分作为鞋底覆盖部发挥作用。也可以使前端部13的主体部11侧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与主体部11连接。
[0106] 除此之外,也可以构成为:使图7(B)所示的前端部13的形状变细,在使前端部13向主体部11侧折返后,前端部13成为鞋的鞋舌(tongue)。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只有前端部13而不具备形状保持部的结构等。这些成为鞋底覆盖部或鞋舌等的部件能够自由组合地设置于主体部11的脚尖侧或脚跟覆盖部10。此外,构成各部分的编织线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107] 此外,也可以沿与图7(A)、图7(B)的白色箭头相反的方向编织鞋面3、4。
[0108] <实施方式4>
[0109] 在实施方式4中,根据图8说明具备后侧形状保持部22和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鞋面7(关于各部分22、32,参照45°的斜线阴影部分)。另外,根据图9说明该鞋面7的编织方法。
[0110] 《鞋面的结构》
[0111] 鞋面7的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以下,主要说明后侧形状保持部22和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鞋面7只设置后侧形状保持部22和前侧形状保持部32中的任意一方。
[0112] [后侧形状保持部]
[0113] 如图8所示,后侧形状保持部22是与脚跟覆盖部10的下端侧以及位于隔着脚跟覆盖部10的位置的主体部11的下端侧相连、并向覆盖主体15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内方侧弯折的编织物,发挥将鞋面7的脚跟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圆度的立体形状的作用。该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与脚跟覆盖部10和主体部11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弯曲成山型。
[0114] 在上述山型的轮廓线上排列着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在该轮廓线的中间部分(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在两部分10、22之间没有外观上的接缝。另一方面,在上述轮廓线的除去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用实线表示的部分),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11(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编织连接,在两部11、22之间存在接缝。在这样的连接状态下,与后侧形状保持部22连接的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沿彼此接近的方向靠近,覆盖主体15的脚跟侧的部分形成为带有圆度的立体的形状。
[0115] 另一方面,在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用黑色箭头表示的U字形部分,排列着与上述轮廓线相反的一侧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在本例中,U字形部分的编织宽度比上述轮廓线的编织宽度窄,因此,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沿彼此接近的方向靠近。其结果是,能够将覆盖主体15的脚跟侧的部分形成为更好地沿着穿用者的脚跟的形状的立体的形状。通过调节U字形部分的编织宽度和轮廓线的编织宽度,从而能够对鞋帮7的尺寸进行微调。例如,如果使U字形部分的编织宽度比图示的状态小,则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沿彼此接近的方向进一步靠近,鞋帮7的尺寸变小。即,即使覆盖主体15是相同的大小,也能够制作多个尺寸的鞋帮7。
[0116] [前侧形状保持部]
[0117] 另一方面,前侧形状保持部32是与主体部11的脚尖侧的部分的下端侧相连、并向覆盖主体15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内方侧弯折的编织物,发挥将鞋面7的脚尖侧的部分保持为沿着穿用者的圆度的立体形状的作用。该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与主体部11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轮廓线形成为山型。
[0118] 在上述山型的轮廓线上排列着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在该轮廓线的中间部分(用λ表示的位置),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续,在两部分11、32之间没有外观上的接缝。另一方面,在上述轮廓线的除去中间部分的两侧缘部分(用ω表示的位置),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与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通过产生台阶的折返编织连接,在两部分11、32之间存在接缝。在这样的连接状态下,与前侧形状保持部32连接的左侧部分11L和右侧部分11R沿彼此接近的方向靠近,覆盖主体15的脚尖侧的部分形成为带有圆度的立体的形状。
[0119] 另一方面,在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用黑色箭头表示的U字形部分,排列着与上述轮廓线相反的一侧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U字形部分发挥与后侧形状保持部32的U字形部分相同的作用。
[0120] [其它]
[0121] 此外,本例的鞋面7具有形成于主体部11的侧缘并向鞋底侧伸出的伸出部40R、40L(参照135°的斜线阴影部分)。伸出部40R、40L具有使鞋面7与未图示的鞋底覆盖部的对位和连接变得容易的作用。伸出部40R、40L如后所述与主体部11一体地编织,在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主体部11与伸出部40R、40L的分界处没有接缝,但是在将鞋面7嵌于脚型模具并进行热处理时,在该分界处形成折痕。
[0122] 《鞋面的编织方法I》
[0123] 上述鞋面7能够按照图9所示的编织顺序编织成。在该图9中,从主体部11的脚尖侧起向脚跟侧进行编织。
[0124] 在本实施方式的鞋面7中,首先通过袋状编织等编织起口部(参照点A-点B),与该起口部连续地进行多段的袋状编织,然后,逐渐扩大编织宽度,完成前侧形状保持部32(相当于工序α’)。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点C-点D)预先成为卡挂于针床的状态。前侧形状保持部32优选如图3所示地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成厚度厚。此外,袋状编织是指,使用前后的针床将编织物编织成袋状。另外,并不是必须要进行袋状编织。
[0125] 接下来,进行主体部11的编织(相当于工序α)。具体来说,与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32c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11。然后,在增加主体部11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侧边线圈列32sr、32sl处形成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xr、11xl的线圈,将侧边线圈列32sr、32sl与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xr、11xl连接。
[0126] 在本例的主体部11的编织中,在主体部11的两侧缘编织伸出部40R、40L。伸出部40R、40L以在增减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时比主体部11所要求的宽度大的宽度编织编织物。
在该主体部11的编织结束的时刻,成为在点E-点G排列着左侧部分11L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的状态,并成为在点J-点H排列着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的状态。这些线圈也是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处于卡挂于针床的状态。
[0127] 接着,编织以点G-点H为起口部的脚跟覆盖部10,将该脚跟覆盖部10与主体部11连接(相当于工序β)。连接方法如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说明的那样。包含该脚跟覆盖部10的覆盖主体15的编织组织没有特别的限定。
[0128] 最后,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22(相当于工序γ’)。具体来说,与脚跟覆盖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10e、以及位于隔着该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10e的位置的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yr、11yl连续地编织出后侧形状保持部22。然后,使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编织宽度逐渐变窄,最后将袋状编织编织多个段,完成鞋面7。
[0129] 按照以上说明的顺序,能够编织图8所示的立体的鞋面7。
[0130] 《鞋面的编织方法II》
[0131] 鞋面7也可以从脚跟侧向脚尖侧编织。以下,参照图10说明该编织方法。
[0132] 脚跟覆盖部10的编织和主体部11的编织顺序与参照图4的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II基本相同。只不过,预先将主体部11的脚尖侧的一部分的线圈(参照点E-点H)保持为卡挂于针床的状态。点E-点F的线圈是右侧部分11R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zr的线圈,点H-点G的线圈是左侧部分11L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zl的线圈。这些线圈也是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
[0133] 编织前侧形状保持部32(相当于工序ζ’)。具体来说,与主体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11e(参照点F-点G)、以及位于隔着该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11e的位置的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11zr、11zl连续地编织出前侧形状保持部32。然后,使前侧形状保持部32的编织宽度逐渐变窄,最后将袋状编织编织多个段,完成鞋面7。
[0134] 另外,也可以在如点划线所示地编织脚跟覆盖部10之前编织后侧形状保持部22(相当于工序δ’)。在该情况下,与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中央线圈列连续地编织出脚跟覆盖部10(相当于工序δ)。另外,完成脚跟覆盖部10,与脚跟覆盖部10的边缘10r、10l连续地编织出主体部11(相当于工序ε),然后,在增加主体部11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时,在后侧形状保持部22的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的除去所述中央线圈列的侧边线圈列处依次形成主体部11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相当于工序ζ)。
[0135] 附图标记说明
[0136] 1、2、3、4、7鞋面
[0137] 15覆盖主体
[0138] 10脚跟覆盖部
[0139] 10e线圈纵行方向端部
[0140] 10s起口部10l一端侧的边缘10r另一端侧的边缘
[0141] 11主体部
[0142] 11e线圈纵行方向终端部
[0143] 11xr、11xl、11yr、11yl编织宽度方向端部
[0144] 11zr、11zl编织宽度方向端部
[0145] 11L左侧部分11R右侧部分
[0146] 12、12A、12B形状保持部
[0147] 120A、120B鞋底侧编织物
[0148] 13前端部
[0149] 22后侧形状保持部
[0150] 32前侧形状保持部32c中央线圈列
[0151] 32sr、32sl侧边线圈列
[0152] 40R、40L伸出部
[0153] L1、L2分界线
[0154] 5鞋开口部5i穿用口5s狭缝
[0155] 6孔眼
[0156] 8、9喂线口。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鞋面防甩水挡块 2020-05-13 735
鞋面 2020-05-11 838
鞋底鞋面清洁器 2020-05-13 595
鞋面材料 2020-05-11 967
鞋面 2020-05-11 826
一次成型多用途无缝针织鞋面及其编织工艺 2020-05-11 31
鞋面材料 2020-05-11 970
鞋面 2020-05-11 58
一种鞋面贴 2020-05-12 358
鞋面 2020-05-12 8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