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面料 / 整经 /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阀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

阅读:457发布:2023-03-02

专利汇可以提供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的吸引容器;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路径的压 力 调整机构;以及以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下面是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测定单元,其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
吸引容器,其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
减压排气系统,其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
排出部,其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
调整机构,其配置于所述第二路径;以及
控制部,其以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整机构是止回电磁阀、或者压力调节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是提供将废液暂时留存的空间的流路以及容器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路径,并对所述测定单元与所述吸引容器的连接进行控制;
第二阀,其配置于所述排出部和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之间,并对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所述排出部的大气开放进行切换;以及
第三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三路径,并对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的连接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在经由所述第一阀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废液的期间,经由所述第二阀使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减压排气系统连接,
在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排出部减压排气的期间,经由所述第三阀使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连接,
利用所述第三阀使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断开,并且利用所述第二阀使所述排出部开放于大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在经由所述第三阀使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连接之前,使得所述吸引容器侧的第一压力与所述排出部侧的第二压力的差为约1kPa~30kP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在废液排出操作中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排出部减压排气时,使得所述排出部的气压比所述吸引容器内的气压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第三路径的三通电磁阀,
所述三通电磁阀具备:
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连接的第三端口;
可动部,其具有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以及
端口切换控制部,其具备线圈、磁、以及在所述线圈之间移动且与所述可动部连接的可动磁芯,
所述三通电磁阀构成为:
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第一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将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
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第二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将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
在所述线圈中不流通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都不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的设置高度比所述吸引容器的设置高度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多个第一阀,该多个第一阀使所述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当经由所述第一阀将所述多个测定单元中的预定的测定单元与所述第一路径连接时,关闭将所述多个测定单元中的其它测定单元与所述第一路径连接的所述第一阀。
1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测定单元,其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
吸引容器,其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
减压排气系统,其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
排出部,其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以及
控制部,其以在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进行测定时,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至少在所述排出部减压排气的期间以及开放于大气的期间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在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废液的期间,使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减压排气系统连接,并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排出部减压排气,
使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连接,并向所述排出部移送所述废液,
在向所述排出部移送所述废液之后,使所述吸引容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以及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与所述排出部之间断开,并使所述排出部开放于大气。
13.一种废液方法,是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该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的吸引容器;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以及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
所述废液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工序;
从所述测定单元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第一废液的工序;
不使所述吸引容器开放于大气并从所述测定单元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第二废液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吸引容器内的所述第一废液以及所述第二废液的混合液向所述排出部移送的工序。
14.一种三通电磁阀,其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连接的第三端口,
所述三通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部,其具有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以及
端口切换控制部,其具备线圈、磁铁、以及在所述线圈之间移动且与所述可动部连接的可动磁芯,
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第一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一流路使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
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第二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二流路使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
在所述线圈中不流通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都不连接。

说明书全文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以及三通电磁阀

背景技术

[0002] 离子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ISE)作为对以血液等为代表的生物体试样中的、钠、以及氯化物等的离子(电解质)的浓度进行测定的传感器而广泛使用。
[0003] ISE具备:离子选择性感应膜(以下也简称为“感应膜”)、内部电解质溶液(以下也简称为“内部液”)、以及由、氯化银等构成的内部电极等。流动室型ISE在框体的内部具备供给作为测定对象的试样的流路。感应膜的一面设置为与流路相接,并在感应膜的另一面侧设置内部液和内部电极。流动室型ISE与流动室型的参考电极组合使用,来测定在其与参考电极产生的电位差,并求出目标离子的活量(浓度)。
[0004] 在临床检查领域,对作为生物体试样的血液、尤其是血清、血浆、尿等检体所含电解质的浓度进行定量的必要性较高。有时采用所谓的非稀释法,即利用ISE直接对这些试样进行测定的方法。另外,也有时采用所谓的稀释法,即向预定量的试样添加以及混合预定量的稀释液进行稀释之后使用ISE对该混合液进行测定的方法。关于稀释法,试样液的必要量较少,并且混合液中的蛋白质、脂质等共存物的浓度较低,共存物所造成的污染的影响也较小。因此,稀释法具有ISE的稳定性较高这样的特征。因此,当前在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中,流动室型ISE与稀释法的组合成为主流。
[0005] 试样的稀释可使用被称为稀释槽的容器,在稀释槽中准备的经过稀释的试样被向流动室型ISE输送。将内部标准液和试样交替地向稀释槽分注,并对内部标准液和试样交替地进行测定。剩余的试样、内部标准液被废液机构从稀释槽除去。在对试样进行了测定之后,利用纯、内部标准液对稀释槽进行清洗。清洗所使用的清洗液也被废液机构除去。
[0006]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ISE测定装置中的减压废液机构。并且,在ISE测定装置以外的领域中也采用真空吸引方式的废液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自动分析装置(例如,酶免疫测定装置(EIA))中使用的减压吸引装置。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6938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663661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在专利文献1中并未公开将废液容器8中积存的废液自动地废弃的手段。因此,在废液容器8盛满的时间点需要将废液容器8的内容物以手动方式废弃。在进行该废弃作业的期间需要停止装置,因此会导致生产率降低。
[0013] 专利文献2的解决课题的手段的部分记载了:“在本发明中将具有吸引口的一次减压容器、与具有连通大气压的排液口的二次减压容器串联地连接,且一次减压容器能够始终保持减压状态并连续地进行吸引”。但是,参照表示实施方式的图8可见,实际中与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一次减压瓶2)连接的开闭阀Vf交替地与真空连接以及开放于大气压,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并非始终为减压状态。在专利文献2中考虑了在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中产生泡沫等情况,并考虑使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暂时地开放于大气压。
[0014] 如上所述,关于专利文献2的“一次减压容器始终为减压状态”这样的记载,解释为“图8的时序的全时段中较多的时段为减压状态”,在严格意义上不应解释为“始终为减压状态”。就专利文献2而言,实际上存在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开放于大气压的期间,在该期间无法对废液进行吸引而导致生产率降低。
[0015]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通过使真空容器始终为减压状态,从而能够在任意的时刻吸引废液。
[0016]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7] 例如,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结构。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作为其中一例,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的吸引容器;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路径的压调整机构;以及控制部,其以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
[0018] 另外,根据另一例,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的吸引容器;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以及控制部,其以在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进行测定时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以至少在所述排出部进行减压排气的期间以及开放于大气的期间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方式进行控制。
[0019] 另外,根据另一例,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方法,该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连接的吸引容器;经由第二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以及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该废液方法包含: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的工序;从所述测定单元将第一废液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的工序;不使所述吸引容器开放于大气而从所述测定单元将第二废液向所述吸引容器吸引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吸引容器内的所述第一废液以及所述第二废液的混合液向所述排出部移送的工序。
[0020] 另外,根据另一例,提供一种三通电磁阀,其具备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连接的第三端口,该三通电磁阀具备:具有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的可动部;以及端口切换控制部,其具备线圈、磁、以及在所述线圈之间移动并且与所述可动部连接的可动磁芯,所述三通电磁阀构成为,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第一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将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当在所述线圈中沿着第二方向流通电流时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将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接,在所述线圈中不流通电流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二端口都不连接。
[0021] 本说明书包含作为本申请的优先权基础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08090号的公开内容。
[0022] 发明效果
[0023]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使真空容器始终为减压状态而在任意的时刻吸引废液,从而提高生产率。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可以通过本申请的说明书内容、附图来了解。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可以通过对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了解。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0025] 图2是实施例1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示意图。
[0026] 图3是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27] 图4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示意图。
[0028] 图5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29]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动作概要的流程图
[0030]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校正工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0031]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测定工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0032]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检体测定工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0033]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0034] 图11是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的检体测定循环的时序图。
[0035] 图12是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的时序图。
[0036] 图13是实施例1的检体测定工序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的废液机构内的压力的测定结果。
[0037] 图14是实施例2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38] 图15是实施例3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39] 图16是实施例3的中点关断型三通电磁阀的示意图。
[0040] 图17A是对实施例3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1] 图17B是对实施例3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2] 图17C是对实施例3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3] 图18是实施例4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44] 图19是实施例5的废液机构的示意图。
[0045] 图20是实施例6的比色自动分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示出了基于本发明原理的具体的实施例,但是附图用于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性的解释。此外,在用于对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功能者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7] 以下的实施例涉及对生物体试样等所含成分的量进行测定的装置。以下的实施例优选适用于搭载有多个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解质分析单元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装置。本自动分析装置适于为了自动且连续地进行临床检查而单独使用或者作为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等中的一个要素使用。
[0048] [实施例1]
[0049]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10具备:中央控制装置20、废液机构30、以及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废液机构30具备中枢部100、以及多个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虽然图1例示了电解质测定单元的数量为9个的情况,但是电解质测定单元的数量不是必须为9个,一般是自然数、即1以上的整数并优选为多个、即2以上的整数。
[0050]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电解质测定单元2200、…、2900的结构与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进行说明。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具体而言,电解质测定单元
2100具备:稀释槽2110、检体分注机构2120、稀释液分注机构2130、内部标准液分注机构
2140、送液机构2150、参考电极液送液机构2160、流动室型的Cl-ISE 2171、流动室型的K-ISE 2172、流动室型的Na-ISE 2173、流动室型的液结2180、流动室型的参考电极2190、测量控制装置2101、废液喷嘴3101、废液喷嘴3101的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另外,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还具备:检体用容器2121、稀释液用容器2131、内部标准液用容器2141、参考电极液用容器2161、废液容器2159。如图2所示,废液喷嘴3101经由电磁阀SVA1(3110)与废液机构30连接。
[0051] 图3是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30的中枢部100的示意图。废液机构30的中枢部100具备:控制装置110、吸引容器T1(1100)、压力调节机构1300、减压排气系统(排气泵1400)、废液容器1500、电磁阀SVB(1110)、电磁阀SVC(1210)、电磁阀SVD(1220)、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废液流路A1~A9、移送流路B、移送流路C、移送排出流路D、排出流路E、排出流路F、排气管G、排气管H、排气管J、排气管K、排气管M、泄放管N、阻力管R、配管接合部(T字管)S1、配管接合部(T字管)S2。具备在排气泵1400、电磁阀SVA1~SVA9、SVB、SVC、SVD、或者有时是压力调节机构1300等与控制装置110之间连接的控制用配线(省略图示)。控制装置110能够对上述中枢部10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控制。
[0052] 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是二通阀,能够控制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与吸引容器T1的连接、非连接。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的一端分别与废液喷嘴3101、…、3901连接,并且它们的另一端分别经由废液流路A1~A9与吸引容器T1的上部气密地连接。以下同样地使进行减压的配管或其连接部、容器、以及流路等成为气密状态并省略对气密的特别说明。
[0053] 吸引容器T1是能够在内部收纳废液的耐压容器。吸引容器T1具备多个配管连接口。吸引容器T1经由多个配管连接口与废液流路A1~A9、排气管G、以及移送流路B连接。更具体而言,废液流路A1~A9与吸引容器T1的连接部以及排气管G与吸引容器T1的连接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于最上方的位置,移送流路B与吸引容器T1的连接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于最下方的位置。换言之,废液流路A1~A9和排气管G连接于吸引容器T1的上端,移送流路B连接于吸引容器T1的下端。以下同样地使进行减压的配管或其连接部、容器、以及流路等成为耐压状态并省略对耐压的特别说明。
[0054] 移送流路B、移送流路C、移送排出流路D、排出流路E、排出流路F、以及T字管S1在内部具备能够流通废液的流路。并且在以下说明的实际安装例中,作为移送流路B、移送流路C、移送排出流路D、排出流路E、排出流路F采用了内径为8mm且外径为12mm的橡胶管(在一部分的连接部采用了异径接头)。移送排出流路D的长度约为180mm。移送排出流路D提供将废液暂时地存留的空间。移送排出流路D的设置高度优选低于吸引容器T1的设置高度。移送排出流路D、T字管S1、排出流路E、电磁阀SVC、排出流路F以该顺序配置于大致铅垂方向。更具体而言,移送排出流路D与阻力管R的连接部在这些部件中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于最上方的位置,排出流路F在这些部件中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于最下方的位置。
[0055] 排气管G、排气管H、排气管J、排气管K、排气管M、阻力管R、T字管S2在内部具备能够流通气体的流路。阻力管R具备流路中的气体的流通阻力较大这样的特征。
[0056] 压力调节机构1300是能够调节真空度的机构。压力调节机构1300例如是止回阀、电磁阀、或者压力调节器等。压力调节机构1300具备配管连接口。在压力调节机构1300的吸入端连接有排气管G,在压力调节机构1300的吸出端连接有排气管H的一端。在以下说明的实际安装例中,作为压力调节机构1300使用最低工作差压为10kPa以下而最低止回差压为40kPa的止回阀(日本Pisco公司CVPU6-6),止回阀的自由流入口侧连接于排气管G,止回阀的自由流出口侧连接于排气管H的一端。也可以在压力调节机构1300与排气管G之间设置过滤器(省略图示)。可以利用该结构将雾除去。作为压力调节机构1300除了止回阀之外可以采用压力调整器。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等方法:使用控制装置110和电磁阀在适当的时刻对流路的开闭进行控制的方法、以及在前述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组合压力传感器而使压力控制自动化的方法。
[0057] 电磁阀SVB以及电磁阀SVC是二通阀,电磁阀SVD是三通阀。电磁阀SVB控制吸引容器T1与移送排出流路D之间的连接、非连接。电磁阀SVC控制移送排出流路D与废液容器1500之间的连接、非连接。电磁阀SVD能够切换移送排出流路D与排气泵1400之间的连接和移送排出流路D对大气的开放。电磁阀SVB、电磁阀SVC、以及电磁阀SVD分别具备配管连接口。在电磁阀SVB的一端连接有移送流路B,在电磁阀SVB的另一端连接有移送流路C。在电磁阀SVC的一端连接有排出流路E,在电磁阀SVC的另一端连接有排出流路F。在电磁阀SVD的共通端连接有阻力管R,在电磁阀SVD的常开端(通电关闭端)连接有泄放管N,在电磁阀SVD的常闭端(通电开通端)连接有排气管M。
[0058] 在T字管S1连接有移送流路C、移送排出流路D、以及排出流路E,在T字管S2连接有排气管H、排气管J、以及排气管M。移送排出流路D与阻力管R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而连接。
[0059] 作为排气泵1400采用了真空度约为-95kPa而实际有效排气速度约为6L/min的隔膜泵(Ulvac公司DAP-6D)。在排气泵1400的吸入端连接有排气管J,在排气泵1400的排出端连接有排气管K。排气管K具备过滤器(省略图示),并经由过滤器将真空系统内的空气向大气放出。排气泵1400也可以在吸入端具备真空罐(省略图示)。该真空罐作为针对飞沫类的捕集器、以及真空压的缓冲装置发挥功能。泄放管N具备过滤器(省略图示),并经由该过滤器将空气导入真空系统内。
[0060] 此外,以下将排气泵1400和与其直接相连的减压系统、即排气管J、T字管S2、排气管H、M等称为“V0管路”。另外,以下将从V0管路起利用电磁阀SVD隔开的从阻力管R开始远离的减压系统、即阻力管R、移送排出流路D、T字管S1、移送流路C、排出流路E等称为“V2管路”。另一方面,以下将从V0管路起利用压力调节机构1300隔开的从排气管G开始远离的减压系统、即排气管G、吸引容器T1、移送流路B、废液流路A1~A9等称为“V1管路”。
[0061] 如上所述,废液机构30是基本上相互气密地连接的减压装置。关于气密的例外,是废液喷嘴3101~3901、泄放管N、排气管K、排出流路F。废液喷嘴3101~3901、泄放管N、以及排气管K都具有开放于大气的一端,排出流路F内的废液向大气压下的废液容器1500或者排液泄口(省略图示)落下。
[0062] 参照图4和图5对本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废液机构31的示意图。在图4和图5的例子中,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的另一端合流于一个废液流路A10,废液流路A10的一端连接于吸引容器T1的上部,这一点与图1和图3的结构不同。
[0063]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动作概要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动作概要的流程图。虽然电解质测定单元2200、…、2900的动作与电解质测定单元
2100的动作相同,但是周期动作的相位有时会彼此错开。
[0064] 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启动后执行初始化工序11000以及校正工序12000,之后按照检体的数量重复执行测定工序13000。在工序14000中判断是否对全部的检体完成了测定,当判定为没有下一个需要测定的检体时,则执行停止工序15000。
[0065] 初始化工序11000包括构成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启动、清洗等准备。作为初始化的一环,从参考电极液用容器2161将参考电极液经由参考电极2190输送至流动室型液结2180。从内部标准液用容器2141将内部标准液向稀释槽2110分注,并将该内部标准液经由ISE 2171、2172、2173输送至流动室型液结2180,进行ISE的调节。在稀释槽2110中残留有内部标准液的状态下结束初始化工序11000。
[0066] 图7示出了校正工序12000的概要。校正工序12000包含:低浓度标准液测定工序12100、高浓度标准液测定工序12200、校正液测定工序12300、以及校准曲线生成工序12400等。低浓度或者高浓度的标准液、以及校正液的测定步骤依据后述的测定工序13000(对各浓度的标准液、校正液与检体同样地进行测定并记录各ISE的电动势)。电解质测定单元
2100在校准曲线生成工序12400中根据高低两种浓度的标准液的电动势测定结果求出斜率灵敏度。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根据斜率灵敏度、和内部标准液的电动势求出内部标准液的浓度。另外,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根据校正液的电动势测定结果和斜率灵敏度求出校正液的计算上的浓度。并且,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根据校正液的实际浓度(显示值)、与校正液的计算上的浓度的差求出偏移修正值。将斜率灵敏度、内部标准液的浓度、以及偏移修正值称为校准曲线。
[0067] 图8示出了测定工序13000的概要。测定工序13000包含:检体测定工序13100、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以及检体浓度计算工序13300等。
[0068] 图9示出了检体测定工序13100的概要。检体测定工序13100包含: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检体分注工序13120、稀释液分注工序13130、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140、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稀释槽清洗工序13150、以及电位测量工序13160等。以下对检体测定工序13100的各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0069] 在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中,废液机构30的控制装置110使废液喷嘴3101用的驱动机构(图2中省略图示)动作,将稀释槽2110内部的液体(内部标准液、稀释试样、系统水等)排出。具体而言,在开始该工序之前,电磁阀3110关闭(在稀释槽废液以外的工序中,电磁阀3110基本上为关闭)。另外,利用废液机构30的作用使废液流路A1的内部减压。由于电磁阀
3110关闭,因此废液喷嘴3101内维持大气压。在工序开始后,控制装置110使废液喷嘴3101用的驱动机构驱动,将废液喷嘴3101浸于稀释槽2110。同时,控制装置110使电磁阀3110打开,并通过废液喷嘴3101形成减压环境。稀释槽2110内部的液体通过废液喷嘴3101以及电磁阀3110与空气一起向吸引容器T1排出。控制装置110在使液体排出了大约一秒之后,关闭电磁阀3110,断开减压。于是,废液喷嘴3101内的压力恢复为大气压。最后,控制装置110使驱动机构驱动,将废液喷嘴3101的前端部配置于稀释槽2110的铅垂上方,即移出到稀释槽
2110之外。关于废液机构30的动作详情,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70] 在检体分注工序13120中,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使用检体分注机构2120的检体分注喷嘴2122从检体用容器2121吸入检体(5μL),并使该检体与稀释槽2110的内壁面接触并全部吐出。
[0071] 在稀释液分注工序13130中,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通过稀释液分注机构2130的稀释液分注喷嘴2132将来自稀释液用容器2131的稀释液(150μL)从进行了所述分注的检体的斜上方的位置向检体吐出。此时,稀释液沿着稀释槽2110的内表面呈螺旋状旋转回绕而卷入检体,并流入稀释槽2110的底部而形成涡流。其结果是,检体被稀释液稀释,两者均匀地混合(换言之即进行吐出搅拌)。通过该工序,能够在稀释槽2110中得到利用稀释液将检体以预定的比例(以下,稀释倍率在本实施例中为31倍)进行稀释而成的稀释试样(155μL)。稀释试样是试样溶液的一种,以下将其称为试样溶液。
[0072] 在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140中,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使用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用的驱动机构(图示省略,是上下方向的驱动装置)将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浸于稀释槽2110中的试样溶液(如图2所示)。此外,在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140以外的工序中,上述的驱动机构基本上将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配置于稀释槽2110的上方,使测定溶液吸引喷嘴
2152移出到稀释槽2110之外。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以使送液机构2150与参考电极液送液机构2160联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从参考电极液用容器2161将参考电极液(26μL)经由参考电极
2190输送到流动室型液结2180。接下来,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将稀释槽2110中的试样溶液中的145μL的试样溶液作为测定溶液经由ISE2171、2172、2173输送到流动室型液结2180。在此,在流动室型液结2180内部的流路合流点,测定溶液与参考电极液接触,形成自由流动型的液结,由此形成电池。根据需要,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将送液机构2150内的液体向废液容器2159排出。送液结束后,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使用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用的驱动机构将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从稀释槽2110提起。
[0073] 接下来,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进行与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同样的操作,将稀释槽2110中剩余的试样溶液废弃。
[0074] 在稀释槽清洗工序13150中,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使用与检体分注喷嘴2122连接的注射泵(省略图示)将200μL的系统水(纯水)通过检体分注喷嘴2122向稀释槽2110分注,对稀释槽2110进行清洗。纯水可以使用纯水专用的分注机构或者配管向稀释槽2110进行分注。另外,也可以取代系统水而将稀释液或者内部标准液使用稀释液分注机构2130或者内部标准液分注机构2140同样地向稀释槽2110分注。另外,也可以将稀释液、内部标准液、以及系统水向稀释槽2110分注并使它们混合来清洗稀释槽2110。
[0075] 在电位测量工序13160中,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使用测量控制装置2101所具备的电压放大器、AD转换器、以及微机等来测量以及记录Cl-ISE 2171、K-ISE 2172、以及Na-ISE 2173的相对于参考电极2190的各电动势。
[0076] 图10示出了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的概要。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包含: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内部标准液分注工序13220、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240、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稀释槽清洗工序13250、以及电位测量工序13260等。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的各工序基本上与检体测定工序13100相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与检体测定工序
13100的区别在于以下各方面,即:取代检体和稀释液的混合溶液而将155μL的内部标准液向稀释槽2110分注作为试样溶液;将该试样溶液中的145μL作为测定溶液向ISE导入;以及,参考电极液的送液量不是26μL而是4μL。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077] 检体浓度计算工序13300的概要如下所示。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测量控制装置2101根据在检体测定工序13100的电位测量工序13160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的电位测量工序13260中求出的各ISE相对于稀释检体和内部标准液的电动势的差、在校准曲线生成工序12400中求出的斜率灵敏度、稀释倍率(在此为31)求出检体和内部标准液的浓度比。
并且,测量控制装置2101通过将该浓度比与在校准曲线生成工序12400中求出的内部标准液的浓度相乘而求出检体的浓度(偏移修正前)。此外,测量控制装置2101通过向检体的浓度加上偏移修正值而求出检体的浓度(偏移修正后)。如上所述,测量控制装置2101分别求出检体中的Cl、K、Na的浓度并将这些浓度报告用户。
[0078] 在测定工序13000之后执行工序14000,判断是否对全部的检体完成了测定。当全部的检体完成测定时,则执行停止工序15000。在停止工序15000中进行对各种部件的清洗等并准备关断电源。在停止工序15000之后,如果需要对新的检体进行测定,则再次执行从初始化工序11000起的工序,从而对检体进行测定。也可以在测定工序13000之后并且到执行工序14000为止的期间设置待机时间并等待新的检体的到达。
[0079] 以上的动作可以按照测量控制装置2101所具备的程序自动且连续地执行。
[0080] 接下来按照时序图和压力测定结果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例的废液机构30的动作。图11和图12是重复执行本实施例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动作中的与本装置主要目的即检体的连续测定有关的工序、即图6的测定工序13000时的时序图。具体而言,是交替地重复执行图8的检体测定工序13100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时的与电磁阀等要素部件有关的时序图的例子。图11是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的时序图,图12是检体测定循环的时序图。
[0081] 首先,对时序图中的上述两个工序的位置安排进行说明。检体测定工序13100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实际上并非各自仅在检体测定循环和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的期间内完成,而是以彼此重叠的方式执行。由此,能够提高时间效率。
[0082] 例如,检体测定工序13100的前半的工序可以在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的后半的期间进行,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的前半的工序可以在检体测定工序13100的后半的期间进行。换言之,图11和图12中的时间轴的原点可以任意地选择。另外,将各工序的后处理和下一工序的前处理视为属于哪个工序也是任意的。
[0083] 例如,检体测定工序13100以及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从图11的中途开始。在此,不是从图11的时序图中的原点而是沿着上述流程图的时间轴来说明动作的概要。
[0084] 接下来,对时序图的整体的流程进行说明。从图11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中的时刻3.5秒起开始检体测定工序13100。在从时刻3.5秒起到4.6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在从时刻4.6秒起到5.2秒的期间实施检体分注工序13120,在从时刻5.2秒起到6.0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液分注工序13130。
[0085] 接下来,在图12的检体测定循环中的从0.0秒起到1.8秒的期间实施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140,在从时刻1.8秒起到2.4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在从时刻2.4秒起到3.5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清洗工序13150,在从时刻5.6秒起到6.0秒的期间实施电位测量工序13160。
[0086] 内部标准液测定工序13200也同样地从图12的检体测定循环中的时刻3.5秒开始。在从时刻3.5秒起到4.6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在从时刻4.6秒起到6.0秒的期间实施内部标准液分注工序13220。接下来,在图11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中的从时刻
0.0秒起到1.8秒的期间实施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240,在从时刻1.8秒起到2.4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在从时刻2.4秒起到3.5秒的期间实施稀释槽清洗工序13250,在从时刻5.6秒起到6.0秒的期间实施电位测量工序13260。
[0087] 关于废液排出操作,从图11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中的时刻4.3秒起使V2管路减压。之后,从时刻4.7秒起将废液从吸引容器T1向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从时刻5.5秒起再次使V2管路恢复大气压。另外,在图12的检体测定循环中的从时刻0.0起到时刻5.0秒的期间将废液从移送排出流路D向排泄口排出,并在时刻5.0秒完成废液排出操作。
[0088] 如上所述,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13210可以与废液的移送或者排出同时并行地执行。
[0089] 接下来,对时序图的详情、尤其是本实施例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即构成废液机构30的电磁阀等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0] 概略而言,控制装置110利用减压排气系统(排气泵1400)并经由V0管路使包含吸引容器T1的V1管路、以及包含排出部(移送排出流路D)的V2管路减压排气。控制装置110对电磁阀SVA1~SVA9进行控制,从稀释槽2110吸引废液。控制装置110与向吸引容器T1吸引废液的操作并行地进行控制,使排出部(移送排出流路D)与排气泵1400连接,利用排气泵1400使包含移送排出流路D的V2管路减压排气。接下来,控制装置110进行控制,使吸引容器T1与移送排出流路D连接,将废液向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控制装置110进行控制,将废液向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之后,将吸引容器T1与移送排出流路D之间以及排气泵1400与移送排出流路D之间断开,并维持吸引容器T1(V1管路)的减压,在此状态下使移送排出流路D(V2管路)开放于大气。
[0091] 在图11和图12的时序图所未图示的初始化工序11000中,使电磁阀SVA1~SVA9不通电(关闭、非吸引模式),使电磁阀SVB不通电(关闭、非移送模式),使电磁阀SVC不通电(关闭、非排出模式),使电磁阀SVD通电(将阻力管R与排气管M之间连接、减压模式)。如果使排气泵1400动作,则排气管J内的空气经由排气管K向系统外(即大气)排出,T字管S2以下的同一系统内的其它配管、部件(排气管H、M即上述的V0管路内部)也同样地减压。经由电磁阀SVD,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流路C等V2管路也通过阻力管R的作用而比V0管路稍微延迟地减压。另一方面,排气管G以下的排气管G、吸引容器T1、移送流路B、废液流路A1~A9等V1管路也经由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而减压。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止回阀中有大约10kPa的压力损失,V1管路的压力P1与V0管路的压力P0相比,成为高该压力损失的压力(即P1>P0)。
[0092] 从减压开始起大约1秒后,系统内的压力大致稳定时,将吸引容器T1内有可能剩余的废液排出。关于废液排出操作将在后面进行说明。通过重复进行必要次数的废液排出操作,从而将吸引容器T1内有可能剩余的废液全部排出。
[0093] 从废液开始排出起大约1分钟后,完成了全部废液的排出的时间点,停止电磁阀SVD的通电(使阻力管R与泄放管N之间连接、泄放模式),使V2管路开放于大气压。在此开放于大气压的仅为V2管路,维持V1管路、V0管路的减压。
[0094] 以上,在废液机构30的初始化工序完成的时间点,V0管路达到大约-95kPa(表压、以下同样)的真空度。
[0095] 图13是基于本实施例的废液机构30中的V1、V2管路的压力的测定结果。如图13的时刻0.0秒所示那样,V1管路的压力大约为-85kPa,V2管路的压力大约为0KPa(大气压)。在该时间点,电磁阀SVA1~SVA9关闭(非吸引模式),电磁阀SVB关闭(非移送模式),电磁阀SVC关闭(非排出模式),电磁阀SVD与泄放管N连接(泄放模式)。
[0096] 在图11的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的开始时刻t=0.0~1.9(单位:秒、以下同样)的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240中,将分注到稀释槽2110的内部标准液导入ISE的流路。
[0097] 在t=1.8的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中,电磁阀SVA1~SVA9打开(吸引模式)。在此,以电磁阀SVA1打开的例子进行说明。此时,将V1管路的大约-85kPa的较高的减压状态直接向废液喷嘴3101提供,稀释槽2110内部的液体(没有导入ISE的剩余的内部标准液等)通过废液喷嘴3101、电磁阀SVA1、以及废液流路A1被吸引容器T1吸入。这样,控制装置110进行控制,在经由电磁阀SVA1将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中的预定的测定单元与废液流路A1连接时,使将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中的其它的测定单元与废液流路A2~A9连接的电磁阀SVA2~SVA9关闭,换言之即错开彼此的相位。
[0098] 在t=2.4关闭电磁阀SVA1,恢复非吸引模式,停止吸入(以下省略恢复原始状态的情况的说明)。
[0099] 在t=2.4~3.5的稀释槽清洗工序13250中,向稀释槽2110注入系统水进行清洗。
[0100] 在t=3.5~4.6的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中,与上述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同样地,将稀释槽2110内部剩余的清洗液等吸入吸引容器T1。
[0101] 在t=4.6~5.2的检体分注工序13120中,将检体向稀释槽2110分注。
[0102] 在t=5.2~6.0的稀释液分注工序13130中,将稀释液向稀释槽2110注入,通过吐出搅拌将检体稀释,制备检体的测定溶液。
[0103] 在t=5.6~6.0的电位测量工序13260中,使用ISE来测量内部标准液的电位。
[0104] 与上述的废液吸引操作并行地执行废液排出操作。具体而言,在图11中的t=4.3~向电磁阀SVD通电,使阻力管R与排气管M连接(V2减压模式)。于是,如图13所示那样,开始V2管路的减压。从阻力管R流入排气管M的空气不仅经由T字管S2向排气管J、排气泵1400流入,而且也向排气管H倒流。在图13的大约4.4秒附近出现的V1压力的略微上升被认为是由倒流引起的。如果该倒流持续,则V0管路的压力会高于V1管路的压力。当该差压超过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的止回差压时,止回阀关闭。由此避免了如下问题,即空气从排气管H进一步向排气管G倒流而破坏V1管路的减压。
[0105]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关闭的时间点的V1管路的压力P1如图13所示那样大约为-80kPa,与倒流前相比有5kPa左右的可忽视程度的微小上升。即,通过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的作用而具有V1管路的真空度几乎无损而维持减压的效果。控制装置110进行控制,在废液排出操作中,使V2管路减压排气时,使V2管路的气压比吸引容器T1内的气压低。如图13所示,在减压开始后,随着时间经过,V2(以及V0)系统内的减压度进一步升高。V2管路的压力P2在t=大约4.6时与V1管路的压力P1均衡。进而,在t=大约4.7时达到大约-90kPa。即成为P2<P1。
[0106] V0管路的压力P0与V2的减压联动地降低,在P0与V1管路的压力P1相比足够低的阶段,与上述同样地打开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开始从排气管G向排气管H排气。P1比P0高与止回阀的压力损失相当的量。即,V1管路的压力逐渐向大约-85kPa收敛。
[0107] 在t=4.7~打开电磁阀SVB(移送模式)。于是,作为到此为止的(在连续循环的情况下为4次的)废液吸引动作的结果,吸引容器T1内部所蓄积的废液以上述的V1管路和V2管路之间的压力差(P1-P2、以下记为ΔP)为驱动力,被向移送流路B、电磁阀SVB、移送流路C以及移送排出流路D压送。ΔP如图13所示那样大约为8kPa而比较大,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使在流路的中途存在气泡等障碍,也能够将其与废液一起进行压送,不会引起堵塞等问题。另外,通过阻力管R的作用抑制气体从移送排出流路D向阻力管R的流量,从而也抑制废液的流量。由此,废液以不过度激烈的线速度在移送排出流路D的内部上升。通过在适当的时刻,即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是在t=5.4关闭电磁阀SVB(非移送模式),从而使废液止于移送排出流路D内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废液不会向阻力管R、电磁阀SVD等V0管路混入。
[0108] 此外,ΔP(=P1-P2)越大就能够越强势地压送废液,具有容易避免堵塞等问题的效果。在此,P2的下限在完全真空的情况下即绝对压力为0kPa时,表压大约为-101.325kPa。换言之,ΔP的理论上的上限值表示为大约P1+101(表压的情况、以下同样)。现实中P2的下限预定为V0管路的压力P0,P0根据排气泵1400的性能进行预定。例如,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排气泵1400的情况下,其真空到达度即P0的下限值大约为-95kPa,因此ΔP的实际的上限大约为P1+95。另一方面,P1越低则(从稀释槽向吸引容器T1的)废液吸引能力越高,因此通常优选P1设定为尽可能地低。但是,当P1过低时(P0、P2固定的情况下),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确保ΔP。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废液吸引能力而将P1设定于大约-80至-
85kPa的范围,并设定大约8kPa作为压送废液所需的压力差ΔP,作为其所需的P2求出-
93kPa以下,作为满足该要求的排气泵而采用与P0相当的额定规格大约为-95kPa的Ulvac公司DAP-6D型。
[0109] 通常考虑到废液吸引能力来设定所需的P1,并设定压送废液所需的压力差ΔP,求出P2,最后选定具有低于P2的P0的排气泵1400,该设计步骤考虑了性价比、占用体积、废热、耗电等。
[0110] 作为压送废液所需的压力差ΔP,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电磁阀、配管等的组合中如上述那样大约为8kPa,满足要求且性能平衡良好。通常作为ΔP可以采用大约1kPa至30kPa,更优选大约3kPa至15KPa,进一步优选大约5kPa至10KPa。
[0111] 在t=5.5~,使电磁阀SVD不通电(泄放模式)。于是,空气从泄放管N流入,电磁阀SVD、阻力管R、稍微延迟地是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流路C、以及到排出流路E为止的V2管路恢复大气压。但是,V1管路、V0管路维持减压状态。
[0112] 在图12的检体测定循环中的t=0.0,电磁阀SVC打开(排出模式)。于是,移送排出流路D内部的废液由于重力而经由T字管S1、排出流路E、电磁阀SVC、以及排出流路F向废液容器1500排出。在t=5,电磁阀SVC关闭(非排出模式)。在该时间点结束一系列的废液排出操作。
[0113] 在本实施例中,排出模式的持续时间具有5秒的余裕,而废液的排出只要大约1秒就足够了。因此,电磁阀SVC关闭的时刻例如也可以是t=2.0或t=1.0。在上述的初始化工序中可以采用该较短的时序。
[0114] 并行地在t=0.0~1.8的测定溶液导入工序13140中,将稀释槽2110中准备的经过稀释的的检体液导入ISE的流路。
[0115] 在t=1.8~的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中,与上述同样地,电磁阀SVA1~SVA9打开(吸引模式)。在该工序中,只要适当地选择与需要将液体废弃的稀释槽对应的电磁阀SVA1~SVA9即可。于是,稀释槽2110内部的检体的剩余液等被吸入吸引容器T1。
[0116] 在t=2.4,电磁阀SVA1~SVA9关闭,恢复非吸引模式,停止吸入。
[0117] 在t=3.5~4.6的稀释槽废液工序13210中也同样地,打开电磁阀SVA1~SVA9而成为吸引模式。在该工序中,只要适当地选择与需要将液体废弃的稀释槽对应的电磁阀SVA1~SVA9即可。由此,将稀释槽2110内部剩余的清洗液等吸入吸引容器T1。
[0118] 在t=4.6~的内部标准液分注工序13220中,将内部标准液向稀释槽2110分注。
[0119] 在t=5.6~6.0的电位测量工序13160中,使用ISE对经过稀释的检体液的电位进行测量。
[0120] 在t=6,检体测定循环结束,在接下来有需要测定的检体的情况下,开始下一个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
[0121] 在接下来没有需要测定的检体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的停止工序15000的废液机构的相关动作。在图11和图12的时序图所未图示的停止工序15000中,执行上述的废液排出操作,将吸引容器T1内有可能剩余的废液全部排出。使用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用的驱动机构,将测定溶液吸引喷嘴2152从稀释槽2110提起。使电磁阀SVA1~SVA9通电(打开、吸引模式),向吸引容器T1内导入大气。并行地使排气泵1400停止,并且停止电磁阀SVD的通电(将阻力管R与泄放管N之间连接、泄放模式)。从导入大气起大约5秒后,V0、V1、V2管路大致恢复大气压。使电磁阀SVA1~SVA9恢复不通电(关闭、非吸引模式),电磁阀SVB关闭(非移送模式),电磁阀SVC关闭(非排出模式),电磁阀SVD与泄放管N连接(泄放模式)。如上所述,结束停止工序15000的废液机构的相关动作。
[0122]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10进行控制,至少在排出部(移送排出流路D)减压排气的期间以及开放于大气的期间,使吸引容器T1减压排气。与现有技术不同,在使用测定单元进行的测定中,吸引容器T1始终为减压状态。因此,吸引容器T1在移送排出流路D减压排气的期间以及开放于大气的期间也始终为减压状态,由此使得吸引容器T1能够在任意的时刻吸引废液,从而具备现有技术中所没有的特有效果。
[0123] 并且,本实施例的废液方法包含:利用排气泵1400使吸引容器T1减压排气的工序;从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将第一废液(例如剩余的内部标准液等)向吸引容器T1吸引的工序(例如图11的废液工序13210);不使吸引容器T1开放于大气且从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将第二废液(例如清洗液等)向吸引容器T1吸引的工序(例如图11的废液工序13110);将吸引容器T1内的第一废液以及第二废液的混合液向移送排出流路D移送的工序(例如图11的时刻4.7~5.4秒的移送)。与现有技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利用废液机构30在任意的时刻自由地对在并行地实施的多个工序中使用过的液体进行吸引。
例如,可以如上述那样不使吸引容器T1开放于大气,连续地实施第一废液的吸引和第二废液的吸引。该效果由于如上述那样吸引容器T1始终为减压状态而获得。
[0124] 对于以上的动作以特定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的测定循环为基准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以相同的相位运用其它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200、…、2900的情况下,以及错开相位来分别运用其它的电解质测定单元2200、…、2900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废液机构30中,吸引容器T1的内部始终保持大约-80kPa以下的减压状态。因此,在使用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的情况下,每个电解质测定单元都具有随时能够吸引废液这样的特有效果。由此能够提供生产率高且容易进行时序设计的废液装置。
[0125] 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经由第一路径与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连接的吸引容器T1;经由第二路径与吸引容器T1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以及控制装置110,其进行控制,在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2100、2200、…、2900进行测定时,利用减压排气系统使吸引容器T1减压排气。在本例中,第一路径是废液流路A1~A9。第二路径是在吸引容器T1与排气泵1400之间配置的排气管G、H、J。另外,第三路径是在吸引容器T1与移送排出流路D之间配置的移送流路B、移送流路C。排出部是提供用于将废液暂时地留存的空间的流路以及/或者容器,在本例中是移送排出流路D。并且在本例中,压力调节机构1300配置在排气管G与H之间。
[0126]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是在从初始化工序11000结束起到执行停止工序15000为止的期间,换言之,是在交替地连续执行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和检体测定循环的期间,吸引容器T1的内部始终保持大约-80kPa以下的减压状态。其中,在使V2管路从大气压减压时,利用压力调节机构1300(止回阀)阻止空气经由V0管路向V1管路倒流也有所助益。在重新进行排出部(移送排出流路D)的抽真空时,通过压力调节机构1300的作用阻止空气从减压排气系统倒流,将吸引容器T1的减压维持于预定压力以下。因此,本实施例能够与例示的时刻无关地在任意的时刻实施从稀释槽2110进行的废液工序13210、13110。因此在从多个单元吸引废液等情况下具有容易进行时序设计且生产率高这样的特有效果。
[0127] 实际上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使内部标准液测定循环中的稀释槽废液工序13110、与废液排出操作的最初的工序(V2管路的减压)部分重叠地执行这样难度较高的时序,但是由于吸引容器T1的内部始终保持大约-80kPa以下的减压状态,因此能够完全不受妨碍地从稀释槽2110吸引废液。另外,本实施例具有仅需一个用于留存废液的罐类容器这样的特有效果。因此,本实施例具有单位设置面积的处理能力较高这样的效果。
[0128]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存在实施一次减压的容器开放于大气压的期间,会导致在该期间无法吸引废液而降低生产率。另外,专利文献2的结构需要占用较大体积的两个真空容器,也存在设置面积较大这样的问题。即,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始终进行废液的真空吸引,具有生产率较高且单位设置面积的处理能力较高这样的效果。
[0129] [实施例2]
[0130] 图14是实施例2的废液机构30B的结构概略图。在本实施例中,取代三通电磁阀SVD(1220)而使用二通电磁阀SVD1(1222)和SVD2(1223),并相应地使用T字管S3、排气管Q1、Q2。另外,在移送废液时停止V2管路的排气。
[0131] 本实施例的动作与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30的动作基本上类似,但是存在以下区别。在实施例1中将三通电磁阀SVD与泄放管N侧连接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打开二通电磁阀SVD1并关闭二通电磁阀SVD2的工序。另外,关于在实施例1中将三通电磁阀SVD与排气管M侧连接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关闭二通电磁阀SVD1并打开二通电磁阀SVD2的工序。由此,本实施例发挥与实施例1相同的功能。
[0132] 另外,本实施例能够执行与实施例1不同的以下的动作。具体而言,在废液排出操作中进行t=4.3~的V2减压,并在P2<P1之后,在t=4.7~(打开电磁阀SVB而开始移送模式之前)预先关闭二通电磁阀SVD2。如果在二通电磁阀SVD2关闭之后立即打开电磁阀SVB而开始移送模式,则二通电磁阀SVD2关闭,从而抑制向移送排出流路D压送的废液的流量,并且能够容易地控制废液在移送排出流路D内部上升的线速度。即,能够使废液完全地止于移送排出流路D内部,并能够防止废液向阻力管R、电磁阀SVD等V0管路混入,即发挥这样的特有效果。
[0133] [实施例3]
[0134] 图15是实施例3的废液机构30C的结构概略图。废液机构30C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废液机构30B类似,但是取代(二通)电磁阀SVB和(通常的)三通电磁阀SVC而使用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C(1211)。另外,区别还在于取代二通电磁阀SVD1和SVD2而使用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D(122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区别在于省略了移送流路C、排出流路E、T字管S1、S3、排气管Q1、Q2。此外,T字管S2省略了图示(以下,T字管类同样地省略图示)。
[0135] 图16是本实施例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的概略结构图。三通电磁阀1600具备:具有可动部1602的阀座1601、端口切换控制部1603。在阀座1601上连接有NC1端口1604、NC2端口1605、以及COM端口1606。可动部1602具有两个流路1607、1608。端口切换控制部1603具备:固定铁芯1610、线圈1611、永久磁铁1613、可在线圈1611之间移动于上下方向的可动磁芯1612。可动磁芯1612经由连结棒1615与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连接。另外,可动磁芯1612经由弹簧1614安装于连结棒1615。
[0136] 图17A~图17C是对本实施例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在线圈1611的电流为零的情况下,如图17A所示,可动磁芯1612在永久磁铁1613与弹簧1614的力平衡的中间点停止。此时,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的两个流路1607、1608处于不连接NC1端口1604、NC2端口1605、以及COM端口1606中的任一端口的位置。即,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取得(中点)关断位置。
[0137] 如果在线圈1611中沿着第一方向流通电流(流通正电流),则会如图17B所示那样,线圈1611的磁力克服永久磁铁1613、弹簧1614的力而使可动磁芯1612向图中的上方向移动并停止于第一位置。此时,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的流路1608停止于使得COM端口1606与NC1端口1604连接的位置。即,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取得NC1位置。
[0138] 如果在线圈1611中沿着第二方向流通电流(流通负电流),则会如图17C所示那样,线圈1611的磁力克服永久磁铁1613的力而使可动磁芯1612向图中的下方向移动并停止于第二位置。此时,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的流路1607停止于使得COM端口1606与NC2端口1605连接的位置。即,阀座1601的可动部1602取得NC2位置。
[0139] 现有的通常的隔膜式的三通电磁阀,会与电压的接通/关断对应地使COM端口与NC1和NC2中的任一连接而不会取得不与任一连接的状态。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1600在不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取得中点、即关断位置,具有能够实现COM端口不与任一端口连接的状态这样的效果。
[0140] 本实施例的动作与实施例2的废液机构30B基本上类似,但是存在以下区别。在实施例2中打开二通电磁阀SVD1并关闭二通电磁阀SVD2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使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D(1221)与泄放管N侧连接的工序。在实施例2中关闭二通电磁阀SVD1并打开二通电磁阀SVD2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使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D(1221)与排气管M侧连接的工序。在实施例2中将二通电磁阀SVD1和二通电磁阀SVD2关闭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将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D(1221)设定于中点关断的位置并使(与阻力管R连接的)COM端口1606与其它所有的端口断开的工序。由此,本实施例发挥与实施例2相同的功能。
[0141] 另外,在实施例2中打开二通电磁阀SVC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使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C(1211)的(与移送排出流路D连接的)COM端口1606与排出流路F所连结的端口连接的工序。在实施例2中打开二通电磁阀SVB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使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C(1211)的COM端口1606与移送流路B所连结的端口连接的工序。另外,在实施例2中关闭二通电磁阀SVC和二通电磁阀SVB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为将中点关断型的三通电磁阀SVC(1211)的COM端口1606设定于中点关断的位置并使COM端口1606与其它所有的端口断开的工序。由此,本实施例发挥与实施例2相同的功能。
[0142] 本实施例具备构成要素的部件数少、设置面积小、成本低这样的特有效果。另外,本实施例具备单位设置面积的性能高这样的特有效果。
[0143] [实施例4]
[0144] 图18是实施例4的废液机构30D的结构概略图。废液机构30D的结构与实施例3的废液机构30C类似,但是具有如下区别:在移送排出流路D与阻力管R之间设置排出部件T2(1200);以及,取代阻力管R而采用排气管L。在本例中,将废液暂时地留存的排出部是移送排出流路D以及排出部件T2。
[0145] 排出部件T2是能够在内部收纳废液的气密的部件且具备配管连接口。在排出部件T2的上端连接排气管L,在排出部件T2的下端连接移送排出流路D。作为排出部件T2,可以采用具有与吸引容器T1相同程度的底面积、比吸引容器T1小的高度的容器。另外,作为排出部件T2也可以采用管子、配管、管道等。
[0146] 本实施例的动作与实施例3类似,但是具有如下区别:在废液排出操作的移送模式中,将废液向移送排出流路D压送,并且通过移送排出流路D压送至排出部件T2。具备如下的特有效果:排出部件T2的内容积比移送排出流路D的内容积大数倍至数百倍,因此能够保持大量的废液。
[0147] 此外,在使排出部件T2内部脱气时,需要排出比较多的空气,因此取代阻力管R而采用排气管L,从而降低空气的流通阻力,并缩短排气所需的时间。
[0148] 本实施例的废液机构30D能够在排出部件T2保持大量的废液,每一个循环的废液排出操作的处理能力高,具备容易应对在设置多个电解质测定单元等的情况下产生的大量的废液处理这样的特有效果。另外,还具备如下的特有效果:不仅容易适用于电解质测定单元,而且容易适用于后述的比色单元等需要将大量的废液吸引除去的其它用途。
[0149] [实施例5]
[0150] 图19是实施例5的废液机构30E的结构概略图。废液机构30E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废液机构30和实施例4的废液机构30D的组合类似,但是具有如下区别:作为废液的移送流路而使用具有与排出部件T2的上部连接的一端的移送流路C2。排出部件T2的设置高度优选为低于吸引容器T1的设置高度。
[0151] 本实施例的动作与实施例4的动作类似,但是具有如下区别:在废液排出操作的移送模式中,使废液从移送流路C2不经由移送排出流路D而直接向排出部件T2压送,并在排出部件T2的内部从铅垂上方向下方喷出废液。该废液的速度矢量基本上为铅垂向下,因此液滴等不易向入口铅垂向上配置的排气管L绕入。因此,具备被废液污染V2管路、甚至是V0管路的险极小这样的特有效果。通过在排出部件T2的内部设置缓冲板等的障壁,从而也能够进一步降低该风险。
[0152] [实施例6]
[0153] 图20是实施例5的比色自动分析装置40的结构概略图。比色自动分析装置40具备:中央控制装置21、废液机构32、比色测定单元4000。比色测定单元4000具备:多个测光单元(省略图示)、废液喷嘴4110~4190、废液喷嘴4110~4190的驱动机构(省略图示)等。
[0154] 废液喷嘴4110~4190经由电磁阀SVA1(3110)~SVA9(3910)等与废液机构32的中枢部100连接。虽然图20例示了测光单元、废液喷嘴的个数为9的情况,但是具备数十至上百的测光单元且具备10个以上的废液喷嘴的比色自动分析装置已经实用化。
[0155]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动作进行概略说明。比色自动分析装置40向各测光单元的内部分注试样,之后添加试剂进行反应并呈色,根据吸光度的变化来对试样中的目标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在测定结束后实施清洗工序。具体而言,首先使用清洗液注入机构(省略图示)向测光单元注入清洗液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洗液(废液)如图20示意地表示的那样使用废液喷嘴4110~4190排出。在利用清洗液进行清洗后同样地使用纯水同样地对测光单元进行清洗。最后使用废液喷嘴4110~4190将各测光单元的内部微量残留的纯水排出。在以上的清洗工序结束后,测光单元再次供试样测定使用。以上的动作可通过中央控制装置21并在用户的指示下自动地执行。
[0156] 洗液、纯水等从测光单元排出的具体操作与其它实施例是同样的,在具备减压机构的废液机构32的内部对废液进行减压吸引,最终地将废液向排液泄口排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废液机构32采用了与实施例5记载的废液机构30E相同的结构。
[0157] 本实施例的废液机构32在测定循环中的任意时刻都能够对废液进行减压吸引,因此比色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时序的设定自由度较高,结果是具备能够以较高的生产率进行测定这样的特有效果。该效果尤其是在循环时间缩短至极限的最新型的比色自动分析装置中可显著地发挥。应用本发明的废液机构的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的比色测量系统具备如下这样的特有效果:动作时刻的裕度大,可灵活地组合时序,因此生产率高。
[0158] 以下对上述多个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结构具备:包含对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的多个测定单元;与所述多个测定单元经由第一路径连接的吸引容器;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减压排气系统;与所述吸引容器连接的排出部;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控制,在所述测定单元进行测定时,始终利用所述减压排气系统使所述吸引容器减压排气。
[0159] 上述的结构具备始终维持减压状态的吸引容器,因此具备能够使用一个废液机构在任意时间从多个测定单元吸引废液这样的效果。因此,在具备多个测定单元的情况下也只要有一个废液机构即可,因此具备如下这样效果:能够减小占用面积,改善单位设置面积的生产率。另外,上述的部分实施例仅需要一个吸引容器。因此具备如下这样的效果: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减少维护工时而降低成本。
[0160] 另外,在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二结构中,在废液留存于所述吸引容器的期间,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减压排气系统连接并进行减压排气。另外,在从所述排出部排除所述废液的期间,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减压排气系统断开,所述排出部开放于大气。
[0161] 另外,在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三结构中,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多个测定单元分别经由阀进行连接。在预定的所述测定单元和所述第一路径通过所述阀连接的期间,控制使得将其它的所述测定单元与所述第一路径连接的其它的阀关闭。
[0162] 另外,在自动分析装置的第四结构中,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所述废液的期间,在所述吸引容器和所述排出部之间设置的阀关闭。
[0163] 另外,在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五结构中,所述吸引容器的下部与所述排出部的下部之间经由中点关断型的三通阀进行连接。
[0164] 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基于电位差测量(离子选择性电极)、比色(吸光度分析)的原理的自动分析装置,也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基于比浊、散射光强度的胶乳凝聚分析装置、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分析装置等具备通过减压吸引来排出废液的机构的自动分析装置。
[0165]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包含各种变形例。上述实施例是为例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也可以将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向一个实施例的结构附加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对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添加、删减、置换其它结构。
[0166] 上述的控制装置以及测量控制装置等的功能等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来解释并执行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而以软件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文件等的信息可以存储于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等存储装置、或者IC卡、SD卡、DVD等存储介质。另外,上述的各结构等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可以通过在集成电路中进行设计等方式而由硬件实现。
[0167]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控制线、信息线示出了考虑到说明上所需的情况,但是产品并不限于示出了全部的控制线、信息线。全部的结构也可以相互连接。
[0168] 本说明书所引用的全部的刊行物、专利文献被直接通过引用纳入本说明书。
[0169] 符号的说明
[0170] 10—电解质自动分析装置;20、21—中央控制装置;30、30B、30C、30D、30E、30F、31、32—废液机构;40—比色自动分析装置;100—废液机构的中枢部;110—控制装置;1100—吸引容器T1;1110—电磁阀SVB;1200—排出部件T2;1210、1211—电磁阀SVC;1220、1221—电磁阀SVD;1222、1223—电磁阀SVD1、SVD2;1300—压力调节机构;1400—排气泵;1500—废液容器;1600—三通电磁阀;1601—阀座;1602—可动部;1603—端口切换控制部;1604、
1605、1606—端口;1607、1608—流路;1610—固定铁芯;1611—线圈;1612—可动磁芯;
1613—永久磁铁;1614—弹簧;1615—连结棒;2100、2200、…、2900—电解质测定单元;
2101—测量控制装置;2110—稀释槽;2120—检体分注机构;2121—检体用容器;2130—稀释液分注机构;2131—稀释液用容器;2140—内部标准液分注机构;2141—内部标准液用容器;2150—送液机构;2159—废液容器;2160—参考电极液送液机构;2161—参考电极液用容器;2171、2172、2173—Cl-ISE、K-ISE、Na-ISE;2180—液结;2190—参考电极;
3101、…、3901—废液喷嘴;3110、…、3910—电磁阀SVA1~SVA9;4000—比色测定单元;
4110、~4190—废液喷嘴;A1~A9、A10—废液流路;B—移送流路;C、C2—移送流路;D—移送排出流路;E—排出流路;F—排出流路;G—排气管;H—排气管;J—排气管;K—排气管;L—排气管;L2—阻力管;M—排气管;N—泄放管;Q1、Q2—排气管;R—阻力管;S1、S2、S3—T字管。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